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58a]
顧視品第三十卷五十六立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尒時諸天王及諸天諸梵王及諸梵
天伊賖那天及神仙幷諸天女同時
三反稱歎快哉快哉慧命湏菩提所說
法皆是佛出世閒因緣恩力演布是教
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
不遠離者我輩視是人如佛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所謂
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而有三
乘之教聲聞辟支佛佛乘尒時佛告
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如汝所言
是般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而有
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諸
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
羅蜜不遠離者視是人當如佛以無
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
說三乘之教所謂聲聞辟支佛佛乘
檀波羅蜜中佛不可得離檀波羅蜜
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中佛
不可得離般若波羅蜜佛亦不可得内
[14-1058b]
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
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佛語諸
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學是一切法
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以是
事故當視是菩薩摩訶薩如佛諸天
子我昔於然燈佛時華嚴城内四衢
道頭見佛聞法卽得不離檀波羅蜜
行不離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
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行不離内
處乃至八聖道分不離四禪四無量
心四無色定一切三昧門一切陀憐
尼門不離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
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餘無量
諸佛法行亦無所得故是時然燈佛
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祗刧當作佛
号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
藐三佛陀鞞侈遮羅那修伽度路迦
憊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尒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
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訶
薩得薩婆若於色不取不捨故於
受想行識不取不捨故乃至一切
種智不取不捨故論釋曰人以歡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張立
[14-1058c]
喜之至則三反稱歎足故諸天聞大
德湏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歡喜言快
哉快哉天王者四天處四天王三十
三天王釋提桓因乃至諸梵天王梵
天巳上更無有王諸天是欲界天諸
梵是色界天伊賖那是大自在天王
幷其眷屬神仙者有二種或天或人
天女者是天帝釋夫人舎脂等諸天
女所以歎湏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
者知其承佛神力故若能行是般若
波羅蜜我等當視是人如佛所以者
何尊重法故法者所謂深般若波羅
蜜深法者一切法雖畢竟空而有三
乘分別所以者何諸法若畢竟空更
不應修集三乘功德則墮斷滅中若
修三乘功德則是分別差降不應是
畢竟空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而
不墮斷滅雖分別有三乘亦不生著
心於二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
妙
讃更說甚深因緣従六波羅蜜乃至
一切種智中佛不可得離此佛亦不
可得諸法和合因緣故有佛無有自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苐三張立
[14-1059a]
性若菩薩能如是行者當知是菩薩
卽是佛卽是佛者是世界中語如太
子雖未正位必當爲王此中佛自引
本事以爲證此菩薩巳得無生忍入
菩薩位見十方諸佛諸天聞佛廣明
巳所歎義解心轉深重復讃歎以見
一切法過罪故不取有利益故不捨
又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故不
取不捨
經尒時佛觀四衆和合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及諸菩薩摩訶薩幷四
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會坐
普觀巳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菩薩
摩訶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
若優婆夷若諸天子若諸天女是般
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爲他
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諸天子是
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
善男子善女人諦了知色空空不能
得空便無相不能得無相便無作不
能得無作便諦了知受想行識空空
不能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
便乃至諦了知一切種智空空不能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四張立
[14-1059b]
得空便乃至無作不能得無作便何
以故是諸法自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
誰受惱者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
人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
