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一      宋 衛湜 撰
曲禮上第一
 唐陸氏曰本或作曲禮上者後人加也檀弓雜記放
 此
 藍田吕氏曰曲禮禮之細也禮云經禮三百曲禮三
 千其致一也中庸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
 後行然則曲禮者威儀之謂皆禮之細也布帛之有
[001-1b]
 經一成而不可變者也故經禮象之經禮三百蓋若
 祭祀朝聘燕饗冠昏鄉射喪紀之禮其節文之不可
 變者有三百也布帛之有緯其文曲折有變而不可
 常者也故曲禮象之曲禮三千蓋大小尊卑親䟽長
 幼並行兼舉屈伸損益之不可常者有三千也今之
 所傳儀禮者經禮也其篇末稱記者記禮之變節則
 曲禮也漢興髙堂生傳禮十七篇今儀禮是也戴聖
 傳禮四十九篇今禮記是也禮記所載皆孔子門人
[001-2a]
 所傳授之書雜收於遺編㫁簡者皆經禮之變節也
 特以此篇名曲禮者蓋他篇稍各以類相從此篇雜
 記諸禮曲折之文者也
 石林葉氏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禮一而曲禮十
 經禮其常猶言制之凡也曲禮其變猶言文之目也
 故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先王之時皆有書與法藏
 於有司官掌之士習之有司守之謂之執禮周官大
 史掌邦之六典禮居一焉其曰大祭祀與羣執事讀
[001-2b]
 禮書而協事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大㑹同朝覲以
 書協禮事將幣之曰執書以詔王小史大祭祀讀禮
 法或讀之以喻衆或執之以行事至周衰而二者皆
 亡惟孔子獨能知之故亦謂之執禮今禮記首載曲
 禮此非其書與法之正漢儒雜記其所聞而纂之爾
 故言曲禮曰以表之如毋放飯毋流歠孟子亦云則
 孟子猶及見其略歟所謂經禮者無復聞矣
 新安朱氏曰禮器作經禮曲禮而中庸以經禮為禮
[001-3a]
 儀鄭𤣥等皆曰經禮即周禮三百六十官曲禮即今
 儀禮冠昏吉凶其中書儀三千以其有委曲威儀故
 有二名獨臣瓉曰周禮三百特官名耳經禮為冠昏
 吉凶蓋以儀禮為經禮也而近世括蒼葉夢得曰經
 禮制之凡也曲禮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蓋皆有
 書藏於有司祭祀朝覲㑹同則大史執之以涖事小
 史讀之以喻衆而卿大夫授之以敎萬民保氏掌之
 以敎國子者亦此書也愚意禮篇三名禮器為勝諸
[001-3b]
 儒之説瓉葉為長蓋周禮乃制治立法設官分職之
 書於天下事無不該攝禮典固在其中而非專為禮
 設也其中或以一官兼掌衆禮或以數官通行一事
 亦難計其官數以充禮篇之數至於儀禮則其冠昏
 喪祭燕射朝聘自為經禮大目亦不容專以曲禮名
 之也但曲禮之篇未見於今何書為近而三百三千
 之數又將何以充邪又嘗考之經禮固今之儀禮其
 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見於他書者猶有投壺奔喪遷
[001-4a]
 廟釁廟中霤等篇其不可攷者又有古經増多三十
 九篇而明堂隂陽王史氏記數十篇及河問獻王所
 輯禮樂古事多至五百餘篇儻或猶有逸在其間者
 大率且以春官所領五禮之目約之則其初固當有
 三百餘篇亡疑矣所謂曲禮則皆禮之微文小節如
 今曲禮少儀内則玊藻弟子職篇所記事親事長起
 居飲食容貎辭氣之法制器備物宗廟宫室衣冠車
 旗之等凡所以行乎經禮之中者其篇之全數雖不
[001-4b]
 可知然條而析之亦應不下三千有餘矣若或者專
 以經禮為常禮曲禮為變禮則如冠禮之不醴而醮
 用酒殺牲而有折俎若孤子冠母不在之類皆禮之
 變而未嘗不在經禮篇中坐如尸立如齊毋放飯毋
 流歠之類雖在曲禮之中而不得謂之變禮其説誤
 也
 東萊吕氏曰曲禮少儀皆是遜志道理歩趨進退左
 右周旋若件件要理㑹必有不到處如學者常存此
[001-5a]
 心則自然不違乎禮心有時而不存則禮有時而或
 失内有毫釐之礙則外有毫釐之差如天之於百物
