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89-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八十九    宋 衛湜 撰
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鄭氏曰有居有常居也
 孔氏曰自此至之謂乎一節論敎學之道必當優柔
 寛緩不假急速遊息孫順其學乃成也時謂時習之
 正業謂先王正典非諸子百家也學者退息必有常
 居之處各與其友間居得相諮決不可雜濫也
[089-1b]
 長樂陳氏曰大學之敎也時所以順天道敎必有正
 業退息必有居所以盡人道蓋安弦以夏安詩以冬
 安禮以秋此所謂時也敎人弦詩禮學之正而不以
 異端此所謂正業也退息必有居敎者之事遊焉息
 焉學者之事
 山隂陸氏曰正業言時敎之所敎也若春誦夏弦春
 秋敎以禮樂冬夏敎以詩書是也居學言退息之所
 學也若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是
[089-2a]
 也
 新安朱氏曰今案上句鄭註孔䟽讀時字居字句絶
 而學字自為一句恐非文意當以也字學字為句絶
 時敎如春夏禮樂秋冬詩書之類居學謂居其所學
 如易之言居業蓋常習所習如下文操縵博依興藝
 藏脩息遊之類所以學者能安其學而信其道
 講義曰時敎謂時時敎之也道欲其熟習故學者貴
 於時習而教者亦貴於時敎正業如揚雄曰君子正
[089-2b]
 而不他正與他之閒不可不謹其所向故敎者必以
 先王之正道退息必有居非謂有所居止而已也
 必有常居焉所居有常乃敎者所以敎學者所以學
 古之人坐則如尸立則如齊几杖有銘盤盂有戒無
 非學也豈以退息而姑置之哉
 延平周氏曰退息必有居故身安而心廣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
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089-3a]
 鄭氏曰操縵雜弄也博依廣譬喻也依或為衣雜服
 冕服皮弁之屬雜或為雅興之言喜也歆也藝謂禮
 樂射御書數
 孔氏曰此以下並正業積漸之事學操縵敎樂也樂
 主和故在前弦琴瑟之屬人将學琴瑟若不先學調
 弦雜弄則手指不便不能安正其弦故先學雜弄然
 後音曲乃成也學博依敎詩法也詩是樂歌故次樂
 依謂依倚譬喻也雜服自衮而下禮經正體在於服
[089-3b]
 章以表貴賤不明雜服則心不能安善於禮也不興
 其藝此緫結上三事並先從小起義也藝謂操縵博
 依六藝之等若欲學詩書正典意不歆喜其雜藝則
 不能耽翫樂於所學之正道也
 横渠張氏曰古之敎人先使有以樂之者如操縵博
 依如此則心樂樂則道義生今無此以致樂専義理
 自得以為樂然學者太苦思不從容第恐進銳退速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莫能安樂也服事也雜服洒埽
[089-4a]
 應對投壺沃盥細碎之事興藝樂學興起也藝禮樂
 之文如琴瑟笙磬古人皆能之以中制節射御亦合
 於禮樂之文如不失其馳舎矢如破騶虞和鸞動必
 相應也書數其用雖小但施於簡策然莫不出于學
 故人有倦時又用此以遊其志所以使樂學也
 長樂陳氏曰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以至不學雜服不
 能安禮學者之於業也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敎者之
 於人也縵之為樂鍾師之所職磬師敎而奏之所謂
[089-4b]
 操縵則燕樂而已此固音之所存而易學者也凡物
 雜為文色雜為采古者冠而後服備未冠則冠衣不
 純素所服采衣之雜服而已此固禮之所存而易學
 者也安弦而後安詩樂學誦詩之意也安詩而後安
 禮興詩立禮之意也䕫敎胄子必始於樂孔子語學
 之序則成於樂内則就外傅必始於書計孔子述志
 道之序則終於游藝豈非樂與藝固學之終始歟
 嚴陵方氏曰操之而急縱之而緩者操縵之謂也弦
[089-5a]
 之理亦若是而已依則依物之理以為言焉多識於
 鳥獸草木之名則博依之謂也詩之理亦若是而已
 服雖雜而繁亦君子之所不憚焉以服亦無非理也
 藝雖成而下亦君子之所不廢焉以藝亦無非學也
 山隂陸氏曰操縵非弦之正事博依非詩之正事依
 讀如字書曰聲依永
 新安朱氏曰理㑹得雜服則於禮亦思過半矣且如
 冕服是天子祭服皮弁是天子朝服諸侯助祭於天
[089-5b]
 子則服冕服自祭於其廟則服𤣥冕大夫助祭于諸
 侯則服𤣥冕自祭于其廟則服皮弁又如天子常朝
 則服皮弁朔旦則服𤣥冕諸侯常朝則服𤣥端朔旦
 則服皮弁大夫私朝亦服𤣥端夕深衣士則𤣥端以
 祭上士𤣥裳中士黄裳下士雜裳庶人深衣此所謂
 雜服也
 慶源輔氏曰博依如陸氏之說學詩然後能多識鳥
 獸草木之名謂廣譬喻亦非也古人因詩而歌使協
