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3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三十五    宋 衛湜 撰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
人脩而兼用之
 鄭氏曰兼用之備隂陽也凡飲養陽氣凡食養隂氣
 陽用春夏隂用秋冬
 孔氏曰此一節論虞夏殷周養老不同之事凡養老
 者皇氏云人君養老有四種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
[035-1b]
 子孫為國難而死王養死者父祖三是養致仕之老
 四是引户校年養庶人之老熊氏云天子視學之年
 養老一嵗有七謂四時皆養老凡四也案文王世子
 云凡大合樂必遂養老註云大合樂謂春入學舎菜
 合舞秋頒學合聲通前為六又季春大合樂天子視
 學亦養老世子云凡視學必遂養老是總為七也有
 虞氏以燕禮者盧氏云燕禮脱履升堂崔氏云燕者
 殽烝於俎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於醉有虞氏
[035-2a]
 帝道宏大故養老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者崔氏云
 饗則體薦而不食爵盈而不飲依尊卑為獻取數畢
 而已夏貴禮敬故養老以饗禮殷人以食禮者崔氏
 云不飲酒享大牢以禮食之殷人質素故養老以食
 禮周人脩而兼用之者謂周人脩三代之禮春夏養
 老之時用虞氏燕禮夏后氏饗禮秋冬養老之時用
 殷人食禮周極文故兼用之也皇氏云饗有四種一
 是諸侯來朝天子饗之則周禮大行人職云上公之
[035-2b]
 禮其饗禮九獻是也其牲則體薦體薦則房烝故春
 秋宣十六年左傳云饗有體薦又國語云王公立飫
 則有房烝其所云飫即謂饗也立而成禮則謂之飫
 其禮亦有飯食故舂人云凡饗食共其食米鄭云饗
 有食米則饗禮兼燕與食也二是王親戚及諸侯之
 臣來聘王饗之禮亦有飯食及酒其酌數亦當依命
 其牲則折俎亦曰殽烝也故國語云親戚宴饗則有
 殽烝謂以燕禮而饗則有之也又左傳宣十六年云
[035-3a]
 饗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饗卿當宴王室之禮也時
 定王饗士㑹而用折俎以國語左傳觀之則知王親
 戚及諸侯之大夫來聘皆折俎饗也其饗朝廷之臣
 亦當然也三是戎狄之使來王饗之其禮則委饗也
 王不親饗但以牲全體委與之故國語云戎狄貪而
 不讓坐諸門外而體委與之是也若夷狄君來則當
 與中國子男同故小行人職掌小賔小客所陳牲牢
 當不異也四是饗宿衛及耆老孤子則以醉為度故
[035-3b]
 酒正云凡饗士庶子饗耆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
 鄭云要以醉為度食禮者有飯有殽雖設酒而不飲
 其禮以飯為主故曰食也其禮亦有二種一是禮食
 故大行人云諸公三食之禮有九舉及公食大夫禮
 之屬是也二是燕食謂臣下自與賔客旦夕共食案
 鄭註曲禮酒漿處右云此大夫士與賔客燕食之禮
 是也燕禮者凡正饗食在廟燕則在寢燕以示慈恵
 故也燕禮則折俎有酒而無飯其牲用狗燕安也其
[035-4a]
 禮最輕升堂行一獻禮畢而脫屨升堂坐飲以至醉
 也儀禮猶有諸侯燕禮一篇凡燕禮亦有二種一是
 燕同姓二是燕異姓故鄭箋湛露詩云夜飲之禮同
 姓則成之庶姓讓之則止此燕饗食致仕之老則當
 用正饗正食正燕之禮以其有賢德不可以褻禮待
 之其饗死事之老不必有德又是老人不宜久立當
 用折俎之饗燕食之食異姓之燕禮也鄭註凡飲養
 陽氣凡食養隂氣郊特牲云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
[035-4b]
 是故春禘而秋嘗饗與禘連文故知饗在春食與嘗
 連文故知食在秋彼不云冬夏者彼是殷禮此言冬
 夏周法也或鄭因春言夏因秋言冬雖周冬夏不養
 老也就如熊義去冬夏則一年有五養老也若春合
 舞秋合聲即是春秋養老之事則通季春三養老也
 此義實可疑皇氏云春夏雖以飲為主亦有食先行
 饗次燕次食秋冬以食為主亦有饗先行食次燕次
 饗一日之中三事行畢義或然也
[035-5a]
 長樂陳氏曰虞氏以燕則以恩勝禮夏后氏以饗則
 以禮勝恩殷人以食則取恩禮之中而周則文備故
 脩而兼用之周官外饔言饗耆老此周人以饗禮養
 老也行葦言飲射而繼之以祈黄耇此周人以燕禮
 養老也祭義曰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
 執醬而饋執爵而酳此周人以食禮養老也 又禮