 根莖枝葉花實條幹豈一一生之哉氣到則百物自
 生若一枝一葉之病則是氣不到處也所謂徐行後
 長灑埽應對皆是遜志氣象
 馬氏曰直則簡曲則詳直有所礙則曲以通之簡有
 所略則詳以足之先王制禮小大曲直如棟梁榱桷
 相成而不可以相無也其威儀法度纎悉完具視之
[001-5b]
 若甚繁及考其義而要其歸則知其支離之所以為
 簡易也故曰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
 學也後世之不知禮者以為繁禮飾貎無所用之者
 是未嘗推明先王之禮意耳
 山隂陸氏曰小禮之不謹大禮之所自亡也
 龍泉葉氏曰曲禮中三百餘條人情物理的然不違
 餘篇如此要切言語可併集為篇使初學者由之而
 入豈惟初入固當終身守而不畔蓋一言行則有一
[001-6a]
 事之益如鑑覩像不得相離也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鄭氏曰禮主敬儼矜莊貎人之坐思貎必儼然安定
 辭審言語也此三句可以安民
 孔氏曰此明人君立治之本曲禮曰者案下文安民
 哉是為君上所行故記人引儀禮正經毋不敬以下
 三句而為實驗也若如也思計慮也夫人計慮狀必
 端慤矜莊之貎如人之思也
[001-6b]
 唐陸氏曰毋字從女内有一畫有禁止意古人云毋
 猶今人言莫也
 廬陵胡氏曰上三句聖賢皆當如此乃可安民不必
 人君也人君尤當謹爾
 河南程氏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君徳也
 君徳即天徳也明道/
 伊川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 但整齊嚴肅則
 心自一一則自無非辟之干矣
[001-7a]
 建安真氏曰曲禮一篇為禮記之首而毋不敬一言
 為曲禮之首蓋敬者禮之綱領也曰毋不敬者謂身
 心内外不可使有一毫之不敬也其容貎必端嚴而
 若思其言辭必安定而不遽以此臨民民有不安者
 乎此章凡四言而脩身治國之道略備其必聖賢之
 遺言歟又曰伊川云主一之謂敬主者念念守此
 而不離之意也及其涵養既熟此心湛然自然無二
 不雜則不待主而自一矣不待主而自一即所謂誠
[001-7b]
 也敬是人事之本學者用功之要誠則達乎天道矣
 此誠敬之分也伊川又曰無適之謂一適往也主於
 此事則不移於他事是之謂無適也 又曰所謂主
 一者静時要一動時亦要一平居暇日未有作為此
 心亦要主於一此是静時敬應事接物有所作為此
 心亦要主於一此是動時敬静時能敬則無思慮紛
 紜之患動時能敬則無舉措煩擾之患如此則本心
 常存而不失為學之要莫先於此 又曰敬一也而
[001-8a]
 貫於動静故有思不思之異焉七情未發天理渾然
 此心之存惟有持養當是時也無所事乎思情之既
 發淑慝以分幾微不察毫末千里當是時也始不容
 不思矣無思所以立本有思所以致用動静相須其
 功一也然聖賢所以敬尤在於静深居燕處怠肆易
 萌操存之功莫此為要曰毋不敬者兼動静而言也
 曰儼若思則專以静言矣方静之時何思何慮而曰
 若思何也猶鏡之明雖未照物能照之理無時不存
[001-8b]
 心之虚靈洞達内外思慮未作其理具全正襟肅容
 儼焉弗動而神明昭徹若有思然以身體之意象自
 見䝉莊則曰形可使如槁木心可使如死灰異端誤
 人每每如此使心而無用則參賛化育貫通神明何
 所本之彌綸萬化利澤千祀何所發之故曰寂然不
 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論至聖人然後無弊動静循
 理無往非敬則其有思者寂之感無思者感之寂涵
 養功深久將自熟
[001-9a]
 北溪陳氏曰敬者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根本人心不
 可測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敬便不散 又曰此心
 存則萬理便森然於中古人謂敬徳之聚正如此
 又曰誠與敬不相關恭與敬却相關恭就貎上説敬
 就心上説恭主容敬主事 又曰堯之欽明舜之温
 恭湯聖敬日躋文王緝熙敬止工夫都如此
