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70 六藝之一錄-清-倪濤 (master)


[227-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卷二百六十九  錢唐倪濤撰


  古今書體一百一


  李昭玘曰一傳未終恍已迷其姓字片文屢過幾
不辨其偏傍 栁豫大藏音序曰&KR0710槐則才木不
辨怶㡛則巾小不分摶搏惕愓衣示日曰筆畫差
互文理混淆皆由書生傳寫破體者多對讀滅裂
刋正者少 李陽冰曰蔡中郎以豐同豈李丞相
[227-1b]
將束為宋魯魚淆惑涇渭同流 趙撝謙曰古篆
廢而分隸興字學茫昧是故分隸有匕無七
&KR1664無又有□無冂有禾無禾循而至於
支攴普木反同書殳竝作□
之首無異己已胡感反之體莫别好古
君子論至於此豈直三嘆而已哉 王應電曰正
韻間以小篆正楷書之訛而未嘗以古文正小篆
之謬且嚴於章奏而略於經史故刀筆之吏或所
[227-2a]
玩習而經生學士多未識知


  諸家字書序例


  杜罕字源偏傍小說序


  罕長興二年嵗在戊子三十有五疾病踰時閒坐思書
之㸃畫莫知所以乃搜閱今古篆隸始見源由旋觀近
代以來篆隸多失始則閲而不知終則惜其錯誤欲有
訂正將示同人病間有事其志不遂至明徳二年復病
迄于丁酉冬不瘳幸以病中無事得遂前志與大理少
[227-2b]
卿趙崇祚討論成一家之書昔孔安國尚書序云古者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賈躭鎮滑州時作偏傍字源叙云降及
夏殷周通謂之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與古文小異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尚始皇兼并海
内丞相李斯遂収拾遺逸作倉頡七章車府令趙髙作
爰歴七章太史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並約籀文篆體轉
工即世之謂小篆屬秦政滋煩人趨簡易故軍正程邈
[227-3a]
變古文大小篆作隸書然書之所興莫定何代隸之所
起始自秦時篆者取蟲篆之形隸者便徒隸之用漢初
有書師以隸合小篆為五十五章教於鄉里平帝元始
中徴通書者㑹京師百有餘人方立小學之科揚雄采
掇其可用者作訓纂八十九章至東漢班固加十三章
共作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雖羣書並載而目録
不分惟漢太尉祭酒許慎取其形類作偏傍條例十五
卷名之曰說文其遺漏吕忱又作字林五卷以補其缺
[227-3b]
迨三國之後歴晉魏陳隋隸書盛行篆書殆將泯滅至
唐將作少監李陽冰就許氏說文重加刋正展作三十
卷今之所行者是也其時復於說文篆字下便以隸書
照之名為字說開元中以隸體不定作隸書字統不録
篆文凡四十卷名曰開元文字自此隸體始定矣兼改
古文尚書及無平不陂字即其類也先已有九經音義
及切韻玉篇行焉大歴中司業張参作五經文字三卷
凡一百六十部其序略曰以類相從務於易了不必舊
[227-4a]
次自非經典文義之所在雖切於時略不集録以明為
經不為字也開成中唐𤣥度以五經文字有所不載復
作新加九經字様一卷凡七十六部其序略云其偏傍
上下本所無者纂為雜辨部以統之然九經所有之字
即加訓切況是隸書莫知篆意其字法解或云說文者
即前之兩說文也或云石經者即蔡邕於國學所立石
經也或云隸省者即隸減也唐立石經乃蔡邕之故事
也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書謂象形指事㑹
[227-4b]
意形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篆雖一體而隸變
數端篆隸既興訛舛相錯非究於篆無由曉隸六書者
非止著一意而屬一字一字之内有占六書二三四者
大都造字皆苞含六意字有正者倒者横而在上中下
者竪而在左右中者向者背者並者重者順者逆者左
者右者俯者仰者横圻而裹别字者竪開而夾别字者
有一字成者有合二字三字四字五字而成者有省二
字三字四字合成者隸書有不抛篆者有全違篆者有
[227-5a]
減篆者有添篆者有篆同文者在篆體則可辨變隸體
則多有義異而文同篆亦有之今並解之於後文此不
同列俗有隸書賦者假托許慎為名頗乖經據顔氏家
訓云斯實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為大誤時俗吾家子
孫不得収寫又有今古隸書端自决疑賦更不經於隸
書賦當今之世不可學之又有文下作子為學更旁作
生為蘇凡數十百字謂之野書唐有勅文明加禁斷今
往往見之亦不可輒學顔真卿撰干禄字書一卷每一
[227-5b]
字作三般即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既立標題合有褒貶
全無予奪亦無取焉其道書鬼書天篆章草八分飛白
破體行書無益於字此亦不録篆隸有筆力遒健字勢
妍麗者斯乃意巧之人臨文改易或参差之長短之屈
曲之抝綟之務於竒怪以媚一時後習之人性有利鈍
致與原篆隸不同葢病由此起今之學者但能明知八
法洞曉六書道理既全體格自實亦何必踵歐虞禇顔
之惑亂哉罕今所篆者則取李陽冰重定說文所隸者
[227-6a]
則取開元文字雖知魯鈍不失源流所貴講說皆有依
憑㸃畫自無差互杜征南注左氏春秋以經雜傳謂之
集解何都尉論語序云今集諸家之善亦謂之集解罕
以隸書解於篆字之下故效之亦曰集解今以說文浩
大備載羣書卷軸煩多卒難尋究翻致懵亂莫知指歸
是以剪截浮辭撮其機要於偏傍五百四十一字各隨
字訓釋或有事關造字者省而難辨者須見篆方曉隸
者雖在注中亦分先後各逐所部載而明之其餘形聲
[227-6b]
易㑹不關造字者則略而不論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
便以隸書為音如稍難者則紐以四聲不足乃加切韻
使學者簡而易從渙然冰釋於說文中已十得其八九
矣名之曰林氏字源偏傍小說古人窮困陻厄而述作
興焉罕卧疾數年飽食終日思有開悟貽厥將來非欲
獨藏私家實冀徧之天下乃手書刻石期以不朽一免
傳寫之誤二免翰墨之勞或有索之易為脫本審録無
纎毫之失質神人無愧恥之心古今所疑坦然明白如
[227-7a]
其漏略以俟君子廣政十二年三月日林罕序


