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94-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九十四    宋 衛湜 撰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
近於禮
 鄭氏曰禮為異樂為同樂法陽而生禮法隂而成
 孔氏曰自此至天地官矣申明禮樂配於天地若禮
 樂備具則天地之事各得其宜禮以裁制為義故特
[094-1b]
 加制字仁主仁愛樂主和同故仁近於樂義主㫁割
 禮為節限故義近於禮
 長樂劉氏曰天髙地下萬物散殊各有尊卑大小之
 義出於自然是天地之道亦有禮制行於萬物也天
 地之運升降交感流行而不息隂陽合同而品彚化
 生晷刻不移非有能使之者也是天地之道亦有和
 樂興於自然也人則順乎天地之理春而耕作夏而
 長耨是人之性有仁及於萬物之道也秋而斂之冬
[094-2a]
 而藏之是人之情有義及於萬物之理也故其仁近
 於天地之樂義近於天地之禮所以先王用禮樂以
 順天下之性與情
 長樂陳氏曰天髙地下萬物散殊形也流而不息合
 同而化氣也夫天地之初有氣然後有形及其形之
 旣具而氣又運乎其間則形資氣而後有氣資形而
 後行自其形資氣而觀之則樂常先於禮自其氣資
 形而求之則禮又先於樂記者之言或先樂後禮或
[094-2b]
 先禮後樂其意如此而已物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
 離此天地之仁故曰春作夏長仁也說乎兑勞乎坎
 成乎艮此天地之義故曰秋斂冬藏義也仁主乎愛
 故近於樂義主乎敬故近於禮孔子言教民親愛莫
 善於孝而後至於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此仁近於樂
 也言教民理順莫善於弟而後至於安上治民莫善
 於禮此義近於禮也樂書/
 嚴陵方氏曰隂以形為體故於禮言天地萬物之形
[094-3a]
 陽以氣為用故於樂言天地萬物之氣形故言其名
 氣故言其義於禮言制制為秋事於樂言化化為夏
 事上言禮制行則知化為樂化而興下言合同而化
 則知制為散殊而制也作長以氣言氣盛於春夏故
 春夏言其氣斂藏以形言形成於秋冬故秋冬言其
 形禮樂者天地之道也仁義者四時之德也
 馬氏曰天髙地下此尊卑自然之序也萬物散殊此
 小大自然之別也禮非人為於天髙地下萬物散殊
[094-3b]
 之際而禮制行乎其間矣流而不息天地之和氣也
 合同而化者和故百物皆化也萬物散殊未始不資
 於和而後生樂非人為自流而不息合同而化之際
 而樂興於其間矣春作夏長所以生之故為仁秋斂
 冬藏所以成之故為義以春作夏長之仁未若流而
 不息合同而化之為妙故仁近於樂以秋斂冬藏之
 義未若天髙地下萬物散殊之為妙故義近於禮此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在於天地之間而非所謂人為
[094-4a]
 者也
 山隂陸氏曰言凡在天地之間應所謂和者皆樂也
 應所謂別者皆禮也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
 此元亨之仁利貞之義蓋眞宰之事也其於禮樂如
 此奈何終於麄厲欲論制作之情哉
 延平黄氏曰道之下降氣為隂陽形為天地數為萬
 物氣數之中以其髙下散殊而有禮之序以其流化
 合同而有樂之和二者道理之自然有生之類莫不
[094-4b]
 具焉流而不息者品物流行也合同而化者萬物並
 育也禮居仁義之後人德之序也禮居仁義之先天
 德之序也自其天地始分而言之則仁義其在後矣
 仁主愛樂主統同故仁近於樂義主斷禮主辨異故
 義近於禮而禮樂之大用非僅於四時是以仁義之
 用近之而已禮夏德也夏之序長春之生而已可以
 統言仁智冬德也冬之序藏秋之成而已可以統言
 義天地化始於仁革始於義
[094-5a]
 李氏曰天嚴而高地坎而下萬物錯雜於其中散而
 不合殊而不一而序生焉圜方之相研剛柔之相干
 清濁相廢而輕重相浮其流未嘗息天穹窿而周乎
 下地磅礴而向乎上而和生焉春作言其事夏長言
 其化秋斂言其物冬藏言其氣所以互相足也夫隂
 陽之道其入則為神明其出則為禮樂其形則為天
 地其運則為四時其德則為仁義
 横渠張氏曰樂仁也禮義也仁則有樂義則有禮
[094-5b]
 新安朱氏曰天髙地下萬物散殊一叚意思極好非
 孟子以下所能作其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辭左傳子
 太叔亦論此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天地之經
 而民實則之舊見伯恭愛教人看只是説得粗文意
 不瀏亮不如此説之純粹通暢他只說人做這箇去
 合那天之度數如云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云
 云之類都是做這箇去合那天都無自然之理如云
 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094-6a]
