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5 御定淵鑑類函-清-張英 (master)


[37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六十九
  儀飾部三相風/刻漏 渾儀/
   相風一
 増周禮曰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
 妖祥注云十有二辰皆有風吹其律以知和乖疏云風
 惟有八以當八卦八節云十二風者則乾之風漸九月
 坤之風漸六月艮之風十二月巽之風八月故清明節
[374-1b]
 次云清明風立夏復云清明風是清明主三月復主四
 月則其餘四維之風主兩月可知 漢天文志曰漢魏
 鮮候正月旦决八風風從南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
 有兵西北豆成北方中嵗東北為上嵗東方大水東風
 疾疫 原淮南子曰故終身隸於人譬若綄之走風也
 注云綄音緩候風/者也世所謂五兩 増北堂書鈔曰候風之羽楚人曰
 五兩 漢輿服志曰車輿有九斿雲䍐皮軒闟㦸鸞旗
 建華相風烏金根之名 原晉令曰車駕出入相風前
[374-2a]
引 増唐儀衛志曰大駕鹵簿輿有相風行漏腰輿小
輿五牛旗輿 宋儀衛志曰大駕鹵簿凡繡文相風烏
輿以烏 又曰宋乾徳儀仗有相風烏鉦鼓晝鼓鐘鼔
樓行漏十二神輿 原宋書輿服志曰案周禮辨載法
物莫不詳究然無相風罼旄頭之屬此非古制明矣愚
謂戰國竝爭師旅數出懸烏之設務察氛祲疑是秦制

  相風二
[374-2b]
原王子年拾遺記曰帝與娥皇汎於海上以桂枝為表
結芳茅為斿刻玉為鳩置於表端言知四時之候今之
相風此遺像也 崔豹古今注曰司風烏夏禹所作
晉書曰廢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風後為桓温所廢
 梁書曰長沙王懿孫孝儼字希莊射䇿甲科除秘書
郎太子舍人從幸華林園於坐獻相風烏華光殿景陽
山等諸頌其文甚美帝深賞之 増開元遺事曰唐岐
王宫中於竹林内懸碎玉片於簷間風揺為環珮聲謂
[374-3a]
之占風鐸 又曰五王宫中各立長竿挂五色旌於竿
頭四垂綴以金鈴有聲即往視之旌所向可知四方風
候謂之相風旌
  相風三
増玉片 金鈴俱詳相/風二 垂鵞 集雉文獻通考曰相/風烏輿上載長
竿竿杪刻木為烏垂鵞毛筩紅綬帶下承/以小盤周以緋裙繡烏形 下詳相風二 占風鐸
相風旌俱詳相/風二 原祥烏司飇 凌烏正候庾闡揚都/賦曰雲虎
之門雙竿内啟祥烏司飇丹墀竟陛後郭璞/兩都賦曰矯凌烏以正候整豹尾於 屬
[374-3b]
  相風四
原騐吉凶先賢𫝊曰太僕寺丞髙岱立一竹竿於前庭/其上冇樞機標以雞尾相風色以騐吉凶凡
占事能/知未来 察氛祲詳相/風一 栖靈烏潘岳相風賦曰採修/竹於層城歴寒暑而
靡凋踞神獸於下/趾栖靈烏於上標 増駕駟馬古樂府曰駟/馬駕相風 遇千里
述征記曰長安臺上有相風/烏或云此烏遇千里風乃動 知四時候詳相/風二
  相風五
増詩唐劉禹錫詩曰簇簇淮隂市竹樓縁岸上好日起
檣竿烏飛驚五兩 又曰今日轉船頭金烏指西北煙
[374-4a]
波與春草千里同一色
原賦晉傅𤣥相風賦曰昔之造相風者其知自然之極
乎其逹變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隂陽之運表以靈烏物
象其類下慿地體安貞之徳鎮以金虎元成其氣風雲
之應龍虎是從觀妙之徵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
吉凶之先見者莫精乎此乃搆相風因象設形宛盤獸
以為趾建修竿之亭亭體正直而無撓度徑挺而不傾
棲神烏於竿首候祥風之来征 張華相風賦曰太史
[374-4b]
候部有相風在西城上而作者弗為豈以其託處幽閒
違衆特立無羽毛之飾而丹漆不為之容乎盖在先聖
道濟生人擬議天地錯綜明神在璇璣以齊七政象渾
儀於陶鈞考古旁於六氣仰貞觀於三辰爰在保章世
序其職辨風候方必立准極循物致用器不假餙𦕈脩
幹之迢迢凌髙墉而莖植𤣥烏偏其増翥睇雲霄而矯
翼嘉創制之窮理諒器淺而事深步元氣於尋木寄先
識於兹禽旣在髙而想危又戒險而自箴雖迴易之無
[374-5a]
常終守正而不淫永恪立以彌世志淹滯而愈新超無
返而特存差偶景而為鄰 潘岳相風賦曰混元恍其
初判二氣變而無窮動靡㣲而不兆象有始而必終思
先天而不違立成器以相風栖靈烏於帝庭似月離乎
紫宫飛輕羽於竿杪若鸞翔乎雲中廣漠興而習坎景
風發而遡離閶闔揚而西指明庶起而東移 傅咸相
風賦曰相風之賦盖以富矣然辭義大同唯中書張令
以太史相風獨無文飾故特賦之太僕寺丞武君賔樹
[374-5b]
一竹於前庭其上頗有樞機插以雞毛於以占事知来
與彼無異斯乃簡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風張氏之賦非
其至者也籊籊竹竿在武之庭厥用自然旣脩且貞插
羽其首丹漆弗營經之營之不日而成 陶侃相風賦
曰乃有相風之為形也終日九征桀然特立不斜不傾
擬雲閣以秀出睎峻嶺於層城直南端以基趾雙崇魏
之嶢崢象建木於都廣邈不羣而獨榮材雖小而不巨
何物鮮而功大𦕈翩翩以髙翔象離鵾於雲際擢孤莖
[374-6a]
而特挺若芙蓉於水裔若乃華盖警乗奉引先驅豹飾
在後葳蕤清路百僚允則彰我皇度 孫楚相風賦曰
伊聖主之髙烈美治道之穆清兼乾坤之普覆齊三光
之朗明猶恭己以勞謙迄日昃而不寧慮聽政之有闕
誡禍福於無形建殊才於辰極樹相風於紫庭爾乃神
獸盤其根靈烏據其巔羽族翩飄羅其側翔風蕭聊出
其間
  渾儀一
[374-6b]
増說文曰渾者制器儀也 渾儀曰天如雞子地為中
黄居於天内天大地小表裏有水天地各乗氣而立載
水而浮日月星辰統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天轉
如車轂之狀 賀道養渾天記曰昔記天體者有三渾
儀莫知其始書以齊七政盖渾體也二曰宣夜夏殷法
也三曰周髀當是周髀之所造非周家之術也近世復
有四術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昕天起於姚信三曰
窮天由於虞喜皆以臆斷浮説不足觀也惟渾天之事
[374-7a]
徵騐不疑 王略略例曰據璿璣以觀天運則天地之
動未足怪也 原春秋潛潭巴曰璇璣者轉舒天心玉
衡者平氣立常也
  渾儀二
増劉氏歴正問曰説云顓頊造渾儀黄帝為盖天皆以
天象盖也 原益部耆舊傳曰漢洛下閎明曉天文於
地中轉渾天以定時節 増後漢張衡傳曰張衡造候
風地動儀以精銅鑄之圓徑八尺盖合隆起形如酒罇
[374-7b]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八龍首各銜銅丸下
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製皆隐在罇中如有地震
則罇動機發龍吐丸而蟾蜍銜之一龍發機而七首不
動尋其方面乃知震動之所在曽一龍發機而地不動
咸怪其無證數日驛至果地動隴西於是皆服其神妙
 春秋文曜鈞曰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此則儀象之
設其来逺矣暨漢太初洛下閎鮮于妄人耿夀昌等造
圓儀以考歴度後至和帝時賈逵又加黄道至順帝時
[374-8a]
張衡又制渾象具内外規南北極黄赤道列二十四氣
二十八宿中外星宫及日月五緯以漏水轉之星中出
没與天相應又轉瑞輪蓂荚於階下隨月盈虛依歴開
落其後陸績亦造渾象至吳時王蕃傳劉洪範象歷依
其法而制渾儀 原晉陽秋曰吳葛衡字思眞作渾天
