KR6c0005 大智度論-後秦-龍樹菩薩 (TKD)


[14-1279b]


[14-1279b]
大智度論釋願樂品第六十四卷七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尒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毗梨耶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
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時出一切衆
生之上何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時是諸衆生聞是薩婆若信者得
人中之善利壽命中最何况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是衆生能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其餘衆
生應當願樂尒時釋提桓因以天曼
陀羅華而散佛上發是言以此福德
若有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令此
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種智具足自
然法若求聲聞者令具足聲聞法世
尊若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意者我終不生一念令其轉還我
亦不生一念令其轉還墮聲聞辟支佛
地世尊我願諸菩薩倍復精進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衆生生死中種
[14-1279c]
種苦惱欲利益安樂一切世間天及
人阿修羅以是心作是願我旣自度
亦當度未度者我旣自脫當脫未脫
者我旣安隱當安未安者我旣滅度
當使未入滅度者得滅度世尊善男
子善女人於初發意菩薩功德隨喜
心得幾許福德於久發意菩薩功德
隨喜心得幾許福德於阿鞞跋致菩
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於一生
補處菩薩功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四天下世界
可稱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稱量
復次憍尸迦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可
稱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稱量
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海
水取一髮破爲百分以一分髮渧取
海水可知渧數是隨喜心福德不可
數知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衆生
心不隨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皆是魔眷屬諸心不隨喜者從魔中
來生何以故世尊是諸發心菩薩爲
破魔境界故生是故欲愛敬三尊者
應生隨喜心隨喜巳應迴向阿耨多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張端
[14-1280a]
羅三藐三菩提以不一不二相故佛
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於菩薩
能如是隨喜迴向者常値諸佛終不
見惡色終不聞惡聲終不齅惡香終
不食惡味終不觸惡觸終不隨惡念
終不遠離諸佛従一佛界至一佛界
親近諸佛種善根何以故善男子善
女人爲無量阿僧祗初發意菩薩諸
善根隨喜迴向爲无量阿僧祗第二
地第三地乃至第十地一生補處諸
菩薩摩訶薩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善根因緣故疾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度无量无
邊阿僧祗衆生憍尸迦以是因緣故
善男子善女人於初發意菩薩善根
應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非心非離心於久發意阿鞞跋致一
生補處善根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非心非離心湏菩提白佛
言世尊是心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佛告湏菩提於汝意
云何汝見是心如幻不不也世尊我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三張端
[14-1280b]
不見幻亦不見心如幻湏菩提於汝
意云何若無幻亦无心如幻汝見是
心不不也世尊湏菩提於汝意云何
離幻離心如幻汝見更有法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我不
見離幻離心如幻更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不見更有法
何等法可說若有若無是法相畢竟
離故不墮有不墮无若法畢竟離者
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无所
有法亦不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何以故世尊一切法无所有是中
无垢者無淨者世尊以是故般若波
羅蜜畢竟離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
