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TKD)


[15-1041b]


問諸行寂滅是滅諦耶設是滅諦諸
行寂滅耶答若是滅諦亦諸行寂滅
或諸行寂滅然非滅諦謂由無常滅
故非擇滅故諸行寂滅
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
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
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
問若此滅諦先無後有云何是常若
常時有何不一切有情於一切時般
涅槃耶答不流轉相不現行相是滅
諦相此諦云何先無後有又无生相
無滅相是常相滅諦亦爾是故名常
若有證得一切麤重永息滅者彼般
涅槃若未證得者彼不般涅槃有滅
諦故諸有情類有證得者是故涅槃
是證所顯非生所顯復次若有遠離
四種過失說滅諦者是名正說何等
名爲四種過失一増益過失二自相
[15-1041c]
邪分別過失三相雜亂過失四損滅
過失若言諸行盡滅有異者是増益
過失言無異者是自相邪分別過失
言亦有異亦无異者是相雜亂過
失言非有異非无異者是損减過失
問若唯一切出世間五非取薀皆道
諦攝何因緣故唯說正見爲先八聖
支道而爲道諦答依三學故作如是
由有學者於時時間依増上戒學
而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増上心學而
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増上慧學而起
修學又此八聖
支道三薀所攝是故唯此說名道諦
問何因緣故正語正業正命說爲戒
薀答二因緣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
依正受用財故謂正語正業戒爲根
本戒爲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
故說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矯
詐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爲根本
此爲依處正受用財是故說名依受
用財又於是處世尊說爲増上清淨
意現行性此中依止貪等起犯戒思
依止矯詐等起邪追求衣服等
思若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二張積
[15-1042a]
離此事應知是名増上清淨意現行性
問何因緣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說
爲慧薀答由此慧薀略有三種作業
因此三法方得究竟謂通逵諸法眞
義是初業通逵諸法眞義巳卽於眞
義爲他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
其易了是第二業爲斷餘結法隨法
行是第三業如是三業由正見正思
惟正精進故如其次第而得究竟
問何因緣故正念正定說爲定薀答
二因緣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
由自性者謂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
緣故念於此定能作所依一繫所緣
故謂於四念住繫攝其心二隨順定
故謂由此念於守護根門正知而住
順歡喜處隨念作意中能隨順定三
能斷蓋故謂於各別不淨觀等諸蓋
對治作意中能斷諸蓋四極多修習
相作意故謂遠離者於止舉捨相无
閒殷重加行中能多修習是故此念
爲定所依
復次正見差別略有十一謂如病見
如㿈見乃至無我見結見離繫見能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三張積
[15-1042b]
離結見於四種行如其次第有四種
見謂於諸煩惱緾倶行行中於煩惱
隨眠倶行行中於愛味倶行行中於
過患倶行行中次第觀爲如病如癰
如箭如障若於諸行觀爲生滅名無
常見觀爲三苦之所隨逐名爲苦
見觀彼遠離餘我我所名爲空見觀
彼諸行體性非我及我所相名無我
見如是八種是緣苦諦正見若於集
諦觀爲因集生緣名爲結見由彼集
諦於苦諦中起雜染結故若於滅諦
觀滅靜妙離名離繫見由彼滅諦一
切煩惱及依離繫所顯故若於道諦
觀道如行出名能離結見由彼道諦
究竟能離結縛所顯故
問若先起無常苦空無我見後方起
如病如癰如箭如障見何緣此中先
說如病等見答此中依巳得道補特
伽羅說彼爲先何以故巳得聖道諸
有學者由増上意樂於諸取薀觀爲
如病乃至如障如是觀巳爲斷餘結