  句中正三字孝經序


  臣聞在昔漢氏營求墜典紹隆儒雅矯正人倫坦王道
於甚夷補帝載之將壊獻書闢路蠧簡復編百年之間
六藝漸備爰徴儒士傳業諸生肇以燼餘始於口占逮
移簡札文兼隸古而一經㫖義章句數家雖講解不停
第矛盾膠固各從師稟勿辨是非自武帝而及熹平僅
更數世駁雜滋甚異端蠭起蘭臺納賂為改漆書俾類
[227-7b]
私家所傳於是古道無據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堂谿典
光禄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太史令單颺等奏希
正定乃以古篆隸参配相檢邕自書丹就金石刻列諸
庠序勵於學徒巨績始凝人悉觀寫接軫連騎充溢康
衢邇後世故陵遲事隨磨滅萬不一存


  兩京記云貞觀中祕書監魏徴詳騐蔡邕三字石
經數段又有清泰中相國馬𦙍孫上藏得搨本
數紙有開元字印即唐𤣥宗圖書之印跋尾有蘇
[227-8a]
許公姚梁公名至建中二年内寺伯宋游環掖庭
令茹蘭芳等跋尾今搨本存焉今所書文字並準


  或曰曷謂一字而駢三字葢以書通假借文同而義異
互守音讀理一而殊貫是用交相参訂示以適從中仲古敬
之類非務筆精而尚竒怪也臣躭玩篆隸習以性成惜兹

髙古忽失輕捐雖提耳於未聞  以僻處後進
 必根本旁求遺逸稍抍淪胥乃得舊傳古文孝經
[227-8b]
陸朗釋文云舊有古文孝經開元實録劉子𤣥云
古孝經出孔壁其語詳正無俟商𣙜又李士訓記
異曰大歴初霸上耕得石函絹素古文孝經初傳
李白受李陽冰盡通其法皆二十二章今本亦如
之與今文小異然音義無别


  以諸家所傳古文比類㑹同


  尚書蔡邕石經瞿令問衛包裴光逺林罕等集


  依開元中劉子𤣥司馬貞考詳今文十八章小有異同
[227-9a]
亦以不取約秦斯許蔡篆文及漢魏刻石隸字


  蜀文翁講堂柱上鍾㑹書范巨卿碑蔡邕石經三
字搨本隸書今謂之八分者也是知今之八分古
之隸書明矣


  相配而成莫不考古之文行秦之字法漢之制執唐之
議諒摭實之典故補黌序之缺違揮洒丹豪淳風穆若
永于鐫勒無愧將來有以見我聖宋文變及道躋三代
邁兩漢也尚書屯田郎中直昭文館臣句中正謹上


[227-9b]
  唐賈耽說文字源序


  庖犧氏觀鳥獸之文象形指事作書契以代結繩降及
夏殷周通謂之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古文小異七國分裂篆與古文隨其所尚始皇兼并海
内丞相李斯作倉頡七篇並約籀文而篆體轉工即世
謂之小篆後發卒理獄其事滋多吏趨省易隸書出焉
漢興書師以隸合小篆為五十五章教閭里平帝元始
中徴通小學㑹京師者百有餘人揚雄採掇其可用者
[227-10a]
作訓纂八十九章除其重複東漢班固加十三章共一
百二章六千一百二十字羣書所載略備自三國復隸
書盛行古文篆籀寢微矣歴晉魏周隋宋齊梁陳通篆
籀者日寡惟碑頌之額時覩數字仍十中八九檢文題
之國家成均六館書居其一學者粗記畫㸃鮮造精微
至徳後方事之殷鄉吏富家咸拾青紫郡邑髦楚不復
積功於六藝唯趙郡李陽冰神授篆法可上隣李斯時
人獲之悉藏篋笥大厯中篆故李司徒新驛記於東㕔
[227-10b]
之門右筆法古淡識者宗師猶子檢校祠部員外郎騰
能嗣其業耽每嘆隸書轉訛難究㑹意篆體如正方辨
發源小學中獨許氏說文最為首出目録五百四十言
衆字之根若能研慮於中則聖人之㫖趣可得而知矣
因請騰繼世父子妙書坯山之石籍其久垂示將來兹
亭控白馬之古津實皇華之都㑹流傳模寫以俟君子