[089-6a]
 聲律而歌有髙下清濁合于宫商則為聲聲協律吕
 則為律蓋古之學詩者先學歌詩使其歌依於聲律
 故云博依博謂有其聲者清濁髙下不一也先能歌
 然後能安之而求其義服事也雜服謂凡禮之事如
 三千三百之儀是也不學操縵以下皆言藝也藝謂
 禮樂射御書數上言禮樂矣故下言藝以緫射御書
 數也詩亦樂也故因樂言之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
 學者先敎以六藝也興如舊音
[089-6b]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
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兊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
 鄭氏曰藏謂懷抱之脩習也息謂作勞休止之息遊
 謂閒暇無事之遊敬孫敬道孫業也敏疾也厥其也
 學者務及時而疾其所脩之業乃來
 孔氏曰故因上起下之辭君子之為學恒使業不雜
 身若能藏脩息遊無時暫替乃能安其所習學業學
[089-7a]
 業既深知由于師故親愛師旣能親師故樂重同志
 之友說信已道一云安學故乃親師樂友後乃信道
 輔即友也離猶違也心信已道不復虚妄假令違離
 師友亦強立不反也乃來謂所學得成也
 横渠張氏曰藏退也脩則思以得之日知其所不知
 也息休止也遊遊玩也接物倦則存心講習以不忘
 其故此即温故而知新也大要未嘗須臾忘也敬孫
 務時敏孫其志于仁則得仁孫其志于義則得義唯
[089-7b]
 其敏而已
 長樂陳氏曰君子之於學也將以致道没身不怠而
 已故藏焉以藴其所已知月無忘其所能是也脩焉
 以習其所未知日知其所亡是也息焉則所次必於
 是若倪寛帶經而鋤休息輒誦是也遊焉則所造必
 於是若孔子出遊於觀之上有志於三代之英是也
 君子之於學如此故能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
 信其道矣今夫美吾身者學也成吾性者道也模範
[089-8a]
 我者師也切磋我者友也學待師而後正性不安學
 則疾其師而不親矣道待友而後明情不樂友則疑
 其道而不信矣安學而親師則外有正以行樂友而
 信道則中有主以正若然則雖離師輔亦確乎強立
 而不反也
 延平周氏曰藏者言其學之既得者也脩者言其學
 之未得者也息對遊則息為暫遊為乆言安學而親
 師則知信道而樂友言樂友而信道則知親師而安
[089-8b]
 學有所藏有所脩有所息有所遊則其所入者深故
 雖離師輔亦不反也輔也者蓋友有佑助之意
 嚴陵方氏曰藏焉脩焉所以存其心息焉遊焉所以
 遊其志藏則藏於其心脩則脩於其身務學不求師
 則道孰為之𫝊獨學而無友則道孰為之輔是故雖
 安其學必親其師必樂其友旣樂其友然後能信其
 道其始也親師取友以至於此其終也雖離師輔亦
 若是而已孔子曰以友輔仁
[089-9a]
 廬陵胡氏曰學者君子之所以藏身猶魚之藏於水
 不可離也脩猶竹之脩日加益而不知也息謂居之
 安也遊若遊心於淡之遊
 永嘉戴氏曰君子為學當以進徳脩業為本今脩居
 其一而藏遊息居其三豈教人為怠乎蓋古之教者
 教以心後之敎者敎以言古之學者養其心後之學
 者苦其心然則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既求
 之則操之存之養之制之至於宅心正大而後至於
[089-9b]
 從心不踰豈若後世學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苦其
 志慮耗其血氣非徒無益而喪失其本心者多矣親
 師取友此學者急務師友之間固有實不相知而外
 徇其名者無所得於其師則齟齬而情實踈無所得
 於其友則疑忌而意不合此非學者之過抑師友亦
 有過焉蓋涵養之功不加而督廹之意日至漸漬之
 實不孚而責善之意太甚則彼有不安而已爾有不
 樂而已爾況望其能進徳乎涵養其心術之微使之
[089-10a]
 漸漬習熟安於義理無所矯揉則無有師保自進於
 善雖他日離羣索居不變其初大抵物之矯揉者力
 進則返唯自然馴習者乆而不變一段與上文意似
 不合然古人援詩書為證略取其大意而已敬孫則
 心有所守無欲速之患時敏則進脩及時無自怠之
 失此所以厥脩乃来要之藏脩遊息四者不同其為
 脩業則一也
 慶源輔氏曰藏猶詩所云中心藏之脩謂以身脩之
[089-10b]
 也藏之則不須㬰而忘脩之則不頃刻而廢息亦在
 於斯遊亦在於斯猶言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夫然故能自小成而進於大成安其學而親其師樂
 其友而信其道小成也雖離師輔而不反大成也樂
 謂心有所愛羡之意若子貢所謂賜也何敢望回安
 其學故親其師樂其友故信其道如七十子之服孔
 子所謂安其學而親其師曽子曰昔者吾友嘗從事
