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5 御定淵鑑類函-清-張英 (master)


[373-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六十八
  儀飾部二鼓吹綬璽/符 印/
   鼓吹一
 増文獻通考曰按漢志言漢樂有四其三曰黄門鼓吹
 樂天子宴羣臣之所用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之所用
 則鼓吹與鐃歌自是二樂而其用亦殊然蔡邕言鼓吹
 者蓋短簫鐃歌而俱以為軍樂則似漢人已合而為一
[373-1b]
 矣但短簫鐃歌漢有其樂章魏晉以來因之大槩皆叙
 述頌美時主之功德而鼓吹則魏晉以來以給賜臣下
 上至王公下至牙門督將皆有之且以為葬儀蓋鐃歌
 上同乎國家之雅頌而鼓吹下儕乎臣下之鹵簿非惟
 所用尊卑懸絶而俱不以為軍中之樂矣至唐宋則又
 以二名合為一而以為乗輿出入警嚴之樂然其所用
 掆鼔金鉦鐃鼓簫笳横吹長鳴篳篥之屬皆俗部樂也
 故郊祀之時太常雅樂以禮神鼓吹嚴警以戒衆或病
[373-2a]
其雅鄭雜襲失齋肅寅恭之誼者此也又鼓吹本軍中
之樂郊禋齋宿之時大駕鹵簿以及從官六軍百執事
輿衞繁多千乗萬騎旅宿以將事蓋雖非征伐而所動
者衆所謂軍行師從是也則夜警晨嚴之制誠不可廢
至於册寳上尊號奉天書虞主祔廟皆用之則不類矣
 唐六典曰周禮鼓人中士六人掌六鼓四金之音所
謂雷鼔靈鼔路鼓鼖鼔鼛鼔晉鼔金錞和鼔金鐲節鼔
金鐃止鼓金鐸通鼓 西京雜記曰漢朝輿駕有象車
[373-2b]
鼔吹十三人中道 晉輿服志曰中朝大駕鹵簿先象
車鼓吹一部次黄門前部鼓吹次黄門後部鼔吹 唐
儀衞志曰天子居曰衙行曰駕出入則撞鐘庭設樂宫
道路有鹵簿鼔吹 六典曰白鷺車名鼔吹車上施層
樓樓上有翔鷺棲焉 又曰鼓吹令掌鼓吹施用調習
之節以備鹵簿之儀丞為之貳凡大駕行幸鹵簿則分
前後二部以統之前部棡鼔十二夾金鉦十二大鼓長
鳴皆百二十鐃鼓十二歌簫笳次之大横吹百二十節
[373-3a]
鼓二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次之掆鼔夾金鉦皆十二
小鼓中鳴皆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簫笳次之後部羽
葆鼓十二歌簫笳次之鐃鼓十二歌簫笳次之小横吹
百二十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次之法駕則三分減一
小駕則減大駕之半皇太后皇后出則如小駕之制凡
皇太子鼓吹亦有前後二部親王以下亦各有差
  鼓吹二
原漢書曰秦始皇末班懿避地樓煩致馬牛羊二千羣
[373-3b]
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髙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
獵旌旗鼓吹 又曰韓延夀在東郡植羽葆鼔車吹車
 東觀漢記曰段熲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有功徵還
京師熲乗輕車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騎馬蔽日 又曰
建初八年稱班超為將兵長史假鼓吹幢麾 應劭漢
官儀曰鼓吹為國盤娱禦侮爪牙 吳志曰孫權拜諸
葛恪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授棨㦸武騎三百拜畢令
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家 江表傳曰孫策賜周瑜
[373-4a]
鼔吹贈賜莫與為比䇿令曰周公瑾英俊異材與孤有
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前在丹陽發衆及船糧以濟大事
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也 又曰周泰為濡須督綂諸
將諸將以泰本出賤微咸輕傲之孫權乃入泰營於都
巷中張縵大請官僚使泰脱衣幘見其瘡痍匝體指瘡
而問何地戰傷泰具對權把其臂流涕曰卿為孤兄弟
戰不惜命身如漆刻孤何心而不待卿以骨肉之恩使
泰以兵馬導從出作鼔吹 吳厯曰曹公出濡須口吳
[373-4b]
主乃自乗船從濡須口入曹公嚴兵待之乃作鼔吹迴
還曹公見吳舟船器仗法伍整肅乃歎曰養兒當如孫
㑹稽劉表子直是豚犬耳 吳質列傳曰質為北中郎
將朝京師文帝喜其到比至家問訊相續詔將軍列鹵
簿作鼓吹望闕而止 荆州先賢傳曰羅獻以太始三
年進位冠軍假節給大車増鼓吹棨㦸 語林曰陸士
衡為河北督已被間搆内懷憂懣聞衆軍警角鼓吹謂
其司馬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鳴 俗説曰桓𤣥作
[373-5a]
詩思不來輒作鼔吹既而得句云鳴鵠響長阜歎曰鼓
吹固自來人思 増崔豹古今注云漢代鼔角横吹者
始於張騫使西域得摩訶兜勒二曲其後李延年因之
立為二十八解若隴頭折楊柳赤之陽黄鵠覃子望行
人出闗入闗出塞入塞之曲是也 宋志曰祥符三年
趙安仁林特上天書車輅鼔吹儀仗帝御崇政殿召宗
室輔臣觀圖 又曰慶厯五年太常禮院言升祔二后
請如四年改上諸后尊諡用兵部黄麾仗大慶殿細仗
[373-5b]
太常鼓吹儀仗人數從之
  鼓吹三
増六鼓 四金俱見鼔/吹一 來思 立解俱見鼓/吹二 揚德
 賜功蔡邕曰鼓吹軍樂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勸士諷敵 崔豹古今注曰漢樂有黄門鼔
吹天子所以宴樂羣臣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耳亦以賜有功諸侯也 假七郡 給五
晉中興書曰漢武帝時南平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鬱林蒼梧七郡立交州刺史以統之以州邊逺山
粤不賔宜振威重七郡皆假以鼓吹校文獻通/考曰晉代給鼓吹甚輕牙門督將五 悉有之 原備
典章 駭衆聽孫毓東宫鼔吹議曰禮樂之教義有所/指給鼔吹以備典章出入陳作用以移
[373-6a]
風易俗城魏略曰夏侯儒為征南將軍正始二年朱然/圍樊城 中守將求救甚急儒進屯城外以兵少不敢
妄動但作鼓/吹以駭衆聽 尋變聲 陵危節陸機鼔吹賦曰曲每/改以増綺聲尋變而
藏雅&KR1574又云陵危節以/清越 髙冥而相紹 増臨川夢聞 江夏射中文/獻
通考曰晉江左初臨川太守謝摛每寢夢聞鼔吹有人/為占之曰君不得生鼓吹當得死鼓吹摛擊杜&KR0802戰沒
追贈長水校尉葬給鼔吹焉事又云謝尚為江夏太守/詣安西將軍庾翼於武昌諮 翼曰卿射中的當賞鼔
吹尚應聲中之/即給副鼓吹 甘寧入敵 范慎宴賔江表傳曰曹/公出濡須號
歩騎四十萬臨江飲馬孫權率衆七萬應之密勅甘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竟詣公營使拔
鹿角踰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鼔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鼔吹稱萬嵗 吳録云太尉范慎在武
[373-6b]
昌作長室時與參佐/賔客作鼔吹日宴飲
  鼓吹四
原諧㨗世説曰王大將軍自言知打鼓帝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㨗神氣豪上
旁若無人舉/坐歎其雄爽 抑揚何承天鐃歌詩序曰聲音抑/揚精妙瑰瑋世亦不易言也 有
深情伍緝之補鐃歌辭曰古鐃歌有巫山髙有所思將/進酒及芳樹皆鼔吹辭似有深情聊廣其音以補
今進/也 詠流思鼓吹賦曰詠/悲翁之流思 増經鼓吹晉孫綽曰三/都二京五經
之鼔/吹也 字鼓吹唐張旭聞鼔吹/而得筆法意 蛙鼓吹齊孔珪為都/官尚書不樂
門庭之内草萊不剪中有/羣蛙鳴曰此當兩部鼔吹 肉鼓吹李匡逺性辨急一/日不斷刑則慘然
[373-7a]
不樂嘗聞捶楚之聲/曰此一部肉鼓吹 原躍潛魚 落髙禽傅𤣥朝㑹/賦曰躍重
淵之潜魚落/九天之髙禽 震天動地又曰六鐘隱其駭奮鼔吹作/乎雲中震天而動地蕩海岳
而薄/雷風 化民和神東宫鼓吹議曰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威儀足以化民俗制度足
以和/神人 古之軍聲東宫鼔吹議曰皇太子初給鼓吹有/詔問講學出入為當作鼔吹以聞毓
作議曰鼔吹者蓋古之軍聲振旅獻㨗之樂也施於時/事不當後因以為制用之期㑹用之道路焉所以顯德
明功振武和衆求使後世/無忘其章率而合宜者也 帝之寳器鼓吹賦曰信帝/王之寳器固殊
代之/所尊 罷黄門鼓吹東觀記曰國家離亂大厦未/安黄門舊有鼔吹今宜罷去 奪
孟達鼓吹蜀志曰闗羽圍襄陽連促劉封孟達令𤼵兵/來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搖動不承羽
[373-7b]
命㑹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𤼵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増孟嘗不測之泉文獻通考曰孟嘗君鼓吹于不測/之泉説者云鼓自一物吹是竽籟
之屬非簫鼓合奏/别無一樂之名也 劉毅不敬之劾于寳晉紀曰劉毅/為司隸校尉皇太
子朝鼓吹入東掖門毅以為不敬止之/於門外奏劾保傅以下詔赦之然後入
  鼓吹五
原賦晉陸機鼔吹賦曰原鼔吹之攸始蓋禀命於黄軒
播威靈於兹樂亮聖器而成文騁逸氣而憤壯繞煩手
乎曲折舒飄颻以遐洞卷徘徊其如結及其悲唱流音
[373-8a]
彷徨依違含歡嚼弄乍數乍稀音躑躅於脣吻若將舒
而復廻鼔砰砰以輕投簫嘈嘈而微吟詠悲翁之流思
怨髙䑓之難臨顧穹谷以含哀仰歸雲而落音節應氣
以舒卷響隨風而浮沉馬頓跡而増鳴士嚬蹙而沾襟
若乃廵郊澤戲野坰奏君馬詠南城慘巫山之遐險歡
芳樹之可榮
原表魏曹植謝鼔吹表曰許以簫管之樂榮以田遊之
嬉陛下仁重有虞恩過周旦濟世安宗實在聖德 梁
[373-8b]
簡文帝讓鼓吹表曰寛博為善不飾被於聲明縁寵成
功未增榮於鐃管豈宜響芳樹於西河鳴朝飛於黒水
彼已之譏何懼尸素之誡知慚 江淹為齊髙帝讓前
部羽葆鼔吹表曰臣聞國容軍禮旌羽昭其華車騎品
第鑾蕤藹其飾世教以之垂采民聽以之流文故勒岫