  唐顔元孫干祿字書序


  史籀之興備存往制筆刪所誤抑有前聞豈唯豕上加
[227-11a]
三葢亦馬中闕五迨斯以降舛謬實繁積習生常為弊
滋甚元孫伯祖故秘書監貞觀中刋正經籍因録字體
數紙以示讎校其書當代共傳號為顔氏字様懐鈆是
賴汗簡攸資時訛頓遷嵗久還變復有羣書新定字様
是學士杜延業續修雖稍増加然無條貫或應出而靡
載或詭衆而難依且字書源流起於上古自改篆行隸
漸失本真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法泰去甚使輕
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編葺頃因閒暇方契宿心遂叅
[227-11b]
校是非較量同異其有義理全僻罔弗畢該㸃畫小虧
亦無所隱勒成一巻名曰干祿字書以平上去入四聲
為次每轉韻處朱㸃其上具言俗通正三體大較則有三體非謂每字總然偏傍
同者不復廣出謂殳氏回印召之類字也字有相亂因而附焉謂彤肜宄
究禕禕之類是也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

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儻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謂通者相
承久逺可以施表奏牋啟尺牘判狀因免詆訶若須作文言及
選曹銓試兼擇正體用之尤佳所謂正者並無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

[227-12a]
對策碑碣將為允當進士考試理宜必遵正體明經對策貴合經注本文碑書多作八分
任别詢舊則有此區别其故何哉夫筮仕觀光惟人所急循

名責實有國恒規既考文辭兼詳翰墨昇沈是繫安可
忽諸用舍之間尤須折衷目以干禄義在兹乎綆短汲
深誠未達於涯涘岐多路惑庶有歸於適從如曰不然
請俟來哲


  唐張参五經文字序


  易繫辭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
[227-12b]
以治萬民以察葢取諸夬夬決也王庭孚號決之大者
決以書契也逮周禮保氏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書謂
象形指事㑹意形聲轉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雖蟲
篆變體古今異文離此六者則為謬惑矣王者制天下
必使車同軌書同文故教人八歳入小學文有疑者則
必闕而求之春秋之末保氏教廢無所取正人各遂其
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葢夫子少時
人猶有闕疑之文後亡斯道歎其不知而作之也蕭何
[227-13a]
漢制亦有著法使太史試學童諷九千字以上乃得為
史以六體試之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有舉劾皆正史
遺文可得焯知者也劉子政父子校中秘書自史籀以
下凡十家序為小學次於六藝之末後漢許叔重収集
籀篆古文諸家之學就以隸為訓注謂之說文時蔡伯
喈亦以滅學之後經義分散儒者師門各滯所習傳記
交亂訛偽相糾乃請刋之五經備體刻石立於太學之
門外謂之石經學者得以取法焉遭離變難僅有存者
[227-13b]
後有吕忱又集說文之所漏略著字林五篇以補之今
置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說文石經字説字林之學舉
其文義歳登下之亦古之小學也自須考功禮部課試
貢舉務於簡易其推許以所習為通人茍趨便不求當
否字失六書猶為一事五經本文蕩而無守矣十年夏
六月有司以職事之病上言其狀詔委國子儒官勘校
經本送尚書省参幸承詔㫖得與一二儒者分經鉤考
而共決之互發字義更相難詰又以前古字少後代稍
[227-14a]
益損之故經典音字多有假借謂若假后為後辟為避大為太知為智之類經
典通用陸氏釋文自南徂北徧通衆家之學分析音訓特

為詳舉固當以此正之唯今文尚書改就目今字刪定之月令依其時進本與釋文音
訓頗有不同卒以所刋書于屋壁雖未如蔡學之精密石經

之堅久慕古之士且知所歸然以經典之文六十餘萬
既字帶惑體若鼏冪同物禮經相舛蒍薳同姓春秋互出詁故同義詩題交錯之類音非
一讀若鄉原之鄉為嚮取材之材為裁兩音出於一家而不決其當否學者傳授義有
所存離之若有失合之則難並至當之餘但求發其傍
[227-14b]
而已猶慮歳月滋久官曹代易儻復蕪汙失其本真乃
命孝亷生顔傳經収集疑文互體受法師儒以為定例
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分為三卷說文體
包古文先得六書之要若古文作明篆文作□古文作坐篆文作□之類古體經典通
行不必改而從篆有不備者求之字林若祧禰逍遙之類說文類略今得之於字林

其或古體難明衆情驚懵者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為助
若宐變為宜臸變為晉之類說文宐臸人所難識則以石經遺文宜與晉代之石經湮没所存
者寡通以經典及釋文相承隸省引而伸之不敢專也
[227-15a]
&KR0034變為壽㮚變為栗之類石經湮没經典及釋文相承用耳近代字様多依四聲傳
寫之後偏傍漸失今則採說文字林諸部以類相從務
於易了不必舊次自非經典文義之所在雖切於時略
不集録以明為經不為序也其字非常體偏有所合者
詳其證據各以朱字記之俾夫觀者無至多惑大厯十
一年六月七日司業張参序


  唐唐元度九經字様序


  臣聞秦焚詩書塞人視聴漢興典籍以廣伏以龜鳥
[227-15b]
之形去聖彌逺㸃畫訛變遂失本源今陛下運契黄虞
道崇經籍觀人文以成俗念鳥迹之乖方繇是遂微臣
之上請許以國子監石經仍令小臣覆定字體謬當刋
校誓盡所知大厯中司業張参掇衆字之謬著為定體
號曰五經文字專典學者實有賴焉臣今参詳頗有條
貫因傳寫歳久或失舊規今刪補冗漏一以正之又以
五經文字本部之中採其疑誤舊未載者撰成新加九
經字様一巻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六文其偏傍上下
[227-16a]
本部所無者乃纂為雜辨部以統之若體畫全虧者則
引文以證解於雅言執禮誠愧大儒而辨文觀象式遵
小學其聲韻謹依開元文字避以反言但據四聲定其
音㫖今條目已舉刋削有成願竭愚衷以資後學當開
成丁巳歳序上


