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70 六藝之一錄-清-倪濤 (master)


[063-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藝之一録卷六十四    錢塘倪濤撰


  石刻文字四十


  唐碑


  孔子廟堂碑


  唐孔子廟堂碑武徳九年虞世南撰并書余為兒童
時嘗得此碑以學書當時刻畫完好後二十餘年復
得斯本則殘缺如此因感夫物之終弊雖金石之堅
[063-1b]
不能自久扵是始欲集録前世之遺文而蔵之殆今
盖十有八年而得千卷可謂富哉集古録


  頃見摹刻虞永興孔子廟碑甚不厭人意亦疑石工
太逺今觀舊刻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遒固知名


  下無虚士也榮咨道嘗以二十萬錢買一碑即此碑舊
刻其中缺字亦畧相類唯額書大周孔子廟堂之碑
八字為異耳又碑末長安三年太嵗癸邜金四月壬
辰朔水八日己亥木書額相王書也又云朝議郎行
[063-2a]
左豹衛長史直鳯閣鍾紹京奉相王教搨勒碑額雍
州萬年縣光宅鐫字又卷尾昔人題云咸通七年七
月七日扵二十二姉䖏得龍兄来認今福夷無大
費而甚愛之雖無前後數十字非寳蔵是書之本
山谷集


  頃年觀廟堂碑摹本竊怪虞永興名浮扵實及見舊
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又知蔡君謨真行筆
札能入永興之室也元祐四年在中都初見榮輯子
[063-2b]
雍家一本紹聖元年在湖隂又見張威福夷家一本
其十二月在陳留又見蔡寳臣致君家一本以石本
未刓缺不以摹本補綴則榮本第一張本第二蔡本
第三亦嘗扵他䖏見數本新舊雜揉所謂海圗拆波
濤舊繡移曲折天吴及紫鳯顛倒在短褐者也然尚
有典刑亦不可廢也陳留浄土院書同上


  今世有好書癖者榮咨道嘗以二十萬錢買虞永興
孔子廟堂碑予初不信以問榮則果然後求觀之乃
[063-3a]
是未劖去大周字時墨本字猶有鋒鍔但墨紙有少
腐敗䖏耳同上


  虞世南撰序并正書武徳九年十二月 右孔子廟
堂碑虞世南撰武徳時建而題云相王旦書額者盖
舊碑無額武后時増之耳至文宗朝馮審為祭酒請
琢去周字而唐史遂以此碑為武后時立者誤也睿
宗所書舊額云大周孔子廟堂之碑今世蔵書家得
唐人所收舊本猶有存者云金石録


[063-3b]
  永興公守智永舊法故唐能書人盡變唯永興號為
第一以右軍譜系猶在也余嘗見大周本扵故家精
神遒整其雲仍散落不復可考此當在嫡孫行唐人
唯魏華得正傳孔頴達碑與虞相似或云孔卒時永
興下世已久清容居士集


  右唐孔子廟堂碑虞世南撰并正書今在陕西西安
府學乃宋王彦超翻本字之缺者凡一百七十有九
予家藏舊搨唐刻因參校以足其文嘗記在京師時
[063-4a]
見世南真蹟謂以此文石本進呈太宗特賜王羲之
黄玉印一顆則世南之書貴重扵當時者固已如此
但世之人不見真跡故鮮有知是說者金薤琳瑯


  評者謂虞永興書如層臺緩步髙謝風塵又如行人
妙選罕有失詞觀此碑果不虚也賈耽相公云孔子
廟堂碑青箱之至寳今碑已經五代翻刻尚爾則當
時可知但碑已斷泐在西安府學余嘗至其䖏見碑
傍一片石取視之則碑之破裂者如此恐後人不復
[063-4b]
得見此書可勝慨哉石墨鐫華


