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96-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九十六    宋 衛湜 撰
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
本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徳是
以君子賤之也
 鄭氏曰廣謂聲緩狹謂聲急感動也動人條暢之善
 氣使失其所
 孔氏曰朋淫於家是慢易以犯禮節淫酗肆虐是流
[096-1b]
 湎以忘根本廣謂節奏疏緩多有姦淫之聲狹謂音
 促則感人思其情欲條逺也暢舒也賤謂棄而不用
 也
 長樂陳氏曰禮慝不足以善物樂淫不足以化俗故
 其聲哀矣外貌為之不莊其聲樂矣中心為之不安
 或慢易以簡節反以犯其節或流湎以逐末反以忘
 其本廣則嘽緩而容姦以亂正狹則急數而思欲以
 害道如此則感動條暢之順氣而殄滅和平之至徳
[096-2a]
 其何以動四氣之和奮至徳之光乎是以君子賤之
 也盖同異相濟為和髙下一致為平詩曰神之聴之
 終和且平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樂書/
 嚴陵方氏曰此廣言淫樂之事關睢之樂非不哀也
 然所以哀者窈窕之難求是乃所以為莊非不樂也
 然所以樂者淑女之為配是乃所以為安今哀而不
 莊故慢易以犯節樂而不安故流湎以忘本慢則無
 所敬易則無所戒故犯節流則不知止湎則有所溺
[096-2b]
 故忘本廣固足以有容所容者姦聲感人則逆氣應
 之矣狹固足以有思所思者樂得其欲則以欲忘道
 矣平則條而有理和則暢而能通
 山隂陸氏曰廣失之無法狹失之不通感動之㣲也
 詩云無感我帨兮或言感或言滅相備也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
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096-3a]
 鄭氏曰成象者謂人樂習焉
 孔氏曰自此至贈諸侯也為樂象之科從此至行其
 義眀樂有姦聲正聲以類相感君子當去淫聲用正
 聲也逆氣謂回逆之氣即姦邪之氣姦聲感動於人
 而逆氣來應二者相合而成象淫樂遂興紂作靡靡
 之樂是也正聲感動於人而順氣來應二者相合而
 成象則和樂興若周室太平頌聲作也聲感人是倡
 也氣應之是和也善倡則善和惡倡則惡和是倡和
[096-3b]
 有應也回謂乖違邪謂邪僻言乖違邪僻曲之與直
 各歸其善惡之分限言善歸善分惡歸惡分也既善
 惡各歸其分是萬物之情理各以類自相感動也
 長樂陳氏曰聲樂之象也其發而感人不能無姦正
 氣體之充也其出而應聲不能無逆順盖樂者天地
 之和正聲之所止也而姦聲則乖此人者天地之委和
 順氣之所鍾也而逆氣則反此然氣合於無象見於
 有相感而文生文之所生則象之所見也象之所見
[096-4a]
 則樂之所形也逆氣成象而淫樂興則新樂之𤼵非
 治世之音也順氣成象而和樂興則古樂之𤼵非亂
 世之音也夫命有正有不正性有善有不善道有君
 子有小人徳有凶有吉然則聲有姦正氣有順逆樂
 有淫和不亦感應自然之符耶聲之邪正既異其所
 倡則氣之逆順亦異其所和可謂倡和有應矣逆氣
 而淫樂興順氣而和樂興可謂回邪曲直各歸其分
 矣凡此非特人為然萬物亦莫不各以氣類相感動
[096-4b]
 也古之人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風忽至草木
 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鍾温風徐回草木𤼵榮
 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鍾雪霜交下川池暴沍及冬
 而叩徴弦以激蕤賔陽光熾烈堅冰立散終嵗命宫
 而緫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湧以至瓠
 巴鼓瑟而鳥舞魚躍師曠奏角而雲行雨施鄒衍吹
 律而寒谷黍滋豈非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樂書/
 嚴陵方氏曰聲之感人自外而入氣之應聲由中而
[096-5a]
 出氣之作也不可得而見及其成也乃形見於樂而
 已然由其所感者異故其所應者異所應者異故所
 興者亦異此君子慎其所以感之者夫聲無非樂也
 樂亦無非聲也然單出為聲比音而樂之然後為樂
 言聲感於上而樂興於下又以見上有好者下必甚
 焉言回則知其有莊言邪則知其有正又或曲或直
