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33-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三十三    宋 衛湜 撰
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
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命國之
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
之右如初禮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
不變屏之逺方終身不齒
 鄭氏曰帥循也不循教謂敖狠不孝弟司徒使鄉簡
[033-1b]
 擇以告者鄉屬司徒耆老皆朝于庠將習禮以化之
 使之觀焉耆老致仕及鄉中老賢者朝猶㑹也此庠
 謂鄉學也鄉謂飲酒也至中年考校而又不變移之
 左右使轉徙其序覬其見新人有所化也亦復習禮
 於鄉學使之觀焉郊則鄉界之外也稍出逺之後中
 年又為之習禮於郊學逺郊之外曰遂遂大夫掌之
 又中年不變復移之使居遂又為習禮於遂之學不
 變屏之逺方謂九州之外齒猶録也
[033-2a]
 孔氏曰此論絀惡之事司徒命此鄉學簡擇不帥教
 者以告司徒乃命鄉内耆老皆聚㑹於鄉學之庠鄭
 註耆老謂致仕及鄉中老賢致仕則書傳略説云大
 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是也老賢則年老有徳行而不
 仕者朝有朝王之嫌故鄭云㑹也耆老既㑹於鄉學
 内為此不帥教之人習其射禮中者在上故云上功
 又於鄉學習鄉飲酒之禮令老者居上故云上齒習
 射當在州學習鄉當在黨學今並於鄉學者州屬於
[033-2b]
 郷雖在州序亦得謂之鄉或可鄉居此州更不立州
 學若州之有事則就鄉學故鄉學得為射也又鄉飲
 酒觧以鄉為黨正飲酒謂之鄉者黨郷之屬故云鄉
 也或鄉之所居之黨不别立黨學黨之正齒位就鄉
 學為之亦謂之飲酒故鄭註庠謂鄉學也習射習鄉
 欲使不帥教之人觀其上功自勵為功觀其上齒則
 知尊敬長老大司徒帥領國之英俊之士與在鄉射
 飲酒執行事焉使俊士與之以為榮惡者慕之而自
[033-3a]
 勵此言國之俊士則非唯鄉内之人也此謂初入學
 一年之終簡不帥教敖狠之人為之習射習郷鄭註
 云中年考校而又不變中猶間也謂間一年而考校
 之時不變者右鄉者移左左鄉者移右亦復習鄉射
 之禮故經云如初不變移之郊者謂五年之時更簡
 不帥教者故註云中年又為之習禮間四年之下一
 年也此郊謂近郊也以逺郊之内六鄉居之其習禮
 亦鄉大夫臨之不變移之遂者謂七年之時故註云
[033-3b]
 又中年移之遂間六年之下一年也案司馬法云百
 里郊二百里野遂人云掌邦之野故知逺郊之外為
 遂不應郷大夫臨之故亦遂大夫掌之遂大夫亦帥
 國之俊選於遂學而行禮又不變屏之逺方者謂九
 年之時鄭註不云間年者案學記一年至九年知類
 通逹以九年限極不云間年也九州之外於周則夷
 鎮蕃也今但居夷狄之内地故下註云不屏於南北
 為其大逺明郷人則屏於南北也齒猶録者文王世
[033-4a]
 子云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以年相次是録其長㓜
 故云猶録也
 長樂陳氏曰道徳一風俗同則郷之所好者無非善
 其所惡者無非不善然後可以因其聰明使之簡不
 帥升秀士也古者凡以敬而見者皆謂之朝則春秋
 之朝廟祭義之朝牲此朝於庠是也習射上功則示
 之以行能習郷上齒則道之以孝悌國之俊士以與
 執事則激之以賢才俟之如此而猶不變然後右郷
[033-4b]
 移之左左郷移之右以愧厲之不變然後移之郊移
 之遂以至屏之逺方終身不齒先王之於不帥教者
 至四變然後棄之豈其所得已哉 又禮書曰郷簡
 不帥教者至於四不變然後屏之小樂正簡國子之
 不帥教止於二不變則屏之者先王以匹庶之家為
 易治膏粱之性為難化以其易治故郷遂之所考常
 在三年大比之時以其難化故國子之出學常在九
 年大成之後三年而考故必在於四不變然後屏之
[033-5a]
 九年而簡則雖二不變屏之可也古之學政其輕者
 有觵撻其重者不過屏斥而已若夫萬民之不服教
 其附於刑者歸于士
 延平周氏曰司空所以富之也司徒所以教之也既
 教矣故命六郷簡其不帥者以告於上於庠言朝尊
 道也於廟言朝尊祖也先王無意於成人之惡常慮
 其欲改之無地故雖郷有告其不率者必行射飲之
 禮以為之勸導有不變然後移之左移之右移之郊
[033-5b]
 移之遂真不能變然後屏之逺方待不肖其恕若此
  又曰夫郷即郊也而郷之外即遂也言郷言遂而
 間之以郊何也夫在於境上而為郷遂之郊是以謂
 之郊也何以言之出車之詩先言于彼牧矣次言于
 彼郊矣者自其出而言之也尚書先於癸亥之陳言
 商郊次於甲子之誓言商郊牧野者自其入而言之
 也此所以知郊在郷遂之間也
 嚴陵方氏曰如上所云則教之之道亦已至矣而猶
[033-6a]
 有不帥者焉則不可不聞於上也郷則六郷之老也