男子善女人一切衆生中善修慈心
悲喜捨心以無所得故憍尸迦是善
男子善女人終不橫死何以故是善
男子善女人
生等心供給故復次憍尸迦三千大
千世界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
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
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是諸天中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未聞
是般若波羅蜜未受持親近是諸天
子今應聞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
離薩婆若心復次憍尸迦諸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
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是諸善
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舎若在曠野若
人住處終不怖畏何以故是諸善男子
善女人明於内空以無所得故明於
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無所得故
論問曰此中佛觀四部衆巳何以告釋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五張立
[14-1059c]
提桓因答曰餘品中多說般若波羅
蜜體今欲讃般若功德故命釋提桓
因譬如先以好寶示人然後讃寶所
能復次普觀者欲令會中衆生各知
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任聽
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眄羣下羣下則
欣然自慶說功德故應以白衣證白
衣中釋提桓因爲大說般若者以出
家人爲證出家人中是舎利弗湏菩
提等爲大問曰先言釋是字提婆因
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
尸迦答曰昔摩伽陀國中有波羅門
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
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湏
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波羅門爲天
主三十二人爲輔臣以此三十三人故
名爲三十三天喚其本姓故言憍尸
故稱其姓此中所說般若波羅蜜者是
十方諸佛所說語言名字書寫經卷
宣傳顯示實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
羅蜜無諸觀語言相而因語言經卷
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以名字經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六張立
[14-1060a]
卷名爲般若波羅蜜此中略說佛意
若能聞受持般若等當得種種功德
後當廣說欲度衆生爲得佛道故供
養受學般若波羅蜜是人魔若魔天
不能得便問曰何者是魔何故惱菩
薩云何得便答曰魔名自在天主雖
以福德因緣生彼而懷諸邪見以欲
界衆生是巳人民雖復死生展轉不
離我界若復上生色無色界還來屬
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
不以爲憂若佛及菩薩出世者化度
我民拔生死根入無餘涅槃永不復
還空我境界是故起恨讎嫉又見欲
界人皆徃趣佛不來歸巳失供養故
心生嫉妬是以以佛菩薩名爲怨家是
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
不能壞敗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
種種破壞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
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諸大菩
薩皆共護持以是因緣故能成佛道
若爲菩薩而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
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
諸佛及諸菩薩所以者何自言我爲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七張立
[14-1060b]
一切衆生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
薩法以是罪故諸佛菩薩所不守護
魔得其便所以者何一切聖人巳入
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
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嫉正行
狂愚自高喚佛沙門瞿曇佛稱其實
名爲弊魔以相違故名爲怨家如經
說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五衆
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
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
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
能得其便入無餘涅槃故則壞五衆
魔及死魔云何爲得便魔及魔民來
恐怖菩薩如經中說魔作龍身種種
異形可畏之象夜來恐怖行者或現
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閒人心
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
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
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
愁如是等魔隨前人意所趣向因而
壞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廣說問曰
魔力甚大肉身菩薩道力尙少云何
不得便答曰如上說爲諸佛菩薩所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八張立
[14-1060c]
護故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善修諸
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當得
便譬如無瘡則不受毒無相無作亦
如是復次一切法實觀皆是空無相
無作相皆是空無相無作相故則無
得便亦無受便者是故空不應得空
便無相不應得無相便無作不應得
