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5 御定淵鑑類函-清-張英 (master)


[140-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三十五
  政術部十四漕運/ 海運同載/
   漕運一海運同載/
 增玉海曰如淳曰水轉運曰漕 原管子曰粟行三百
 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
 行五百里則衆有飢色孫武曰千里餽糧士有飢色食
 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是言粟不可推移則糴之者無利
[140-1b]
 糶之處受害按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則物重而粗
 者爲近賦物輕而精者爲逺賦/若數千百里漕運其費百倍 増文獻通考東萊吕
 氏曰古者天子中千里而爲都公侯中百里而爲都天
 子之都漕運所貢入者不過五百里諸侯之都漕運所
 貢入者不過五十里所以三代之時漕運之法未甚講
 論 玉海曰禹貢州末繫河先儒以為運道至於青逹
 濟揚逹泗荆至於南河雍至於西河此正裴耀卿節級
 轉輸之法周禮遺人凡師役掌道路之委積委人軍旅
[140-2a]
共委積薪芻積倉於豳峙糧於申㑹蒐之備取於衞而
無轉輸之勞唯職内待邦之移用注謂轉運均人掌牛
馬車輦力政注以為轉委積之屬黍苖詩曰我任我輦
我車我牛箋云召伯營謝轉餫之役廪人有師役之事
治其糧食注有行道止居之異而他未之見 文獻通
考曰按漢初致山東之粟不過歳數十萬石至孝武而
歳至六百萬石幾十倍其數矣雖征斂苛煩取之無藝
亦由河渠疏利致之有道也 又曰唐髙祖太宗之時
[140-2b]
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歳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
簡自髙宗以後歳益增多民罹其弊 又曰唐時漕運
大率三節江淮是一節河南是一節陜西到長安是一
節最重者京口唐六典曰自洛至陜運於陸自陜至京
運於水置使以統之 玉海曰轉般之法始於唐裴耀
卿成於劉晏 又曰初州縣取富人督漕輓晏始以官
船漕 文獻通考止齋陳氏曰本朝定都於汴漕運之
法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東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自
[140-3a]
淮入汴至京師陜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黄河入汴至
京師陳蔡之粟自閔蔡河入汴至京師京東之粟自十
五丈河厯陳濟及鄆至京師四河所運惟汴河最重
玉海曰造船之法六路之船以供江外之用淮南之船
以供入汴之綱常六千隻一舟之運歳常千石人船之
力有餘不勞而辦 又曰四河所運國初未有定數太
平興國二年始制汴河歳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豆百萬
石黄河粟五十萬石豆三十萬石惠民河粟四十萬石
[140-3b]
豆二十萬石廣濟河粟十二萬石凡五百五十萬石
文獻通考曰轉般之法東南六路斛斗自江浙起綱至
於淮甸以及眞揚楚泗為倉七以聚畜軍儲復自楚泗
置汴綱般運上京以發運使董之故常有六百萬石以
供京師而諸倉常有數年之積崇寧初蔡京為相始求
羨財以供侈費發運使時有進獻而儲積空轉般無用
矣乃用戸部尚書曾孝廣之說立直達之法從東南直/達京師
自是立法峻甚公私横費無有紀極又曰大觀以後或
[140-4a]
行轉般或行直達詔令不一 元史志曰元自世祖用
巴延之言歳漕東南粟田海道以給京師厯歳旣久弊
日以生水旱相仍公私俱困疲三省之民力充歳運之
恒數而押運監臨恣為貪黷風濤盜賊剽劫覆亡之患
自至元之後不可勝言 續文獻通考曰嘉靖中河道
都御史于湛言考元史至元二十八年海運漂米二十
四萬五千六百有竒至大二年漂米二十萬九千六百
有竒即如丘文莊言每舟載米千石用卒二十人則歳
[140-4b]
溺而死者殆五六千人又邵寶曰我朝支運雖遇灾傷
民有免徴而軍無免運支者不必出當年之居納納者
不必供當年之軍支蓋通數年以為裒益及支變為兊
向者轉輸今也直達派徴免納叢於一歳之中于是軍
無餘力而缺於常數 又曰凡糧船有二曰遮洋曰淺
船海運用遮洋裏河用淺船 又曰凡公侯伯之任入
則總六軍出則為大帥轄漕綱運
  漕運二海運同載/
[140-5a]
原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運載芻藁令疾/至故曰飛芻也
輓粟謂引車/兩也音晚起於黄腄直端反/又音誰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
黄腄二縣並在東萊言自東萊及琅邪縁海諸郡皆/令轉輸至北河也黄即今黄縣腄即今文登縣並今
東牟郡縣琅邪今髙宻琅邪/郡地北河今朔方之北河也率三十鍾而致一石六斛/四斗