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
蜜畢竟離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亦畢竟離若法畢竟離則不應修
不應壞行般若波羅蜜亦無有法可
得畢竟離故世尊若般若波羅蜜畢
竟離者云何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亦畢竟離二離中云何能有所
得佛告湏菩提善哉善哉是般若波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四張端
[14-1280c]
羅蜜畢竟離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
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
蜜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畢竟離湏
菩提若般若波羅蜜畢竟離乃至一
切種智畢竟離以是故能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湏菩提若般若波羅
蜜非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非畢竟
離是不名般若波羅蜜不名禪波羅
蜜乃至一切種智須菩提若般若波
羅蜜畢竟離乃至一切種智畢竟離
以是故湏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羅蜜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以離
得離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
不因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所行義甚深佛言如
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行義甚深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能爲難事所
謂行是深義而不證聲聞辟支佛地
湏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従佛聞義
菩薩摩訶薩所行不爲難何以故是菩
薩摩訶薩不得是義可作證亦不得
般若波羅蜜作證亦无作證者世尊
若一切法不可得何等是義可作證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五張端
[14-1281a]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作證何等是作
證者作證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世尊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行
菩薩行是於一切法皆得明了世尊
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深法心不驚不沒
不怖不畏是名爲行般若波羅蜜是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
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是般若波
羅蜜亦不見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不作是念聲聞辟支佛地
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世尊譬如虛
空不作是念有法去我遠去我近何
以故世尊虛空無分別故世尊行般
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聞辟
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何以
故般若波羅蜜中无分別故世尊譬
如幻人不作是念幻師去我近觀人
去我遠何以故幻人无分別故行般
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聞辟支
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世尊聲
如鏡中像不作是念所因者去我近
餘者去我遠何以故像无分別故行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六張端
[14-1281b]
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作是念聲
聞辟支佛地去我遠薩婆若去我近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分別故世
尊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无愛无憎何
以故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世
尊譬如佛無愛无憎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無愛无憎亦如是何以故般若
波羅蜜中无憎無愛故世尊譬如佛
一切分別想斷行般若波羅蜜菩薩
亦如是一切分別想斷畢竟空故世
尊譬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聲聞辟