復起上位清淨無常見乃至无我見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常等見一是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四張積
[15-1042c]
如病等見所依不清淨見以此爲先
此爲引導爲欲獲得所未得故二是
如病等見能依清淨見巳得如病等
見復令増長及爲得心善解脫故如
是十一正見中空行无我行見名爲
空行餘行見名無願行一
行見名无相行謂於滅諦離繫行見
復次於修道中一切出世間道緣四
諦爲境當知皆能對治三界一切煩
惱何以故由諸有學巳見迹者先由
法智類智於現不現一切行中起現
觀巳後於修道攝一切行捻爲一團
一分一聚以無常等行次第觀察而
不分別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無色
行此是現見此非現見是故當知於
修道中諸出世道所攝
聖道能摠對治下地上地一切煩惱
復次彼諸聖者於修道中由出世道
而昇進時多分以无相行數數作意
思惟無相何以故由此
作意最能引發現法樂住斷煩惱故
復次五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及
諸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
共佛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五張積
[15-1043a]
法皆是道後所得其性清淨道所建
立由此因緣皆道諦攝問一切四諦
皆應遍知何緣但說苦諦是應遍知
答由於苦諦以二種相應遍知故所
謂自相及與共相於所餘諦但知自
相謂以因等行知集諦自相以滅等
行知滅諦自相以道等行知道諦自
相是故唯說苦諦是應遍知
問苦諦亦應永斷何緣唯說集諦是
應永斷答由集諦永斷能顯苦諦永
斷是故唯說集諦是應永斷
復次於諸諦中略有二種現觀一智
現觀二斷現觀智現觀者謂隨次第
於諸諦中別相智生斷現觀者謂隨
次第無倒智生爲依止故證得所有
煩惱斷滅
復次略有五種發起正精進因緣一
宣說正法二修行共住三察懈怠過
失見精進功德四由思擇力相續成
熟五知所證得前後差別
復次略有二種於斷作證一於種子
伏斷作證二於種子永斷作證當知
離繫亦有二種一於諸煩惱品別離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第六張積
[15-1043b]
繫二於煩惱事相屬離繫
問如世尊言汝等苾芻勿行諂誑此
中如來觀見諂曲幾種過患誡諸苾
芻不令行諂答觀諂曲者有十二過
患故一諂曲因緣不能證得眞實智
慧二退失名譽三退失他信四退失
功德増長五退失於智者邊聽聞正
法教誡教授六諸惡増長七令心相
續遠離諸善八由諂不平損害其心
常懷苦惱不安隱住九慮後苦法十
非聖法器十一臨終追悔十二身壞
巳後墮諸惡趣生那落迦
復次欲界中諂有八種行及七種事
云何八行一迷惑諂行二覆藏諂行
三顯示諂行四結搆諂行五恭順諂
行六謀計諂行七推注諂行八現悲
諂行云何七事一言說事二詰問事
三違諍事四現親友事五現委信事
六所作假託事七艱辛事由初事
故其諂曲者與諸世間隨起言說於
非義中示現爲義以相迷惑或於義
中示現非義如於義非義於有非有
當知亦爾又於現行諂曲所起諸惡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七張積
[15-1043c]
行中若他詰問諂者則便覆藏實罪
顯不實德又諍論者將欲推其功德
過失爾時諂者則便結搆諸惡朋黨
又諂曲者見諍論人有力暴惡心
生怖懼卽以卑下身語二業隨順恭
敬現親友相又諂曲者若見而直可
規其利内與不可委信者等而外現
巳極可委信謂行住中虛詐積集清
善之相又諂曲者於諸親善得意友
朋未來廣大所作事中先詐爲伴後
所作事現在前時矯現種種方便推
注謂爲遮防自劬勞故又諂曲者隨
遭一種苦惱事巳於彼怨對所遭苦
事實無如是重憂重苦然自顯示
有重
憂苦謂深歎恨愁憂苦惱乃至悶絕
復次麤語聲聞尙不應得於諸諦中
教誡教授况當能得眞諦現觀或復
清淨又有九種麤語聲聞麤語之相
若有成就如是相者當知此名不
可與語麤語聲聞何等爲九謂能舉
罪補特伽羅正詰問時以不美言假
合而答或不相應或不圓滿或
託餘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八張積
[15-1044a]
事方便而荅是名初相又以謬言假
設餘論方便推遣所詰問事是第二
相又瞋恚緾擾亂懵憒渾濁自心是
第三相又瞋恚緾發起憤怨詈言鄙
語是第四相又起高心彼旣說我我
當何故而不說彼是第五相又堅覆
藏自所作罪是第六相又結怨心相續
不捨是第七相又多發起報怨之心
是第八相又他顯說能舉罪者若實
不實諸功德時不生信解非撥毀罵
是第九相此中略有二種舉罪補特
伽羅一共所尊重二非共尊重當知
此中初二種相依初能舉補特伽羅