 焉此言其聲之别如此夫順氣則成順象逆氣則成
 逆象此以類相動也以類相動其理然也故曰萬物
[096-5b]
 之理各以其類相動也
 闕/氏曰周禮大司樂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凶聲慢
 聲昔顔淵問為邦孔子對云樂則韶舞放鄭聲之淫
 者盖樂聲有四慢則不肅不若凶之不善凶則不善
 不若過之不中過則不中不若淫之不正為邦以禮
 樂為急樂以放鄭聲為先故建國所禁之聲其序如
 此此言淫樂和樂淫樂則多哇之鄭也和樂則中正
 之雅也先王建國不先禁淫樂測鄭聲得以亂雅矣
[096-6a]
 古之人將欲揚善必先遏惡將欲存誠必先閑邪意
 亦類此然禮樂之道同歸故曲禮論安民以無不敬
 為先周官論建國之樂以禁四聲為先
 馬氏曰象者見乃謂之象也然聲亦可謂之象故曰
 聲者樂之象倡和有應故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
 物之理皆以類相動也
 慶源輔氏曰由是觀之先王之樂固非一日之積也
 而樂之和與淫亦豈一人之所能為哉自聲之感氣
[096-6b]
 氣之成象然後樂興焉先王因其自然之象而冩之
 於八音固不能有所加損於其間也至紂為靡靡之
 樂亦其逆氣自然之象耳唐太宗時張文收請改正
 樂帝不許曰朕聞人和則樂和隋末䘮亂雖改音律
 而樂不和若百姓安樂金石自諧矣其説未盡善然
 得其大義矣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即上所
 言是也至萬物又言其不特在樂而已泛推物理亦
 莫不然也
[096-7a]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留聦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
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鄭氏曰反猶本也術猶道也
 孔氏曰反去淫溺之情理以調和其善志比擬善類
 以成己身之美行不留聦眀不留停於耳目也不接
 心術謂心不存念也設謂設施由從也
 張氏曰君子人君也民下所習既從於君故君宜本
[096-7b]
 情不使流宕以自安和其志萬物之理以類相動故
 君子比於正類以成其行也諸行率由順正以行其
 徳美化其天下也
 長樂陳氏曰天下之情以正聲感之則和以姦聲感
 之則蕩天下之行以非類成之則惡以正類成之則
 善能反情以和其志則好濫之音莫能淫燕女之音
 莫能溺其心一於和而已能比類以成其行則以道
 制欲而不以欲忘道其迹一於善而已行歸於善則
[096-8a]
 徳全矣姦聲可以為淫樂而淫樂不止於姦聲亂色
 可以為慝禮而慝禮不止於亂色姦聲亂色其入人
 也淺不能累吾聦眀於其外淫樂慝禮其入人也深
 不能蔽吾心術於其内夫然則惰慢邪辟之氣不設
 於身體百體所由無逆而非順無邪而非正以行吾
 義而已樂書/
 嚴陵方氏曰情者性之欲反情所以復其性類者善
 惡之分比類所以别其等反情於内故足以和其志
[096-8b]
 比類於外故足以成其行鄭衛則為姦聲紅紫則為
 亂色聦眀外也故於聲色言之心術内也故於禮樂
 言之留則來而止之接則與之交焉此又内外深淺
 之别也以慝禮不接心術故惰慢不設於身體以淫
 樂不接心術故邪辟不設於身體盖心術之動則氣
 有所襲故也義者宜也由乎順正則所行無不宜矣
 山隂陸氏曰反情以和其志情所謂可有否焉是之
 謂反情以和其志故曰若琴瑟之専一誰能聽之比
[096-9a]
 類以成其行若徳不足以比太王則雖效死勿去可
 也若紀侯大去其國是不知比類以成其行之過也
 義義也順正命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又曰
 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目之於色也四肢之於安
 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李氏曰反情以和其志以内修内者也比類以成其
 行以外治外者也姦聲亂色不留聦明淫樂慝禮不
 接心術以外治内也惰慢邪辟之氣不設身體以内
[096-9b]
 治外也夫如是則耳之綦聲目之綦色鼻之綦臭心
 知百體之綦佚莫不順而無逆正而無邪矣故曰耳
 目鼻口皆由順正
 建安真氏曰君子之所以自飬者無他内外交致其
 功而已故曰姦聲亂色不留聦明者所以飬其外也
 滛樂慝禮不接心術者所以養其内也外無聲色之
 誘則内亦正矣内無淫慝之惑則外亦正矣惰慢之
 氣自内出者也邪辟之氣自外入者也二者不得設
[096-10a]