爲鍾計其道路所費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 漢興髙皇帝時漕運山東
之粟以給中都官歳不過數十萬石謂京師/之官府孝文時賈
誼上疏曰天子都長安而以淮南東道為奉地鏹道數
千不輕致輸郡或乃越諸侯而逺調均發徴至無狀也
[140-5b]
古者天子之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其逺者
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
逺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者不苦其繇繇者不傷其費
故逺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地欲自有之輸將起海
上而來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不輕而致也上之所得
甚少而人之苦甚多也帝不能用孝武建元中通西南
夷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至十餘鍾致一石其後
東滅朝鮮置滄海郡人徒之費擬西南夷又衞青擊匈
[140-6a]
奴取河南地今朔方/之地復興十餘萬人築衞朔方轉漕甚
逺自山東咸被其勞元光中大司農鄭當時言於帝曰
異時關東運粟漕水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渭水道
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傍南山下至河
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三月罷此損漕省卒天子以為
然發卒穿漕渠以漕運大便利其後番係言漕從山東
西歳百餘萬石更底柱之險敗亡甚多而亦頗費穿渠
引汾漑皮氏汾隂下引河漑汾隂蒲坂下皮氏今絳郡/龍門縣汾隂
[140-6b]
蒲坂今河東郡/寶鼎河東二縣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壖而縁/反謂縁
河邊/地度可得榖二百萬石以上榖從渭上與關中無異
而底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又以為然作渠田數嵗河移
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東渠田廢其後人有
上書欲通褒斜道褒斜二水名褒水東流入於沔今漢/中郡褒城縣斜水北流入渭今武功
縣及扶/風郡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聞其事因言抵蜀
從故道多坂迴逺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
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
[140-7a]
之極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入渭如此漢中之
榖可致而山東從沔無限便於底柱之漕且褒斜林木
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然之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
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
可漕孝宣即位百姓安土歳數豐穰榖石五錢農人少
利時耿壽昌以善為算能商商度/也功利得幸於上五鳳
中奏言故事歳漕關東榖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
萬人宜糴三輔𢎞農河東上黨太原等郡榖三輔今京/兆扶風馮
[140-7b]
翊郡地𢎞農陜郡地河東今河東絳郡平陽郡地上黨/今髙平上黨樂平平陽燕城太原今太原西河郡地
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天子從其計御史大
夫蕭望之奏言壽昌欲近糴漕關内之榖築倉理船費
直二萬萬餘萬萬/億也有動衆之功恐生旱氣人被其灾壽
昌習於商功分銖之事其深計逺慮誠未足任宜且如
故帝不聽漕事果便 魏齊王正始四年司馬宣王使
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自今淮陽郡以/至于今壽春郡艾以為田良
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運
[140-8a]
漕之道宣王從之乃開廣漕渠東南有事興衆汎舟而
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語在/屯田 晉