  榮咨道以二十萬買未劖去大周字本即此此刻乃
宋時重勒者永興親受筆訣扵永禪師當時進呈石
本唐太宗以右軍黄玉印賜之今謝表勒在羣玉堂
帖好事者合觀之可以知伯施書矣𤣥牘記


  唐書法以歐虞並稱然張懐瓘謂歐若狂将深入時
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詞又虞剛柔内含歐
筋骨外露君子藏噐以虞為優固當至謂秀嶺危峯
[063-5a]
䖏䖏間起則非也歐虞固可並稱今止存一廟堂碑
已經五代翻刻丰神尚爾暎發初刻更不知何如矣
貞觀四年碑成進御賜以右将軍㑹稽内史印逸少
所佩當時已為文皇所重如此況今日乎金石史
孔子廟堂碑正書貞觀四年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書
銜曰太子中舎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勅撰并書
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檢校安北大都䕶相
王旦書額相王旦者睿宗也舊唐書宣宗大中五年
[063-5b]
十一月國子祭酒馮審奏文宣王廟碑始太宗立之
睿宗篆額加大周二字盖武后時書也請琢去偽號
從大唐字從之此大周字削而相王之銜獨存也其
末曰永興軍節度管内觀察䖏置等使王彦超再
建則元碑已亡此重刻也金石文字記


  孔宣尼碑


  崔行功撰孫希範八分書乾封元年金石録


  唐贈太師孔宣父碑此崔行功撰孫庭範書行功嘗
[063-6a]
書開元寺千佛記者庭範無書名而此碑分𨽻是唐
初法亦有漢魏遺意可與唐詔表碑同觀石墨鐫華
唐孫師範𨽻書孔廟碑余燈下偶觀此帙適兒子敏
耕在几邉問孔聖人何字余曰仲尼彼曰故事中張
伯何以稱尼父余曰父者男子美稱因使之觀此同
予誦畢而寝次早為甲寅三月二十日敬書其後以
還羅氏芳潤閣并告我原溥也若夫唐世追封之典
禮與夫文章字畫之妙則小子何敢議焉惟以手畫
[063-6b]
紙摸索數十讃歎而已𤣥牘記


  唐贈太師魯國孔宣公碑此為唐髙宗封泰山還過
曲阜祀孔子贈太師所立碑也敇崔行功撰孫師範
書時天下大權胥歸中宫天子拱手中外謂之二聖
是非真能尊孔子者行功纂述雖頗博雅詳縟有乖
厥體善乎太史公之賛孔子也曰髙山仰止景行行
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
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師範𨽻書瘦硬而方削
[063-7a]
寡情是魏以後法非漢法也反不如開元後之風流
藴藉也金石史


  唐孔子廟詔表碑


  此髙祖髙宗詔各一通祭文一通太子𢎞表一通皆
分書金眀昌中暴風折木壓碑仆趺損而碑不損刺
史髙徳裔易趺樹之行書題六十五字于後王元美
曰其行筆不甚精工而時有漢意乃知古法自開元
帝始盡變也石墨鐫華


[063-7b]
  唐加封孔子詔書碑𨽻書右詔二通表一通祭文一
通跋一通共一帙甲寅三月十九日借觀于原溥䟦
言是碑曽為風仆而字畫不損疑其隂有所相此豈
非上堂聞絲竹音者耶𤣥牘記


  脩孔子廟詔表碑八分書儀鳯二年三月今在曲阜
縣廟中武徳九年詔一通乾封元年詔一通皇太子
請立碑表一通乾封元年祭文一通共一碑金眀昌
三年開州刺史髙徳裔記重建嵗月扵末金石文字記


[063-8a]
  襄州孔子廟堂碑


  于敬之撰正書無姓名垂拱二年二月 右唐㐮州
孔子廟堂碑于敬之撰其前題魯大司㓂贈太師宣
尼父孔丘廟堂碑銘春秋之法或書字或書名皆所
以寓褒貶之意今敬之為孔子廟碑而斥其名何哉
金石録


  益州府學孔子廟堂碑


  周顥撰正書無姓名開元七年七月金石録


[063-8b]
  唐封文宣王祠碑


  唐𤣥宗製王全榮書墨池編


  修孔子廟碑


  李邕撰張庭珪八分書開元七年十月金石録


  夫子廟碑為渝州刺史李邕撰宋州刺史張庭珪書
邕語亦似知尊夫子者第任書可耳不當遂任文也
庭珪官至太子詹事著直聲家蔵二王墨蹟甚夥
書小史謂邕所撰碑碣必請庭珪書此亦其證也
[063-9a]
第所謂古木崩沙閒花映竹者尚未得盡其致耳弇州
續槀