 周官言二郷則公一人者是矣故繼言耆老皆朝于
 庠庠郷學也郷飲酒言拜迎賔於庠門之外是矣然
 學記又言黨有庠者葢别而言之雖有黨庠術序之
 異名自其養人於此言之則皆可謂之庠也士有曰
 秀士曰選士曰造士曰進士而此則止帥俊士者以
 升之學曰俊士方其朝于庠故據在學者帥之也此
 言大司徒則知上所言司徒者兼小司徒也葢欲俊
[033-6b]
 士執事以激羣衆非大司徒躬率之有所不可故本
 篇有司空大司空有司馬大司馬有司㓂大司㓂有
 樂正大樂正者其義亦若是而已不變者以既别之
 以行能道之以孝悌激之以賢才而猶不帥教也不
 變則移其居者亦使變其行也左郷右郷特彼此之
 别而已至移之郊又有内外之别焉遂又有逺近之
 别焉先王之待人至於此然猶不變則是長惡而不
 悛知過而不改者於是屏之逺方終身不齒焉所謂
[033-7a]
 逺方則九州之外地之尤逺者又非特若逺之有别
 於近而已或曰移或曰屏何也移則遷之使知改屏
 則棄之而不復齒見祭義三命不齒觧
 石林葉氏曰古者輕進人以善重絶人以惡一郷以
 為不帥教則無徃而不為惡也然而耆老朝于庠習
 郷射以教之以欲其改悔以從善猶不知帥而後移
 之左右移之郷遂終至於不帥教則屏之逺方所以
 重絶其為惡也雖然射以觀徳不曰徳而曰功郷飲
[033-7b]
 酒以行禮不曰禮而曰齒何也葢中多者以為勝以
 勝不勝則是有功者為上飲酒以正齒位長者坐而
 㓜者立以聽役則是有齒者為上上其有功則人知
 心平體正之為徳上其有齒則人知長㓜卑尊之為
 禮此賢者所以勸於為善而不肖懲於為惡
命郷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
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
於司徒曰造士
[033-8a]
 鄭氏曰秀士鄉大夫所考有徳行道藝者升之司徒
 移名於司徒也升之學曰俊士謂可使習禮者學大
 學也不征不給其繇役造成也能習禮則為成士
 孔氏曰此論崇徳之事大司徒之官命鄉大夫論量
 考校此鄉學之人有孝友多才藝秀異之士升於司
 徒先名唯在鄉今移名於司徒其身猶在鄉學未即
 貢舉入官也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則身升
 於大學非唯升名而已案内則云二十而冠始學禮
[033-8b]
 此升於大學曰俊士年已二十故鄭註謂可使習禮
 者又案尚書周傳云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
 五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又書傳略説云餘子十三入
 小學十八入大學其鄉人當與餘子同故鄭知二十
 習禮之時在大學也征謂力役謂供學及司徒細碎
 之繇役選士雖升名司徒猶給鄉之繇役俊士雖身
 升在學猶給司徒繇役若其學業既成已能習禮皆
 免其繇役者是為造成之士也
[033-9a]
 長樂陳氏曰夫秀於一鄉謂之秀士中於所選謂之
 選士其徳俊謂之俊士其徳成謂之造士進士則以
 其將進而用之也選士升於司徒而不征於鄉俊士
 升於學而不征於司徒葢司徒大軍旅大田役治其
 衆庶之政令鄉師辨其可任者國中賢者能者皆舍
 則征於司徒者惟大軍旅大田役而已升於司徒者
 鄉師之所舍也升於學者又司徒之所舍也周官考
 校之法書於族師然後校於黨正校於黨正然後考
[033-9b]
 於州長考於州長然後考於鄉大夫鄉大夫與鄉老
 羣吏獻之於王然後内史詔王以制爵而不言鄉升
 士於司徒司徒升士於大學葢司徒言以鄉三物教
 萬民而賔興之則其教而賔興之以鄉三物而已是
 大學亦司徒之所教也司徒言以徳制爵則民慎徳
 以庸制禄則民興功是爵禄亦司徒之所制也由是
 觀之鄉升之司徒司徒升之大學葢亦周制然矣
 延平周氏曰天之所以為聰明者以民而君之所以
[033-10a]
 為聰明者亦以民故簡不肖者必命於鄉而論其賢
 者亦命於鄉也秀士者謂其秀出於一鄉者也選士
 者謂其足以中有司之選者也俊士者謂其有知於
 聖人也造士者謂其有所作成也鄉論其秀士而升
 於司徒則不征於鄉而已於司徒則有征也司徒論
 選士而升於學則雖司徒亦不征也所謂不征者特
 有激於不肖而已葢古之有道之士安於義命之理
 以為有命則雖匹夫召之役亦且徃也以為有義則
[033-10b]
 雖天子亦莫得而臣之是征之與否固無加損也哉
 然毁譽無常而好惡不一者天下之情同也今以簡
 不肖論賢者皆命之於鄉可乎先王躬正信以倡天
 下則毁譽當一道徳以善風俗則好惡同毁譽當好
 惡同然後命之於鄉不亦可乎
 嚴陵方氏曰秀言秀而有所出造言造而有所成選
 言羙而可擇俊言敏而可用升之司徒曰選士以其
 猶在所擇故也升之學者曰俊士以其皆在所用故
[033-11a]
 也秀而為選士則出於一鄉之士秀而為俊士則出
 於六鄉之士有選士之造者有俊士之造者選士之
 造不征於鄉俊士之造不征於司徒此其别也征謂
 行役以從不征所以優賢
 李氏曰司徒興能則以三物物者烝民之所自有者
 也論而升之則以其秀秀者士之所自存者也選言
 其選於衆也先王之時養之雖不異而其才有大小