 於斯矣所謂樂其友而信其道變友言輔欲見不假
[089-11a]
 友之輔助而不反也敬孫務時敏謂時敎必有正業
 退息必有居學以下厥脩乃來謂安其學而親其師
 樂其友而信其道以下
 金華應氏曰深攷自大學之敎至此章則自比年入
 學至九年大成其所學大略可見蓋時敎之正業即
 所習者經也至于親其師樂其友乃所謂樂羣親師
 也至于知類通達則雖離師輔而強立不反矣
今之敎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
[089-11b]
使人不由其誠敎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
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
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敎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鄭氏曰呻吟也佔視也簡謂之畢訊猶問也言今之
 師自不曉經之義但吟誦其所視簡之文多其難問
 也呻或為慕訊或為訾言及于數謂𤼵言出說不首
 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已不顧其安謂務其所誦多
 不惟其未曉也不由其誠由用也使學者誦之而為
[089-12a]
 之說不用其誠也不盡其材謂師有所隱施之也悖
 求之也佛謂敎者言非則學者失問也隱不稱揚也
 不知其益若無益然速疾也學不心解則忘之易刑
 猶成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敎者違法學者所以不成多其訊
 者不曉義理假作問難詐了多疑也進謂務欲前進
 誦習使多而不曽反顧其義理之安誠忠誠也使學
 者誦文而已為之說義心皆不曉是不用己之忠誠
[089-12b]
 也敎人不盡其材謂隱惜其所知也敎者有上五者
 之短故施敎于人皆違背其理其學者求之則又違
 戾義意佛戾也師敎既悖受者又違故弟子隱其師
 之學而憎疾其師也師說既不曉了故弟子受之苦
 其難解不自知其有益也雖得終竟其業其去之必
 速疾師敎弟子不成由此上諸事
 嚴陵方氏曰以言問之之謂訊道之本寓諸理其末
 見乎數言及于數非所謂敎之大倫矣進而不顧其
[089-13a]
 安非所謂安其學矣使人不由其誠非所謂信其道
 矣敎人不盡其材非所謂強而弗抑矣施之也悖非
 所謂不陵節矣求之也佛非所謂孫其業矣隱其學而
 疾其師非所謂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矣隱以言
 其學之不明也苦其難而不知其益非所謂和易以
 思矣其去之必速非所謂強立而不反矣
 新安朱氏曰數謂形名度數言及于數欲以是窮學
 者之未知非求其本也註䟽法象之說恐非若小學
[089-13b]
 之敎蓋將使之循習乎灑埽應對之節與今之敎言
 及于數者其意不同隱其學謂以其學為幽隱而難
 知如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之意
 延平周氏曰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蓋進之必顧其所安而使之進也使漆雕開仕曰
 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說蓋使之必由其誠而不強其
 中心之所不欲也於門人問仁問孝之類其荅皆不
 同蓋敎之必盡其材故所答雖有難易而未嘗不随
[089-14a]
 其材之大小也後之敎人者反此故曰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而其敎之者卒不見其成故曰隱其學
 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雖終其業而去之必
 速
 慶源輔氏曰言及于數所謂記問之師也呻其佔畢
 所以形容其貌多其訊謂無統類強聒而泛語之訊
 猶墓門詩所謂歌以訊之之訊毛氏曰訊告也言及
 于數則愈下矣此上言在己之失此下言敎人之失
[089-14b]
 盈科而後進可也如是然後居之安而資之深若不
 顧其安否而強揠以進此學者所以隱其學而苦其
 難也強揠以進是使人不由其誠未及安于此而又
 進之是敎人不盡其材此二句所以終上句之義也
 材者可為之資施與求皆為師之事施謂施己之敎
 求謂求學者之益隱不安之意柏舟之詩註云隱痛
 也痛則不安矣安其學故親其師則隱其學而疾其
 師宜矣所謂雖得之必失之也強聒而敎之強揠而
[089-15a]
 進之則有終其業者矣然其忘也可立而待也刑猶
 儀刑之刑敎之不刑猶言敎不足為人之儀刑也