 化而樂興焉皆是自然合當如此
 建安眞氏曰禮樂之原出於天地自然之理天髙地
 下此即自然之尊卑萬物散殊有大有小有隆有殺
 此即自然之等級聖人因此制為之禮君父在上臣
 子在下此即天高地下之象自是而下兄弟夫婦師
 友賔主以至於輿臺皁𨽻名位分守燦然有倫此即
 萬物散殊之象皆所以法天地之序也隂陽五行之
 氣流行於天地之間未嘗少息為雷霆為風雨皆是
[094-6b]
 隂陽之氣摩盪而成惟其二氣和合所以能化生萬
 物聖人因此作為之樂樂有五聲以應五行十二律
 以候十二月之中氣皆隂陽交錯而成所以象天地
 之和也樂音之和與天地之和相應可以養人心成
 風俗自周衰禮樂崩壞然禮書猶有存者制度文為
 尚可考尋樂書則盡缺不存後之為禮者旣不能合
 先王之制而樂尤甚焉大扺鄭衛之音適足以蕩人
 心壞風俗然禮樂之則雖亡禮樂之理則在誠能以
[094-7a]
 莊敬治其身和樂養其心則於禮樂之本得之矣是
 亦足以立身而成德也後言致禮以治躬致樂以治
 心一章是矣
 慶源輔氏曰禮行樂興此禮樂之形於天地者也制
 云者以見禮之制非人之所能為也作長斂藏此禮
 樂之形於四時者也形於天地則先禮而後樂蓋有
 序而後和生焉形於四時則又先樂而後禮蓋氣和
 而後物成焉
[094-7b]
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
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鄭氏曰敦和樂貴同也率循也從順也別宜禮尚異
 也居鬼謂居其所為亦言循之也官猶事也天地各
 得其事
 横渠張氏曰樂動故率神而從天禮靜故居鬼而從
 地率神居鬼鬼神一物也只是神為伸鬼為歸指幽
 明而言
[094-8a]
 長樂陳氏曰樂極和不有以敦之未必能統同禮從
 宜不有以別之未必能辨異天法道者也人法地者
 也神由天道而無方非樂之圓而神不足以率之鬼
 由人道而有歸非禮之方以知不足以居之率則有
 循而體自然非有以强之也居則有方而止其所非
 有以行之也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而其從天地如此
 亦各從其類故也天以至陽而職氣覆地以至隂而
 職形載樂由天作而至陽之氣存焉禮以地制而至
[094-8b]
 隂之形存焉聖人職教化者也為能因隂陽以統形
 氣故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蓋樂有聲而無形作
 之以應天則聲氣同故也禮有形而無聲制之以配
 地則形體異故也禮樂明矣而不昧備矣而不偏非
 徒足以官天地天地亦將為我官也聖人始而應配
 之以成位終而官之以成能庸詎知禮樂非天地耶
 天地非禮樂耶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別而言之
 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合而言之聖人制禮作樂而天
[094-9a]
 地官者作之事也大人舉禮樂而天地昭者述之事
 也言天地官則天地雖大亦受於禮樂矣言天地昭
 則天地雖幽亦不能匿其情矣樂書/
 嚴陵方氏曰和言氣老子所謂沖氣以為和是也宜
 言物易所謂象其物宜是也氣固有和矣樂則敦之
 使厚而已物固有宜矣禮則別之使辨而已和旣敦
 則莫不循其理而無所屈故能率神冝旣別則莫不
 安其處而有所歸故能居鬼神者陽之盛而天以陽
[094-9b]
 為德則樂之敦和率神所以從天而已鬼者隂之盛
 而地以隂為德則禮之別宜居鬼所以從地而已故
 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亦各從其類也
 禮樂之本出乎天地故每以從言之聖人以樂之從
 天也故作為聲音以應天之陽以禮之從地也故制
 為文采以配地之隂於樂言應於禮言配此禮樂内
 外之別也
 延平周氏曰樂由天作無方而不可知故率神以從
[094-10a]
 天禮以地制有方而不能變故居鬼而從地本乎天
 也故作之以應天本乎地也故制之以配地有樂也
 天之道所以通有禮也地之義所以顯樂所以發天
 地之和禮所以明天地之序
 馬氏曰神者陽之類而天者陽之所積也樂由陽來
 故率神以從天鬼者隂之類而地者亦隂之所積也
 禮由隂作故居鬼以從地神言率而鬼言居率者引
 而上之也居者俯而就之也故神言率則知樂者崇
[094-10b]
 之道也鬼言居則知禮者卑之道也天地有自然之
 禮樂而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者所以輔相
 天地之宜而已故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則禮樂
 明備而天地各當其位也此與記所謂致中和天地
 位焉萬物育焉者同意
 虙氏曰樂由天作故敦和以從天禮由地制故別宜
 以從地從猶順也民得其和而已未足以從天必能
 率神而後可以從天人得其宜而已未足以從地必
[094-11a]
 能居鬼而後可以從地率者循其自然居者安其所