武帝太始十年鑿陜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雖有/此議
竟未/成功懷帝永嘉元年修千金堨於許昌以通運堨烏割/反擁也
成帝咸和六年以海賊寇抄運糧不繼發王公以下千
餘丁各運米六斛穆帝時頻有大軍糧運不繼制王公
以下十三戸皆借一人助度支運 後魏自徐揚内附
之後徐州今彭城/揚州今壽州仍代經畧江淮于是轉運中州以實
[140-8b]
邊鎭百姓疲於道路有司請於水運之次隨便置倉乃
於小平石門白馬津漳涯黒水濟州陳郡大梁凡八所
各立邸閣每軍國有須應機漕引自此費役微省時三
門都將薛欽上言計京西水次汾華二州𢎞農河北河
東平陽等郡年常綿絹及貲麻皆折公物雇車牛送京
道險人弊費公損私略計華州一車官酬絹八匹三文
九尺别有私人雇價布六十匹河東一車官酬絹五匹
二丈别有私人雇價布五十匹自餘州郡雖未練多少
[140-9a]
推之逺近應不減此今求車取雇絹三匹市材造船不
勞採砍計船一艘舉十三車車取三匹合有三十九匹
雇作手并匠及船上雜具食直足以成船計一船賸絹
七十八匹布七百八十匹又租車一乘官格四十斛成
載私人雇價逺者五斗布一匹近者一石布一匹准其
私費一車布逺者八十匹近者四十匹造船一艘計舉
七百石准其雇價應有千四百匹今取布三百匹造船
一艘并船上覆理雜事計一船有賸布千一百匹又其
[140-9b]
造船之處皆須鋸材人功并削船茹依功多少即給當
州郡門兵不假更召汾州有租庸調之處去汾不過百
里華州去河不滿六十並令計程依舊酬價車送船所
船之所運唯達㵢陂其陸路從㵢陂至倉門調一車雇
絹一匹租一車布五匹則於公私為便尚書度支郎中
朱元旭計稱今校薛欽之說雖蹟驗未彰而指況甚善
所云以船代車是策之長者若以門兵造船便為闕彼
防城無容全依宜令取雇車之物市材執作及倉庫所
[140-10a]
須悉以營辦七月之始十月初旬令州郡綱典各受租
調于所在然後付之十車之牛留車士四人佐其守䕶
粟帛上船之日隨運至京將共監愼如有耗損同其陪
徴河中缺失專歸運司輸京之時聽其即納不得雜合
違失常體必使量上數下謹其受入自餘一如其例計
底柱之難號為天險迅驚千里未易其功然旣陳便利
無容輙抑若效充其說則附例酬庸如其不驗徴塡所
損今始開創不可懸生減折且依請營立一年之後須
[140-10b]
知贏費歳遣御史校其虚實脫有乖越别更量裁尚書
崔林按欽所列實允事宜郎中之計備盡公理但舟楫
所通逺近必至茍利公私不宜止在前件昔人乃逺通
褒斜利關中之漕南達交廣以增京洛之饒況乃漳洹
音/桓夷路河濟平流而不均彼省煩同兹巨益請通諸水
之處皆宜率同此式縱復五百里三百里車運水次校
計利饒猶為不少其欽所列州郡如請興造東路諸州
皆先通水運今年租調悉用舟楫若船數有缺且賃假
[140-11a]
充事比之僦車交成息耗其先未通流宜遣檢行閒月
修葺使理有可通必無壅滯如此則發召匪多為益實
廣一爾暫勞久安永逸詔從之而未能盡行也孝文太
和七年□骨律鎭將刁雍上表曰奉詔髙平安定統萬
□骨律鎭今靈武郡髙平今平原/郡安定即今郡統萬今朔方郡也及臣所守四鎭出車
五千乗運屯穀五十萬斛付沃野鎭以供軍糧臣鎭去
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設令載榖
二十石每至深沙必致滯陷又榖在河西轉至沃野越
[140-11b]
渡大河計車五千乗運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
生人耕墾之業車牛艱阻難可全至一歳不過三運五
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
數千周流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人用安樂求於□
□山在今平原郡髙平縣今笄頭/山語訛亦曰汧屯即□□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
艘二船為一舫一船勝二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
鎭内之兵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
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
[140-12a]
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斛計用人工輕於車運十倍有
餘不費牛力又不廢田詔曰知欲造船運穀一冬即大
省人力旣不費牛又不廢田甚善非但一運自可永以
為式 隋文帝開皇三年以京師倉廪尚虚議為水旱
之備詔於蒲陜虢熊伊洛鄭懷邠衞汴許汝等水次十
三州熊州今福昌縣伊州今陸渾縣/邠州今絳郡垣縣餘並今郡置募運米丁又於
衞州置黎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衞陜華/並今郡
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又遣倉部侍
[140-12b]