 横渠張氏曰人未安之又進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
 人生此節目不盡其材不顧其安不由其誠皆是施
 之妄也敎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觀可及處
 然後告之聖人之明直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
 投餘地無全牛矣故使人必由其誠敎人必盡其材
 人之材足以有為但以其不由于誠則不盡其材若
[089-15b]
 勉率而為之則豈有由其誠者哉
大學之法禁於未𤼵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
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敎之所由興也
 鄭氏曰未發情欲未生謂年十五時可謂年二十成
 人時不陵節謂不敎長者才者以小敎幼者鈍者以
 大也施猶敎也孫順也相觀而善謂不並問則敎者
 思専也摩相切磋也興起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敎得理則敎興也十五以前情欲
[089-16a]
 未發則用意専一學業易入逆防于未發之前故云
 豫也二十徳業已成時可受敎故云時也陵猶越也
 不陵節謂年才所堪不越其節分而敎之所謂孫順
 也善猶解也
 長樂陳氏曰邪不閑則誠有所不存回不釋則美有
 所不増故禁于未發之謂豫所以救失于未然之前
 當其可之謂時所以長善于可敎之際故當其可以
 學之之時而達之可以習之之業易所謂進徳脩業
[089-16b]
 欲及時也因時而不違循理而不逆不責其所不及
 不強其所不能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
 趣之豈不為孫乎與夫驟而語之喧徳蕩志者異矣
 敎者不陵節而施則學者見賢思齊見善相示不必
 親相與言而同歸于善矣豈不為摩乎與夫朋友已
 譛不胥以榖者異矣以内則推之七年男女不同席
 不共食十五出就外傅居宿於外禁於未發之意也
 八年始教之孫以至二十敦行孝弟當其可之意也
[089-17a]
 學樂而後射御射御而後學禮舞勺而後舞象舞象
 而後舞夏不陵節而施之意也三十博學無方孫友
 視志相觀而善之意也敎之所由興本諸此而已
 嚴陵方氏曰夫既發而後禁則為無及矣未發而先
 禁乃為有備幼子常視毋誑亦可謂之豫矣未可以
 敎而敎則欲速而不達可以敎而不敎則雖悔而不
 可追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舞勺成童舞象則可謂
 之時矣不陵節而施則理順而不悖故謂之孫若孔
[089-17b]
 子言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立未可與權則可
 謂之孫矣以此之善而見彼之不善以彼之不善而
 見此之善所謂相觀也有見于上則知善之可慕有
 見于下則知不善之可戒荀子所謂見善翛然必以
 自存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則可謂之摩矣夫既有
 以防其情又有以成其性既有以因其才又有以輔
 其仁則敎之道盡矣故曰所由興也
 廬陵胡氏曰易蒙卦初六發蒙則知未發謂童蒙之
[089-18a]
 初也其志不分防之冝早康衡曰謹防其端禁於未
 然詩𫝊人少而端慤長大無欲十有五而志于學三
 年通一經三十而五經立此皆學之時不陵節若學
 詩學禮之次
 新安朱氏曰禁於未發但謂豫為之防其事不一不
 必皆謂十五時也當其可謂適當其可告之時亦不
 必以年為斷相觀而善但謂觀人之能而于己有益
 如以兩物相摩而各得其助也
[089-18b]
 横渠張氏曰當其可者乗其閒而施之不待彼有求
 而後敎之 又曰不待其問當其可告之機即告之
 如孟子曰時雨化之如天之雨豈待望而後雨但時
 可雨即雨
 馬氏曰自灑埽應對進退而進于成人者各有當也
 當其可之謂時也鯉趨而過庭子曰學詩乎又曰學
 禮乎不陵節而施之謂孫也切切偲偲相觀而善之
 謂摩也
[089-19a]
 山隂陸氏曰鄭氏謂可謂二十成人時夫謂之可豈
 特年二十而已不陵節若孔子所以敎諸弟子未有
 同者也此之謂孫孫師之事也學友之事也鄭氏謂
 不並問則敎者思専夫所謂相觀豈特不並問而已
 永嘉戴氏曰夫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疑
 若不可須㬰緩也然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
 之謂摩又何其甚緩也夫君子進徳脩業欲及時也
 過時非也不及時亦非也乾于九三論君子進徳脩
[089-19b]
 業其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