 守若詩所謂神之弔矣此率神也傳所謂鬼有所歸
 此居鬼也
 延平黄氏曰氣也者神之盛也敦和又其氣之盛也
 禮樂之道行乎陽則髙下散殊合同而化行乎隂則
 率神而從天居鬼而從地鬼神之道未離乎數而數
 實行之是以道之妙乎樂則能率之以從天妙乎禮
 則能居之以從地禮樂之妙能官天地而率神居鬼
[094-11b]
 則分天地之所主而已唱者天之道也故作樂而應
 之偶者地之道也故制禮以配之應也配也禮樂參
 之天地者也
 慶源輔氏曰前言形於天地四時者如此此又推言
 禮樂之理也然樂之理則敦厚於和率循陽道以從
 於天禮之理則辨別其宜居守隂道以從於地敦和
 率神天之道也別宜居鬼地之事也從天從地禮樂
 自然之理也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聖人之事也
[094-12a]
 禮出乎地樂出乎天始也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
 配地終也至於禮樂明備則天地之化見於禮樂而
 無餘藴如此則天地反為聖人之所官矣
 金華邵氏曰作樂以應天應者彼有而此荅之之謂
 制禮以配地配者以此而合彼之謂然則禮樂非聖
 人之私術蓋因天地之理而為之耳及夫其用昭明
 而全備則天地之間各有司存不相紊亂是又以天
 地而理天地者歟
[094-12b]
 又曰天地者禮樂之主禮樂者天地之官主君道官
 臣道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鄭氏曰卑高謂山澤也位尊卑之位象山澤也動靜
 隂陽用事小大萬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隨陽出入方
 謂行蟲也物謂植生者也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長短
[094-13a]
 也象光耀也形體貌也
 孔氏曰自此至禮樂云廣明禮樂之功包天地之德
 此一經明禮為天地之別也山澤列於天地之中故
 云已陳貴賤即公卿以下故鄭注周易云君臣尊卑
 之貴賤如山澤之有高卑也動靜謂雷風動散有常
 也小大小謂草木春生秋殺昆蟲夏生冬伏大謂常
 存不隨四時變化不等故云殊也方謂走蟲禽獸之
 屬各以類聚不相雜也物謂殖生若草木之屬各有
[094-13b]
 區分自殊於藪澤者也鄭註易云類聚羣分謂水火
 也此註不同各有以也行蟲有性識故稱方殖生無
 心靈故云物也萬物各其區分性命之別聖人因此
 制禮類族縁物各隨性命也成象日月星辰也成形
 植物動物也聖人制禮是從天地之分別也
 張氏曰明聖制禮殊別是天地之分別也亦別辨居
 鬼而從地也
 横渠張氏曰禮不必皆出於人天地之理自然而有
[094-14a]
 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小大之象人順之而已此所以
 為禮也天秩者父子兄弟夫婦之類次第而有者也
 天秩者雜然而生其間便有小大上下之別或專以
 禮出於人而不知禮本天之自然猶告子專以義為
 外而不知所以行義由内也當合内外之道能知禮
 之本於自然人順而行之是之謂禮 又曰卑高亦
 有義高以下為基亦是人先見卑處然後見髙也動
 靜隂陽性也有常不牽制於物也
[094-14b]
 長樂陳氏曰貴以高為本賤以卑為基是高卑以天
 地尊卑而後陳貴賤以君臣定而後位言定則知位
 為辨言位則知定為分分辨不同體亦異數此君臣
 所以別於朝廷貴賤所以別於天下也然卑高者位
 之積貴賤者位之序貴以卑而後形故言卑以敵貴
 賤以高而後顯故言高以敵賤然君可以言貴貴不
 必皆君也臣可以言賤賤不必皆臣也故於君臣言
 尊卑於貴賤言高卑以别之易言乾坤此言君臣者
[094-15a]
 易以乾坤為首禮以君臣為大故也天道常動地道
 常靜以動為常凡物之所謂大者皆麗焉以靜為常
 凡物之所謂小者皆麗焉因其大而大之因其小而
 小之則小大殊矣禮者天地之序序故羣物皆别天
 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如此而已變易之剛柔
 斷言小大殊者此主禮有小大言之異乎易主乾坤
 而言也天地之間有方不能無類聚有物不能無羣
 分蓋獨陽不生獨隂不生相辨以成體相與以致用
[094-15b]
 相辨以成體則陽與陽類隂與隂類凡非類者斯離
 而不合故乾位西北至陽也震坎艮之陽聚焉坤位
 西南至隂也巽離兊之隂聚焉其非類聚耶相與以
 致用則陽物不能無偶分之以羣乎隂隂物不能獨
 立分之以羣乎陽則天地以道相濟山澤以氣相通
 雷風以聲相搏水火以性相連豈非羣分耶是豈天
 地使然各因性命不同而已禮之道以敬為體而有
 以相辨以和為用而有以相與使天下之衆萬物之
[094-16a]
 繁靜安性命之理動安性命之情亦何異此易原吉
 凶所生以同民患禮推性命不同以辨名分故也在
 天成象則凡物之有象者皆資成焉非特日月星辰
 之垂象而已在地成形則凡物之有形者皆資成焉
 非特山川草木之流行而已象成而上形成而下暉
 之本數係之末度孰非天地之別乎在易繼之變化
 見在禮繼之天地別者易圓而神禮方以知故言妙
