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70 六藝之一錄-清-倪濤 (master)


[1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卷一百十三   錢唐倪濤撰


  石刻文字八十九


  顧南原碑考


  馮緄碑  永康元年 隸釋云在渠州字原云墨寳
作逹州此碑與馮煥神道馮煥殘碑告馮煥詔皆在
渠州流江縣逹州永睦縣之間鄭靄先在䕫路得之
故墨寳作逹州實渠州境按渠州逹州今皆為縣一
[112-1b]
屬順慶府一屬䕫州府流江永睦二縣今廢其地一
併入渠縣一併入逹縣 額題云漢故車騎將軍馮
公之碑十篆字為二行碑式云有穿在第五字之中
文十四行行三十四字將軍體守清約句將軍字平
闕後空三行書威宗得諡之因


  楊震碑 𨽻釋云在陜州閿鄉 額題云漢故太尉楊
公神道碑銘十篆字為二行字作隂文凸起碑式云
有穿文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有紋如碁局隸釋云震
[112-2a]
以延光三年卒此碑乃其孫沛相統之門人汝南陳
熾等所立碑中載楊秉陪陵則延熹八年事也沛相
以建寧元年卒此碑葢立於是時去震卒已四十餘
年沛相已死而門人為其禰廟立碑漢人風義後世
不可跂及


  楊震碑隂 碑式云二十五行行九人穿在第二第三
列之間亦有紋如碁局者集古録云楊震碑隂題名
者百九十人其磨滅不完者又十餘人予家所録漢
[112-2b]
碑隂題名頗多或稱故吏門生弟子或稱從事曹掾
之類其人皆著州縣邑里名字甚詳獨此碑所書簡
略直云河間賈伯錡愽陵劉顯祖之類凡百九十人
者皆然疑其所書皆是字爾葢後漢時人見於史傳
者未嘗有名兩字者也隸釋云百九十餘人皆其孫
之門生歲月相距又逺故不名


  楊統碑  建寧元年 集古録云在閿鄉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故沛相楊君之碑八篆字為二行碑式


[112-3a]
  云文十四行行三十五字孝順皇帝字平闕有穿在
九十十一行之上漢碑穿皆居中此碑後有餘石打
碑者去之非穿之偏也集古録云碑首尾不完失其
名字不知沛相為何人金石録云余按楊震碑沛相
名統震長孫富波侯相牧之子也


  楊統碑隂 碑式云故吏十五人作一横行隸釋云十
五人不稱郡皆沛人也集古録云楊氏世葬閿鄉墓
側皆有碑今其存者四余家集録皆得之乃太尉沛
[112-3b]
相髙陽繁陽令也此碑隂者不知為何人碑文字殘
闕其僅存者十五人又滅其一其在者懐陵圉令相
蔣禧字武仲以下十四人金石録云集古所有余盡
得之又各以碑隂附於碑後其曰懐陵圉令蔣禧字
武仲者沛相碑隂也


  楊著碑 集古録云碑在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故髙
陽令楊君之碑九篆字為三行其字作隂文凸起碑
式云碑十三行行二十八字穿在第二字之下第七
[112-4a]
八行各空三字不書有碁局之紋碑石損缺其名集
古録云按楊震碑髙陽令著震孫也所卒之年亦缺
惟存年字下云十月廿八日壬寅卒 按碑遭從兄
沛相憂去官即繼之以上天不惠不我憗遺之語葢
與沛相先後而卒沛相以建寧元年三月卒著之卒
必在建寧元年十月也


  楊著碑隂 碑式云前後闕横五列穿在第一横之内
凡空三人不書此碑複姓者五人獨相里文調髙出
[112-4b]
一字右三人沛君亦髙出一字有碁局之紋集古録
云此不知為何人碑隂其後有云右後公門生又云
右沛君門生沛君疑是沛相者自有碑而亡其名後
公者不知為何人金石録云其曰右後公門生右沛
君門生者髙陽令碑隂也隸釋云沛君沛相統也後
公太尉秉也楊震拜於前故以秉為後沛君者著之
從兄後公者著之季父非皆著之門生故不名