 書曰天子之於老也其所養也三國老也庶老也死
 政者之老也嵗養之也三仲春也季春也仲秋也周
[035-5b]
 禮羅氏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在仲春月令養衰老
 授几杖在仲秋文王世子曰凡大合樂必遂養老鄭
 氏云大合樂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於是
 時也天子則視學焉遂養老此養老於仲春仲秋者
 也月令季春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親徃視之大
 合樂亦必養老此又養老於季春者也若夫簡不帥
 敎出征受成以訊馘告凡天子入學莫不養老又不
 在嵗養之數也又有死政者之老焉故羅氏獻鳩以
[035-6a]
 養之者國老也司徒以保息養之者庶老也司門以
 其財養之者死政者之老也若夫外饔酒正稾人所
 謂耆老者總三者而言之也先王父事三老兄事五
 更則三老五更乃羣老之尤者而致仕之老固在其
 間皇氏離而三之誤矣月令無冬夏養老之文周禮
 禮記特言春養秋食而已熊氏謂養老嵗有七亦誤
 矣
 嚴陵方氏曰燕以示慈恵慈恵者上之所以接下也
[035-6b]
 接下者天之道故有虞氏養老以燕禮饗以訓恭儉
 恭儉者下之所以事上也事上者人之道故夏后氏
 以饗禮殷尚質故以食禮食禮則簡而質周尚文故
 修而兼用之兼用三代禮也豈嘗増損於其間哉亦
 治其壊而已故以修言之
 清江劉氏曰以養老莫善於燕莫不善於饗而食次
 之以養義莫善於饗莫不善於食而燕次之周人備
 矣所謂養老者養其體者也故擇其柔嘉選其馨香
[035-7a]
 潔其酒醴品其豆籩修其簠簋奉其犧象謹其祓除
 於是乎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又為折俎加豆是以
 恵豐而德洽民之見者以為盡心也莫不加愛焉故
 莫善於燕夫饗所以訓恭儉也而養老所以充體氣
 也脩其物篤其意而不得躬之酒盈而不飲肉乾而
 不食設几而不倚一獻而百拜惡在其恵也故莫不
 善於饗是有虞氏所以不從也所謂養義者養其賢
 者也年者天下之達尊也爵者天下之達尊也以達
[035-7b]
 尊之爵養達尊之年其意猶不敢褻為之故一獻而
 百拜民之見者以為至恭也莫不加肅焉故莫善於
 饗夫養義者貴其養志也若曽子之養曽晳者也而
 食者無百拜之恭無一獻之節此所謂養口體也若
 曽元之養曽子者也民之見者可以慢易也故曰莫
 不善於食是夏后氏所以不從也雖然三聖之作非
 以相反也養老以彼養義以此所以尊其年尚其德
 也尊其年仁也尚其德義也仁且義所以天下無所
[035-8a]
 為而晏然是故周人通其道達其意脩而兼用之兼
 之是謂大備不可改矣孝之道達則子咸若悌之道
 達則幼咸若登歌清廟則君咸若下管象武則臣咸
 若所以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脩之以孝養
 紀之以義終之以仁一事舉而衆美具焉孔子曰郁
 郁乎文哉吾從周此之謂也
 延平周氏曰以燕饗對食則燕饗以酒為主食以食
 為主以燕對饗則燕以恩為主饗以禮為主虞氏以
[035-8b]
 燕則其恩已致詳矣故夏后氏易以饗饗則其禮已
 致隆矣然燕與饗不過養陽而已故殷人易以食所
 以養隂也周則文極矣故兼用之亦各趨時而已
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
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鄭氏曰達於諸侯天子諸侯養老同也國國中小學
 在王宫之左學大學也在郊小學在國中太學在郊
 此殷制眀矣命謂君不親饗食必以其禮致之
[035-9a]
 孔氏曰此謂子孫為國死難而王養其父祖也五十
 始衰故養於郷學六十漸衰養禮彌厚故養之於小
 學小學在國中也七十大衰養禮轉重故養於大學
 鄭知國是學者以國與學文相對也上文云小學在
 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下文云殷人養國老於右學
 養庶老於左學貴右賤左小學在國中左也大學在
 郊右也與殷同也故鄭云此殷制眀矣以此篇從上
 以來雖解為殷制無正據可憑因此小學大學是殷
[035-9b]
 制不疑故云眀矣此養老之事非唯天子之法乃通
 達於諸侯也至於八十年漸衰弱不堪來學受養君
 以饗食之禮使人就家致之其受君命之時理須再
 拜不堪為勞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也瞽人無目
 恐其傾倒拜君命亦當如此
 長樂陳氏曰年彌髙者養彌厚養彌厚者禮彌敬故
 五十養於郷而不從力政六十養於國而不與服戎