郎韋瓉向蒲陜以東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底
柱之險達於常平者免其征戍其後以渭水多沙流有
深淺漕者苦之四年詔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
大興城即今西/京城也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渠轉運
通利關内賴之煬帝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
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又引河通於淮
海自是天下利於轉輸四年又發河北諸郡百餘萬衆
開永濟渠引沚水南達於北河通涿郡今范/陽郡自是丁男
[140-13a]
不供始以婦人從役五年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且末
等郡逐吐谷渾得其地並在今酒泉張掖晉/昌郡之北今悉為北狄之地且子餘反謫天下罪
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四方諸郡運糧以給之七年
冬大㑹涿郡分江淮南配驍衞大將軍來䕶兒别以舟
師濟滄海舳艫數百里並載軍糧期與大兵㑹於平壤
髙麗/所都 唐咸亨三年於岐州陳倉縣東南開渠引渭水
入昇原渠通船栰至京故城故城即長安城漢惠帝所/築在今大興城之西北苑
中/開元十八年𤣥宗問朝集使利害之事宣州刺史裴
[140-13b]
耀卿上便宜曰江南户口稍廣倉庫所資唯出租庸更
無征防縁水陸遥逺轉運艱辛功力雖勞倉儲不益竊
見每州所送租及庸調等本州正月二日上道至揚州
入斗門即逄水淺已有阻礙須停留一月以上三月四
月後始度淮入汴多屬汴河乾淺又船運停留至六月
七月後始至河口即逄黄河水漲不得入河又須停一
兩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入洛即漕洛乾淺船艘隘鬧
般載停滯備極艱辛計從江南至東都停滯日多得行
[140-14a]
日少糧食旣皆不足折欠因此而生又江南百姓不習
河水皆轉雇河師水手更為損費伏見國家舊法往代
成規擇制便宜以垂長久河口元置武牢倉江南船不
入黄河即於倉内便貯鞏縣置洛口倉從黄河不入漕
洛即於倉内安置爰及河陽倉柏崖倉太原倉永豐倉
渭南倉節級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則隨近運轉不通則
且納在倉不滯逺船不憂欠耗此於曠年長運利便一
倍有餘今若且置武牢洛口等倉江南船至河口即却
[140-14b]
還本州更得其船充運并取所減脚錢更運江淮變造
義倉每年剰得一二百萬石即數年之外倉廪轉加其
江淮義倉多為下濕不堪久貯若無般運三兩年色變
即給貸費散公私無益疏奏不省至二十一年耀卿為
京兆尹京師雨水害稼榖價踴貴耀卿奏曰伏以陛下
仁聖至深憂勤庶務小有饑乏降詔哀矜躬親支計救
其危急今旣大駕東廵百司扈從諸州及三輔先有所
貯且隨見在發重臣分道賑給計可支一二年從東都
[140-15a]
廣漕運以實關輔待稍充實車駕西還即事無不濟臣
以國家帝業本在京師萬國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為
秦中地狹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匱乏往者貞觀永
徽之際祿廪數少每年轉運不過一二十萬石所用便
足以此車駕久得安居今昇平日久國用漸廣每年陜
洛漕運數倍于前支猶不給陛下數幸東都以就貯積
為國大計不憚劬勞皆為憂人而行豈是故欲來往若
能更廣陜運支入京倉廪常有二三年糧即無憂水旱
[140-15b]
今日天下輸丁約有四百萬人每丁支出錢百文充陜
洛運脚五十文充營窖等用貯納司農及河南府陜州
以充其費租米則各隨逺近任自出脚送納東都至陜
河路艱險旣用陸脚無由廣致若能開通河漕變陛為
水則所支有餘動盈萬計且江南租船所在候水始敢
進發吳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旣淹遂生隱
盜臣請於河口置一倉納江東租米便於船廻從河口
即分入河洛官自雇船載運河運者至三門之東置一
[140-16a]
倉旣屬水險即於河岸傍山車運十數里至三門之西
又置一倉每運置倉即般下貯納水通即運水細便止
漸至太原倉泝河入渭更無停留所省巨萬臣常任濟
定冀三州刺史詢訪故事前漢都關内年月稍久及隋
亦在京師緣河皆有舊倉所以國用常贍若依此行用
利便實深上大恱尋以耀卿為黄門侍郎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勅鄭州刺史及河南少尹蕭炅自江淮至京以
來檢古倉節級貯納仍以耀卿為轉運都使於是始置
[140-16b]
河隂縣及河隂倉河清縣置桓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
三門西置三門倉開三門北山十八里陸行以避湍險
自江淮西北泝鴻溝悉納河隂倉自河隂候水調浮漕