  此李北海邕撰而張庭珪書邕文不及書此碑是已
庭珪名書書小史謂邕文必致珪書而評者有古木
崩沙閒花映竹之語觀此亦未為的然但書趙盾作
趙遁何也石墨鐫華


  修孔子廟碑李邕撰張庭珪八分書今在曲阜縣廟
中按舊唐書張廷珪傳廷珪素與陳州刺史李邕親
[063-9b]
善屢上表薦之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請廷珪八分書
之廷珪既善楷𨽻甚為時人所重庭字作廷邕傳同
金石文字記


  唐美原夫子廟碑


  右美原夫子廟碑縣令王嵒字山甫撰并書碑不知
在何縣嵒天寳時人字畫竒怪初無筆法而老逸不
羈時有可愛故不忍去之盖書流之狂士也文字之學
傳自三代以来其體隨時變易轉相祖習遂以名
[063-10a]
家亦烏有定法耶至魏晉以後漸分真草而羲獻父
子為一時所尚後世言書者非此二人則皆不為法
其藝誠為精絶然謂必為法則初何所據所謂天下
孰知夫正法哉嵒書固自放扵怪逸矣聊存之以備
博覽集古録


  唐行美原縣令王巖撰并書天寳中初尊夫子爵為
王碑以天寳八年立在美原集古録目


  王巖撰并行書天寳八年十二月金石録


[063-10b]
  唐聖主興眀故魯先聖文宣王頌碑


  唐李處佑撰并書王延璬鐫并篆額天寳九年九月
七日立復齋碑録 眀州寳刻叢編


  唐修文宣王廟碑


  唐樂坤撰寳應二年立京兆金石録 鄠縣寳刻叢編


  縉雲縣孔子廟記


  李陽氷撰并篆書上元元年七月金石録


  縉雲孔子廟記上元二年李陽氷撰并書孔子廟像
[063-11a]
之制前史不載開元八年國子司業郭瓘奏云先聖
孔宣父以先師顔子配其像為立侍配享冝坐弟子
十哲雖得列像而不在祀享之位按祠令何休范寗
等二十二賢猶蒙從祀十哲請列享在何休等上扵
是詔十哲皆為坐像據陽氷記云換夫子之容貌増
侍立者九人盖獨顔回配坐而閔損等九人為立像
矣陽氷修廟在肅宗上元二年其不用開元之詔何
六一題䟦


[063-11b]
  孔子廟碑


  史惟則八分書在河中府金石略


  文宣王廟新三門記


  裴孝智撰裴平八分書并篆大厯八年十二月金石録


  右裴孝智撰文裴平書丹并篆額大厯八年立篆額
字甚大𤣥牘記


  唐文宣王廟碑


  唐前侍御史裴碑缺八分書篆額貞元四年正月旬有
[063-12a]
一日建復齋碑録 眀州寳刻叢編


  扶風文宣王廟記


  扶風縣夫子廟碑首云天地吾知其至廣也云云作
者唐大厯二年丁未駕部郎中程浩碑尚在扶風縣
今傳為皮日休誤矣皮在僖宗廣眀年與大厯相去
殊逺不知何以錯誤如此此碑書法清勁仍多古字
地作墬三作弎道作衟子作□光作兊唐作&KR0008天作
&KR1337善作譱遊作&KR0146曹作&KR1311升庵字說


[063-12b]
  孔子廟殘碑程浩撰顔真卿正書今在華州 此文
載于唐文粹為扶風文宣王廟記大厯二年駕部郎
中程浩文而今西安府學有僧夢英書此一記其文
正同但去扶風古縣也以下半篇其䟦云此記刋石
元在湖州臨安縣夢英愛而書之豈駕部先作此扵
扶風魯公又書之扵湖州而去其半篇耶又考唐地
里志臨安縣屬杭州不屬湖州得非夢英之誤耶今
華州有此殘碑數十字其文同金石文字記