儀使居地中以璇轉之上應晷度 増晉天文志曰古
言天者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蔡邕言宣
夜之學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騐天文多所違失
[374-8b]
惟渾天近得其情今候臺所用銅儀則其法也八尺圓
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㣲
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蔡邕所謂周髀者即盖天之説
也宣夜之書惟漢郗萌記先師相傳云 通鑑曰宋髙
祖克長安得古銅渾儀詔太史令錢樂之更鑄渾儀徑
六尺八分以水轉之昏明中星與天相應 梁書曰陶
𢎞景嘗造渾天象髙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
以機動之悉與天相㑹 又曰虞僧誕㑹稽餘姚人以
[374-9a]
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該通義例當世莫及先是儒
者論天執渾盖二義論盖不合渾論渾不合盖僧誕立
義以渾盖為一焉 隋天文志曰運轉者為璣持平者
為衡璇璣中而星未中為急急則日過其度月不及其
宿璇璣未中而星中為舒舒則日不及其度月過其宿
璇璣中而星中為調調則風雨時 又曰耿詢見其故
人髙智寳以元象直太史詢從之受天文筭術詢創意
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闇室中外候天時
[374-9b]
合如符契 舊唐書曰貞觀七年李淳風造候儀成其
制以銅為之表裏三重下據準基狀如十字末樹鱉足
以張四表焉第一名曰六合儀第二名三辰儀第三名
四遊儀 又曰將軍李守忠奏三殿上所安置運天儀
銅鼎上津流 唐天文志曰𤣥宗詔一行與梁令瓚等
更鑄渾天銅儀圓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
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銅鐵漸澀藏集賢
院 通鑑曰張説鑄銅為儀圓以象天具列宿赤道周
[374-10a]
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運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别
立二周輅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毎轉一匝日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
而日月㑹三百六十五轉而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
令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人每刻擊鼓每刻
撞鐘機械皆藏櫃中 宋㑹要曰張思訓所作渾儀起
為樓閣之狀數層髙丈餘以木偶人為七直神揺鈴撞
鐘擊鼓及十二神自持時牌循環而出并著日月星象
[374-10b]
皆須仰視其機轉之用俱隱樓中觀其著作頗有開元
遺象 小學紺珠曰宋四渾儀至道儀在刻漏所皇祐
儀在天文院熙寧儀在太史局元祐儀在合臺 又曰
至道元年韓顯符渾儀九事曰天經雙規游規直舉規
管平準輪赤道環黄道環龍柱水臬 續文獻通考曰
宋理宗端平三年七月詔出封樁庫千緡下秘書省修
渾儀刻漏從太史局之請也 又曰元興定鼎於燕其
初襲用金舊而規環不協難復施用於是太史郭守敬
[374-11a]
出其所創簡儀仰儀及諸儀表皆臻精妙卓見絶識盖
有古人所未及者 又曰世祖至元四年扎瑪里鼎造
西域儀象名察克鄂多哈喇齊漢言渾天儀也其制以銅為
之平設單環刻周天度畫十二辰位以準地面側立雙
環而結於平環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雙
環亦刻周天度而參差相交以結於側雙環去地平三
十六度以為南北極可以旋轉以象天運為日行之道
内第三第四環皆結於第二環又去南北極二十四度
[374-11b]
亦可以運轉凡可運三環各對綴銅方釘皆有竅以代
衡簫之仰窺焉 元名臣事略曰太史郭公守敬言歴
之本在於測騐而測騐之器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
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
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復欹側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
旣又列圗爽塏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髙表用相比覆
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窺之未得其的作
候極儀極辰旣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形似莫適
[374-12a]
所用作玲瓏儀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圎莫若以圎求
圎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公則易之作立運儀日
有中道月有九行公則一之作證理儀表髙景虛罔象
非真作景符儀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闚几儀歴法之
騐在於交㑹作日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極低
昻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以上凡十三等又作正方
案圭表懸正儀座正儀凡四等為四方行測者所用又
作仰規覆矩圗異方渾盖圖日出入永短圖凡五等與
[374-12b]
上諸儀互相參考 増元文類曰舊儀既多蔽礙且距
齒但有度刻而無細分以管望星漸外則所見漸展尤
難取的郭公所為儀但用天常赤道四游三環三距設
四游於赤道之上與相套在内同附直距於四游之外
與雙環兩間同結線距端凡測日月星則以兩線相望
劈取其正中所當之刻之度之分之杪之數舊表公尺
謂夏至之景尺有五寸千里而差一寸唐一行已嘗駁
議八所為表五倍其舊懸施横梁毎至日中以竅夹測
[374-13a]
橫梁之景折取中數與舊表殊 草木子曰元立簡儀
為圎室一間平置地盤二十四位於其下屋背中間開
一圎竅以漏日光可以不出戸而知天運前代立八尺
之表以量日景故表短而晷影短尺寸易以差元立四
丈之表於二丈折中開竅以量日景故表長而晷影長
尺寸縱有毫杪之差則少矣&KR0785瓏儀鏤星象於其體就
腹中仰以觀之此出色目人之制也 續文獻通考曰
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鑄渾天儀成 又曰英宗
[374-13b]
正綂四年己未造渾天璇璣玉衡簡儀十一年丙寅令
簡儀九道圭表壺漏并準南京作晷影堂以便窺測調