  孔扶碑  建寧元年 闕里祖庭記云在孔林 額
[112-5a]
題云漢故司空孔公之碑八𨽻字隸續云其文上一
半皆巳淪没僅存其下九行多者十有四字魯相史
晨到官既謁先聖冡遂為司空公刻此碑趙氏以為
魯相謁孔子冡文當是不見其額之故碑録云司農
孔峽碑在仙源縣墓前建寧元年立農峽二字乃傳
冩之誤


  張夀碑  建寧元年 今在城武縣 額題云漢故
竹邑侯相張君之碑十𨽻字金石文字記曰土人截
[112-5b]
為後人碑趺止存二百餘字


  衡方碑  建寧元年 今在汶上縣 額題云漢故
衛尉卿衡府君之碑十𨽻字為二行其額作隂文凸
起額下有穿碑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其下漫滅每
行或闕三字或闕四五字末有小字門人朱登題名
一行金石録以為建寧三年立誤也


  張表碑  建寧元年 集古録目金石録隸釋俱云
在冀州諸道録云在澶州府衙都㕔上未知孰是冀
[112-6a]
州今屬真定府澶州即今大名府開州也余家有此
拓本 額題云漢故冀州從事張君碑九篆字為三
行有穿文十六行行二十五字隸釋云此碑皆作四
言韻語末四句又五言與費鳯碑文體相類


  劉讓閣道題字  建寧元年 隸釋云相傳在蜀中
閣道字原云在涪州 題共十六字金石録誤合緜
竹令王君神道為一碑


  劉子山斷碑  建寧元年 未詳所在 字原云子
[112-6b]
山其字也其名疑是松字金石録作堵陽長謁者劉
君碑


  武榮碑 今在濟寧州儒學 額題云漢故執金吾丞
武君之碑十隸字為二行其字作隂文凸起金石文
字記載王𢎞撰之語以為此額他碑所無予考洪氏
碑式若此者甚多碑之存於今者衡方碑亦然不獨
此碑也其文十行行三十一字字多漫滅後餘三行
碑無年月其文有云遭孝桓大憂戚哀悲慟遭疾隕
[112-7a]
靈桓帝崩於永康元年十二月武君之卒必在靈帝
初年也


  史晨奏銘  建寧二年 今在曲阜縣孔廟中 無
額文十七行行三十五字兩尚書字及朝廷並平闕
時副言諸官府在尚書一行之下隔三字昔在仲尼
别作行金石録云魯相晨有兩碑皆在孔子廟中其
一云臣蒙恩受符守者即此碑也其一云相河南史
君諱晨者即後碑也集古録作史晨孔子廟碑天下
[112-7b]
碑録作魯相晨等奏出王家榖祠孔子廟碑


  史晨後碑 在前碑之隂字原云闕里記不録此碑而
有碑隂考文意當是前碑之隂此説是也 無額文
十四行行三十五字時長史别作行史君饗後史君
念孔瀆又勑瀆井復民假夫子冡凡四處皆别作行
後餘三行有武后天授二年馬元貞題名隸釋云前
碑載奏請之章此碑叙饗禮之盛其補牆垣治瀆井
種梓守冡皆在饗禮後字畫亦大小不等葢史君孔
[112-8a]
林中事不一書也


  侯成碑  建寧二年 字原云在單州單父縣墓側
即今兖州府單縣 額題云漢故金鄉守長侯君碑
十𨽻字為二行碑式云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字銘
後空五字書夫人卒與下一字齊金石文字記云漢
碑未有志其夫人者此碑末云夫人以延熹七年歳
在甲辰十一月庚午遘疾終此後人作碑并志夫人
之始


[112-8b]
  栁敏碑  建寧二年 字原云在忠州輿地碑目云
在黔州州廨内 字原云碑圖云朱雀為首龜蛇為
趺碑十四行行二十六字首云故孝廉栁君諱敏隸
釋云敏歴五官功曹宕渠令碑以孝廉稱之重其行
也本初元年再為郡守所舉不幸而死後二十三年縣
令趙臺念其墓無碑識故為立石時靈帝建寧二年
也碑圖云栁敏碑隂無字其上刻一禽若鳯其下則
麟也中有牛首銜環兩旁凡六玉其右則瑁圭璧其
[112-9a]
左則琮璋璜


