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TKD)


[15-1302b]
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如是巳說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
法擇攝我今當說揔嗢拕南日
念住與正斷神足及根力覺道支息念
學證淨爲後
別嗢拕南日
沙門沙門義喜樂一切法梵行數取趣
超二染爲後
依四念住修習増上由四因緣應知
内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
無沙門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
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云何名爲
四種因緣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
故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三者
内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
四者内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故云何名爲内法沙門謂諸沙門略
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
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汙道沙門是
[15-1302c]
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巳辯其
相内法道者云何爲道謂八支聖道
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汙道
爲後四種沙門若有其道自行邪行
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汙道是故
外法尙無汙道况得有餘内法究竟
者云何究竟謂斷諸取諸取斷巳當
來畢竟無復相續云何名爲依止四
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
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
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
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
戒得證淨智云何名爲解脫四種外
隨煩惱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二
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三者解脫展
轉㸦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四者解
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
作外隨煩惱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
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領納諸
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
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
爲第一現法外隨煩惱彼由如是染
恚癡故以受爲緣生後有愛以愛爲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張善
[15-1303a]
緣發生諸取有愛取故以取爲緣成
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増
長如是名爲第二後法外隨煩惱又
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爲根本種種見
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㸦相違戾是
名第三外隨煩惱又諸外道遍於一
切四聖諦中尙無有能施設其教况
當覺悟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増
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是名第四外
隨煩惱住内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
脫云何内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
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
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
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内法弟
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云何内法大
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於
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於諸
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
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
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
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
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
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三張善
[15-1303b]
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於
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
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
遍知論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
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於
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
竟内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
是應知内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増上略由三處
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
門義云何三處一境二智三證云何
三地一正加行攝異生地二有學地
三無學地云何三種補持伽羅一正
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有學補特伽
羅三無學補特伽羅云何名境謂地
等六界與六觸處爲所依體此六觸
處與十八意行爲所依體十八意行
能雜染心云何名智謂心清淨増上
慧依處云何名證謂卽慧依處増上
若諦依處若捨依處若寂依處云何
慧依處謂慧爲依處於正加行異生
地中正修善法爲因緣故能無於逸
入有學地若慧爲依處證阿羅漢無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四張善
[15-1303c]
學地中得盡智故如實了知我生盡
等若學無學出世智後諸世間慧云
何諦依處謂巳獲得八支聖道斷諸
煩惱由此依處當來衆苦畢竟不生
此畢竟無忘失故名諦依處云何
捨依處謂斷彼事由此依處於巳斷
