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續編卷十 錢唐倪濤撰
六書疏略
錢塘馮李驊天閑著
巵言摘略
此書雖疏小篆實為楷書而設以楷書偏傍㸃畫多與
六書不合必讀説文而後形聲意義始不為俗譌所
誤故正文之後附列古通今通俗文譌文四項其本
[374-1b]
書形聲不同而音義互見者為古通其本書所無而
經傳所有者為今通其雖見經傳而疑於六書者為
俗文
周氏字原云六經皆古文唐天寳三年詔集賢學
士衛包改作楷書今世所傳反襍俗體以此
其俗通於正而㸃畫謬誤者為譌文蓋以六書決之
而五萬餘字雖所未睹孰得孰失皆可揣而曉也故
説文為篆隸之本字中之經
[374-2a]
唐韻四萬集韻五萬皆有畸今且六萬矣
六書之説詳見周禮注疏漢藝文志許氏本序及通考
諸書茲不具論唯是古人制作一字有一字之義後
人不求甚解但云從厶聲而已
榖梁范注某地作厶
見有論字義者便詬之為王氏之學夫王氏誠有不
免於穿鑿者以其不細考説文而好為臆説也
如覇主西金炎初赤色之類
[374-2b]
其實古人論理論事必兼六書如政者正也仁者人
也庠者養也左傳止戈為武反正為五書云詩言志
易有風火鼎禮之饗者鄉也春之言蠢秋之為愁也
其他倉雅之文不可枚舉考亭或問亦嘗言欲於四
書字義再加闡發諸如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慝為惡
匿於心勿為旗腳三軍全凭指揮種種疏解皆扵六
書音義的确不易
昔朱子讀易至字義猶有精力早衰未暇整頓之恨
[374-3a]
小學字義不明扵格致先缺起手一項工夫却要講
道理豈非便是邋等驊故切切於此歴二十年晝夜
寒暑疾痛而不忍釋思為造就人材者稍作涓埃之
助也
諧聲必兼會意方見制字之義六書故云心之所
之為志乃先儒誤以諧聲為會意如其説則从心
从支聲亦可謂之志乎或因改云心之所注為志
夫注即之也又安得但有聲而無義乎
[374-3b]
許氏注例有七部首建形部字諧聲故先云从厶形次云
从厶聲所謂形聲相益謂之字也雖祇言形聲而會
意假借轉注皆在其中且有兼象形指事者昔人譏
許書詳扵諧聲而略於四義非也
聲兼形者蟊從弔形也聲兼事者祡用柴尞也聲
兼意者儒為人需也聲兼轉者雕以周宻轉為雕
畫也聲兼借者球形似求毛下垂也求古裘字
其曰从厶聲者重在聲也而未嘗无義如璋从章聲
[374-4a]
實以兩半合而成章為義是也其但从厶者重在義
也然或未盡明言如璚从矞與瓊同而不言从空明
之義是也其曰从厶厶亦聲者重在會意又兼諧聲
如僊从䙴䙴亦聲本以升遷為義而䙴又聲是也然
又宜重會意而但曰从厶聲此必傳寫譌脱厶亦二
字今就其義補之如神从□既訓引出萬物則知以
引申為㑹意不但以申之聲是也其曰从厶省者如
逐从遯省豕走而追之為會意是也其曰从厶省聲
[374-4b]
者襲从龖省聲龖即沓故襲訓重也但襲有之籀
文以證之㫱从赧省而更無之重文以證之然音
義同則从省無疑故於正文无取者則从省文而得
之如霅从譶省若但从言則扵兩聲襍沓不合是也
其曰讀若厶有以此字為彼字文雖異而音訓通
者如譶之為杳是也有但從所讀之字之義而不从
其聲者如莙从君為大藻注讀若威言如䋿之文色
非以莙亦讀威音是也
[374-5a]
古訓厶即讀若厶者至多詳後
此等皆或増或訂斷不使一字有不解六書之恨其
无證佐确義亦不牽鑿以蹈半山之譏世不乏癖昌
歜者庶其鑒之
古人制字用字有本義反義借義隔義通義諸種故字
从厶多有不同其从本義如誼从宜而訓義是也或
从反義如祀从已而訓无已是也或从借義如譪从
葛而取其纒綿依附是也或从隔義如進从省以
[374-5b]
从
本訓登也或从通義如糖从唐唐本訓隄轉訓
兎絲糖之黏似之故通此又以轉兼借者要之反義
以下皆所謂轉也