銘海之功鞞革寫其詠戡難夷邦之業管竹凝其聲朱
鷺𤣥雲既錫上德巫山芳樹以被竒勲 陳江總謝勅
給鼔吹表曰略尋近古逖聽前事王文憲匡佐革命沈
[373-9a]
隱侯經綸始運騎吹之榮猶難忝冒以臣况此實非倫
輩豈可更崇文物重假名器髙䑓迢遰未朱夏而登臨
芳樹華滋非青春而奏曲
  璽一
増説文曰璽王者印也以守土故字從土籀文從玉
漢舊儀曰秦已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
所好漢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羣臣莫敢用也 莊
子曰焚符破璽而民朴鄙 吕氏春秋曰民之於上若
[373-9b]
璽之於塗也印之以方則方印之以圜則圜 應劭漢
官儀曰天子有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夀且康 漢
書曰璽皆玉螭虎紐凡六其文亦殊文曰皇帝行璽皇
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外有
大藍田玉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夀昌皆以武都紫泥
封青囊白素裏兩端無縫尺一櫃中約署 又曰皇后
璽其文曰皇后之璽金螭虎紐 漢輿服志曰天子有
傳國璽及八寳皆以玉為之神寳以鎮中國藏而不用
[373-10a]
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
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書
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四夷大朝㑹則符
璽郎進神璽受命於御座行幸則合八寳為五轝函封
從於黄鉞之内 又曰太皇太后皇太子及妃璽皆以
金為之藏而不用太后封令書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
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 唐六典曰自
晉至梁相傳謂之鎮璽 北史記曰后妃傳典琮三人
[373-10b]
掌琮璽翫器 文獻通考曰隋制皇后有金璽盤螭紐
文曰皇后之璽冬正大朝則并璜琮各以笥貯進於座
隅 韓愈曰相欺也為之符璽以信之 鄧析書曰為
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
  璽二
増春秋運斗樞曰黄帝時黄龍負圖中有璽章文曰天
王符璽 又曰黄龍五采負圖而出舜前白玉檢黄金
柙黄金䋲芝為封泥兩端有文曰天王有玉璽五字博
[373-11a]
袤三寸 周書曰湯放桀大㑹諸侯取璽置天子之座
 拾遺記曰武王滅紂樵夫牧豎探烏巢得赤玉璽又
曰水德方滅火祚方盛字皆大篆 漢書曰孔子稱封
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君封者金泥銀䋲印
之以璽 春秋後語曰秦破魏軍於華陽走孟卯王使
段干木子與秦南陽蘇代謂王曰欲璽者段干木子也
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不
盡則不和也 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所刻其玉
[373-11b]
出藍田山丞相李斯篆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永昌漢
髙祖還定三秦秦王子嬰獻此璽及髙祖即位仍佩之
因以相傳號傳國璽漢昭帝時殿中一夜相驚霍光召
持節郎取璽郎不與光欲奪之郎按劍曰頭可得璽不
可得光善之明日遷郎秩二等光後廢昌邑王賀立宣
帝光自手解取賀璽扶下殿至平帝時王莽篡位就太
皇太后求璽乃出璽投之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帶
璽綬避火於漸䑓商人杜吳殺莽取綬不知取璽及莽
[373-12a]
首太尉公賔就斬莽首及得璽持詣𢎞農掾王憲憲得
璽無所送乃自乗天子車輦將軍李松入長安斬之送
璽詣宛上更始赤眉大司馬謝禄至髙陵更始奉璽於
赤眉立劉盆子建武三年盆子敗於宜陽赤眉君臣面
縛奉光武以髙帝璽傳至獻帝董卓作亂典璽者投諸
洛陽城南井中孫堅討卓至洛其帳下兵見井有五色
以告堅乃浚井果得璽袁紹有僭盗意拘堅妻奪之紹
敗徐璆得而上之漢及魏文帝簒漢璽歸於魏隸刻肩
[373-12b]
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寳晉武帝簒魏璽歸於晉趙王
倫簒立使義陽王威就惠帝取璽帝不與强奪之晉永
嘉五年漢大將軍王彌入㓂洛陽執懷帝及傳國六璽
詣平陽獻漢劉曜後為石勒所并璽復屬勒刻一邊云
天命石氏石氏為冉閔所滅璽又屬閔閔敗璽存於閔
大將軍蔣幹所晉鎮西將軍謝尚遣督䕶何融購得之
以晉穆帝永和八年還江南晉元帝東渡厯數帝無玉
璽北人皆云司馬家是白板天子 漢文帝紀曰代王
[373-13a]
至渭橋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拜太尉周勃乃跪上天
子璽符 漢書曰宣帝朝凡二千石有治理者輒以璽
書增秩賜金 又曰王閎王莽叔父哀帝世為中常侍
時董賢為大司馬帝臨崩以璽綬付賢曰無妄以與人
時國無嗣主内外恐懼閎白元后請奪之即帶劍至宣
德闥謂賢曰宫車晏駕國嗣未立君受恩深重當俯伏
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耶賢不敢拒乃跪授璽
綬 後漢書曰涿郡太守張豐執使者舉兵反自稱無
[373-13b]
上大將軍與彭寵連兵四年祭遵朱祐破之初豐好方
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以五綵囊裹石繫豐肘云石
中有玉璽豐信之遂反及執當斬猶曰肘石有玉璽遵
為破之豐乃知被詐仰天嘆曰當死無所恨 又曰光
武賜竇融璽書曰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
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
欲相厚豈有量哉今之議者必有任囂敎尉佗制七國
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已事而已因授融凉州
[373-14a]
牧璽書至河西河西皆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續漢書曰獻穆曹后曹操之女也魏受禪遣使求璽綬
后怒以璽綬抵軒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此璽 魏
志曰太祖崩洛陽賈逵典䘮事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
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
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 又曰太和
元年甄豫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
天子羨思慈親明帝為之改容 魏略曰司馬景王廢
[373-14b]
齊王芳使郭芝入白太后取璽綬太后取璽綬置坐側
及迎髙貴鄉公又請璽綬太后曰我見髙貴鄉公小時
識之明日我欲自以璽綬手付之 蜀志曰太傅許靖
等上言先主曰前闗羽圍于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
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
漢者髙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迹
亦興於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
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以天子位瑞命符應非人
[373-15a]
力所致 晉書曰義陽王威無操行附趙王倫逼帝奪
璽綬倫敗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
殺阿皮威小字也於是誅威 晉中興書曰義熙十二
年左衞兵陳陽於府事前淮水中得璽其文曰王者不
隱其過則玉璧見璧亦璽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
録曰河瑞元年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莽
璽也獻者因增深海光三字淵以為己瑞大赦 又前
凉錄曰張寔元年蘭池趙嬰上言於青澗水中得一玉
[373-15b]
璽鉗鈕光照水外文曰皇帝璽羣僚上賀寔曰何忽有
此言乃送之於京師 晉書載記曰苻堅奔五將山姚
萇遣將軍吳忠圍之堅衆奔散神色自若俄而忠至執
以歸新平幽之於别室萇求傳國璽曰萇次膺符厯可
以為惠堅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豈以傳國
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違天不祥其能久乎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宋書曰蔡
興宗拜侍中每正言得失無所顧憚孝武新年拜陵興
[373-16a]
宗負璽 齊書曰謝朏為宋侍中領秘書監及髙帝受
禪朏當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當解璽胐佯不知曰有
何公事傳詔云解璽授齊王朏曰齊自應有侍中乃引
枕卧傳詔懼乃使稱疾欲取兼人胐曰我無疾何所稱
遂朝服歩出東掖門乃得車還宅是日遂以王儉為侍
中解璽即勸武帝誅朏髙帝曰殺之則成其名正應容
之度外 北齊書曰辛術鎮廣陵獲傳國璽送鄴文宣
以璽告於太廟此璽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紐交盤龍二