  宋賈昌朝羣音字辨後序


  左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主管勸農公事兼
兵馬監押王觀國


[227-16b]
  沈隱侯髙才博洽名亞董遷始譜四聲用分清濁以彰
天子聖哲及製郊居賦示草王筠筠讀至雌霓五的翻
蜷沈撫掌欣忭曰僕嘗恐人呼為霓五兮翻次至墜石磓
星冰垂埳而帶坁筠皆擊節約曰知音者希直竒殆絶
所以相要政在此數句耳嗚呼郊居賦一篇無甚髙論
尚病世俗不能辨其音況羣經乎約欲正音徒留意於
詞章含宫咀商惡覩五經之微奥是宜梁武不甚遵用
涕唾視之又何足怪夫國朝之興首以六經涵養士類
[227-17a]
逮仁廟當宁儒風載郁典章粲然文元賈魏公總角邃
曉羣經章解句達累官國子監譽望甚休遷崇政殿說
書天章閣侍講慶厯嘉祐中大拜居政地海内乂寧其
在經筵嘗進所著書曰羣經音辨凡五門七卷為後學
蓍龜有詔頒行實康定二年十有一月也公以經術致
將相出入文武有謀有庸被知裕陵始終如一勲上柱
國邑户萬五千其遭遇之厚極儒者榮下視沈約見薄
於蕭梁真局促轅下駒耳故能推其所學西破趙元昊
[227-17b]
南走儂智髙外絶契丹之謀内弭甘陵之變羣經之效
昭若日星自金人責盟神汴失守六飛廵幸駐蹕三吳
戎事方興斯文未喪上留神經術登用鴻儒親札中庸
班賜多士發明奥境表章六經州建學官教覃溥率紹
興己未夏五月臨安府學推明上意鏤公音辨敷錫方
州下逮諸邑寧化號稱多士部屬臨汀新葺縣庠衿佩
雲集是書初下繕寫相先字差毫釐動致魚魯且患不
能周給諸生固請刻石藏于黌館以廣其傳嘯工東陽
[227-18a]
閱月方就解頥折角馳騁羣經者自是遂得指南矣葢
五經之行於世猶五星之麗乎天五嶽之蟠乎地五行
之蕃乎物五事之秀乎人康濟羣倫昭蘇萬彚其功豈
淺淺哉自有經籍以來未嘗無音沈熊著周易音三卷
王儉著尚書音四卷魯世達著毛詩音二卷李軌著禮
記音二卷徐文逺著春秋左傳音三卷非無音也無音
辨爾是宜句讀不明師承謬戾禮經以鼏為羃左氏以
蒍為薳或於老氏更載為哉或於洪範改頗為陂以至
[227-18b]
讀景為影命昭為韶文異而音同行翻有四召切有三
文同而音異旁及史傳諸子百家音雜字叢葢亦不勝
其訛矣甚者武夫悍卒昧於一丁老師宿儒惑於三豕
取作屋穿鎚之誚貽杕杜伏獵之譏□□殊形乃&KR0034
狀忌水乃改洛為雒惡走乃省隨為隋類用俗文俱縁
臆出以□二為下上以從衡為縱横諡煬帝以為&KR0008
竒乃爾易穆公而為謬振古如兹音辨之行固非小補
漢唐藝文志箋注之書有曰音隱有曰音略有曰音義
[227-19a]
有曰音訓有曰音鈔有曰釋音是其於音未必能辨有
曰辨證有曰辨疑有曰辨嫌有曰辨惑有曰辨字有曰
注辨是其所辨未必皆音陽休之著書號辨嫌音又皆
蕪累不經為魏収所薄惟賈魏公沈研經㫖析類辨音
傳注箋題不為曲釋櫛理凝義啟沃宸衷至先王治心
守身經理天下之微意指物譬事毫析縷解故其辨明
舛誤是正羣書上不欺乎君下不欺乎民愈久愈明千
載不泯渡江之後峩冠博帶傳習益多汀與虔鄰也民
[227-19b]
喜弄兵盜賊蜂起郡城坐甲仰食如蠶方鄰壤用師日
疲饋運治賦餘暇獨與諸生雍容爼豆間談經究微從
事音辨幾於不達時務也鏤板於學雖秀民𨽻業瀝懇
有陳亦長此邦者之所願欲也書舊有序姑跋其後云
紹興壬戌秋七月中澣日官舍西齋序


