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113-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一百十三   宋 衛湜 撰
曽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諸
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
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
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鄭氏曰無朝夕言常行無輟時也放猶至也準猶平
 也
[113-1b]
 孔氏曰自此以前皆曽子之言自此以下異故更言
 曽子曰置謂措置也塞滿天地謂感天地神明也溥
 布也横被四海言孝道廣逺也推而至於四海以為
 準平而法象之無所不從也詩大雅文王有聲之詩
 羙武王之德今孝道亦然故引以證之
 嚴陵方氏曰直而立之則塞實乎天地之間旉而散
 之則横廣乎四海之内施言其出無窮故後世曽無
 朝夕之間推言其進之不已故放之四海而準放與
[113-2a]
 孟子放乎四海之放同準言人以是為準而不差也
 前旣言溥之横乎四海後又言推而放諸四海蓋前
 言身之所行者如此後言人之所化者如此
 石林葉氏曰塞乎天地所謂窮髙厚也横乎四海所
 謂極深逺也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所謂悠久無疆也
 講義曰孝出於人心人有賢愚而此心不異時有古
 今而此心常存天地之心亦無以異乎人之心此所
 以塞天地横四海施諸後世無所不可
[113-2b]
 山陰陸氏曰夫孝出於同然故推而放諸四海如此
 即有不準是背類反倫者也
 新安朱氏曰準猶齊也言無不同也
 慶源輔氏曰曽子之孝至此所謂誠則明明則形形
 則著著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矣
曽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㫁一樹
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
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
[113-3a]
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
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
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鄭氏曰夫子孔子也曽子述其言以云中孝用勞勞
 猶功也思慈愛忘勞思父母之慈愛已而自忘己之
 勞苦也無怨無怨於父母之心諫而不逆順而諫之
 也必求仁者之粟喻貧困猶不取惡人物以事亡親
 也
[113-3b]
 孔氏曰以語更端故云曽子庻人思父母慈愛忘己
 躬耕之勞可謂用力矣諸侯卿大夫士尊重於仁安
 行於義心無勞倦可謂用勞矣匱乏也博施謂德敎
 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備物謂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
 助祭
 嚴陵方氏曰王制曰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所謂樹
 木以時伐也又曰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
 設罻羅所謂禽獸以時殺也孟子曰君子親親而仁
[113-4a]
 民仁民而愛物故㫁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樹木見月令樹木方盛解慈愛者生育之恩也勞者
 奉養之力也於親生育之恩則思之而不忘於己奉
 養之力則忘之而不思故曰用力仁所以愛親義所
 以敬親愛敬盡於事親可謂用勞矣用力言事用勞
 言功不匱言德則大小與中其别可知矣用力則能
 養矣用勞則弗辱矣不匱則可以尊親矣故皆以孝
 有三題其事前以大孝為首此以大孝為終何也前
[113-4b]
 以位言孝故自上以及下此以行言孝故積小以至
 大父母愛之喜而弗忘仁之至也父母惡之懼而無
 怨義之盡也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親而已内則
 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蓋不逆之謂也巽
 而入之則雖諫而不逆也仁者之粟則有愛心存焉
 若夫子受仁人之饋則掃地而祭亦此之意祭之以
 禮禮之終也此主言祀故曰禮終
 石林葉氏曰孝者仁之實仁則能愛於物伐樹木殺
[113-5a]
 禽獸故必以時莫非勞也有勞於德有勞於力而忘
 勞者思親之慈愛也未能無望於其親故為小孝仁
 大矣則尊之義有理則安之仁義而已勤行而不懈
 未能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親故為中孝博施則聖
 矣仁不足以名之孝至於此則達於天下四海九州
 之羙味莫不備至故為大孝