支佛去我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去我近何以故佛所化人無分別故
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如是不作是
念聲聞辟支佛去我遠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去我近世尊譬如有所爲
故作化化所作事無分別世尊般若
波羅蜜亦如是有所爲事而修是事
成就而般若波羅蜜亦无分別世尊
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有所爲故作
木人若男若女象馬牛羊是所作亦能
有所作是亦无分別世尊般若波羅蜜
亦如是有所爲故說是事成就而般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七張端
[14-1281c]
若波羅蜜亦无分別舎利弗問湏菩
提但般若波羅蜜無分別禪波羅蜜
乃至檀波羅蜜亦无分別湏菩提語
舎利弗禪波羅蜜无分別乃至檀波
羅蜜亦无分別舎利弗問湏菩提色
無分別乃至識亦无分別眼乃至意
无分別色乃至法無分別眼識觸乃
至意識觸无分別眼觸因緣生受乃
至意觸因緣生受四禪四无量心四
无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
相無作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㝵智
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无爲性亦無分別湏菩提
若色无分別乃至無爲性无分別若
一切法無分別云何分別有六道生
死是地獄是餓鬼是畜生是天是人
是阿修羅云何分別是湏陀洹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湏菩提報
舎利弗衆生顚倒因緣故造作身口意
業隨欲本業報受六道身地獄餓鬼畜
生人天阿修羅身如汝言云何分別有
湏陀洹乃至佛道舎利弗湏陀洹卽
是無分別故有湏陀洹果亦是无分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八張端
[14-1282a]
別故有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
佛辟支佛道佛佛道亦是无分別故有
舎利弗過去諸佛亦是無分別斷分
別故有以是故舎利弗當知一切法
无有分別不壞相如法如法性實際
故舎利弗如是菩薩摩訶薩應行無
分別般若波羅蜜行无分別般若波
羅蜜巳便得無分別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論釋曰是時釋提桓因及會中人皆共
歡喜釋提桓因作是念是菩薩行菩
薩道時所有功德尙勝一切衆生何
况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衆生有
二種一者發心二者未發心發心菩
薩勝一切未發心者所以者何是人
種無量无上佛法因緣欲度一切衆
生令離苦得樂其餘衆生但自求樂
欲與他苦如是等因緣故發心者勝
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是離
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云
何得勝答曰是事先品中巳種種答
阿羅漢等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
辟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巳勝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九張端
[14-1282b]
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卽位勝諸
大臣有位富貴者發心菩薩有二種
一者行諸波羅蜜等菩薩道二者但
空發心此中說行菩薩道者是人雖
事未成就能勝一切衆生何况成就
如歌羅頻伽鳥在㲉中未發聲巳能
勝諸鳥何况成就菩薩亦如是雖未
成佛行菩薩道說諸法實相音聲破
諸外道及魔民戲論何况成佛有人
言若有能一發心言我當作佛滅一切
衆生苦雖未斷煩惱未行難事以心
口業重故勝於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
自求樂自爲身故愛其所親阿羅漢辟
支佛雖不貪世樂自爲滅苦故求涅槃
樂不能爲衆生菩薩心生口言爲度一
切是故勝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將
一沙彌令負衣鉢循路而行沙彌思
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卽發心佛爲
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
師知其念卽取衣鉢自擔推沙彌在
前行沙彌覆復思惟佛道甚難久住
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
師復以衣鉢囊還與沙彌令擔語在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張端
[14-1282c]
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
牀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巳復令
我在後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
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
人諸辟支佛尙應供養何况阿羅漢