 七十養於學則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
[035-10a]
 此禮之所以彌敬也周之養老遺人掌委積外饔掌
 割亨以至羅氏共羽物酒正共酒稾人共食其禮之
 備具如此又視學以事之豈非仁之至義之盡哉孔
 子於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相之則毎事必
 告其致恭敬如此則先王待之之禮均於老者不為
 過矣内則曰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瞽亦如之
 嚴陵方氏曰養於鄉者特尊於一鄉之人而已養於
 國者則尊於一國之人焉養於國者不離於臣道而
[035-10b]
 已養於學者則有師道焉以其年彌髙而徳彌邵故
 也然養之始於五十者以其始衰故也達於諸侯則
 以有君道者皆所當然坐亦跪也拜君命之時足一
 跪而首再至於地也凡拜必再故以首至於地而備
 其數盖所以佚老者而不責之以筋力之禮也瞽以
 無目而不便於禮故亦如之九十筋力尤衰又不必
 親拜之矣特使人代受其命可也
 清江劉氏曰養於鄉者鄉飲酒之禮五十者始預於
[035-11a]
 養也六十養於國者有命賙餼老者則及之矣養於
 學者則君就行焉
 山隂陸氏曰養於鄉五十與養於國六十與養於學
 七十後與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養於鄉之謂也春饗
 孤子秋養耆老六十養於國之謂也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
離寢膳飲從於遊可也
 鄭氏曰粻糧也貳副也遊謂出入止觀
[035-11b]
 孔氏曰自此以下雜記卿大夫士及庶人年老節制
 在家自養之法随年為品也五十始衰糧宜自異不
 可與少壯者同也六十轉老故恒宿肉在帳下不使
 求而不得也膳善食也七十恒令膳食有儲副不使
 有闕也八十常使有珍竒美食九十飲食無時或急
 求須得故不離於寢美善之膳水醬之飲從於所逰
 之處可也
 延平周氏曰孔子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盖肉為天
[035-12a]
 産所以養隂食為地産所以養陽養隂者常不使勝
 於養陽者唯五十然後養隂者有以加故曰五十異
 粻盖言異於強壯者也六十則不特異粻而又至於
 有宿肉七十則不特有宿肉而又至於有貳膳貳與
 大祭再貳之貳同意八十則不特有貳膳而又至於
 有常珍九十則養之愈備故曰飲食不離寢膳飲從
 於逰可也先王之法嘗寓於甚㣲使天下後世必於
 五十然後異粻則養隂者之害己自節矣而至於九
[035-12b]
 十養之愈備則為子者所以致其孝也
 嚴陵方氏曰粻則地産以養其隂肉則天産以養其
 陽膳用六牲以為膳而已珍用八物則為貴有膳則
 肉可知有肉則粻可知異者不必宿宿者不必貳貳
 者不必常言之輕重其禮之隆殺也由八十而下飲
 食或&KR0869於閣而已於寢則亦離焉膳飲止於所居而
 已於遊固不從焉故必九十然後飲食不離寢飲食
 從於遊也雖然養之如此其備豈必人人及於是哉
[035-13a]
 亦可而已
 山隂陸氏曰八十常珍若豹胎象節猩脣燕髀是亦
 珍也不得謂之常珍
六十嵗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唯絞紟衾冒
死而后制
 鄭氏曰絞紟衾冒一日二日而可為者
 孔氏曰年既衰老預為送終之具嵗制謂棺也不易
 可成故嵗制然此謂大夫以下耳人君即位為椑不
[035-13b]
 待六十也其槨則死後為之以其葬尚賒故檀弓云
 旬而布材是也時制謂一時可辦是衣物之難得者
 是年轉老所須辦轉切也月制謂一月可辦衣物易
 得者九十棺衣皆畢但日日脩理之為近於終故也
 絞紟衾冒四物易成故生不逆為湏亡乃制也故檀
 弓云一日二日而可為也者君子弗為也
 嚴陵方氏曰凡此皆謂為送死之具也或以嵗或以
 時或以月或以日者盖年愈髙而備之愈宜數故也
[035-14a]
 八十而下皆曰制獨九十曰脩者盖創其始之謂制
 治其壊之謂脩
 延平周氏曰六十當以嵗制然財或不足而有至於
 七十者則當以時制於七十又或不足而有至於八
 十者則當以月制九十則日脩治之而已嵗然後時
 時然後月者言其緩急之異絞紟衾冒死而後制以
 其易具且又眀人子有所不忍也
 馬氏曰自五十異粻而下此養生之禮也自六十嵗
[035-14b]
 制而下此送死之禮也人之至於五十其氣始衰食
 不可以不異故異粻自五十而上事親之日短人子
 之於親養之必有加焉故宿肉至膳飲必從於遊也
 有始必有終有生必有死此必然之理也人之至六
 十以上則送死之禮不可以不具
 新安朱氏曰嵗制者嵗以展而修之下時月日放此