[063-13a]
  唐范陽郡新置文宣王廟碑


  貞元五年韋稔撰張澹行書在涿州金石文字記


  顔真卿華嶽題名有評事張澹


  封崇孔宣父故事碑


  湖州金石略 在安吉州學元和四年記輿地碑目


  䖏州孔子廟碑


  韓愈撰任廸行書大和三年金石録


  䖏州孔子廟碑唐咸通四年刺史王通古重立以傳
[063-13b]
考之李繁作學官䖏州當元和二年至僖宗而碑已
廢後世以昌黎公文可傳故又刻石于學使世存之
昔歐陽文忠公謂隋唐之際天下州縣學皆廢且文
公見官為立祠州縣莫不祭之則以夫子之尊由此
其盛嗚呼禮之廢久矣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周之制
凢始立學必釋奠扵先聖先師禮曰始立學者既釁
噐用幣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噐夫釋奠有樂釋菜無
樂鄭康成謂釋菜扵詩書禮樂之官釋奠扵先聖魯
[063-14a]
之錫成王以天子禮樂祀周公安得祭于學哉然則
先聖祀孔子可也當三代盛時䕫伯夷世為先聖祀
于諸國必有合也至漢始以孔子祭扵學天子親祀
自晉成帝至唐武徳定著于令其禮稍重范寗請用
王者儀而范宣之議當其釋奠用帝王禮樂然謂釋奠
幸存不以四時為祭今又無樂文忠公据後世茍簡
便謂禮有不足則誤矣昔貞觀中始以孔子為先聖
永徽定令復用周公為先聖黜孔子為先師然文公
[063-14b]
遽以句龍棄得常祀無如夫子盛文忠謂孔子後
天下皆以為先聖豈亦不知考扵古耶開元詔曰昔
縁周公南面夫子西坐自今後夫子南面而坐内出
王者衮冕之服衣之制詔丞相册封文宣王扵是列
㦸而以門人配焉其曰南面用王者事巍然以門人
為配豈古實行之甞怪二公扵此不知考古使後世
疑之此可歎也廣川書䟦


  襄州文宣王廟記


[063-15a]
  裴度撰崔偉正書盧𢎞宣篆額太和六年金石録


  唐新修文宣王廟記


  唐鄭楚南撰令狐驤正書篆額大和六年二月十五
日立復齋碑録 眀州寳刻叢編


  唐封孔子為文宣王册


  唐𤣥宗御製行書無名太和七年七月眀州刺史于
季友建復齋碑録


  文宣王新廟碑


[063-15b]
  劉禹錫撰盧逕正書開成二年三月金石録


  唐鄧州文宣王廟碑


  顔頩書


  顔頩真卿子冨陽尉好為詩見顔真卿家廟碑


  修文宣王廟記


  裴坦撰盧匡書㑹昌五年十月金石録 許州碑帖考


  唐李綽云山北盧尚書匡有王内史借船帖寳惜
有年河東張公借之不得云只可就㸔不可借人
[063-16a]
也見尚書故實


  定州文宣王廟記


  盧肇撰并正書大中十三年八月金石録


  修文宣王廟記


  鄭彦藻分書咸通六年黄州金石略


  修文宣王廟碑


  唐孔温裕修孔廟碑温裕孔子三十九代孫能以私
俸奏請葺廟宜蒙嘉奨矣碑賈防撰文聊畧未稱書
[063-16b]
者無名氏而亦有顔清臣桞誠懸遺意不作惡札石墨
鐫華


  賈防撰孔温裕奏中書門下牒正書咸通十一年三
月今在曲阜縣廟中金石文字記


  唐文宣王新廟碑


  大中年祕書郎鄭言撰并書吴興掌故集


  修文宣王廟院記


  髙諷撰并書天祐十五年今在定州儒學碑稱太師
[063-17a]
中書令北平王者王䖏直也金石文字記


  唐石經


  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文于太學講堂此初刻
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谿典議郎張
訓韓說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
書丹刻石立扵大學門外此再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
篆𨽻三體石經古文用科斗鳥跡體篆用史籕李斯
胡母敬體𨽻用程邈體此三刻也魏世宗神龜元年
[063-17b]
以王彌劉曜入洛石經殘毁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
也唐天寳中刻九經于長安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
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鄭覃以經籍刓繆建言
讐刋凖漢故事太和七年勅唐𤣥度覆定石經字體
于國子監立石九經并論語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
九卷字樣四十卷開成二年告成此六刻也又孟蜀
亦刻九經謂之孟蜀九經朱晦翁所引石經是此