[373-16b]
漢相傳又厯魏晉晉懷帝敗沒於劉聰聰敗沒於石氏
石氏敗晉穆帝永和中濮陽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䕶
何融送於建業厯宋齊梁梁敗侯景得之景敗侍中趙思
賢以璽投景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送於術故術以進焉
 後周書曰宇文氏其先曰普迴因狩得玉璽三鈕有
文曰皇帝璽普迴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因號
宇文國并以為氏 唐書曰竇建德戮於長安市齊善
行乃與裴矩及建德妻奉山東地并傳國八璽來降
[373-17a]
又曰太宗刻𤣥玉璽以白玉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
德者昌至武后改諸璽皆為寳中宗即位復為璽開元
六年復為寳初改璽書為寳書改傳國璽為承天大寳
 又曰肅宗元年建子月十六夜女尼真如忽見二皁
衣引至一所見天帝因出寳授真如曰汝徃令刺史崔
侁進達於天子肅宗寢病方甚視寳召代宗謂曰汝自
楚王為皇太子今上天賜寳獲於楚州天祚汝也寳宜
受之代宗再拜受賜即日以寳應紀年云 五代史曰
[373-17b]
唐莊宗將入汴梁主復召宰相謀之鄭珏請自懷傳國
寳詐降以紓國難梁主曰今日固不敢愛寳但此䇿竟
可了事否珏俛首久之曰但恐未了左右皆縮頸而笑
梁主日夜涕泣不知所為置傳國寳於卧内忽失之已
為左右竊之迎唐軍矣 又曰晉天福三年中書門下
奏准勅製皇帝受命寳宜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刻之 宋史曰舊制乗輿六璽唐改為寳唐末䘮亂或
多亡失周廣順中詔造二寳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寳及
[373-18a]
皇帝神寶宋太祖受命二寶猶傳至太宗别制承天受
命之寳至道三年中書門下言皇帝受命寳請以皇帝
恭膺天命之寳為文詔曰可 文獻通考曰宋真宗大
中祥符中又别製恭膺天命之寳天下同文之寳用於
封禪昭受乾符之寳以印密詞 又曰仁宗明道元年
禁中火寳冊悉焚其年九月改作寳及册命參知政事
陳堯佐書受命寳薛奎書尊號冊寳宰臣張士遜書仁
宗為皇太子冊參知政事晏殊書皇太后尊號冊寳二
[373-18b]
年冊寳成三司言用黄金二千七百兩為㳂寳法物詔
易以銀而塗黄金初眞宗嘗為昭受乾符之寳前此亦
焚遂詔宰相陳執中書欽崇國祀之寳以代凡齋醮表
章用焉 又曰哲宗紹聖三年咸陽縣民段義斸地得
古玉印光照滿室四年十二月上之詔禮部御史臺以
下參騐五年三月翰林承㫖蔡京及講議玉璽官十三
員奏按所獻玉璽色綠如藍温潤而澤其文曰受命於
天既夀永昌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用以貫組又
[373-19a]
得玉螭一首白如膏亦温潤其背亦螭鈕五盤鈕間亦
有貫組小竅其靣無文與璽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
近世所為臣等以厯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帝夀昌
者晉璽也曰受命于天者後魏璽也有德者昌唐璽也
惟德允昌石晉璽也則既夀永昌者秦璽可知今得璽
於咸陽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飾以
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於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
非漢以後所作明矣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寳而神璽自
[373-19b]
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夀永昌則天之所畀烏可忽哉
漢晉以來得寳鼎瑞物猶告廟改元肆𤯝上夀况傳國
之器乎其沿寳法物禮儀乞下所屬施行詔禮部太常
寺考按故事詳定以聞至四月禮官言五月朔故事當
大朝㑹宜就行受寳之禮依上尊號寳冊儀有司豫製
沿寳法物并寳進入俟降出權於寳堂安奉前三日差
官奏吿天地宗廟社稷前一日帝齋於内殿翼日帝服
通天冠御大慶殿降坐受寳羣臣上夀稱賀 又曰徽
[373-20a]
宗大觀元年制八寶時得玉工用元豐中玉琢天子皇
帝六璽疊篆紹聖間得漢𫝊國璽無檢螭又不缺疑其
一角缺者乃檢也有檢傳攷騐甚詳傳於世帝於是取
其文而黜其璽不用因自作受命寳其方四寸有奇文
皆琢以白玉篆以蟲魚帝自為之記鎮國受命二寳合
天子皇帝六璽是為八寳於是下詔曰自昔皆有尚璽
官今雖隸門下後省遇親祠則臨時具員訖事復罷八
寳既備宜重典司之職可令尚書省置官如古之制又
[373-20b]
詔曰朕承祖宗休烈萬邦作孚永惟受命之寳當有一
代之制度越百年之久尚循六璽之用或未大備今自
天申命地不愛寳獲全玉於異域得巧工於編氓八寳
既成夐無前比殆天所授非人能為可以來年元日御
大慶殿恭受八寳尚書省言請置符寳郎四員隸門下
省二員以中人充掌寳於禁中從之又政和七年制定
命寳時從于闐得大玉踰二尺色如截肪帝又制一寳
赤螭鈕文曰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命太和萬夀無疆
[373-21a]
凡十六字篆以蟲魚制作之工幾於秦璽其寳九寸檢
亦如之合前八寳而為九寳矣 又曰髙宗紹興十六
年郊祀始陳寳如承平之儀凡中興御府所藏玉寳十
有一金寳三八寳皆髙宗皇帝所作一曰鎮國神寳二
受命寳三天子之寳四天子信寳五天子行寳六皇帝
之寳七皇帝信寳八皇帝行寳九大宋受命之寳十定
命寳十一大宋受命中興之寳金寳三一曰皇帝欽崇
國祀之寳二天下合同之寳三書詔之寳 又曰遼自
[373-21b]
約尼氏之世受印於回鶻至伊蘭汗請印於唐武宗
始賜奉國契丹印太祖神冊元年梁幽州刺史來歸詔
賜印綬是時太祖受位約尼十年矣㑹同九年太宗伐
晉末帝表上傳國寳按傳國寳秦始皇作唐更名受命
寳後遂亡失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摸擬私
製厯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聖宗開泰十年馳驛
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寳
者為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
[373-22a]
河焉 又曰金太宗天㑹三年三月斡魯獻傳國寳時
獲於遼者玉寳四金寳二獲於宋者玉寳十五金寳七
金塗銀寳五玉寳者受命寳一咸陽所得三寸六分文
曰受命于天既夀永昌相傳為秦璽也至寧末呼沙呼
既弑主時尚宫左夫人鄭氏掌御璽使黄門取之鄭曰
璽天子所用呼沙呼人臣取之何為黄門曰今天下大
亂天子尚不自保况璽乎侍御當思自脱計鄭大罵曰
爾天子近侍被恩尤厚君難不以死報之反助逆臣奪
[373-22b]
璽我死可必璽不可得也黄門乃退後竟取宣命之寳
授逆黨官職焉 又曰元朝於踐阼之始必布告天下
惟詔西番以粉書詔文於青羅而繡以白絨網以真珠
至御寳處則用珊瑚遣使齎至彼國張於帝師所居處
十三年孟祺以故宋金玉寳及牌印來上命太府監收
之至三十年御史中丞崔彧得玉印以為傳國璽獻之
時穆呼哩曾孫碩德已死而貧其妻出玉璽一鬻之或
以吿彧彧召秘書監丞楊桓辨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夀
[373-23a]
永昌此厯代傳國璽也遂獻之故太子妃鴻吉哩氏徧
示羣臣丞相以下次第上夀慶曰神寳之出實宫車晏
駕之後此乃天意屬於皇太孫也乃遣右丞張九思齎
授之丘瓊山曰此印得之故相之家楊桓考証以為秦
璽按璽在漢為元后所擲角有微玷魏文帝刻其旁曰
魏受漢傳國之璽今此印非秦所製者明甚疑即宋元
符所得於咸陽民家者也 又曰明符璽俱尚寳司官
職掌有事請於内既事奉而藏之御璽凡十有四寳璽
[373-23b]
之大者曰奉天之寳為唐宋傳寳惟祀天地用之 又
曰建文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寳成方一尺六寸
九分帝親定其文曰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宇
宙永昌先是帝在儲位夢神人致上帝命授以重寳元
年使者還西方得青玉於雪山方踰二尺質理温栗二
年春正月帝郊祀宿齋宫夕夢若有覩乃驚寤命玉人
琢為大璽冬十二月工成名凝命神寳至是以告天地
祖宗為文宣示遐邇百官稱賀大宴於奉天門頒賞四
[373-24a]
夷朝使 又曰明皇后有金冊金寳皇貴妃而下有冊
而無寳獨宣德元年以貴妃孫氏有容德請於皇太后
製金寳賜之且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為正使少師吏部
尚書蹇義為副使二公元臣也未幾而貴妃有子自是
貴妃受寳遂成故事焉
  璽三
増投地 抵軒俱見/璽二 鬻市 埋庭通鑑曰黄巢破長/安魏州僧傳真得
傳國璽以為常玉將鬻之市或識之曰傳國璽也莊宗/入魏傳真請行䑓獻之 五代史曰蜀世家田令孜為
[373-24b]
監軍盗傳國璽而埋之於庭永平二年尚/食使歐陽柔治令孜故第穿地得之以獻 試士 建
上詳璽二容晉書載記曰冉閔敗蔣幹以傳國璽送/于建鄴慕 儁欲神其事言厯運在已乃以永和八
年僭位建/元曰元璽 李斯書 王母佩上詳璽二佩漢武内傳/曰西王母 金剛靈璽
 投佛寺 棄草間唐六典曰候景敗璽為將侯子監/所盗走江東懼追兵至投諸佛寺
為棲霞寺僧永得之侍文獻通考曰梁末侯景之敗也/以傳國璽自隨使其 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掌之曰
若我死直沉於江勿令吳兒復得之思賢自京口濟江/遇盜從者棄之草間至廣陵以告郭元建元建取之以
與辛術術/送之至鄴 魚鳥文 螭虎紐玉璽譜曰璽博袤四寸/魚鳥為文 蔡邕獨斷
曰璽者信也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 原玉檢金繩 玉柙銀縷
[373-25a]
上詳璽二玉後漢禮儀志諸侯王列侯薨/皆贈印璽 柙銀縷文貴人長公主銅縷 増龍紐五
盤 麟璽一鈿唐六典曰玉璽者秦始皇取藍田玉刻/而為之方四寸紐五龍盤 晉紀曰建