品 又曰景泰六年乙亥造簡儀銅壺 明孝宗實録
曰先是欽天監監正吳昊請改造觀象臺原製渾儀及
修改簡儀禮部請令監正張紳議之紳謂原製渾儀時
未經校勘黄赤二道相交於圭軫不合今之四正陽經
故南北圎軸不合兩極出入地度隂緯而東西闚管又
不與太陽出没相當是以推騐無準從前不用簡儀雖
[374-14a]
用以測騐然當時鑄造雲柱頗短小亦稍不合天樞故
推測經星去極亦有差謬今改造渾儀宜以赤黄二道
改交於壁軫則與今之四正陽經相合而圎軸闚管亦
無不相合相當者簡儀雲柱則比舊少加髙大足矣禮
部復請令紳等呈本樣樣成禮部請如昊等所奏從之
 春明夢餘録曰觀象臺在城東南隅臺上有渾天儀
鑄銅為器四柱以銅龍架而懸之又有簡儀狀相似而
省十之七止周圍數道而已玉衡亦以銅為之如尺而
[374-14b]
首尾皆曲有二孔對孔直闚以候中星又有銅毬左右
轉旋以象天體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八宿真形
南面有正綂御製銘 野獲編曰京師巽隅逼城觀象
臺之巔有渾天儀予按此必故元舊物按宋沈括云司
天監銅渾儀景徳中韓顯符所造依劉曜時孔挺晁宗
解蘭之法天文院渾儀皇祐中舒易簡所造用唐梁令
瓚僧一行法至熙寧括監太史局受詔改造渾儀置之
天文院而移天文院舊銅儀於朝服法物庫盖宋世渾
[374-15a]
儀有三金人入汴諸法物俱北去此固蒙古得之完顔
者耳至正綂而重修則有之且銘有昔作今述之句知
非剏矣
  渾儀三
増鳥篆 龍丸後漢書曰張衡造候風地動儀形如酒/罇飾以篆文及山龜鳥獸之狀 下詳
渾儀/二 蟾口 鱉足俱詳渾/儀二 三家 四術俱詳渾/儀一
原齊七政 察三光尚書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傳曰璿美珠璣機也以璿飾機所
以象天體之轉運衡横也以玉為管横而設之所以窺/機而齊七政之運行七政日月五星也 王蕃渾天説
[374-15b]
曰渾儀以察三光分宿度以著天體以/步星辰案斯二者以考於天盖詳審矣 正天文 定
靈軌尚書大傳曰璣衡者璣為轉運衡為横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来
謂之渾天儀者是也定漢張/衡賦曰將步天路用 靈軌 増擊鐘鼓 起樓閣俱/詳
渾儀/二 原常在候臺 歸之天府王蕃渾天説曰遭周/秦之亂器物斷毁渾
儀常在候臺是以不廢歴起居注相國表曰近於長安/獲張衡所作渾儀玉圭 代寶器久沉冦賊謹奉陛下
歸之/天府
  渾儀四
原玉儀尚書考靈曜曰玉儀之制昏明主時注曰玉/為渾儀故曰玉儀昏明主時謂晝夜刻漏
[374-16a]
璿衡風土記曰璿衡即今之渾儀也/古者以玉為之轉運者為衡 馬融説馬融渾/天説曰
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衡/其横簫所以視星宿也 子雲好桓子新論曰揚子/雲好天文問洛下
閎以渾天之説閎曰我少作其事不/曉達其意到今年七十始知其理 増鐵儀銘魏鐵/儀銘
曰爰造兹器/考正星度 義堂頌唐僧一行起義堂頌曰/隋遷寶鼎唐在璣衡 原羲
和舊器王蕃渾天説曰渾儀羲和/舊器歴代相傳謂之璇璣 升椎重寶孝經援/神契曰
折其玉升失其金椎注云/玉升金椎渾儀之重寶也
  渾儀五
增詩元揭徯斯題宋沈存中所鑄銅儀詩曰法象坤儀
[374-16b]
重来從汴水遷飛龍纒四極黃道界中天望絶秋毫永
循環太古前荒臺明月夜應有淚潺湲
増賦唐周渭齊七政賦曰天之垂象兮無臭無聲君之
立徳兮赫赫明明將同符而合矩在璿璣與玉衡故運
彼四時寒燠隨其建指齊其七政有道感於無情故使
黎民於變萬物由庚神不秘其福地不愛其禎原其天
斯覆兮地斯載播羣芳而作主日陽徳兮月隂靈俾五
星而為輔諒無私於燭照或任晦於煙雨國風可仰守
[374-17a]
官方贊於羲和人力不侔杖䇿已疲於夸父夫能文者
政乃不乏示寰瀛之大法運天者道在於乾占日月之
初躔旣推歴以生律亦鈎深而索元徒觀其如璧之合
如珠之聨甲子不迷符太初之朔旦精意以享同肆類
於昊天七政匪差萬邦攸共採石氏之經聽疇人之頌
逺而望也粲粲映非雲之雲黙而識之昭昭為非用之
用嵗在木而循度鎮居中而不攜熒惑無犯於奮若太
白莫陵於攝提將不盈而不縮豈乍髙而乍低故我后
[374-17b]
所以引唐堯而作式指虞舜而思齊動於天兮徳有一
麗於天兮曜有七四海以之升平千箱以之充實豈比
見暈珥適背之狀語怪變雲氣之質非訓俗以齊人徒
廢時而亂曰客有從筆硯而未達懐忠信而待命望蒔
蓂於朝階知如春之聖政切昧談天之辨庶俾觀象之
詠 楊烱渾天賦曰原夫杳杳冥冥天地之精混混沌
沌隂陽之本何太虚之無礙俾造化之多端南溟玉室
之宫爰皇是宅西極金臺之鎮上帝攸安地則方如棊
[374-18a]
局天則圎似彈丸天之運也一北而物生一南而物死
地之平也影短而多暑影長而多寒太隂當日之衝也
成其薄蝕衆星𫝊月之光也因其波瀾乾坤闔闢天地
成矣動静有常隂陽行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
矣在天成象在地成文變化形矣部之以三門張之以
八紀其周天也三百六十五度其去地也九萬一千餘
里日居而月諸天行而地止載之以氣浮之以水生之
育之長之畜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天聰明也聖人得
[374-18b]
之天垂象也聖人則之其道也不言而信其神也不怒
而威騐之以衡軸考之以樞機三十五官有羣生之繫
命一十二次當下土之封畿中衡外衡每不召而自至
黄道赤道亦殊塗而同歸表裏見伏聖人於是乎𤼵揮
分至啟閉聖人於是乎範圍可以窮理而盡性可以極
深而研幾天有北斗杓擕龍角魁枕參首天有北辰衆
星環拱天帝威神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陳有四輔之
上相有三公之近臣華盖巖巖俯臨於帝座離宫奕奕
[374-19a]
旁絶於天津列長垣之百堵啟閶闔之重闉文昌拜於
大將天理囚於貴人泰階平而君臣穆招揺指而天下
春東宫則析木之津夀星之野箕為傲客房為駟馬天
王對於攝提皇極臨於宦者左角右角兩曜之所廵行
隂間陽間五星之所次舍後宫掌於蕃息太子承於冢
社宗人宗正内外敦叙於家邦市樓市垣貨殖畢陳於
天下北宫則靈龜潛匿螣蛇伏藏瓠𤓰宛然而獨處織
女終朝而七襄登漸臺而顧步御輦道而徜徉聞雷霆
[374-19b]
之隠隠聽枹鼓之硠硠南斗主爵祿東壁主文章須女
主布帛牽牛主關梁羽林之軍所以除暴亂壘壁之陣
所以備非常西宫則天潢咸池五車三柱奎為封豕參
為白虎胃為天倉婁為衆聚旄頭之北宰制其邊陲天
畢之隂蓄洩其雷雨大陵積尸之肅殺參旗九斿之部
伍樵蘇之地出入於園苑萬億之資填積於倉庾南宫
則黄龍賦象朱鳥成形五帝之坐三光之庭傷成於鉞
誅成於質福成於井徳成於衡執法者廷尉之曹大夫
[374-20a]
之象少㣲者儲君之位處士之星天弧直而狼顧軍市
曉而雞鳴三川之郊鶉火通其耀七澤之國翼軫寓其
精南河象闕於是乎増峻左轄邊荒於是乎自寧乃有
金之散氣水之精液法清渭之横橋像昆明之刻石嵗
時占其水旱滄溟應其潮汐織女之室漢家之使可尋
飲牛之津海畔之人易覿日也者衆陽之長人君之尊
天雞曉唱靈烏晝踆扶桑臨於大海若木照於崑崙太
平太蒙所以司出入南至北至所以節寒温龍山銜燭
[374-20b]
不能議其光景夸父弃策無以方其駿奔月也者羣隂
之紀上天之使異姓之王后妃之事方諸對而明水洽
重暈匝而邊風駛裁盈蚌蛤則虜騎先侵適鬭麒麟則
暗虎潛值五星者木為重華火為熒惑鎮居戊巳斯為
土徳太白主西辰星主北俯察人事仰觀天則比參右
肩之黄如奎大星之黒五材以之致用七政於焉不忒
同舍而有四方分天而利中國赤角犯我城黄角天之
争五星同色天下偃兵趨前舍為贏退後舍為縮贏則
[374-21a]