 延平周氏曰㫁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則無愛心以
 其無愛心是以非孝也思慈愛忘勞庶人之孝也尊
[113-5b]
 仁安義諸侯以下之孝也博施備物唯天子乃能與
 此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然有所謂怨者也故孟子曰
 小弁之怨親親也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然有所謂逆
 者也故荀子曰從義不從父
 講義曰夫自其異者觀之則草木禽獸與人為殊類
 自其同者觀之則凡厥有生均氣同體草木鳥獸與
 人等爾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至於㫁一木
 殺一獸不以其時則謂之非孝蓋自其同者觀之也
[113-6a]
 用力者竭力以事親用勞者盡心以事親思父母之
 慈愛而忘己之勞苦則不愛其力矣所尊者仁所安
 者義以仁義喻父母於道其心庸有不盡乎詩云孝
 子不匱永錫爾類錫予也類謂凡人子也潁考叔愛
 其母施及莊公舜致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
 定孝子之道果有匱乎備猶周徧也物即人也博施
 備物即詩所謂永錫爾類也父母之存也愛之則喜
 而不忘思求其所可喜者以恱其親也惡之則懼而
[113-6b]
 不怨思去其所可惡者以安其親也
 慶源輔氏曰孝子之心兢兢業業無一息或違無一
 物不體豈有非時害理之事博施則用勞不足言矣
 備物則用力不足言矣此聖人達孝之事也喜故不
 忘懼故無怨柔行巽入期父母之順於理而不期父
 母之從乎我至於此則其誠至矣
 山陰陸氏曰思慈愛忘勞對以慈愛然後忘勞小孝
 也以視尊仁安義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以視不匱
[113-7a]
 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若施及莊公亦其一隅老子
 曰旣以與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其此之謂乎
 廬陵胡氏曰用力所謂竭力耕田共為子職也懼而
 無怨孟子言舜怨慕何也曰小弁親之過大者也凱
 風親之過小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
 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舜之怨慕孝也不逆所謂又
 敬不違父母既没雖貧困猶不取惡人物以祀親然
 則孟子之受禦可以祀歟曰其交也以道君子受之
[113-7b]
 矣受之而以祀可也然孝子之心有所不安故必仁
 者之粟為孝
 黄氏曰註謂必求仁者之粟以為粢盛則失者逺矣
 況先王之禮不耕者祭無盛自天子執耒三推下達
 庶人皆從斯禮今曽子所言粟者禄也謂父母既没
 必仕於仁諸侯賢大夫之朝立身行道以終祭祀危
 邦不入亂邦不居恐辱先也況曽子嘗敝衣以耕於
 魯魯侯聞之致之邑曽子固辭聖人稱之能全節也
[113-8a]
 孟子云士三月無君則弔以其失於祭祀之禮也親
 没者必居於仁者之朝食禄行道以終祭祀之禮為
 禮終也
 馬氏曰此之為禮終此言孝子之遭變也前言可謂
 能終此孝子之常也遭變則嫌於非禮故曰禮終常
 則不嫌故曰能終而已處常則易制變則難易者曽
 子之事也難者舜之事也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
[113-8b]
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
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曽子聞
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
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
矣故君子頃歩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
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
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
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
[113-9a]
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
孝矣
 鄭氏曰曽子聞諸夫子述曽子所聞於孔子之言頃
 歩頃當為跬聲之誤也予我也道而不徑徑歩邪趨
 疾也忿言不反於身人不能無忿怒忿怒之言當由
 其直直則人服不敢以忿言來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樂正子春傷其足而憂因明父母
 遺體不可損傷之事天地生養萬物之中無如人最
[113-9b]
 為大非特體全又須善名得全跬歩謂壹舉足道而
 不徑者謂於正道而行不由邪徑正道平易於身無
 損邪徑險阻或有所傷舟而不游者渡水必舟舩不
 浮游於水上乘舟安浮水危也此是不敢以先父母
 遺餘之體而行厯危患處也不辱其身不羞其親緫
 結舉足出言二事身及親並不羞辱可謂孝矣
 長樂劉氏曰樂正子春可謂能改其過者也失之於