送含嘉倉又取曉習河水者遞送納於太原倉所謂北
運也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
脚三十萬貫耀卿罷相後縁邊運險澀頗有欺隱議者
又言其不便事又停廢二十七年河南採訪使汴州刺
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沈損遂開廣濟渠
[140-17a]
下流至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隂縣北十八里合於淮而
踰時畢工旣而以水流峻急行旅艱險旋即停廢却由
舊河二十九年陜州刺史李齊物避三門河路急峻於
其北鑿石渠通運船為漫流河泥旋塡淤塞不可漕而
止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
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隂入渭漕永豐倉及三門倉米以
給京師名曰廣運潭以堅為天下轉運使灞滻二水㑹/於漕渠每憂
大雨輙皆塡淤大/厯之後漸不通舟天寶中每歳水陸運米二百五十萬
[140-17b]
石入關 增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十斛
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人自揚州遣將部送
至河隂上三門號上門塡闕船米斗減錢九十調巴蜀
襄漢麻枲竹篠為綯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無棄者
未十年人人習河隂險孔/帖代宗大厯末李芃為陳州刺
史開陳潁路以通漕輓冊府/元龜李泌貞元九年拜陜虢觀
察使始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便饟漕玉/海王播長慶初浚
七里港以便漕玉/海敬宗寶厯二年勅太倉廣運潭宜却
[140-18a]
令司農寺收管文宗開成元年帝御紫宸殿宰臣李石
奏曰咸陽縣令韓遼請開興城堰舊漕漕在縣西十八
里東達永豐倉此漕成自咸陽抵潼關三百里内無車
輓之勞轅下之牛盡得歸農帝曰莫有隂陽拘忌否茍
利於人朕無所顧懿宗咸通三年南蠻陷交趾徴諸道
兵赴嶺南詔湖南水運自湘江入靈渠功用艱難廣州
乏食潤州人陳磻石上書言臣有竒計以饋南軍天子
召見磻石因奏臣弟聽思曽任雷州刺史家人隨海船
[140-18b]
至福建往來大船一隻可致千石自福建裝船不一月
至廣州得船數十艘便可致三五萬石至廣州矣執政
是之磻石為鹽鐵廵官往揚子院專督海運按此為海/運之始
册府/元龜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勅鄆州差兵二千自黎陽
開河以通漕運明宗天成二年三司使張延朗奏於洺
中預備一二年軍糧除水運外深冬百姓稍間請差運
糧一轉帝然之又車駕在汴時論以運糧百萬勞民稍
甚近臣奏之帝只命東地數州搬十萬石至汴州長興
[140-19a]
元年鳳州奏開修唐倉湖田路通鳳翔饋運三年五月
幽州進王新開東南河路圖自王馬口至淤口長一百
六十五里闊六十五歩深一丈二尺可勝漕船千石冊/府
元/龜 周世宗顯德二年上謂侍臣曰轉輸之物向來皆
給斗耗自晉漢以來不與支破倉廪所納新物尚破省
耗況水路所般豈無所損起今後每石宜與耗一斗又
世宗曰今州戍兵舊制沿江發運務差均鄧兩州人户
自備舟船水運糧鹽民甚勞弊及令有司按本州稅積
[140-19b]
所納常賦可以歳給軍儲其水運舟船並宜停廢冊府/元龜
 宋太祖乾德二年令諸州輦送上供錢帛悉官給車
乗當水運者官為具舟不得調發居民以妨農作時遣/牙將
部送考文/獻通開寶三年有司言倉儲止及明年二月皇弟
開封尹召陳從信問其事對曰楚泗至京千里舊一歳
三運今若運米入船與入倉各宿儲運無淹留則歳可
增一運上從其言於是事集玉/海慶厯三年江淮歳漕不
給樞副范仲淹言國子博士許元可倚辦擢江浙荆湖
[140-20a]
發運判官元曰以六路七十二州之粟不能足京師吾
不信也命瀕江州縣留三月糧餘悉發之逺近以次相
補引千餘艘轉漕而西京師足食嘉祐元年以張方平
為三司使旣對畫漕運十四䇿上供斛斗不得折錢諸
路灾傷不得截撥上供廣濟河上供不得折錢帛惠民
河上供減十五萬石只令運二十萬黄河年額馬料三
十萬石般運到京汴河漕輓令般粳米年退錢一項充
糴本通漕運當令河道疏通折中倉坐倉收糴事簡利
[140-20b]
博京師河北兵就糧淮南京東揀剰負租稅視凶穰弛
斂發運使屬官久任補塡綱欠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
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宰相富弼讀奏於上前晝
漏盡十刻上太息稱善弼曰此國計大本也悉如新啟
施行後未期年而京師有五年之蓄玉/海神宗熙寧七年
詔疏濬廣濟河增置漕舟又京東察訪鄧潤甫等言山
東沿海州郡地廣豐歳榖賤可募人為海運山東之粟
可運之河朔詔相度訖無施行髙宗建炎初詔諸路綱
[140-21a]