 於身體如是則外而耳目鼻口四肢百體内而心知
 皆由順正以行其義自養之功畢矣顔子四勿之功
 可以庶幾也
 慶源輔氏曰反其情之所自𤼵也人情亦無不善及
 其流則有惡者矣故反情之所自𤼵以和其志情出
 於性志存於心類肖也伊川觧詩克明克類曰非徒
 能眀又能類今能知之而不克踐之者眀及之而行
 弗克類也此義亦然君子以成徳為行言比類其徳
[096-10b]
 以成其行也不留不接不設制於外所以養於内也
 内得其養則𤼵於外者無不中節矣故五官百體皆
 由順正以行其義順則不逆正則不邪所由者順正
 而所行者又不失其宜也凡此者皆所以自養之道
 已得其養則樂之本立矣故下言作樂以奮𤼵其徳
 不曰耳目而曰聦眀聦眀耳目之徳也耳不可使之
 不聞目不可使之不見但不留於聦明可也
然後𤼵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
[096-11a]
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鄭氏曰奮猶動也動至徳之光謂降天神出地祗假
 祖考著猶成也
 孔氏曰前經眀君子去姦聲行正聲自此至皆寜眀
 正聲之道論大樂之徳可以移風易俗安天下也此
 謂動𤼵心志以聲音文飾聲音以琴瑟振動形體以
 干戚裝飾樂具以羽旄随從諸樂以簫管用以奮動
 天地至極之徳光眀謂神明來降也感動四時使氣
[096-11b]
 序和平故能著萬物之理謂風雨順寒暑時鬼神降
 其福萬物得其所也
 馬氏曰反情以和其志者和於内也比類以成其行
 者善其外也姦聲亂色不留聦明此言耳目之無所
 蔽也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此言心之官無不善也其
 詳至於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則樂之實備然後𤼵以聲音而至於著萬物之理樂
 出於心而後形於聲音故𤼵以聲音𤼵聲音而後舞
[096-12a]
 動其容故動以干戚獨聲不足以為樂故𤼵以聲音
 文以琴瑟干戚非備樂也故動以干戚而又飾以羽
 旄在已則奮至徳之光在天則動四氣之和在地則
 著萬物之理盖樂有本有末故其所至者如此
 長樂陳氏曰𤼵以聲音而為徳音之音文以琴瑟而
 為徳音之器動以干戚而為武徳之容飾以羽旄而
 為文徳之容從以簫管而為備成之樂則性術之變
 盡矣此詩所以有簫管備舉之説歟以書推之戛擊
[096-12b]
 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為堂上之樂下管鼗皷至簫韶
 九成為堂下之樂則𤼵以聲音文以琴瑟堂上之樂
 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堂下之樂也徳自
 此顯足以奮至徳之光氣自此調足以動四氣之和
 夫然則可以賛化育而與天地參矣萬物之理何㣲
 而不著乎樂書/
 嚴陵方氏曰如上所言然後可以作樂故此極言作
 樂之事聲音者心所生故言𤼵琴瑟者樂之器故言
[096-13a]
 文干戚所以為武故言動羽旄所以為文故言飾簫
 管作於堂下故言從至徳者天地隂陽之徳也至隂
 之徳肅肅出於天至陽之徳赫赫𤼵乎地上下各有
 所至故曰至徳夫相合以為光相濟以為和以義固
 相合矣田樂之徳輝有以奮之故其光不滅四時先
 後以相濟由樂之徳音有以動之故其和不乖
 慶源輔氏曰有諸内必形諸外故𤼵之以聲音者則
 聲之成文者也冩之琴瑟則其文益顯矣詠歌不足
[096-13b]
 則至於手舞足蹈故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動謂𤼵揚
 蹈厲𤼵揚蹈厲則有干戚之舞然又不可無飾故飾
 以羽旄樂既形於音容又從之以堂下之樂上舉琴
 瑟下舉管籥則其餘者可知矣奮至徳之光明猶大
 章章之也之類奮與豫卦雷出地奮同故彼亦言作
 樂崇徳也動四氣之和謂感召四時之和氣著萬物
 之理即所謂使親疏貴賤長㓜男女之理皆形見於
 樂也故曰樂通倫理者也
[096-14a]
 山隂陸氏曰奮猶𤼵也至徳之光以樂而奮四氣之
 和以樂而動萬物之理以樂而著若大章所以𤼵堯
 徳之光大韶所以𤼵舜徳之光
 金華應氏曰在已則奮至徳之光在天則動四氣之
 和在地則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
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
大相成終始相生唱和清濁迭相為經
[096-14b]
 鄭氏曰清眀謂人聲也廣大謂鐘皷也周還謂舞者
 五色五行也八風從律應節至也百度百刻也言日
 月晝夜不失正也清謂蕤賔至應鍾濁謂黄鍾至中