 初而戒之于終焉唯人之身氣以體全徳以性全者
[113-10a]
 也體懼而弗傷則氣無不全者也性存而弗拂則徳
 無不備者也莫非父母之所遺者非禮不言非禮不
 動非禮不視非禮不聽是以言動中於禮樂之節而
 民瞻仰之取以為模範焉不曰内全其德性而外全
 其氣體之道歟是可謂之弗忘其父母者也然則舍
 坦塗以由徑緩舟渡以游淵不愼其言不羞其辱者
 小人之事豈是為孝其親者道哉
 嚴陵方氏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者生養
[113-10b]
 乎天地之間者人道最為大孝經言天地之性人為
 貴泰誓言惟人萬物之靈蓋大以言其道貴以言其
 性靈以言其德互相明耳父母全而生之謂生其形
 也子全而歸之謂歸於土也不虧其體所以全其形
 不辱其身所以全其德故曰可謂全矣壹舉足而不
 敢忘父母則念其親於動止之間也壹出言而不敢
 忘父母則念其親於語黙之際也道大而徑小故道
 而不徑舟安而游危故舟而不游則不敢以先父母
[113-11a]
 之遺體行殆故也殆亦危也惡言不出於口者己之
 言也忿言不反於身者人之言也唯己之惡言不出
 於口故人之忿言不反於身也以忿言不反於身故
 不辱其親而身者親之枝也不辱其身故不羞其親
 馬氏曰天生生者也故曰天之所生地化化者也故
 曰地之所養身體髪膚不敢毁傷所以不虧其體立
 身揚名於後世所以不辱於身曽子有疾召門弟子
 曰啓予足啓予手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言得全
[113-11b]
 而歸之也今夫以一朝之忿忘其身及其親則不思
 甚耳
 延平周氏曰周官之法禁徑踰者禁川游者而此則
 曰道而不徑舟而不游是以知周公之法不特有意
 於防微而又有以教人之孝也
 講義曰舉足而不敢忘固懼其危也而言何與焉蓋
 吾以惡言出於口人以忿言反於身為身之辱而貽
 親之羞者甚矣至於出言而不敢忘則所以全其身
[113-12a]
 以歸其親者斯無愧矣不徑不游雖若非難者亦曰
 充此心以徃則凡所以求全其身者詎止不徑不游
 乎昔曽子啓手足之際然後釋淵冰之懼樂正子春
 門人也安得而不憂乎
 新安朱氏曰父母者一身之父母也天地者人與物
 已與人皆共以為父母者也父母生我也四支百骸
 無一不全必能全其身之形斯為不忝於父母天地
 之生我也五常百善無一不備必能全其姓之理然
[113-12b]
 後為不負於天地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
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
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鄭氏曰貴謂燕賜有加於諸臣也尚謂有事尊之於
 其黨也臣能世禄曰富舜時多仁聖有徳後德則在
 小官
 孔氏曰前經明孝此以下至不敢犯又兼明孝弟此
[113-13a]
 經論四代弟順尚齒之義虞氏帝德𢎞大故貴德德
 之中年髙者在前故云尚齒夏后氏尚功功髙則爵
 髙既貴其爵則德雖下而爵髙者亦貴之由道劣故
 也於貴爵之中年髙者在前殷人又劣於夏累世有
 功世爵而富乃貴之殷人疏而富者猶貴之周人敬
 愛彌狹於己有親乃貴之亦皆年髙者在前也次乎
 事親言貴年之次第近於事親之孝也鄭恐貴者皆
 班序在上故謂燕賜加於諸臣凡四代朝位班序皆
[113-13b]
 以官爵為次而夏后氏貴者但以爵髙加恩賜也尚
 謂德爵富親各於其黨類之中而被尊也鄭云後德
 則在小官者解虞氏貴德之意以舜時人皆有德德
 小先來者已居大官其德大後來者則在小官小官
 德尊虞氏貴之所以燕賜加於大官也
 山陰陸氏曰貴尚之次也據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
 夏道漸劣其德或無實也於是貴爵殷道愈劣於是
 貴富蓋古之諸侯有爵尊而地狹爵雖卑而地大貴
[113-14a]
 富則地大者先周道愈益劣是故貴親鄭氏謂舜時
 多有德後德則在小官言以德為後則在小官釋所
 以貴德也
 馬氏曰貴以對其民為賤尚以對其等為下四代非
 相反也蓋有虞氏貴德則賢者固已在位能者固已
 在服矣故夏后氏承之以貴爵貴爵則賢而德似其
 先人者使之世官不賢而不至於不由禮者使之世
 禄矣故殷人承之以貴富貴富則尊祖尊祖則敬宗
[113-14b]
 敬宗則收族故周人承之以貴親皆因其時乘其理
 為之也夏后氏貴爵斯所以貴德也殷人貴富斯所
 以貴爵也周人貴親斯所以貴富也然貴德以賢賢
 貴爵以貴貴貴富以明功貴親以厚本則四代一也
 齒取諸身年取諸物皆可以數言
 嚴陵方氏曰四代之所貴不同由救弊之政異故也
 貴德之弊有至於忘君故夏后氏救之以貴爵蓋爵
 所以明貴賤故也貴爵之弊有至於忘功故殷人救
[113-15a]
 之以貴富蓋富者所以明世禄故也三者之弊有至
 於忘親故周人救之以貴親至於尚齒則未嘗易者
 以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萬世而無弊故也
 虞帝亦曰盛王者以舜之時五帝之所終三王之所
 始故也且堯猶號放勲則以王稱舜不為過矣以王
 制考之四代養老或異其禮或異其所或異其服雖
 各不同所以不遺年之意則一而已或曰年或曰齒
 何也謂之年則以所厯為主孟子所謂厯年是也與
[113-15b]
 此言遺年之年同謂之齒則以所序為主中庸所謂
 序齒是也與此言尚齒之齒同内則言五帝憲三王
 有乞言則五帝非不貴老也所謂憲者憲其德而己
 所主在德不特在年也
 延平周氏曰蓋年之貴者弟也而事親者孝也
 慶源輔氏曰有德者必有爵有爵者必有富此虞夏
 殷之所貴如此至於周則又厚親以反本焉此其世
