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37a]
大智度論釋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立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尒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
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
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
湏夜魔天王等諸夜魔天刪兜率陀
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須涅蜜陀天王等
諸妙化天婆舎跋提天王等諸自在
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
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梵天王乃至首
陀婆諸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
俱來在會中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
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
分千分万億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
以筭數譬喻爲比世尊光明最勝最
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常光
邊不照不現譬如燋炷比閻浮檀金
尒時釋提桓因白大德湏菩提是三
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
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湏菩提說般
若波羅蜜義湏菩提菩薩摩訶薩云
[14-1037b]
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
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
薩應行般若波羅蜜湏菩提語釋提
桓因言憍尸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
佛神力爲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
羅蜜如菩薩摩訶薩所應住般若波
羅蜜中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應當發諸天子若入
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
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
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憍尸迦何
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應薩
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
色無我念色如病如疽癰瘡如箭入
身痛惱衰壞憂畏不安以無所得故
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
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
不安是亦無所得故觀色寂滅離不
生不滅不垢不淨受想行識亦如是
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亦無所得故復次憍尸迦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張立
[14-1037c]
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無明緣
諸行乃至老死因緣大苦聚集亦無
所得故觀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
滅
苦聚滅以無所得故復次憍尸迦菩
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以
無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
法以無所得故復次憍尸迦菩薩摩
訶薩應薩婆若心行檀波羅蜜以無
所得故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無所得
故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
因緣潤益増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
無我所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亦
不可得菩薩雖觀一切法亦無法可
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釋
提桓因問大德湏菩提云何菩薩迴
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三張立
[14-1038a]
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
迴向心中云何迴向心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
可得湏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
迴向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
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迴向是
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議相常不
可思議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
羅蜜尒時佛讃湏菩提言善哉善哉
湏菩提汝爲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
波羅蜜安慰諸菩薩摩訶薩心湏菩
提白佛言世尊我應報恩不應不報
恩過去諸佛及諸弟子爲諸菩薩說
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世尊尒時亦在
中
亦當爲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
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問曰
柖品中佛放殊勝光明諸天大集此
閒何以更說答曰有人言此是後會
有人言卽是前會天以湏菩提善能
說深般若波羅蜜諸天歡喜以是故
佛微笑常光益更發明諸天光明不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四張立
[14-1038b]
復現如日出時星月燈燭無復光明
譬如燋炷在閻浮檀金邊四天王天
者東方名提多羅吒秦言治國主乾闥婆
及毗舎闍南方名毗流離秦言増長主拘槃
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毗流波叉秦言雜語主
諸龍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門秦言多聞主
夜叉及羅刹釋提桓因釋迦秦言能提
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釋提
婆那民須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
妙善刪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
言妙足須涅蜜陀秦言化樂婆舎跋
提秦言他化自在天此閒一梵天王
名尸棄秦言火從梵天乃至首陀婆
天秦言淨居天業報生身光者欲界
天以燈燭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禪
定等清淨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色
界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
出妙光勝於日月及欲界報光明離
欲天取要言之是諸天光明皆由心清
淨故得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諸天
光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佛光邊蔽而
不現釋提桓因見佛神力光明作是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五張立
[14-1038c]
念佛光明能蔽諸天光智慧之明亦
當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
般若是故言一切諸天皆大集會欲
聽湏菩提說般若義今大福德諸天