 故雖文王之時小大皆成才而其詩則始曰翹翹錯
[033-11b]
 薪言刈其楚又曰言刈其蔞葢大者如薪小者如楚
 又小者如蔞雖皆可刈而其可選之才莫不有先後
 故曰選士俊士如楊子言知哲聖人也洪範曰俊民
 用彰君奭曰明我俊民詩曰烝我髦士是也民言其
 在下士言其將以官之也進士言其無斁也徳之未
 成則貴乎有造徳之既成則貴乎進而無斁也
 廬陵胡氏曰升之學為其有徳行道藝不但可使學
 禮而已
[033-12a]
 山隂陸氏曰造士造而成之正在是矣
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
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
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
 鄭氏曰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䕫命汝
 典樂教胄子崇髙也髙尚其術以作教也㓜者教之
 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尚書傳曰年十五始入小
 學十八入大學順此詩書禮樂四術教以成是士故
[033-12b]
 云以造士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
 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也王
 子王之庶子羣后公及諸侯以至俊選皆以四術成
 之入學皆以長㓜受學不用尊卑也
 孔氏曰此明習業之事樂正之官當光揚尊崇此四
 術以為教謂敷暢義理賛明㫖趨使學者知之順者
 依順此古昔先王之道以詩書禮樂教之造成此士
 術者是道路之名詩書禮樂是先王之道路也春秋
[033-13a]
 教以禮樂則秋教禮春教樂冬夏教以詩書則冬教
 書夏教詩鄭註詩得為聲者詩是樂章詩之文義以
 樂聲播之故為聲若以聲對舞則聲為安静舞為鼓
 動舞為陽聲為隂故大胥云春釋菜合舞秋頒學合
 聲是也就舞之中奮動甚者屬陽奮動静者屬隂故
 文王世子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是也書者言
 事之經禮者行事之法事為安静故云陰文王世子
 云秋學禮冬讀書與此同也鄭註互言之者謂不互
[033-13b]
 言當云春夏教樂詩秋冬教禮書則是春夏但教樂
 詩不教禮書秋冬但教禮書不教樂詩今交互言之
 言其四術不可暫闕春教樂兼有禮秋教禮兼有樂
 夏教詩兼有書冬教書兼有詩故云皆以其術相成
 但遂其隂陽以為偏主耳文王世子云將君我而與
 我齒譲何也長㓜受學雖王大子亦然也
 長樂陳氏曰詩書禮樂以之為術則謂之四術以之
 教人則謂之四教崇之則其道尊立之則其教行春
[033-14a]
 教以樂秋教以禮則文王世子春誦秋學禮是也夏
 教以詩冬教以書則文王世子夏絃冬讀書是也陽
 動而主聲隂静而主事春夏陽也詩樂則聲也秋冬
 陰也書禮則事也一隂一陽之謂道造士之法在順
 之而已周官大胥春合舞秋合聲與此不同者春貌
 之時而舞則貌也秋言之時而聲則言也先王於隂
 陽之理或取以動静或取以五事各有所當也造士
 必以樂正者樂之入人也深先王之成人未嘗不終
[033-14b]
 始於此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周立大司樂掌成均之
 法皆此意歟 又曰防陽徳者必以隂則春教禮夏
 教書以夫春夏陽而書禮皆隂事也防隂徳者必以
 陽則秋教樂冬教詩以夫秋冬陰而詩樂皆陽事也
 宗伯曰以天産作隂徳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徳
 以和樂防之意與此同然春誦於東序主乎詩夏弦
 於成均主乎樂秋之瞽宗者禮也冬之上庠者書也
 則鄭氏謂因時順氣於功易成理或然也葢防之者
[033-15a]
 成人之事順之者小子之事孰謂未升大學則弦誦
 乎 又樂書曰樂工之所取正者小樂正也小樂正
 之所取正者大樂正也昔舜命夔為樂正則樂正之
 職二帝之世已然三王特因而循之而已葢詩者中
 聲之所止也説志者莫辨焉書者政事之紀也説事
 者莫辨焉禮之敬文也説體者莫辨焉樂之中和也
 説樂者莫辨焉崇之為四術使士有所尊立之為四
 教使士有所從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崇四術以
[033-15b]
 造之也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立四教以教
 之也樂正之職有在於是豈非人君有樂育人材之
 意而樂正有以輔成之歟周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
 以教國子葢本諸此詩書禮樂謂之四術亦謂之四
 教猶君臣父子夫婦長㓜朋友謂之五典亦謂之五
 教也然不言易與春秋者為其非造士之具不可驟