 於易言粗於禮樂書/
[094-16b]
 延平黄氏曰由卑而見貴由高而見賤方以類聚物
 物以羣分類天之尊卑隂陽之動靜羣類之聚分形
 象之上下天地之理自爾交感之相摩旋轉之相盪
 鼓以發之奮以進之動以化之煖以養之天地之情
 自爾
 嚴陵方氏曰以形言則曰高下以道言則曰尊卑以
 位言則曰卑高獨位反言之者以位卑積卑至高故
 也陽常動而長隂常靜而消消則小而有别於大長
[094-17a]
 則大而有別於小凡此皆天地所以辨而别也而禮
 行乎其間故曰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别也
 金華邵氏曰前言天髙地下萬物散殊而禮以行流
 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以興蓋言禮樂之所由始也
 此言天尊地卑而君臣定天地之氣齊降而百化興
 蓋言禮樂之所形也小大則易所謂小徃大來之小
 大也不同即人物性命不同也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隂陽相摩天地相蕩鼔之以雷霆
[094-17b]
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
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鄭氏曰齊讀為躋躋升也摩猶迫也蕩猶動也奮迅
 也百化百物化生也
 孔氏曰地氣上升故天氣下降與地氣交合積氣從
 下升在樂象氣故先從地始形以上為尊在禮象形
 故從天為初相摩謂隂陽二氣相切廹相蕩謂天地
 之氣相感動萬物以氣生而未發用雷霆以鼓動之
[094-18a]
 得風雨奮迅而出也動之以四時者萬物生長隨四
 時而動也煖之以日月者萬物之生必須日月煖煦
 之自雷霆至日月皆天地相蕩之事百物化生由此
 作樂者法象天地之和氣樂和則天地亦和也前經
 云制禮樂亦然
 張氏曰聖人作樂法天地和同是樂者天地之和也
 亦是敦和率神而從天也
 長樂陳氏曰樂之道形而為天地氣而為隂陽天地
[094-18b]
 待隂陽而後變化隂陽待天地而後流通故地氣不
 上齊則肅肅之隂何以出乎天天氣不下降則赫赫
 之陽何以發乎地兩者交通一上一下隂陽所以相
 摩也一先一後天地所以相蕩也蓋隂陽之氣運行
 乎天地之間其相簿也感而為雷激而為霆其偏勝
 也怒而為風和而為雨雷霆以震之凡物之有聲者
 莫不鼓矣風雨以潤之凡物之有心者莫不奮矣一
 嘘為春夏一吸為秋冬四時之行也有以動化之或
[094-19a]
 循星以進退或應日以死生日月之運也有以煖煊
 之如此則一寒一暑一晝一夜而百昌之化興焉然
 則樂有不為天地之和耶莫神於易莫明於禮微之
 而為乾坤顯之而為禮樂其所以同異詳略亦相為
 表裏而已煖之者日也月亦預焉潤之者雨也風亦
 預焉相須而成故也樂書/
 嚴陵方氏曰地位乎下而天位乎上未始齊也及其
 升然後與天齊焉故曰上齊隂陽以氣言而見乎形
[094-19b]
 故曰摩天地以形言而存乎氣故曰蕩其實一也雷
 霆者聲之所作故曰鼔風雨者氣之所激故曰奮四
 時代謝故曰動日月代明故曰煖禮之别終於成形
 者主乎體故也樂之和終於百化者主乎氣故也
 山隂陸氏曰據此一節禮樂與易相去其間不能以
 寸春秋傳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
 地之經而民是則之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父子
 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婭以象天經義亦如之蓋禮
[094-20a]
 樂無所不在在孝經則為孝在繫辭則為易其揆一
 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鄭氏曰辨别也升成也樂失則害物禮失則亂人
 孔氏曰此經明天地不時由禮樂失所樂以法天化
 得其時則物生不時則物不生天之情也禮以法地
 男女有别則治興無别則亂升地之情也案皇氏曰
 天地無情以人心而謂之耳
[094-20b]
 張氏曰此明天地應於禮樂也隨禮樂得失而應之
 是天地之情也然樂是氣化故云害物禮是形教故
 言亂人也
 長樂陳氏曰和故百物皆化化不時則不生樂失其
 和故也序故羣物皆别男女無辨則亂升禮失其别
 故也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化不
 時則不生以天地明人事也男女無辨則亂升以人
 事明天地也樂書/
[094-21a]
 馬氏曰天地之道變化不以常未春而燠未冬而寒
 則隂陽失其和雖天下易生之物亦不能生也故曰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有别而後父子親父子親而後
 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夫亂之所起常起於袵席之
 上蓋人之所䙝而莫之知也故曰男女無辨則亂升