武元年江寧民虞廸墾地得白玉/麟璽一鈿以獻文曰長夀萬年 光照水外 字在
腹中上詳璽二長凉州記曰吕光時州人陳平仲得玉/璽博三寸 四寸光澤無文向日視之字在腹中
有三十/四字 張嘉來獻 邦昌命齎上詳璽二謝宋史曰/建炎元年 克家以
張邦昌命齎玉璽至文曰大宋受命/之寳上見之慟哭命汪伯彦司之 負登大散嶺
攜登𤣥武樓唐書曰僖宗光啟二年田令孜刦上如寳/雞上以傳國璽授神䇿軍使王建負之以
從登大散嶺雍五代史曰晉石敬塘反唐主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 王重美及宋審䖍等攜傳國寳登𤣥武
[373-25b]
樓自焚死後契丹大舉入㓂遂滅晉出帝與太后遣宗/室延煦延寳齎降表及玉璽歸契丹契丹得璽以為製
作不工與前史所傳者異命延煦等還報求真璽出帝/以狀答曰頃潞王從珂自焚于洛陽玉璽不知所在此
寳先帝所為在位/羣臣備知乃已
  璽四
原王者之印詳璽/一 傳國之器晉中興書曰戴施得璽/隂懷還南王彪之議未
詳傳國璽造創之始然厯代以來及太始之初揖遜/禪位以兹相授故是傳國之守器也始得之宜慶賀
表信神祗玉璽譜曰在君則封冊畿服表信/神祗在臣則授職君上顯用民下 羨思慈
詳璽/二 改授太祖魏志云天子改/授太祖金璽 改號宇文詳璽/二
[373-26a]
 井氣五色詳璽/二 黄霧四塞燕書云元璽六年蔣幹/遣劉猗齎傳國璽詣晉
求救猗負璽私行數里忽黄霧四塞/迷途不得進取乃還易行璽始得去 増龍門河水趙/書
曰劉曜於龍門河水中得一玉璽文曰/克夀永昌曜以為天錫齎九日而受之 西山石闕石/虎
别傳曰韓强在長城縣西山巖石闕/中得𤣥璽方四寸厚二寸虎以為瑞 袁紹向肘玉璽/譜曰
袁紹有僣號意乃拘孫堅妻逼求之紹得璽見魏武/舉以向肘魏武惡之紹敗得璽還漢以禪魏魏禪晉
張豐繫肘詳璽/二 簡文拜受晉中興書曰海西公廢大/司馬桓溫率百官具乗輿
法駕奉迎簡文於㑹稽邸於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拜受璽綬 郗恢奉表玉璽/譜曰
雍州璽者晉泰光十九年雍州刺史郗恢表慕容永稱/藩奉璽方六寸厚三寸上蟠螭為鼻合髙四寸六分四
[373-26b]
邊龜文下有八字其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夀昌鳥篆/隱起巧麗驚絶是慕容所制原其所由未詳厥始也
金人刼取宋宣和初所造九寶其八為金人所刼惟鎮/國寳在焉上以宣示執政五色温潤真希世
之寳/也 遼主敗遺女真之亂遼主延禧軍敗遺傳國寳/於桑乾河元世祖時有札拉爾氏者
漁於桑乾之濱得之而不識歸寘其室夜/有光監察御史楊桓辨其文叙而上之 天璽西京/雜記
曰元后在家嘗有白燕銜白石大如指墜后績筐中后/取之石自剖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復
還合乃寳録焉後為皇后常/并置璽笥中謂為天璽也 神璽詳下/六典 璽笥詳上/天璽
 璽室西京雜記曰中書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緑綈其上 主璽令史 主璽
下士唐六典曰秦有符璽令齊置主璽令史於蘭臺以/侍書御史領之後周天官府置主璽下士四人分
[373-27a]
掌神璽傳國璽與六璽之藏唐因隋/置符璽郎四人天后更名符寳郎 原絳侯綰璽史/記
絳侯傳曰人有告絳侯周勃欲反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
居小縣顧欲反耶案異/物志頭上巾謂之冒絮 劉毅徵璽晉書曰王導孫謐/少有美譽領司徒
桓𤣥將簒謐奉璽冊詣𤣥𤣥封開國公及劉裕破𤣥䕶/軍將軍劉毅問曰璽綬何在謐懼出奔裕追還之委任
如/初 増季龍送璽晉書載記曰石季龍尅上邽遣主簿/趙封送傳國玉璽太子玉璽各一於
勒/ 巴延磨璽輟耕錄後曰至元間太師巴延出太府/監所藏厯代玉璽磨去篆文改造押字
圖書及鷹墜等物以分散其黨與蓋先以奏請故也獨/唐武氏一璽玉色瑩白制作如官印璞僅半寸許因不
可他用遂付藝文監收之竟獲/永存豈武氏之智能料之乎
[373-27b]
  璽五
增詩唐李白詩曰天書降紫泥 元王逢長樂未央玉
璽歌曰赤龍銜日照赤子白蛇横斃烏騅死東風吹冷
咸陽灰長樂未央連闕起昆吾寳刀截瓊肪隂文小篆
雲漢章盤螭作紐徑二寸厯嵗四百傳天王黄星孛明
銅爵舞銅仙淚泣如絲雨盗將神器竟不歸璽亦漂淪
頻易主使君購得心良苦君不見豐城有劍氣上衝米
船也貫滄江虹陋歌先附蘇卿鴻
[373-28a]
増賦唐闕撰人/姓名咸陽獲寳符賦曰玉鈕惟舊芝泥尚新
螭文外發鳥篆中陳
增序唐梁肅受命寳賦序曰鼎之輕重與璽之去留莫
不視德之髙下位之安危若以負扆之尊被竊鈇之言
此片玉耳復何為哉
増表宋曽肇賀上傳國寳表曰受命之符為時而出自
天之祐維聖是承方拜貺於大庭遽均恩於率土官師
動色海㝢蒙休臣聞夫國璽之有去來猶周鼎之有輕
[373-28b]
重好治而惡亂舍昏而即明頃自有唐之衰薦更五代
之季伏而不發殆且百年忽爾自歸將傳萬世所以表
祖宗積累之慶告社稷靈長之休在聖與仁宜昌而夀
陛下沉潛廸哲剛健好生參天地以成能垂子孫而作
則果有神物是貽皇家固將配甘露以紀元豈止擬芝
房而度曲臣職專守土志切慕君講稱夀之儀阻陪下
列奏升中之頌故俟方來 趙南唐代任參賀玉璽表
曰天道左旋炎圖復振皇威北暢珍物遄歸元正㑹朝
[373-29a]
普率呼抃伏以海嶽所産惟玉禀陽宗廟之傳以璽守
位元帝得之興晉祚光武因之洪漢京恭惟皇帝陛下
席累聖之休受一謙之益以時和嵗豐為上瑞以兵寢
刑措為極功蠲租弛民羣生莫不安業解網恤物異類
亦且懷仁函封逺致不知何國之白環篆刻孔彰咸曰
寧王之大寳故府之藏既入神州之復可期臣病解樞
機勉之藩服觴稱萬夀自憐遂隔於慶儀品列三金猶
幸獲供於貢職
[373-29b]
增記宋鄭文寳玉璽記載傳授本末曰秦璽者李斯之
魚蟲篆也其圍四寸至漢謂之傳國璽迄於獻帝所寳
用者秦璽也厯代皆用其名永嘉之亂沒於劉石永和
之世復歸江左者晉璽也太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渉六
朝至於隋代者慕容燕璽也劉裕北伐得之闗中厯晉
暨陳復為隋有者姚秦璽也開運之亂沒於耶律女真
獲之以為大寳者石晉璽也盖在當時皆誤以為秦璽
而秦璽之亡則已久矣
[373-30a]
増論宋胡致堂論曰有天下者必汲汲於一璽求之不
得則歉然若郡守縣令之官而未視印紱也夫璽何所
本哉二帝三王不聞傳是物而後為君也舜受之堯禹
受之舜湯受之禹文武受之湯先聖後聖若合符節者
豈符之謂歟故詩書春秋紀事詳矣曾不及璽獨秦誇
大使李斯以蟲鳥之文刻之美玉兼稱皇帝以識詔令
自是而後始有璽書使秦善也而璽無所本固不當法
使秦不善也而璽雖美擊而破之為宜又何足傳也故
[373-30b]
嘗論之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為而受之君者也不
可以失失之則不敬天子之璽亦一代所用而非受之
於天者也必隨世而改不改則不新故漢有天下當刻
漢璽而不必襲之秦唐有天下當刻唐璽而不必襲之
隋所以正位凝命革故而取新也苟以為不然曷不於
二帝三王監之彼世之璽以亂亡毁逸者固多矣必以
相傳為貴又豈得初璽如是之久耶
  印一
[373-31a]
原釋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以為騐也亦言因也封物
相因付也 衞宏漢舊儀曰諸侯王印黄金槖駝鈕文
曰璽列侯黄金印龜鈕文曰印丞相將軍黄金印龜鈕
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
石銅印鼻鈕文曰印 増崔豹古今注曰奏劾者絺為
囊盛印於前示奉法而行非奏劾者以青繒為囊盛印
於後 文獻通考曰宋制諸王嗣子金印紫綬郡公侯
嗣子銀印青綬尚書令僕射中書令監秘書監銅印黒
[373-31b]
綬諸校尉中郎將銀印青綬縣鄉亭侯金印紫綬諸都
尉校尉中尉銀印青綬州郡史銅印墨綬御史中丞都
水使者銀印墨綬匈奴䕶羌諸校尉銅印青綬尚書左
右丞秘書丞銅印黄綬 又曰梁制乗輿印璽及皇太
子諸王五等國封皆略如齊制鄉亭闗内闗中及各號
侯諸王嗣子金印龜鈕闗外侯銀印珪鈕諸縣署令秩
千石者州郡大中正郡中正銅印環鈕公府令史亦同
 又曰陳制宫中大事用璽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三
[373-32a]
品以上皆金銀章四品銀印五品以下皆銅印並方一
寸皆龜鈕 又曰北齊天子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
為之長尺二寸廣二寸五分皆上為鼻鈕腹下隱起篆
文書督攝萬機四字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縫用則左
户部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轉納 唐六典曰左藏
令掌邦國庫藏之事凡出給先勘木契然後録其名數
及請人姓名署印送監門乃聽出若外給者以墨印印
之 唐㑹要曰建中三年詔中書門下兩省各置印長
[373-32b]
慶三年鑄御史䑓行從印二出使印二 文獻通考曰
唐制天子廵幸則京師東都留守給留守印諸司從行
者給行從印 宋史輿服志曰兩漢以後人臣者金印
銀印銅印唐制諸司皆用銅印宋因之諸王及中書門
下印二寸一分樞宻宣徽三司尚書省諸司印方二寸
惟尚書省印不塗金餘皆塗金節度使印方一寸九分
塗金餘印並方一寸八分惟觀察使塗金 文獻通考
曰宋制禁中所用别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印中書奏
[373-33a]
覆狀用之二曰御前印樞密院宣命及諸司奏狀用之
三曰書詔印翰林詔勅别録勅榜用之皆鑄以金 又
曰淳化五年賜諸王印章至道元年鑄左右春坊印紹
興三十二年鑄皇子鄧慶恭三王印 又曰祥符二年
鑄龍圖閣印文曰龍圖閣御書記天禧元年秦州奏澶
州軍士王貴自云得于闐玉印一以獻四年編御集朱
允中等言御製書印三請用金鑄從之 又曰宋英宗
治平三年命知制誥邵泌殿中丞蘇唐卿詳定天下印
[373-33b]
文泌唐卿皆通篆籀尋復廢罷亦無所釐改焉神宗熙
寧四年詔中外奉使除文臣兩省武臣横行已上不以
職務𦂳慢餘官如使外國接送伴體量安撫制勘之類
給奉使印餘給銅記以奉使朱記為名元豐四年詔三
省印銀鑄金塗給事中印為門下外省印舍人印為中
書外省印六年别鑄禮部貢舉之印舊制貢院有印院
廢印亦隨毁禮部遇鎻試則牒印廢事故也又詔臣僚
所授印亡歿並賜隨𦵏 遼史志曰杓窊印杓窊鷙鳥
[373-34a]
之總名以為印紐取疾速之義行軍詔賜將帥用之道