 也知所終始則無過不及之患矣大抵學者為學始
 終節目皆有次第先傳後倦不可誣也若先後倒置
 本末舛逆學雖勤無益也禁於未發不必謂十五時
 也物欲未深情偽尚淺則猶可禁也當其可不必謂
 年二十成人時也適當其機因而導之此之謂可孫
 之為言有優游巽入之意焉摩之為言有切磋動盪
 之意焉人知豫與時之為敎而不知孫與摩之為敎
[089-20a]
 也益深
 河南程氏曰朋友講習更莫如相觀而善之工夫為
 多
 四明沈氏曰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謂失可敎
 之機也聖人朝夕視學者熟矣投機之㑹藏於未形
 非聖人誰識之也夫子於子貢曾子不待其問不俟
 其請而遽提其名語以大道之要蓋夫子黙察二子
 見道之機以語之聖人於門弟子所謂如慈母之哺
[089-20b]
 嬰兒如醫師之候病者無不各中其所欲内外感應
 之妙油然而自得矣
 慶源輔氏曰凡事豫則立況敎人者乎己犯上矣而
 使之無為亂也己穴坯矣而使之勿為盜也既爭而
 敎之讓既奢而敎之節難矣故先王之敎人自能言
 時男唯女俞之不同至七年時同席共食之不可其
 道當然不可謂之太早計也自子能食食敎以右手
 至吾道一以貫之皆當其可之謂時顔子曰夫子循
[089-21a]
 循然善誘人子曰賜也可與言詩則其所施不陵節
 而孫可知矣曽子稱顔子有若無實若虚犯而不校
 是相觀而善也忠告而善道之又其次也強聒而不
 已祇取辱焉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
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敎之所由廢也
 鄭氏曰扞格不勝謂敎不能勝其情欲格讀如凍&KR0982
[089-21b]
 之&KR0982扞堅不可入之貌時過然後學則思放也雜施
 不孫則小者不逹大者難識學者所惑也獨學無友
 則不相觀也燕猶䙝也燕辟䙝師之譬喻廢弛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學不依理敎所由廢發謂情欲既
 生也扞謂拒扞格謂堅強譬如地凍則堅強難入今
 人謂地堅為&KR0982也學時已過則心情放蕩雖欲追悔
 精明已散徒勤苦四體也雜施謂敎雜亂無次越節
 則大才輕其小業小才苦其大業並是壞亂之法不
[089-22a]
 可復脩治也獨學則學識孤偏鄙陋寡有所聞此四
 條皆反上敎之所興也燕朋謂燕䙝朋友不相尊敬
 則違逆師之敎道燕辟謂義理難曉時須假設譬喻
 而墮學之徒好䙝慢笑之是廢學之道也此六者是
 廢學之由
 嚴陵方氏曰情發後禁則扞格言相抵也相抵則禁
 之有所不勝矣時過後學則勤苦不倦欲有所成難
 矣雜施而至于亂壞則術業無由而脩矣獨學無友
[089-22b]
 則孤而無與陋而不廣所聞寡矣以燕安為朋而至
 于逆其師之敎以燕安為辟而至于廢其學之道若
 是則敎何自而興乎然敎之興止于四廢至于六者
 以見敎之為難所由興者常少所由廢者常多也
 延平周氏曰燕安則有䙝意人之所以為朋者以其
 同出于師故尊其朋則為順其師而䙝其朋乃為逆
 其師也學至于難解然後有用于辟故䙝其辟則為
 廢其學也
[089-23a]
 横渠張氏曰學者當先與朋友講習然後問師若但
 多問未嘗自得學者則惰敎者則瀆兩失之矣燕朋
 不敬其朋友而侮慢之必不能從師之敎理之然也
 燕安也䙝也䙝其友則慢其師蓋有漸也安師之辟
 喻則不能三隅反何學之有燕辟謂燕安樂人之辟
 喻不能自得是廢學也人當思而得之
 山隂陸氏曰燕朋逆其師之意燕辟廢其學之方
 新安朱氏曰燕朋逆其師大戴保傅篇作左右之習
[089-23b]
 反其師朋此燕朋是私䙝之友所謂損者三友之類
 註說非也燕辟但謂私䙝之談無益于學而反有所
 害也
 永嘉戴氏曰𤼵然後禁非不禁也特禁之不得其要
 爾時過然後學非不學也特學之不得其道爾雜施
 而不孫則固嘗施之矣施之不得其統猶不施也獨
 學則固嘗自學矣而無其友猶不學也燕遊私昵之
 謂也燕朋謂昵于朋比如孺子其朋之朋燕辟謂昵
[089-24a]
 于敖辟如師也辟之辟昵于朋比則人自為學不顧
 其師昵于敖辟則自以為是不力于學敎之不刑由
 此之故也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而為師最難其道
 與天地君父並重烏可以易為之夫子曰温故而知
 新可以為師矣人而可以為師則中之所存必有大
 過人者然而非深識學者之病無以成闔闢造化之
 功故脩己者可以尊道知人者可以明道設敎者不
 可以不兼備也
[089-24b]
 慶源輔氏曰發然後禁唯孔子之聖而後可過而能
 改非子路之勇則不能舎是則未有不扞格者也禁
 師之事也學弟子事也互言之爾如孔子之敎則無
 不勝如子路之學則無不成先儒之言曰老而好學
 尤不易得人固不可不自勉學于孔子者雖鄙如樊
 遲有子夏以啟發之則不患其陋而未達況其餘者
 相觀而善切切偲偲則其成徳達材可知矣朋友攝