餘七種相依第二能舉補特伽羅
復次本地分中依戒律儀諸毗奈耶
相應之相今當決擇嗢拕南曰
攝制立尸羅無逸障學觀依攝受受用
甚深說喻事
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別解脫何等
爲七一教勅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
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
云何教勅謂佛世尊毗奈耶中勅諸
苾芻捨不善法増長善法當知是名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九張積
[15-1044b]
略說一切教勅之相若廣分別無量
無邊
云何開聽謂佛世尊毗奈耶中開許
一切能無染汙現所受用資生因緣
云何制止謂佛世尊毗奈耶中制止
一切自性罪法違無罪法
云何犯處略有十八一不善二違善
三身業四語業五意業六戒壞七見
壞八軌則壞九正命壞十隨護他心
十一護他損惱十二護非處疑慮十
三婬十四鉢十五衣十六食十七臥
具十八病緣醫藥及餘資具不善
者謂所有性罪違善者謂所有遮罪
身語意業處隨其所應於一切五犯
聚中當知其相如是所餘犯處亦於
五犯聚中如其所應當知其相云何
有犯謂若略說有五犯聚何故於此
五犯聚中起諸違犯謂五因故一因
緣故二發起故三事故四方便故五
究竟故此分別義於攝事分毗奈耶
呾理迦中我當廣說
復有九種犯一近事男犯二近事女
犯三勤策男犯四勤筞女犯五正學犯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張積
[15-1044c]
六苾芻尼犯七苾芻犯八異生犯九
有學犯無有無學犯何以故由彼更
无所應作故法爾獲得小及隨小一
切學處悉皆止息又定不能犯染汙
罪云何無犯略有四種一初業二顚狂
三心亂四苦受所逼
云何出罪略由五相一由自故二由
他故三由自他故四依轉故五依捨
故由自故者謂應自靜息故由他故
者謂見諦者有所違犯不染汙罪由
自他者謂諸異生染不染罪依轉故
者謂轉捨苾芻依轉得苾芻尼依或
轉捨苾芻尼依轉得苾芻依爾時苾
芻苾芻尼各所犯罪或轉餘形或轉
无形依捨故者謂命終巳
復次略有十種制立學處清淨一道
理清淨二果清淨三攝受清淨四外
清淨五内清淨六具分清淨七愛敬
清淨八伏對治修清淨九隨眠斷對
治修清淨十相續不斷清淨復有差
別謂有因緣制立學處清淨遠離受
用欲樂邊清淨遠離受用自苦邊清
淨勝行清淨勝命清淨同法共住清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一張積
[15-1045a]
淨無違諍清淨制伏煩惱清淨煩惱
離繫清淨任持正法清淨
復次略有十種尸羅過失一毀壞所
學過失二不喜樂過失三伴相違過
失四期願過失五放逸過失六増上
慢過失七隨眠不清淨過失八意樂
不清淨過失九不出離過失十邪禁
過失
復有十種尸羅功德一和合尸羅二
无間尸羅三無怨對尸羅四無損害
尸羅五堅固尸羅六出離尸羅七勝
所治尸羅八不退轉尸羅九不共尸
羅十無上尸羅
復次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於十時
應不放逸何等爲十一依犯時二依
定時三依生時四依乞食時五依所
作時六依受用利養恭敬時七依求
多聞時八依思正法時九依遠離時
十依通達究竟時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犯初時
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成就五支所攝
不放逸卽前際倶行等如前廣說如
是名爲於毗奈耶勤學苾芻於初時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二張積
[15-1045b]
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定第二
時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或住空閑或
居樹下生貪欲蓋乃至疑蓋終不安
忍則便棄捨除遣變吐彼由五蓋能
染汙心乃至能令不得涅槃爲欲斷
故於時時間應修止相於時時間應
修舉相於時時間應修捨相彼於如
是止舉捨相得善巧巳由下劣心慮
恐下劣便正修舉由掉舉心慮恐掉
舉便修内止心得平等便修上捨又
於巳得三摩地中不生愛味不起顧
變無有貪染無著而住如是名爲於
毗奈耶勤學苾芻第二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生第三
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臨命終時
其心猛利發起如是正加行心謂我