米以三分之一輸行在所餘赴京師文獻/通考紹興二年罷
江淮發運使以其錢帛赴行在祖宗時發運司歳漕江
湖粟六百萬斛即眞揚楚泗置轉般倉泝流摺運以贍
中都且因豐凶而平其糴至是省之玉/海 遼聖宗太平
時燕地大饑户部王嘉獻計造船使民諳海事者漕粟
以賑燕民水路艱險多至覆没民思怨亂於是首殺王
嘉以快衆忿續文獻/通考 元世祖中統二十九年開通惠
河以郭守敬領都水監道昌平縣白浮邨神仙泉過雙
[140-21b]
墖榆河引一畝玉泉諸水入城滙於積水潭從東折而
南入舊河逾年畢工自是免都民陸運之勞上大恱賜
名曰通惠至元十九年始通海運初伯顔平宋遣朱清
張瑄載宋庫藏諸物從海道入京二人遂言海道可通
乃命上海總管羅璧曁清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般運糧
四萬六千餘石至京師然創行海洋沿山求㠗風信失
時明年始至直沽朝廷未知其利二十八年用朱清張
瑄之請併四府四萬/户府為都漕運萬户府二止令清瑄二
[140-22a]
人掌之其屬有千户等官分為各翼以督歳運清瑄故
海盜也故備知海道曲折舟行無患而元亦信任之舉
全臺付之兩人黄金虎符萬户以下出入其手召募徧
東南而莫之問以此獲其利武宗至大四年遣官至江
浙議以嘉興松江秋糧并江淮兩浙財賦府歳辦糧全
充海漕之例到京者三百萬有餘仁宗皇慶元年增浙
江海漕糧二十萬石英宗至治三年減海道歳運糧二
十萬石以江南民力困竭而京倉充滿故也泰定帝泰
[140-22b]
定二年廷議海漕事喀喇和和以廪積方饒奏減糧數以
紓東南民力可其奏文宗至順元年中書省言江浙民
飢今歳海運為米二百萬石其不足者來歳補運從之
順帝至正九年漕運使賈魯建言便益二十餘事其一
曰京畿和糴二曰優恤漕司舊領漕户三曰接運委官
四曰通州緫治豫定委官五曰船户困於壩夫海糧壞
於壩户六曰疏濬運河七曰臨清萬户府當隸漕司八
曰宜以宣忠船户付本司節制續文獻/通考 明太祖洪武
[140-23a]
二十二年令海運蘇州太倉糧米六十萬石以給遼東
蓋是時止以餉邊而已成祖永樂元年令於淮安用船
運糧至陳州頴岐口趺坡下用淺船運至趺坡上别以
大船載入黄河至八柳樹等處令河南車夫赴衞河轉
輸北京此變海運之始六年海運糧六十五萬於北京
時駕駐北平百費仰之不但餉邊矣九年命工部尚書
宋禮等往濬㑹通河自濟寧至臨清按㑹通河/始於元十二年
海運糧於通州又衞河儧運糧於北京所謂海陸兼運
[140-23b]
者是也十三年㑹通河成令浙江嘉湖杭直隸蘇松常
鎮等秋糧運淮安倉交收揚州鳳陽淮安秋糧運至徐
州倉交收山東兖州府秋糧運至濟寧倉交收河南山
東稅糧運至臨清倉交收仍令船於㑹通河以三千隻
支淮安糧運至濟寧以二千隻支濟寧糧運赴通州每
歳通運四次所謂支運是也自是海運不復行矣宣宗
宣德七年始立兊運法先是各處糧米民運淮安徐州
臨清德州水次四倉交收漕運官軍轉運於通州天津
[140-24a]
二倉往返經年民違農業永樂末從侍郎周忱議始令
民運於淮安𤓰州補給脚價兊與運軍軍民兩益後參
將吳亮又言遂令江西浙江湖廣江南等處糧米各官
軍於各附近水次領兊南京江北府州縣糧於𤓰州淮
安交兊河南民糧運至大名府小灘兊與海船官軍山
東濟南州縣於濟寧交兊官軍定為加耗脚米又給以
洪牐盤剥之費許其附載貨物以為沿途衣食之資是
謂轉運變而為兊運也景泰二年始置欽差緫督漕運
[140-24b]
都御史一貟駐淮安府憲宗成化七年都御史滕昭議
罷𤓰淮兊運裏河官軍領江船於江南水次交兊民加
過江之費浙江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過江米一斗南
直隸等處每正糧一石外加米一斗三升是謂兊運變
而為長運也嘉靖五年山東撫臣梁夢龍等上海運議
曰今漕運多故言者多獻開膠河之說此非臣等所敢
任也考海道南自淮安至膠州北自天津至海倉舟楫
屢通中間自膠州至海倉一帶計三千三百里風便兩
[140-25a]
旬可達千艘萬㯭可保無虞事下户部户部以為海運
法廢已久難以盡復乞勅漕司量撥近地漕糧十二萬
石自淮入海上從之六年緫督漕運王宗沐上海運七
事一定運米一議船料一議官軍一議防範一議起剥
一議囘貨一崇祀典詔允行之數年遇龍躍覆溺數萬
言者交擊之乃罷續文獻/通考
  漕運三海運同載/
增五節 兩遞玉海曰武德八年姜行本於隴州開五/節堰引水通運 又曰景雲中陸運北
[140-25b]
路分八遞天寶九載河南尹裴迥以八遞傷牛乃為交/塲兩遞濱水處爲宿塲分官總之自龍門東山抵天津
橋爲石堰/以遏水 燒石 鑿棧玉海曰虞詡傳羌寇武都鄧/太后以詡有將帥之畧遷武
都太守先是運道艱險舟車不通驢馬負載僦五致一/詡乃自將吏士按行川谷自沮至下辯數十里中皆燒
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傭者於是水運通利/歳省四千餘萬 又曰顯慶元年苑西監禇明議鑿三
門山爲梁通陸運功不成其後大匠楊/務亷又鑿爲棧以輓漕舟人以爲苦 通輓道 減
運錢孔帖曰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東漕至商州自/商鑱山出石門北抵藍田可通輓道中宗以湜充
使十唐書曰齊澣遷潤州刺史州北距𤓰歩沙尾紆滙/六 里舟多沈溺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婁渠以達