 而語之故也孔子之於易必待五十而後學游夏之
 於春秋雖一辭莫賛其意葢可見矣荀卿欲隆禮樂
[033-16a]
 殺詩書是不知崇四術之意也
 嚴陵方氏曰詩書禮樂所載者道也體之在己則術
 於此而已故曰四術用之以化人則效於此而已故
 曰四教禮者體也故於秋教之葢秋主揫斂所以成
 體故也樂者樂也故於春教之葢春主發散所以為
 樂故也詩者言也故於夏教之葢言為事之文夏與
 物交而成文故也書者事也故於冬教之葢事為言
 之實冬與物辨而反實故也則順之之道又有見於
[033-16b]
 此凡言春秋必以春為前者先後之序也然誦亦詩
 也弦亦樂也而文王世子乃言春誦夏弦何也葢弦
 誦者詩樂之用詩樂者弦誦之體方言其體故以樂
 為先方言其用故以誦為先其實四者以其陽類故
 教之詔之皆於春夏而已春之教樂未始無詩要之
 以樂為主耳夏之教詩非無樂也要之以詩為主耳
 弦之與誦其義亦猶是也故文王世子弦誦則一詔
 之以大師書禮則或詔之以典書者或詔之以執禮
[033-17a]
 者也於春夏通而教之秋冬别而教之者順陽交陰
 辨之義故也此則一教之以樂正者以夏殷之制略
 未若周之制詳故也大子適子也大則以大言之也
 適子大而庶子小故謂之大子諸侯有君道故謂之
 后然非一人也故以羣加之天子之子亦謂之大子
 則以特大於天下之子諸侯之世子亦謂之大子則
 以特大於一國之子而已名之以大雖同所以名之
 以大則異也至於卿大夫之與元士則全乎臣矣其
[033-17b]
 子不足以大言之故曰適子而已自王大子以至於
 國之俊選皆造焉者皆從其詩書禮樂之教故也天
 子之子則適庶皆與諸侯而下則庶子不與者隆殺
 之别也選士方升於司徒亦得與在學之教者教無
 内外之别故也則與帥之而執事以激羣衆之時異
 矣故彼特曰俊士而已學所以明人倫人倫之大莫
 先乎孝弟故入學者必以齒曰凡則無貴賤皆以齒
 矣然以大子而與俊選相為齒所謂行一物而三善
[033-18a]
 皆得是也
 山隂陸氏曰四術詩書禮樂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
 夏教以詩書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樂正之事也
 凡造士興於詩書次之禮次之樂又次之是之謂順
 荘子曰倒道而言迕道而説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
 人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言教不言學非成
 徳也有教而已據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凡學必時
 矣故曰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033-18b]
 延平周氏曰四術仁義禮智也四教詩書禮樂也崇
 四術所以尊徳性立四教所以道問學尊徳性天也
 道問學人也天與人先王之教未嘗偏廢也舜命夔
 典樂而教冑子周立大司樂而掌成均之法此言樂
 正崇四術立四教者葢以樂為學教之始終而能入
 人之深也天子言其適王子言其庶四時之教其大
 子與俊選者同則道徳所一也
 廬陵胡氏曰鄭葢以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故必謂
[033-19a]
 詩樂屬陽又以文王世子云秋學禮冬讀書故必謂
 書禮屬隂此説近鑿夫四教不可一日而闕郤縠説
 禮樂而敦詩書豈分四時孔子言學詩學禮何必夏
 教詩秋教禮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何必詩於夏書
 於冬哉若云秋必禮春必樂則大胥云秋頒樂合聲
 文王世子云秋冬學羽籥秋亦可教樂矣不必春也
 若云冬必書夏必詩則文王世子云凡學春官釋奠
 于其先師鄭云官謂詩書禮樂之官則春亦可教詩
[033-19b]
 書禮矣不必夏秋冬也鄭註云互言之其義未明故
 詳别其㫖
 講義曰四術四教皆不過詩書禮樂而已以此而為
 術業故謂之術以此而成教養故謂之教亦異名同
 實而已
 金華邵氏曰入學當有漸磨之益而勢之尊隔則難
 行王大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
 勢之尊者使其以驕貴自恃而居乎貧賤而齒尊者
[033-20a]
 之上則有善何以相勸有過何以相糾惟略勢位而
 一皆以齒則漸磨之術可施如此而不入於善而不
 帥教也故於將出學之時簡之至屈萬乗之尊動三
 公九卿大夫元士之衆甚而天子食不用樂古之人
 君其不忍輕棄人才如此
 盱江李氏曰樂正以詩書禮樂造士王大子王子羣
 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造焉説者必曰為
 化民也為選賢也而不曰愛諸臣之子保諸臣之家
[033-20b]
 也人不教不善不善則罪罪則烖其親墜其祀是身
 及家以不教壊也故明主推恩羣臣必先教學與其
 寵於今孰若無辱於後不務教而務官之以市井言