宗賜耶律仁先鷹紐印即此 續文獻通考曰遼制皇
后印文曰皇后教印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銀鑄以印
文官制誥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銀鑄以印武職制誥
契丹樞密院契丹諸行軍部署漢人樞密院中書省漢
人諸行宫都部署印並鑄文不過六字以上 又曰金
天㑹六年始詔給諸司印其前所帶印記無問有無新
命悉上送官敢匿者國有常憲至正隆元年以内外官
[373-34b]
印新舊名及階品大小不一有用遼宋舊印及契丹字
者遂定制命禮部更鑄 又曰元制一品衙門用三䑓
金印二品三品用兩臺銀印其餘大小衙門印雖有大
小不同皆用銅其印文皆用博索瑪勒帝師所制蒙古字
書 輟耕録曰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
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
者得㫖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然按周廣順
二年平章李糓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此則又
[373-35a]
押字用印之始也 續文獻通考曰明制各衙門印信
俱禮部鑄印局專管鑄造印信俱有定式其後又有鑄
换辨騐等例凡開設各處衙門合用印信劄付鑄印局
官依式鑄造給降其有改鑄銷毁等項悉領之凡内外
各衙門印信年久篆文平乏不堪用使具奏鑄换候領
新印然後以舊印繳納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鑄印局
辨其印信真偽
  印二
[373-35b]
増拾遺記曰禹治水黄龍曳尾於前𤣥龜負青泥於後
龜頷下有印文皆古文作九州山水之字禹所穿鑿之
處皆使青泥封記其所使𤣥龜印其上後世印章皆肇
此也 史記曰秦㑹稽太守殷通聞陳渉起欲發兵應
渉使項梁將梁使兄子籍拔劔斬守頭佩其印綬門下
大驚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又曰張耳責讓陳餘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
臣重去將哉乃脱解印綬與耳耳不敢受餘走如厠客
[373-36a]
有說耳者曰天予不取反受不祥急取之乃佩其印遂
收其兵由此有大隙 又曰酈寄與典客劉揭説吕祿
曰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
禍且起吕祿遂解印與典客而以兵授之太尉 漢書
嚴助曰陛下以方寸之印尺二之組鎮撫方外不勞一
卒不煩一㦸而威德並行 史記曰漢武帝遺詔以討
莽何羅功封金日磾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輔政
嵗餘病困大將軍光白封日磾卧受印綬 又曰漢元
[373-36b]
帝時石顯為中書令與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黨
附者皆得寵位民歌曰牢邪石邪五鹿客耶印何纍纍
綬若若耶言其兼官據勢也 衞青傳曰元朔五年春
令青將三萬騎出髙闕圍右賢王得右賢裨王十餘人
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
軍 烏孫傳曰漢都䕶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賜
金印紫綬 西域傳曰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
大禄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户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
[373-37a]
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漢書曰王莽簒位遣謁者即拜
龔勝太子師友祭酒以印綬就加勝輒推不受曰吾受
漢恩厚無以報今老矣旦暮入地豈宜以一身事二姓
下見故主哉 東觀漢記曰更始立以上為太常偏將
軍時無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 後漢書曰㓂恂初
為功曹太守耿況甚重之王莽敗更始立使使者狥郡
國曰先降者復爵位至上谷況迎上印綬使者納之一
宿無還意恂勒兵入見使者曰天下初定使君建節銜
[373-37b]
命郡縣莫不延頸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墮大信將復
何以號令他郡乎使者不應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況
恂進取印綬帶於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詔之况受命
而歸 又曰東漢光武欲保全功臣爵土不令以吏事
為過遂罷左右將軍官耿弇等上大將軍印綬皆以列
侯就第加位特進奉朝請 東平王蒼傳曰永平十一
年正月來朝月餘還國明帝懷思乃遣使手詔國中傅
曰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其言
[373-38a]
甚大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諸子年五嵗已上能趨拜者
皆令帶之 東觀漢記曰馬援上書言臣所假伏波將
軍印書伏字犬外嚮成臯令印臯字為白下羊丞印四下
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縣長吏印文不同恐天下
不正者多符印所以為信也所宜齊同薦曉古文字者
事下大司空正郡國印章奏可 後漢書曰東漢桓帝
初受學於周福後以福為尚書時語曰因師獲印周仲
進仲進福字也 又曰獻帝遷許徐璆以廷尉徵當詣
[373-38b]
京道為袁術所劫術死軍破璆送前所假汝南東二郡
印綬司徒趙温謂璆曰君遭大難猶存此耶璆曰昔蘇
武困於匈奴不墜七尺之節况此方寸印乎 又曰延
熹八年沛國戴異得黄金印無文字遂與廣陵人龍尚
等共祭井作符書稱太上皇伏誅 又曰張魯在漢中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羣下欲尊魯為漢寧王功曹閻諌
以必為禍先魯從而止 魏武設官令曰魏諸官印各
以官為名印如漢法斷二千石者章 魏志曰咸熙元
[373-39a]
年鎮西將軍衞瓘上雍州兵於成都縣得碧玉印各一
印文似成信字依周成王歸禾之義宣示百官相國府
 又曰平原太守劉份取印囊及山雞毛著器中使管
輅筮之輅曰内方外圓五色成文合寳守信出則有章
此印囊也 晉輿服志曰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
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側綬鞶古制也漢
世著鞶囊者佩在腰間或謂之綬囊 晉中興書曰趙
王倫僭位而以茍且之惠取悦人情金銀冶鑄不給於
[373-39b]
印故有白板之侯君子恥服其章 宋書曰孔琳之為
尚書左丞揚州中從事史建言曰夫璽印者所以辨章
官爵立契符信貴在仍舊無取改作今世惟尉一職獨
用一印至内外羣臣每遷悉改終年刻鑄䘮功消實金
銅銀炭之費不可稱言非所以因循舊貫易簡之道愚
請衆官即用一印無煩改作若新置官官多印少又或
零失然後乃鑄則仰禆天府非唯小益 齊書曰巴西
人趙續伯反奉其鄉人李𢎞為聖王𢎞乗佛輿以五綵
[373-40a]
裹青石誑百姓云天與玉印當王蜀後敗 梁書曰何
思澄自廷尉正遷治書侍御史宋齊以來此職甚輕天
監初始重其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盛印青囊
舊事糺彈印綬在前故也 又曰王瑩拜將軍印工鑄
其印六鑄而龜六毁既成鎮空不實補而用之居職六
日暴卒 後魏書曰孝昌中於廣平王第掘得古玉印
勅召祖瑩與李琰辨之瑩曰此于闐國玉晉太康中所
獻乃以墨塗字觀之果然時稱其博物 唐書曰唐肅
[373-40b]
宗在靈武鑄印追兵文曰六合大同之印 又曰裴度
平章中書失印自如左右白復於故處得之度不應或
問其故曰此必吏人盜之以印書劵耳急則投水火緩
則復故處時服其識量 唐㑹要曰正元十年詔賜南
詔蠻異牟尋鑄印一用黄金銀為窠其文曰正元冊南
詔印 又曰朱泚遣其將韓旻領兵三千趣奉天時奉
天未有武備泚召段秀實與謀秀實隂圖之乃與將吏
謀殺泚且欲遣韓旻兵回竊姚令言印不遂乃以司農
[373-41a]
寺印倒印符牒旻莫辨其印遑遽而回 宋史曰㓂準
在樞密院王旦在中書有事送密院印違詔格準以上
聞旦被責堂吏皆被罰不踰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
詔格堂吏欣然呈旦旦送還密院而已準大慚謝 又
曰宋郎官何洵直失本部印上欲重其罪吕正獻公曰
洵直失印誠有罪然重譴之則後猾吏皆得以制主司
矣乃薄其罪
  印三
[373-41b]
増桃 棗漢禮儀志曰夏至隂氣萌作恐傷物不茂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以施門户
黄君制使虎豹法曰道士/當刻棗心作印方四寸也 原鑄龜 給馬晉中興書/曰㑹稽山
隂人孔愉字敬康嘗經餘不亭見執龜于路者愉買而/放之溪中龜中流顧者數四後愉以討華軼功封餘不
亭侯及鑄侯印而龜文左顧三鑄如初印工以聞愉愉/悟乃取佩 後魏書曰髙帝詔軍警給雀印傳符次給
馬/印 金龜 玉蛟上詳印一金又江表傳曰諸葛恪被/誅弟融刮 龜印服之而死 後魏
書曰承明元年上谷郡/人獻玉印有蛟龍之文 種龍 摘鵲陳留風俗傳曰/巴吾縣宋雜陳
楚地故梁國寧陵種龍鄉也今其都印文曰種龍鵲搜/神記曰漢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 飛
翔近地令人捕之化為石顥令椎破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上之藏宫後議即汝南樊衡上言堯舜時有
[373-42a]
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 五字 六書漢武帝時據土數五故以/五字為印文若印文不足