  按六朝以前用分𨽻今石經皆正書且多用歐虞書
[063-18a]
法知其為唐人書矣禮記首月令尊眀皇純字諱尊憲
宗又知其非天寳以前人書矣然則今西安府學石
經乃唐文宗時石經也舊在務本坊韓建築新城
棄之于野朱梁時劉鄩用尹玉翁請遷故唐尚書省
之西隅宋元祐中汲郡吕公始遷今學嘉靖乙邜地
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恵等按舊文集其
缺字别刻小石立扵碑傍以便摹補又按唐書謂文
宗朝石經違棄師法不足觀然其用筆雖出衆人不
[063-18b]
離歐虞禇薛法恐非今人所及惟王堯恵等補字大
為紕繆今華下東生文豸家有乙卯以前搨本庶幾
稱善焉右本喬景叔說


  右石墨鐫華


  朱彛尊唐國子學石經䟦云唐國子學石刻九經易
九卷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書十三卷二萬七千
一百三十四字詩二十卷四萬八百四十八字周官
禮十卷四萬九千五百十六字儀禮十七卷五萬七
[063-19a]
千一百十一字禮小戴記二十卷九萬八千九百九
十四字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
五字公羊氏傳十卷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穀梁
氏傳十卷四萬二千八十九字孝經一卷二千一百
二十三字論語十卷一萬六千五百九字爾雅二卷
一萬七百九十一字開成二年都檢校官銀青光禄
大夫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判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太清宫使兼修國史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
[063-19b]
食邑二千户鄭覃勘定勒石本也新舊唐書載覃奏
起居郎集賢殿學士周墀水部貟外郎集賢殿直學
士崔球監察御史張次宗禮部貟外郎孔温業四人
校定又冊府元龜載文宗命率更令韓泉充詳定官
而題名扵石者有四門館眀經艾居晦陳玠又文學
館眀經不知名一人将仕郎守潤州句容尉段絳将
仕郎守秘書省正字柏暠将仕郎守四門助教陳荘
士朝議郎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唐𤣥度朝
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章師道朝散大夫守
[063-20a]
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緋魚袋楊敬之并覃共十人顧
國史所記者題名不書題名書者國史亦不紀不可
解也


  右杭世駿石經考異


  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字樣都計六十五萬二百五
十二字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未有年月一行題名十
行曰開成二年丁已嵗月次于𤣥日惟丁亥書石學
[063-20b]
生前四門館眀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眀
經臣陳玠書石學生前文學館眀經臣   書
石官将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絳校勘兼㸔書
上石官将仕郎守祕書省正字臣柏暠校勘兼㸔書
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荘士覆定字體官
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臣
唐𤣥度校勘官兼専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刋勒上石
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
[063-21a]
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緋魚袋臣楊敬之都檢校
官銀青光禄大夫官銜缺十字案九經字様云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國子祭
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監修國史上柱國
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臣覃按舊唐書開成元
年正月中書門下奏起居舎人集賢殿學士周墀監
察御史張次宗禮部貟外郎孔温業兵部貟外郎集
賢殿直學士崔球等同勘校經典釋文又云令率更
令韓泉充詳定石經官新唐書亦列墀等四人而碑
[063-21b]
不載


  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宰相判國子祭酒鄭覃進
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覃以經義啓導稍
折文學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漢蔡邕刋碑立扵
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
字官唐𤣥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
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史之評如此愚
初讀而疑之又見新書無貶辭以為石壁九經雖不逮
[063-22a]
古今亦何遽不賢扵寺碑冡碣及得其本而詳校之
乃知經中之繆戾非一而劉昫之言不誣也