 未學而仕其幸大矣知者慮之則為禍亦大彼不善
 之質而假之位鮮不及矣
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
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
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逺方西方曰棘東
[033-21a]
方曰寄終身不齒
 鄭氏曰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所簡者謂王大子
 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大胥小胥皆
 樂官屬也大樂正告於王王命皆入學亦謂使習禮
 以化之不變王又親為之臨視重棄賢者子孫也此
 習禮皆于大學不舉去食樂重棄人也棘當為僰僰
 之言偪使之偪寄於夷戎不屏於南北為其大逺
 孔氏曰此論王子等屏退之事案周禮大胥中士四
[033-21b]
 人小胥下士八人皆屬大司樂故註云樂官屬也殷
 人習禮在於大學即明堂位云瞽宗殷樂文王世子
 云禮在瞽宗殷之大學也若周則大學曰東膠瞽宗
 不得為周之大學也故鄭註儀禮鄉射云周立四代
 之學於國而又以有虞氏之庠為鄉學則周之尋常
 習禮於殷學之中至九年為王子不變其習禮當於
 東膠大學然則餘子十八入大學嫡子二十入大學
 者皆是殷法也若周法立當代大學在公宫左大學
[033-22a]
 即東膠也又立小學於西郊小學即有虞氏之庠其
 習書於虞氏之學習禮樂於殷之學習舞於夏后氏
 之學故文王世子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
 東序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又云禮在瞽宗然詩
 與禮樂雖各在其學習之至二十入大學之時仍於
 大學之中兼習四術故此註云習禮皆於大學是周
 之大學亦習禮也禮既在瞽宗又在大學則其餘亦
 可知也鄭註南北為其大逺者案漢書地理志南北
[033-22b]
 萬三千里東西九千里又帝王世紀南北萬三千三
 百六十八里東西九千三百二里漢地既然則周亦
 應爾皆南北長東西短故云大逺也
 長樂劉氏曰聖人之有天下也以學教為朝廷之大
 政使大子齒於俊選使樂正磨其性情必順先王詩
 書禮樂以性其情然後已也不變者九年則雖王子
 亦屏逺方其公於教化而不私其子則凡在學者孰
 敢不性其情以蹈於中和之域哉此三代之王所以
[033-23a]
 後世無及也
 延平周氏曰王命三公至於元士皆入學以勸導誘
 掖之如是而又不變則親視學而又不變是真不能
 變者也故屏之棘急也示其雖屏之欲棘於悔過寄
 者示其雖屏之特寓於此耳屏而必謂之棘與寄者
 恩也卒不免於不齒者義也
 長樂陳氏曰周官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
 入學釋菜合舞秋頒學合聲小胥掌學士之徴令而
[033-23b]
 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慢怠者大胥待致
 以教之小胥觵撻以賛之則簡不帥教者小胥大胥
 預有力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凡樂官掌其
 政令聽其治訟則簡不帥教者小學正亦預有力焉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凡王之事皆
 在所令焉則簡不帥教以告于大樂正者小胥大胥
 小學正也以之告于王者大樂正也郷簡不帥教者
 耆老皆朝于庠大學正告不帥教者王命三公九卿
[033-24a]
 大夫元士皆入學而王又親視學重棄之也重棄之
 與周官郷士遂士王命三公㑹其期同意王三日不
 舉與文王世子不舉為之變同意棘則欲其悔過之
 速寄則示其有可復之理可悔而不知悔可復而不
 能復然後終身不齒矣屏之止於東西而不及南北
 者南於中國為尤逺北於四方為尤寒自非惡之欲
 其死則不投之於此詩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則國
 子之屏宜不至此矣葢教之仁也簡不帥義也王親
[033-24b]
 視學與三日不舉仁也終身不齒義也先王之於國
 子仁之而已其處之以義不得已也
 嚴陵方氏曰視學之禮則文王世子所言者是也不
 變王三日不舉者以視學之禮化之而又不變則終
 不變矣故三日不舉將以棄之也舉與食日舉以樂
 之舉同義將棄之而不舉則自貶損以責其教之不
 至故也棘寄皆以待貴者之禮有别於賤者故然耳
 山陰陸氏曰寄言今雖寄後將復焉棘言今雖棘後
[033-25a]
 將宥焉雖曰終身不齒其幸望猶如此聖人之仁也
 李氏曰王親視學此有以見勞於索之也勞於索之
 則休於使矣
 講義曰三日不舉閔其教養之乆而猶不變所以深
 惜其齒於學而無所成也古者大䘮則不舉大札則