無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滅火得
水則滅以異相故問曰菩薩住三解
脫門則是受便處與一切法相違故
空與有相違無相與有相相違無作
與有作相違答曰此經中佛自說三
解脫門無有自性又先論議中說於
空無相無作中亦不著是
解脫門魔及魔民不得其便問曰餘
處皆言菩薩摩訶薩今何以言善男
子善女人答曰先說實相智慧難受
以能受故則是菩薩摩訶薩今說供
養受持讀誦等雜說故得稱善男子
善女人復次經中說女人有五㝵不
得作釋提桓因梵王魔王轉輪聖王
佛聞是五礙不得作佛女人心退不
能發意或有說法者不爲女人說佛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九張立
[14-1061a]
道是故佛此閒說善男子善女人女
人可得作佛非不轉女身也五㝵者
說一身事善男子善女人義先巳廣
說人不得便者人名若賊若官若怨
等欲惱亂菩薩求索其便問曰先說
不得便因緣何以但說空今說人不
得便但說四無量心答曰有人言先說
魔若魔民怨大故法亦大故說空怨
小故法亦小故說四無量心有人言
四無量心是菩薩常行爲集諸功德
故後以般若波羅蜜空相令除邪見
不著衆生亦不著法是二法前後無
在復次上魔作恐怖事甚多多不現本
形或現雷震或作風雨或作病痛等
是故說諸法空令人來惡口罵詈刀
杖打斫故用四無量心不撗死者所謂
無罪而死或壽命未盡錯投藥故或
不順藥法或無看病人或飢渴寒熱
等夭命是名撗死菩薩従初發意來
於一切衆生中常行檀波羅蜜應病
與藥隨病所須拯濟孤窮隨其所乞
皆給與之於一切衆生中悉皆平等
好心供養亦行是般若波羅蜜以是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張立
[14-1061b]
功德故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發心未聞般
若波羅蜜者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
聞受持乃至正憶念今說因緣諸天
有大功德猶尙供養何況於人雖一
切人天應聽般若能發無上道心者
最應深心聽所以者何般若是佛道
之本故問曰此天發心何以不聞般
若答曰有人言此天前世人中發意
今生天上五欲覆心故不聞復次諸
天雖發無上道心五情利五欲妙染
著深故視東忘西不能求般若色界
諸天雖先聞法發心以味著禪定深
故不能求般若是故說不聞者應聞
受持復次先說魔及魔民不能得其
便是内因緣所謂空三昧及四無量
心今更說不得便是外因緣所謂佛
告諸天汝等供養受持般若是善男
子善女人亦受持供養是般若同事
故若魔來破汝應守護復次受持般
若者若在空舎住若在矌野若在人
閒住處空舎中多諸鬼魅及以賊寇
衆惡易來故初說除人住處及以空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十一張立
[14-1061c]
舎餘殘山澤樹林等皆是曠野少人
行故多諸虎狼師子惡賊鬼魅人所
住處不淨故魔及鬼神尠來諸難少
故是以後說行者於三處住無所畏
懼以二因緣故一者善修十八空二
者般若波羅蜜威德故
經尒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諸天白佛
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
若波羅蜜親近讀誦正憶
婆若心者我等常當守護何以故世
尊以菩薩摩訶薩因緣故斷三惡道
斷天人貧斷諸灾患疾病飢餓以菩
薩因緣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閒四禪
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檀波羅蜜尸羅
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内空乃至無
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以
菩薩因緣故世閒便有生刹利大姓
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諸王及轉輪
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
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須陀洹果乃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十二張立
[14-1062a]
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
道以菩薩因緣故有成就衆生淨佛
世界便有諸佛出現於世便有轉法
輪知有佛寶法寶比丘僧寶世尊以
是因緣故一切世閒諸天及人阿修
羅應守護是菩薩摩訶薩佛語釋提
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以菩薩摩訶
薩因緣故斷三惡道乃至三寶出現
於世以是故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
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是菩薩摩
訶薩憍尸迦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是
菩薩摩訶薩卽是供養我以是故是
諸菩薩摩訶薩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
守護供養恭敬尊重讃歎憍尸迦若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聲聞辟支佛譬
如竹葦稻麻藂林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供養恭敬尊重讃歎不如供養恭
敬尊重讃歎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
離六波羅蜜所得福德何以故不以
聲聞辟支佛因緣故有菩薩摩訶薩
及諸佛出現於世以有菩薩摩訶薩
因緣故有聲聞辟支佛諸佛出現於
世以是故憍尸迦是諸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三張立
[14-1062b]
一切世閒諸天及人阿修羅常應守護
供養恭敬尊重讃歎論釋曰尒時諸
天白佛我等當守護是菩薩與我等
同事故亦以求佛道者能自捨身樂
欲使一切衆生得樂故因菩薩斷三
惡道者菩薩雖未離欲能遮衆生十
不善故斷三惡道及天人貧諸灾患
等行十善故開三善道門或有菩薩
見五欲過罪能離欲得四禪以本願
故起四無量心欲離種種因緣身苦
故起四無色定爲佛道故修六波羅
蜜乃至一切種智是法亦自行亦教
人以是福德道法於衆生中展轉相
教常在世閒今當說是諸善法果報
生刹利大姓乃至三寶出現於世如
先義中說今是菩薩結業生身在因
緣中無有力勢而能說是善法令衆
生修行我等云何當不守護譬如太
子雖小羣臣百官無不奉承佛可諸
天述而成之若供養菩薩卽是供養
佛者般若是三世佛母若爲般若故
供養菩薩則爲供養佛不如供養恭
敬初發意菩薩者問曰二乘巳證實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四張立
[14-1062c]
際是一切衆生福田何以故不如初
發意菩薩答曰以三事故不如一者
用薩婆若心行般若二者常不離六
波羅蜜等諸功德三者由是菩薩斷