 升猶言階之以為亂也康成釋升以成蓋亦是矣化
 不時則不生此言有以貴於和男女無辨則亂升此
 言有以貴於别不獨人情如此天地之情亦如此故
[094-21b]
 曰天地之情蓋化則貴其和也春先乎夏秋先乎冬
 則天地亦未嘗不貴其别也男女則貴其別也而兄
 弟睦夫婦和則人倫亦未嘗不貴其和也此皆互文
 以見意
 山隂陸氏曰化不時以無樂故也男女無辨以無禮
 故也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豈人為哉亦
 天地之情也
 延平黄氏曰化不時則不生失樂之和男女無辨則
[094-22a]
 亂升失禮之節不生無辨天地之情所不能免故後
 之於天地以樂之和輔相其宜以禮之中裁成其道
 慶源輔氏曰天地之化不時則物不生男女無辨則
 亂以作樂舉天地禮舉男女總之以天地之情而不
 及人以見禮樂之在三才無異理也夫樂者天地之
 和禮者天地之序不和則不生無序則亂作則亦天
 地之情理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鬼神
[094-22b]
窮高極逺而測深厚
 鄭氏曰極至也蟠猶委也高逺三辰也深厚山川也
 言禮樂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則其間無所不之
 孔氏曰自此至禮樂云盛説禮樂之大天降膏露是
 極乎天地出醴泉是蟠乎地禮樂行而隂陽和日月
 歲時無易百穀用成是行乎隂陽禮樂用之以祭鬼
 神樂至六變百神俱至是通乎鬼神高逺謂天之三
 光皆應禮樂而明是禮樂窮極之也深厚謂地之山
[094-23a]
 川皆應禮樂而出瑞應是測深厚也此經盛論禮樂
 之大原雖取象於天地之功又能徧滿於天地之間也
 長樂陳氏曰禮樂之用四方上下無所不至此樂所
 以為天地之和而非止同其和禮所以為天地之别
 而非止同其節也蓋禮樂非天地則不因天地非禮
 樂則不成猶之乾坤毁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
 坤亦幾乎息此體用相資之道也
 延平黄氏曰樂之和失之則不生禮之别失之則亂
[094-23b]
 升及其得之則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隂陽而通乎
 鬼神窮高極逺而測深厚行乎隂陽則物莫能違之
 通乎鬼神則物莫能間之凡有聲氣形數之類在其
 中焉禮樂至於此矣然後能著大始能居成物
 嚴陵方氏曰極乎天蟠乎地言其升降之無常也行
 乎隂陽言其往來之不息也通乎鬼神言其變化之
 無方也極乎天非特樂由天作雖禮亦極乎天蟠乎
 地非特禮以地制雖樂亦蟠乎地行乎隂非特禮由
[094-24a]
 隂作雖樂亦然行乎陽非特樂由陽來雖禮亦然通
 乎鬼非特禮别宜居鬼而已雖樂亦然通乎神非特
 樂敦和率神而已雖禮亦然此其所以為至歟故首
 以及言之及言及其至也高者下之對逺者近之對
 深者淺之對厚者薄之對高猶可窮而況於下乎逺
 猶可極而況於近乎深厚猶可測而況於淺薄者乎
 馬氏曰禮樂之粗則寓於形名度數之間至於精則
 無乎不在也此言中和之效其妙至此而不言在人
[094-24b]
 者蓋中和者人之所致也其妙如此則在人可知矣
 山隂陸氏曰此言禮樂在人有如此者非天下之至
 精至變至神孰能與於此
 新安朱氏曰此以理言有是理即有是氣一氣之和
 無所不通亦如説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乎
 其中正義引膏露降醴泉出等語緣先有此理末梢
 便有這徵驗
 慶源輔氏曰上言天地自然之禮樂此言聖人制禮
[094-25a]
 作樂之功
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
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云
 鄭氏曰樂著大始著之言處也大始百物之始生也
 著不息著不動著猶明白也息猶休止也
 孔氏曰樂象於天天為生物之始是樂處大始禮法
 於地地稟天氣而成於物是禮居成物顯著明白運
 生不息者是天也顯著養物不移動者是地也一動
[094-25b]
 一靜者動物飛走蠢動感天之陽氣也靜物安伏止
 靜感地之隂氣也一動一靜天地間所有百物也周
 禮雷風日月之屬皆動也植物山陵之屬皆靜也記
 者引聖人語云此一章是禮樂法天地也離而言之
 則樂靜禮動若禮樂合用之事則同有動靜故知天
 地之間物有動靜也
 長樂劉氏曰天地交而萬物生是樂著於生物之始
 也有天地然後有尊卑是禮居於成物之後也天行
[094-26a]
 健終而始之不窮者也故著生不息者樂之理天之
 道也地不動著而生之無疆者也故著生不動者禮
 之制地之道也一動一靜者禮樂行於斯民而中和
 育於萬物充盈乎天地之間者人之道所以配乎天
 地也
 長樂陳氏曰乾者萬物之所資始故能以始而推始
 則至於知大始坤者萬物之所資生故能以生而生
 生則至於作成物然乾於大始知之而已未能使之
[094-26b]
 著坤於成物作之而已未能至於居唯樂有和所以
 能著其始禮有節所以能居其物此禮樂所以能成