 不舉邦有大災則不舉又司㓂行戮則君為之不舉
 王閔士之無成而至於三日不舉樂則所以教養以
 待天下之士為何如
[033-25b]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
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
 鄭氏曰升諸司馬移名於司馬司馬夏官卿掌邦政
 者進士可進受爵禄也司馬辨其論官其材觀其所
 長也定其論各署其所長也官之使之試守也爵之
 命之也
 孔氏曰大樂正之官論造士之最秀異者以告於王
[033-26a]
 而升名於司馬論之曰進士此文承王子公卿大夫
 之子下似專據王子等其實鄉人入學為造士者亦
 同於此其鄉人不在學者及邦國所貢之士貢於王
 亦升諸司馬葢司馬之職以徳詔爵以功詔禄即知
 凡入仕者皆司馬主之下文更不見鄉人及邦國所
 貢之士故知此中兼之也但鄉人既卑節級升之故
 為選士俊士至於造士若王子與公卿之子本位既
 尊不須積漸學業既成即為造士於是大樂正緫論
[033-26b]
 此造士以告於王升諸司馬也司馬得此所論之状
 乃更論辨之觀其材能髙下知其堪任何官是準擬
 其官以其材故云官材也司馬辨論之後不堪者屏
 退論量進士賢者以告於王其告王之時正定其論
 各署其所長若長於禮者署擬於禮官長於樂者署
 擬於樂官既論擬定然後試之以所能之官堪任以
 此官然後爵命之既受爵命使有職位然後與之以
 禄也
[033-27a]
 長樂陳氏曰周官司徒大軍旅大田役治其徒庶之
 政令是政事亦在所預非特掌教事而已司馬進賢
 興功其屬有司士稽士之功徳有諸子掌國之教治
 是教事亦在所預非特掌政事而已葢古者之設官
 也職未嘗不分而分職則責專事未嘗不聨而聨事
 則合職故論材主於郷及官之則論以司馬然後無
 倖進教士主於司馬及其發則教以司徒然後無廢
 事 又樂書曰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
[033-27b]
 馬曰進士所以勸之也簡不帥教者以告于王屏之
 逺方終身不齒所以沮之也王者勸沮天下之術大
 樂正實預焉其職豈不重哉後世有樂正氏司馬氏
 豈因其世官名之邪
 嚴陵方氏曰鄉論秀士而升之司徒司徒論選士而
 升之學所以屬於大樂正也故大樂正又論造士之
 秀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造士之秀則於成材之中
 又秀出者也升諸司馬則以將使之臨政故𨽻於政
[033-28a]
 官之長也以其成材將使之臨政則可以進於王所
 故以進士名之司馬辨論官材者將使之臨政則必
 隨其大小而官之故曰官材定其論則賢否之理各
 止於一矣前曰造士之秀後曰進士之賢何也秀特
 有材之稱賢則有徳之稱此輕重之别若司徒司馬
 之類所謂官若公卿大夫所謂爵若或食九人或食
 八人所謂禄官所以居之爵所以貴之禄所以富之
 也官非賤者之可居故既官之必爵之爵之矣宜有
[033-28b]
 以養其亷故既爵之必禄之其序如此
 金華邵氏曰論造士之秀必告於王而始升諸司馬
 葢用人之權當歸之君故也
 延平周氏曰先王之取士其擇之非一人而進之非
 一日故在位者莫非成徳之士
 廬陵胡氏曰論賢者告於王則不賢者固不告矣後
 世䇿士於王庭不論人材賢否皆授以官非古論賢
 之義也定其論謂公論皆定於一無異議物論既定
[033-29a]
 乃試以官古者為官擇人必合公論
 盱江李氏曰司士掌羣臣之版以徳詔爵以功詔禄
 以能詔事以乆奠食徳謂賢否凡賢者能者皆先試
 以事久而有功然後授之以爵得禄食也爵以貴乎
 人天下之人共貴之禄以富乎人天下之人共富之
 髙冠大葢吏民趨走事之恐不及天下共貴之也廪
 財給榖農桑賦貢奉之而不暇天下共富之也天下
 共貴之而貴非其人天下共富之而富非其人則君
[033-29b]
 命果義乎衆心果服乎且人各有能有不能孟公綽
 不可以為滕薛大夫禆諶謀於國則否况其下者乎
 苟非試其事考其功而遽與之爵禄則曠天官敗公
 事可勝道哉王制所謂官之者使試守也堯舜豈不
 聖而試臣以職慎之至也
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以士禮葬之
 鄭氏曰以不任大夫也
 孔氏曰以經云大夫廢其事故鄭知不堪任大夫也
[033-30a]
 致仕而退死得以大夫禮葬論語註云大夫退死葬
 以士禮致仕以大夫禮葬是也
 長樂劉氏曰加禄而升為大夫矣廢其所職之事則
 黜之終身不復許之仕進死則葬之以士禮必人之
 竭其忠也
 嚴陵方氏曰廢其事謂居大夫之位而不能興大夫
 之事也終身不仕則不特貶之於其始而又貶之於
 其終也死以士禮葬之則不特貶之於其生而又貶
[033-30b]
 之於其死也夫終身不仕則與民同耳猶以仕禮葬
 之者以其曽居大夫之位故也然是法也上不及於
 公卿下不及於士者舉中以該之也
 延平周氏曰大夫廢其事而終身不仕者義也死以
 士禮葬之者恩也
 廬陵胡氏曰案春秋大夫有過被黜則不書卒以其
 卒時非大夫也匡衡楊僕免為庶人李徳裕貶為參
 軍皆不書薨
[033-31a]