 横渠張氏曰事主於敬則無過舉也動容貎正顔色
 出辭氣則民可望而知也學者必自此推類
[001-9b]
 新安朱氏曰毋不敬是統言主宰處儼若思敬者之
 貎也安定辭敬者之言也安民哉敬者之效也若只
 以事無過舉可以安民為説則氣象淺迫無含蓄也
 石林葉氏曰禮主於敬敬者所以直内也内既直則
 儼若思者徳威也安定辭者徳言也徳威惟畏徳言
 惟信非安民哉
 藍田吕氏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以脩身為本欲
 脩其身先正其心者敬之謂也脩身者正言貎以禮
[001-10a]
 者也故毋不敬者正其心也儼若思者正其貎也安
 定辭者正其言也三者正矣則無所往而非正此脩
 己以安百姓也故天下至大取之脩身而無不足故
 曰安民哉此禮之本故於記之首章言之
 永嘉周氏曰毋不敬所以戒夫人之不可以不敬也
 蓋敬者君子脩身之道也所以閑邪而存誠者也敬
 斯定定斯正正者徳之基也慢斯怠怠斯邪邪者徳
 之賊也古之人相在爾室不愧屋漏出門如見大賔
[001-10b]
 使民如承大祭何所不用其敬哉儼若思者非思也
 凡思者其心必有所止心有所止者其耳目視聽必
 有所忘蓋其心定者其容寂此儼然所以若思而非
 思也古之人知止而慮善恭黙以思道此有思者也
 南郭子綦之隠几顔淵之坐忘此無思者也無思者
 天也有思者自人而之天也古之為道者如此安定
 辭者易所謂易其心而後語也蓋一辭之不中皆心
 之過孟子所以謂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而頤之
[001-11a]
 養正君子所以慎言語也此三者禮之大節君子學
 道之要也自天子達於庶人自脩身至於為天下莫
 不一於是故敬則無敢慢無敢慢則民莫不愛矣儼
 則人望而畏之人望而畏之則民莫不敬矣安定辭
 則其言善其言善則民莫不應矣匹夫而有此必有
 安民之術天子而有此必有安民之事故曰安民哉
 馬氏曰夫敬者出於心而無事於外也在於我者出
 入顯晦之無常待乎物者貴賤賢否之不一至於敬
[001-11b]
 而不慢則無處而不然也語曰君子無衆寡無小大
 無敢慢夫小與寡者人之所易者也而君子不敢慢
 者以其在己者主敬而已思者神之所運而心之所
 潛也邪正賢愚之行積於所思而發於外者也儼若
 矜莊於外也儼然而莊則心之所思者静而正矣此
 君子之所以發而無不中也安定則有主於中奠而
 後發
 吳興沈氏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此聖人
[001-12a]
 之言也自此而下雖至繁至悉然法度森宻毫髮不
 可犯所以為曲禮
 永嘉戴氏曰學以禮為先禮以敬為本然而持敬為
 難故去其不敬者乃所以為敬也寡欲則心可養閑
 邪則誠自存毋之為言禁止之辭也聖人於忿言懲
 於慾言室於己言克於心言制於意必固我言毋皆
 用力之辭也儼若思者非真思也有所思則坐馳矣
 安定辭者非無辭也定其辭而後發也凡此皆主敬
[001-12b]
 之功也儼若思則動容貎而民莫不服安定辭則出
 辭氣而民莫不信所謂篤恭而天下平也其於安民
 也何有夫子曰脩己以敬又曰脩己以安人脩己以
 安百姓其本則一而已
 眉山家氏曰儼若思乃毋不敬之象毋不敬乃儼若
 思之實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鄭氏曰四者慢遊之道桀紂所以自禍
[001-13a]
 孔氏曰此亦據人君恭謹節儉之事敖者矜慢在心
 之名長者行敖著迹之稱矜已慢物中人不免若有
 心而無迹則於物無傷若迹著而行用則侵虐為甚
 傾國亡家必由乎此故戒不可長心所貪愛為欲飲
 食男女是也人皆有欲但不得縱在心未見為志但
 不得自滿六韜云器滿則傾志滿則覆樂者人情所
 不能已當自抑止不可極為樂記云樂盈而反以反
 為文
[001-13b]
 廬陵胡氏曰四者聖賢所同戒鄭意專指人君非也
 從如字春秋傳云魯君世從其失長久也盧植馬融
 王肅並同
 藍田吕氏曰敖者人之所自恃也長之則慢物一命
 而吕旅再命而車上舞三命而名諸父長傲者也欲
 者人之所不能無也從之則喪已而滅天理好惡無
 節於内從欲者也志者務存於逺大故不可滿也齊