侯王不寧縮則軍旅不復或向而或背或遲而或速金
火犯之而甚憂嵗鎮居之而有福觀衆星之部署歴七
曜之驅馳定天下之文所以通其變見天下之賾所以
象其宜然後播之以風雨成之以霜霰或吐霧而蒸雲
或擊雷而奔電一旬而太平感膚寸而天下遍白日為
之晝昬恒星為之不見爾乃重明合璧五緯連珠青氣
夜朗黄雲晝扶握天鏡授河圖若曰賜之以福此明王
聖帝之休符至如怪雲祓氣冬雷夏雪日暈長虹星芒
[374-21b]
伏鼈隂有餘而地動陽不足而天裂若曰懼之以災此
昬主亂君之妖孽昔者顓頊之命重黎司天而司地陶
唐之分叔仲宅西而宅東其後宋有子韋鄭有禆竈魏
有石氏齊有甘公唐都之推星王朔之候氣周文之視
日吳範之占風有以見天地之情狀識隂陽之變通靈
心不測神理難詮日何為兮右轉天何為兮左旋盤古
何神兮立天地巨靈何神兮造山川螟何細兮師曠清
耳而不聞離婁拭目而不見鵬何壯兮摶扶揺而翔九
[374-22a]
萬運海水而擊三千龜與蛇兮異其短長之質椿與菌
兮殊其小大之年鐘何鳴而應霜氣劒何仗兮上星躔
列子何方御風而有待師門何術騐火而登仙魯陽麾
戈兮轉於西日陶侃折翼兮登於上𤣥女何怨兮為精
衞帝何耻兮為杜鵑爭疆理者有零陵之石聞弦歌者
有盖山之泉若怪神之不語夫何述於此篇以天乙之
武也焦土而爛石以唐堯之徳也襄陵而懐山以顔回
之仁也居在於陋巷以孔丘之聖也情希於執鞭馮唐
[374-22b]
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揚雄在於天祿也三代而不
遷桓譚思周於圗䜟忽然不樂張衡術窮於天地退而
歸田我無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李光
朝新渾儀賦曰國之神器名之渾儀法天之象知天之
為雖考古以作則亦維新而成規琢璿為衡範金為盖
其狀則小其用則大南極北極正其端隅上規下矩正
其内外繚繞黄道環迴紫宫斗居其北日起其東别度
數於分寸之内㸃星象於毫釐之中處動而能静妙同
[374-23a]
乎造化之意寂無以為有用擬於隂陽之功有象必見
惟幽是通乃知近能則逺合下正則上同因之以言寶
歴遂乃授乎人時以通天下之志以斷天下之疑違之
則失信之無欺聖也智也念兹在兹四時以之咸序萬
物以之攸理弦望之候不愆寒暑之期可紀測天地之
否泰知隂陽之終始述作固稱於帝王司存乃歸於太
史猗此成器為國之寶通幽洞㣲贊我皇道 又曰夫
象之大者曰天地理之廣者曰隂陽分八極懸三光不
[374-23b]
言而化有形而彰雖羲氏代掌初聞乎欽若而疇人離
散覆亂其紀綱魏滅晉紹易齊為梁莫革其弊有失其
方將以事極則反否泰何常故渾儀之制而新之我皇
則天工協謀鳬氏畢至煽洪爐以效役鎔珍金以為器
管之應一十二律㒺極為期天之列二十八宿各分爾
位然仰觀俯察以參以稽森羅乎象緯窮極乎端倪視
朔於初時必書於雲物履端於始嵗如得乎攝提候月
既殊於蓂草測景方異乎土圭侔漢歴之累黍不失同
[374-24a]
舜年之風雨不迷且如人之常性也重更改貴因循㒺
知失善是與謀新更茍有利何憚釐革循茍有失何必
相因故天垂象聖人以審度歴乖次聖人以創陳亦將
利物安下適時補政齊上方之斗極為來代之龜鏡其
意既美於斯為盛恐貽誚於不談故形之乎賦詠
増説後漢張衡渾儀説曰赤道横帶渾天之腹去極九
十一度十分之五黄道斜帶其腹出赤道表裏各二十
四度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極百一十五
[374-24b]
度亦强也然則黄道斜截赤道者則春分秋分之去極
也今此春分去極九十少秋分去極九十一少者就夏
歴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上頭横行第一行者黄道進
退之數也本當以銅儀日月度之則可知也以儀一嵗
乃竟而中間又有隂雨難卒成也是以作小渾盡赤道
黄道乃各調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從冬至所在
始起令之相當值也取北極及衡各試椓之為軸取薄
竹篾穿其兩端令兩穿中間與渾半等以貫之令察之
[374-25a]
與渾相切摩也乃從减半起以為八十二度八分之五
盡衡減之半焉又中分其篾抝去其半令其半之際正
直與兩端減半相直令篾半之際從冬至起一度一移
之視篾之半際夕多黄赤道幾也其所多少則進退之
數也從北極數之則元極之度也各分赤道黄道為二
十四氣一氣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氣者黄道
進退一度焉所以然者黄道直時去南北極近其處地
小而横行與赤道且等故以篾度之於赤道多也設一
[374-25b]
氣令十六日皆常率四日差少半也令一氣十五日不
能半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若少半也三氣一節故四
十六日而差今三度也至於差三之時而五日同率者
一其實節之間不能四十六日也今殘日居其䇿故五
日同率也其率雖同先之皆强後之皆弱不可勝計取
至於三而復有進退者黄道稍斜於横行不得度故也
春分秋分所以退者黄道始起更斜矣於横行不得度
故也亦每一氣一度焉三氣一節亦差三度也至三氣
[374-26a]
之後稍逺而直故横行得度而稍進也立春立秋横行
稍退矣而度猶云進者以其所退減其所進猶有盈餘
未盡故也立夏立冬横行稍進矣而度猶云退者以其
所進増其所退猶有不足未畢故也以此論之日行非
有進退而以赤道重廣黃道使之然也本二十八宿相
去度數以赤道為强耳故於黃道亦進退也冬至在斗
二十一度少半最逺時也而此歴斗二十度俱百一十
五强矣冬至宜與之同率焉夏至在井二十一度半强
[374-26b]
最近時也而此歴井二十三度俱六十七度强矣夏至
宜與之同率焉
原表宋顔延之上渾天銅儀表曰大軍在路肆觀竒秘
歴代異寶旋及王府
増議宋沈括渾儀議曰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
見匿求其次舍經劘之㑹其法一寓於日冬至之日日
之端南者也日行周天而復集於表鋭凡三百六十有
五日四分日之幾一而謂之嵗周天之體日别之謂之
[374-27a]
度度之離其數有二日行則舒月行則疾㑹而均别之
曰赤道之度日行自南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别
之曰黄道之度度不可見其可見者星也日月五星之
所由有星焉當度之畫者凡二十有八而謂之舍舍所
以挈度度所以生數也度在天者也謂之璣衡則度在
器度在器則日月五星可以摶乎器中而天無所豫也
天無所豫則在天者不為難知也自漢以前為歴者必
有璣衡以自騐跡其後雖有璣衡而不為歴作為歴者
[374-27b]
亦不復以器自考氣朔星緯皆莫能知其必當之數至
唐僧一行改歩大衍歴法始復用渾儀參貫故其術所
得比諸家為多臣嘗歴考古今儀象之法虞書所謂璿
璣玉衡唯鄭康成粗記其法至洛下閎製圎儀賈逵又
加黄道其詳皆不存於書其後張衡為銅儀於宻室中
以水轉之盖所謂渾象非古之璣衡也吳孫氏時王蕃
陸績皆嘗為儀及象其説以謂舊以二分為一度而患
星辰稠穊張衡改用四分而復推重難運故蕃以三分
[374-28a]
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寸之三而具黄赤道焉績説以
天形如鳥卵小楕而黄赤道短長相害不能應法至劉
曜時南陽孔定製銅儀有雙規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
規判儀之中以象地有持規斜絡天腹以候赤道南北
植幹以法二極其中乃為游規窺管劉曜太史令鼂崇
斛蘭皆嘗為鐵儀其規有六四常定一象地一象赤道
其二象二極乃定所謂雙規者也其制與定法大同焉