事無雜染行現法樂住云何寂依處
謂爲斷滅所餘結事方便勤修如巳
得道此爲依處於所餘結及所餘事
能捨無餘如是一切以要而言爲欲
得證故修其智旣得證巳便獲聖道
及聖道果果有二種謂煩惱斷及與
事斷此中一種證所未證第二依處
捨未來苦第三依處能隨習近現法
樂住第四依處斷未圓滿能令圓滿
齊尒所處諸瑜伽師於所應作皆得
究竟謂於未證由初能證於未來苦
第二能捨於現法樂第三能住於上
斷滅所未圓滿第四能滿如是一切
由四依處應當了知此中先所獲得
聖道名寂靜道爲斷上位煩惱事故
正修習時於其事斷倍趣増益於煩
惱斷防未得退此中云何由智觀察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五張善
[15-1304a]
所知境界證所應證謂正加行異生
地中正行異生補特伽羅由內外別
觀察五界於所有身住循身觀謂心
解脫及慧解脫爲増上故彼起如是
如理加行於諸界中住唯界想觀唯
有界都無有我依思擇力於諸色界
巳遠離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於未
來世不希望故於現在世不耽著故
名巳離貪未能永害彼隨眠故名於
所緣猶未能斷彼於其貪巳遠離故
由心解脫爲増上力遠離貪故心得
清淨而於所緣未能斷故有餘上位
應更修治従此巳後於六觸處所攝
境界無倒觀察於諸受中住循受觀
彼如前說依思擇力於諸受界亦遠
離貪歷觀緣生無常性故卽如前說
而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無明巳遠
離故由慧解脫爲増上力依諸明觸
所生如理作意相應所有善受於一
切受所生雜染猒捨而住由於無明
觸所生受爲緣起貪巳遠離故名得
清淨而於隨眠未永斷故有餘上位
應更修治従此巳後於十八意行無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六張善
[15-1304b]
倒觀察俱於心法同時安住循心法
觀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
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
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復作是思
若我依此勝妙意行於清淨捨若定
若生耽著係憶因此我心便成雜染
如是知巳捨而不憶是名於心住循
心觀復於諸處觀無常性是名於法
住循法觀彼於尒時於三想定及以
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餘第一有
巳離貪故名於想界及行界貪亦得
遠離餘如前說如是彼於正加行攝
異生地中淨修心巳爲欲證會學心
解脫復於一切身受心法觀唯有法
都無有我於一切有深心猒捨不起
加行謂我當有或我當無如實了知
此中無有有者無者彼由如是如實
知故漸於見修所斷三漏心得解脫
得盡智故觀察一切當來諸受不復
流轉此不流轉由身滅故彼於尒時
依諸漏盡所獲盡智爲最第一有學
異生諸慧依處猶有垢故今此所得
定無垢故又卽此慧於諸煩惱斷滅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七張善
[15-1304c]
諦中以寂靜行攀緣而住暫時失念
亦不能動如是所有心慧解脫不爲
忘念之所陵雜如前異生及有學位
以彼尙有忘失法故諦不圓滿在無
學位於一切時如實性故其諦圓滿
故諦依處成就第一由能棄捨一切
依事故捨依處成就第一一切道果
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異生及諸
有學故寂依處成就第一問何因緣
故唯在無學四種依處說爲第一非
在異生及有學位答在此位中微細
淋漏亦不可知况有中上在異生地
淋漏彌多有學位中少可知有此中
何等名爲淋漏應知如前諸動擧等
說名淋漏於彼一切皆永斷故趣向
圓滿牟尼性故說名牟尼最極寂靜
又巳永害當來因故於初中後生老
死苦永止息故現法行時於諸世法
四種貪愛永寂靜故四種瞋恚永寂
靜故又於住時不悦諠雜永寂止故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増上
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何等
爲七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二思所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八張善
[15-1305a]
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三卽此三
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四於受用財
遍受用財善通達故五受用財法於
時時間従他得故六於究竟時内離
上慢無失壞故七亦於他所離増上
慢無失壞故此中依諸止擧捨相修
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巳
辯其相食飮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
別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刹帝利
婆羅門長者等衆受用法者謂於沙
門衆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
守諸根善住正念應如是住者謂至
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人巳
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應如
是坐者謂不應寬縦一切身分乃至
廣說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一應時
語二應理語三應量語四寂靜語五
正直語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
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
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爲待
言終所以宴默云何應時語謂非紛
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
威儀時而有所說又應先序初時所
瑜伽師地論第九十七卷第九張善
[15-1305b]
作然後讃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
論終巳方起言說如是等類一切當
知名應時語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
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云
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尒所語決
有所湏但說尒所不増不減非說雜
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云
何寂靜語謂言不高踈亦不喧動身
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
語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
搆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
是當知名正直語於巳所無信等善
法不起上慢謂爲自有於其狭小亦
不増益以爲廣大唯於實有乃至所
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又
信爲先受持淨戒持戒爲先求多聞
法由此爲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
財身命無所顧戀由此爲先心得靜
定證如實智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
所顯發一由他教故二教増上力自
内證故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四田
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善男子
故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張善
[15-1305c]