 以威儀而切偲致意則非燕朋矣善敎者罕譬而喻
[089-25a]
 孟子之長于譬喻則非燕辟矣燕朋則志有所溺故
 逆其師之敎燕辟則心有所分故廢其學之業子曰
 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六者雜舉師
 資之病以見敎之廢非獨一人之罪也
 講義曰前四者敎之所由興在師者三在學者一後
 六者敎之所由廢在師者三在學者三
君子既知敎之所由興又知敎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
人師也故君子之敎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
[089-25b]
逹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逹則思和易
以思可謂善喻矣
 鄭氏曰道示之以道塗也抑猶推也開謂發頭角思
 而得之則深
 孔氏曰此一節明君子敎人方便善誘之事喻猶曉
 也君子既識學之廢興故敎喻有節道猶示也牽謂
 牽偪令速曉強謂微勸學者不推抑而敎之開謂開
 發大義不事事使之通曉也人茍不曉而牽偪之彼
[089-26a]
 心必生忿恚今但示正道則彼心和而意悟易謂受
 者和易則易成也思謂用意思念所得必深師能敎
 弟子如此可謂善敎喻矣
 長樂陳氏曰君子之敎人道而使之和則所從者樂
 強而使之易則所進者銳開而使之思則所得者深
 此所以為善喻也
 延平周氏曰知其學之所興者寡所廢者多則可以
 為人師矣道而弗牽者私淑艾者也強而弗抑者盡
[089-26b]
 其材者也開而弗達者引而不發者也道而弗牽則
 和而不暴強而弗抑則易而不艱開而弗達則思而
 不殆君子之敎人常欲其所得勝所聞故曰和易以
 思可謂善喻矣
 嚴陵方氏曰敎主乎道喻形乎言然道未嘗不資乎
 言言未嘗不本乎道敎無非喻也喻無非敎也故下
 有獨言善喻者或獨言善敎者君子之敎喻也道之
 使有所尚而弗牽之使從則人有樂學之心強之使
[089-27a]
 有所勉而弗抑之使退則人無難能之病開之使有
 所入而弗達之使知則人有自得之益以此三道而
 喻人故曰可謂善喻矣若孔子循循然善誘人所謂
 道而弗牽也于互鄉童子與其進不與其退所謂強
 而弗抑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所謂開而弗
 達也
 永嘉戴氏曰君子之敎而以喻為言何哉喻以義理
 使之心通意悟黙然自喻此敎之大功也道而弗牽
[089-27b]
 強而弗抑未嘗示人以其難開而弗達亦未嘗示人
 以其易不示人以難則敎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
 罷不能之意不示人以易則敎者寓憤悱之機學者
 有啓發之功大要和易以思使學者不過用其心亦
 非泛然無所用其心所謂勿正之功蓋如此
 慶源輔氏曰知所由興則行之知所由廢則防之然
 後可以為人師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所謂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也先儒謂至道懇切固是誠意
[089-28a]
 若廹切不中理則反為不誠敎者豈可不知此理哉
 開謂開其端緒開其端緒則自不能已于致思故可
 以至于自得之地於敎喻而如此謂之善
學者有四失敎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
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
後能救其失也敎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鄭氏曰失于多謂才少者失于寡謂才多者失于易
 謂好問不識者失于止謂好思不問者救其失者多
[089-28b]
 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
 孔氏曰此一節明敎者識學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才
 識淺小而所學貪多則終無成是失于多也才識深
 大而所學務少徒有器調而終成狹局是失于寡少
 也至道深逺非凡淺所識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濫外
 問是失之䡖易此學而不思則㒺心未曉知不肯諮
 問唯但自思終不能達此失于自止是思而不學則
 殆四失由人心之異故也師既識四心之不同乃能
[089-29a]
 隨其失而救之使學者和易以思是長善使學者無
 此四失是救失唯善敎者能之
 横渠張氏曰失之多過也失之寡不及也止有兩端
 無三也凡學者不是過即是不及無過與不及乃是