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
 鄭氏曰乗兵車衣甲之儀有發謂有軍師發卒
 孔氏曰國有軍旅以發士卒是司馬之事王則命大
 司徒教以乗兵車及衣甲之儀容必司徒者以司徒
 主衆又主教故與司馬相參也
 延平周氏曰辨論官材責之司馬教習車甲責之司
 徒何也先王之用人非有成材不取唯其有成材則
 責之以事而無不能也又况司馬掌政典則其所辨
[033-31b]
 論官材者豈特文而已司徒掌教典則其所教習者
 豈特武而已此文武所以混為一途也
 李氏曰司徒教士則使司馬論其材故出任之為比
 長鄉大夫伍長軍將其材無不宜司馬治軍則使司
 徒教其事故入以之為比閭旅黨州鄉伍两卒旅軍
 帥其事無不治先王之取人治民未嘗不如此
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臝股肱決射御凡執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
[033-32a]
官出鄉不與士齒仕於家者出鄉不與士齒
 鄭氏曰臝股肱謂擐衣出其臂脛使之射御決勝負
 見勇力也不貳事欲專其事亦為不徳也不與士齒
 賤也於其鄉中則齒親親也仕於家亦賤故亦不與
 士齒
 孔氏曰執技之事凡有三條上條論課試武藝之事
 言此既無道藝唯論力以事上故適徃四方境界之
 外則使之擐露臂脛角材力決射御勝負以見武勇
[033-32b]
 中條論執技之人有七祝一史二射三御四醫五卜
 六百工七射御已言此重云者見其色目也下條論
 執技之人不得更為一事欲使專一其所有之事非
 但欲使専事亦為技藝賤薄不是道徳之事故不許
 之
 横渠張氏曰臝股肱決射御此執技以有事於外者
 也若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此執技以事君於内者
 有此二等
[033-33a]
 嚴陵方氏曰荘子曰能有所藝謂之技則凡執技者
 不足以徳論之也特論其力而已適四方謂有故而
 之外也臝股肱則所以宣手足之力也決射御則決
 勝負於射御也此其所以為力歟技不止於射御而
 此止以是為言者以二技尤論其力故也祝若周官
 大祝之類史若周官大史之類祝史皆事神之官以
 其作辭以事神故曰祝以其執書以事神故曰史射
 則周官之五射若白矢參連之類御則周官之五御
[033-33b]
 若鳴和鑾逐禽左之類醫則醫師之類卜則卜師之
 類百工則土工木工金工石工之類以其類之非一
 故以百言之以其足以興事故謂之工焉凡此者皆
 執技之名也不貳事則欲其無異習不移官則欲其
 有常守出鄉不與士齒者以執技之賤不得與執徳
 者序長㓜也然必出鄉而後不與之齒者以鄉黨尚
 齒故也仕於家則僕而已禮運曰與家僕雜居齊齒
 非禮也
[033-34a]
 長樂陳氏曰有其能者必有其名有其名者必有其
 分則適四方臝股肱決射御言其能也祝史射御醫
 卜及百工言其名也出郷不與士齒言其分也因能
 以正名正名以明分先王所以處執技者如斯而已
 葢士以徳技以力徳成而上藝成而下先王嚴其分
 守如此欲人逺耻遷善也然古者教人必以六藝周
 公以多藝為能孔子不以射御為賤何也古之人志
 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可也乃若不知道徳與
[033-34b]
 仁唯藝是從此君子所以賤之也文王世子謂之郊
 人賤之此執技者不與士齒之意也禮運臣與家僕
 雜居齊齒非禮此仕於家者不與士齒之意也仕於
 家者非技也於此言之者因其類也於鄉齒之仁也
 出鄉不齒義也不與鄉齒之非所以相親不出鄉不
 齒非所以相辨此禮所以不同
 延平周氏曰先王不責備於人苟有一藝皆得與於
 有司而食於上然古之學者以禮樂為始終而未嘗
[033-35a]
 不從事於射御雖孔子亦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
 此則以射御為執技之賤者葢古人之志於道據於
 徳依於仁然後游於藝可也果道不能志之徳不能
 據之於仁又不能依之而止游於藝者此上之人所
 以賤之也不貳事移官非執技之所能也執技為百
 工仕於卿大夫為家臣不與士齒所以貴其為士也
 古之為士其貴於鄉如此此人人所以逺恥而有常
 心也
[033-35b]
司宼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㫖無簡不聽附從
輕赦從重
 鄭氏曰司宼秋官卿掌刑者辟罪也三刺以求民情
 斷其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萬
 民簡誠也有其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為罪附從輕附
 施刑也求出之使從輕赦從重雖是罪可重猶赦之
 也
 孔氏曰自此至異言一節緫論司宼聽訟刑罰禁止
[033-36a]
 之事此論司宼正刑明辟之法謂司宼當正定刑書
 明斷罪法使刑不差二法不傾邪以聽天下獄訟必
 三刺者言刑法宜謹不可專制必須三刺以求民情
 鄭引三訊見周禮司刺刺殺也謂欲殺犯罪之人其