唯南北柱曲抱雙規下有縱横水平以銀錯星度小變
[374-28b]
舊法而皆不言有黄道疑其失𫝊也唐李淳風别為圎
儀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次
曰三辰轉於六合之内圎徑八尺有璿璣規月游規所
謂璿璣者黄赤道屬焉又次曰四游南北為天樞中為
游筩可以升降游轉别為月道旁列二百四十九交以
擕月游而一行以為難用而其法亦亡其後率府兵曹
梁令瓚更以木為游儀因淳風之法而稍附新意詔與
一行雜校得失改鑄銅儀古今稱其詳確至道中初鑄
[374-29a]
渾天儀於司天監多因斛蘭鼂崇之法皇祐中改鑄銅
儀於天文院始用令瓚一行之論而去取交有失得臣
今輯古今之説以求數象有不合者十有三事其一舊
説以謂今中國於地為東南當令西北望極星置天極
不當中北又曰天常傾西北故極星不得居中臣謂以
中國觀之天常北倚可也謂極星偏西則不然所謂東
西南壮者何從而得之豈不以日之所出者為東而日
之所入者為西乎臣觀古之候天者自安南都䕶府至
[374-29b]
浚儀大岳臺纔六千里而北極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
已庸詎知極星之不直人上也臣嘗讀黄帝素問書立
於午而面子立於子而面午至於自卯而望酉自酉而
望卯皆曰北面立於卯而負酉立於酉而負卯至於自
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則皆曰南面臣始不諭其理逮
今思之乃常以天中為北也常以天中為北則盖以極
星常居天中也素問尤為善言天者今南北纔五百里
則北極輙差一度以上而東南西北數千里間日分之
[374-30a]
時候之日未嘗不出於卯半而入於酉半則又知天樞
旣中則日之所出者定為東日之所入者定為西天樞
則常為北無疑矣以衡窺之日分之時以渾儀抵極星
以候日之出沒則在卯酉之半少北此殆放乎四海而
同者何從而知中國之為東南也彼徒見中國東南皆
際海而為是説也臣以為極星之果中果非中皆無足
論者彼北極之出地千里之間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
其茫昧幾千萬里之外耶今直當據建邦之地人目之
[374-30b]
所及者裁以為法不足以為法者宜置而勿議可也其
二曰紘平設以象地體今渾儀置於崇臺之上下瞰日
月之所出則紘不與地際相當者臣詳此説雖粗有理
然天地之廣大不為一臺之髙下有所推遷盖渾儀考
天地之體有實數有凖數所謂實者此數即彼數也此
移尺彼亦移尺之謂也所謂凖者以此準彼此之一分
則準彼之幾千里之謂也今臺之髙下乃所謂實數一
臺之髙不過數丈彼之所差者亦不過此天地之大豈
[374-31a]
數丈足累其髙下若衡之低昂則所謂準數者也衡移
一分則彼不知其幾千里則衡之低昂當慎而臺之髙
下非所當䘏也其三月行之道過交則入黄道六度而
稍却復交則出於黄道之南亦如之月行周於黄道如
䋲之繞木故月交而行日之隂則日為之虧入蝕法而
不虧者行日之陽也每月退交二百四十九周有奇然
後復㑹今月道旣不能環繞黄道又退交之漸當每日
差池今必候月終而頓移亦終不能符㑹天度當省去
[374-31b]
月環其候月之出入専以歴法步之其四衡上下二端
皆徑一度有半用日之徑也衡端不能全容日月之體
則無由審日月定次欲日月正滿上衡之端不可動移
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為法也下端亦一度有半則不
然若人目迫下端之東以窺上端之西則差幾三度凡
求星之法必令所求之星正當穿之中心今兩端旣等
則人目遊動無因知其正中今以鈎股法求之下徑三
分上徑一度有半則兩竅相覆大小略等人目不揺則
[374-32a]
所察自正其五前世皆以極星為天中自祖亘以璣衡
窺考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今銅儀
天樞内徑一度有半乃謬以衡端之度為率若璣衡端
平則極星常遊天樞之外璣衡小偏則極星乍出乍入
令瓚舊法天樞乃徑二度有半盖欲使極星遊於極中
也臣考騐極星更三月而後知天中不動處逺極星乃
三度有餘則祖亘窺考猶為未審今當為天極徑七度
使人目切南極望之極星正循北極裏周常見不隱天
[374-32b]
體方正其六令瓚以辰刻十干八卦皆刻於紘然紘正
平而黃道斜運當子午之間則日徑度而道促卯酉之
際則日迤行而道舒如此辰刻不能無謬新銅儀則移
刻於緯四游均平辰刻不失然令瓚天中單環直中國
人頂之上而新銅儀緯斜絡南北極之中與赤道相直
舊法設之無用新儀移之為是然當側規如車輪之牙
而不當衡規如鼓陶其旁迫狭難賦辰刻而又蔽映星
度其七司天銅儀黄赤道與紘合鑄不可轉移雖與天
[374-33a]
運不符至於窺測之時先以距度星考定三辰所舍復
運遊儀抵本宿度乃求出入黄道及去極度所得無以
異於令瓚之術其法本於鼂崇斛蘭之舊制雖不甚精
縟而頗為簡易李淳風嘗謂斛蘭所作鐵儀赤道不動
乃如膠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減十度此正
謂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黄赤道度再運遊儀
抵所舍宿度求之而月行則以月歷每日去極度筭率
之則不可謂之膠也新法定宿而變黄道此定黄道而
[374-33b]
變宿但可賦三百六十五度而不能具餘分此其為略
也其八令瓚舊法黄道設於月道之上赤道又次月道
而璣最處其下每月移交則黄赤道輙變今當省去月
道徙璣於赤道之上而黄道居赤道之下則二道與衡
端相迫而星度易審其九舊法規環一面刻周天度一
面加銀丁所以施銀丁者夜候天晦不可目察則以手
切之也古之人以璿為之璿者珠之屬也今司天監三
辰儀設齒於環背不與横簫㑹當移列兩旁以便參察
[374-34a]
其十舊法重璣皆廣四寸厚四分其他規軸重樸拙不
可旋運今小損其制使之輕利其十一古之人知黄道
嵗易而不知赤道之因變也黄道之度與赤道之度相
偶者也黃道徙而東則赤道不得獨膠今當變赤道與
黃道同法其十二舊法黃赤道平設正當天度掩蔽人
目不可占察其後乃别加鑽孔尤為拙謬今當側置少
偏使天度出北際之外自不凌蔽其十三舊法地紘正
絡天經之半凡候三辰出入則地際正為地紘所伏今
[374-34b]
當徙紘稍下使地際與紘之上際相直候三辰伏見專
以紘際為法自當黙與天合
増論宋何承天論王蕃渾天體曰詳尋前説因觀渾儀
研求其意有以悟天形正員而水周其下言四方者東
𤾉谷日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莊子又云北溟之
魚化而為鳥將徙於南溟斯亦古之遺記四方皆水證
也四方皆水為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於金是故百川𤼵
源皆自山出由髙趨下歸於注海日為陽精光耀炎熾
[374-35a]
一夜入水所經燋竭百川歸注足於補復故旱不為減
浸不為益徑天之數蕃説近之 又曰周天三百六十
五度三百四分之七十五天常西轉一日一夜過周一
度南北二極相去一百一十六度三百四分度之六十
五彊即天經也黄道袤帶赤道春分交於奎七度秋分
交於軫十五度冬至斗十四度半彊夏至井十六度半
從北極扶天而南五十五度彊則居天四維之中最髙
處也即天頂也其下則地中也 宋闕名氏渾天辨疑
[374-35b]
論曰前代之論天體者曰如彈丸曰如雞子曰如倚盖
曰如蟻磨要之皆不外夫渾天之制夫渾天者狀如彈
丸是也所謂如雞子者謂天包地外如雞子之白地居
天内如雞子之黃此盖論天包乎地内外周宻之意耳
言不盡意故以雞子為喻特取其内外之相包未嘗言
天之體形如雞子之長也如倚盖者謂天之中央在人