 天地之道也雖其成天地之道如此蓋亦本於天地
 之動靜而已故著不息而動者樂也著不動而靜者
 禮也一動則為樂一靜則為禮是以凡在天地之間
 者莫非禮樂也禮樂之道天地而已聖人曰禮樂云
 玉帛鐘鼓云乎哉 又樂書曰大始氣之始成物形
 之終著其微而顯之者樂也居其所而有之者禮也
[094-27a]
 樂以陽來以天作凡在天成象者皆資之顯焉豈非
 著大始之意歟禮以隂作以地制凡在地成形者皆
 資之居焉豈非居成物之意歟乾則自强不息坤則
 至靜德方天確而動故其運不息著不息者樂之所
 以㝠乎天也地隤而靜故其處不動著不動者禮之
 所以㝠乎地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萬物之情非動
 則靜而禮樂如之樂主動由中出則靜矣禮主靜交
 乎下則動矣萬物盈於天地之間或類聚或羣分動
[094-27b]
 者有時而靜靜者有時而動一動一靜而不主故常
 者無適而非禮樂也非聖人知禮樂之情其孰能究
 此故此繼之聖人曰禮樂云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
 者地也與易闢户謂之乾闔户謂之坤同意一動一
 靜天地之間與易一闔一闢謂之變同意
 延平黄氏曰天之化其陽始於亥生於子成於丑而
 乾位西北焉則知大始矣乾者天之道也揚子曰天
 奥西北鬱化精也物於此焉天道制其命化精含有
[094-28a]
 其生意特未判也及夫萬物資始於元成於艮至於
 震而天之用出焉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奮之以風雨
 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數者㝠合而有樂之和則
 大始著矣地之化其隂始於己生於午成於未而坤
 位西南焉則作成物矣易曰致役乎坤致役者作之
 也萬物之生天化氣地化形其化形也萌者出勾者
 達羽者飛足者走鱗者遊特未定也及夫並育而不
 相害並行而不相悖遊者潛走者伏飛者息方以類
[094-28b]
 聚物以羣分數者㝠分而有禮之别則成物居矣大
 始者精氣也樂散為和氣以著之成物之體立矣禮
 分為定體以居之禮者其樂之終始歟故言禮制行
 矣則在乎樂之前言禮居成物則在乎樂之後
 嚴陵方氏曰有物者必由於有始有始者必至於有
 物曰大始則又始之前也亦猶大初謂之大爾曰成
 物則又物之後也亦猶成效謂之成爾乾知大始知
 之而已及樂由陽來則著其理而可見坤作成物作
[094-29a]
 之而已及禮由隂作則居其功而得所著大始則有
 氣而已居成物則有形焉氣則徃來未嘗息而乾健
 之所以為天歟故曰著不息者天也形則未嘗動而
 坤靜之所以為地歟故曰著不動者地也夫天之不
 息以氣所以為天者未嘗不息莊子曰天其運乎是
 矣地之不動以形所以為地者未嘗不動莊子曰地
 其處乎是矣禮樂亦然經曰樂由中出故曰靜是亦
 未嘗不息也又曰禮者動乎外是亦未嘗不動也故
[094-29b]
 止以著言之著者見於衆物之體也於成物獨不言
 著者以在成形之後不嫌於不著也間讀如無有入
 於無間之間一動而天一靜而地是天地之間耳若
 夫動者未嘗動靜者未嘗靜和同為一豈復有一間
 哉揚子曰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蓋謂是矣
 馬氏曰樂由天作而樂亦著大始禮以地制而禮亦
 居成物蓋萬物之質必由和而後化則是樂者存乎
 物生之始質散而後有其别則是禮者居於物成之
[094-30a]
 後故曰樂著大始禮居成物天者陽也而陽以動為
 功故天之道存於不息地者隂也而隂以靜為德故
 地之道存乎不動天之道存乎不息故聖人作樂以
 應天而動亦與陽同功地之道存乎不動故聖人制
 禮以配地而靜亦與隂同德樂之動則應於天之間
 禮之靜則應於地之閒故曰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
 也然而天地合而後萬物生隂陽和而後萬物成則
 禮樂之道亦必相待而後成也故樂亦未嘗不靜而
[094-30b]
 禮亦未嘗不動故曰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慶源輔氏曰氣和而後物生物生而後有辨樂著大
 始和之事也禮居成物辨之事也有氣而後有物有
 用而後有辨樂統同氣也禮辨異物也天之所可見
 者不息也地之所可見者不動也不息樂之事也不
 動禮之事也至於一動一靜聖人之妙用而禮樂之
 並行也故聖人曰禮樂云言二者不可闕一也
 金華邵氏曰禮樂雖因天地而形天地亦以禮樂而
[094-31a]
 著方其天地别而為禮天地和而為樂是禮樂因乎
 天地也及夫禮樂極天蟠地行隂陽通鬼神窮高極
 逺測度深厚禮樂之理無所不有天地亦賴禮樂而
 著焉故大始氣也成物形也大始本有是氣樂則著
 而明之成物本有是形禮則居而辨之故著而運行
 不息則為天著而一定不易則為地著而為一動一
 靜則在動非動在靜非靜乃天地之間而機緘之妙
 也聖人於此窮其所自而歸之於禮樂故曰禮樂云
[094-31b]
 又以見天地造化亦不無待於禮樂也
 金華應氏曰自天高地下至此一章本上繫之文夫