 山隂陸氏曰九十日脩不保月也八十月制不保時
 也七十時制不保嵗也
[035-15a]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
煖九十雖得人不煖矣
 鄭氏曰煖温也
 嚴陵方氏曰三十曰壯四十曰強壯強則盛極矣盛
 之極亦趨於衰故五十爲始衰之年自此而徃宜有
 以扶其衰九十雖得人不煖則以衰之極養之宜無
 所不至也
 馬氏曰人之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
[035-15b]
 也始衰離於少壯之年而入於老耄之時也先王之
 時下無凍餒之民者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而七十
 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而六十則可
 以食肉矣
 山隂陸氏曰非肉不飽始於五十非帛不煖始於六
 十皆極於七十
 延平周氏曰孟子言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與此
 不同者王制主言血氣而養血氣者以食為先以衣
[035-16a]
 為次故曰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
 孟子言王政而王政之序足衣然後足食故五十衣
 帛七十食肉然孟子言五十衣帛此言五十始衰何
 也謂王政既行雖始衰之年已能使之衣帛不待至
 於六十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
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鄭氏曰就其室以珍從尊養之也
[035-16b]
 長樂陳氏曰大夫七十而後賜之杖此五十而杖者
 盖杖於家邦鄉國者不必待賜杖於朝則非賜不可
 也九十就其室所以尊之以珍從所以養之也
 嚴陵方氏曰杖者所以扶其力而優其禮也杖於家
 者則不得杖於鄉杖於郷者則不得杖於國杖於國
 者則不得杖於朝杖於朝者則無適而不以杖矣此
 隆殺之别也伊耆氏共王之齒杖者以此至於九十
 自不能至於朝矣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035-17a]
 之而杖有所不足道也前言廵守之禮曰問百年者
 就見之而此言九十者何也彼之所言則一國之老
 又不必有爵者焉故其禮為殺此之所言則天下之
 老唯有爵者而已故其禮為備而又以珍從也祭義
 又言八十君問則就之者彼言異禮此言常禮亦見
 祭義解
 延平周氏曰貴貴老老不可偏廢也八十與之杖老
 老也而不免於朝者貴貴也九十則天子必就其室
[035-17b]
 而問之者豈特老老而已盖將以尊賢也尊賢則北
 靣可也就其室而問之何歉哉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鄭氏曰大夫士之老者君揖則退故不俟朝月告存
 每月致膳也秩常也有常膳
 孔氏曰此謂大夫士老年而聼致事者則七十杖於
 國朝君之時入門至朝位君出揖之即退不待朝事
 畢也若不聼致仕則祭義云七十杖於朝八十不俟
[035-18a]
 朝告謂問也八十者君每月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九
 十極老君則日使人以常膳致之故云日有秩
 新安朱氏曰註揖君當作君揖
 延平周氏曰不俟朝所以全其筋力也月告存所以
 欲其生也日有秩所以厚其養也先王之於人也必
 有養亷之具然後責之亷故卿大夫既有田以處子
 孫而至於九十則又日有秩此仕於朝者所以無累
 於終身而有恥於貪汚者也
[035-18b]
 山隂陸氏曰告存告而後存之即日有秩不必告也
 故孟子曰廪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
 廬陵胡氏曰月告存君使人每月問存否則老者告
 云存也秩常也君日使人膳則八十月告存之時亦
 致膳矣
 嚴陵方氏曰日有秩日有常賜也若酒正之秩膳是
 矣
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賔客之事八
[035-19a]
十齊喪之事弗及也
 鄭氏曰五十力稍衰也力政城道之役也與及也八
 十不齊則不祭也子代之祭是謂宗子不孤
 孔氏曰上文嵗制及杖於家之屬兼含大夫士及庶
 人之老此五十不從力政及不與服戎則唯據庶人
 之事力政謂築城治道也其大夫士六十未致仕若
 為軍將當與服戎故知此據庶人也服戎謂從軍為