 變使然聖人因時定制有不得不然者也若夫年齒
[113-16a]
 之尚行乎萬世而不可變者蓋敬老慈幼人之性也
 四代之王不失其性而已即四王之事而反求諸一
 心則知年之果不可遺次乎事親之義明矣
 慈湖楊氏曰祭義云殷人貴富而尚齒此非聖人之
 言也富非道之所貴也而家語謂孔子之言豈記者
 之差乎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
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113-16b]
 鄭氏曰同爵尚齒老者在上也君問則席為之布席
 於堂上而與之言凡朝位立於庭魯哀公問於孔子
 命席不俟朝君揖之即退不待朝事畢也就之就其
 家也老而致仕君或不許異其禮而已
 孔氏曰官爵同則貴尚於齒四代皆然弟達乎朝廷
 言遜弟敬老之道通達於朝廷也燕禮大射君與卿
 大夫皆立卿大夫立於庭故鄭知朝位立於庭也又
 燕禮大射卿大夫立於庭北面君降自阼階南鄉爾
[113-17a]
 卿卿西面爾大夫大夫皆少進皆北面爾謂揖也於
 時老臣君揖則退不待朝事畢也案曲禮大夫七十
 而致事若不得謝是或不許也此經中所云是君不
 許者故異其禮若其致事則王制云七十不俟朝八
 十杖於朝是也
 嚴陵方氏曰爵同故以齒為上爾爵異則以爵為上
 也孟子曰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蓋朝廷雖以爵
 為上然未嘗廢齒則此所言者是也郷黨雖以齒為
[113-17b]
 上然亦未嘗廢爵則後言三命而不齒是也要之朝
 廷以爵為主鄉黨以齒為主故孟子以為莫如也就
 謂就其家而不敢召也凡此皆朝廷禮敬之事故曰
 弟達乎朝廷也致事者無預於政故不俟朝而後優
 之以杖未致事者則猶預於政故優之以杖而後不
 俟朝
 山陰陸氏曰祭義謂尊者也故杖於朝早杖於朝早
 故毋俟朝晚王制八十杖於朝七十不俟朝謂卑者
[113-18a]
 也故杖於朝晚杖於朝晚故毋俟朝早
 石林葉氏曰蓋力衰則助之以杖有問則席安之也
 不敢煩以禮揖之則退故不俟朝有問則就其室者
 尊之也安之以仁尊之以禮此弟之所以達乎朝廷
 矣
行肩而不併不錯則隨見老者則車徒辟斑白者不以
其任行乎道路而弟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
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
[113-18b]
 鄭氏曰錯鴈行也父黨隨行兄黨鴈行車徒辟乘車
 歩行皆辟老人也斑白者髮雜色也任所擔持也不
 以任少者代之也老窮不遺以鄉人尊而長之雖貧
 且無子孫無弃忘也一鄉者五州巷猶閭也
 孔氏曰行肩而不併謂老少並行肩臂不得併行少
 者差退在後則朋友肩隨是也不錯則隨者若兄黨
 為鴈行之差錯是父黨則隨從而為行也
 嚴陵方氏曰車以言其貴徒以言其賤言見老者則
[113-19a]
 貴賤無不辟也斑白者不以任行乎道路所謂斑白
 者不提挈也凡此皆道路禮順之事故曰弟達乎道
 路若耆耋艾耄之類所謂老若鰥寡孤獨之類所謂
 窮不遺謂養之有政也強弱以力言衆寡以數言凡
 此皆州巷禮順之事故曰弟達乎州巷
 山陰陸氏曰行肩而不併言雖齊行遇隘狹猶不敢
 併不錯則隨鄭氏謂錯鴈行也鴈乃參差少邪故曰
 邪行為錯
[113-19b]
 石林葉氏曰先之則不錯不錯則隨敬之則車徒辟
 愛之則斑白不以任此弟所以達乎道路強以力言
 衆以人言老而窮者猶所不弃則寡弱者固不患於
 無告此弟所以達乎州巷
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而弟達乎獀狩
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弟達乎軍旅矣
 鄭氏曰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
 也以為軍田出役之法五十始衰不從力役之事也
[113-20a]
 頒之言分也隆猶多也及田者分禽多其老者謂竭
 作未五十者春獵為獀冬獵為狩什伍士卒部曲也
 少儀曰軍尚左卒尚右
 孔氏曰作記之人在於周末於時力役煩重道周初
 之事故云古之道也一甸之中出長轂一乘甲士三
 人歩卒七十二人供田役事案小司徒云凡起徒役
 母過家一人唯田與追胥竭作若田與追胥竭作此
 未五十者猶在田役故頒禽之時多此長者也註云
[113-20b]
 什伍士卒部曲者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士謂甲士卒
 謂歩卒在軍旅之中時主帥部領團曲而聚故云部
 曲
 嚴陵方氏曰甸徒者甸獵之徒役也周官皆作甸先
 儒以為丘甸之甸誤矣小司徒凡起徒役母過家一
 人以其餘為羡惟田與追胥竭作即此所謂甸徒也
 雖曰竭作然五十者亦不從之矣頒禽長者先得之
 而多少者後得之而少故也凡此皆獀狩禮順之事
[113-21a]
 故曰弟達乎獀狩周官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
 軍此言軍旅衆莫小於旅莫大於軍故也尚齒止以
 什伍者什以外則齒有所不勝序故也凡此皆軍旅
 禮順之事故曰弟達乎軍旅
 山陰陸氏曰不為甸徒言以為士司馬法成百井出
 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石林葉氏曰獀言春田之始狩言冬田之終軍旅什
 伍所致者勇而爵同者猶尚以齒所謂軍旅有禮則
[113-21b]
 武功成也