 吕
 孔氏曰人之歌曲清潔顯明以象天鐘皷鏗鏘寛廣
 壯大以象地終於羽始於宫象四時變化終而復始
 也舞者周匝廻還象風雨之廻復五行之色謂五行
 之聲宫商角徴羽相應成文如青黄相雜故曰五色
[096-15a]
 也八風八方之風律謂十二月之律樂音象八風樂
 得其度故八風十二月律應八節而至不為姦慝也
 八風者白虎通云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次眀庶
 風次清明風次景風次凉風次閶闔風次不周風次
 廣莫風皆閒四十五日而至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
 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百度謂晝夜百刻度數有常
 也小大相成謂十二月律互為宫羽而相成也終始
 相生謂五行宫商迭相用為終始倡和清濁謂十二
[096-15b]
 月律先𤼵聲為倡後應聲為和律長者濁短者清迭
 相為經謂十二月之律還相為宫是樂之常也
 長樂劉氏曰清明象天言合樂之聲清亮而髙逺也
 廣大象地言宫縣之位廣大而含容也小大不類而
 義實相成也終始不㫁而理實相生也是以倡和清
 濁迭相經紀以成天地之化
 長樂陳氏曰天職氣覆而清明地職形載而廣大運
 行天地之閒一變一通而終則有始者其四時乎一
[096-16a]
 散一潤而周則復還者其風雨乎樂之道本末具舉
 情文兼盡其聲清而不可溷明而不可掩者以象天
 也非特人聲而已其體廣而不可極大而不可圍者
 以象地也非特鐘皷而已六舞終於大武始於雲門
 八音終於革木始於金石六律終於無射始於黄鍾
 六同終於夾鍾始於大吕皆象四時也非特宫羽而
 已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舞動其容以要鐘皷
 俯㑹之節千變萬化唯意所適皆象風雨也非特舞
[096-16b]
 之一端而已五聲之節奏合為文采莫不雜比成文
 而不亂則宫為君足以御臣商為臣足以治民角為
 民足以興事徴為事足以成物羽為物足以致用夫
 然則各得其所不相陵犯而無惉懘之音矣不言五
 聲而言五色者為聲成文而言也八風象八卦也其
 所以擬而逐之者八音所以節而行之者八佾之舞
 而已盖主朔易者坎也故其音革其風廣莫為果蓏
 者艮也故其音匏其風融震為竹故其音竹其風眀
[096-17a]
 庶巽為木故其音木其風清明兊為金故其音金其
 風閶闔乾為玉故其音石其風不周瓦土器也故坤
 音瓦而風凉蠶火精也故離音絲而風景是正北之
 風從黄鍾之律而黄鍾冬至之氣也東北之風從大
 吕太蔟之律而大吕太蔟大寒啓蟄之氣也正東之
 風從夾鍾之律而夾鍾春分之氣也東南之風從姑
 洗仲吕之律而姑洗仲吕榖雨小滿之氣也正南之
 風從蕤賔之律而蕤賔夏至之氣也西南之風從林
[096-17b]
 鍾夷則之律而林鍾夷則大暑處暑之氣也正西之
 風從南吕之律而南吕秋分之氣也西北之風從無
 射應鍾之律而無射應鍾霜降小雪之氣也八方之
 風周於十二律如此則順氣應之而和樂興而正聲
 格矣尚何姦聲之有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
 六舞大合樂凡六樂皆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大
 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皆文之以五聲宫商
 角徴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以是求
[096-18a]
 之五色成文而不亂文之以五聲之和也八風從律
 而不姦播之以八音之諧也百度得數而有常節之
 以十二律之度也呉季札觀樂於魯而曰五聲和八
 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徳之所同也五色成文而不
 亂五聲和之謂也八風從律而不姦八風平之謂也
 百度得數而有常節有度守有序之謂也五聲在天
 為五星在地為五行在人為五常以五聲可益而為
 七音然則五星之於天五行之於地五常之於人亦
[096-18b]
 可得而益之乎十有二律以應十有二月之氣以十
 二律可益而為六十律六十律可益而為三百六十
 律然則十二月之於一嵗亦可得而益之乎劉焯以
 京房為妄田琦以何妥為當可謂知禮矣先王因天
 地隂陽之氣辨十有二辰即十有二辰生十有二律
 其長短有度其多寡有數而天下之度數出焉要之
 皆黄鍾以本之也百度得數而有常豈不原於十二
 律邪說者以百刻為百度何其誤也聲音律吕𤼵越
[096-19a]