 子所以明易也而以是發明禮樂之理非聖門學者
 深䆒乎天地之藴而有見於禮樂之用未能及此情
 者理之所存而心之發見也及猶至也樂出於自然
 之和禮出於自然之序其二者之用充塞流行無顯
 不至無幽不格無高不届無深不入則樂著乎乾知
 大始之妙禮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
[094-32a]
 之所以為天昭著不動者地之所以為地居者藏諸
 用者也著者顯諸仁者也天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
 而已故聖人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禮樂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䕫始制樂以賞諸侯
 鄭氏曰䕫欲舜與天下之君共此樂也南風長養之
 風以言父母之長養已其辭未聞䕫舜時典樂者也
 書曰䕫命汝典樂
 孔氏曰此一節是樂記第四章名為樂施明禮樂旣
[094-32b]
 備乃施布天下也自此至行也明聖人制樂以賞諸
 侯其功大者其樂備五弦謂無文武二弦唯宮商等
 五弦也南風詩名案家語云昔舜彈五弦之琴其詞
 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
 以阜吾民之財兮家語王肅所増加非鄭所見故註
 云其辭未聞也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琴歌南風
 之詩而教天下之孝也案世本神農作琴今云舜作
 者特用琴歌南風始自舜或五弦始舜也䕫是舜典
[094-33a]
 樂之官名䕫欲天下同行舜道故歌此南風以賞諸
 侯使海内同孝也然樂之始亦不止在䕫也
 長樂陳氏曰順天地之和莫如樂窮樂之趣莫如琴
 蓋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所以禁淫邪正人心
 者也洞越練朱之制雖起於羲農而作五弦以歌南
 風合五音之調實始於舜而已以之歌南風亦不過
 咏父母生養之德以解吾憂而已豈特解民愠阜民
 財而已乎䕫之為樂薦之郊廟鬼神享作之朝廷庶
[094-33b]
 尹諧立之學宫天下服近足以儀覽德之鳳凰逺足
 以舞難馴之百獸豈特賞諸侯而已哉彼然而言之
 者因歌南風而發亦見賞以春夏之意也然賞諸侯
 以樂前此無有也後此則因䕫而已故以始制言之
 此後世所以推為樂祖而祭之瞽宗歟樂書/
 嚴陵方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有好生之德莫如
 舜故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五者土之數而土者生
 物之主也南風者長養之氣也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094-34a]
 歌南風所以寫其心示其長養之意故也解吾民之
 愠此言養其心也阜吾民之財此言養其形也南為
 長養之方北為肅殺之地舜作南風之歌而紂為北
 鄙之舞此舜與紂善惡之所以分樂所以象德而諸
 侯有養民之德者則賞之故䕫始制樂以賞諸侯之
 有德也
 李氏曰舜知樂之情故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䕫識
 樂之文故制樂以賞諸侯夫當冬而叩徴音以激蕤
[094-34b]
 賔則足以致陽光熾烈而堅氷立散故歌南風取萬
 物之皆相見也夫歌南風以合於天制樂以賞諸侯
 之有德者以合於人此舜之所以通神明配天地育
 萬物和天下者也
 延平黄氏曰歌南風和天也賞諸侯和人也諸侯之
 受賞亦貴其致和而已德盛而敎尊則其德和於人
 五穀時熟則其德和於天樂者象德而賞之也舞者
 德之容也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諡者行之迹也故聞
[094-35a]
 其諡而知其行
 慶源輔氏曰南風長養之風鄭氏則以為舜歌父母
 之德如南風家語所載之辭則以為解民愠阜民財
 然以此觀之則疑家語所載必有據南風長養萬物
 猶人君長養萬民舜為天子而歌此以為樂則諸侯
 之君民者亦當法舜之德體南風之意以長養其民
 故䕫因其歌而寫之於金石絲竹當時諸侯有養民
 之德者則以樂賞之也非謂䕫始制樂言因南風而
[094-35b]
 制樂以賞諸侯自䕫始也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
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逺其治
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鄭氏曰民勞則德薄鄼相去逺舞人少也民逸則德
 盛鄼相去近舞人多也諡者行之迹也
 孔氏曰此經明諸侯德尊樂備舞具綴謂鄼也鄼謂
 鄼聚舞人行位之處立表鄼以識之舞行綴逺由人
[094-36a]