孝弟𤼵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脩乎軍
旅衆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
 鄭氏曰死之死此孝弟之禮
 孔氏曰此經緫結上文在上諸文但云弟此兼云孝
 者以孝故能弟弟則孝之次也孝弟之道無處不行
 故衆行孝弟雖死不捨也
 嚴陵方氏曰先朝廷而後道路自内而之外也先道
[113-22a]
 路而後州巷行乎大又盡乎小也獀狩軍旅則又以
 有事之時言之朝廷者政之所出故言𤼵道路者人
 之所由故言行州巷則委曲而有所盡故曰至獀狩
 則馳騁而有所從故曰放軍旅則嚴飭而有所治故
 曰脩合而言之皆所以達之而己衆死乎孝弟之義
 而弗敢犯之也
 山陰陸氏曰獀狩言放軍旅言脩亦言之法衆以義
 死之而弗敢犯即若申生伋壽之死猶為犯故曰止
[113-22b]
 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延平周氏曰孔子曰敎民禮順莫善於弟又曰敬其
 兄則弟悅所敬者寡而所說者衆蓋以弟而治天下
 則莫非禮順之行其操甚約而其效甚博故先王内
 則達乎朝廷而外則達乎道路州巷有事則達乎獀
 狩軍旅此衆之所以有義死而不敢犯也
 慶源輔氏曰獀狩爭獲軍旅爭功弟道達於是則至
 矣無所不通矣以義死之非有所利也
[113-23a]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所
以敎諸侯之弟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敎諸侯之德也
耕藉所以敎諸侯之養也朝覲所以敎諸侯之臣也五
者天下之大敎也
 鄭氏曰祀乎明堂宗祀文王西學周小學也先賢有
 道德王所使敎國子者
 孔氏曰此一節廣明孝弟之道祀乎明堂於周言之
 祀文王也樂記祀文王於明堂是也上文祀文王於
[113-23b]
 明堂為孝此以食三老五更為弟文有所對也此西
 學鄭云周小學則周之小學在西郊王制云虞庠在
 國之西郊是也以祀先賢明於虞庠小學故大司樂
 云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敎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
 宗文王世子又云書在上庠以知祭先賢所通之經
 各於所習之學若瞽宗則在國虞庠為小學者則在
 西郊今祀先賢則於西郊也
 嚴陵方氏曰祀明堂所以享上帝而享之者必有配
[113-24a]
 配必以父所以敎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以貴老貴老為其近於親而已所以敎諸侯之弟
 也先賢則樂祖西學則瞽宗瞽宗殷學名學有左右
 之異而此止言西者殷之名也樂祖則有道德者所
 以敎諸侯之德也朝覲所以尊天子而致為臣之義
 夫孝以事親弟以事長故始之以敎孝而次之以敎
 弟孝弟則足以成德故繼之以敎德有德則足以養
 人故繼之敎養能養人則足以事君故繼之以敎臣
[113-24b]
 此敎之之序也
 延平周氏曰先王之於敎豈必諄諄而命之也哉蓋
 行禮於此而人得於彼而不知者乃敎之至也故五
 者天下之大敎而其所以為敎者如此而已矣五者
 以德為主養者孝之屬臣者弟之屬故其序如此
 馬氏曰明堂嚴父以配上帝故以之敎諸侯之孝若
 祀賢則尚德故以之敎諸侯之德耕藉以供粢盛故
 以之敎諸侯之養以德為主故言德於中夫敎萬民
[113-25a]
 則朝廷道路州巷蒐狩軍旅皆以敎而其敎止於弟
 諸侯則敎之孝敎之弟敎之德又敎之養敎之臣而
 其敎止於諸侯者蓋萬民則治之詳故敎之禮也略
 邦國則治之略故敎之禮也詳言敎萬民而卒之以
 諸侯者蓋化賤者易化貴者難化勞者易化佚者難
 此公子信厚如麟趾國君仁如騶虞所以為周召之
 終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
[113-25b]
酳冕而揔干所以敎諸侯之弟也是故鄉里有齒而老
窮不遺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天子設
四學當入學而太子齒
 鄭氏曰割牲制爼實也冕而揔干親在舞位以樂侑
 食也敎諸侯之弟次事親也四學謂周四郊之虞庠
 也文王世子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而已其
 齒於學之謂也
 孔氏曰此明養三老五更及齒學之事牲入之時天
[113-26a]
 子袒而親割之食之時親執醬而饋食罷親執爵而
 酳干盾也親在舞位持盾而舞以天子敬老鄉里化
 之故有齒也在下年老及困窮者皆化上而養之不
 見遺弃故強不犯弱衆不暴寡所以致此由養三老
 五更於大學也當入學而太子齒於國人故云而太
 子齒
 嚴陵方氏曰由大學來者言敎化之原出自大學也
 四學謂周設四代之學即有虞氏之庠夏后氏之序
[113-26b]
 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是矣
 山陰陸氏曰天子立四學并其中學而五直於一處
 並建周人辟雍則辟雍最居中其南為成均其北為
 上庠其東為東序其西為瞽宗當學禮者就瞽宗學
 書者就上庠學舞干戈羽籥者就東序學樂德樂語
 樂舞者就成均辟雍唯天子承師問道養三老五更
 及出師受成等就焉當天子入大學則四學之人環
 水而觀之矣是之謂辟雍學禮曰帝入東學尚親而
[113-27a]
 貴仁東序是也帝入南學尚齒而貴誠成均是也帝
 入西學尚賢而貴德瞽宗是也帝入北學尚貴而尊
 爵上庠是也帝入大學承師而問道辟雍是也緫而