  夏承碑  建寧三年 字原云在洺州州衙洺州今
廣平府也金石録云元祐間因治河隄得於土壤中
刻畫完好如新予考廣平志成化己亥知府秦民悦
於府治後堂見此碑仆地復樹堂之東隅創愛石軒
以覆之并刻跋於碑隂則此碑成化中尚存府治字
原所謂洺州州衙是也而舊傳在廣平府學王秋澗
集有此碑之跋亦云在今府學廣平則秋澗時已不
[112-9b]
在府治而民悦之復樹者何碑疑不能明也民悦跋
云碑之下截凡一百十字年久蘚蝕後人摸刻覽者
當自能辨之都穆金薤琳瑯謂徐公擴嘗得舊刻雙
 其字以惠予與此絶異舊刻闕字四十五而
此獨完好又積行勤約今作勤紹俱為可疑謂是後
人偽作葢未見民悦之跋其下截為後人模刻也隸
釋載此碑勤紹作勤約今作勤紹者模刻之悞徐公
雙鈎乃是此本則都公所藏為最舊予家有雙鈎本
[112-10a]
亦止闕四十五字勤紹亦作勤約疑即都公所藏之本
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唐曜重刻於漳州書院曜亦有
跋在碑後云此碑因取築城之石為工所毁故重刻
之 額題云漢北海淳于長夏君碑九篆字碑圖云
篆額三行黒字額下有穿今重刻者無額於銘辭之
下作一方畫中正書淳于長夏承碑六字碑式云其
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今重刻者十三行行三十字
無論字體失真式亦非舊矣隸釋云此碑字體頗竒
[112-10b]
唐人葢所祖述梁庾元威作書論所載隸有十餘種
此碑葢其間之一體臨汝帖以為蔡邕書後遂承襲
弗疑今重刻者直書於碑末云建寧三年蔡邕伯喈
書中郎之蹟傳於今者惟石經遺字為有據而與此
碑字體不類不足信也


  馬江碑  建寧三年 字原云在濟州今濟寧州
額題云漢故郎中馬君之碑八篆字隸式云此碑字
體古拙而行間疎宻不等馬君元嘉三年卒其間載
[112-11a]
建寧三年夫人曹氏卒葢相去十七年矣又載其弟
文緒年三十二早世當是因夫人卜兆以馬君共塋
又同時改厝其季故作碑併言之石有斷缺不能詳


  劉脩碑  建寧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南京下邑縣
天下碑録云在榖熟縣門外夫子廟中宋之南京即
今河南歸徳府下邑今改夏邑榖熟縣今廢地入亳
州屬江南鳯陽府 額題云漢故慎令劉君墓碑八
[112-11b]
篆字為二行碑式云文十三行行二十五字隸釋云
漢碑多門生故吏為之此則其二弟三子所立


  孔&KR3511碑  建寧四年 今在曲阜縣 額題云漢故
愽陵太守孔府君碑十篆字為二行額下有穿其文
十八行餘二行行四十五字有紋如碁局集古録作
孔君碑跋云其名字磨滅不可見今碑名字尚完不
知歐公時何以磨滅或模者不工爾&KR3511即彪字韓勑
碑隂有尚書侍郎孔&KR3511元上即其人也


[112-12a]
  孔&KR3511碑隂 凡十三人皆愽陵故吏隸釋云趙氏以孔
君自愽陵再遷河東而碑額仍題愽陵莫曉其何謂
葢愽陵之人相與立碑故以本郡題其首


  郭仲竒碑  建寧四年 集古録目云在河陽天下
碑録云在孟州濟源縣孟州今為孟縣與濟源俱屬
河南懐慶府河陽孟州之舊名也 額題云漢故北
軍中候郭君碑九篆字為三行其字作隂文凸起碑
式云碑十三行行三十九字集古録云名字己磨滅
[112-12b]
隸釋云字仲竒