  元宇文公諒說文字原序


  文字之原昉于卦畫世代既邈科斗古文再變而為二
篆秦火蕩滅所存無幾學者所知惟許慎氏說文而已
[227-20a]
然掇拾殘闕類多舛鑿茍不稽其原而辨析訂别之則
六書之㫖無由而明又惡能精其意以達其用哉翰林
直學士鄱陽周公伯温甫績學有年考覈貫穿立論證
據經史下筆追蹤姬嬴流俗所昧一歸之正至正初皇
上建宣文閣開經筵公時為授經郎奉詔大書閣牓知
遇既隆名重天下公嘗以暇日著說文字原六書正譌
二編叙列篇章發明字義萃聚衆美折以己見深得古
人造書之意可謂集書學之大成而㑹其至者也都水
[227-20b]
庸田使康里公溥修博究羣書一見推服因屬平江監
郡六十公子約郡守髙公徳基遂相與命工刻梓于校
官以廣其傳其有功于後學不亦大乎噫字書之譌非
周公莫能正而二書之傳非三君子亦莫能廣也公諒
繇呉興赴召道經平江適刻梓訖工獲盡閱成書而袪
素惑謹題于端以諗來者至正十五年龍集乙未三月
既望奉直大夫國子監丞京兆宇文公諒叙


  元熊朋來鐘鼎篆韻序


[227-21a]
  鐘鼎篆韻自琱戈鉤帶及凡碑刻古篆皆在焉稱鐘鼎
貴彞器也考工記金有六齊一曰鐘鼎之齊此鐘鼎之
稱所從始魯鑄林鐘臧武仲論所以作彞器杜氏專言
鐘鼎故祀器之款通曰彞頫為鐘卬為鼎乃彞器之大
者器必有文以傳逺若鼎盤量銘於經可見已自倉頡
象形推類由是形聲相推而文字生焉周公之時未改
籀已有六書之教孔子之時已改籀尚存科斗之書秦
法貴其國字孔氏及秦博士各藏之屋壁濟南口授猶
[227-21b]
可尋聲得字安國為隸古定科斗書遂絶矣觀漢所得
齊器周鼎栢寢之刻栒邑之銘皆有能按其款識者壁
書半已誦傳既曰定其可知又曰時人無能知果不可
知則隸書何憑直廢古從俗爾後日漢求古文遂不可
復得削刓簡朽乃不如近代紙墨之傳易於流布唐初
盛臨摹始有以禇搨碑碣為墨本者東廵之石偃師之
槃岐陽之鼓延陵季子之墓篆石泐而墨傳然猶未有
能摹鐘鼎之款者皇祐始命太常摹歴代器款為圖三
[227-22a]
館之士不能盡識於是歐劉李吕考録漸廣宣和以後
為書遂多博古圖之外有晏慧開蔡天啟趙明誠榮咨
道董彦逺以至黄伯思翟耆年薛尚功諸家相繼論述
彞鼎古器亦多出政宣之間物常聚於所好也初夏氏
倣二徐韻例以唐韻繫古篆于時器款未備其間鐘鼎
字文缺略頗汎取俗書以備竒字亦未以鐘鼎名也政
和中王楚作鐘鼎篆韻矣薛氏承龍眠之舊圖其帖始
於琱戈因王楚之成書其韻謂之重廣乙夘癸亥一再
[227-22b]
脫藳宜無遺字而帖之所載韻或缺焉商鐘有釋文韻
則曰無音釋石鼓已載帖韻則無取鼔文自韋韓過於稱
許適滋羣疑翟氏評周宣遺蹟亟稱吉日碑而疑鼓刻
於維字疑其不類古款於以可疑其意不逮筆於栁帛
君庶等字疑其促長引短以取稱夾漈疑秦篆荏平馬
氏疑宇文周所為然此以論篆非論韻也今為篆韻復
安問此固以多文為富爾舊刻夏薛諸韻臨移失真昔
人所以嘆煙墨而悲紙竹也臨江楊信父参訂舊字博
[227-23a]
採金石竒古之蹟益以奉符黨氏韻補夏薛所未収徴
余為序其篆則夏商周秦之篆而韻則唐韻也姑以是
記字爾鈿金戈帶之文一時也夾鍾昭鈴之刻又一時
也由古篆下迄斯冰有不可比而同之者亦有籀古錯
落散在召陵公乗之書或古文閱世而後出或後人倣
古而近似審而用之存乎其人矣或曰鐘鼎韻之作以
備篆刻字文爾刻符摹印亦書學之一家馬援不守章
句而好論篆文當其拜伏波將軍也上書言臣所假伏
[227-23b]
波將軍印文伏字犬外嚮又言成皋令印皋字從白下
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入入下羊即一縣長吏印文
不同非所以為信事下大司空正郡國印章今按伏旁
從犬能無外嚮之筆皋非從羊是乃諧聲之字記東觀
者未有一言以辨之印文職在司空掌以少府猶或譌
異況於香奩家記銅龜私印髙平刻鵲瑞之章元暉奉
虎兒之字私志姓字者葢不可勝紀若嘯堂所録其來
久矣歐陽公平生惟一字記名後儒求多焉人之好古
[227-24a]
者鮮矣於記姓名則或好古篆抑好而不能察不如其
不知好者也自玉篇起說文廢俗書易籀學廢豈惟字
書哉音釋行世而詩書易不復存古音韻略試士而字
音不復通古韻古學雖不止字書辟如剖竹由本而至
末是或一道也嘗歎漢法試吏人誦史籀之書童習倉
頡之教字學猶近古也漢求能讀古字者必徴齊人以
所聞伏生可以考論傳稱山東大師能言尚書齊語相
授也孝宣命張敞受齊學遂能讀鼎刻以致通顯京兆
[227-24b]
餘暇遑及古書無以大其師傳杜鄴從敞子吉得緒餘
亦以小學名家至於張敞受學所徴之師史乃逸其姓
名謾曰齊人而已每閱漢史未嘗不為斯人歎今信父
力於篆韻盍書其名氏無若齊人然信父名銁以字行