皆集欲聞般若義云何是般若波羅
蜜者是問般若波羅蜜體云何行者是
問初入方便行云何住者問深入究竟
住湏菩提受其語作是答若人飢渴給
足飮食感恩則深菩薩亦如是發心
求佛道爲是人說般若則大得利益
感恩亦深是故說般若未發心者當發
巳入聖道者則不堪住以漏盡無有
後生故如是等因緣故言不任問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發
心者我亦隨喜不障其功德上人應
更求上法答曰湏菩提雖是尒乘常
習行空故不著聲聞道以是故假設
言若發心有何咎此中湏菩提自說
二因緣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
人應更求上法以是故上人求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咎若上人求小
法是可恥以中閒傍及餘事故更稱
問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者所謂應薩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六張立
[14-1039a]
婆若心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
觀五衆能生諸惱故言如病有人聞
五衆如病謂爲輕微故言如癰疽有
人以癰疽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
入體不可得出有人以箭鏑在體雖
沉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
常痛惱如人著
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以有衰故
常懷憂怖是五衆如與師子虎狼共
住常懷憂畏是五衆無常虛誑等過
故常不安隱問曰五衆但有此十五
種惡更有餘事答曰略說則十五廣
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衆
有百種罪過問曰何以常說無常苦
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疽等餘
七事少有說處答曰人有上中下爲
利根故說四卽入苦諦中根者說四
則不能生猒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
則生猒心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
猒更爲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猒利
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
可度者故希說餘事上八事名爲聖
行餘七事凡夫聖人共行初四入大
智度論第五十四卷第七張立
[14-1039b]
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
爲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今問云何
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十二入乃至
六種等亦應如是呵十八界等亦應
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
等諸法皆是五衆別名故不應不說
若行者觀五衆等寂滅遠離不生不
滅不垢不淨等此但爲般若波羅蜜故
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聲
聞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觀五衆若
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
三諦乃能觀寂滅菩薩利根故初觀
五衆便得寂滅相用無所得者常用
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復次釋提桓
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衆患猒
事但說般若相般若相者不離五衆
卽是涅槃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
無常等觀然後觀五衆寂滅等十二
因緣亦如是復次修四念處乃至八
聖道分是共法應薩婆若心以無所
得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相六波羅蜜
乃至十八不共法獨是大乘法問曰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八張立
[14-1039c]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行何以故中閒
說諸法諸法更相因緣潤益増長答
曰湏菩提上先說諸法無常等過後
說諸法遠離寂滅無所得空然後說
諸法雖空従因緣和合故有次說四
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聽者
作是念上說遠離寂滅空故知非常
說十二因緣故知不滅而無知者見
者誰修行是諸法得佛是故說菩薩
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衆生而従因
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
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
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
法各有所作衆生顚倒故謂是人作
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或者謂
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
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
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
法後生法因緣或共生因緣或相
應因緣或報因緣等常修常集因
緣令果報増長如春殖果樹隨時
漑灌華果繁茂以智慧分別知一切
諸法無有作者菩薩初發意迴向與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九張立
[14-1040a]
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迴向時未有佛
心佛心中無初迴向心雖無而能作
因緣問曰若初發心迴向時無菩提
心者何所迴向答曰
相中諸法非常相非無常相非有相
非無相故不應難言迴向心巳滅無
所有云何與菩提作因若諸法不生
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云何以不生不
滅作難無菩提心何所迴向復次佛
自說菩提相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云何難言未來無菩提故何所迴向
復次如如品中說過去世不離未來
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
來世如一如無二云何說菩提心不
在迴向心中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但
菩薩閒是讃歎佛法發心愛樂我所
有功德皆迴向佛道従發心巳來乃
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
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
蜜能知諸法因緣生果報而無有定
相釋提桓因難何以故迴向心不在
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迴向心
中可得須菩提不以世諦如幻如夢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張立
[14-1040b]
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皆空非
心相何以故諸法畢竟空中無是心
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迴向若有二
法可有迴向譬如乘車西行南有止
宿處故迴車趣向車與迴向處異故可
有迴向不得但有車而言迴向無異
故非心相常非心相者湏菩提意謂
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以非心相故非心亦無是非心是故
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亦常不可思
議不可籌量思惟取相以是因緣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
不似則不能生若初心不淨後不能
發淨心如鍊鐵不能
提深入因緣般若波羅蜜中此是般若
波羅蜜名也以能深得諸法因緣故
卽以爲名無有違錯故於大衆中讃
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說深
般若波羅蜜安慰諸菩薩心者以般
若波羅蜜教諸菩薩汝莫自以煩惱
未盡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廢諸法無
礙初心後心無有異相但勤精進則