之北形如倚盖然此乃論北極所在為天之中云耳言
不盡意故以倚盖為喻特取夫列宿之拱極如盖之張
[374-36a]
列於旁而凑其中耳未嘗言天如倚盖之形北狭而南
廣有北而無南也如蟻磨者謂天道西行而最速七政
東行而最遲天運如磨七政如蟻七政東行以其行遲
故天帶之而西沒此論七政與天相運之意耳言不盡
意故喻以蟻還磨焉盖取其運行遲速之相若固未嘗
言天體如磨之平旋自東而南自西而北也渾天之制
狀如彈丸以言其内外之包則兼取乎雞子以言其天
中所在則兼取乎倚盖以言其七政與天相運而有遲
[374-36b]
速則又兼取乎蟻磨如此而論可謂之詳且備矣
  刻漏一
原説文曰漏以銅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増玉海曰黃
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
挈壺氏則其職也 又曰堯分命羲仲令居治東方於
日晝夜中分刻漏正等天星朱鳥南方七宿合昬畢見
以此天之時候調正仲春之氣 原周官曰挈壺氏掌
壺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
[374-37a]
之而沃之鄭𤣥注曰冬水凍故以火/炊水沸以沃之謂沃漏也 又曰凡軍事懸
壺以序聚柝懸壺以為漏也以次序/更聚擊柝備守以警夜 増詩序曰東方
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
掌其職焉 漢書前歴志曰公孫卿奏議造漢歷立晷
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 漢禮儀志曰
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 後漢律歷志曰和帝永平
十四年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増減一刻不與
天相應或時至差二刻半不如夏歷宻乃詔用夏歷漏
[374-37b]
刻隨日南北為長短 原邯鄲五經析疑曰漢制又以
先冬至三日晝冬至後三日晝漏四十五刻夜五十五
刻先夏至三日晝夏至後三日晝漏六十五刻夜三十
五刻 衛宏漢舊儀曰夜漏起宫門之外衛士擊刁斗
以傳五夜皇城之内衛士周廬擊木柝䕶呼備水火按
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宋元嘉起居注曰
以日出入定晝夜冬至晝四十刻夏至夜亦宜四十刻
夏至晝六十刻冬至夜亦宜六十刻春秋分晝夜各五
[374-38a]
十刻今減夜限日出前日入後昬明際各二刻半以益
晝夏至晝六十五刻冬至晝四十五刻二分晝五十五
刻而已 増宋志曰元嘉二十五年何承天奏今旣改
用元嘉歷漏刻與先不同宜應改革按景初歴春分日
長秋分日短相承所用漏刻冬至後晝漏率長於冬至
前且長短增減進退無漸非惟先法不精亦各傳寫謬
誤今二至二分各據其正則至之前後無復差異更増
損舊刻參以晷影删定為經改用二十五箭請臺勒漏
[374-38b]
郎將考騐施用從之 原梁漏刻經曰漏刻之作盖肇
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又云至冬至晝漏四十五
刻冬至之後日長九日加一刻以至夏至晝漏六十五
刻夏至之後日短九日減一刻或秦之遺法漢代施用
 増通典曰梁天監六年以舊漏乖舛勅員外郎祖常
制之漏刻成太子中舍人陸倕為文焉 隋天文志曰
刻漏者測天地正儀象之本也陳文帝天嘉中亦命舍
人牛史造漏依古百刻為法周齊因循魏漏晉宋梁大
[374-39a]
同竝以百刻分於晝夜隋初用周朝尹公正馬顯祖□
所造漏經至開皇十四年鄜州司馬袁充上晷影漏刻
以景平儀均布十二辰立表隨日影所指辰刻以騐漏
水之節十二辰刻互有多少時正前後刻亦不同其二
至二分用箭辰刻之法令列之袁充素不曉渾天黃道
去極之數其於施用未為精宻十七年張胄元用後魏
渾天鐵儀測知春秋二分日出卯酉之北不正當中何
承天所測頗同仁夀四年劉焯上皇極歷胄元及焯漏
[374-39b]
刻竝不施行然其法制著在歷術最為詳宻大業初耿
詢作古欹器以漏水注之獻於煬帝善之 唐車服志
曰太極殿前刻漏所亦以左契給之右以授承天門監
門晝夜勘合然後鳴鼓 唐歷制曰大衍歷五曰步軌
漏術陟降率漏刻冬至降七十八二十七刻二百三十
分至大雪陟七十八二十七刻百三十五分陟降不等
皆以三日為限各置初日陟降率依限次損益之二至
各於其地下水漏以定當處晝夜刻數乃相減為冬夏
[374-40a]
至差刻半之以加減二至晝夜刻數為定春秋分初日
晝夜刻數乃置每氣消息定數 宋㑹要曰漏刻之法
有水秤以木為衡衡上刻疏之曰天河其廣長容水箭
箭有四以木為之長三尺有五寸著時刻更㸃納於天
河中晝夜更用之 又曰天聖八年燕肅上蓮花漏法
其制琢石為四分之壺剡木為四分之箭以測十二辰
二十四氣四隅十干洎百刻分布晝夜成四十八箭其
箭一氣一易二十四氣各有晝夜故四十八箭又為水
[374-40b]
匱置銅渴烏引水下注銅荷中挿石壺旁銅荷承水自
荷茄中溜瀉入壺壺上當中為金蓮華覆之華心有竅
容箭下挿箭首與蓮心平渴烏漏下水入壺一分浮箭
上湧一分至於登刻盈時皆如之 續文獻通考曰元
燈漏之制髙丈有七尺架以金為之其曲梁之上中設
雲珠左日右月雲珠之下復懸一珠梁之兩端飾以龍
首張吻轉目可以審平水之緩急中梁之上有戲珠龍
二隨珠俛仰又可以察準水之均調凡此皆非徒設也
[374-41a]
燈毬雜以金寶為之内分四層上環布四神旋當日月
參辰之所在左轉日一週次為龍虎鳥龜之象各居其
方依刻跳躍鐃鳴以應於内又次週分百刻上列十二
神各執時牌至其時四門通報又一人當門内常以手
指其刻數下四隅鐘鼓鉦鐃各一人一刻鳴鐘二刻鼔
三鉦四鐃初正皆如是其機發隱於櫃中以水激之
  刻漏二
増東方朔别傳曰武帝常飲酎以八月九月中禾稼盛
[374-41b]
熟夜㣲行漏下水十刻乃出 原後漢張衡漏水轉渾
天儀制曰以銅為器再疊差置實以清水下各開孔以
玉虬吐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 殷夔漏刻法曰
為器三重圎皆徑尺差立於方輿踟蹰之上漏水皆於
器下為金龍口吐水轉注入踟蹰經緯之中流於衡渠
之下盖上鑄金人為司辰具衣冠以兩手執箭 東觀
漢記曰樊楚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吳録曰吳範
善占候知風氣關羽將降孫權問範範曰期明日中權
[374-42a]
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未正中頃
之有風動帷範曰羽至矣外稱萬嵗傳言得羽矣 増
蕭子雲東宫雜記曰梁天監六年上造新漏以臺舊漏
給官漏銘云咸和七年㑹稽山隂令魏丕造即㑹稽内
史王舒所獻漏也 齊書曰武帝時内宫深隱不聞端
門鼔漏聲置鐘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宫人聞鐘
聲早起糚飾 後魏書曰自魏初大將行兵長孫嵩拒
宋武奚斤征河南俱給刻漏 隋書曰隋文帝每雞人
[374-42b]
伺漏傳籖於殿中者令投籖於階石上鎗然有聲云吾
雖得眠亦令驚覺 又曰隋煬帝造馬上刻漏以從行
辨時刻揆日晷 又曰耿詢作馬上刻漏世稱其妙煬
帝即位進古欹器帝善之 又曰宇文愷作候影分箭
上水方器置於東都乾陽殿前鼓下司晨 唐書曰拂
菻國樓中懸一大金秤以金丸十二枚屬於衡端以候
日之十二時又為一金人立於側每至一時其金丸輙
落鏗然發聲引唱以紀時日毫釐無失 又曰徳宗延
[374-43a]
英殿召對雖大臣率漏下二三刻止韋渠牟每奏事輙
五六刻乃罷 又曰憲宗延英議論漏下率五六刻方