  明王應電同文備考序


  道也者文之體質也文也者道之神用也六書也者文
之輈軸乎溥之宣教明化逺之垂後憲前故曰王政之
始經藝之本也粤昔大猷之時氣化純完文字闡揚于
[227-25a]
是經恒明而政日休自時厥後氣化漓而文字舛六籍
散而治教厖葢文字之興衰實與道化相為倚伏故聖
者作之明者述焉昭代之所隆而否徳之所略也自有
書契以來倉頡古文判洪濛而開之者也意融而理勝
文約而義該明如日星賁如草木易而易知簡而易從
矣歴帝王而降禮制至周始備器法皆古所未有故字
亦多古文之所無史籀變為大篆字學中不可闕焉者
也鐘鼎多出于三代之季良庸真贋不可復别取二三
[227-25b]
冊而已小篆非聖王是師以六國之所擅作者参以己
見畫皆如箸以便筆札六書之體于是大壊至又變而
隸而楷而草存者幾希矣自是以來雖或以篆名家皆
子孫于李斯者也或宗古文而真妄雜焉者也至以私
意作為竒巧或欲布置以為齊整夸紕者傳譌以為博
滯陋者執守以為經而其義不可復尋矣今欲釐正之
茍復循末世支離之迹與之秤量較計議論不愈煩去
道不愈逺也哉故欲究作者之意必盡解前人之縛而
[227-26a]
後可與言也夫三才萬物靡不有形象形者肖其形而
識之


  □日□月□星□雲巛水□火□山□石


  此字學之本也其涉于影響思慮之所及而不可以形
傳也則以其形而反仄増損或重疊配合


  反人為□卩為□仄山為□田為□増木為本末口
為□□損木為□月為夕重从□屾沝疊品㗊芔茻
配□□□□合□為□木為□


[227-26b]
  于形不類而意則可通或配他文成字


  土受昜明曰場心思成相曰想凡動虫生為風禾味
入口為和


  故曰㑹意也天地氣化也神而不有萬物叢生也蠢而
無為裁成天地曲成萬物惟人而已故酬酢萬變紛紜
百慮孰非事也以形以意合數文而為經綸之象


  从□持肉于示為祭事从□持弓矢為□事从哭亡
為器事从目加木為相度之事


[227-27a]
  故曰處事謂以人處事又曰指事謂指人之事即古語
象事之謂也書法有限而物類無窮字烏能盡之哉主
一字之形而以他字之聲合之因其形之同而知為是
類因其聲之異而知為是物是義


  雨而从路廷林亏之聲則為露霆霖雩日而从□鄉
&KR1318京之聲則為昊曏厯景


  故曰形聲


  霰之从散雺之从矛昨之从□映之从央


[227-27b]
  非本聲而諧之故又曰諧聲也夫聲出于天或有餘焉
或不足焉聲之有餘也一義而各為一聲不能聲為之
制字也故以一字而轉為數聲


  正轉平中轉去辟君也轉僻譬避四聲宂卧器也轉
去聲又淫沈酖三聲


  轉注之謂也聲之不足也一聲而或兼數義不能義為
之制字也故以一字而借為數義


  風氣也借風俗夷東夷也借平又借傷能獸也借才
[227-28a]
能之草盛長也借往又借語詞


  假借之謂也前人之論雖各有發明但不無得失且六
義人之所常言也三母則人之所未講也故畫母有十
雖體有萬變不能違也字母二百四十子孫相仍至不
能生而止雖字以萬計不能遺也聲母二十八交錯于
字母之中雖聲以萬計亦不能外也自本而該末挈之
如珠聨網布沂流而還源理之如攻玉捕亡用甲勾乙
損益盈虧刋俗而復古定一而同歸故知三母可以制
[227-28b]
字明六義可以釋經六義之未定三母之不講又何六
書之云且夫結字有主客筆勢有逆順畫有清濁竒正
體有向背動靜故天文多圓爛然一天星斗地理多方
宛如大地山河人道統成参于俯仰動植玉箸施于數
目其畫直科斗施於主㸃其畫單鳥獸動而草木植取
用于鳥跡栁葉也服食居器變動流行化裁于鐘鼎諸
文也其類有八書法亦異考于古文有潤色而無造作
驗之人心有融釋而無阻礙電葢竊取之矣後有覺者
[227-29a]
欲知其方曰法天也崇古也致虚也研幾也窮神也天
則開而我不與古則因而我無作虚則待其露而不先
機則成其能而不惰神則天機流行莫知其所以然而
然也可以與于斯義矣昔者周公嘗設其官曰諭書名
矣見于行事故弗存也孔門嘗載諸言曰書同文矣無
王者作故弗為也我太祖髙皇帝操三重之柄兼尊徴
之善嘗命儒臣為正韻矣但日不暇給間以小篆正楷
書之譌而未嘗以古文正小篆之謬且嚴于章奏而略
[227-29b]
于經史古今刀筆之吏或所玩習而經學士夫多不識
知今上嗣位五星聚室夫室天子之北宫也壁實附之
為文書之秘府而五星聚焉非天將興起斯文之兆歟
故今三才之義幽隱畢揚而文字之書明習者衆愚也
生值其時化機自中光不容掩流不能塞撰述成書然
而病困之餘功不逮識指歸未竟昔漢武中興大恊音
樂而未諧厥成倪寛云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
聲而玉振之遂一取裁于帝六書之㫖必有待于天皇
[227-30a]
考文而折衷之哉因題曰同文備考云