 桓公葵丘之㑹振而矜之叛者九國其滿可知矣致
[001-14a]
 樂以治心則君子未嘗不欲樂也亦使樂而不流感
 動人之善心而已姦聲以濫溺而不止此極樂者也
 四者皆人情之所不免過則害也
 永嘉周氏曰君子所以知天者知其性也所以事天
 者事其心也性之不明心之不存則在我者與天不
 相似故有長傲以悖天徳從欲以喪天性所見者小
 則其志易滿天道虧矣所慕者外則其樂易極天理
 滅矣此其喪精失靈皆可哀之民也凡人之所以有
[001-14b]
 傲者何也以其有我而已彼我既分勝心生焉强此
 而劣彼此所謂傲也傲且不足以輕彼適所以害我
 是心也且不可有況可長乎彼有傲睨乎萬物之上
 者是非世俗之鄙心也凡人之所以有欲者何也以
 其有物而已物我既交愛心生焉忘己而狥物此所
 謂欲也且不足以益我適所以喪我是心也且不可
 有況可從乎彼有從心所欲不踰矩者是非世俗之
 鄙心也凡人之志所以有滿者所志者利也其心在
[001-15a]
 利者利得其志必滿志滿者必驕由志道者觀之不
 亦隘乎凡人之樂所以有極者所樂者偽也故所樂
 在物物得其樂必極樂極者必淫由樂道者觀之不
 亦鄙乎
 馬氏曰敖不可長者欲消而絶之也欲不可縱者欲
 克而止之也志不可滿者欲損而抑之也樂不可極
 者欲約而歸於禮也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
 餘不足觀則驕敖之喪徳也甚矣此所以不可長也
[001-15b]
 孟子曰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蓋欲者出
 於人為遂之而不克以義則無所不至矣此所以不
 可從也夫聦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謙
 有髙世之行過人之功而侈然有自大之心則失其
 所以為善此所以不可滿也樂者人情之所不能免
 也蕩而無節則悖天理而窮人欲矣聖人知其不可
 絶也故立中禮以防之蓋酒者所以合歡必使之賔
 主百拜而不敢醉樂者所以導和必使之正以雅止
[001-16a]


[001-17a]
 其漸至於不可遏反觀吾心四者何有當知是心不
 可萌矣使徒遏其末流則隨止隨起終亦必甚而已
 矣
 費氏曰此四戒者皆所以持其敬也傲長則忽易而
 無所畏欲從則流蕩而不知反志滿則驕惰而不加
 脩樂極則荒惑而無所覺有一於斯敬不存矣此君
 子所以亟言其不可也
 金華應氏曰君子之學莫累乎有已尤莫累乎有物
[001-17b]
 凡累乎物皆私乎己者也矜己凌物為傲而其病根
 則生乎志滿志大則常虚而能容物志小則易滿而
 能拒物彼傲者自以己大而物小孰知乃所以為己
 之小哉逐物快已曰欲而其條暢則發於樂極夫樂
 節而止則轉物而不流蕩而極則狥物而忘反彼縱
 者自以物常順乎已而無逆孰知乃非所以為己之
 適哉四者蠧心之蟊賊溺身之酖毒學者所宜深戒
 毛氏信卿/曰人皆曰禮所以强人吾獨謂禮所以適
[001-18a]
 人蓋聖人不能使人之忘情而能使人之節情不能
 絶人之情而能制人之情傲不能盡無也不長之足
 矣欲不能盡無也不從之足矣蓋强人以其所難則
 人有所不堪且將蕩然無所限隔反自肆而莫之止
 故不若即其情而為之制使行焉而自著居焉而自
 安則物或牽而心不應身或作而心不隨尚何傲欲
 之有 又曰禮者何天理是也非禮者何人欲是也
 心無一物是謂天理心有一物是謂人欲然天理人
[001-18b]
 欲相為消長有一分之人欲即滅一分之天理存一
 分之天理即勝一分之人欲聖人所以為聖人以其
 得天理而忘人欲衆人所以為衆人以其滅天理而
 窮人欲學者將欲反其天理果何所事哉塵去而鑑
 明鑛盡而金見人欲去而天理全矣故聖人之教不
 急於反天理而先於節人欲也傲也欲也皆人欲也
 不為血氣所使自然明於親賢公於好惡天理豈不
 自此得乎茍得茍免皆人欲也不為人欲所使則心
[001-19a]
 肅而體莊貎誠而意敬天理豈不自此復乎記者先
 之以四不可與夫六毋皆戒人之節人欲也繼之以
 敬愛賢者以至於坐如尸立如齊皆誘夫人之反天
 理也學者茍欲至乎天理當自節人欲始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