  西狹頌  建寧四年 隸釋云在成州墨寳云磨崖
在同谷縣成州即今鞏昌府成縣同谷宋屬成州今
廢 碑式云十九行行二十字末有一行書年月又
有小字題名二行低四字許按碑武都太守李翕鑿
治西狹中道乃刋斯石隸釋云南豐曾子固跋此碑
云翕與功曹史李旻定筴勑衡官掾仇審治東坂有
秩李瑾治西坂鐉燒大石人得夷塗作頌刻石其頌
[112-13a]
有二所識一也其一刻於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
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刻今集古之家惟有壬寅
一碑李旻定筴碑中不見天井吏屬却有李旻姓名
而天井一碑是時未出始知南豐非輕信異聞必是
西狹第二碑所載今不傳矣金石作武都太守李翕


  黽池五瑞碑 在西狹頌前 碑圖云李翕五瑞碑所
圖者黄龍白鹿連理嘉禾有一人承甘露於喬木之
[112-13b]
下左方有題字二行金石録作李翕碑隂𨽻釋云李
君昔治黽池臻此五瑞及西狹磨崖因刻於前非碑
隂也


  天井道碑  建寧五年 隸續云在成州隸釋云近
歲武都樵人斬刈藤蔓始見石上有天井刻字倚崖
縛架椎拓甚艱寺僧或以惡木蔽晦 按碑乃李翕
治天井道所立末一行書年月建寧五年四月廿五
日己酉訖成則知南豐所云六月三十日刻者非即
[112-14a]
此碑也


  天井碑後題名 隸續云十二人題名在天井磨崖之
後其仇靖字漢德書文者遣詞揮翰皆斯人也郙閣
頌題名云從史位字漢德為此頌中間姓名刓缺得
此乃知亦仇所作按此題名在天井碑後所云書文
者書碑之文不獨書此題名也


  郙閣頌  建寧五年 集古録目云在興元字原云
磨崖在興州宋之興元府今為漢中府興州今為略
[112-14b]
陽縣屬漢中天下碑録云在漢州什邡縣漢州今為
漢川州與什邡俱屬成都府此碑今重刻在略陽則
不在什邡可知碑録誤也 額題云析里橋郙閣頌
六𨽻字為二行碑式云文十九行行二十七字太守
漢陽李翕平闕頌後又有詩並别行又有數行刻年
月及書撰人石師姓名余家有舊拓本無此數行重
刻本有之其曰從史位   字漢徳為此頌者
隸釋証以天井題名謂即仇靖是也其曰故吏下辨
[112-15a]
  子長書此頌者天下碑録以為仇子長名紼
未知何據豈作碑録時其三字猶未闕耶但重刻本
字甚拙惡比之舊拓本已盡失其真集古録跋李翕
作李㑹曽南豐跋此碑云翕字殘闕不可辨歐陽永
叔以為李㑹余亦意其然及馬瑊中玉得此頌以示
余始知其為李翕永叔於學愽矣其於是正文字尤
審然一以其意質之遂不能無失則古之人所以闕
疑其可忽歟


[112-15b]
  靈臺碑  建寧五年 字原云在濮州雷澤濮州今
屬東昌府雷澤縣今廢有故城在濮州東南一百里
即漢成陽地後漢書郡國志云成陽有堯冡靈臺水
經注云成陽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
陵稱曰靈䑓有漢成陽令管遵所立碑即此碑也集
古録目云在曹州濟隂曹州今屬兖州府濟隂縣即
今曹縣後漢書郡國志成陽屬濟隂郡叔弼葢誤以
漢之濟隂郡為宋之濟隂縣也 額題云成陽靈臺
[112-16a]
碑五篆字按碑靈臺上立黄屋堯所奉祠亡新禮絶
廷尉仲定奏治黄屋濟隂太守審晃成陽令管遵輔
助成之故立此碑水經注以為管遵一人所立非也
集古録作堯母碑


  靈臺碑隂 隸釋云治黄屋者二十八人作碑者十五
人凡諸仲三十一人異姓者四人其間稱美仲阿東
代羣從出錢數十言其末又載工師仇福事亦數十


[112-16b]
  仲定碑  熹平元年 金石録云在濮州雷澤 額
題云漢故廷尉仲君之碑按碑有云表祠唐堯為漢
祈福又云為廷尉卿託病乞歸脩靈臺黄屋蓋即靈
臺碑中所載之人也