三惡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斷
三惡道出生三乘
大智度論釋滅諍亂品第三十一
經尒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甚奇希
有諸菩薩摩訶薩是般若波羅蜜若聞
受持親
如是今世功德亦成就衆生淨佛世
界従一佛界至一佛界供養諸佛所
欲供養之具隨意卽得従諸佛聞法
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
忘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屬
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眼成就耳成
就三昧成就陀羅尼成就是菩薩以
方便力變身如佛従一界至一界到
無佛處讃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
蜜讃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讃四
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以方便力說法
以三乘法度脫衆生所謂聲聞辟支佛
佛乘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羅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五張立
[14-1063a]
蜜爲巳捻攝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
共法亦攝湏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佛
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受是
般若波羅蜜爲巳捻攝五波羅蜜乃
至一切種智復次憍尸迦是般若波
羅蜜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
一心諦聽釋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有外道諸
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増上慢人欲乖
錯破壞菩薩般若波羅蜜心是諸人
適生此心卽時滅去終不従願何以故
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長夜行檀波羅
蜜行尸羅羼提毗梨耶禪般若波羅
蜜以衆生長夜貪諍故菩薩悉捨内
外物安立衆生於檀波羅蜜中以衆
生長夜破戒故菩薩悉捨内外法安
立衆生於戒以衆生長夜鬪諍故菩
薩悉捨内外法安立衆生於忍辱以
衆生長夜懈怠故菩薩悉捨内
安立衆生於精進以衆生長夜亂心
故菩薩悉捨内外法安立衆生於禪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六張立
[14-1063b]
以衆生長夜愚癡故菩薩悉捨内外
法安立衆生於般若波羅蜜以衆生
長夜爲愛結故流轉生死是菩薩摩
訶薩以方便力故斷衆生愛結安立於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
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三昧安立
衆生於湏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
佛道佛道憍尸迦是爲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得現世功德後世功德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轉法
輪所願滿足入無餘涅槃憍尸迦是
爲菩薩摩訶薩後世功德復次憍尸
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
聞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其
所住處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増上
慢人欲輕毁難問破壞般若波羅蜜
終不能成其人惡心轉滅功德轉増
聞是般若波羅蜜故漸以三乘道得
盡衆苦譬如憍尸迦有藥名摩祗有
蛇飢行索食見虫欲噉虫趣藥所藥
氣力故蛇不能前卽便還去何以故
是藥力能勝毒故憍尸迦摩祗藥有
如是力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
羅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七張
立
[14-1063c]
蜜若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
若有種種鬪諍起欲來破壞者以般
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卽疾消
滅其人卽生善心増益功德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何等
諸法所謂婬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
諸蓋結使緾我見人見衆生見斷見
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
諸見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
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
色著受想行識著檀波羅蜜尸羅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
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内空外空内
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
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
著涅槃是一切法諍乱盡能滅不令
増長論釋曰聞者若従佛若菩薩若餘
說法人邊聞般若波羅蜜是十方三
世諸佛法寶藏聞巳用信力故受念
力故持得氣味故常來承奉諮受故
親近親近巳或看文或口受故言讀
爲常得不忘故誦宣傳未聞故言爲
他說聖人經書直說難了故解義觀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八張立
[14-1064a]
諸佛法不可思議有大悲於衆生故
說法不以邪見戲論求佛法如佛意
旨不著故說法亦不著除四顚倒等
諸邪憶念故住四念處正憶念中但
爲得道故不爲戲論名爲正憶念正
憶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修習行者
初入名爲正憶念常行得禪定故名
爲修今世功德者如先說義今釋提
桓因更說今世功德所謂教化衆生
乃至令衆生得三乘先說般若波羅
蜜攝三乘令解其義是故言般若波