 士卒案易孟氏韓詩説年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六十
[035-19b]
 還兵古周禮説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
 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許慎云漢承百王而制二十三
 而役五十六而免六十五已老而周復征之非用民
 意鄭駁之云周禮皆征之者使為胥徒給公家之事
 如今之正衛耳胥徒事暇坐息之間多如鄭此説力
 政田役為重故云五十免之故此五十不從力政祭
 義五十不為甸徒是也戎事差輕六十不與服戎如
 孟氏説六十還兵是也胥徒又輕故野外六十五猶
[035-20a]
 征之若四郊之内以其多役故二十受役六十乃免
 若於野則力役又少故十五征之六十五乃免若兵
 革之事則三十受之如孟氏韓氏説是也鄭註謂宗
 子不孤者以父是宗子年已八十子則代之而祭若
 父不為宗子則不主祭祀無祭可代今已是父嫡子
 代父而祭之是有父之宗子案喪服云宗子孤為殤
 以無父則稱孤眀有父則不孤故云是謂宗子不孤
 也
[035-20b]
 長樂陳氏曰弛而不張文武不為張而不弛文武不
 能晝作而暮息一日之理也三時作而冬息一嵗之
 理也少壯作而老息一世之理也先王知其理如此
 故為之禮以息之此經是已周官卿大夫國中自七
 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則雖
 五十猶從力政矣祭義五十不為甸徒則未六十不
 與服戎矣豈非時異則禮異歟
 延平周氏曰周官卿大夫及祭義所載與此經異同
[035-21a]
 者盖舎征之法始於五十而征之之法極於六十有
 五其間有征有不征者惟上之人度其筋力之何如
 耳果筋力可任則不為五十而舎之果筋力可舎則
 不待六十有五謂不及乎此與過乎此則非法也
 嚴陵方氏曰從力政從力役之政也與服戎與兵戎
 之事也力政則事之常者故五十已不從矣服戎則
 事之變者故六十然後不與焉七十不與賔客之事
 八十齊喪之事不及者盖事生之與事死事人之與
[035-21b]
 事神不能無輕重之别故也或曰從或曰與或曰及
 何也從謂行其事焉與則預之而已六十之與服戎
 七十之與賔客非特不從其事也亦且不與之矣及
 則傍有所加之謂以其衰老已甚非特不能從與於
 事也而事固不當及於我矣然則從與者我從與於
 事故言於事之上及則事有及於我故言於事之下
 此其辨也
 馬氏曰力政服戎此免於公者也賔客齊喪此免於
[035-22a]
 私者也盖代之以子孫矣
 山隂陸氏曰祭義曰五十不為甸徒即此所謂不與
 力政雖不為徒猶以為士是未免服戎之事也
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唯衰麻為喪
 鄭氏曰爵謂賢者命為大夫不親學不能備弟子禮
 致政還其君事也
 孔氏曰鄭知非命為士而云大夫者以王制殷法殷
 則士無爵故知此是大夫也此謂凡常之人有賢德
[035-22b]
 故五十始為大夫若其有徳不必五十故喪服小功
 章云大夫為昆弟之長殤是㓜為大夫為兄之長殤
 長樂陳氏曰顔子年未二十而孔子以為王佐之才
 則非必五十可以爵也孔子六十有九猶以未聞大
 道為恥則非必六十不親學也伯夷大公老而後歸
 周則非必七十而致政也記之所言特以中人為法
 而已
 嚴陵方氏曰五十曰艾服官政故受爵於朝盖受爵
[035-23a]
 則服官政故也六十曰耆指使故不親學所以事人
 非所以使人故也七十曰老而傳故致政盖外則致
 其政於君内則傳其事於子孫也唯衰麻為喪則於
 曲禮言唯衰麻在身同義然此齊喪之事猶及也所
 以異於八十者歟
 金華應氏曰自五十養於國至七十致政非公私暇
 豫而財力豐饒禮制脩舉而品節分眀道徳尊隆而
 教化浹洽豈易及此
[035-23b]
 山隂陸氏曰六十而猶學晚矣盖當是時雖離文字
 可也唯衰麻為喪言雖重服唯服衰麻而已據子游
 為之麻衰牡麻絰彼言麻衰此言衰麻衰麻先衰以
 輕服服重也荀子曰七十唯衰存據此雖謂之麻衰
 無牡麻絰矣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
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
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
[035-24a]
西郊
 鄭氏曰皆學名也異者四代相變耳或上西或上東
 或貴在國或貴在郊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