成佛道我應報恩者湏菩提作是念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一張立
[14-1040c]
我行此諸法實相得脫老病死苦我
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樂說法
復次佛有大悲心樂說法度衆生我
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說法度衆
生是爲報恩又知今世尊因過去諸
佛得成佛道是故我亦愛敬過去佛
如子愛敬父故亦愛重於祖又亦愛
敬過去諸菩薩及弟子能說法教示
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湏菩提深心
信三寶故說我知今世尊及法過去
諸佛及弟子恩法卽是法寶今佛過
佛卽是佛寶諸菩薩及弟子卽是僧寶
六波羅蜜如先說示者示人好醜善
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爲醜涅槃安
隱爲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
是等名示教者教言汝捨惡行善是
名教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爲
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
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利益令其
心利故名利喜者隨其所行而讃歎
之令其心喜若樂布施者讃布施則
喜故名喜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經尒時湏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二張立
[14-1041a]
汝
中如所應住所不應住憍尸迦色色
空受想行識識空菩薩菩薩空是色
空菩薩空不二不別受想行識空菩
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
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復次眼眼
空乃至意意空菩薩菩薩空眼空乃
至菩薩空不二不別六塵亦如是地
種地種空乃至識種識種空菩薩菩
薩空憍尸迦地種空乃至識種空菩
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
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無明無明
空乃至老死老死空無明滅無明滅
空乃至老死滅老死滅空菩薩菩薩
空憍尸迦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無明
滅空乃至老死滅空菩薩空不二不
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中應如是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
羅蜜内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
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
陀羅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
聞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空菩薩菩薩空一切種智
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三張立
[14-1041b]
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尒時
釋提桓因問湏菩提云何菩薩般若波
羅蜜中所不應住湏菩提言憍尸迦菩
薩摩訶薩不應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
應受想行識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
眼中住乃至不應意中住不應色中
住乃至不應法中住眼識乃至意識
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
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以有所得
故地種乃至識種中不應住以有所
得故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以
有所得故湏陀洹果中不應住以有
所得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
薩道佛道一切種智不應住以有所
得故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色是
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
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
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
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以有所
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復次憍尸迦
菩薩摩訶薩湏陀洹果無爲相斯陀
含果無爲相阿那含果無爲相阿羅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四張立
[14-1041c]
漢果無爲相不應住辟支佛道無爲
相佛道無爲相不應住湏陀洹福田
不應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福
田不應住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
初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
十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復次菩
薩摩訶薩住初發心中我當具足檀
波羅蜜不應住乃至我當具足般若
波羅蜜不應住具足六波羅蜜當入
菩薩位不應住入菩薩位巳當住阿
鞞跋致地不應住菩薩當具足五神
通不應住以有所得故菩薩住五神
通巳我當遊無量阿僧祗佛界礼敬
供養諸佛聽法聽法巳爲他人說菩
薩摩訶薩如是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如諸佛世界嚴淨我亦當莊嚴世界
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成就衆生令入
佛道不應住到無量阿僧祗世界諸
佛所尊重愛敬供養以香華瓔珞澤
香擣香幢幡華蓋百千億種寶衣供
養諸佛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我當令
無量阿僧祗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如是菩薩不應住大智度
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五張立
[14-1042a]
我當生五眼
眼不應住我當生一切三昧門不應
住隨所欲遊戲諸三昧不應住我當
生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我當得佛
十力不應住我當得四無所畏四無
㝵智十八不共法不應住我當具足
大慈大悲不應住我當具足三十二
相不應住我當具足八十隨形好不
應住以有所得故是八人是信行人
是法行人如是不應住須陀洹極七
世生不應住家家不應住須陀洹命
終垢盡不應住須陀洹中閒入涅槃
不應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
是人斯陀含一徃來入涅槃不應住是
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斯陀含一
種不應住是人阿那含彼閒入涅槃
不應住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
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
住是辟支佛不應住過聲聞辟支佛
地我當住菩薩地不應住道種智中
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種一切法
知巳斷諸煩惱及習不應住佛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不應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六張立
[14-1042b]
住作佛事度無量阿僧祗衆生入涅
槃不應住四如意足中不應住入是
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刧壽不應住我
當得壽命無殃數刧不應住三十二
相一一相百福莊嚴不應住我一世
界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不應住我
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不應住使我
菩提樹當出如是香衆生聞者無有
婬欲瞋恚愚癡亦無聲聞辟支佛心