 於樂縣之間其體有小大不相廢而相成其用有終
 始不相戾而相生一唱一和一清一濁迭相為經而
 其常未始有窮也盖音莫不有適太清則志危太濁
 則志下皆非所謂適也一清一濁迭相為經要合清
 濁之中而已安徃而不適哉百度得數而有常有常
 之常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無常之常也有常以為
 體無常以為用非知真常者孰能究此鄭氏謂蕤賔
 至應鍾為清黄鍾至中吕為濁豈迭相為經之意邪
[096-19b]
 樂書/
 嚴陵方氏曰清眀者樂之聲故象天廣大者樂之體
 故象地終始者樂之序故象四時周旋者樂之節故
 象風雨合之以柷樂之始也止之以敔樂之終也既
 備乃奏樂之周也以反為文樂之還也五色即五行
 也五行則言其道五色則言其質非有其質則文無
 所附方言其成文故以其質言之五行播於四時故
 天地之文作於春夏而成於秋冬相生所以相成相
[096-20a]
 尅所以相治故曰成文而不亂律十有二宫以應嵗
 十有二月合而為四時四時分而為八節八節行之
 以八風故八風在天則應乎八節在地則位於八方
 在易則畫於八卦在樂則播於八音其所以從律則
 一也律述氣者也風則天地之氣也風從律之所述
 則應期而不姦矣百度者晝夜之刻數也陽長則隂
 消則晝得數為多夜得數為少隂長則陽消則晝得
 數為少夜得數為多得數多者其晷長得數少者其
[096-20b]
 晷短長短者度之所起也故謂之度隂陽一消一長
 晝夜一短一長雖小變而不失其大常故曰得數而
 有常小者隂也大者陽也成雖隂之事然非陽以生
 之則隂無自而成故曰相成終者隂也始者陽也生
 雖陽之事然非隂以成之則陽亦無自而生故曰相
 生倡者為先和者為後清者為升濁者為降倡和者
 隂陽之氣先後之序也清濁者隂陽之氣升降之體
 也方其倡之得位則倡者為經和者為緯矣及和之
[096-21a]
 得位亦若是也清之得位則清者為經濁者為緯矣
 及濁之得位亦若是也雖然此特其大槩耳至於播
 之於樂則五音六律其聲亦莫不有倡有和有清有
 濁焉迭相為經亦若是而已
 馬氏曰清明象天象天之徳也廣大象地象地之體
 也終始象四時之所行也周還象風雨之回合也聲
 成文謂之音五色成文而不亂者聲之和也八風從
 律而不姦者律之和也君子之於樂也小大精粗皆
[096-21b]
 有數故天之中數五而因之以為五聲地之中數六
 而因之以為六律至於樂之始則柷柷之數其方二
 尺四寸此三八之數也其深一尺八寸此二九之數
 也九勝八陽勝隂也此樂之所以作也至於樂之終
 則有敔而敔之數其鉏鋙二十七此三九之數也其
 長尺此十之數也十勝九隂勝陽也此樂之所以止
 也凢此皆百度得數有常而不變也言百者亦舉其
 成數爾小大相成此釋其清眀象天廣大象地也終
[096-22a]
 始相生此釋其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也倡和清
 濁迭相為經此釋其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
 不姦也
 山隂陸氏曰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盖有不可以
 意言傳者鄭氏釋之如此是徒見形表而已而遺其
 精神也周還象風雨樂出於虚而復於虚也若春行
 秋令猋風暴雨緫至則五色不成文八風不循律矣
 百度得數而有常者若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
[096-22b]
 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是也
 闕/氏曰周乎天地之間者五行也播五行於四時者
 十二律也自春徂夏陽以動土為功樂則始作翕如
 非象春夏之始乎自秋徂冬隂以作成為事樂則繹
 如以成非象秋冬之終乎非特此也變化齊一不主
 故常以象四時之變通行流散徙不主常聲以象四
 時之周流樂之迭相為經四時之迭起是也樂之還
 相為宫四時之無窮是也以至分律而序之終於無
[096-23a]
 射始於黄鍾分同而序之終於夾鍾始於大吕分舞
 而序之終於大武始於雲門 又曰其絲多者其聲
 濁其絲少者其聲清故宫以八十一而最濁羽以四
 十八而最清此五聲之清濁也其管長者其聲濁其
 管短者其聲清故自黄鍾至中吕為濁從蕤賔至應
 鍾為清此十二律之清濁也
 廬陵胡氏曰如詩歌清廟維清言樂與徳皆清明也
 如詩奏文武樂與徳皆廣大也
[096-23b]
 金華應氏曰自反情和志以下即樂以養其内而謹
 其所感於外也自𤼵以聲音以下備樂以形於外而
 𤼵其所養於内也清明者天之氣樂之皦如者象之
 廣大者地之體樂之翕如者象之終始周還者四時
 風雨之變樂之純如繹如者象之合之則象兩儀分