 少舞處寛也舞行綴短由人多舞處狹也舞處之綴
 一但人多則去之近人少則去之遠觀其舞之逺近
 則知其德之薄厚由舞所以表德也又以諡比擬其
 舞聞諡之善否知其行之好惡也
 長樂陳氏曰諸侯德盛而敎尊五穀時熟然後天子
 賞之以樂者以其人事脩於下天時應於上然後可
 以樂其樂也故其勞於治民者舞之行綴則逺逸於
 治民者舞之行綴則短觀其舞於外足以知其德於
[094-36b]
 内聞其諡於後足以知其行於前則舞者勞逸之迹
 而諡者善惡之名迹則見於一時名則流於不朽此
 諸侯不可不勉而記者所以極言之也 又樂書曰
 天下有道禮樂自天子出故諸侯有德天子得為樂
 以賞之德盛於内而日新敎尊於外而日隆則人和
 於下矣五穀種之美而以時熟焉則天地之和應於
 上矣人和於下天地應於上則德敎洽而民氣樂其
 賞之樂以彰有德不亦宜乎周官大胥以六樂之㑹
[094-37a]
 正舞位小胥巡舞列經曰行其綴兆行列得正焉蓋
 位則鄼也所以為綴列則佾也所以為行治民勞者
 鄼遠而佾寡德殺故也治民逸者鄼逺而佾多德盛
 故也非故不同凡各稱德而已夫佾所以節八音八
 音克諧而樂成焉故舞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達於
 士降殺以兩衆仲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
 二鄭伯賂晉悼公女樂二八悼公以半賜魏絳用是
 推之服䖍所謂天子八八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
[094-37b]
 八不易之論也然則舞行綴逺豈六佾歟舞行綴短
 豈四佾歟杜預謂凡天子諸侯大夫士之舞一列遞
 減二人至士四人而止豈復成樂舞耶世衰道微禮
 樂交喪於天下諸侯僭天子者有之大夫僭諸侯者
 有之及其甚也大夫不僭諸侯而僭天子陪臣不僭
 大夫而僭諸侯魯公初去八佾獻六羽諸侯僭天子
 而知反正者也季氏舞八佾於庭大夫僭天子而不
 知反正者也彼豈知舜以樂舞賞諸侯之意哉
[094-38a]
 嚴陵方氏曰君子所以敎人者以德唯德盛人所從
 者衆則其教尊而人事脩矣人事脩則天時應故繼
 之以五穀時熟德盛敎尊則養其心者至矣五穀時
 熟則養其形者至矣諸侯之養民如此天子賞之以
 樂也不亦宜乎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舞固有
 常制矣而此所言綴有短逺之異者豈非因其德之
 大小然後或備或否歟行以言其成列綴以言其相
 聨言逺以知短之為近言短以知逺之為長長短言
[094-38b]
 其所陳之形逺近言其所至之地樂不止於舞必以
 舞為賞罰者以德之形容尤可見於此故也
 馬氏曰五穀時熟有富之意也德盛而教尊有教之
 意也有富與教則諸侯之德備然後賞之以樂賞之
 以樂者言賞之以備樂也德大者然後得其樂之備
 德小者則雖有常數而不得備故其治民之勞逸者
 其舞所以不同也上言舜歌南風䕫始制樂言其樂
 之聲也下言其舞行綴逺綴短者言其樂之容也舞
[094-39a]
 者德之發德者舞之藴故觀舞可以知德諡者行之
 賔行者諡之主故聞諡可以知行其意主於舞而繼
 之以聞諡者所以詳之也
 山隂陸氏曰若魯僖公可謂德盛而教尊矣詩曰自
 今以始歲其有致民之勞逸係其德之厚薄逸則有
 餘裕矣勞者未優泰也
 延平周氏曰聖人之賞樂以治民為主
 慶源輔氏曰以舜之事觀之則天子之為樂非特自
[094-39b]
 象其功德而又欲以賞天下諸侯之有德者使天下
 諸侯皆法象天子之德也人事至而天時未應其德
 猶未至也況樂者天地之和也故必俟乎天時應五
 穀熟然後賞之治民勞謂勞於治民者治民逸謂逸
 於治民者勞謂勤勞逸謂暇逸勞逸以事言也故曰
 治民焉行綴逺則氣舒行綴短則氣促上動則下紓
 上逸則下促舞者德之容諡者行之名猶影形聲響
 之可信也若後世之所謂諡則異是矣
[094-40a]
 金華邵氏曰禮樂與天地並立而天地之仁義尚為
 近之春作夏/長以下 又曰以其齊降故有摩盪以其摩盪
 故有雷霆風雨隂陽之交相摩軋八方之氣相推盪
 易解一起一滅為相摩一進一退為相盪震坎艮本
 坤也惟以剛摩柔故一索再索三索於乾而男成焉
 巽離兊本乾也惟以柔摩剛故一索再索三索於坤
 而女成焉震東方也故震盪艮為春離南方也故離
 盪巽為夏以至兊盪坤坎盪乾而為秋冬亦若是而
[094-40b]
 已 又曰一闔一闢徃來不窮而變化生焉雷霆聲
 之所作風雨氣之所發運行無窮曰動寒暑相繼而
 歲成焉照臨為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百物皆化
 代興不廢易所謂品物流形周禮所謂天地之化百
 物之產已上二條地/氣上齊以下 又曰極天蟠地者禮樂之容
 也未出乎天地之間也窮高極遠而測深厚禮樂之
 化也又非止乎天地之間也禮樂極乎/天以下 又曰琴非
 始於舜作而歌南風者舜也樂非出於䕫制而賞諸
[094-41a]
 侯者䕫也舜作五/弦以下
 
 
 
 
 
 
 
[094-41b]
 
 
 
 
 
 
 
 禮記集說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