 中矣失則多謂才小者卒然不能㑹歸故失于煩多
 若子夏是也子夏之學自灑埽應對之末至博學而
 篤志切問而近思其學最實失于寡者以才多易曉
 達而不精宻若子張窺見夫子近上一節不復勤求
[089-29b]
 力行又問善人之道意謂善人可不學而至孔子告
 以必踐履善人之事乃能至善人之地曽子亦曰堂
 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易者䡖易也與寡相近以
 為易知更不復研究子路事多近之止畫也苦其難
 而不進冉求事近之學者之四失為人則失多好髙
 則失寡不察則失易畏難則失止
 東莱吕氏曰大抵治學者之病須是先知他病處所
 謂學者四失随其氣禀厚薄清濁判斷不出四端或
[089-30a]
 失則多才有餘者或失則寡才不足者或失則易俊
 快者或失則止鈍滯者大抵四者所為心之莫同也
 病各自别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識他病處失
 在多寡易止辟如醫者用藥知得隂陽虚實方始隨
 症𥙷㵼鍼灼若錯施之敎者學者皆勞而無功只看
 孔子敎人四者之病隨症用藥曲得其妙且如子路
 所失者多孔子未嘗不裁減由也兼人故退之知他
 多病而底救之或失之寡孔門如柴愚參魯雍也仁
[089-30b]
 而不佞就他資質上所失在寡孔子之敎就他寡處
 博之以文約之以禮各到成立或失則易如子貢億
 則屢中與夫方人之病孔子未嘗不深懲而痛抑之
 如云夫我則不暇皆使之難不使之易或失則止孔
 子之門如冉求之自畫孔子未嘗不誘掖而進之小
 以成小大以成大若不識學者之病倒去他病上加
 添無縁得成就子路之失多更若進之所謂有餘不
 敢盡工夫子路何縁得入推此類言之其他無不如
[089-31a]
 此敎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為學之道扶持長養
 人之善端救人之偏失孔子之敎皆在一部論語中
 如君子哉若人尚徳哉若人大哉問善哉問之類無
 非長善如責以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之類
 無非救其失
 長樂陳氏曰失之多者孔子謂之狂失之寡者孔子
 謂之簡古之敎者觀性以知心因心以求失多者約
 之以禮寡者博之以文易者抑之以自反止者勉之
[089-31b]
 以自強此長善救失之道也且善譬則苗也失譬則
 莠也欲長善者必救其失欲長苗者必去其莠彼閔
 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其智不已疏乎
 延平周氏曰或失則多者知之所以過或失則寡者
 愚之所以不及或失則易者賢之所以過或失則止
 者不肖之所以不及也
 嚴陵方氏曰失雖見乎外而所存本乎心故知其心
 于内然後可以救其失于外也人之性莫不有善苟
[089-32a]
 無敎以長之則善浸以消人之心不能無失茍無敎
 以救之則失或為害
 永嘉戴氏曰夫人資禀各有所偏雖伯夷栁下惠不
 能免也其平日所踐履終身所成就皆於其所偏者
 重況于學者乎學者四失其意皆自以為善而不知
 其非失之多者博採以為功失之寡者約取以為精
 失之易者泛應而不能致思失之止者小成而莫肯
 前進所貴于學問者謂其能化氣禀之偏學者每患
[089-32b]
 于不自知故有頼于敎者之功蓋自知甚難自上知
 下甚易設敎而不知學者之失知其失而不知救學
 者之過皆非所以為敎也
 慶源輔氏曰必知之言不可不知也不言失之多而
 言失則多者蓋多寡易止有時為當然若一于此則
 為失也故云則焉博之失則多陋之失則寡勇之失
 則易愚之失則止内有所溺然後失形于外不正其
 心而治其外未之能也失由心生善本性有教人者
[089-33a]
 長其固有之善而己救其失則非知其心有所不能
 及也
 山隂陸氏曰長善而救其失將順其善而匡救其失
 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敎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
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鄭氏曰善歌善敎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倣傚也可
 謂繼志謂師說之明則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
[089-33b]
 善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敎者若善則能使學者繼其志于
 其師也記者以善歌而比喻之音聲和美感動人心
 能使聽者繼續其聲善敎者必能使後人繼續其志
 如今傳繼周孔也又釋所以可繼之事善敎者出言
 寡約而理顯易解義理微妙而說之精善其譬罕少