五字則以之字足之書漢書藝文志曰六體者古文竒/字篆書隸書繆書蟲 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
書幡信也注繆篆/古文屈曲纒繞 隆平 磊落相印經曰印有八角/十二芒凡印欲周正
上隆下平光明潔清如此為善執蔡伯喈釋誨曰或畫/一䇿而綰闕萬金或談終朝而 瑞珪連衡者六印磊
落合從者/駢組流離 銀黄 金紫黄金印銀綬是為銀黄軍又/漢武帝勅責楊僕曰將 請
乗傳行塞因用歸家懷銀黄垂三組夸鄉里注銀銀印/黄金印僕為主爵都尉又為樓船將軍并封梁侯三印
故垂三組也腰蔡澤懷金/印結紫綬於 吾其足矣 相法 防法相印書曰相/印法本出陳
長文長文以語韋仲將印工楊利從仲將受法以語許/士宗私以法占吉凶十可中八九仲將問長文從誰得
[373-42b]
法長文曰本出漢世又印工宗養以法語程申/伯也 周書曰師有六都印皆是師自防之法 増石
文 鐵銘江表傳曰呉厯陵縣有名山臨水髙百丈其/上三千丈有七孔相傳謂之石印石印神有
三郎時厯陵長表言石印文發孫皓大喜遣使祭厯陵/使者以髙梯上省印文詐以朱書曰楚九州都揚作天
子還以印文啟皓皓曰太平之主非孫復誰以印綬拜/三郎為王 拾遺録曰王溥即王吉之後也傭書於洛
美形貎又多文辭來就其書者丈夫贈其衣冠婦人遺/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寳盈車而歸積粟十廩九族莫不
仰其衣食洛陽稱其為善而得富也溥先時家貧穿井/得鐵印銘曰傭力得富錢至億庾一土三田軍門主簿
後以一億庾錢輸官得中壘校尉三田一土壘字也壘/校尉掌軍壘門故曰軍門主簿也積善降福明神之報
也/ 含鈎 貫珠夢書曰印鉤為人之所禄也夢見印/鈎人得子含吞印鈎懷姙婦也鈎從
[373-43a]
腹出為其乳失印子傷墮而懷之妻有姙以口含之子/為宅中 漢輿服志曰佩雙印乗輿諸侯王公列侯以
白玉中二千石至四百石皆以黒犀三百石以下皆以/象牙上含絲乗輿以縢貫白珠赤罽蕤諸侯王以下以
綔赤絲㽔縢綔/各如其印質 銅鼻 金窠上詳印一印唐李白詩/曰重垂重 押千官金
窠篆字/竒屈盤 被辱 不供魏氏春秋曰許允善相印出為/鎮北將軍將拜以印不善使更
刻之如此者三允曰印雖始成而已被辱問送印者果/懷之而墜于厠 辛替否曰陛下倍百行賞倍十増官
金銀不/供于印 擊吳 全凉漢景帝賜汝南王以將軍印擊/吳 述異記曰張軌字士彦為
使持節䕶羌校尉凉州刺史客相印曰祚傳子/孫長有西夏闗洛傾陷而凉土獨全傳國八主 原辨
爵 示信上詳印二有不言/而信示人 信 彤鏤 金範上見傳禮/ 下見
[373-43b]
 張良操 項羽刓漢王使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 史記曰項羽欲封人印刓敝而
不/與 買臣懷 淵明棄漢朱買臣拜㑹稽太守懷其印/綬而入㑹稽郡 晉陶潛為彭
澤令棄/印而歸 増入山佩 閉室封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佩黄神白章印其濶四
寸其字百二十以封泥著之所住之四方各百歩則虎/狼不敢近 列仙傳曰方回者堯時隱人也隱于五祚
山中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印封其户時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門户不可開 龜
者蟄藏 虎者威猛應劭漢官儀曰印者因也龜者隂/也抱甲負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
功成而退其又曰所以虎鈕者虎者/獸之長取 威猛以繫服羣下也 陶朱還齊 留
侯辭漢越范蠡遊五湖至齊齊王間其賢徵為相遣印/封之蠡歎曰吾居家致千金為官至卿相此布
[373-44a]
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遂送印還齊王將家財分賜/鄉里止懷珍寳金玉私行止於陶 漢留侯事髙祖定
天下歎曰良以三寸舌為帝者師此布衣之極/也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遂解印綬辭歸 周勃
請歸 彭宣乞歸周勃謝請歸相印專漢彭宣字子佩/為大司空以王莽 權上印綬乞歸
鄉/里 鑄監軍使 賜辟仗使唐宗室李説請為監軍使/王定逺别鑄印上許之監
軍有印自定逺始無唐憲宗元和十三年賜六軍辟仗/使如方鎮之監軍 印及張奉國等得罪至是始賜印
得糾䋲軍政/事任專達矣 盧奕懷走 李磎挈奔唐盧奕黄門監/懷慎子也留臺
東都兼知武部選安禄山陷東都吏皆亡散奕乃遣妻/子懷印間道走京師 唐劉允章為東都留守黄巢至
分司李磎挈尚書印走河陽允章寄治河清及巢僣號/允章輒受偽官遣人取印磎所磎不與允章更悔愧移
[373-44b]
檄近鎮起兵捍賊/磎乃持印還之 原蘇秦佩六國 犀首佩五國史/記
蘇秦曰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豈佩六國印五又曰/犀首姓公孫名衍張儀卒後犀首入相秦常佩 國相
印為從/約長 夏侯得一匱 段熲上一簿漢書夏侯嬰從/捕虜六十八人
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匱銅東觀漢記段熲上書曰/掠得羌侯君長金印四十三 印三十一錫印一枚及
紫綬三十八黄綬二/枚尉印五枚皆簿入
  印四
原弄印趙堯傳曰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既行久之髙/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為御史大夫者
熟視堯曰無以易堯/遂拜堯為御史大夫 銷印漢書曰漢王與酈食其謀/撓楚權食其勸立六國後
[373-45a]
漢王曰善趣刻印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
豎儒幾敗廼公/事令趣銷印 増御印唐元稹詩曰彤管内人書/細膩金奩御印篆分明
郡印懲咎賦曰幸皇鍳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 侯印唐杜甫詩曰軍/符侯印取豈遲
相印孔光拜相刻侯印書贊王南粤傳曰髙皇/帝賜臣佗璽以為南粤 賜其丞相銀印 六印
杜甫痩馬行曰細看六印帶官字謂飛/字印龍形印印於馬之膊髀凡六印也 四印黄山谷/曰我提
養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贈君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黙無可揀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
 原信以守器 官不易方 奉而行之 守而勿失
 増詣闕上印漢張敞怨掾絮舜按殺之使者奏敞賊/殺不辜免為庶人敞詣闕上印綬便從
[373-45b]
闕下/亡命 圍第收印東漢桓帝與中常侍單超等五人定/議誅梁冀超等請劔㦸士千餘人共
圍冀第收大將軍印綬冀/自殺封超等五人為縣侯 呼弟佩印吴孫策病甚呼/弟權佩以印綬
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遂卒時
年二/十六 殺賊繫印晉書曰王敦反王導率羣從詣闕請/罪值周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
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然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
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後 立茅受印史記曰欒大見/武帝拜五利將
軍又佩天士地士大通印又封樂通侯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大亦衣羽衣立白茅
受印以示不/臣凡佩六印 封書置印三國志曰吳使張温來聘蜀/自是信使不絶時事所宜吳
[373-46a]
王權常令陸遜語諸葛亮并刻印置遜所每/與帝及亮書必以示遜有不安輒改而封之 約許上
唐裴寂遷左僕射帝置酒含章殿歡甚寂頓首曰始/陛下發太原約天下已定許上印綬今四海妥安願
賜骸骨/歸田里 不敢知印唐憲宗朝程异數進羡餘又賂吐/突承璀遂得與皇甫鎛同為宰相
自知不合衆心能廉謹謙退為相/月餘不敢知印秉筆故終免於過 印授維則唐順宗/三年給
事中張維則自新羅使回云於海上泊洲島間見花木/臺殿有數公子命一青衣捧龜印以授維則乃寘之寶
函復語維則曰致於皇帝維則還舟中回顧舊路悉無/踪跡金龜長五寸上負黄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其篆
文曰鳳芝龍术受命無疆維則達京師/即具以事進上曰朕前世豈非仙人乎 印賜錢鏐吳/越
世家曰唐莊宗入洛吳越王鏐復修職貢於唐并厚獻/以賂權要求金印玉冊上下其議于有司有司言故事
[373-46b]
惟天子用玉王公皆用竹冊唐主/曲從其請竟以玉冊金印賜之 佩四將印唐王忠/嗣為河
西隴右節度使權朔方河東節度/佩四將印控制百萬近古未有 納三省印宋寧宗/開禧元
年以韓侂胄平章軍國事論者謂侂胄繫銜比呂夷簡/省同字則其體尤尊比文彦博省重字則其所與者廣
于是三省印/並納其第 王豐墮印瑯嬛記曰王豐為糓城令印/一日墮地損其鼻鈕明日視
之則覆斗也豐異之問功曹張齊齊對曰自昔君/印多用覆斗以臣料之君當封乎後果封中山君 陳
饒椎印漢書曰王莽既簒位遣五威將軍王駿等多齎/金帛遺單于因易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璽
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駿既至授單于印綬令上故印/綬單于再拜受詔譯前欲解故印左姑夕侯蘇曰未見
新印文宜且勿與單于解故印紱奉上受著新紱不解/視印飲食至夜罷右率陳饒謂諸將率曰鄉者姑夕侯
[373-47a]
疑印文幾令單于不予如今視印知其變改必求故印/此非辭説所能距也既得而復失之辱命莫大不如椎
破故印以絶禍根/即引斧椎壞之 私受梁王印史記曰吳楚軍時李/廣為驍騎都尉從太
尉周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注廣為漢將私受梁