是一切人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若衆生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
悉除盡不應住當使我世界中無有
色受想行識名
界中無有檀波羅蜜名字乃至無有
般若波羅蜜名字當使我世界中無
有四念處名字乃至無有十八不共
法名字亦無湏陀洹名字乃至無有
佛名字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
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
切諸法無所得故如是憍尸迦菩薩
於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以無所得
故尒時舎利弗心念菩薩今云何應
住般若波羅蜜中湏菩提知舎利弗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七張立
[14-1042c]
心所念語舎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
佛何所住舎利弗語湏菩提諸佛無
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
中住不有爲性中住不無爲性中住
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
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舎利弗菩薩
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
諸佛住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舎利
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
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論者言般若
波羅蜜中住者所謂五衆五衆相空
五衆相空者以十八空觀故復次般
若波羅蜜純中說空義五衆相空但凡
夫顚倒故取五衆相五衆和合中取
菩薩相般若波羅蜜中以衆生空除
衆生卽是無菩薩相以法空除五衆
則無五衆相二空無有別異故言五
衆空菩薩空無二無別如栴檀火滅
糞草木火滅滅法無異取未滅時相
於滅時說故有別異於滅中則無異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不應住者所
謂五衆中不應住問曰應說如住義
何以故說不住答曰若能於五衆中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八張立
[14-1043a]
心離不住
得故不應住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先說五衆中不應住不知以何門不
應住今說常無常等門中不應住乃
至遠離不應住問曰湏陀洹果等無
爲相不應住有何次第答曰菩薩先
觀諸法空無所有心退沒欲取涅槃
涅槃卽是無爲相是故今說須陀洹
果等無爲相不應住若是須陀洹果
無爲相則無法可著何所愛何所取
若是有爲相有爲相則虛誑無實亦
不應住是故說須陀洹果無爲相不
應住乃至佛無爲相不應住亦如是
如菩薩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羅蜜應
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緣功德故
所願得滿如種良田則所收益多如
佛說餘田果報有量賢聖田無量果
報亦無量菩薩聞是湏陀洹等福田果
報無量故便欲作湏陀洹以是故說湏
陀洹福田不應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問曰二乘小故應過不住佛福田何故
不住答曰菩薩法於諸法應平等若以
佛爲大衆生爲小則破等法相復次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十九張立
[14-1043b]
空故一切處不應住復次菩薩應等心
布施若分別福田則破大悲亦破三分
清淨布施初地中不應住者若不捨
初地則不得二地求大益故應捨小
利復次以著心取相故不應住乃至第
十地亦如是問曰若菩薩摩訶薩法従
初發心應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
故入法位入法位故應住阿鞞跋致
地住阿鞞跋致地巳應起五神通供
養十方諸佛
言不應住答曰不破清淨住但破計
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穢
草復次爲斷法愛故不應住不欲違
諸佛說畢竟空智慧故不應住若以
方便不著心憐愍衆生故雖住無咎
乃至八十種隨形好亦如是八人者
所謂見諦道中信行法行湏陀洹極
乆七世生有湏陀洹今世煩惱盡得
阿羅漢有家家湏陀洹三世生三世
生巳入涅槃有中閒湏陀洹除第三
餘中閒入涅槃住六無㝵五解脫中
者皆是湏陀洹向斯陀含斷欲界六種
結生天上従天上來生人閒入涅槃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張立
[14-1043c]
名斯陀含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
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又名
一種子斯陀含此閒死彼閒生入涅
槃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
閒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
生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
含有卽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巳
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
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
迦貳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
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
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阿羅漢有
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過
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
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
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莊嚴世界度
無量衆生無量壽命皆如先論議中
說聲聞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
力能住壽若一刧若減一刧菩薩善
修四如
亦得如意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
者餘世界雖底有金剛及佛所行所
坐處有金剛而餘處皆無是菩薩所
大智度論第五十四卷第二十一張立
[14-1044a]
願世界皆是金剛菩提樹香度衆生
者如先義中說問曰此中事雖希有
皆可信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無檀
波羅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難可信
答曰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處樹
木虛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諸法實相
之音所有法皆是不生不滅不淨不
垢空無相無作等衆生生便聞是音自
然得無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須分
別說諸法名字所謂是五衆十二入
等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
洹乃至諸佛是世界中衆生皆有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身無量光明
一種道一種果是中不應住者菩薩
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則生高心以
是故不應取相住此中須菩提自說
不住因緣諸佛得佛道時於諸法中
不得定實相故當何所住今舎利弗
作是念若都無所住當住何處得成
佛道須菩提知舎利弗心之所念語舎
利弗諸菩薩皆是佛子子法應如父所
行諸佛心於一切法中無所住所謂
色乃至一切種智菩薩亦應如是學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二張立
[14-1044b]
用無所住心行般若波羅蜜如諸佛
無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
不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
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學