  東海廟碑  熹平元年 金石録云在海州今屬淮
南府即漢東海郡朐縣也隸釋云予官京口日將士
徃來朐山者云海廟一椽不存不復見此刻矣 按
碑永夀元年東海相桓君脩飭殿宇部掾何俊等欲
[112-17a]
為鐫石桓君止之熹平元年後相滿相君惜其功績
不著乃為作頌立碑金石録作東海桓君海廟碑


  東海廟碑隂 一行十七字其文曰闕者秦始皇所立
名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按碑録有云闕倚傾即
此闕是也天下碑云秦始皇碑東海相任恭脩理祠
於碑背刻在朐山此隂是也碑缺任君之名趙氏洪
氏皆以為惜乃於此得之


  吳仲山碑  熹平元年 字原云在東京今開封府
[112-17b]
隸釋云宣和中知鄢陵縣穆延得之於民間 額題
云漢故民吳公碑六𨽻字為二行碑式云有穿穿在
八九行之中文十三行行二十一字後餘數行隸釋
云碑無其名仲山其字也金石録云文詞頗拙陋書
亦怪而不工


  魯峻碑  熹平二年 今在濟寧州儒學 額題云
漢故司𨽻校尉忠惠父魯君碑十二隸字為二行忠
惠父者其私諡峻後為屯騎校尉而額題司𨽻者隸
[112-18a]
釋云漢人書碑或以所重之官掲之司𨽻權尊而秩
清非列校可比亦猶馮緄舍廷尉而用車騎也額下
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趙氏洪氏皆云水經注
亦載此碑而誤以峻為恭今按水經注所載乃石壁
畫象非此碑也金薤琳瑯云鄭夾漈謂此碑書於蔡
邕考徐浩古蹟記及他字書未聞邕嘗書此不知鄭
氏何所據也


  魯峻碑隂 凡三列下一列漫滅存者二列每列二十
[112-18b]
一人前有故吏四人餘稱門生最後一人稱義士凡
四十二人皆有郡縣名字及出錢之數碑載門生汝
南干商沛國丁直魏郡馬萌勃海吕圖任城吳盛陳
留誠屯東郡夏侯𢎞等為之作諡立碑兩列中干丁
馬吕吳皆在惟誠夏侯二人無之姓名葢在第三列
隸續有魯峻斷碑隂跋云所存其下之四横每横二
十有四人凡九十有一人書姓字而不名惟徐袁二
人有郡藏碑者以為魯君碑隂雖無所據度其石之
[112-19a]
廣適與魯碑合又字體與魯碑相類若無可疑今按
此隂凡三列隸續所載乃有四横今存者四十四人
而乃有九十一人又皆書姓氏而不名無故吏門生
義士之稱亦誤以他碑之隂為魯峻耳此隂至今尚
存洪氏何以未見


  李翊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渠州今四川順慶
府渠縣無額按碑翊拜漢廣屬國侯碑式云碑十行
行四十一字


[112-19b]
  李翊夫人碑 字原云在渠州 無額碑式云有穿文
十二行行三十六字歎曰别作行穿在最後二行隸
釋云廣漢屬國侯夫人碑李翊之配兩碑歐趙時皆
未出


  宗俱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鄧州 額題云漢
司空宗公碑六篆字為二行碑圖云穿在文中凡三
行各廢三字其文二十行行四十字隸釋云碑之文
皆已殘缺惟名字郡邑父祖獨存而官秩尚可見


[112-20a]
  宗俱碑隂 額題云門生立碑人名六篆字隸續云正
碑甚刓滅碑背所損却不多上下凡四横


  楊淮碑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興元府即今陜西
漢中府無額碑首行云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隸
續云紹興中此碑方出歐趙皆未見之碑云楊君厥
諱淮葢以厥為語助又云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大
司𨽻有石門頌亦曰楊君厥字孟文今古皆以厥為
孟文之名得此始知其非華陽國志孟文名渙淮者
[112-20b]
渙之孫