  林右六書本義序


  吾聞天下之學傳之於師者皆不過古人之成迹也至
於成迹之外古人所不能道師所不能傳將闕而弗省
歟抑將强而通之歟闕而弗省則非博學之士强而通
之則喪義敗理之害起矣是以君子有不得之論與其
喪義而敗理弗若淺學之無患故曰闕疑然豈若顯嘖
畢貫瞭然無毫髪遺遁之為愈哉六藝之在天下其失
[227-30b]
也久矣惟書獨行其所失者惟書為尤甚漢去古未逺
揚雄班固許慎之徒㡭焉有作後世所尊者惟慎而已
觀慎之說文誠非雄固所及然其所得者惟象形諧聲
而已指事㑹意雖間得一二至於轉注假借則昧乎弗
之究矣故其穿鑿傅㑹強說曲解使子母混然駁□義
理亦以之弗明者有矣是慎之失也由慎以來作者代
起皆不若宋之鄭樵為偉觀樵所著六書略證篇象類
等書分析毫毛排挈沈晦亦自謂得書之奥室者矣然
[227-31a]
考其所得亦不過加慎假借而已至於轉注雖言而弗
明故其書所遺失者亦多或以指事為象形或以諧聲
為㑹意者亦有之矣夫二公可謂屹然於千載之上者
所失若是他如李陽冰徐鉉王介甫戴平甫皆掇拾二
公之成說者又何論焉烏乎字學之不明義理之不明
也有志之士寧不慨然於斯乎此趙君撝謙六書本義
之所由作也撝謙以卓越之資兀坐萬山中揖謝世事
按讀古書潛思□想怳然有得謂肁於象形滋於指事
[227-31b]
廣於㑹意備於諧聲四者不足然後假借以通其聲聲
又有未合而又轉注以演其聲持是六者以考天下之
書不假智為不待斧削而曲直上下内外屮又之形抑
揚開闔翕㪔出入之聲竒雄雅異之觀盈虚消長之理
皆合於自然之數譬如衡之稱物鐙之取景了乎莫之
遁藏此豈得於口耳之淺哉□古人所不能道師所不
能傳而所得者在於一心也烏乎先王之於字書非小
事也大而天地造化之所寓日月星辰雲雨之流形山
[227-32a]
川草木鳥獸之紛錯逺而千載之上曠而四海之外近
而一心之微莫不於書焉是賴故其盛時家傳人習雖
匹夫孺童皆知義理之所繫豈知世變一降雖博如許
鄭二公有弗盡知者乎吾知撝謙此書所以包貫古今
卓然特立其有功於先王也大矣或謂六經至朱子而
後明六書得撝謙而後著其功稱雖有大小而用心則一
可與知者言也撝謙名古則宋秦悼惠王十二代孫云
天台林右序


[227-32b]
  鮑恂六書本義序


  六書本義者今成均典簿趙君撝謙之所編也其書首
論六書綱領次論古今字體至於末乃作六書總
論及六書各為一論猶以為未盡又各分為一部凡若
干巻以詳言之其剖析曲盡而不遺其引證切當而不
紊凡五謄寫始克成編其用功可謂至矣自非耽古嗜
學博覽多識參考諸家之說而得其奥義焉能及此哉
予因此竊有說焉夫六書之學自伏羲氏作易始畫八
[227-33a]
卦而其文實肇於此其字則未之有也及倉頡制字而
其字始備其義則未之聞也自兹以後論六書文與字
者多有之求得其義則鮮有之也矧去古日逺俗書紛
紜出乎其間非惟六書之義不明而承譌踵誤反有悖
夫古者誠可慨歎也烏乎六書之學以得其義為本未
有不通其義而得文字之情者茍不得文字之情則莫
知制作之故既不知制作之故又焉足論六書者哉今
趙君輯是篇而名之曰本義其意葢在於此世之人或
[227-33b]
未知之也君年方茂學甚力其所造未易量測辱不鄙
棄乃以是編介予友人程原道來求為之序予老矣舊
學荒陋深有不及之歎第以請之之篤粗舉平日之所
聞於人者僭書於篇首若夫當代諸士君子有素精究
其義者必自能發明其說以為是編之重故予深有望
焉君宜博采而廣取之可也是為序洪武十有三年歳
次庚申孟夏朔日環中老人檇李鮑恂謹書