揚子歳無覆舟/減運錢數十萬 借一人 支三石文獻通考曰晉穆/帝時頻有大軍糧
[140-26a]
運不繼制王公以下十三户共借一人助度支運官續/文獻通考曰明成祖永樂十三年令各衞所運糧 軍
行糧每貟名不分/逺近俱支三石 通大舟 開故渠孔帖曰杜亞拜/淮南節度使引
淮水入之渠中以通大舟討又曰崔𢎞禮改天平節度/使李同㨗叛與李聽合師 之時王智興檄兖海鄆曹
淄青當徐道者出車五千乘轉粟饋軍𢎞禮度道/逺乃自兖開盲山故渠自黄隊抵青丘師人大濟 來
歙賑民 鄧晨給軍玉海曰建武八年來歙率諸將擊/公孫述明年隴西民流傾倉廪轉
運諸縣賑之委又曰後漢鄧晨/為常山守遣 輸給軍不絶 劉晏歳輸 伊愼屯
唐書劉晏傳代宗擢晏領東都河南江淮轉運使時/大兵後京師米斗千錢晏自按行浮淮泗達汴入河
盡得其利病歳輸至天子大恱遣衞士以鼔吹迓東渭/橋馳使勞曰卿朕鄼侯也 又伊愼傳包佶轉東南財
[140-26b]
糧至蘄口賊遏江道不得西愼選/士七千列三屯奮擊漕無留艱 轉漕給食 治邸
息民漢書蕭何傳漢二年何守關中轉漕給軍鄂千秋/曰漢與楚相守榮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
中給食不乏運文獻通考曰漢丞相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 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
年而後/用之 髙廥注米 輕舸饋糧孔帖曰姜師度爲陜/州刺史太原倉水陸
運所凑轉屬諸河師度使依髙為廥而注米於舟以故/人不勞 又曰孫孺圍楊行宻宣州凡五月不觧臺濛
作魯陽五堰柁輕舸/饋糧故行宻兵不困 自雍及絳 穿䢴入淮玉海曰/秦輸粟
于晉自雍及絳曰汎舟之役陽又曰吳城邗溝通江淮/於䢴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 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
糧道/也 百里風趠 萬臿雲連玉海曰萬舶連檣艫銜/舳接順流而行風趠雲
[140-27a]
駛百里瞬息篙工檝師嘯歌卧至輸粟太倉陳陳如/京 又曰千夫雲萃萬臿雲連犀舟利楫百舍一赴
裴休著新法 賈魯建總治唐書裴休傳太和後歳漕/江淮米四十萬斛至渭河
倉者纔十三休乃命所在令長兼董漕著新法十條/居三年粟至渭倉者百二十萬斛 下詳第二條
劉晏悉力答知 韓滉勵精勤職冊府元龜曰肅宗時/劉晏領東都河南江
淮山南東道轉運租庸鹽鐵使時新承大兵之後中外/艱食晏受命以轉輸為己任至江淮以書遺宰相曰賈
誼復召宣室𢎞羊重興功利敢不悉力以荅所知自此/每歳運米數千萬石以濟關中 又曰韓滉為鎭海軍
節度使加江淮轉運使令專督運務貞元元年德宗詔/曰韓滉勵精勤職夙夜在公漕輓資儲千里相繼可封
晉國/公
[140-27b]
  漕運四海運同載/
增陳鄭共糧玉海云齊師之/出陳鄭共糧 宣伯餫荀首又云荀首/如齊宣伯
餫/之 丁女轉輸又云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使監/禄鑿渠運糧丁男被甲丁女轉輸嚴安
云/ 河渭漕輓天下史記云婁敬說帝都關中張良曰/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
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開鑿利船漕玉/海
云在漢之世開南山渠鑿褒斜道在唐之世開三門山/鑿廣運潭或利船漕或資田漑著在史冊炳炳如丹
 水灾止漕漢書云元鳳二年詔曰閔百姓未贍前年/減漕三百萬石三年詔曰民被水灾其止
四年/毋漕 輦車驪駕又云光武北征命宼恂守河内收四/百萬斛以給軍以輦車驪駕轉輸不
[140-28a]
絶/ 罷䕶漕都尉玉海云漢王尊為䕶羌將軍轉校尉/䕶送軍糧委輸而羌人反絶轉道建
武七年罷䕶/漕都尉官 汴渠成文獻通考曰明帝永平十三年/汴渠成河汴分流復其舊迹費
以百/億計 漕從温水玉海云王霸為上谷太守上書轉/委輸可從温水漕以省陸輸之勞
決河東注洛晉書云武帝泰始十年鑿陜/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 開石門通
玉海云桓温使豫州刺史袁/眞攻譙梁開石門以通水運 西輸許洛玉海云王/羲之論北
伐曰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黄河 乃造一器施機自運南史云齊/祖沖之以
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水運餉軍唐書云任/瓌留戍永
豐倉秦王東討瓌從/至邙山主水運餉軍 開無棣河玉海云永徽元年/薛大鼎開無棣河
[140-28b]
開通濟渠又云開元二十八年魏州刺史盧暉開/通濟渠製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 漕
艫轉糧又云韋挺主餉/運作漕艫轉糧 便宜發近海租賦又云崔仁/師副韋挺