 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宫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
 國中王宫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
 立小學於西郊膠之言糾也庠之言養也周之小學
 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鄉學亦如之膠
 或作絿
[035-24b]
 孔氏曰此一莭眀養致仕老及庶人老給賜之事此
 四代養老之處雖其名不同以殷人云右學左學虞
 氏云上庠下庠學記云黨有庠文王世子云學干戈
 羽籥於東序以此約之故知皆學名也養老必在學
 者以學教孝悌之處故於中養老熊氏云國老謂卿
 大夫致仕者庶老謂士也皇氏云庶老兼庶人在官
 者其致仕之老大夫以上養從國老之法士養從庶
 老之法故外饔云邦饗耆老掌其割亨鄭註引此周
[035-25a]
 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是也虞殷尚質貴
 取有成故大學在西小學在東夏周貴文取積漸長
 養故大學在東小學在西故鄭註云上庠右學大學
 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宫之東以虞
 殷質俱貴於西故併言之夏周為文皆上東故亦併
 言之云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宫之東西序虞
 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是也云
 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者庠則後有室前有堂
[035-25b]
 若夏后氏之序及周之學所在序者皆與庠制同其
 州黨之序則歇前而已序則豫也故鄉射云豫則鈎
 楹内堂則由楹外彼鄭註豫讀如成周宣榭火之榭
 是也云其立鄉學亦如之者言鄉學亦為庠制故上
 文云耆老皆朝于庠是也
 長樂陳氏曰四代之學虞則上庠下庠夏則東序西
 序殷則右學左學周則東膠虞庠而周則又有辟廱
 成均瞽宗之名則上庠東序右學東膠大學也故國
[035-26a]
 老於此養焉下庠西序左學虞庠小學也故庶老於
 此養焉記曰天子設四學盖周之制也周之辟廱即
 成均也東膠即東序也瞽宗即右學也盖以眀之以
 法和之以道則曰辟廱以其成其虧均其過不及則
 曰成均以養士則謂之庠以教人則謂之校以習射
 事則曰序以糾徳行則曰膠以樂祖在焉則曰瞽宗
 以居右焉則曰右學盖周之學成均居中其左東序
 其右瞽宗此大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則小學也記
[035-26b]
 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焉卒事遂適
 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所
 以教諸侯之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徳夫
 天子視學則成均也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焉即
 祀先賢於西學也祀先賢於西學則祭於瞽宗也有
 司卒事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於東膠
 也養國老於東膠即禮三老五更於大學也然則殷
 之右學在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
[035-27a]
 謂之東膠亦謂之大學盖夏學上東而下西殷學上
 右而下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耳則右學東序盖與
 成均並建於一丘之上而已由是觀之成均頒學政
 右學祀樂祖東序飬老更右學東序不特存其制而
 已又因其所上之方而位之也禮書/
 嚴陵方氏曰上庠居於西郊西北者天所位也有虞
 氏體天道而帝故以上庠為尊焉東序居於寅地而
 寅卯者人所見也夏后氏立人道而王故以東序為
[035-27b]
 尊焉殷尚質故以右學為尊右為隂之正而天地之
 質成於隂之正故也周尚文故以東膠為首盖東為
 陽之中而天地之文作於陽之中故也虞以上庠居
 右然不謂之右而謂之上者盖天位在上不可謂之
 右故也殷以右學為上然不謂之上而謂之右者盖
 隂之道貴右不可謂之上故也東序居下庠之位然
 不謂之下者盖夏后氏以東序為尊而下之名非所