退 唐國史補曰越僧僧徹得蓮花漏於廬山傳江西
觀察使韋丹初惠逺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製器
狀如蓮花置水盆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
沉為行道之節 髙僧傳曰釋慧要尤長巧思山中無
刻漏乃於泉水中立十二葉芙蓉因流波轉以定十二
時晷景無差 元文類曰郭守敬於世祖朝進七寶燈
[374-43b]
漏大明殿每朝㑹張設之其中鐘鼔皆應時自鳴
  刻漏三
原權器 衡渠李蘭漏刻法曰以器貯水以銅為渴烏/狀如鈎曲以引器中水於銀龍口中吐
入權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時經一刻 下詳刻漏二 流珠 把箭李蘭刻漏/法曰以玉
壺玉管流珠馬上奔馳行漏流珠水銀别名别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以左手把箭右手指刻以 天時早
晩/ 司辰 典刻殷夔漏刻法曰自午至子亦五十刻/壺口上有盖其中水浮載箭出於盖
盖上鑄金人為司辰度桓譚新論曰余為郎典刻/漏燥濕寒温旋轉異 有昬明晝夜參以晷景 銅
史 金徒晉起居注曰孝武太元十二年有司奏儲宫/初建未有漏刻宜參詳永安宫銅漏刻置漏
[374-44a]
刻史左張衡漏水制曰鑄金仙/人居 壺為金胥徒居右壺 三鼓 一鐘衛宏漢/舊儀曰
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鼔 酈道元水經注曰
洛陽金墉城東門曰含春門北有退門城上四/面列觀五十步睥睨居室置一鐘以和漏鼓也 増傳
㸃 報程唐李義山詩曰玉壺傳㸃咽銅龍用唐詩郵/籖報水程郵籖即漏籖也舟中所 以分時
者/ 滴花 催曉唐温庭筠詩曰丁丁暖漏滴花叢/ 唐杜甫詩曰五夜漏聲催曉箭
四分箭 五斗瓶上詳刻漏二之宋蘇東坡徐州蓮花/漏記曰天地 寒暑日月之晦明混
淪旁薄于八十三萬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三尺之箭五斗之瓶 女史星 挈壺氏
天文要集曰女史一星在柱下西/北女史轉漏動静 下詳刻漏一 仙叟秉矢 玉女
[374-44b]
捧籌漢王褒洛都賦曰挈壺司刻漏樽瀉流仙叟秉矢/隨水沉浮指日命分應則唱籌 續資治通鑑曰
元至正中順帝自制宫漏髙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匱/藏壺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
刻籌時至輙浮水而上左右二金甲神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差鳴鐘鉦時獅鳳在
側者皆自翔舞匱之東西有日月宫飛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時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復退立如前其
精巧絶出人意/皆前所未有 金狄守更 瓊籖報曙唐李商隐詩/曰玉童收夜
鑰金狄守更籌籖唐温庭/筠詩曰唯恐瓊 報天曙 廬山蓮花 泉水芙蓉俱/詳
刻漏/二
  刻漏四
[374-45a]
増玉虬 金龍俱詳刻/漏二 銅鉢文獻通考曰隋大業行/漏車制同鐘鼓樓而大
設刻漏如桶衡首垂銅鉢末有鉢/象漆櫃貯水渴烏注水入鉢中 牙牌東京夢華録/曰大慶殿庭
設兩樓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測騐刻漏逐時刻執牙牌奏 唱漏唐六典曰隋置漏/刻生掌習漏刻之
節以時唱/漏唐因之 稱漏小學紺珠曰古今刻漏之/法有二曰浮漏曰稱漏 螭漏文/獻
通考曰宋司/天臺主螭漏 蓮漏詳刻/漏二 輥彈小學紺珠曰薛季宣/云今之為晷漏者其
法有四銅壺香/篆圭表輥彈 浮箭又曰四刻漏曰浮箭秤沉/箭不息元祐初蘇頌製 分
晝夜 測天地俱詳刻/漏一 金丸候日詳刻/漏二 渴烏引水
詳刻/漏一 原董賢傳漏漢書曰董賢隨太子官為郎傳漏/殿下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悦
[374-45b]
其儀貎拜/為黄門郎 孫權立表詳刻/漏二 増張蒼循古隋志曰漢/張蒼因循
古制猶/多踈濶 霍融用夏詳刻/漏一 原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後/漢
書律歴志曰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増燒燭知夜刻燭
斂更嵗時廣/記云云 原夜漏鼓鳴晝漏鐘鳴漢雜事曰鼓以/動衆夜漏鼓鳴
則起晝漏壺/乾鐘鳴則息 増每刻擊鼓每辰撞鐘唐開元中詔僧/一行與梁丘瓚
立二木人於地上前置鐘樓每刻自然擊鼓每辰自然/撞鐘又㑹要曰張思訓所作木儀起為樓臺之狀以木
人揺鈴撞鐘擊鼓十二/辰自執時牌循環而出 原冬晝四十一刻春夜五十
四刻漢書舊儀曰冬至晝四十一刻後九日加/一刻至立春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増元
[374-46a]
嘉二十五箭蓮花四十八箭詳刻/漏一 原金壺 銀箭唐/李
白詩曰銀箭/金壺漏水多 銅渾設象 玉漏授時 增難經百刻
小學紺珠曰/難經百刻圗 昬禮三商又曰尚書緯謂刻為商又注/士昬禮目録云日入三商為
昬/ 原分以隂陽明晦之時不忒 賾其晝夜短長之
數無逃 隂陽雖㣲天地之情可見 風雨如晦日夜
之度不迷 茍昬曉過度致盈縮之差 則寢興失時
有顚倒之刺
  刻漏五
[374-46b]
増詩元張翥寒漏明詩曰寒漏明時一聆夜長不能寐
月色明階庭西風落葉争秋聲雞啼未啼霜滿城城中
有思婦正促征衣成東家西家砧杵急使我起坐時時
驚歸心如廢弓屢折不可檠寒漏明時一聆
原賦晉陸機漏刻賦曰偉聖人之制器妙萬物而為基
形罔隆而弗包理何逺而不之寸管俯而隂陽効其誠
尺表仰而日月與之期𤣥烏懸而八風以情應玉衡立
而天地不能欺旣窮神以盡化又設漏以考時爾乃挈
[374-47a]
金壺以南羅藏幽水而北戢擬洪殺於編鐘順卑髙而
為級激懸泉以逺射跨飛途而遥集伏隂蟲以承波吞
恒流其如挹是故来象神造去猶鬼幻因勢相引乗靈
自薦口納胸吐水無滯咽形㣲獨繭之緒逝若垂天之
電籠八極於千分度晝夜乎一箭抱百刻以駿浮仰銅
人而利見夫其立體也簡而効績也誠其假物也麤而
致用也精積水不過一鍾導流不過一筵而周天者因
其敏分地者賴其平㣲聽者假其察貞觀者借其明考
[374-47b]
計歷之潛慮測日月之幽情信探賾之妙術雖無神其
若靈 梁鮑泉觀刻漏賦曰佩流歎於馳年纓華思於
奔月結蘭苕以望楚弄參差以歌越撫凝肌於廷帶監
彫容於髠髪景有墜而易昬憂無方而難歇歷玉階而
升隩訪金壺之盈闕觀騰波之吞瀉視驚箭之登沒箭
旣沒而復登波長瀉而弗歸注沈穴而海漏射懸途而
電飛墐户牖而知天掩雲霧而測暉創百齡於纎隐積
千里於空㣲彼峥峥而行溢此冉冉而逾衰撫寸心而
[374-48a]
未改指分光而永違貫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難時
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神怵迥而多慮心□□而
尠歡望天涯而佇念擢雄劒而長嘆嗟生民之永迷躬
與後而皆恤死零落而無二生差池而非一 増唐竇
翬漏賦曰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備以人事法乎天時