今者應以緣佛緣法緣僧正命而死
應以緣善善心而死彼遂發起如是
如是善守護心正念現前以緣於佛
法僧正念及緣諸善善心而死彼由
緣佛緣法緣僧所有正念及由緣善
所有善心而命終故名賢善死賢善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三張積
[15-1045c]
夭沒亦名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爲
於毗
奈耶勤學苾芻第三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於乞食
第四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依於
村邑聚落而住彼卽於此村邑聚落
廣說如乞食清淨經如是名爲於毗
奈耶勤學苾芻第四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於所作
第五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鉢
作業於衣作業於諸智者同梵行所
看侍作業或復於餘所有作業皆无
縦逸無縦逸故不燋不爛不失不壞
亦不零落不過所作不鄙所作不惡
所作不急所作不緩所作不掉所作
不染所作隨順世間順毗奈耶所有
軌則如是名爲於毗
奈耶勤學苾芻第五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受用利
養恭敬第六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
芻隨所獲得利養恭敬於所獲得不
染不著不耽不湎不悶不執亦不保
玩而受用之深見過患善知出離
而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四張積
[15-1046a]
受用之隨其所得利養恭敬能自制
伏不因所得利養恭敬心住憍慠如
是名爲於毗奈耶勤學苾芻第六時
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求多聞
第七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棄捨
世間所有諷誦綺飾詞論絢藻文章
隨順世間相應多聞於佛所說所有
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緣性緣起
若順若逆一切經典恭敬受持令得
究竟非觀諸法存有所得所獲勝利
名得究竟非觀諸法免脫論難所獲
勝利名得究竟非爲利養非爲恭敬
乃至但爲自得調伏自得寂靜自得
涅槃自得沙門若婆羅門最上義
利故於此法善聽善受讀誦通利純
熟究竟如是名爲於毗奈耶勤學苾
芻第七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思正法
第八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獨處
空閑如其所聞如其所受如其所得
所有諸法思惟其義稱量觀察思所
應思離不應思於其少分但生信解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五張積
[15-1046b]
於其少分以慧觀察凡所思惟但依
於義不依於文如實了知黑說大說
堅固思惟審諦思惟相續思惟隨所
思惟要當究竟於其中間終無退屈
如是名爲於毗奈耶勤學苾芻第八
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於遠離
第九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不與
在家及出家衆共相雜住不同其喜
不同其憂廣說乃至於所生起世事
業中終不許其究竟隨轉處空閑林
邊際臥具遠離一切有情方邑散亂
懈怠及障止觀諸隨煩惱如是名爲
於毗奈耶勤學苾芻第九時中修不
放逸
云何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通達究
竟第十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
有如實知有於非有如實知非有於
有上如實知有上於無上如實知無
上由彼於有非有有上無上如實知
故於所未得不生得想於所未證不
生證想離増上慢非増上慢所攝持
故自記所解如是名爲於毗奈耶勤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十六張積
[15-1046c]
學苾芻第十時中修不放逸
復次有四種障能障出家謂意樂障
所依障業障不自在障意樂障者謂