羅蜜中攝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佛可其所說者欲令人信故所得今
世功德汝一心諦聽者上略說今世
功德佛今欲廣說其事難信故言一
心諦聽復次因小果大難信故言一
心諦聽帝釋雖信受人不知故言唯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雖不可破壞而
宣示實相語言可破語言破故信心
未定者亦可破是故
等來欲破壞般若波羅蜜梵志者是
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
梵志梵志愛著其法聞實相空法不
信故欲破壞魔若魔民如先說増上慢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十九張立
[14-1064b]
人者是佛弟子得禪定未得聖道自
謂巳得是人聞無湏陀洹乃至無阿
羅漢無道無涅槃便發増上慢生忿惱
心欲破是實相空法是般若波羅蜜
神力故令彼惡心卽時滅去終不成
願如人以手障鉾但自傷其手鉾無
所損何以故菩薩於内外法不著衆
生従無始世界來常著内外法故起
鬪諍菩薩捨内外著處自安立六波
羅蜜教化衆生令捨内外鬪法安立
衆生於六波羅蜜是無量世修集福
德力鬪諍根盡故雖有鬪亂事來不
能得便譬如毒蛇欲食蝦蟆常隨逐
之蝦蟆到摩祗藥所蛇聞藥氣毒卽
消歇是壞法惡人亦復如是欲壞行
般若波羅蜜人常隨逐之以般若力
勢故瞋恚邪見之毒卽時消滅有降
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復道還去
者是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等諸結
使滅諸斷常邪見等能滅著五衆乃
至涅槃何況瞋恚嫉妬鬪亂之事而
不能滅經復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
中諸四天王天諸釋提桓因諸梵天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二十張立
[14-1064c]
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護是善男
子善女人能受持供養讀誦爲他說
正憶念般若波羅蜜者十方現在諸
佛亦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能聞
受持供養讀誦爲他說正憶念般若
波羅蜜者是善男子善女人
滅善法轉増所謂檀波羅蜜轉増以
無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羅蜜轉増以
無所得故内空轉増乃至無法有法
空轉増以無所得故四念處乃至十
八不共法轉増以無所得故諸三昧
門諸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轉
増以無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
說人皆信受親友堅固不說無益之
語不爲瞋恚所覆不爲憍慢慳貪嫉
妬所覆是人自不煞生教人不煞生讃
不煞生法亦歡喜讃歎不煞生者自
遠離不與取亦教人遠離不與取讃
遠離不與取法亦歡喜讃歎遠離不
與取者自不邪婬教人不邪婬讃不
邪婬法亦歡喜讃歎不邪婬者自不
妄語教人不妄語讃不妄語法亦歡
喜讃歎不妄語者兩舌惡口無利益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十一張立
[14-1065a]
語亦如是目不貪教人不貪讃不貪
法亦歡喜讃歎不貪者不瞋惱不邪
見亦如是自行檀波羅蜜教人行檀
波羅蜜讃行檀波羅蜜法亦歡喜讃
歎行檀波羅蜜者自行尸羅波羅蜜
教人行尸羅波羅蜜讃尸羅波羅蜜
亦歡喜讃歎行尸羅波羅蜜者自行
羼提波羅蜜教人行羼提波羅蜜讃
羼提波羅蜜亦歡喜讃歎行羼提波
羅蜜者自行毗梨耶波羅蜜教人行
毗梨耶波羅蜜讃毗梨耶波羅蜜亦
歡喜讃歎行毗梨耶波羅蜜者自行
禪波羅蜜教人行禪波羅蜜讃禪波
羅蜜亦歡喜讃歎行禪波羅蜜者自
行般若波羅蜜教人行般若波羅蜜
讃般若波羅蜜亦歡喜讃歎行般若
波羅蜜者自修内空教人修内空讃
修無法有法空教人修無法有法空
讃無法有法空亦歡喜讃歎修無法
有法空者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
一切三昧中讃一切三昧亦歡喜讃
歎入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羅尼教人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十二張立
[14-1065b]
得陀羅尼讃陀羅尼亦歡喜讃歎得
陀羅尼者自入初禪教人入初禪讃
初禪亦歡喜讃歎入初禪者二禪三
禪四禪亦如是自入慈心中教人入
慈心中讃慈心亦歡喜讃歎入慈心者
悲喜捨心亦如是自入無邊空處教
人入無邊空處讃無邊空處亦歡喜
讃歎入無邊空處者無邊識處無所
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自修
四念處教人修四念處讃四念處亦
歡喜讃歎修四念處者四正勤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亦
如是自修空無相無作三昧教人修
空無相無作三昧讃空無相無作三
昧亦歡喜讃歎修空無相無作三昧
者自入八解脫中教人入八解脫讃
八解脫亦歡喜讃歎入八解脫者自
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讃
九次第定亦歡喜讃歎入九次第定
者自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㝵智
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
不謬錯法自行常捨法教人行不謬
錯法常捨法讃不謬錯法常捨法亦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二十三張立
[14-1065c]
歡喜讃歎行不謬錯法常捨法者自
得一切種智教人得一切種智讃一
切種智亦歡喜讃歎得一切種智者
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所有
布施與衆生共巳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
精進禪定智慧與衆生共巳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亦無所得故是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羅蜜時
作是念我若不布施當生貧窮家不
能成就衆生淨佛世界亦不能得一
切種智我若不持戒當生三惡道中
尙不得人身何況能成就衆生淨佛
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不修忍辱則
當諸根毁壞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薩
具足色身衆生見者必至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
成就衆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
若懈怠不能得菩薩道亦不能得成