定損益之道察盈虛之期嗟嵗運兮倏忽眷年容之逶
遲景苒苒而難駐晷銖銖而在兹盖以重金壺之器建
銅史之司致用久而不易循環因而可推爾其漏之所
[374-48b]
作漏之所託至精至㣲惟寂惟寞水滴瀝而潜響箭差
池而靡錯俯通軒禁上應寥廓亘千門兮連萬户左彤
階兮右丹閣亂㣲唱於晨雞雜幽聲於夜鶴清清泠泠
日殷鳥星送春漏於重扄赫赫曈曈時方祝融傳夏漏
於深宫的的緜緜明河爛然耿秋漏於凉天暗暗隂隂
濃氛鬱沉轉冬漏於寒林觀夫修短之意見乎造化之
心信晷刻之道廣知挈壺之用深故能度量萬物均分
四序旣不忒於盈縮亦無差於寒暑順之則千載可通
[374-49a]
逆之則寸隂是阻應乎日月合乎律吕盖漏亡則時昧
漏存則政舉寔邦國之是務諒樞衡之所與悲夫天轉
氣流人生悠悠景有虧而有滿時或沉而或浮恥功名
之未立懼容華之先秋所以懐寶獻玉彈冠振裘歌聖
明而不已亦休暇於林丘 符子璋漏賦曰昔南正重
司天北正黎司地迎日推䇿舉分定至將以綱紀歷象
察明躔次筭氣候為晝夜之刻立渾儀騐晦明之異故
嵗時環迴而有準國家憲章以成事唐虞承用以大興
[374-49b]
夏商㳟行而無墜其後疇人失業挈壺不舉詩刺東方
之未明史書南風之乖序測辰屢錯於杓建揆景頗謬
於寒暑千官鮮視以權衡萬姓孰寧其安處何不謂漏
之旣定而人自正漏之旣衰而人自疑故有國者不可
以不明其事今上都咸陽理天下道歸簡易政被風雅
人皆得真事則無假至於掌漏尤足稱也其本則披甲
子而求範得黄鍾而下生如因三以窮數隔八以循行
課六歴之踈宻齊七曜之經營俾攝提之有紀寔孟陬
[374-50a]
之用成其器則方圎列陛髙卑中度制隂蟲以吐輸設
靈虯以水注銅史應其方金箭刻其數則於道如符契
之合精於㣲無黍累之誤每至雞人起唱鼉鼓相催九
重初曉千門以開國史奏事於平樂羣官謁帝於金臺
不失其度及時而迴自邇及逺識往知来漏之為義實
大矣哉 又賦曰仰察天文俯觀地理參律吕而權度
審衡平而潛擬則閏餘之數乖歷攝提之運無紀空跡
馬遷之後竟絶邵平之美時運紛其鼎革禮術於焉中
[374-50b]
圮樵夫恥王道之不談天子愍挈壺之闕史乃分建斯
官疇咨此職將啟閉合叙以䋲平俾夙夜在公而端直
於是金徒抱箭銅史司刻遵靈虯吐納之規揆抽繭髙
卑之力信是模範可為法則體象隂陽代為作式故雞
人合唱洪殺無差鶴盖成隂源流不息夫其開闔之勢
財成之規準度毫釐之末錙銖圭撮之儀則離婁失其
精思班匠亡其所為將運功於不測當稱物以平施乃
若鑑持日夜書備明晦爰受授而是司考事事而必載
[374-51a]
雲物順而端序寒暑成而不昧雖未代於天工亦無預
於權槩能收視返聽周流六虚策勤補拙寅亮三餘校
擊刀之有則均聚水之不踈察銅衡兮氣混混純積水
兮来徐徐臨泉非誡危之懼巢幕寧誠安之居是使名
勲合道彰國器於周書則知漏之為器其大矣哉聖人
資之以端拱日月順之以行藏賢者不能減其分度智
者不能損其纎芒存之則雙美廢之則兩傷是用齊天
長兮地久均國祚兮無疆 顔舒刻漏賦曰原夫隂陽
[374-51b]
逓運日月分馳星紀之輪環或爽律吕之踈宻難知迨
皇王之有作命壺氏以緝規爰置水於刻漏載以火而
守之則晦明之期可準興寢之候無差爾其髙卑列級
洪殺順理靈虯屹以俯開隂蟲矯而仰止上流注而不
竭下吞挹而無已旣泓澄而泉澹亦驚激而波起則良
工之妙著焉睿哲之心見矣是用斟乾晷測時變視盈
闕於金壺觀騰波於銀箭惟箭馳而壺減固流續而波
薦筒列之數與運而無乖輝景之移閉户而可見懿其
[374-52a]
節正斯代事沿往牒信古往而今来必用之而道叶罷
衣裳之顛倒配皇極而調燮不假軒閣之鳳凰何用堯
階之蓂莢别有希榮片玉庇影環林驅疾風之早厲知
寒漏之已侵恐年華之不與更悄悄而傷心
原銘後漢李尤漏刻銘曰昔在先聖配天垂則仰釐七
曜俯順坤徳乃建日官俾立漏刻昬明旣序景曜不忒
唐命羲和敬授人時懸象著明帝以崇熙季末不䖍徳
衰於兹挈壺失節刺流在詩聖哲稽古帝則是欽尺璧
[374-52b]
非寶重此寸隂昧旦丕顯敬聽漏音思我王度如玉如
金 崔駰刻漏銘曰天徳順動人以立信乃作斯䇿以
咸渥潤封傳今覧爰暨四極 晉孫綽漏刻銘曰二儀
貞運聖鑒通𤣥數以器徵理以象宣乃制妙漏挈壺是
銓近取諸物逺贊自然累箇三階積水成淵淵滿則盈
乘虛赴下靈虬吐注隂蟲承瀉昬明無隐其晷度隂陽
是效其屈伸不下堂而天地理得設一器而萬事同倫
箇竹/䇿也 南齊陸倕新漏刻銘曰夫自天觀象昬旦之刻
[374-53a]
未分治歷明時盈縮之度無進挈壺命氏逺哉羲用揆
景測辰徼宫戒井守以水火分兹日夜且今之官漏出
自㑹稽漏水違方導流乖則六日無辨五夜不分於是
俯察旁羅登臺升庫測於地四參以天一建武遺蠧咸
和餘舛金筩方圎之制飛流吐納之規變律改經一皆
懲革以考辰正晷測表候隂不謬圭撮無乖黍累又可
校運筭之暌合分天地之邪正察四氣之盈虛課六律
之踈宻永世貽則傳之無窮赫矣煥乎無得而稱也乃
[374-53b]
詔小臣為其銘曰一寒一暑有明有晦神道無跡天工
空代乃置挈壺是惟熙載氣均衡石晷正權槪世道交
喪禮術消亡遽遷水火爭倒衣裳擊刀舛次聚水乖方
爰究爰度時惟我皇方壺外次員流内襲洪殺殊等髙
卑異級靈虬承注隂蟲吐噏倏忽往来鬼神出入㣲若
抽繭逝若激電耳不輟音眼無流盼銅史司刻金徒抱
箭履薄非兢臨淵罔戰授受靡諐登降弗爽惟精惟一
可法可象月不遁来日無藏往分似符契至猶影響合
[374-54a]
昬暮卷蓂莢晨生尚辨天意猶測地情况我神造通幽
洞靈配等皇極為世作程 梁元帝漏刻銘曰玉衡稱
物金壺博施司南司火未符兹義帝曰欽哉納隍斯譬
實惟簡在窮神體智宫槐晩合月桂宵暉清臺莫爽嶰
谷胥依七分六日五祀三㣲事齊幽贊乃㑹通幾碧海
有乾絳川猶竭飛流五色涓涓靡絶龍首旁注仙衣俯
裂箭不停晷聲無暫輟用天之貞分地之平如弦斯直
如渭斯清 周王褒漏刻銘曰竊以混元開闢天迴地
[374-54b]
旋歷象運行暑来寒往二分同道烏靈正其昬夕兩至
相遇表圭測其長短雖則晦朔先後失於公羊之説次
舍盈縮惑於丘明之傳至乎出卯入酉黃道青縁季孟
相推啟閉從序挈壺掌分數之令太史陳立成之法軍
將以之懸井壺郎以之趨奏百王垂訓千祀餘烈者焉
銘曰元儀西運逝水東流甘川浴日深壑藏舟測兹秘
象是曰神謀出震治歷下武惟周忽㣲以測積空成數
圭表弗差光隂斯赴箭水無絶靈虬長注徑寸日輪四
[374-55a]
分天度器遵昔典景移新刻荆山旣鐫昆吾且勒以福
睂夀百王垂則 増宋夏竦潁州蓮華漏銘曰極星建
中黃道營外度有邇遐時有明晦聖人觀象女史詒則
孔壺為漏浮箭為刻資始巧歷稽合小餘重黎是司羲
和是圗秦氏遺法漢京垂制歷世彌文舊規加麗玉虬
吐水分灌兩壺金龍轉注下激衡渠天道可觀神化無
跡日運波澄氣分箭易猗嗟燕君文學餘力博貫舊章
肇新景式象魏旣登潼川旣營建於青闉作於潁丞五
[374-55b]
夜持宵三商定夕杪忽無差升降靡息意侔造化數窮
天地茫茫有生孰參其智於鑠聖宋世祚無疆刊此樂
石永憲萬方 王安石明州新修刻漏銘曰戊子王公
始治於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謂屬人嗟汝予銘自
古在昔挈壺有職匪器則弊人亡政息其政謂何弗棘
弗遲君子小人興息維時東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寧不
勤得罪於時厥荒懈廢乃政之疵嗚呼有州謹哉維兹
維兹其中俾我後思 元姚燧漏刻鐘銘曰靈臺設簴
[374-56a]
 巍以尊元間大吕非其晜摯曠善鼓手自煩宫商良諧
 等釜盆請無以聲以功論一日之中兩昕昏一鳴一刻
 有度存九圍一圃折柳樊黔首時作時饔飱日月如是
 相吿敦三辰聽命循軌垣四序不忒迭寒暄萬物生翕
 盈乾坤何獨治歷堙此源凝熈帝績髙羲軒積世而運
 㑹而元吉金之舌慎莫捫輟響誰其代天言
 
 
[374-56b]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