  張普題字  熹平二年 字原云在嘉州即今四川
嘉定州墨寳云磨崖在洪雅縣 碑式云凡七行六
十七字字大小疎宻不等多者十六字少者九字隸
續作米巫祭酒張普題字跋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
典則乃羣小所書以同時石刻雜之如瓦礫之在圭
璧中也復齋碑目作張普施天師道法記


  婁夀碑  熹平三年 集古録云光化軍乾德縣圖
[112-21a]
經載此碑景祐中余自夷陵貶所再遷乾德令按圖
求碑而夀有墓在榖城界中余率縣學生親拜其墓
見此碑在墓側遂據圖經遷碑還縣立於勅書樓下
按宋置光化軍領乾德縣熈寧中軍廢改乾德為光
化縣今與榖城縣俱屬湖廣襄陽府 額題云𤣥儒
婁先生碑六篆字為一行隸釋云所篆婁字頗異圖
經謂之翟先生碑歐陽公問之王洙原叔以李陽冰
篆文證之始知先生為婁姓碑圖云穿在文中三行
[112-21b]
之内所廢者六字凡十三行行二十五字予家有雙
鈎本得之寒山趙氏曽見一拓本於鬻古之家剪而
貼之每行四字失去首二行今不知所歸矣


  婁夀碑隂 隸釋云可見者五十四人漫滅者四人餘
葢南陽人也此碑在光化而歐趙不云有隂初若可
疑葢漢人立碑多有隂徃徃椎拓者略而棄之好古
之士身在他壤無自而知也婁先生南陽人而此有
葉令又其間姓婁之可見者十有二人以前碑合之
[112-22a]
大小與中穿適相等然後知為婁君碑隂决也按此
碑歐陽公親立於勑書樓下非身在他壤無自而知
者乃不言其有隂則此隂為可疑恐亦如魯峻碑隂
誤以他碑之隂合之也而洪氏碑圖又云碑隂十五
行若親見有隂者今碑已亡無從考證姑存其疑


  繁陽令楊君碑  熹平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閿鄉
楊震墓側 額題云漢故繁陽令楊君之碑九篆字
為三行碑式云有穿碑十八行行三十字集古録云
[112-22b]
首尾不完文字磨滅碑云君遭叔父太尉薨又云富
波君之子按漢書楊震子牧為富波相君乃牧子也
叔父太尉者秉也惜其名字不可見


  繁陽令楊君碑隂 碑式云二十一行每行六人穿在
第一第二列之間隸釋云凡百三十人不書郡邑皆
繁陽之人也集古録有此碑隂而不知為何碑之隂
跋云凡一百三十一人有稱故吏者故民者處士者
故功曹史者故門下佐者而文字磨滅僅可讀其姓
[112-23a]
名字俱完可識者八十三人其餘或在或亡葢後漢
楊震墓域中碑也金石録云其曰故吏故民故功曹
史故門下佐者繁陽令碑隂也


  耿勲碑  熹平三年 隸續云在成州同谷縣成州
即今鞏昌府成縣同谷縣今廢地入成縣 無額碑
首行云漢武都太守右扶風茂陵耿君諱勲字伯瑋
隸續云造碑之人即李翕天井碑中西部道橋掾李
□熹平元年李翕尚在武都次年三月耿君到郡似
[112-23b]
是繼翕者字原云字與郙閣頌相類乾道間方出


  周憬功勲銘  熹平三年 集古録目云在韶州樂
昌縣昌樂瀧上周君廟中隸釋云今碑在韶州張九
齡廟中 額題云神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勲之紀
銘十四隸字集古録云神漢者如唐人之聖唐云爾
葢當時己為此語而史傳他書無之獨見此碑也碑
式云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後有餘石韶州圖經
云郭蒼文按碑曲江長區祉與邑子故吏龔臺龔雒
[112-24a]
郭蒼等命工建碑於瀧上勒銘公功蒼亦命工建碑
者非撰文之人圖經之不足信如此寰宇記云瀧上
有太守周昕廟金石録引曲江圖經云周君名昕集
古録前跋惜不見其名後跋云國子監直講劉仲章
云名暻碑刻雖闕尚可識也集古金石二録俱作桂
陽周府君碑天下碑録作桂陽太守周使君碑