或爲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
所依障者謂或盲聾或扇擇迦或半
擇迦或爲疥癩禿攣躄等種種惡
疾逼切其身如是等業障者謂害毋
等諸重惡業不自在障者謂父母等
所不聽許若諸僮㒒若王大臣他所
刧掠若蘭所得若有辯答如是等
復次略有五處諸出家者於毗奈耶
決定應學何等爲五謂應學知有犯
無犯若重若輕及略所說別解脫經
有犯無犯如前巳說由六種差別所
犯成重一制立差別謂於學處而制
立故二事差別謂雖同是波逸底迦
然煞生等所有性罪於餘遮罪有差
別故三穿穴差別謂如有一數數犯故
四煩惱差別謂如有一用其猛利貪
瞋癡緾而毁犯故五智差別謂如有
一善品微少智慧狹劣雖等建立等
事等穿等煩惱起然其所犯成極重
障非此相違有所犯者如小水流少
瑜伽論卷第六十八苐十七張積
[15-1047a]
草能偃於彼細草不能漂沒如大水
流聚積草木亦不能偃此中道理當
知亦爾六時差別謂如有一於其所
犯不能速疾如法悔除長時習巳然
後對治與此相違應知所犯名爲輕罪
復次諸持律者應以五相觀察所犯
然後斷罪何等爲五謂一向雜染故
一向不行故制立依處故現彼過失
生不生故非一向現行故此中一向
雜染所犯謂諸性罪應當一向教令
不犯若毁犯者如其所應當爲顯示
令速悔除又佛世尊依此補特伽羅
此方此時制立如是遮罪學處若有
所餘補特伽羅餘方餘時犯此過失
由觀此失而制立故如其所犯應爲
顯示對治之法若有不犯如是過失
不應於此斷其有犯亦不應顯對治
之法如是名爲捻略宣說觀察所犯
復次於毗奈耶勤學苾芻依止七處
於六處中應修加行云何依止七處
於六處中應修加行謂依止大師依
止親教依止軌範依止衣服依止乞
食依止臥具依止病緣醫藥什物於
瑜伽論卷第六十八苐十八張積
[15-1047b]
法於學教授教誡等持供養不放逸
中應修加行此中法者謂別解脫經
及廣分別學者謂増上戒學増上心
學増上慧學教授教誡者謂依増上
戒學教授教誡依増上心學教授教
誡依増上慧學教授教誡等持者謂
九次第定供養者謂財供養及法供
養財供養者謂由一種可愛樂法法
供養者謂由所餘不放逸者謂於五
種善巧相續無間勤修加行謂薀善
巧乃至處非處善巧
復次毗奈耶中有五種攝受一屬已
受二承受受三委寄受四捨施受五
爲他受由二因緣令屬巳受不得清
淨一生染著故二擬蓄積故與此相
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承受受不
得清淨一非處受故二非量非法受
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
委寄受不得清淨一不觀察人而委
寄故二於不淨物心繫著故與此相
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捨施受不
得清淨一於鄙惡田而捨施故二非
無悕望而捨施故除三種田當知所
瑜伽論卷第六十八苐十九張積
[15-1047c]
餘名鄙惡田謂功德田悲田恩田與
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爲他
受不得清淨一非宿交又不告白及
性不識
故二有染心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
復次毗奈耶中由五因緣所受用事
不得清淨一性有罪故二不端嚴故
三不任用故四非攝屬故五不作淨
故性有罪者謂依僞斗僞秤僞函繫
縛撾打若斫若煞及摣撮等所獲財
物而受用之名不清淨不端嚴者謂
受田宅及諸賄貨爲馬牛羊雞猪狗
犬大男大女小男小女奴婢作使金
銀珍寶及生穀等而受用之名不清
淨不任用者謂大小便利洟唾所汙
膿血肪膏此等塗染復有所餘如是
等類若受用者名不清淨如世尊言
便利等器皆不清淨不應受用非攝
屬者謂或僧祗物若不被差不墮鉢
中亦不屬鉢或別人物不與不捨亦
不捐棄非處委信亦復非量而受用
之名不清淨不作淨者謂五種淨何
等爲五一受得淨二損壞淨三委
寄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二十張積
[15-1048a]
淨四時法淨五捨分別淨與此相違
所有受用名爲清淨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八
丙午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瑜伽論卷苐六十八苐二十一張積
[15-1048b]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積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三
復次應知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