 言之四學亦大學也學記曰大學始敎皮弁祭菜示
 敬道也又曰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蓋東序
 之類若辟雍雖大子不得預故曰天子設四學當入
 學而大子齒又曰大子少長知好色則入學學者所
 學之官也蓋辟雍非其所學之官是以云
[113-27b]
天子廵守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
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
就之可也
 鄭氏曰問其國君以百年者所在而徃見之弗敢過
 者謂道經之則見之
 孔氏曰此亦明尚齒貴老之義廵守謂廵行守土諸
 侯八十九十不可一一就見若天子諸侯因其行次
 或東行西行至八十九十者閭里之旁不敢過越而
[113-28a]
 去必徃見之若欲共論政敎雖不當道路左右君即
 就之可也
 嚴陵方氏曰竟者疆土至此而竟也待于竟而不敢
 越則其所守槩可見矣先見百年者即王制所謂問
 百年者就見之是也至於八十九十者其禮又有殺
 焉彼或在東行則此在西行者弗敢過之而弗見西
 行東行其義亦若是以不必人人而見之也若欲言
 政者雖非東行西行固當就而問之矣
[113-28b]
 山陰陸氏曰此言八十九十者若東行則西行之人
 不敢過若西行則東行之人不敢過即上所謂車徒
 辟是也
壹命齒于鄉里再命齒于族三命不齒族有七十者弗
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與
之揖譲而後及爵者
 鄭氏曰此謂鄉射飲酒時也齒者謂以年次立若坐
 也三命列國之卿也不復齒席之於賔東不敢先族
[113-29a]
 之七十者謂既一人舉觶乃入也雖非族亦然承齒
 乎族故言族爾不有大故不入朝謂致仕在家者其
 入朝君先與之為禮而后揖卿大夫士
 孔氏曰此一節明鄉里之中敬齒之法身有壹命官
 者或立或坐齒與鄉人同再命既髙鄉人疏者雖復
 年髙不與之齒但族内計長㓜為斑序三命轉尊不
 復齒於親族特坐賔東若此飲酒時族内有年七十
 者令其先入此三命者後入故云不敢先也鄭註鄉
[113-29b]
 射謂鄉人詢衆庶而為射於時先行飲酒之禮是鄉
 射有飲酒者也云以年次立若坐者士立於堂下大
 夫坐於堂上案鄉射云大夫受獻訖及衆賔皆升就
 席於時雖立至徹俎即坐又云既旅士不入不見士
 坐之文明立於堂下云三命列國之卿據諸侯言之
 若天子黨正飲酒三命不齒謂上士也此經雖據諸
 侯亦謂黨正飲酒故云三命不齒若鄉飲酒諸侯之
 國但爵位為卿大夫雖再命一命皆得不齒以鄉飲
[113-30a]
 酒賔賢其賔必少其得爵為卿大夫者必年長於賔
 故在賔東西面而不齒若黨正飲酒以正齒位其賔
 必長故天子諸侯之國三命乃不齒知鄉飲酒爵為
 卿大夫乃不齒者案鄉飲酒云席於賔東公三重大
 夫再重註云席此二人於賔東尊之不與鄉人齒也
 天子之國三命乃不齒於諸侯之國爵為大夫則不
 齒也其大夫坐於上士立於下謂諸侯之國若天子
 黨正飲酒一命下士立於下再命中士齒於父族坐
[113-30b]
 於堂上三命上士席於賔東也云一人舉觶乃入者
 族七十者初飲酒之時則與衆賔先入此三命者為
 待獻賔獻介獻衆賔之後至一人舉觶之時乃始入
 也故鄉飲酒鄉射記皆大夫樂作之前一人舉觶之
 後乃始得入也若然大夫之入依禮自當一人舉觶
 之時縱令無族人七十者亦當如此又族之七十者
 及鄉人少者於先己入今特云族有七十者不敢先
 記人之意以身有三命應合在族人七十者之先欲
[113-31a]
 明敬齒上老故云不敢先爾是以鄭注云雖非族亦
 然
 嚴陵方氏曰以周制考之一命則下士也再命則中
 士也三命則上士也四命則為大夫矣於諸侯之國
 三命則卿再命則大夫一命則士也小國則又降於
 此矣一命齒於鄉里非其鄉里則以爵而不以齒可
 知再命齒於族非其族則以爵而不以齒亦可知三
 命不齒雖於其族亦不得而齒之矣則鄉里又可知
[113-31b]
 不齒者周官黨正以禮屬民於序以正齒位其言正
 與此合雖然此特貴貴之義爾至於老老之仁又不
 可得而廢故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也夫七十者君猶
 與之揖譲而後及爵者豈族之三命得以先之五州
 為鄉五鄰為里於逺舉鄉則近至於五比之閭可知
 於近舉里則逺達於五縣之遂可知六鄉六遂足以
 互見之故也此言族周官所謂父族是也有天下者
 謂之王族有國者謂之公族有家者謂之父族以傳
[113-32a]
 代言之則曰世族以主祭言之則曰宗族其名雖異
 通謂之族焉不齒有二意此謂三命不齒者人不敢
 與之齒也若王制終身不齒者人不足與之齒也
 馬氏曰齒於鄉謂此鄉民雖為卿大夫必來觀禮鄉
 射禮大夫樂作不入士既旅不入是也
 山陰陸氏曰三命受位朝坐燕與進於鄉矣族有七
 十者弗敢先言族人齒雖髙猶後三命荀子曰三命
 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
[113-32b]
 大故而入君必與之揖譲而後及爵者此又尚齒焉
 爵齒更為屈伸方其尚齒則隆爵方其尊爵則隆齒
 故曰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石林葉氏曰三命不齒貴貴也七十者不敢先長長
 也先王之道並行而不相悖者如此
 盱江李氏曰大司徒以陽禮敎讓謂鄉射飲酒之禮
 也黨正壹命齒於鄉里再命齒於父族三命而不齒
 謂歲十二月大蜡之時建亥之月農隙而敎之尊長
[113-33a]
 養老見孝弟之道也凡鄉射飲酒此鄉民雖為卿大
 夫必來觀禮齒於鄉里者以年與衆賔相次也齒於
 父族者父族有為賔者以年與之相次異姓雖有老
 者居於其上不齒者席於尊東所謂尊也大哉先王