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
乘而未便得汝去我縣遠是故令汝
在後沙彌聞巳驚悟我師能知我心
我一發意巳勝阿羅漢何况成就卽
自堅固住大乘法復次勝名不必一
切事中皆勝但以一發心欲作佛度
衆生是事爲勝諸餘禪定解脫等
猶尙未有何得言勝譬如以飛言之
鳥則勝人未來當得功德此事不論
小乘人言乃至補處菩薩尙不勝小
沙彌得无量律儀者摩訶行論中或
有人如是言其有發大乘心者雖復
在獘惡小人中猶勝二乘得解脫者
是名二邊離是二邊名爲中道中道
義如上說以其有義理實故應當取
是故說初發心時勝一切衆生何况
成佛聞薩婆若信者得人中善利有
人言六波羅蜜是利有人言六波羅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一張端
[14-1283a]
蜜果報是利所謂轉輪聖王釋梵天王
人王法王等有人言得阿鞞跋致不
墮惡道常生人天富貴處有人言菩
薩住於果報神通遊至十方供養諸
佛種種方便教化衆生信受因緣教
化衆生得如是等大利壽命中最者
衆生有二種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
命是人得智慧命故說壽命中最何
况發心發心者可敬可貴所以者何
如先說因緣能捨自樂與他樂不自
憂苦憂他人苦故尒時釋提桓因欲
現歡喜相以天文陀羅花散佛上如
經廣說問曰罪福不可以與人雖欲
與亦不得釋提桓因何以言以此福德
令求佛道者具足佛法答日雖不可
與人然自令心好又是釋提桓因顯
此不著福是故以隨喜心與求佛道
者與聲聞人亦尒釋提桓因白佛我
雖得聲聞道亦不生一念令菩薩轉
還向二乘心所以者何諸菩薩見衆
生在生死中有種種苦欲利益一切
世間故作是願未度者我當等度尒
時會中衆生有作是念若如上說隨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二張端
[14-1283b]
喜有功德初發心人隨喜於久發心
人隨喜有何差別釋提桓因欲解衆
人疑故問佛言世尊於初發心菩薩
功德隨喜得幾許福德如經廣說是
福德无量無邊以種無量无邊田中人
不能數知故說譬喻令解如經中廣說
隨喜之德雖无量无邊於近佛道者
隨喜福德轉多是時帝釋歡喜故白
佛言世尊諸有聞是功德不隨喜者則
是魔民従魔天來所以者何在魔境
界積集惡心故不隨喜此中說因緣
隨喜心能破魔界是故求佛道者欲
愛敬三尊不捨者當以隨喜心迴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一不二相
者不見諸法有一定相不屬因緣者故
言不一不分別隨喜心迴向心是名
不二畢竟空故佛可帝釋意巳更稱
說隨喜功德是人常憶念十方諸佛
功德隨喜故疾得見佛又以深心於
一切衆生欲令離苦得樂是故徃來
生死六情初不受惡塵終不離生諸
佛前以不斷種見佛行故此中佛自
說因緣是人於无央數阿僧祗初發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三張端
[14-1283c]
心菩薩乃至無量一生補處菩薩皆
隨喜故得如上果報疾成佛道度无
量阿僧祗衆生復次憍尸迦是菩薩
因是福德如諸法實相迴向於實相
中心不可得是故說非心亦不離心
如上說不一不二義以事異故更說
須菩提聞巳取是空无有心相難佛
是心非心空無所有如幻云何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反問須菩
提汝見是空心定相如幻不須菩提
作是念心若空如幻云何可見若可
見則非空是故答言不佛言心若空
无所有汝見是中有是若有若无戲
論不答言不也離是空无所有如幻心
汝見更有汝能得无上道不答言不
見不見不可得故何有法若有若无
一切諸法畢竟離故畢竟空故不墮
有不墮无若法不墮有无中是則畢
竟無所有不應得无上道以是因緣
故般若波羅蜜畢竟離相見有无二
俱過故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亦如是畢竟離相若法畢
竟離則不可得見不可得修不可得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四張端
[14-1284a]
斷不可得證行是法則更無所得畢
竟離故世尊今般若波羅蜜畢竟離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畢竟離云何
以畢竟離得畢竟離
若一法畢竟離尙不應有所得何况
二離譬如以指觸虛空虛空無觸故
指不能觸何况二皆無觸亦如虛
空涅槃般若波羅蜜畢竟離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畢竟離云何用離得
離佛知湏菩提隨諸法實相說故可
其言善哉善哉卽說因緣須菩提若
般若波羅蜜畢竟離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畢竟離以是因緣故可得何
以故若一法定有相非空者則是常
法不生相従未來至現在従現在至
過去若无實生相則无滅相若無生
滅則無四諦若无四諦則無法寶法
寶无故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寳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若無法寶則无佛寶若无佛法則无
僧寶若无三寶則無一切諸法有如
是等過罪故畢竟離相則通達無㝵
若說畢竟離當知亦離空若不離空
不名畢竟離是大智度論卷苐七十
八第十五張端
[14-1284b]
故經說言般若波羅蜜畢竟離故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不離般
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不以二離而得二離畢竟空故不
應難須菩提知佛所說甚深相是故
白佛言若菩薩能如是行則是行甚
深義佛可其言是菩薩能爲難事能
行如是甚深義而不證二乘所以者
何是菩薩一心以利智深入空而不
證涅槃是則爲難須菩提言如我解
佛所說義是不爲難何以故是人不