 以稱尊故也東膠居左學之位然不謂之左者盖周
[035-28a]
 人以東膠為尊而左之名非所以稱尊故也國老猶
 國子謂之國以對家言之則為貴故也庶老猶庶子
 謂之庶以對適言之則為衆故也以庶老為衆則知
 國老之為寡以國老為貴則知庶老之為賤矣然四
 代之養老必以學何也盖王者之養老所以教天下
 之孝也孝者所以盡子道而父子者人倫之始也學
 所以眀人倫而已於此以養老不亦宜乎皆學也虞
 曰庠夏曰序殷曰學周曰膠又何也庠者養也養以
[035-28b]
 生物為事天道也故虞曰庠序者射也射以正己為
 事人道也故夏曰序學者覺也覺民者所以反其質
 故殷曰學膠者餙也餙物者所以制其文故周曰膠
 雖然虞曰米廪則不特謂之庠矣夏曰校則不特謂
 之序矣殷曰瞽宗則不特謂之學矣周曰辟廱則不
 特謂之膠矣經言耆老皆朝于庠則庠又非獨虞有
 之黨正屬於序子産不毁鄉校則序與校又非獨夏
 有之學記言國有學則學又非獨殷有之盖合而言
[035-29a]
 之則謂之庠謂之序謂之膠謂之校謂之米廪謂之
 瞽宗謂之辟廱皆學也故孟子於殷又曰序於周又
 曰庠且言學則三代共之而眀堂位則二代亦通謂
 之學也
 馬氏曰以方言之則東為上以内言之則國為内故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皆在於
 國之内也以四方言之則西者成徳之地故有虞氏
 養國老於上庠殷人養國老於右學皆在西也凡此
[035-29b]
 皆其所向之不同也
 延平周氏曰上庠下庠以尊卑言之也東序西序以
 方言之也右學左學以位言之也上庠右學皆西也
 東序東膠皆左也虞與殷尚右貴有為也夏與周尚
 左貴陽位也國老庶老皆養之者恩也國老必於大
 學庶老必於小學者義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
 曰庠學則三代共之今於夏則謂之東序於周則謂
 之東膠何也盖以其教人於此則皆得謂之校以其
[035-30a]
 射於此則皆得謂之序以其養士於此則皆得謂之
 庠以其糾不帥者於此則皆得謂之膠孟子之言特
 其應時改造之名耳
 山隂陸氏曰東膠虞庠郊學也文王世子曰凡語於
 郊者此學也自諸侯言之膠其所謂校者邪左傳曰
 鄭人遊於鄉校又曰夫人朝夕退而遊焉據此校雖
 在鄉距國不逺矣 又新説曰上下二庠東西二序
 左右二學東膠虞庠皆小學也先儒以舜上庠夏東
[035-30b]
 序殷右學周東膠為四代之大學舜下庠夏西序殷
 左學周虞庠為四代之小學非是也盖曰四代養老
 之禮或在大學或在小學各不同三老五更者天子
 之大老也故於大學養之記曰養三老五更於大學
 是也國老庶老則養於小學而已
 新安朱氏曰諸儒皆以養國老者為大學養庶老者
 為小學盖亦因王制之言而意之耳陳氏説其位置
 又與鄭氏諸儒之説不同皆無所考闕之可也
[035-31a]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
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𤣥衣而養老
 鄭氏曰皇冕屬也畫羽飾焉凡冕屬其服皆𤣥上纁
 下有虞氏十二章周九章夏殷未聞凡養老之服皆
 其時與羣臣燕之服有虞氏質深衣而已夏而改之
 尚黒而黒衣裳殷尚白而縞衣裳周則兼用之𤣥衣
 素裳其冠則牟追章甫委貎也諸侯以天子之燕服
 為朝服燕禮曰燕朝服是服也王者之後亦以燕服
[035-31b]
 為之魯季康子朝服以縞僭宋之禮也天子皮弁以
 日視朝也
 孔氏曰案周禮有設皇邸又云有皇舞皆為鳯皇之
 字鳯羽五采故鄭註云畫羽飾之上註云虞夏之制
 天子服有日月星辰此註云夏殷未聞者臯陶謨謂
 之虞夏書故因云虞夏之制其實唯謂虞也鄭註飬
 老之服皆與羣臣燕之服者以經云夏后氏燕衣而
 飬老周人𤣥衣而養老周人燕用𤣥衣故知燕羣臣
[035-32a]
 之服也深衣謂白布衣其冠未聞皇氏云服皇冠崔
 氏以為與夏周同未知然否案郊特牲云大古冠布
 齊則緇之大古則虞氏或用白布冠也夏尚黒燕衣
 黒衣也縞衣白布深衣也縞白色生絹亦名為素周
 則兼用之經云𤣥衣而養老若衣裳俱𤣥則與夏不
 異又儀禮朝服緇布衣素裳緇則𤣥故為𤣥衣素裳
 也云其冠則牟追章甫委貌者案儀禮朝服首著𤣥
 冠𤣥冠即委貎以此推之則殷之朝服皆著章甫之
[035-32b]
 冠夏朝服著牟追云諸侯以天子之燕服為朝服者
 以燕禮諸侯燕臣子用朝服眀天子之燕亦朝服也
 引燕禮云服是服者證燕時服是𤣥衣素裳之服也
 玉藻云魯季康子朝服以縞若當時無朝服以縞康
 子不應服之眀是宋人所著康子僭效之冠禮記云
 周弁殷冔夏收鄭云弁名出於槃槃大也言所以自
 廣大也冔名出於幠幠覆也所以自覆飾也收言所
 以收斂髪也其制之異亦未聞冠禮記又云委貎周
[035-33a]