  周憬碑隂 碑式云上一列二十二人下一列前空七
行所題者八人又空六行刻工師姓名


[112-24b]
  石經尚書殘碑  熹平四年後漢書靈帝紀云立於
太學門外水經注云立於太學講堂前洛陽記云太
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 隸釋云盤庚篇百七十
二字髙宗肜日篇十五字牧誓篇二十四字洪範篇
百八字多士篇四十四字無逸篇百三字君奭篇十
一字多方篇五字立政篇五十六字顧命篇十七字
合五百四十七字廣川書跋記尚書存二百三十六
字視隸釋所載尚不及其半今藏北海孫氏者僅盤
[112-25a]
庚篇三十餘字矣


  石經魯詩殘碑  熹平四年 隸釋云百七十三字
魏唐國風數篇之文也又有一段二十餘字零落不
成文惟有叔于田一章女曰雞鳴八字可讀其間有齊
韓字葢叙二家異同之説


  石經儀禮殘碑  熹平四年 隸釋云四十五字皆
大射儀之文也石磨滅字畫比他經不明白隸續云
一段八行上下皆糜碎行多者六字少者二字聘禮
[112-25b]
之文也前五行乃使還反命之儀後三行乃出聘遭
喪之儀一段十行二十字士虞禮之文也漫滅泰甚
僅有數字隠隠可認非板本尋繹安能得之因知此
碑每行七十三字鴻都遺刻獨此最為難解


  石經公羊殘碑  熹平四年 隸釋云三百七十五
字自隠公四年至威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
所書者皆是公羊氏傳辭而無春秋正經又有顔氏
説石文斷續不可考繹葢嚴顔異同之辨也東觀餘
[112-26a]
論云其末曰谿典諫議大夫臣馬日磾臣趙䧕議郎
臣劉𢎞郎中臣張文臣蘇陵臣傅楨雜雜字未詳
谿上缺當是堂谿典也愚按議郎臣下闕二字疑是
蔡邕名


  石經論語殘碑  熹平四年 隸釋云九百七十一
字前四篇後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計其章終篇又總
其字又載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説廣川書跋記論
語存三百五十七字視隸釋所載不及三之一今藏
[112-26b]
北海孫氏者僅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二十餘字
東觀餘論云論語之末題云詔書與愽士臣左立郎
中臣書上臣下皆缺當是著書者姓名或云此即蔡
邕書姓名既亡無以辨之獨刻者陳興姓名甚完按
隸釋所載郎中臣下有孫表而無書字