  凢經中虎字皆缺末筆作虎虓號虩饕滮箎禠等字
同避太祖諱 淵字缺筆作淵婣亦作婣避髙祖諱
 世字缺筆作丗泄作洩紲作絏棄作弃勩作勩葉作
葉渫揲韘媟諜堞偞皆改從云 民字皆缺筆作民
氓作甿岷作㞴汦昏緍痻碈□□&KR0034皆改從氏避太
宗諱 亨字皆作亨避肅宗諱 豫字皆缺筆作豫
[063-22b]
避代宗諱 适字皆缺筆作适避徳宗諱 誦字皆
缺筆作誦避順宗諱 純字皆缺筆作純避憲宗諱
 恒字皆缺筆作恒避穆宗諱 湛字皆缺筆作湛
葚作葚椹作椹避敬宗諱 乃若髙宗諱治中宗諱
顯睿宗諱旦𤣥宗諱隆基文宗諱涵皆不缺筆者禮
天子事七廟自肅至敬七宗而髙祖太宗創業之君
不祧者也𤣥宗以上則祧廟也故不諱耳文宗則今
上也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左傳文公宣公傳字更
[063-23a]
濫惡而成城字皆缺末筆穀梁襄昭定哀四公傳儀
禮士昬禮皆然此為朱梁所補刻考之宋劉從又黎
持二記但言韓建劉鄩移石而不言補刻然成字缺
筆其為梁韓無疑昔人固未嘗徧讀而博考也


  宋建隆三年劉從又修文宣王廟記言天祐甲子
嵗太尉許國公為居守移太學并石經扵此甲子
嵗昭宗遷洛之年許國公者韓建也 元祐五年黎
持石經記則云石經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
[063-23b]
築新城而石經悉棄扵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
從幕吏尹玉羽之請輦入城中置扵此地即唐尚
書省之西隅也今龍圖吕公領漕陕右以其䖏窪
下命徙置扵府學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說不同


  右金石文字記


  朱彛尊宋京兆府學石經䟦云京兆府學新移石經
碑記宋元祐中京兆黎持撰文河南安宜之書鋟之
者長安石工安民也其曰汲郡吕公者宣公大防之
[063-24a]
兄以工部郎中陕西轉運副使知陕州以直龍圗閣
知秦州大忠也自唐鄭覃等勒石壁九經一百六十
卷天祐中築新城石為韓建所棄劉鄩守長安幕吏
尹玉羽請輦入城鄩謂非急務玉羽紿曰一旦敵兵臨
城碎為矢石亦足以助戰鄩然之移置尚書舊省至
大忠領漕日始克盡立扵學載持記甚詳玉羽者京
兆長安人以孝行聞杜門隠居鄩辟為保大軍節度
推官仕後唐至光禄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
[063-24b]
秦中嘗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書散見
扵冊府元龜惜歐陽子不為立傳而其書亦不傳于
世也


  右石經考異


  張參五經文字


  五經文字三卷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
大厯十一年國子司業張參以說文字林兼採漢石
經著為定體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曰大厯
[063-25a]
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扵論堂東
西廂之壁辨齊魯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
由是諸生之師心曲學偏聽臆說咸束而歸扵大同
積六十載崩剥汚衊冺然不鮮今天子尚文章尊典
籍國學上言遽賜千萬時祭酒皥博士公肅韋公肅
以羨嬴再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夀乃析堅木負
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髙廣其平如粉澤而絜滑
背施隂關使衆如一附離之迹無迹可尋堂皇靚深
[063-25b]
兩屋相照申命國子能通法書者分章揆日懸其業
而繕冩焉此文當作扵太和年間自土塗而木版
自木版而石壁凢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符三
年孫毛詩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七月十八
日書刻字人乃魚宗㑹其字别體與朱梁所刻相類
本文不然當是開成所刻其中有磨改𢾗字者意自
牧所為也


  右金石文字記


[063-26a]
  書録觧題云五經文字三卷唐國子司業張參撰大
厯中刻石長安太學


  崇文總目云初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典乃取漢蔡
邕石經許慎說文吕忱字林陸徳眀釋文命孝亷生
顔傳經抄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縁經
見者皆畧而不集


  張參五經文字序云凢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
五字分為三卷說文體包古今先得六經之要有不
[063-26b]
備者求之字林其或古體難眀衆情驚懵者則以石
經之餘比例為助石經湮沒所存者寡通以經典及
釋文相承𨽻省引而伸之不敢専也近代字樣多依
四聲傳冩之後偏傍漸失今則采說文字林諸部以
類相從務扵易了不必舊次自非經典文義之所在
雖切於時畧不集録以眀為經不為字也非常體偏
有所合者詳其證據各以朱字記之俾夫觀省無至
多惑