經尒時會中有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
言語字句所說尙可了知湏菩提所說
言語
知湏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
子不解不知耶諸天子言大德不解
不知湏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
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
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般
若波羅蜜中無聽者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無字無說諸天子如佛
化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四部衆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化人於四
部衆中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
者有聽者有知者不諸天子言不也大
德湏菩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無
說者無聽者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人
夢中見佛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
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諸天子言不
也大德湏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皆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三張立
[14-1044c]
如夢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
二人在大深澗各住一面讃佛法衆
有二嚮出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嚮
展轉相解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湏
菩提語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無說無
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工幻師於四衢
道中化作佛及四部衆於中說法於諸
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
者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須菩提語諸
天子一切諸法如幻無說者無聽者無
知者尒時諸天子心念須菩提所說欲
令易解轉深轉妙須菩提知諸天子心
所念語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
行識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
行識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
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性眼
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
緣
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内空乃至無法
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
切諸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
切種智一切種智性非深非妙諸天
子復作是念是所說法中不說色不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四張立
[14-1045a]
說受想行識不說眼乃至意觸因緣
生受不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
蜜不說内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說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說陀羅
尼門三昧門乃至一切種智不說湏
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說辟支佛
道不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
法中不說名字語言湏菩提知諸天
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諸
天子是法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可說相是中亦無說者無聽者
無知者以是故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
欲住湏陀洹果欲證湏陀洹果者是人
不離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
支佛道佛道欲住欲證不離是忍如
是諸天子菩薩摩訶薩従初發心般
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以無說無聽故
論問曰諸夜叉語雖隱覆不正而事則
鄙近說深般若波羅蜜雖用常辭而
幽旨玄遠事異趣乖何以相況答曰
諸天適以人所不解況巳未悟不必
事趣皆同以爲喻也有人言天帝九百
九十九門門皆以十六靑衣夜叉守之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五張立
[14-1045b]
此諸夜又語言浮僞情趣妖諂諸天
賤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
意況可不須言辯而識故言尙可了
知今聞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
邃尋之雖深而失之逾遠故以夜叉
言況其叵知又以夜叉語雖難解眼
見相傳以其言度其心則皆可知
譬如深淵駃水得船可渡湏菩提所
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
不可取不可傳譯得悟不得言有不
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
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
語道斷故是故諸天子驚疑迷悶須
菩提答諸天子汝所不解者汝自應
尒是法無所一說乃至不說一字可
著可取無字無語是諸佛道何以故
是名字皆空虛誑無實如破色名字中
說用名字則有語言若無名字則無
語言諸天子作是念若無說若無聽
今日和合聚會爲何所作湏菩提欲
解此義故以譬喻明之諸天子復作
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
轉更深妙譬喻以麤喻細以定事明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第二十六張立
[14-1045c]
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無定相湏菩
提知諸天子心於深般若中迷沒不
能自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異五
衆五衆實相卽是般若波羅蜜今是
五衆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種智非深
非妙諸天子尒時深知湏菩提口雖
說色心無所說乃至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亦如是湏菩提知諸天子心
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獨尒佛得菩提
時亦無說寂滅相實無說者聽者是
故湏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無爲法
而有離是法離是忍則無湏陀洹乃至
佛道亦如是菩薩初發心乃至得佛
於其中閒一切
故語言斷故不可說不可說故不可
聽不可聽故不可知不可知故於一
切法無受無著則入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庚子歳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大智度論苐五十四卷苐二十七張立
[14-1046a]
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立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尒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湏
菩提所說湏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
語諸天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