就衆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我若
乱心不能得生諸禪定不能以此禪
定成就衆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我若無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二十四張立
[14-1066a]
過聲聞辟支佛地成就衆生淨佛世
界得一切種智是菩薩復作是思惟
我不應隨慳貪故不具足檀波羅蜜
不應隨犯戒故不具足尸羅波羅蜜
不應隨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羅蜜
不應隨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羅
蜜不應隨乱意故不具足禪波羅蜜
不應隨癡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我終不能出到一切種
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
蜜受持親近讀誦爲他說正憶念亦
不離薩婆若心得是今世後世功德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薩
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爲迴向薩婆若心
故亦爲不高心故佛告釋提桓因憍
尸
爲迴向薩婆若心故亦爲不高心故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
若行世閒檀波羅蜜布施諸佛辟支
佛聲聞及諸貧窮乞匃行路人是菩
薩無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閒尸羅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苐二十五張立
[14-1066b]
波羅蜜言我行尸羅波羅蜜我能具
足尸羅波羅蜜無方便故生高心言
我行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
波羅蜜我行般若波羅蜜我修般若
波羅蜜以是世閒般若波羅蜜無方
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薩修世閒四念
處時自念言我修四念處我具足四
念處無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
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
道分自念言我修空無相無作三昧
我修一切三昧門當得一切陀羅尼
門我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我當成就衆生我當淨佛世界我當得
一切種智著吾我無方便力故生高心
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行世閒善法著
吾我故生高心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
出世閒檀波羅蜜不得施者不得受
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薩摩訶薩行出
世閒檀波羅蜜爲迴向薩婆若故亦
不生高心行尸羅波羅蜜尸羅不可
得行羼提波羅蜜羼提不可得行毗
梨耶波羅蜜毗梨耶不可得行禪波
羅蜜禪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般若
大智度論第五十六卷第二十六張立
[14-1066c]
不可得修四念處四念處不可得乃
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
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不可得世尊
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爲迴
向薩婆若故
問曰先巳說魔若魔民等三種人欲
破壞般若今何以故重說答曰佛先
說三種人來求便恐怖欲令愁惱中
來者不爲惱人但欲破毁般若波羅
蜜不隨其願不能得破後來三種人
雖欲生心破壞卽時滅去所語人皆
信受者是菩薩常令不善法斷滅善
法轉増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
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
設使妄語人皆信受何况實語親友
堅固者是人於一切衆生中深有慈
悲心何况親友於我有益是菩薩愛
敬佛道知身口無常故不說無益之
言以善法増長故瞋恚等煩惱不能
覆心行者作是念結使雖起智慧思
惟不令覆心結使若起今世不善後
世不善妨於佛道設使心起結使不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十七張立
[14-1067a]
起口業設口業起不成身業設身業
起不至大惡如凡夫人也是菩薩雖卑
陋鄙賤以行勝法故得在勝人數中
是今世功德是人深樂善法故能於
善法四種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
四行以不深樂善法故所謂自不煞
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教他慈是
一切賢聖法故常讃歎是菩薩常欲
令人得樂故見有不煞者歡喜愛樂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上四種行廣
說今略說一切功德捻攝入六波羅
蜜中所得果報與衆生共之是菩薩
未入正位諸煩惱未盡故或時起慳
等諸煩惱尒時應作是思惟諫喻其
心若不布施我自失
後身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
能利他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衆生
若不能成就衆生亦不能淨佛世界
何以故以衆生淨故世界清淨若不
具足是等衆事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以要言之無方便者雖行六波羅蜜
内不能離我心外取諸法相所謂我
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緣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十八張立
[14-1067b]
故不能到佛道與此相違是有方便
問曰若世閒波羅蜜等非是正道是
般若波羅蜜中佛何以說答曰此是
行者初門與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
法後得眞道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辛丑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大智度論苐五十六卷苐二十九張立
[14-1067c]
大智度論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