[063-27a]
  洪邁容齋三筆云書字有俗體一律不可復改者如
沖涼況減決五字悉以水為冫雖士人札翰亦然玉
篇正收入扵水部中而冫部之末亦存之而皆注云
俗乃知由来久矣唐張叅五經文字亦以為譌
朱彛尊五經文字䟦云唐大厯十年有司上言經典
不正取舎莫準乃詔儒官校定經本送尚書省并國
子司業張參辨齊魯之音考古今之字詳定五經書
於論堂東西廂之壁論堂者太學孔子廟西之夏屋
[063-27b]
也見舒元輿問國學記其初塗之以土而已太和間
祭酒齊皥司業韋公肅易之以堅木擇國子通書法
者繕冩而懸之堂禮部郎劉禹錫為作記當時場屋
至發題以試士文苑英華載有王履貞賦其畧曰置
六經於屋壁作羣儒之龜鏡又云一人作則京國儀
型光我廊廟異彼丹青其推詡若此是書自土塗而
木版自木版而刋石字已三易恐非參所書矣以予
論之唐人多専攻詩賦留心經義者寡參獨奉詔與
[063-28a]
孝亷生顔傳經取疑文互體鈎考而斷决之為士子
楷式為功匪淺矣故禹錫記稱為名儒作史者宜以
之入儒林傳而舊史新書俱不及焉按孟浩然集有
送張參及第還家作錢起集有送張參眀經舉覲省
詩而郎官石柱題名參曽入司封貟外郎之列盖
參在開元天寳問舉眀經至大厯初佐司封郎尋授
國子司業者也今其姓氏僅一見扵宰相世系表一
見扵藝文志小學類他不詳焉闕事一也參謂讀書
[063-28b]
不如冩書度其書法必工故當時壁經羣儒奉為龜
鏡縱不得與儒林之列書家姓氏亦冝載之而書苑
書譜書史俱未之及闕事二也壁經雖無存然參所
定五經文字與唐𤣥度九經字樣同刻石附九經之
後歐陽永叔最嗜金石文字其序集古録云上自周
穆王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
窮厓絶谷荒林破冡神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
乃獨唐所刻石經録中䟦尾三百九十六篇此獨無
[063-29a]
有是唐刻石經永叔當日反失扵摹搨未免類於昌
黎韓子所云摭拾星宿遺羲娥矣闕事三也今諸書
皆有雕本獨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止有拓本無雕本
闕事四也予思漢魏石經既已湮沒惟唐開成本尚
存參書幸附刋扵石顧學者束諸髙閣罕有逰目者
故具書之


  右石經考異


  唐元度九經字樣


[063-29b]
  九經字樣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國子監
奏覆定石經字體官翰林待詔唐𤣥度状准太和七
年十二月五日勅覆定九經字體者今所詳覆多依
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為准其舊字樣嵗月将久畫㸃
參差傳冩相承漸至乖誤今並依字書參詳改正諸
經之中别有疑闕舊字様未載者古今體異𨽻變不
同如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冩
乖訛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録為新
[063-30a]
加九經字樣一卷請附于五經字樣之末奉勅宜依
開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書門下牒


  右金石文字記


  書録觧題云五經字樣一卷唐沔王友翰林待詔唐
元度撰補張參之所不載


  玉海云大厯十年司業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
從開成中翰林待詔唐𤣥度加九經字樣補所不載
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二者為一編以考正俗體訛
[063-30b]
謬後周廣順三年六月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
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二
十八日言者謂張參唐元度所撰五經文字九經字
様辨證書名頗有依據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經許氏
說文宜重加修定分次部類為新定五經字樣從之
顧炎武日知録云唐人以說文字林試士其時去古
未逺開元以前未改經文之日篆籀之學童而習之
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書景龍觀鐘猶帶篆分遺法
[063-31a]
至於宋人其去古益逺而為說日以鑿矣大厯中張
參作五經文字據說文字林刋正謬失甚有功扵學
者開成中唐𤣥度増補復作九經字様石刻在關中
今西安府學向無板本間有殘缺無别本可證近代有好
事者刻九經補字并屬諸生補此書之缺以意為之
乃不知此書特五經之文非經所有者不載而妄添
經外之字并及字書中汎博之訓予至關中洗刷元
石其有一二可識者顯與所補不同乃知近日學者
[063-31b]
之不肯闕疑而妄作如此


  右石經考異







  六藝之一録卷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