知海運又别知河南漕事以漕路㢠廻逺恐/所輸不時至以便宜發近海租賦餉軍 懲元琇罷
運之失又云陸贄奏議崔造作相懲元琇罷運/之失請毎年轉漕百萬石以瞻京師 餉四
節度糧玉海云崔縱為汴西水陸運使王/師圍田恱餉四節度糧軍無乏 㢲復如晏
文獻通考云李㢲為諸道轉運鹽鐵使以堰埭歸鹽鐵/使罷其增置者自劉晏後江淮米至渭橋寖減至㢲乃
復如晏/之多 築平津堰孔帖云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奏/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隄閼以
防不足洩有/餘名平津堰 歳造運船文獻通考云諸州歳造運船/至道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
[140-29a]
 歳入僅能充用玉海云寶元元年賈昌朝言臣常掌/京廩計江淮歳運糧六百餘萬以一
歳之入僅能充朝廷之用/三分二在軍旅一在冗食 仙鶴船續文獻通考云元/之海漕其法甚備
船有仙/鶴哨船
  漕運五
增詩宋劉攽漕舟詩曰漕舟上太倉一鍾直千金太倉
無陳積漕舟來無極畿兵已十萬三垂戍更多廟堂方
濟師將奈東南何 宋周必大送江南提舉詩曰大江
西畔米流脂斂散新陳倚繡衣旗展春山千嶺暗霜飛
[140-29b]
暑路萬艘歸 宋劉克莊運糧行曰極邊官軍守戰塲
次邊丁壯俱運糧縣符旁午催調發大車小車聲軋軋
霜寒晷短路又滑擔夫肩穿牛蹄脫 元熊鉌上致用
院論海舶曰厥初禹作貢不但中邦田四海自錫貢不
憚來逺邊碣石來冀右海岱青徐連東南並淮揚亦自
江海沿 元陳基海安詩曰淮海水為利轉運有常程
積渠如積金守防如守城近聞渠堤壞水決劇建瓴我
軍賴神速戮力障頽傾舊防幸已復新備亦冝興古人
[140-30a]
重舉衆日費千金并尅敵務因一作/給糧足邊資力畊矧
兹淮甸間沃野富吳荆草萊日加闢餽饟歳彌增勿使
土遺利坐令儲偫贏東南力可紓根本計非輕 元王
惲輓漕篇曰湯湯汶水波西騖復東注勢雖汗漫來止
可流束楚發源本清淺才夏即沮洳安能浮重載通漕
越齊魯有時汎商舶潦漲藉秋雨船官行有程至此日
艱阻鉅野到齊東著淺凡幾處必資州縣力澀滯方可
度漫邨赶丁夫所在沸官府渉寒痺股腓負重傷背膂
[140-30b]
咫尺逺千里跬歩百舉武□盼入海口未免風浪鼓舟
中一斛粟百姓幾辛苦 元貢師泰海歌曰大星煌煌
天欲明黄旗上寫緫漕名願得順風三四日蚤催春運
到燕京又曰隻嶼山前放大洋霧氣昬昬海上黄聽得
柁樓人笑道半天紅日挂帆檣 明劉基感時詩曰秦
皇縣九宇三代法乃變漢祖都咸陽一統制荒甸豪雄
旣鏟削瘡痍獲休宴文皇繼鴻業垂拱未央殿累歳減
田租頻年賜縑絹太倉積陳紅圜府錢朽貫是時江南
[140-31a]
粟未盡輸赤縣方今貢賦區兩際日月竁胡為倚東吳
轉餉給豐饍徑危冒不測勢與蛟龍戰遂令鯨與鯢掉
尾乗利便扼肮要國寵金紫被下賤忠良怒切齒姦宄
競攀援聖人别九州田賦揚為殿豳風重稼穡王業丘
山奠哀哉罔稽古生齒徒蕃羨一畊而十食何以奉征

增賦宋楊侃皇畿賦曰天設二渠曰蔡曰汴通江㑹海
縈畿帶甸千倉是興萬庾是建杜預主計劉晏司漕何
[140-31b]
貢何輸吳粳楚稻月致百萬猶責其少漢之太倉積粟
紅腐使彼粒而計之未及我斗量之數成王之庾萬箱
以供未若我千艘往來運江淮而無窮
增詔宋嘉祐三年詔曰國家建都河汴仰給江淮六路
所供之租各輸於眞楚度支所用之數悉集於京師以
發運司緫其綱條以轉運使斡其歳入荆湖舟楫囘載
海鹽淮汴舳艫不渉江路方冬閉塞役卒少休近歳因
循兹事遂廢吏縁為蠧人實告勞始自五年令諸道據
[140-32a]
年額赴眞楚泗州轉般倉復運鹽歸本路不得撥裏河
鹽糧綱往諸路
增策唐衞𢎞敏對漕運策曰上直常平將備水旱下斂
薄賦以蓄京坻故逺近諸州隨方輸轉陸輦車而接軫
川漕引而連檣
增奏宋蘇軾奏狀曰臣聞唐代宗時劉晏為江淮轉運
使始於揚州造轉運船載一千石十船為一綱揚州差
軍將押赴河隂每造一船破錢一千貫而實費不及五
[140-32b]
百貫或譏其枉費晏曰大國不可以小道理凡所創置
須謀經久船場旣興執事者非一須有餘剰養活衆人
私用不窘則官物牢固乃於揚子縣置十船場差專知
官十人不數年間皆致富贍凡五十餘年船場旣無破
敗餽運亦不闕絶至咸通末有杜侍御者始以一千石
船分造五百石船二隻船始敗壞而吳堯卿者為揚子
院官始勘㑹每船合用物料實數估給其錢無復寛剰
專知官十家即時凍餒而船場遂破餽運不給
[140-33a]
 增論明丘濬曰前代所運之夫皆是民丁惟今朝則以
 兵運前代所運之粟皆是轉遞惟今朝則是長運唐宋
 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日江湖之船各
 逺自嶺北湖南直達於京師唐宋之漕卒猶有番休今
 則歳歳不易矣夫宋人漕法其便易也如此而其囘船
 也又有載鹽之利今之漕卒比之宋人其勞百倍一歳
 之間大半在途無室家之樂有風波之險洪牐之停留
 船艫之衝激隂雨則慮浥漏淺澀則費推移沿途為將
[140-33b]
 領之科率上倉為官攅之阻滯及其囘家之日席未及
 暖而文移又催以運糧矣運糧士卒其難苦萬狀有如
 此者食此糧者可不知其所自哉大學衍/義補
 
 
 
 
御定淵鑑𩔖凾卷一百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