从厶聲亦多不同有直从其義不煩訓釋者如中心為
忠如心為恕是也有曲從其義多其轉折者如藼以
㤀憂而从憲碧以青玉而從白是也有古今異音依
今音即失古意者如仍从乃聲乃仍本字非讀作
訓難之了是也又有割裂古今二體成文乍觀之全
[374-6a]
无義者如嶏从配而訓崩聲是也
嶏音魄合圯䤏省非从配也䤏古圯字崩也
至扵厶省聲尤有不同晞从希而曰稀省希本稀義
此易明也船从㕣而曰鉛省鉛非船義此不易明也
通長讀之始得
本注詳之
諧聲與會意同為合體成字但合體而其意可想不必
因聲得義則曰會意如音加十為章□在甲下為卑
[374-6b]
是也
鄭氏以二母為會意非也如其説則无部可歸矣
合體而就形生意又恰有聲可依則曰諧聲中心
為忠如心為恕是也
會意與指事亦多相似大都物之實而可睹者為指事
故以上下當之理之虚而可想者為會意故以武信
當之
假借與轉注舊訓亦有未安大都物與事為類而從此
[374-7a]
適彼則為轉注物與事不類而以此儗彼則為假借
也
正譌从反側取義變形成類為轉注如側山為□到㞢
為帀之屬但此不過轉注之一端不可以此數字盡
之有由静義轉為動義者如好惡轉而可好可惡趣
走轉為趣之走之是也有由實字轉為虚字者雖本
蟲然本肉之本艸焉本烏而本毛又本手皆轉為語
詞是也有由正義轉為反義者汙為潔康為苛徂為
[374-7b]
存落為始廢為置面為背遑為暇逆為迎是也
以亂為治不在此例蓋亂本治字煩自从攴也
唐室改經溷寫沿誤此等皆亟宜改正者
假借於部母如非之取義于鳥飛相背齊之取義于禾
生整列□之取義於日昃鳥棲履之取義於形之似
舟哭之取義扵聲之似犬不字至字皆取象扵鳥之
上厺為不下來為至此假借之正法舊注以令長當
之未确
[374-8a]
由命令而平聲為使令由長短而上聲為長幼乃
轉注非假借也
謂借而毛為而汝借麗爾為爾我亦屬一義也
詩淇奥只借室之奥曲不必加水作澳有匪只借
匚之非文不必加文作斐皆假借之一端陸深書
輯曰轉注者轉其音以注為别字令長之類是假
借者不轉音而借為别用能朋之類是説亦未盡
其形聲相益如褎之取義于之下
球之取義於
[374-8b]
求之句曲正从履之借舟而生至冶之凝釋如仌又
如飴乃合兩假借成文者可以類推矣
雖兩借而仌為形台為聲故在仌部非鄭氏二母
為會意之説也
大都形事意聲四者書之經也轉注假借二者書之權
也不必正形正事正意正聲而因此可以通彼則為
轉注本非真形真事真意真聲而即彼可以比此則
為假借故轉注有四以又為形之轉也以丄為丅
[374-9a]
事之轉也由老而考意之轉也由工而江聲之轉也
假借亦有四以丶為主形之借也以丄爲尊事之借
也艾之為治意之借也烏之為呼聲之借也至由麗
爾為爾汝又為語詞是假借兼轉注由矢族為攢族
又為宗族是轉注兼假借轉假之用明六書無不逹
者矣
字不解義則俗譌莫考如弼風裦如充耳説文作□訓
衣愽裾从衣从□□即保之古文故今文作褒毛傳
[374-9b]
盛服也蓋褒大之衣詩意本對上文瑣尾流離而言
言伯叔如此褒然盛飾而亡人寠陋之苦直如充耳
不聞傳寫裦誤作褎余秀在右二音康成遂以耳聾
多笑釋之不思褎乃古文袖字
袖故余秀切又以袖義无當通作在右切此不審
字形而妄讀者
漢書董仲舒傳裦然為舉首正用詩裦如文義刻本
亦作褎是袖然為舉首矣復成何語耶
[374-10a]
通雅引家語由何裾裾與漢書樂安褎褎皆重稱
其盛服是亦以褎為袖不知裾乃倨之借褎亦褎
之譌而作此曲説英雄欺人耳 家語本作倨倨
注釋作裾裾本誤
家訓鶡出上黨色竝黄黒无駮襍也嘗讀陳思鶡賦揚
𤣥黄之勁羽試檢説文鳻雀似鶡而青出羌中集韻
音分此疑頓釋不知似鶡而青乃䲸也非鳻也分介
相似而譌師古注漢書黃覇傳亦云鳻鶡雀音芬二
[374-10b]
顔沿誤矣而丁氏因之案字義鶡善鬥故从曷能遏
敵也䲸从介性耿介也介曷義近故或稱鶡或稱䲸