 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鄭註云委猶
 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貎章眀也殷質言以表眀丈夫
 也毋發聲也追猶堆也夏后氏質以其形名之其制
 之異同未聞
 横渠張氏曰有虞氏言氏者止以其身而得天下自
 庶人時已稱虞舜止嘗納于大麓元不曽有封大麓
 者夏后氏言后者謂以君而得天下殷人與周人言
 人者謂以衆而得天下以君者止以其君之身以衆
[035-33b]
 者謂以其國之衆有此分别各以其所以得天下名
 之夏后氏猶言夏君氏稱君者以國興禹崇伯之子
 也殷周以衆興言以其衆興起於彼方也
 嚴陵方氏曰祭非無衣也然主冠言之者盖冠在首
 有尊尊之義而祭所以推尊尊之義故也養老非無
 冠也然主衣言者盖衣在體有親親之仁焉而養老
 所以眀親親之仁故也
 馬氏曰先言祭者盖祭所以追養繼孝而年之貴乎
[035-34a]
 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故以祭為先皇與收冔與冕
 首所加之冠也深衣燕衣縞衣𤣥衣身所衣之服也
 在祭祀則言冠而不言衣者言冠則知其有衣故虞
 則十二章周則九章推此則二代可知矣在養老則
 言衣而不言冠者言衣則知其有冠故毋追夏后氏
 之道也章甫殷道也委貎周道也推此則有虞氏亦
 可知矣
 延平周氏曰有虞言氏而不言后夏后言后而言氏
[035-34b]
 至殷周而皆言人者氏者言其旁出而有所别后者
 言其繼世以為君盖堯以天道治人而舜以人道奉
 天則舜於天道乃旁出而别之者也夏則繼於舜而
 為旁出者也至於殷周人道而已矣
 山隂陸氏曰燕衣燕居之衣𤣥端是也據卒食𤣥端
 以居縞衣朝衣也據朝服之以縞自季康子始也𤣥
 衣冕也據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冕而總干養老夏后
 氏以燕服殷人以朝服周人以祭服後王彌文也言
[035-35a]
 燕則知有所謂朝言𤣥則知有所謂素言縞則知有
 所謂麻深衣亦燕服其服之卑者也記曰朝𤣥端夕
 深衣
 金華應氏曰祭祀之事極其嚴故冕而𤣥衣纁裳則
 上下各異其制養老之情貴其親故皮弁而緇衣則
 上下相連而不殊取其便也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
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
[035-35b]
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將徙於諸侯三月
不從政自諸侯來徙家期不從政
 鄭氏曰己而引户校年當行復除也老人衆多非賢
 者不可皆養廢廢於人事自諸侯來從諸侯來也
 孔氏曰將徙於諸侯謂大夫采地之民徙於諸侯為
 民以其新徙湏當復除但諸侯地寛役少為人所欲
 故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來徙於家者謂諸侯之民
 來徙於大夫之邑以大夫役多地狹欲令人貪之故
[035-36a]
 期不從政案旅師云新甿之治皆聴之使無征役鄭
 註引此文以證之是據民之遷徙也
 長樂陳氏曰凡言養老必兼虞氏此特言三王引年
 者逺則論略近則論詳故也有其徳而非其年則未
 可以養有其年而非其徳則不可以養特言引年者
 養老以年為主故也病者老者在所養喪者在所恤
 徙者在所寛此所以或復其家或復其子或復其身
 也周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有曰養老有曰寛
[035-36b]
 疾以至小司徒卿大夫遂人皆辨其老者癈疾者旅
 師凡新甿之治皆聴之使無征役然則辨其老者癈
 疾者盖亦不特復其身而已新甿之無征役盖亦不
 過期而己自家而將徙於諸侯三月不從政則自國
 而將徙於大夫者可知自諸侯徙其家期不從政則
 自大夫來徙國者可知先王之於徙者逺則有節近
 則有授所以制之以義寛之以無征優之以下劑所
 以綏之以仁 又禮書曰義故民忘其勞仁故民悦
[035-37a]
 其徳此所以北山不均之刺不作於下而餘力之頌
 日聞於上也後世踐更之法雖丞相之子不免戍邉
 非所謂舍貴者也絳之老人辱在泥塗非所謂舎老
 者也
 嚴陵方氏曰引如負罪引匿之引盖引其年髙下以
 為養禮之隆殺故也
 延平周氏曰一子一人不從政則老者癈疾者有所
 養居喪不從政則生者得以盡其哀戚將徙者不從
[035-37b]
 政所以寛之也始來者不從政所以安之也
 
 
 
 
 
 
 禮記集説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