 而聽者皆曉為敎如此則可使後人繼其志也
 横渠張氏曰繼其志謂敎者使學者繼其志循循然
[089-34a]
 善誘是繼志也善歌者亦使學歌者自繼其聲髙下
 得相繼使人繼其志繼學之志也使人心不能已善
 敎者也志常繼則罕譬切喻言易入則復而臧
 長樂陳氏曰聲之不可繼者非善歌志之不可繼者
 非善敎蓋髙明以絶物則不足以為善中庸以導物
 然後為善也夫詳而不約而後能逹顯而不微而後
 能臧多譬而不罕然後能喻此理之常也今也約而
 能達微而能臧罕譬而能喻則是約而人知其要微
[089-34b]
 而人知其妙罕譬而人知其簡可謂繼志矣蓋約與
 微所以明道罕譬所以明物道至于難明則又明物
 以顯之此所以為善也 又樂書曰善歌者直已而
 陳徳未嘗無可繼之聲善教者易直以開道未嘗無
 可繼之志其聲為可繼則氣盛而化神其志為可繼
 則徳盛而敎尊其故何哉其為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罕譬而喻故也
 嚴陵方氏曰天下之理太髙則與物絶而人莫能繼
[089-35a]
 矣太卑則與物䙝而人不足繼矣惟得中則為可繼
 焉夫言苟務多則人以為惑而不達矣言茍好大則
 人以為迂而不臧矣言茍多譬則人以為僻而不喻
 矣若然則敎者雖有其志學者焉能繼之哉
 山隂陸氏曰歌不貴苟難則易于繼其聲敎不貴茍
 難則易于繼其志若佛老言理則妙矣以為善教則
 未也故昔賢論此以為無之則昧理有之則害敎不
 可謂微而臧也約而臧微而達則罕譬而喻矣
[089-35b]
 新安朱氏曰繼聲繼志者皆謂微發其端而不究其
 說使人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
 而喻三者皆不務多言而使人自得之意
 永嘉戴氏曰善歌藝也猶使人繼其聲善敎者不可
 使人繼其志乎然繼志之學不在言語之閒曰約曰
 微曰罕譬其為辭甚簡曰逹曰臧曰喻其見理甚明
 敎者之辭簡學者之理明若此可謂能繼志矣
 東萊吕氏曰約而達敎者之言甚約然而本末貫徹
[089-36a]
 未嘗不達微而臧敎者之言甚微然而淵深粹美其
 味無窮罕譬而喻大抵曲為之喻使學者自得于言
 意之表如此可謂善繼志矣大抵聖賢之敎引而不
 發非是阻抑學者若開户倒囊盡其底藴以告之學
 者不去思量不去玩味其流弊多是口耳之學惟是
 引而不發示其端而不盡使人萬繹千思及功深力
 到義理自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學記敎人皆是三代
 敎人之法如孔子洙泗之敎孟子在戰國風氣既降
[089-36b]
 氣質既薄三代之教已是盡用不得今看論語少者
 一二語多者不過三四語孟子徃徃至千百言所謂
 約而達到孟子已自用不得如予豈好辨哉予不得
 已也而孔子則罕言利與命與仁夫子之言性天道
 不可得而聞到孟子已自用剖析精微示人如論性
 直指之謂善如論浩然之氣皆是分明說破所謂微
 而臧到孟子已自用不得孔子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所謂譬喻見于論語者少若孟子每事譬喻亦是不
[089-37a]
 得已𫝊註者謂其長于譬喻當時罕譬而喻又用不
 得然而孟子觀㑹通以行典禮于此自立規模所以
 為孟子如多寡易止則止是就一人身上看孟子改
 規模是統天下看
 慶源輔氏曰若夫子之舉一隅孟子之引而不發所
 謂善敎也不以三隅反躍如也則能繼其志矣約而
 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則人有自得之地矣然則孟子
 之譬喻非與向時不同也孟子於戰國大道既隱之
[089-37b]
 時與其君臣言論又非其素所講學也故不得不假
 譬以曉之然孟子固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可
 謂繼志矣者省文也蓋言如此則可謂能使人繼志
 矣
 李氏曰欲其求而後應故其言常約欲其思而後得
 故其義常微言之所不能及義之所不能明故達之
 以譬譬者理之所在也理欲其自窮故罕譬言雖近
 而指不可不逺故其言約其義微其譬罕指逺故雖
[089-38a]
 約而逹雖微而臧雖罕譬而喻也子曰夫易其稱名
 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指逺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
 肆而隱其稱名小取類大則罕譬而喻也其㫖逺其
 辭文則微而臧也曲而中則約而達
 延平黄氏曰學之序能辨志然後能遜志能遜志然
 後能繼志辨志求道之時也遜志從道之時也繼志
 㑹道之時也志於道則無累志於仁則無惡
 
[089-38b]
 
 
 
 
 
 
 
 禮記集說卷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