訓鳥聚則从紛紜之紛省與介曷了不相渉不從
字形求義烏能定其音之是非
説文餐訓吞音驂从同殘取貪□之義重文作湌水澆
飯也俗作飱从歹乃之省與朝
夕飱别飱音孫从夕㑹夕食之意詩伐檀首章素
餐與檀貆叶末章素飱與輪□叶本自分明而釋文於勸餐之飱則音孫
[374-11a]
或誤从夕於饔飱之飱復音驂或誤以歹通志因之各有干安
蘇昆二音緫不審扵殘夕省音義故依違无適若
此古訓詁家如鄭郭顔陸所謂博洽之選以専門名
者矣而猶不免况後來之彦其不奉説文為讀書識
字之闇室一鐙也
方言□鑠盱揚隻也隻乃矍之譌景純注本訓隻耦
案説文矍从瞿之音義手持佳欲逸走目左右驚視
也盱訓張目同□訓目睛䫵
□訓目旁揚即詩
[374-11b]
美目揚兮鑠即漢書矍鑠此翁皆於隻耦之解無渉
郭不改正隻之為矍而直以譌傳譌豈得為昔賢諱
乎
前人於六書但以穿鑿為嫌而忘其為鹵莽之報如龍
耳重聽事出山海經黄氏日抄云作此書者人也未
嘗與龍接談何以知其重聽而謂耳聾从龍如邱隴
从阜豈龍在阜朦朧从月豈龍在月驊謂古者人龍
未始不相接豢龍御龍黄先寜不聞之至隴以山阜
[374-12a]
長大起伏生動而从龍朧以㣲雲罩月不甚明朗而
从籠省皆假借法直以生龍當之宜其惑已
又字書疑譆本訓痛反从喜无義雖曰喜聲豈无他聲
可從此古制字之不可解者驊謂古字从反義者多
有如祀訓无巳而从巳䪳訓不正而从尹之屬但譆
譆从喜乃是省説文
炙也左傳譆譆出出言將被火
傷伯姬宜出非但從欣喜正文不審於六書從省之
法遂不可解其所云豈無他聲可從一語為如㝱初
[374-12b]
覺而卒不求甚解何哉
又如論豺狼二字諧聲與會意别埤雅以豺為才以狼
為良必執字之偏傍以立義則貉之從各狐之從𤓰
貀之从出貙之從區皆何所取獸族中才且良者莫
如騶虞天□虎蜼字何以從馬从廌从虫邪譁謂豺
以報本而从才狼以善顧而从良古人制字偶取一
義非論其全也貉以北方别種而从各狐以哀吟而
从呱省貙以貍伏而从傴省貀以尾短而从蜃省固
[374-13a]
均有取也若騶虞之騶本訓廐御其義在芻牧虞古
通娛騶虞性馴芻取娛樂也天麟之義在孝廌為能
効廌鳴者也虎蜼之義在佳从錐省尾兩岐似錐能
塞鼻孔也馬廌虫皆部母乃形也而執之以求義元
怪其於六書之㫖愈疑而愈逺矣
又如止戈為武左有明徴説在許氏數百年之前正六
書會意字夾漈必歸之諧聲既極論以義取文為書
之失又以為古武有作戊又作㦻戊之前象執戈
[374-13b]
揚盾之義可見象形亦自有義㦻之从習有習用干
戈之義又以掩㦻之㦻不當用襲裘字則何不云㦻
从習聲則自相矛盾而不覺矣又云□之从亾亦猶
戰之从單音善戮之从翏戢之从咠戣之从癸皆聲之
諧夫單翏咠癸為戰戮戢戣之聲固也獨不曰戰有
殫力之義戮有戮力之義戢有藏葺之義戣有取象
終葵之義皆从省法義在聲中字緫无有聲而无義者如
徒以聲而已則戰何不从善聲作戮何不从六聲
[374-14a]
作戢何不从七聲作
戣何不从鬼聲作魆邪大
抵前人於形聲易解處仍自依義立説至不易解處
即但依聲立説此便於鹵莽者耳顧以儒先義理解
字為徒勞用心其與没字碑相去幾何
岳珂桯史載王荆公熙寧中譔字説行之天下蘇東坡
曰姑以犇麤二字言之牛之體壯於鹿鹿之行速於
牛今積三為字而其義皆反之何也荆公元以應驊
案犇乃後起之字不可並訾六書麤訓行超逺原王
[374-14b]
行速為義行速則气故轉訓粗壯耳况八百里駮
牛又未嘗不疾奔乎字説固多臆繆然豈得因噎而
廢食邪
字説未見全書諸家所載如論詩毳衣如菼云菼
初生其裡赤色故从炎不知菼字本作从剡葭
初生剡鋭也菼即以剡省若从炎赤為義且與次
章如璊複矣王氏亦不細心説文故多為世所譏
六藝之一録續編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