 一問可殺與否於羣臣羣臣謂公卿大夫士其二問
 可殺與否於羣吏羣吏謂庶人在官者其三問可殺
 與否於庶人庶人謂萬姓衆來觀者此三刺雖以殺
 為本其被刑不殺者亦當問之有㫖無簡不聽者㫖
[033-36b]
 意也求民情既得其所犯之罪雖有㫖意無誠實之
 状則不聽之不論以為罪也附從輕者刑之時此人
 所犯之罪在輕重之間可輕可重則當求可輕之刑
 而附之則罪疑唯輕是也赦從重者所犯之罪本非
 故為而入重罪故赦之時從重罪之上而赦之其意
 輕故也尚書𤯝災肆赦是也
 長樂陳氏曰訊而謂之刺者訊之然後刺故也春秋
 殺大夫曰殺於内公子則曰刺葢衰周之時先王訊
[033-37a]
 之之法特施於公子而已
 嚴陵方氏曰刑正而不偏則所加者無怨辟明而不
 隱則所制者無疑辟者法也惟辟能立法故也刑出
 於法而已此先刑而後辟者以刑得其正然後辟得
 其明故也刑辟所以待獄訟獄訟皆有言者也故曰
 聽聽訟而後有獄此先獄而後訟者上下之序也有
 㫖謂其法有意無簡謂其情無實於法雖有意於情
 即無實若是之人則不聽其訟而施刑焉慮其殺不
[033-37b]
 辜故也簡與書所謂五刑不簡之簡同所以書獄辭
 而已
 山陰陸氏曰若令聽訟無簡書可據與無可書之實
 状皆不聽也
 李氏曰必正刑而後可以明辟不正刑而明辟則察
 辭於差而非從矣書曰惟明克允明者内有以察其
 真偽之情允者外有以審其輕重之罪審其輕重之
 罪所以正刑察其真偽之情所以明辟也訟不已則
[033-38a]
 至於獄至獄則訟故曰獄訟
 延平周氏曰言司徒司馬而後及於司宼其序葢與
 周官同然獨以司空先之者葢司空掌事典而富民
 者也富民者治之所終始故先之不亦宜乎周官三
 訊皆訊之以言而謂之刺者葢訊其罪之當刺與否
 故得謂之刺也附從輕赦從重先王以君子待天下
 其為忠厚如此
 石林葉氏曰司宼所掌者刑禁而以治宼為主刑有
[033-38b]
 典而或失其平則言正罪有辟而或失其情則言明
 訟不决係於囹圄則為獄以曲直言於公則為訟訊
 其可殺可刑則為刺一訊羣臣欲其左右可也再訊
 羣吏欲其大夫可也三訊萬民欲其國人可也書曰
 两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葢人誠則
 其辭簡偽則其辭煩簡而誠則聽之所以嚴其威而
 不可犯也故亦曰有㫖無簡不聽為其偽也至其罪
 有可疑則附而從輕所以誘其為善情有可恕則赦
[033-39a]
 而從重所以勸其改過而已矣
 廬陵胡氏曰古者刑辟書於簡所謂簡書是也書於
 簡則有實迹吕刑云無簡不聽又云五辭簡孚皆實
 也
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於事
 鄭氏曰制斷也即就也必即天論言與天意合即或
 為則論或為倫郵過也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於
 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033-39b]
 孔氏曰凡制五刑非言初制五刑制是裁制故鄭云
 斷也論謂論議言制五刑之時必就上天之意論議
 輕重天意好生又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論議刑時亦
 當好生使生殺得中論或為倫倫理也謂就天之倫
 理即是生殺得中之理郵謂斷人罪過罰謂責罰其
 身皆依附於所犯之事不可離其本事假他别事而
 為喜怒也
 長樂陳氏曰刑者天之所以討有罪先王之所制刑
[033-40a]
 嚴天威而已郵吕刑所謂五過也罰呂刑所謂五罰
 也制五刑而曰郵罰麗於事者先王無意於刑人而
 刑常貴於從輕故昜噬嗑之用獄以明罰為先禮言
 制刑以郵罰為主
 嚴陵方氏曰五刑即墨剕劓宫大辟是也制則制而
 用之也必即天論則取天理以為之也先王五刑不
 簡然後正乎五罰五罰不服然後正乎五過則罰輕
 於刑而過又輕於罰矣此止以郵罰為言者輕且如
[033-40b]
 此其重可知矣其言以郵罰為序者亦先輕以明之
 也周官所謂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此治五過
 之法也
 山陰陸氏曰即天因性循理善即人心之謂也若有
 司論郵罰則當麗於事而已葢上以道揆制刑下以
 法守論罪
 石林葉氏曰五辭簡孚正于五刑其罪也人以為當
 誅而天亦誅之故刑即天論五刑不簡正于五罰其
[033-41a]
 過也已所自取而人不與焉故罰麗於事
 廬陵胡氏曰郵尤也成帝紀云上天見異以顯朕郵
 此言尤人罰人皆當麗著本罪吕刑云惟時苖民匪
 察于獄之麗
 講義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謂五刑五用皆本於
 天也吕刑曰非爾惟作天牧謂設刑禁之官者非爾
 也為天牧民而已制刑而必即天論則不可私以輕
 重就天理以論之則任理而不任情也
[033-41b]
 
 
 
 
 
 
 
 禮記集説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