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鄭氏曰狎習也近也謂附而近之習其所行也心服
 曰畏凡與人交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之善惡積
[001-19b]
 謂己有蓄積見貧窮者則當能散以賙救之若宋樂
 氏安安謂己今安此之安圖後有害則當能遷晉舅
 犯與姜氏醉重耳而行近之
 孔氏曰自此至勿有一節緫明愛敬安危忠信之事
 賢是有徳之稱朋類附近習其徳藝易相䙝慢戒令
 相敬賢者人心服畏不可䟽之鄭引宋樂氏見左傳
 襄二十九年引舅犯見左傳僖二十三年
 藍田吕氏曰君子之於賢者狎之非徒愛也以其道
[001-20a]
 可尊故敬之畏之非徒敬也以其徳可慕故愛之狎
 而敬之交可久也畏而愛之情可親也君子之於衆
 人則有私愛也不敢蔽其惡有私惡也不敢掩其善
 臧伯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疾疢也美
 疢不如惡石此知其善惡者也積者不能散懐於聚
 也安安者不能遷懐於居也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
 於己也孟子曰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此能散者也
 士而懐居不足以為士矣孔子去齊接淅而行去魯
[001-20b]
 曰遲遲吾行也當可去也雖父母之國去之況於他
 乎此能遷者也
 嚴陵方氏曰狎有近習意狎以迹而敬以心畏其威
 而愛其徳非特言人之於賢當如是也又以見賢於
 人者能使人如是焉愛憎私情也善惡公義也情之
 所愛不必皆善故必知其為惡情之所憎不必皆惡
 故必知其為善
 山隂陸氏曰狎而敬之則尊畏而愛之則親
[001-21a]
 馬氏曰狎則生侮必將之以敬畏則不親必輔之以
 愛四者並行則待賢之義具矣夫天下之是非善惡
 所以不明者蔽於人之憎愛不能狥理以察物也故
 曰公生明偏生暗好惡正則天下之是非瞭然而不
 惑矣積而能散者以財發身也安安而能遷者義之
 與比也
 永嘉周氏曰天下之人莫不善也賢者先得乎其善
 者也故其温良可親也其威嚴可畏也親之而不知
[001-21b]
 敬則其流必易畏之而不知愛則其漸必䟽狎而敬
 之而不失其尊畏而愛之而不失其親君子之親賢
 有如此者天下之蔽莫大乎私天下之明莫大乎公
 君子之於人也無私好無私惡惟能公於好惡故能
 不以一己之愛憎而易天下之善惡君子之至公有
 如此者凡人之所以厚積者必以為己私分也惟公
 者能以天下為度則不累乎物在人者猶在己也奚
 積而不能散乎凡人之所以居安者必以為我所安
[001-22a]
 也惟公者能以天下為宅則不累其居在彼者猶在
 此也奚安而不能遷乎惟其能散也故散而不失其
 所積惟其能遷也故遷而不失其所安君子之無累
 有如此者
 東萊吕氏曰狎而敬之畏而愛之須將狎與敬作一
 字看畏與愛作一字看方見得親近賢者氣象愛而
 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凡
 人胷中著一件所愛所憎非特不見其惡不見其善
[001-22b]
 凡其所見却被人欲障礙並不見了君子純乎天理
 故是是非非兩不相奪
 李氏曰君子之親賢也狎以致其愛而以禮存心其
 尊賢也畏以致其敬而以仁存心無作好則知其惡
 無作惡則知其善是以能好人能惡人也聖人順性
 命之理則安其所安而不安其所不安故所安者有
 不必遷也易曰介于石子曰知幾其神乎小人暗於
 善惡之積則安其所不安而不安其所安故於所不
[001-23a]
 安有不知遷也易曰困于石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
 必辱夫石物之安者也惟聖人則能介於所安而至
 於吉小人則困於所安而至於凶安之則同而安之
 者則異也故察其所安則君子小人見矣
 新安朱氏曰人之常情與人親狎則敬弛有所畏敬
 則愛衰惟賢者乃能狎而敬之是以雖褻而不慢畏
 而愛之是以貎恭而情親也己之愛憎或出私心而
 人之善惡自有公論唯賢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