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此二爲勝者
當知簡擇二種差別修七善法得二
勝利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
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
是巳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復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於善說法
毗柰耶中略由諸學及諸學果攝一
切法云何諸學謂三種學一増上戒
二増上心三増上慧云何學果謂有
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果當知此中
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爲證
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
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爲
根本又依淨戒引求正法攝受多聞
由聞正法増上力故能速集證増語
明觸是故說彼以爲觸集又彼皆爲
流趣明觸所生諸受乃至有餘依般
涅槃界爲其後際爲求安樂而發起
故此樂一向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學
所攝法爲受流趣又彼爲求所有明
觸及依明觸所生諸受起聞思修所
成作意是故說彼爲作意生又於尒
時於四念住由觀品念以觀爲依與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一張善
[15-1306a]
内心止爲其増上是故說彼念爲増
上又念增上起奢摩他與後聖諦現
觀妙智爲上首轉是故說彼定爲上
首又於聖諦諸現觀中慧爲最勝謂
能無餘永盡諸漏是故說彼慧爲最
勝又由一切漏永盡故獲得究竟明
觸生受倶行解脫卽此解脫非由一
切學所攝法數數隨得唯由頓得由
此解脫一切樂中爲最第一無罪性
故是故說彼卽用解脫以
爲堅固又彼如是善解脫心若諸明
觸所生受等若學所攝所有諸法幷
所依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任運自
然究竟寂滅是故說彼皆以涅槃爲
其後際應知此中欲爲増上受持淨
戒名増上戒學依止觸受増上心慧
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幷其
加行名増上心學慧爲最勝名增上
慧學如是應知名爲三學及彼依持
解脫堅固是有餘依般涅槃界第一
學果涅槃後際是無餘依般涅槃界
第二學果如是略說學及學果攝一
切法又此諸學及諸學果能證資糧
當知對治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
十二張善
[15-1306b]
八種過患修集九想云何名爲八種
過患所謂耽著利養恭敬愛藏一切
後有諸行懈怠懶墯薩迦耶見貪著
美味於諸世間種種妙事欣欲貪愛
依止放逸惡行方便依止邪願修習
梵行云何名爲修集九想一者修集
出家想二者修集無常想三者修集
無常苦想四者修集苦無我想五者
修集猒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間
不可樂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
世間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無
出沒過患出離想應知此中所有如
法平等行攝能徃善趣善身語意業
說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
徃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又
住於此若生若長能生後際所有衆
苦說名爲有従其前際於現法中有
死滅苦說名爲無餘出沒等應知
前巳廣分別
復次諸外道輩聞不正法増上所生
不如理想爲依止故發起無明所生
諸受由此爲依發生諸漏而諸外道
於是諸漏不如實知亦於無明觸所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三張善
[15-1306c]
生受不如實知亦於聽聞諸不正法
増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實知於是
三處不實知故發起欲求發起有求
亦復發起邪梵行求及無有求彼於
諸欲不如實知於後有業不如實知
於其衆苦不如實知此中前五是集
諦處最後一種是苦諦處如是外道
於此集諦及以苦諦不如實知又卽
於此集諦苦諦略由二相不如實知
一雜染故二清淨故此中雜染復有
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故四因
果差別故此中清淨復有二種一集
苦滅二趣滅行彼於如是四聖諦中
闕乏正智不能修習菩提分法由是
因緣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爲
最極究竟卽由此緣不名究達不盡
漏故住内法者與彼相違所修
梵行最極究竟名爲究達盡諸漏故
復次於其六種補特伽羅依染淨法
如來所有大士根智及當來法生起
智轉云何名六補特伽羅謂有一類
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佛善說法毗
柰耶獲得淨信廣說乃至得正直見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第十四張善
[15-1307a]
彼於今生於惡說法毗柰耶中近不
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於現法中
最初生起諸邪見愛諸業雜染彼於
尒時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現法中
諸不善法復於後時於善說法毗柰
耶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卽由先因棄捨惡說法毗柰耶於惡
說想諸不善法不生染著速能遣滅
此於當來成清淨法是名第一補特
伽羅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
俱行二法毗柰耶行由彼爲因於現
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彼於今生
最初如前於善說法乃至獲得如理
作意於現法中諸不善法令舊滅沒
新不復生諸有善法令舊増長新復
更生諸先所有不善未斷隨眠隨逐
今於一切皆能斷除無放逸住此於
當來成清淨法復有一類補特伽羅
先餘生中唯行外行彼於今生由是
爲因串習出家故串習邪見故於善
說法毗柰耶中遇緣和合而得出家
旣出家巳復生邪見住自見取造無
間業亦斷善根一向成就諸不善法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五張善
[15-1307b]
惡趣決定是名第三補特伽羅如是
三種補特伽羅當知第一先於内法
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行放逸後不
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内外俱習
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行不放逸
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
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多行放逸如
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餘三補特伽
羅與上相違應知其相此中第一補
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
中先不放逸後行放逸第二補特伽
羅先於内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專
行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内法純
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修不放
逸又於此中先世所習善不善因猶
如種子今世善說法毗柰耶於其先
世諸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不
善種子猶如瘠田與是相違今世惡