 之則象四時増以中央土則為五行分以四隅則為
 八方五聲配乎五行之色故各成文而不亂八音配
 乎八卦之風故各從律而不姦自是衍之而至於百
[096-24a]
 則百度各得其數猶八卦至於六十四而其變無窮
 也大而日月星辰之度小而百工器物之度各有數
 焉不止晝夜之百刻也曰不亂不姦以至有常言其
 常而不紊也曰相成相生以至迭相為經言其變而
 不窮也順其常則能極其變矣
 慶源輔氏曰上既言樂作矣故此言樂之理樂之清
 明則象天樂之廣大則象地此可以黙識而不可以
 言傳始終終始則象四時周還回復則象風雨風雨
[096-24b]
 之生物不一而止故樂之周旋回復似之不曰始終
 而曰終始以見相生無窮也此其所以象四時色疑
 聲字文誤也五聲成文而不亂言在樂者也八風從
 律而不姦言在天地者也百度得數而有常言在人
 者也終又雜舉在樂者言之度量衡皆生於黄鍾之
 宫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聦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

[096-25a]
 鄭氏曰言樂用則正人理和隂陽也倫謂人道也
 孔氏曰樂行而倫類清美矣人聴之則耳目聦明血
 氣和平變移敝惡之風改革昬亂之俗而天下皆安
 矣
 張氏曰正樂既行故人倫之道清不視聴姦亂故視
 聴聦明口鼻心知百體皆由順正故血氣和平風移
 俗革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稱文王之國自有
 文王之風桀紂之邦亦有桀紂之風桀紂之後文王
[096-25b]
 之風被於紂民易前之惡俗從今之善俗上行謂之
 風下習謂之俗
 長樂劉氏曰樂之道行而人倫清矣非禮勿聴則耳
 聦非禮勿視則目明非禮勿言則氣平非禮勿動則
 體暢移風易俗而天下皆寜
 嚴陵方氏曰樂行言樂化之行也倫清言人倫之清
 也盖樂行則天下和而不乖人倫不為淫風所動汙
 俗所染故清下文所言皆其事也耳聦則是非可以
[096-26a]
 審目明則真偽不能蔽血和則憂樂無所乖氣平則
 喜怒不妄作自一人之身逹之天下國家則倫清之
 至也
 馬氏曰倫者理也言親疏貴賤長㓜男女之理皆形
 見於樂故樂行而倫清言其莫不和親莫不和順莫
 不和敬也耳目聦明言不為外物所誘也血氣和平
 言不為外物所觸也移風易俗天下皆寜此樂之效
 也
[096-26b]
 長樂陳氏曰不雜則清莫動則平樂行而倫清則八
 音克諧無相奪倫確乎鄭衛之音莫能入而雜之也
 以之行乎一身耳目聦明於其外血氣和平於其内
 則中國雖大若出乎一人矣以之行乎天下移風易
 俗於其始天下皆寜於其終則天下雖廣若出乎一
 家矣國語曰樂必聴和而視正聴和則聦視正則明
 其耳目聦明之謂乎𫝊曰樂者所以動蕩血脉流通
 精神而和正其心其血氣和平之謂乎昔王豹處淇
[096-27a]
 而河西善謳緜駒處髙唐而齊右善歌夫以一匹夫
 之歌且能感人深如此又况人君擅天下利勢而以
 先王之樂感人未有不移風易俗者矣太伯之於呉
 率以仁義化以道徳而風俗移易舉欣欣然遷善逺
 罪而不自知一國尚爾况天下乎楚越以好勇之風
 成輕死之俗而有蹈水赴火之歌鄭衛以好淫之風
 成輕蕩之俗而有桑閒濮上之曲姦聲尚爾况和樂
 乎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信矣荀卿言樂行而
[096-27b]
 志清自人言之也此言樂行而倫清自樂言之也樂/書
 慶源輔氏曰上既極言樂之理故此下言樂之功效
 以結之倫理也清明也倫清言人之倫理清明而無
 曖昧紛亂之患自一人之身言之則耳目聦明血氣
 和平自天下之大言之則移風易俗天下皆寜樂之
 功效至此極矣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
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096-28a]
 鄭氏曰道謂仁義欲謂淫邪也
 孔氏曰前經言正樂感人此經明君子小人各有所
 樂故因上起下之辭所以名樂者是人之所歡樂也
 君子所樂在於道得其道則歡樂也小人所樂在於
 欲得其欲則歡樂也若君子在上以道制欲則意得
 歡樂而不有昬亂若小人在上以欲忘道則志慮迷
 惑而不得歡樂
 張氏曰引舊語樂名廣證前事因其人所樂而名為
[096-28b]
 樂人心不同故所樂有異而名通故皆名樂君子在
 上小人在下君子樂用仁義以制小人之欲則天下
 安樂不敢為亂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則小人肆縱其
 欲忘於正道天下從化皆為亂惑不能安樂
 河南程氏曰人雖不能無欲然當有以制之無以制