[001-23b]
 而廢彼也六句文意大同皆蒙賢者二字為文言皆
 衆人所不能唯賢者乃能之耳舊註非是
 王氏曰人之學莫急於與賢人處然親之而不敬則
 其漸必易畏之而不愛則其漸必䟽易之䟽之在賢
 者本無恤也而我何所得哉若是者其於賢者本無
 所見也人以為賢吾從而賢之耳使有所見則必知
 所以可尊所以可親者矣從夫子者至於久而不去
 何也彼於聖人有所見也故曰子温而厲威而不猛
[001-24a]
 然則欲與賢者遊要必有所見
 廬陵胡氏曰魏徴云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知其善
 愛憎之間所宜詳謹春秋傳好不廢過惡不去善
 長樂劉氏曰積而能散者積其學而能散之於政上
 也積其財而能散之於民次也積而不能散下矣安
 安而能遷者國雖安必防其危而遷其徳善以除其
 危不可以安其安而弗遷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能遷之謂也
[001-24b]
 毛氏説見前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狠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
質直而勿有
 鄭氏曰毋茍得為傷廉也毋茍免為傷義也狠䦧也
 謂争訟也毋求勝毋求多為傷平也質成也彼己俱
 疑而己成言之終不然則傷知直正也己若不疑則
 當稱師友而正之謙也
 孔氏曰臨財茍得入已則傷廉隅難謂有宼讎謀害
[001-25a]
 君父為人臣子當致身授命以救之狠謂小小䦧狠
 當引過歸己不可求勝所分之物人皆貪欲望多入
 已故戒求多人多專固未知而為己知故彼己俱疑
 勿得成言之也勿有勿謂己有此義也
 藍田吕氏曰趨利避害人之情也雖君子亦然特主
 於義而不茍也義可得則受義不可得則不受則得
 不得有義矣義可免則免義不可免則不免則免不
 免有義矣君子所趨惟義而已何利害之擇哉狠者
[001-25b]
 與人爭者也君子無所爭犯而不校而已故不求勝
 也分者與人共者也如勞逸憂樂方與人共而獨求
 多焉是自私也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
 之和故不求多也多聞闕疑孔子之所許也疑而質
 之自欺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則寡尤矣可疑而不
 疑則道不信可直而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又曰
 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然則直者直吾道而已吾
 何與乎故終日與人辯而不自有也理義者人心之
[001-26a]
 所同然君子之於天下唯義理所在而已
 永嘉周氏曰累於物者則臨財必求茍得累於身者
 則臨難必求茍免惟君子忘物所以立我故不累於
 物忘我所以立道故不累於身内外無累故可以得
 而得無心於得非所謂茍得也可以免而免無心於
 免非所謂茍免也君子之所以自立有如此者今天
 下之所以好勝者為其不能忘我也天下之所以多
 得者為其不能遺物也茍能忘我而常處其弱則人
[001-26b]
 之狠者不求勝而天下莫能勝矣茍能遺物而常處
 其不足則人之分者不求多而天下莫能損矣茍持
 是於天下雖之蠻貊而必行入麋鹿而不亂君子之
 所以與人有如此者君子之知衆人之所以疑也衆
 人之曲君子之所以直也然而君子有同天下之志
 而無善一己之心故致其大知以釋其疑使天下之
 疑者不疑質其所疑則天下疑矣推其大直以直其
 未直使天下之不直者直有其直則天下不直矣故
[001-27a]
 不質其疑所以欲天下之皆致其知也不有其直所
 以欲天下之皆得其直也君子之善世有如此者凡
 此數者君子之所當務而衆人之所深戒也
 馬氏曰曽子避越宼而子思獨不去衛以義所不得
 免也孟子受宋薛之贐而却齊之餽兼金義所不宜
 得也狠毋求勝君子所以懲忿也分毋求多君子所