得是甚深義一定相可作證不得般
若波羅蜜不得證者誰當以甚深義
得證若不證是甚深義誰當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无所得
行行是道則照明一切法問曰佛說
言難須菩提言不難師弟子義應同
何以各相違背答曰佛以世諦故說
須菩提以第一義諦故說佛說菩薩
得是甚深義須菩提說菩薩亦不得
是甚深義佛以須菩提爲衆生故說
有人聞難事則發心故說難事有人
聞難事而廢退故說无難是名菩薩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六張端
[14-1284c]
无所得行住是行中於一切法通達
無㝵須菩提言若菩薩聞如是說畢
竟離无法可證無取證者亦无般若
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不驚
不沒通達无㝵者是名行般若波羅
蜜行般若波羅蜜者是名眞行深行
何以故是菩薩不見般若波羅蜜亦
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不見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見是法可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无所分別是
菩薩安住一切諸法實相中故不作
是分別言二乘離我遠佛道離我近
此中說虛空等譬喻此諸譬喻爲明
了畢竟空義故般若波羅蜜雖空若
有所修能成其事乃至如木人隨作
何事皆能成就舎利弗問湏菩提但
般若無分別諸波羅蜜亦无分別若
但般若空无分別餘波羅蜜應是有
相是則菩薩道有別異不平等又初
品中說行檀波羅蜜時无施者受者
亦無財物今云何言別若五事皆空
則无分別无有六名亦無可修行湏
菩提言五波羅蜜亦空無有分別初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七張端
[14-1285a]
發心未得無生法忍者有分別譬如
四河未會大海則有別名旣入大海
則无差別菩薩亦如是世俗諦中有差
別第一義諦則无分別舎利弗問
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
无爲性亦無分別若此法空無差別
云何有六道別異云何有分別須陀
洹乃至佛道須菩提答舎利弗諸法
雖畢竟空无分別而是衆生狂顚倒
心而起身口意業隨業受身業報貪
欲是本但爲欲所逼而生著心諸法
无有定相業果報者所謂六道以是
故知空無所分別是其實本但以顚
倒不實故有六道差別又須陀洹等
賢聖亦因畢竟空無分別法生所謂
斷三結法名須陀洹果三結使卽是
顚倒覺顚倒除却名爲斷是故斷法
卽是空无有分別世諦故假名人得
是法故名湏陀洹果是故當知須陀洹
人及果畢竟空無分別乃至佛佛道
亦如是此中說因緣非但現在无分
別過去如恒河沙諸佛一切分別斷故
入無餘涅槃无有少許法定相可分別
一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八張

[14-1285b]
切法畢竟空入是如法性實際門故
是故言因緣法甚深入是三昧門故
菩薩應如是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
行無分別般若波羅蜜故得无分別
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論釋稱揚品第六十五
經舎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
若波羅蜜爲行眞實法爲行无眞實
法須菩提報舎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爲行无眞實法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无眞實乃至一切種
智无眞實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無眞實不可得何况眞實乃至
行一切種智無眞實法不可得何况
眞實尒時欲色界諸天子作是念諸
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意如深般若波羅蜜所說義
行於等法不作實際證不墮聲聞辟
支佛地應當爲作礼湏菩提語諸天
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等法不作證聲聞
辟支佛地不爲難諸菩薩摩訶薩大誓
莊嚴我當度无量无邊阿僧祗衆生
知衆生畢竟不可得而度衆生是乃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十九張端
[14-1285c]
爲難諸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我當度
一切衆生衆生實不可得是人欲度
衆生如欲度虛空何以故虛空離
故當知衆生亦離虛空空故當知衆
生亦空虛空無堅固當知衆生亦无
堅固虛空虛誑當知衆生亦虛誑諸
天子以是因緣故當知菩薩所作爲
難爲利益无所有衆生故而大莊嚴
是人爲衆生結誓爲欲與虛空共鬪
是菩薩結誓巳亦不得衆生而爲衆
生結誓何以故衆生離故當知大誓
亦離衆生虛誑故當知大誓亦虛誑
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法心不驚不沒
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色離卽是衆生離受想行識
離卽是衆生離色離卽是六波羅蜜
離受想行識離卽是六波羅蜜離乃
至一切種智離卽是六波羅蜜離若
菩薩摩訶薩聞是一切諸法離相心
不驚不沒不怖不畏當知是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佛告湏菩提何
因緣故菩薩摩訶薩於深般若波羅
蜜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張