印故不/以賞也 搆收馬援印東漢馬援征交趾卒于軍梁/松搆陷之詔収新息侯印綬
倒用司農印詳印/二 倒用都統印五代唐莊宗遣魏王/繼岌及郭崇韜將兵
伐蜀以李崧掌書記繼岌已破蜀而劉皇后聽讒言遣/人教繼岌殺崇韜人情於是不安崧見繼岌曰君何作
此危事今逺軍五千里不見咫尺之詔殺大臣是召亂/也乃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以黄紙作詔書倒用
都統印明旦告諭/諸軍人心乃定
[373-47b]
  印五
增詩元台哈布哈題衛將軍玉印歌曰武皇雄略吞八荒
將軍分道出朔方甘泉論功誰第一將軍金印照白日
尚方寳玉將作匠别刻姓名示殊賞蟠螭交紐古篆文
太常鐘鼎旌竒勲君不見祈連山下戰骨深中原父老
淚滿襟衞后廢殂太子死茂陵落日秋風起天荒地老
故物存摩挲斷文弔英魂
增賦唐趙良器印賦曰域中四大得一者王混同區宇
[373-48a]
端拱巖廊運元功而莫測故神用之無方穴處巢居時
尚傳於朴略結繩刻木化始漸於昭彰暨夫扇澆薄事
征討智慧出而下有大偽忠信興而上失其道聖人以
智周萬物仰觀俯考追淳化於往初發鳥跡而爰造是
鑄至堅之金騁至巧之性方圓設象以迴合雕錯得宜
而瑩淨其道恒其體正其君者是効故有聞於至孚王
者是司故不待於嚴令詳觀其貌且横且直文繚繞而
外轉字連綿而内逼迹處泥而髣髴容因朱而翕赩廹
[373-48b]
而察之若披彩畫之圖逺而望之若散晴霞之色爾其
大小咸凖委曲相襲隨時而行仗義而立羣吏則有慮
其誕故合之而給天子則不責於人故司契而執借如
九命作伯三朝謁帝服冠冕而去來佩印綬而有繼當
司存之部領覽職事之巨細㒺不典常作師圖忱之子
且契之不明訟之所起契之既用人得而理豈徒常山
張氏化墜鵲而初成餘不亭侯感迴龜而相似光錫忠
義若斯而已亂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執其左契
[373-49a]
欲使還淳故得永全大寳不斁彞倫斯亦為政之機要
豈止更光於縉紳
原銘後漢李尤印銘曰赤紱在躬非印不明棨傳符節
非印不行龜鈕犢鼻用爾作程 胡廣印衣銘曰明明
上皇旌以命服紆朱懷金為光為飾邁種其澤撫寧四
國宣慈惠和柔嘉維則克厭帝心膺兹多福登庸厯夀
子孫千億 晉傅𤣥印銘曰往昔先王配天垂則乃設
印章作信萬國取象晷度是銘是刻文明慎宻直方其
[373-49b]
徳本立道生歸乎𤣥黙太上結䋲下無荒慝
原表魏武帝讓還司空印綬表曰臣文非師尹之佐武
非折衝之任遭天之幸忝竊重授内踵伯禽司空之職
外承吕尚鷹揚之事斗筲處之民其瞻觀水土不安姦
宄未静臣常媿辱憂為國累臣無智勇以助萬一夙夜
慙懼若集水火未知何地可以隕越
  符一
増文心雕龍曰符者孚也徵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
[373-50a]
瑞漢用金竹末代從省代以繻矣 揚子曰儋人之爵
懐人之符分人之禄 漢書曰髙祖與功臣剖符作誓
丹書鐵劵金匱石室蔵之宗廟 又曰文帝為銅虎符
竹使符注銅符當發兵遣使至郡合符合乃受之竹符
以竹箭五枝長五寸鐫刻篆書與郡守各分一半右留
京師左以與之 杜詩列𫝊曰初禁網尚簡但以璽書
𤼵兵未有虎符之信詩上疏曰舊制𤼵兵皆以虎符其
餘徵召竹使而已符䇿㑹合取為大信所以明著國命
[373-50b]
欽持威重也間者𤼵兵但用璽書或以詔命如有奸人
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召兵郡國可立虎符以絶奸端
 文獻通考曰初唐髙祖入長安罷隋竹使符班銀菟
符其後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旅易守長宫殿門城門給
交魚符廵魚符左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雌雄各十二
朝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𫝊信符者以給郵𫝊通制命
皇太子監國給雙龍符京都留守給麟符東方諸州給
青龍符南方朱雀符西方騶虞符北方𤣥武符隨身魚
[373-51a]
符者以貴賤應召命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
盛以魚袋有𫝊符銅魚符者給封符印發驛封符及封
魚函用之木契符者以重鎮守慎出納又有喚人木契
有勅召者用之魚契所降皆有勅書尚書省符與左同
乃用 又曰宋康定初製銅符上篆文曰某處發兵符
下鑄虎豹為飾而中分之右五符留京師左符付總管
鈐轄州軍事官髙者掌之 宋神宗史志曰皇城司掌
宫城出入之禁令凡門給銅符二鐵牌一左符留門右
[373-51b]
符請鑰鐵牌則請鑰者自隨以時參騐而啓閉之 宋
史曰建炎三年改鑄虎符紹興五年改鑄東南十将京
畿第二将紹興銅虎符
  符二
増龍魚河圖曰黄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誅殺
無道黄帝以仁義不能禁止乃仰天而歎天遣𤣥女下
授帝兵符遂伏蚩尤 史記曰黄帝修徳振兵未嘗寧
居東至於海登几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鷄頭南至
[373-52a]
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釡山 古史考曰武王問
太公曰引兵深入卒有緩急吾将以近通逺奈何太公
曰主與将有隂符八等有大勝得敵之符長一尺破軍/禽将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
符長八寸却敵執逺之符長七寸交兵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将之符長四寸失利
亡地之符/長二寸 吕不韋别𫝊曰秦華陽夫人承太子間從
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絶賢願得子楚立以為嫡嗣安國
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為嫡嗣 史記曰楚急圍
成皐漢王出成皐東渡河與滕公俱晨自稱漢使馳入
[373-52b]
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内奪其印符麾召諸将易
置之 漢文帝紀曰除闗無用𫝊注𫝊信也或用棨或
用繒為合符 唐書曰太宗曰今我有房𤣥齡猶鄧禹
也居府出入十年軍符府檄駐馬即辦
  符三
原銅虎 玉麟上詳符一京唐六典曰隋煬帝幸遼東/命鄭元為 師留守樊子盖為東都留
守有治績為别造玉/麟符賜之以代銅獸 増銀菟 金魚上詳符一魚遼/史志曰金 符
七枚黄金鑄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執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後𤼵兵 𤣥
[373-53a]
女 赤伏上詳符二秀後漢強華奉赤/伏符曰劉 𤼵兵捕不道 辟兵 調水
抱朴子曰五日著赤靈符於心可辟兵今釵頭符藏東/坡集曰愛玉女洞水恐使者見紿破竹為契寺僧 其
一以為信/號調水符
  符四
原竹符詳符/一 桃符風俗通曰東海度朔山大桃蟠屈/數千里卑枝向北曰鬼門有二神
曰神荼鬱壘主領衆鬼黄帝因/立桃板門畫二神以禦凶鬼 伍符軍中伍伍相保/之法又史記馮
唐言家人子起田中/為軍安知尺籍伍符 六符泰階/六符 剖符詳符/一 合符
詳符二又孟/子若合符節 盗符史記魏公子無忌請如/姬盗晉鄙兵符救趙 焚符荘/子
[373-53b]
曰焚符破璽/而民鄙朴 増乾符東京賦曰聖/皇握乾符 隂符詳符/二 魚
詳符/一 龜符唐車服志曰武后以𤣥/武為瑞故以銅為龜符 銅獸符唐六/典曰
漢文帝為銅獸符第一/至第五以代周之牙璋 詅癡符癸辛雜識曰宋景文/作三泉龍洞詩後任
馬漕刻石本以獻景文曰近世文拙而好刻石/世謂詅癡符注詅癡小蟲篆也出顔氏家訓 堪乞
左符蘇軾詩曰頭白/猶堪乞左符 不奉急符劉后山詩曰寧書下/下考不奉急急符
 原終軍棄符終軍初入闗闗吏與軍繻曰復𫝊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逰終不復𫝊還
棄繻而去後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闗吏識/之曰此乃前棄繻生也注繻符也裂帛頭合以為符
齊女守符楚昭王出逰留夫人齊女於漸臺江水大至/王遣使者迎夫人忘持節不将符不敢行沉
[373-54a]
水而/死 増郭丹買符後漢書曰郭丹從事長安買符入/函谷闗乃喟然歎曰不乗使者車
終不/出闗 寗成刻符又曰寗成為内史抵罪髠鉗乃觧脱/詐刻𫝊以出闗歸家注傳闗之符也
  符五
増詩元朱徳潤漢虎符歌曰建章前殿金鳳凰兵符五
出單于降漢家明詔下雞鹿将軍夜送呼韓王棘門驃
騎多猛士酒酣撃劔願效死征和丞相佐君王從此合
符兵不起霜風千年換陵谷銅秀土花青似玉班班只
憶漢彤庭用夏那知變彞俗當時銜命出闗中編鬚豈
[373-54b]
敢要竒功平原豺獸不擇肉印章千里空泥封
  綬一
増爾雅曰繸綬也即佩玉之組也所以連繫瑞玉者因
通謂之繸也 説文曰緺紫青色綬也 原應劭漢官
儀曰綬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徳也 吕忱
字林曰綬紱也 董巴輿服志曰戰國解去紱佩留其
絲襚以為章表秦乃以采組連結於襚光明章表轉相
結綬故謂之綬漢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雙印佩
[373-55a]
刀之飾乗輿黄赤綬五采黄赤縹紺淳黄圭長二丈九
尺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同漢官儀曰乗輿綬黄/地骨白羽青絳縁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
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黄縹紺淳赤圭長二丈八尺三百
公主大貴人諸侯同又漢官儀曰四采絳地骨白羽/青黄赤縁二丈一尺二百六首侯絳地紺縹三采百
二十首長/二丈八尺諸國貴人相國緑綬三采緑紫紺淳緑圭長
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将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