 以安命也蓋剛而不輔以道則至於鬬而危其身矣
 此狠之所以不可求勝也自天子以達於公侯以至
[001-27b]
 於士上下有職而尊卑有制不能安其所受而以辭
 卑疾貧為志則至於犯分而戕義矣於行有疑以之
 行己則不智在理有疑以之授人則不忠此所以無
 敢質也王制曰司㑹以嵗之成質於天子周禮曰聽
 賣儥以質劑蓋質者有決而正之之意也孟子曰言
 語必信非以正行也然則君子之所以直已而無枉
 者豈自以為善而矜於世哉循理而適然耳書曰有
 其善喪厥善此所以直而不敢有也
[001-28a]
 山隂陸氏曰毋禁辭勿戒辭
 李氏曰君子見得思義見危授命故臨財而不訾臨
 難而不避君子不以為苟難然可以取可以無取取
 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恵可以死可以無死死
 傷勇故廉者重取勇者重死而君子不以為苟易無
 難也無易也不苟而已矣故冉子為子華請粟為不
 可則原憲之辭粟君子亦未嘗可也以曽子宼至而
 去為是則子思之不去君子亦未嘗以為非是也表
[001-28b]
 記曰義者天下之制也不忮故毋求勝不求故毋求
 多不忮近仁不求近義
 王氏子墨/曰君子財有所當得難有所可免得其所
 當得天下不以為貪免其所可免天下不以為怯至
 於非所當得君子泊然無欲心非所可免君子毅然
 無難色蓋惟義所在故其處利害若此若懐苟得苟
 免之心則將何所不至曰苟云者在乎若可得可免
 之間自衆人觀之亦不為無辭也然君子所為豈直
[001-29a]
 為有議己者慮哉君子所以過人者以其容物也樂
 天也待小人以君子何所不容彼狠也而求勝之則
 隘矣得喪窮達之來我何往而不樂忘其分而過望
 之則戚矣是二者其患生於有我有我故與物為敵
 必至於好勝有我則不知天必至於不安分質實也
 學以疑故進事以疑故立蓋疑則問問則明疑則思
 思則得故君子以亡所疑為能而以有所疑為幸也
 事疑矣而自以為實其能無咎乎直者順理之謂也
[001-29b]
 世本無直名有不直而後直名立事上無隠忠與人
 無隠情理當然耳我何有哉不幸正直之士天下不
 多有有一人焉則相與咨嗟嘆息以為難事而斯人
 亦且有自得之色以為能人所不能為固己淺矣而
 又坐悻悻以速禍者遂以直道為不可行噫此豈直
 之罪哉罪在於有之耳使天下皆知為理之當然而
 我無與焉尚復有不直者邪後世至有為人臣者置
 君於惡而已安受其名獨何心哉
[001-30a]
 永嘉戴氏曰積而能散臨財毋苟得分無求多皆為
 財利言也此人所甚病者故三言之天下之患莫大
 於苟可為而止故苟者自恕之辭也毋苟免則於死
 生之際嚴矣夫人心不可有所求也有所求則經營
 必得而後止毋求勝求多則血氣有時而定矣此皆
 私欲之難制者學者能其所當能毋為其所不為則
 幾於禮矣
 費氏曰欲冨不欲貧欲得不欲喪人之常情也臨財
[001-30b]
 不嫌於得雖君子無異於衆人然苟得財者無所不
 為而不思義之可不可則君子不為也好生惡死好
 安惡危人之常情也臨難冀其或免雖君子無異於
 衆人然苟可免難者無所不為而不顧義之可不可
 則君子不為也若曰吾於財必不欲得於難必不欲
 免則是矯情行怪非中道也故毋苟得毋苟免中之
 見於臨利害者然也爭而必求已勝分而必求已多
 是徒知有已而不知有人皆偏也故毋求勝毋求多
[001-31a]
 中之見於處物我者然也事可疑而未決必持一説
 證而成之不已偏乎三代直道而行不直則道不見
 君子固無惡乎直然昭昭然自表其直振而矜之以
 為我所獨有而他人所無是亦私而已矣是亦偏而
 已矣有其善喪厥善此言善之不可有也不直固不
 可直而有之又不可故疑事毋質直而勿有此君子
 制行之適中者也
 廬陵胡氏曰狠毋求勝懲忿也分毋求多平施也疑
[001-31b]
 事毋質質正也事有可疑勿以臆決正之所謂闕疑
 直而勿有不以己直彰彼曲
 新安朱氏曰疑事毋質直而勿有兩句連説為是疑
 事毋質即少儀所謂毋身質言語是也直而勿有謂
 陳我所見聽彼決擇不可據而有之專事彊辯不能
 如此則是以身質言語矣
 毛氏説見前敖不可長章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
[001-32a]
 鄭氏曰言若欲為丈夫也春秋傳曰是謂我非夫如
 尸視貎正如齊磬且聽也齊謂祭祀時禮從宜事不