[14-1286a]
中心不沒湏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
波羅蜜无所有故不沒般若波羅蜜
離故不沒般若波羅蜜寂滅故不沒
世尊以是因緣故菩薩於深般若波
羅蜜中心不沒何以故是菩薩不得
沒者不得沒事不得沒處是一切法
皆不可得故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
是法心不驚不沒不怖不畏當知是
菩薩爲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沒者
沒事沒處是法皆不可得故菩薩摩
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諸天及釋
提桓因天梵天王天及世界主天皆
爲作礼佛告湏菩提不但釋提桓因
諸天梵王及諸天世界主及諸天礼
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過是上光
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淨居天皆爲是
菩薩摩訶薩作礼湏菩提今現在十
方无量諸佛亦念是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當知是菩薩爲如佛湏
菩提若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悉使
爲魔是一一魔復化作魔如恒河沙
等魔是一切魔不能留難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張端
[14-1286b]
論釋曰尒時舎利弗聞上無分別相法
大歡喜問湏菩提若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爲行眞實法爲行无眞實法眞
實法者審定不變異卽是可取可著若
不眞實卽是虛誑妄語湏菩提常樂
行深空心無障㝵故答行般若者卽
是行无眞實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空
无定相无分別故乃至一切種智亦
如是菩薩行如是般若波羅蜜時先
來生死中所習所著虛誑有爲法尙
不可得何况後來觀虛誑因緣生般
若波羅蜜非所著法而可得是故菩
薩觀一切世間不眞實亦不著是般
若波羅蜜世諦故說眞實第一義中
眞實不可得何况不眞實尒時欲色
界諸天子歡喜言其有發菩薩心者
皆應礼敬能爲難事能行第一深義
而不作證故第一義卽是平等法但
以異名說湏菩提語諸天子菩薩於
平等法不作證不爲難菩薩欲度无
量衆生衆生畢竟不可得是則爲難
何以故欲度衆生者爲欲度虛空虛
空離故衆生亦離虛空虛誑不實故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二張端
[14-1286c]
衆生亦虛誑不實問日於平等法而
不證衆生畢竟空而度衆生此二俱畢
竟空云何言一難一不難答曰衆生虛
誑假名故是所著處平等法无爲故
非所著處衆生従有爲法假名而生
無爲法是第一義於顚倒著處而能
不著爲難於无著處不著是不爲難
以是故如是說衆生空故大莊嚴亦
空若大莊嚴空而能發心爲難菩薩
若聞是第一平等義度衆生大莊嚴
皆畢竟空而心不驚不沒譬如調馬
自見影不驚何以故自知影従身出
故菩薩亦如是知畢竟空因有爲和
合虛妄法生故菩薩聞是事不驚不
沒是爲行般若波羅蜜色等法離故
衆生亦離離名爲空若衆生空法不
空應有怖畏若法亦空无生怖畏處
若菩薩聞是一切法離相心不畏是
亦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上聞衆生
空故不畏今聞法空故不畏若聞是
二空不畏是爲眞行般若佛問湏菩
提何以故菩薩心不沒者問曰佛是
一切智人何以問弟子心不驚不沒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三張端
[14-1287a]
答曰以衆會有疑敬難故不敢問是
以佛問復次是第一平等義甚深難
得深處應當沒而不沒故試問湏菩
提復次佛以湏菩提爲說法主聽者
法應問難問曰佛爲一切智何以不
自爲說主而令湏菩提說答曰衆中
有人以佛智慧無量无邊我等智力
有量若心有所疑不敢發問爲是人
故命湏菩提說問曰若尒者何以不
令大菩薩說答曰大菩薩智慧亦大
不可思議威德重故亦不敢問難復
次有人言阿羅漢辟支佛佛三界繫
无明永盡無餘故能如實說法諸菩
薩雖廣集福德漏未盡故或不可信
是故不命問曰若尒者舎利弗智慧
第一及餘大弟子何以不命答曰是
事先巳答所謂湏菩提樂於空行偏
善說空般若波羅蜜多說空故令湏
菩提說湏菩提白佛一切法畢竟空
无所有无所有故自相離離相故常寂
滅常寂滅故無憶想分別是故菩薩不
應驚不應沒沒者沒處沒法皆不可
得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沒是爲行
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四張端
[14-1287b]
般若波羅蜜湏菩提答巳白佛言能
如是行亦名爲行般若波羅蜜世尊
菩薩能如是行一切諸天帝釋及世
界主礼菩薩者地神虛空中神四天
王忉利天帝釋爲主皆共礼是菩薩
梵天王初禪中梵世界衆生主世界主
者欲界餘天主衆生多信有此天故
湏菩提說言作礼何以故是菩薩捨
自樂欲利益衆生是三種天但自求
樂故佛語湏菩提非但是三種天作
礼光音天等清淨一心諸天皆亦作
礼欲界諸天著婬欲心多故礼不足
爲貴初禪天有覺觀散乱亦不足爲妙
上諸天心清淨以菩薩有大功德故作
礼尒乃爲難湏菩提菩薩若能如
是行般若爲十方無量諸佛所念佛
念因緣如先說今佛說是菩薩諸佛
念果報所謂當知是菩薩爲如佛以
其必至佛道不退故所以者何如恒
河沙等魔不能壞是菩薩如經廣
說大智度論卷苐七十
八辛丑歲高麗國大藏都監
奉勅彫
造大智度論卷苐七十八第二十五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