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又漢官儀曰/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九卿
中二千石一云青緺綬緺音𤓰/青紫色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
[373-55b]
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又漢官儀曰綬羽青/地桃花縹長丈八尺
青綬以上縌音/逆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縌
者古佩襚也佩襚相迎受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
得施玉環玦千石六百石黒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
丈六尺八十首又漢官儀曰黒綬白羽/青地絳二采長丈七尺四百丞/尉三百長/相
二百百石皆黄綬一采淳黄圭長丈五尺六十首又漢/官儀
曰黄綬縁八十/首長丈七尺 晉令曰皇太子及妃諸王𤣥朱綬郡
公主朱綬郡侯青朱綬 輿服志曰自黒綬以下縌皆
[373-56a]
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
織圭長丈二尺凡先合單紡為一絲四絲為一扶五扶
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絲細少者
絲麤皆廣尺六寸 増漢百官表曰丞相金印紫綬御
史大夫銀印青綬秩二千石已上銀印緑綬大邑宰銅
章墨綬秩六百石 蔡邕獨斷曰皇后赤綬玉璽貴人
緺綟金印案緺綟色似緑緺音戈綬文也 又雜章曰
相國金印緑綬位在公上所以殊異休烈羣臣莫得而
[373-56b]
齊 焦贑易林曰二千石官白艾綬 文獻通考曰漢
世著鞶嚢者側在腰間謂之傍嚢或謂之綬嚢盖以紫
嚢盛綬也 唐六典曰晉令有通徳殿太監尚衣尚食
太監竝銀章艾綬 文獻通考曰齊制綬乗輿黄赤縹
紺四采太子諸王纁朱綬赤黄縹紺色亦同相國緑綟
綬三采緑紫紺郡公朱諸侯伯青子男素朱皆三采公
嗣子紫侯嗣子青鄉亭闗中闗内侯紫綬白二采郡國
太守内史青尚書僕射中書監秘書監皆黒丞皆黄
[373-57a]
唐六典曰隋煬帝令牛𢎞制皇后服用翟綬 又曰凡
綬親王纁朱綬一品緑綟綬二品三品紫綬四品青綬
五品黒綬凡有綬則有紱 元史輿服志曰玉環綬制
以納石失金錦/也上有三小玉環下有青絲織網
  綬二
増風俗通曰秦昭王遣李冰為蜀郡太守開成都兩江
闢田萬頃江神每嵗須童女二人不然為水灾冰曰以
女與神因責之久有蒼牛鬭於岸上有間冰還謂官屬
[373-57b]
曰鬬太極可相助也若欲知向南腰中正白者我綬也
主簿刺殺北向者神遂絶 原漢武内𫝊曰西王母交
帶靈飛綬上元夫人佩鳳文臨華綬 増漢書曰朱買
臣字翁子拜㑹稽太守上謂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
錦繡夜行買臣頓首謝乃懐其印綬㣲行歩歸郡邸㑹
稽上計吏方相與羣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守邸與共
食食且飽少見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㑹稽
太守章也守邸驚出語上計吏皆曰妄誕耳其故人素
[373-58a]
輕買臣者入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乃推排列庭中拜
謁 又曰金日磾兩子賞建俱侍中與昭帝同卧起賞
為奉軍都尉建駙馬都尉及賞賜侯佩兩綬上謂霍将
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耶霍光對曰賞自
嗣父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與将軍乎光曰先帝之約
有功乃得封侯時年俱八九嵗 新序曰漢昌邑王取
侯王二千石黒綬黄綬與左右佩之龔遂諫曰髙皇帝
造花綬五等陛下取之而與賤人臣以為不可願陛下
[373-58b]
收之 東觀漢記曰諸王當歸國詔書選三署郎補王
家長史除第五倫為淮陽王長史但輩除者多印綬皆
假倫請於王王賜之綬 又曰馬防為車騎将軍城門
校尉置掾史位在九卿上詔封潁上侯特以前參醫藥
勤勞省闥以㐮城亭千二百户増防身帶三綬寵貴至
盛 漢名臣奏曰大司空朱浮奏曰車府丞宏受詔乗
輿綬五采何多黄也可更用赤絲為地 漢黄憲𫝊曰
陳蕃為三公臨拜歎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
[373-59a]
 魏志曰太祖與吕布書曰國家無好金自取家好金
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綬以表孤心 又
曰丁謐父斐字文侯建安末太祖征吳斐隨行自以家
牛羸困私易官牛被收獄奪官後太祖調斐曰文侯印
綬何在斐亦知見戲也對曰以易餅 晉書曰衛瓘録
尚書事加緑綟綬履上殿入朝不趨 晉永安起居注
曰太原四年有司奏鄯國遣子元英入侍以英為騎都
尉佩假歸義侯印青紫綬各一具 梁書曰張纘為尚
[373-59b]
書僕射議南郊印綬官若備朝服宜竝著綬時竝施行
  綬三
原桃花 盭草上詳綬一注花又漢官儀曰卿大夫藻/火綬青地桃 三彩 漢書曰諸侯王
髙帝初置金璽盭綬如淳注曰盭緑也晉灼曰盭草/名也出瑯琊平昌縣似艾可染緑因以為綬名音戾
五色 三彩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遺五色文綬 下詳上 増貫玉
 帶璽玉藻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 漢髙祖紀注組綬也所以帶璽也 結紫
 佩青蔡澤懐金印結紫綬於腰吾其足矣詔史記曰/齊東郭先生武帝召為郡都尉久待 公車行
雪中履有上無下及其拜二千石佩青緺出宫門行謝/主人榮華道路諺曰相馬失之痩相士失之貧此之謂
[373-60a]
也/ 蛇走 鼠咋風俗通曰車騎将軍馮緄字鴻卿為/議郎𤼵綬笥有二赤蛇可長二尺分
南北走大用憂怖季山孫字寧方得其先人秘要緄請/使卜云君後三嵗當為邉将東北四五千里以為名官
復五年為大将軍南征北討吉祥也居無㡬拜遼東太/守㑹武陵蠻夷黄髙攻燒南郡鴻卿以威名素著選登
亞将奮虓虎之勢皆管氏易林曰/遘鼠咋紫綬衣服 遷新之象 虎頭 鳳文虎頭/綬武
臣所服二/下詳綬 原赤韋 紫艾漢官儀曰綬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闊三尺法天地
人舊用赤韋示不忘古也秦漢易之以絲至今以為常/制 東觀漢記曰馮魴孫石襲母公主封獲嘉侯為侍
中遷衛尉能取悦當世為安帝所寵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劔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赤
采 青羽應劭漢官儀曰皇帝綬黄地赤采不佩璽浮/博物志曰光武嫌二千石綬不青而細朱
[373-60b]
議更用/青羽 光武賜 明帝送東觀漢記李忠字仲都𤼵/兵奉世祖封武固侯時無
綬上自觧所佩綬賜之以又曰沛王楚王来朝明帝告/諸王傅相王子年五嵗 上皆令帶列侯印送綬十九
枚為諸子在道/欲急帶之也 増帶綬虎 吐綬雞五行書曰懸虎/鼻門上子孫帶
綬寸吐綬雞禽名嗉蔵肉綬長闊/數 紅碧相間遇晴則向陽吐之 白璫翡翠 青地
荷蓮唐六典曰續漢志皇后服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綬 宋史輿服志曰法官綬用青地荷蓮錦
綬以别/諸臣 王公師子 中丞練鵲文獻通考曰宋制王/公以下服有師子錦
綬三公奉祀則服之練又曰宋/制御史大夫中丞有 鵲錦綬 𤣥朱純綦緼 黄赤
緑紫青禮記曰天子佩白玉而𤣥組綬公侯佩山𤣥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
[373-61a]
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緼組綬注云/組者五色絲織成綬文 下詳綬一
  綬四
増結綬蕭育漢哀帝時執金吾少與陳咸朱博為友著/名當時往者有王陽貢禹故長安語曰蕭朱結
綬王貢彈冠言/其相薦達也 陳綬漢桓榮為少𫝊大㑹諸生陳其/車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
力/也 原朱紱魏文帝雜事曰昔漢髙祖觧衣以衣韓信/光武觧綬以帶李忠皆人主酬勞報功之
心也今将軍竭力勤勞朕嘗/以昔時自所佩朱紱與卿 紫紱漢末雜事曰詔賜/陳留蔡邕金龜紫
紱邕表云邕退省金龜紫紱/之飾非臣庸體之所能當也 藍紱魏武内誡令云公/主貴人金印藍紱
 青紱曹植求通親親表曰若得辭逺逰戴武弁觧朱/組佩青紱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盖入侍
[373-61b]
輦轂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情之至願 増納蔵陸機弔魏武曰今為/著作郎逰秘閣見魏
武遺令云吾衣裳可為一/蔵歴官所著綬内蔵中 作銘詳下/綬五 緑文紫綬西/京
雜記曰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上設九金龍皆銜九子/金鈴五色流蘇帶以緑文紫綬金銀花鑷每好風日幡
旄光影照耀一殿鈴/鑷之聲驚動左右 青縑白綬又曰漢制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直於
建禮門内臺給/青縑白綬被
  綬五
原銘後漢張衡綬笥銘曰南陽太守鮑得有詔所賜先
公綬笥𫝊世用之時得更理笥衡時為得主簿作銘曰
[373-62a]
 懿矣兹笥爰蔵寳珍冠纓組履文章日信皇用我賜俾
 作帝臣服其令服鸞封艾緡天祚明徳大賚福仁垂光
 厥世子孫克神厥器維舊中實維新周公惟事七涓有
 鄰
 
 
 
 
[373-62b]
 
 
 
 
 
 
 
御定淵鑑類函卷三百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