 之所以和鄉黨睦親戚有如此夫彼一命者天子之
 下士公侯伯之上士子男之上大夫也而與鄉里齒
 焉再命者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也
 而與父族齒焉三命者天子之上士公侯伯之卿也
[113-33b]
 雖云不齒亦異席而已非敢居其上也然則貴而驕
 人少而陵長者不容於其閒矣
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有善
薦於諸侯士庶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禄爵慶賞
成諸宗廟所以示順也
 鄭氏曰薦進也成諸宗廟於宗廟命之祭統有十倫
 六曰見爵賞之施焉
 孔氏曰此經明有善讓於尊上示以敬順之道不敢
[113-34a]
 專也
 嚴陵方氏曰善者人所欲惡者人所惡於人之所欲
 而能推原於彼此善所以日進於人之所惡而能自
 反於此此惡所以日消古之君子能全其徳用此道
 而已天子受命於天者也故有善則讓德於天諸侯
 受命於天子者也故有善則歸諸天子卿大夫受命
 於諸侯者也故有善則薦於諸侯士庶人既卑且賤
 其善亦小矣内則本諸父母外則存諸長老而已讓
[113-34b]
 為不受之詞自諸侯而下皆不受其善特於天子言
 讓者唯天子之尊其讓為足道故也荀況曰積善成
 德則德固善之所積而人則有善而已天則有德也
 由諸侯而下皆推之於人故止言其善自外至内之
 謂歸自下進上之謂薦本以言其有所反存以言其
 無所忘父母内也故言其有所反而曰本長老外也
 故言其無所忘而曰存禄則施之及賤爵則制之以
 貴慶所以為禮賞所以為利成諸宗廟者謂必即諸
[113-35a]
 宗廟之中然後得以成其事也祭統曰古者明君爵
 有德而禄有功必賜爵禄於大廟示不敢專也其曰
 所以示順則示順之義盡於此矣
 延平周氏曰天子有善讓於天則諸侯有善歸諸天
 子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則卿大夫有善薦於諸侯有
 是天子諸侯則士庶人有善所以本諸父母存諸長
 老盖上之人不有於我故其化然也
 石林葉氏曰自天子而下其貴賤皆有所尊由庶人
[113-35b]
 而上事其祖考皆有宗廟故禄爵慶賞就以成之成
 言其所以終所以始也然必言示順者以其避遜之
 道至於此則順所以成也
 講義曰天子有善則遜徳於天如服以彰有德不自
 以為德而必曰天命刑以罸有罪不自以為威而必
 曰天討是也諸侯有善則歸諸天子如四方既平不
 自以為功而必曰天子之功是也卿大夫有善則薦
 於諸侯如所謂君之命也非臣之力是也若士庶人
[113-36a]
 則父母之所訓誨而親族鄉黨之長且老者又從而
 敎督成就之故有善則又本諸父母存諸長老也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
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㫁其志焉示不敢專
以尊天也善則稱人過則稱已敎不伐以尊賢也
 鄭氏曰立以為易謂作易易抱龜易官名周禮曰大
 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夢之占
 孔氏曰此一節亦明其不敢專輒尊賢之事聖人謂
[113-36b]
 伏犧文王之屬興建陰陽之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立此陰陽以作易占易之官抱龜南面尊其神明故
 也天子親執卑道故卷冕北面雖有明哲之心必進
 於龜之前令龜㫁决其己之所有為之志示不敢自
 專以尊敬上天也有善稱人有過稱己又教在下不
 自伐其善以尊敬賢人也周禮大卜三兆者玉瓦原
 也言兆形似玉瓦原之舋罅三易者連山歸藏周易
 三夣致夢觭夢咸陟也
[113-37a]
 嚴陵方氏曰隂陽天地莫不有情必待聖人建之然
 後能有所立焉然易無體也體之於言則其書謂之
 易體之於人則其官謂之易故曰立以為易明吉凶
 之象者莫如易示吉凶之象者莫如龜有自知之明
 而又有知人之知則其事固可以無疑矣猶然㫁之
 於龜者以吉凶悔吝生乎動故也前言建陰陽天地
 之情而後止言尊天者蓋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道則
 出於天而已故後言尊天以該之稱己之過所以敎
[113-37b]
 不伐稱人之善所以敎尊賢伐與矜伐之伐同字者
 有其善而矜之祗所以自傷其善故也
 山陰陸氏曰即言占人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則
 詞有不婉且名曰易則古之人以筮占龜尚矣君未
 有言面者今此言面以龜言面故也據對文君每言
 南向臣每言北面
 延平周氏曰聖人無非事亦無非敎以天子之尊卷
 冕北面以聽於卜非特㫁其一時之志而已又將示
[113-38a]
 人之不敢專而且以尊乎天也
 石林葉氏曰陰陽天地之情不可見其可見者易與
 龜也故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龜則象而易則數也㫁其志則謀於己進而詔以吉
 凶則謀於鬼神而天道所以尊也過者人所畏善稱
 人則能尊人過稱己則能卑己非有志於仁者不能
 及之此其敎不伐以尊賢也伐者自有其善以害於
 己則不足以為賢舜稱禹之賢亦曰不矜不伐
[113-38b]
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脩宫