  石經之傳疑有二五經六經七經之不同也漢魏一
字三字之不分也靈帝紀云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
石立於太學門外儒林傳云正定五經刋於石碑宦
[112-27a]
者傳云與諸儒共刻五經文字於石盧植傳云時始
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而蔡邕傳云奏求正定
六經文字張馴傳云與蔡邕共奏定六經文字後漢
書所載五經六經已自不同隋書經籍志云後漢鐫
刻七經著於石碑則又以為七經其目有一字石經
周易一卷尚書六卷魯詩六卷儀禮九卷春秋一卷
公羊傳九卷論語一卷而蔡邕傳注所引洛陽記則
有尚書周易公羊禮記論語而無魯詩儀禮春秋乃
[112-27b]
多一禮記則又不止七經矣考之金石録與隸釋所
載皆有魯詩儀禮金石文字記云茍非傳拓之本出
於神龜以前則不應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時猶未見
此則洛陽記之疎略隋書為可信也若禮記則本自
有碑盧植傳云考禮記失得刋正碑文洛陽伽藍記
載石經四部中有禮記邵氏聞見後録洛陽張氏發
地所得亦有禮記而隋書失之者按洛陽記云禮記
十五碑悉崩壞豈當時無傳拓之本故不得列於其
[112-28a]
目耶以愚論之靈帝紀儒林傳宦者傳盧植傳所云
五經者葢以儀禮禮記為一經春秋公羊為一經與
周易尚書魯詩而為五經實則七經也唐開成時立
石壁九經新唐書儒學傳序止云文宗定五經鑱之
石張參是正訛文三卷亦曰五經文字葢禮兼三禮
春秋兼三傳故曰五經漢之七經為五經猶唐之九
經為五經也蔡邕張馴傳所云六經者益以論語而
為六也按舊唐書經籍志有今字石經論語二卷蔡
[112-28b]
邕注𨽻書唐謂之今字隸釋載論語殘碑有盍毛包
周有無不同之説此即邕所注者葢當時詔定者五
經邕乃奏定六經益之以論語張馴與蔡邕共奏定
六經故其傳亦曰六經也然則漢碑乃有八經而以
五經六經七經為疑猶為未盡也儒林傳序云為古
文篆隸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魏書劉芳傳亦
云昔漢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則漢石經為三字矣
晉書衞恒傳云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正始中
[112-29a]
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書
江式傳云邯鄲淳特善倉雅以書教諸皇子又建三
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則魏石經為三字矣洛陽伽藍
記云漢國子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
之作篆科斗𨽻三種蔡邕筆之遺跡也復有石碑四
十八枚亦表裏𨽻書則又有一字石經矣隋書經籍
志以一字石經七種三字石經三種皆為蔡邕所書
而云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則魏石經為一字矣
[112-29b]
按水經注云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
經樹之堂西雖不言漢碑為一字而於魏曰三字則
漢為一字可知矣唐宋以來所得石經殘碑悉是隸
書雖缺蔡邕名而堂溪典馬日磾等與邕共正定諸
經者儼然尚存則可與之相証其云三字石經魏正
始中立與衛恒傳合又云樹之堂西與江式傳合漢
為一字魏為三字當以水經注為據儒林傳序云為
[112-30a]
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趙明誠洪适亦嘗非之而莫
得其説張縯石經跋乃謂邕或以三體參檢其文而
書丹於碑則定為𨽻亦如孔安國之書傳恐未必然
也按紀傳俱不言有三體獨於儒林傳序言之者相
傳梁劉昭補後漢書十志而昭自序云序或未周志
遂全闕天才富愽猶俟改具則昭不特補志序亦有
改具者儒林傳序豈昭之所改具耶漢魏俱立石經
又俱在太學講堂前至南北朝大致頺落復徙鄴都
[112-30b]
亦顛倒茫昧漢魏莫辨故魏書於三字石經江式傳
以為魏建劉芳傳以為漢造即當時親見其石而記
之者如洛陽伽藍記亦謂三字石經為蔡邕遺跡昭
生其時而仕於梁惑於傳聞奮筆改具遂成千古之
疑耳洛陽伽藍記所謂表裏𨽻書者即漢之一字石
經而不敢亦定為蔡邕遺跡傳疑也隋書經籍志則
以一字石經為蔡邕書是矣而又云魏立一字石經
乃其誤也石經考云晉魏二書皆云立三字石經此
[112-31a]
獨以為一字則所謂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
耶若其以三字石經亦為蔡邕書此承前之誤無足
怪也隸續云近世方勺作泊宅編載其弟匋所跋石
經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體字者為漢一體字者為
魏至公羊碑有馬日磾等名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謂謬論以愚考之若曰漢魏所立
皆為三字而一字者立於何時若曰一字三字皆為
漢刻而正始中所立者何在若曰魏立者一字而公
[112-31b]
羊碑上乃有馬日磾等名諸史譌錯衆説舛謬惟趙
明誠洪适皆以一字者為漢三字者為魏不易之論
也金石文字記云伽藍記二十五碑為三體字四十
八碑表裏隸書水經注謂漢碑在堂東側而四十八
碑為魏經在堂西乃洛陽記不言東側而云堂前有
四十六枚上有馬日磾蔡邕名又不言字之為三體
一體無乃并水經注所謂魏者而指之為漢歟按伽
藍志四十八碑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洛陽記
[112-32a]
少二碑而多一論語尚缺魯詩儀禮春秋四部經數
未全又何論碑數耶四十八碑在堂西水經注以為
魏經證之江式傳似為可信洛陽記世無傳本恐亦
漢魏俱載章懷太子引注後漢書則專取漢碑所云
四十六枚未必指魏為漢若伽藍三體隸書於漢魏
尚且莫辨二十五碑亦不足信也



[112-32b]









  六藝之一録卷一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