 之而惟欲從之則人道廢而入於禽獸矣
 馬氏曰君子小人為樂則同所以為樂則異君子者
 從其大體者也故樂得其道小人者從其小體者也
[096-29a]
 故樂得其欲道者出於天下之公欲者出於一人之
 私君子以心導耳故以道制欲樂而不亂小人以耳
 導心故以欲忘道惑而不樂
 長樂劉氏曰樂者樂其禮之盛行也不曰樂得其道
 乎小人由之以享五福不曰樂得其欲乎
 嚴陵方氏曰君子能知樂之情故由情足以得其道
 小人徒見樂之文徇文止能得其欲道與欲所得皆
 樂也然道有義故足以制欲欲既制則其樂不流而
[096-29b]
 治生欲無窮故至於忘道道既忘則其惑不觧而憂
 生
 延平黄氏曰樂由中出不可以偽為樂得其道而正
 樂興焉樂之由中出者也樂得其欲而淫樂興焉樂
 之由偽作者也均是樂也而樂有内外在外之樂無
 常其欲無已無常之樂不赴無已之欲則憂至焉物
 累其心又慮其樂之去則惑而已矣
 慶源輔氏曰此又緫言樂之義而君子小人所樂不
[096-30a]
 同以見上所言者君子之樂也樂得其道則和平恬
 愉此樂之真也樂得其欲則沈湎淫佚此樂之流也
 樂本於道則欲不行故和平恬愉而不亂樂本於欲
 則不復有道故至於耽惑而已豈真可樂哉
 廬陵胡氏曰以道制欲易所謂窒欲以欲忘道曲禮
 所謂從欲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敎樂行而民鄉
方可以觀徳矣
[096-30b]
 鄭氏曰方猶道也
 孔氏曰前經明君子小人所樂不同自此至為偽明
 君子敦行善樂也反己多欲之情以諧和徳義之志
 寛廣樂之義理以成就政敎之事正樂興行民皆嚮
 仁義之道人君如此可以觀其徳行矣
 長樂陳氏曰反情以和其志則是志以道寜而其仁
 足以成己廣樂以成其敎則是以樂敎和而其智足
 以成物樂敎行於上而民郷方於下則上所廣之敎
[096-31a]
 無非徳敎下所郷之方莫不背偽而趨徳豈不可以
 觀之哉樂書/
 延平黄氏曰反情以和其志則以道制己之欲廣樂
 以成其敎則以道制人之欲
 嚴陵方氏曰君子所以反其情和其志豈他術哉亦
 以樂而己且情出乎性性則得之天者志生乎心心
 則存乎人者反其在天者然後可以和其在人者前
 則繼之以比類以成其行者學之事此則繼之以廣
[096-31b]
 樂以成其敎者敎之事
 馬氏曰反其一己之私情而和其在内之志則足以
 成己而未見其足以成物故廣樂以成其敎所以和
 人心而有以成物也則樂行而民嚮方矣其效至於
 民嚮方君子之徳斯可見矣
 山隂陸氏曰反去淫溺之情而調和其志比擬善類
 以成己之行不接心術心不存念也反情於内則不
 以欲忘道故足以和其志比類於外則必資人成己
[096-32a]
 故足以成其行
 慶源輔氏曰反情以和其志養其在内之樂也廣樂
 以成其敎推夫在外之樂也自内而逹諸外則樂行
 矣樂行而民知嚮方則君子之徳著矣
徳者性之端也樂者徳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
樂氣從之
 鄭氏曰三者本志也聲也客也言無此本於内則不
[096-32b]
 能為樂也
 孔氏曰徳在於内樂所以𤼵揚其徳故樂為徳之光
 華也非器無以成樂故金石絲竹為樂之器也詩謂
 言辭説其志歌謂音曲以歌詠其言辭之聲哀樂在
 内必形於外故以舞振動其容樂之體有此三者詩
 序云詩者志之所之是詩言志也言之不足故嗟嘆
 之嗟嘆之不足則歌詠之是歌詠其聲也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是舞動其容也容從聲生聲從志起志從
[096-33a]
 心𤼵三者相因原本於心先心而後志先志而後聲
 先聲而後舞聲湏合於宫商舞湏應於節奏乃成於
 樂故曰樂氣從之
 張氏曰樂氣詩歌舞也君子先有三徳為本於心後
 乃詩歌舞可觀故曰然後樂氣從之
 長樂陳氏曰先王作樂以崇徳奏之於詩為徳言詠
 之於歌為徳音形之於舞為徳容故堯之大章舜之
 大韶禹之大夏湯之大濩豈皆足以既徳之實邪不
[096-33b]
 過形容其英華而已樂出於虚寓於實寓於實則八
 音麗於器故凡物之盈於天地之間若堅若脆若勁
 若韌若實若虚若沈若浮皆得效其響焉記論八音
 多矣舉其始言之不過曰施之金石要其終言之不
 過曰匏竹在下兼始中終言之則曰金石絲竹樂之
 器也在心為志𤼵言為詩詩也者言之合於法度而
 志至焉者也喜則詠歌歌也者志之所形也樂則舞
 蹈舞也者蹈厲有節而容成焉者也盖詩為樂之章
[096-34a]
 必待歌之抗墜端折然後其聲足以合奏歌為樂之
 音必待舞之周旋詘信然後其容足以中節古之敎
 六詩者以六徳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以六徳為本
 故自樂器推而上之及於徳者性之端樂者徳之華