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顔色必温行必恐如懼不及愛
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詘如語焉而未之然宿者
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
如將復入然是故慤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
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
 鄭氏曰百事謂齊之前後也如懼不及愛如懼不及
 見其所愛者也奠之謂酌尊酒奠之及酳之屬也如
[113-39a]
 語焉而未之然如有所以語親而未見荅也宿者皆
 出謂賔助祭者事畢出去也如將弗見然祭事畢而
 不知親所在思念之深如不見出也陶陶遂遂相隨
 行之貌思念旣深如覩親將復入也術當為述聲之
 誤也
 孔氏曰此一節明孝子將祭祀顔色容貌務在齊莊
 卑詘思念其親存也慮事謂謀慮祭事服物謂備具
 衣服及祭物百事謂齊前後凡百之事祭之日色必
[113-39b]
 温和行必戰恐身形必卑詘卑静以正謂孝子其立
 卑柔靜黙正定心意以思念其親也慤善不違身謂
 思念親深之故精慤純善之行不違離於身也耳目
 不違心者言中心思慮不違於親無時歇也思念之
 深結積於心形見於色術述也省視也循述而省視
 之反復不忘此孝子思念親之志也
 嚴陵方氏曰服物慮其不備故以具服物宫室慮其
 不完故以脩宫室百事慮其不飭故以治百事温以
[113-40a]
 言其不暴也祭之日其温見於顔色爾及奠之也又
 見乎容貌焉祭之日行必恐爾及奠之也又身必詘
 焉此孝子之心所以為有加而無已也終言及祭之
 後則始言及祭之日為祭初可知先言其奠之也則
 後言宿者皆出為旣奠之後可知於祭之日其迎來
 也如懼不及愛然及旣來也又如語而未之然於其
 徃也如將弗見然及旣徃也又如將復入然則是孝
 子之思其親無物足以慊其心無時足以絶其念如
[113-40b]
 懼不及愛即所謂致愛則存是矣如語而未之然即
 所謂如親聽命是矣如將弗見即所謂如將失之是
 矣如將復入即所謂又從而思之是矣陶陶言思親
 之心存乎内遂遂言思親之心達乎外慤言實而無
 偽善言愛而無惡蓋所體者如此常不違於身也耳
 所聞者必親之聲目所見者必親之容蓋所存者如
 此常不違於心也思言思死者如不欲生慮言慮事
 不可以不豫蓋所念者如此常不違於親也不違言
[113-41a]
 不違戾而之他也不違於身故能不違於心不違於
 心故能不違於親結諸心言齊莊之心不可解形諸
 色言敬齊之不可掩
 山陰陸氏曰凡此四叚皆以父母平生言之陶陶遂
 遂樂豫之貌言孝子祭己其思慕之情少殺也故曰
 練而慨然祥而廓然是故慤善不違身若後世學佛
 之徒有然臂煉頂者可謂慤矣非所以語孝也耳目
 不違心言不為聲色所移失其本心
[113-41b]
 石林葉氏曰顔色温者有愉色也容貌温者有婉容
 也卑静以正者有深思也蓋有愉色則若將及之故
 行必恐有婉容則若將聽之故身必詘有深思則若
 將見之故立必正陶陶者其氣和也遂遂者其志得
 也慤善於内而言不違身者以其有應於外耳目在
 外而言不違心者以其有主於内内外定而後為愛
 親之至此其序所以與前相反也謹是三者而固守
 之則曰結𤼵是三者於色則曰形察是三者不失其
[113-42a]
 行則曰術此先王所謂孝也
 慶源輔氏曰無是心則將何以為事也致吾之誠愛
 則見於外者必和顔色必温則和之至也動則恐其
 有失於愛故行必恐慤善不違身故耳目不違心耳
 目不違心故思慮不違親結謂誠實也形謂著明也
 術省之謂必有事也
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
 鄭氏曰周尚左也
[113-42b]
 孔氏曰此一節明神位所在周人尚左故宗廟在左
 社稷在右案桓二年取郜大鼎納於大廟何休云質
 家右宗廟尚親親文家右社稷尚尊尊此說與鄭合
 長樂陳氏曰周官小宗伯禮記祭義皆曰建國之神
 位右社稷左宗廟考工記匠人營國左祖右社蓋宗
 廟陽也故居左社稷陰也故居右陰故社稷皆北嚮
 陽故宗廟皆南向君祭社南嚮於北牗下而薄社亦
 北牗則社稷北嚮可知廟所以象王之朝而朝必南
[113-43a]
 面則廟皆南嚮可知廟皆南嚮而昭南面穆北面者
 禘祫之位也禮書/
 嚴陵方氏曰王氏謂右陰也地道之所尊故右社稷
 左陽也人道之所鄉故左宗廟位宗廟於人道所鄉
 則不死其親之意
 馬氏曰素問曰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所以右尊
 而左卑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
 與此同先之以致尊後之以致親蓋先之斯外之矣
[113-43b]
 後之斯内之矣外之斯逺之矣内之斯近之矣
 山陰陸氏曰左宗廟不死其親之意三代共之先儒
 謂質家右宗廟尚親親文家左宗廟尚尊尊非是所
 謂左青龍右白虎雖質家亦爾文家亦爾也
 丘氏曰按曲禮云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
 就東階客就西階門向堂為正即左在西而右在東
 也凡堂及門外皆人臣之位故以向堂為正也此言
 右社稷而左宗廟者則社稷在門東宗廟在門西也
[113-44a]
 所以然者社稷所主之祀東方陽之𤼵生宗廟主死
 者之祭西方為陰陰主死亡者各從類也
 
 
 
 
 
 
[113-44b]
 
 
 
 
 
 
 
 禮記集說卷一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