說法毗柰耶於其先世不善種子猶
如良田於彼先世諸善種子猶如瘠
田又彼先世因増上力今善法起猶
如光明與彼一切如無明闇諸不善
法爲能對治彼不善法與彼一切猶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六張善
[15-1307c]
如光明所有善法爲所對治如是先
世諸不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身
心義故今世惡說法毗柰耶如乾葦
舎又彼失世所有善法如有熱炭由
有能燒煩惱義故今世善說法毗柰
耶如乾葦舎又彼先世所有善法處
今惡說法毗柰耶田損減故猶如置
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又彼先世諸
不善法處今善說法毗柰耶由斷滅
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此
中諸如來田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
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隨其
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
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
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復次徃惡趣行徃善趣行超度差別
當知略有五門不同由此五門於自
超度如實了知於他超度亦正遍知
所謂諸佛及佛弟子云何名爲徃惡
趣行謂諸外道所有一切薩迦耶見
以爲根本諸惡見趣幷彼所緣幷彼
所依以爲依止發生種種惡欲及害若
煞生等所有無量惡不善法如經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七張善
[15-1308a]
廣說乃至所有諸非法行不平等行
以爲最後能徃險惡處能徃那落迦
能徃諸惡趣差別生起若徃於彼名
生惡趣領受彼因所感非愛諸果異
熟如是名爲徃惡趣行於此多聞諸
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
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徃一切險
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
行不平等行以爲最後若住於彼領
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
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
無我所如是觀巳當於聖諦得現觀
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
名爲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
子於彼見趣以爲根本所有能徃險
惡處第定不能作定不能徃險惡處
等是名第一徃惡趣行永損害門由
是因緣能於自内如實了知離我等
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
度能徃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
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
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
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八張善
[15-1308b]
色界愛蹔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
來更還造作煞生等事徃諸惡趣我
等定當不能造作煞生等事乃至廣
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
造作是名聖法毗柰耶中永損害門
謂能損害徃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
弟子能實遍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又卽如是諸聖弟子爲欲超度所餘
未斷徃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
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
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
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爲欲
超度徃善趣行發心願門發心願巳
音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
過患如險惡道心生猒離欣慕寂靜
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
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爲能進趣門
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
有定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於逸因緣
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
果者如是名爲後上行門若復於彼
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
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十九張善
[15-1308c]
如是名爲般涅槃門由是門故如實
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徃善趣行
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
弟子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
徃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
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徃善趣行
復次諸聖弟子巳見諦跡未離欲者
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
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
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爲欲斷除欲雜
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
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
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或爲斷除
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巳離欲界愛未
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
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
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
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
巳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
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
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
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未瑜