 也以六律為音故自樂器推而下之及於歌詠其聲
 舞動其容也由是觀之聖人非惡歌也惡其酣爾非
 惡舞也惡其屢爾故酣歌常舞商書儆之屢舞躚躚
 周詩刺之三者皆本於心心合於氣故本於心而樂
[096-34b]
 氣從之樂/書
 嚴陵方氏曰五常性之所有也非徳無以得五音徳
 所寓也非樂無以𤼵𤼵而為華然後散而為器然器
 不止於金石絲竹特舉此以該之有言有咏有動皆
 氣之所使也所以使氣者心而已故曰本於心然後
 樂氣從之憂氣亦本於心然樂以樂為主故特言樂
 氣而已
 馬氏曰徳者出於天命之性而非人之力也故曰性
[096-35a]
 之端
 慶源輔氏曰端猶孟子所謂四端也華即下文所謂
 英華也徳出於性故徳者性之端也樂以章徳故樂
 者徳之華也金石絲竹又樂之形而下者也此緫言
 樂之始終又言樂之本於心詩言心之志歌詠心之
 聲舞動心之容與詩大序所言同意樂之氣謂和氣
 也樂由陽來豈無氣乎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𤼵外
[096-35b]
唯樂不可以為偽
 孔氏曰情深謂思慮深逺文明謂情由言顯志意蘊
 積在中故氣盛内志既盛則外感動於物故變化神
 通也氣盛謂手舞足蹈是也化神謂動天地感鬼神
 也和順積於心中言辭聲音𤼵見是英華𤼵外也此
 據正樂若善事積於中則善聲見於外惡事積於中
 則惡聲見於外若心惡而望聲之善不可得也故云
 唯樂不可以為偽偽謂虚偽
[096-36a]
 長樂陳氏曰情形於言而為詩則情深而文明者詩
 之不可以為偽也嗟嘆不足而為歌則氣盛而化神
 者歌之不可以為偽也内樂而外應之為舞則和順
 積中英華𤼵外者舞之不可以為偽也三者一本於
 誠心而已誠則眀眀則能變誠則形形則神神則能
 化變化代興之謂天徳盖文者理之所謂而情出焉
 者也形者神之所舎而化出焉者也情顯於文故情
 不深則文不眀氣合於神故氣不盛則化不神情深
[096-36b]
 而文眀是以誠心闡幽也氣盛而化神是以誠心㣲
 顯也然舞之和順積中英華𤼵外而天道兼焉豈非
 誠心積而為變化之天徳歟
 嚴陵方氏曰樂有情則有文有氣則有化其情深然
 後其文眀其氣盛然後其化神盖中外之理然也情
 深氣盛則樂之和順積於中文明化神則樂之英華
 𤼵於外所積者和順則知所𤼵者無乖無逆所𤼵者
 英華則知所積者有本有根矣是皆有諸中然後形
[096-37a]
 諸外故言不可以為偽也
 慶源輔氏曰情深故文明氣盛故化神文明謂親疏
 貴賤長㓜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有是心則有是聲
 有是聲則有是樂紂作靡靡之樂彼豈不知為鄙邪
 故曰唯樂不可以為偽武之未盡善亦以是故也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
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
 鄭氏曰文采樂之威儀也
[096-37b]
 孔氏曰前經論志聲容三者自此至始也廣明舞之
 義理與聲音相應之事心動而有聲聲成而為樂是
 樂由心動而成也樂本無體由聲而見是聲為樂之
 形象聲無曲折則大質素故以文采節奏而飾之動
 其本則心之動也樂其象則亦樂之象也治其飾則
 亦聲之飾也以此三者結上三事
 長樂陳氏曰心靜於自然而樂動於使然故曰心之
 動樂之本則隠而其聲則見故曰樂之象聲之單出
[096-38a]
 則質必待文采節奏為之飾也 又樂書曰容從聲
 生聲從志起志從心𤼵是知詩與歌舞合而為樂皆
 本於心焉故曰樂者心之動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形於聲則聲寓於器而非器
 猶為之象而已故曰聲者樂之象也青與赤謂之文
 五色備謂之采則文於采為畧采於文為備止樂謂
 之節作樂謂之奏則奏於樂為始節於樂為終要皆
 非聲之質也聲之飾而已故曰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096-38b]
 君子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動其
 本之謂也施於金石越於聲音樂其象之謂也省其
 文采廣其節奏治其飾之謂也
 廬陵胡氏曰前論舞於聲心相應故此又言樂之心
 見於舞
 慶源輔氏曰此足以見樂之不可為偽也見乃謂之
 象有是聲則樂之象見矣樂有是象故因以文采節
 奏飾之而為樂動其本猶言情動於中而形於外也
[096-39a]
 
 
 
 
 
 
 
 
[096-39b]
 
 
 
 
 
 
 
 禮記集説卷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