  徐一䕫六書本義序


[227-34a]
  古者六書之法皆掌於官成周保氏之職以六書教國
子而書之設以同文為盛故又有外史掌達書名行人
掌諭書名漢循其法太史試學童諷書九千字者得為
史吏民上書字有不正者則糾率之其掌於官可知已
夫書非曲藝也大而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次而古
今成敗得失之迹九流百氏雜家之說又次而官牘家
乗錢穀獄訟米鹽碎務之記注莫不有賴於書葢不容
於一日廢者也而為書之法六曰象形曰指事曰諧聲
[227-34b]
曰㑹意曰假借曰轉注其為法也有子母相生之類形
聲清濁之别五方言語之異用之者易流於譌舛自夫
官失其守大夫士務趨簡便以指事為象形者有之以
㑹意為指事者有之至有以轉注為假借㑹意為轉注
其失滋甚於是六書之義不明而義理之精微有失其
本真者矣越人趙君撝謙深以為病取許叔重而下諸
家論著之書考其得失推子母之相生俾各歸其類正
五方之言語律以四聲而以子母相生之例統之為凡
[227-35a]
例以提其綱為圖說以括其要分為十類著為十二篇
釐為三百六十部於是六書之義明而六書之用無譌
舛之患矣□乎大夫士之於六書譬之麻縷絲絮莫不
以為衣也而或不知其出於蒔育稻粱魚肉莫不以為
食也而或不知其出於佃牧習而不察此固人情之大
較撝謙非有官守如古者外史行人之所掌而能用力
於衆人所略之地何其用心之專也哉撝謙裔出宋宗
室志慤而守恬其學邃於經術諸子百氏莫不記覽著
[227-35b]
為文辭抑揚反覆能沛然盡其所欲言而不畔於道觀
其所著六書論可見已至於六書本義則其尤盡心者
也方國家校正韻譜徴至京師稍試其所學擢中京國
子監典簿旋以疾引退遂克畢力於此書書成俾余序
之雖然余固習而不察者也安能發其藴以請之力姑
著其用心之專云爾始豐徐一䕫序


  魏子才六書精藴叙


  嗟周之衰天王之弗考文也久矣秦以凶徳閏位彊取
[227-36a]
文字而同之乃後世惟李斯是師先秦古文則既闕有
間矣其别出者多列國未同之書然則文終不可考歟
曰文者非他也心之畫也所以體天地萬物之撰也古
文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天然而
然也心學而明也貫若一矣古人之心學大以宻倉頡
之作六書也猶之伏羲之作八卦也若剖混沌而開之
其道易簡愚夫愚婦可使與知不知不足以言道乃其
精藴則有學士大夫不及盡知者是故傳久則易以譌
[227-36b]
有王者作議禮制度而考文心法同也昔者周宣嘗考
文矣古文之變而為大篆也史籀所述也文字浸以備
矣開闢而後與有功焉書也心法之微傳與否與今固
弗能知矧秦之斯彼何人兮而其心乃敢曰古亦莫予
若矣兹其萬惡之根矣大篆之變而小篆也斯實棼更
之文字則大備矣混沌之鑿也亦多矣秦以吏道冐君
道天下日擾擾焉程邈因是以隸書代篆書六義亦墜
地矣要之二人者同于輔桀者也校嘗曰三代而上一
[227-37a]
宇宙也三代而下又一宇宙也自秦限之矣秦弗稽古
師先王而歴代師秦以為故詎惟六書也哉校生千載
之後悼斯文之久湮欲請于上因古文是正小篆之譌
擇于小篆可者上補古文之闕多病未遑則為之賛發
大義以闡心法學者毋滯于書而博之天地萬物毋徒
求之天地萬物而反求諸心天機之不器于物也古猶
今也噫天而欲興斯文也兹其濫觴也已或曰師無道
秦百代羞也請廢斯篆一洒空之無寧慊于志乎曰斯
[227-37b]
篆亦詎能盡廢古文今亦何必盡廢斯篆天王而考文
也亦惟祖頡而参諸籀若盤盂書定而之一斯篆可者
取之其不可者釐正之惡而知其美曠若天地之無容
心焉邈篆亦並修之與俗宜之翻篆而楷俾無失六書
掃官府之繁苛灰書籍之叛經離道者復歸民于朴毋
或琱琢其天或曰噫信斯言也古道可還也六書云乎
本序多作古隸字今概以今文録之者欲其便於觀也而其隸書古體則備載于前


  吕𦙍基古篆韻譜正傳序


[227-38a]
  弢光氏曰葢余觀於六書而嘅世道之逓降也造化太
初如羽未鷇如卉未芽混混沌沌爾鴻濛既坼胚腪乃
生而氣漠然而物孩然顓侗無智窪抔結繩熈乎乳孳
是風之厚龎而道之醇白也龍馬出圖書契攸始萬物
竇開則偽滋滋則法煩法煩則爭起古稱倉頡造書天
雨粟鬼夜哭其泰媪升降之一大㑹虖然猶是科斗古
文渾噩具在一變而為籀再變而為二篆六書始詳籀
斯鑿古文之竅矣而程邈乃更變篆為隸謂其書之淺
[227-38b]
俗可通奴𨽻古文彌以波澌然而三倉凡將急就元尚
訓纂賈逵許慎說文六書之體尚爾犁然其後逾變逾
趨乃為近體而文字古意蕩然灰滅仲將竒宕元常遒
媚右軍精嚴有法大令散朗多姿近體之翹秀皆六書
之罪人也葢書法至近體而浮華夸毗滛巧儇㨗滑稽
稱雄桔橰盈世極矣故曰嘅世道逓降以此句餘長孺
少席紈綺慕古工文自唐宋以遡六朝晉魏而達乎兩
漢周秦汲冡竹書岣嶁二酉霞爼雲笈芝檢石函靡所
[227-39a]
不研精而尤究心六書要眇乃彚籀頡諸家古文辨俗
正譌惣為韻府&KR2683之以傳較之許氏說文加精焉今學
士大夫事事好古詩必騷選文必西京即臨池之技亦
&KR0616&KR0616㔷近體而摩古法吕君復摽此赤幟使海内人士
更獲覩崆峒石鼓之文秦碑漢碣之舊功亦偉矣長孺
為調父祠部伯子相國吕公孫也四明屠隆建初甫篹



[227-39b]









  六藝之一録卷二百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