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張
[15-1309a]
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
一切後有雜染當知此中若爲對治
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
第一有定若爲對治後有雜染修對
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
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
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
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
知巳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
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
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如是一切
揔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
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
涅槃五聖解脫復有三種諸欲過患
一者諸欲能爲順樂受境界所生貪
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爲順苦受境界
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爲順不
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
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
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
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
若内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
理作意相應倒想又離上欲勝方便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一張善
[15-1309b]
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
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猒離
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猒壞
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
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又我
巳得於是處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
當知彼於加行道中修習淨信於是
處所生淨信心由此淨信増上力故
修習精進念定慧等従初靜慮漸次
乃至識無邊處諸無動定皆能證入
又由其慧起是勝解謂我巳能入如
是定此卽能感識無動處所有生果
若現法中不般涅槃或不進求徃於
上地彼於當來決定應徃此無動處
又由三緣於是諸地當知建立爲無
動處謂外欲等散動斷故立初靜慮
爲無動處尋伺喜樂色界地中諸動
斷故立第四靜慮爲無動處有色有
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立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爲無動處第二第三靜慮
中後後所有諸動斷故當知亦得名
無動處識無邊處由空無邊處外門
緣動得遠離故當知建立爲無動處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二張善
[15-1309c]
以要言之緣所有定無動搖故皆名
無動此定邊際極至識無邊處是故
當知乃至此處建立無動卽此一切
緣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従此巳上
緣無所有定當知名爲無上想定従
此巳上復名非想非非想處定故由
三分宣說三行由三種門諸聖弟子
猒壞欲等旣猒壞巳漸次能入乃至
識無邊處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種無
動處行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
地深猒壞巳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
第一能趣無所有處行又卽此處是
無漏道修習邊際此無漏道復有二
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如有想定其
有上者無常行俱其無上者無我行
俱由有上行於其下地深猒壞巳入
此處定由無上行於下於上一切法
中思惟無我能入無漏無所有處定
此無上行當知名爲第二趣行此第
二趣行復由二行有差別故建立二
種云何二行謂能依所依智差別故
此中能依無我智者謂諸所有若有
情界若我巳身於中都無我所屬處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三張善
[15-1310a]
謂地方域我所屬者謂諸有情我所
屬事謂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
類如彼於我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
所屬事如是我亦於彼非所屬處非
所屬者非所屬事此中所依無我智
者謂諸世間空無有常及我我所此
中都無常我我所眞實可得唯有諸
法如是世間旣悉是空當復有誰有
所屬處有所屬者有所屬事是故當
知前無我智是其能依後無我智是
其所依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道唯
由猒壞無所有處想故能入此處定
於中唯有此一趣行又於此中我所
何當不有者謂由生等苦故說我有
苦我何當不有者謂卽以生等苦爲
我發生如是樂欲心巳正勤加行正
加行巳獲得前後所有差別由是因
緣復得決定謂我當不有我所當不
有若今所有者謂今現法造作増長
所有新業若昔所有者謂諸故業彼
於此一切所有異
熟果皆不願求
一切棄捨無顧戀故復次嗢拕南日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四張善
[15-1310b]
安立邊際純及如理緣起修時障自性
說斷起修後
此中安立四念住爲初道支爲最後
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若略若廣如聲
聞地應知其相又由四念住應知一
切所知事邊際由所知事邊際故復
應了知智事邊際又四念住由欲精
進等修習加行方得圓滿應知除此
四種念住更無有餘不同分道或所
緣境由此道此境能盡諸漏獲得涅
槃由無第二清淨道故說純有一能
趣正道又此純一能趣正道由二因
緣能令有情究竟清淨一由思擇力
故二由修習力故此中愁者謂染汙
憂所言泆者謂掉俱行欲界染喜愁
以四種世法爲所依處泆以餘四世
法爲所依處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依
思擇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間修習力
故得離欲愛棄捨憂苦依出世間修
習力故超度一切薩迦耶苦亦能證
得八支聖道及聖道果眞實妙法一
切有情當知皆由思擇修習二種力
故得一切種究竟清淨復次若於身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五張善
[15-1310c]
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卽
便違背四種念住違背此故卽便違
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
見支等所有聖道違背此故卽便違
背一切聖道違背道故便爲違背道
果甘露究竟涅槃又瑜伽師了知身
等因緣生巳復於三世身等諸法住
無常觀由住如是無常觀故於諸後
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又現法中於
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我
所又於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於
過去世當知安住滅法隨觀於現在
世生巳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
滅法隨觀由彼最初於身等法觀緣
生性悟入無常悟入如是無常性巳
於諸愛見雜染等處多修習住淨治
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圓滿由此爲依
隨獲得究竟漏盡又一切法以要
言之謂善不善若雜染品若清淨品
當知此中諸雜染品皆用非理作意
爲集諸清淨品皆用如理作意
爲集如是一切揔略說名作意爲集
復次修諸念住若略若廣如聲聞地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六張善
[15-1311a]
應知其相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
世尊出現於世方始宣說今聖弟子
適初修習然於過去無始時來於諸
念住修習流轉於未來世當知修習
亦無窮盡又是過去未來現在世出
世聞無量善法生起依處故說如是
四種念住名爲善聚又能障㝵如是
善聚故說五蓋名不善聚又由身等
四所知法無邊別故如來智慧於彼
無㝵亦無有邊智無邊故如來所說
無上法教亦無有邊如是法教二緣
所顯一由文故二由義故義差別門
無有數量法教文句開顯義門亦無
數量於此文句不重宣說無邊展轉
辯才無盡是故如來成就希奇未曾
有法善能宣說所有法教於一義中
能以無量巧妙文句方便開示而不
重說又於聖教宗義趣智善成就故
名爲有趣俱生聞思所成妙慧善成
就故名爲有意成就定故名爲有念
通違諦故名爲有慧當知此中初一
揔摽後三別釋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法先由聞思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七張善
[15-1311b]
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觀知一
切法無我性巳不唯於此聞思作意
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脫爲求
定故住遠離處唯緣身等以九行相
安住其心令心內寂由二因緣起四
念住名善發起一由如理作意如實
智故二由三摩地如實智故此慧無
間由如實智當得究竟
復次有諸苾芻於三對治得隨所欲
得無艱難得無阻㝵謂無常想若仁
慈觀若無相定彼由如是三種對治
隨其所應如前所說於可意等對等
境界住猒逆想不猒逆想棄彼二種
捨念正知由此因緣當知名爲善修
念住
復次嗢拕南日
先諸根愛味前後有差別取相及諸緾
大果利爲後
有三種根於諸念住一切善聚爲障
㝵故當知說名不善法聚何等爲三
一惡行根能令當來住惡趣苦二尋
思根能令現法住不安苦三者根根
與惡行根及尋思根爲根本故說名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八張善
[15-1311c]
根根應知此中諸貪瞋癡三不善根
能與身等惡行爲根欲等三想能與
欲等尋思爲根欲等三界當知
能與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爲根
復次有諸苾芻於四念住勤修加行
以世間道離欲界愛廣說乃至第一
有定具足安住卽於此定多生愛味
卽於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
未得此於聖汝毗柰耶中不名大士
何以故其心
未得善解脫故與此相違得名大士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
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
内聚當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
惽沉下劣不得解脫不解脫故依此
聚心生起身中諸惽沉性生起心中
諸下劣性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實
了知此所生起隨煩惱巳便従内聚
還収其心安置在外淨妙境相謂於
佛等功德行緣持心令住由緣此故
發生歡喜廣說乃至由妙擧門於所
緣境令心得定従奢摩他之所對治
諸隨煩惱而得解脫従此巳後如實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二十九張善
[15-1312a]
了知於隨煩惱心得解脫爲此義故
祈願於外得此義巳還復如前攝心
内聚而不爲其諸隨煩惱之所惱亂
心内聚巳不由祈願自然如實了知
於外心得解脫彼於外緣行相尋思
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難可運轉皆得
自在解脫棄捨安樂而住巳得成辨
勝奢摩他如是彼於四種念住善安
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別又應知此
補特伽羅先巳修行毗鉢舎那毗鉢
舎那以爲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勤修加行
毗鉢舎那以爲依止於奢摩他樂修
觀行彼卽應於内奢摩他所攝自心
取如是相謂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
思惟念奢摩他所攝受心爲奢摩他
所治身心惽沉下劣之所惱亂復我
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
所攝受心不爲彼法之所惱亂若彼
苾芻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
此隨煩惱染汙心巳便於外緣取淨
妙相由是爲因雖能蹔時除遣現在
現前隨惑然於後時若復如前攝心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三十張善
[15-1312b]
内聚還爲如是隨惑所惱不得靜定
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緣爲隨
煩惱數數擾亂又不能得所欣求義
復爲憂愁之所損惱又經長時不能
獲得内心寂止不能獲得依奢摩他
毗鉢舎那爲先清淨増上第一正念
正知由不獲得内心寂止故不能得
四増上心現法樂住由不獲得増上
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先所未得
無上安隱究竟涅槃與上相違應知
卽是一切白品乃至獲得先所未得
無上安隱究竟涅槃此中典廚譬瑜
伽師主卽譬於内奢摩他所攝受心
其餚饍味喻執取相上妙衣食喻於
内心奢摩他等當知黑品喻諸愚夫
所有白品喻諸智者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正勤修習
而是異生或有勝妙可愛境界正現
在前或復獨處得諸相狀由失念故
不如理想以爲依止率尒發起猛利
貪緾彼於此緾深心猒恥謂如自身
墮於厄難極鄙穢處發起猛利思遠
離心由如是行便於彼緾心得解脫
瑜伽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三十一張善
[15-1312c]
旣解脫巳心生歡喜従此巳後起猛
利猒猛利猒後得無常想如見大犂
發諸行塊便於聖諦如實現觀以其
依止依附涅槃又卽有學觀察作意
於勝妙境思惟淨相由未永斷貪隨
眠故貪緾率尒生起現前尋復於彼
深見過患爲欲斷此緾及隨眠入無
相定如是能斷餘未斷法従定起巳
如實了知一切巳斷領受微妙解脫
喜樂如實觀見自巳成就大智
力故名爲强盛諸魔羅品其力羸劣
復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當知能感
最勝増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當知
能感最勝増上樂勝利故
名有大利瑜伽師地論卷第
九十七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雕造瑜伽
師地論苐九十七卷苐三十二張善
[15-1313a]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善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復次嗢拕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