 可常也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春秋善之
 使從俗謂牲幣之屬當從俗所出亦不可常也禮器
 曰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
 孔氏曰尸居神位坐必矜莊言人雖不為尸當如尸
 之坐立之時雖不齊亦當如祭前之齊必須磬折屈
 身士虞禮云無尸者主人哭出復位祝闔牖户如食
[001-32b]
 間是主人有聽法故鄭云磬且聽禮從宜謂梱外之
 事將軍裁之知可而進知難而退鄭引士匄見公羊
 襄十九年使謂臣為君出聘之法朝聘皆有皮馬龜
 金竹箭璧帛之等有則致之土俗若無不可境外求
 物
 清江劉氏曰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弗信不言言必齊
 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此曽子之
 文記禮者取之非誤留若夫二字則全脱弗信以下
[001-33a]
 一簡
 河南程氏曰坐如尸立如齊大要養其志也豈徒欲
 養氣乎哉
 藍田吕氏曰禮者敬而已矣敬者禮之常也禮時為
 大時者禮之變也坐如尸立如齊盡其敬也禮從宜
 使從俗適其時也體常盡變則禮達之天下周還而
 無窮也若夫者發語之端蓋舉禮之大㫖而言之也
 莊氏云尸居而龍見居即坐也推是意也則坐容莊
[001-33b]
 可知矣齊者專致其精明之徳必見其所祭者則立
 容端可知矣禮有不可行者必變而從宜如老者不
 以筋力為禮貧者不以貨財為禮之類使於他邦必
 從其俗故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之禮
 永嘉周氏曰君子之所以必莊必敬者非以飾外貎
 所以養其中也蓋其心肅者其貎必莊其意誠者其
 體必敬必莊必敬然後可以為尸故君子之坐如之
 必莊必敬然後可以為齊故君子之立如之當是時
[001-34a]
 也其心寂然而無一物有孚顒若而無他慮是心也
 聖人之心也顔子三月不違仁不違此心也其餘日
 月至焉至此心也聖人從心所欲不踰矩不踰此心
 也聖人常顔子久其餘暫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古之
 人何獨坐立然後如此無須㬰之離終食之違造次
 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此學者入徳之要不可以不思
 也
 永嘉戴氏曰此論起居動作之禮也古之君子其律
[001-34b]
 己甚嚴而酬酢萬物不為崖異怪僻之行故麻冕純
 儉夫子從衆魯人獵較夫子亦獵較彼之君子或異
 乎是視聽言動不為非禮而好為是異世驚俗之舉
 取惡於人甚以納侮是亦不明夫禮之故也儒行曰
 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雖聖人亦不敢為異以駭
 俗也夫人心所甚嚴者莫嚴於祭祀如尸如齊其嚴
 甚矣宜者義也禮與義俱禮不合宜是為非禮之禮
 俗非流俗之謂風俗各有所尚故曰入國而問俗苟
[001-35a]
 非俗之所安君子不以為禮
 王氏曰君子之所以然者凡以養其中也君子之學
 要在於存養耳非特坐立之際為然若几杖之銘盤
 盂之戒出門如賔在輿有見無所不用其敬譬猶髙
 其閈閎厚其垣墉則處乎室中者固泰然自若也而
 昧者不知啟户以延盜乃始操戈以逐之禦其東而
 攻其西也復至惴惴然視外物如宼讎而以心累之
 何其惑也安得如顔子者從事於視聽言動之際以
[001-35b]
 傳聖學於千載之後乎 又曰言禮者多失於拘攣
 故人病其難行正如法家守紙上語不求人情所在
 則動輒有礙而法始弊矣夫禮者天下萬世所通行
 非止為一槩設也使知時中之義務當其可而已則
 委巷之人皆可以為禮故曰禮從宜禮不從宜夏裘
 而冬葛也使不從俗山魚鼈而澤鹿豕也而可乎
 長樂陳氏曰記曰禮可以義起從宜之謂也又曰入
 國而問俗從俗之謂也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
[001-36a]
 獻毋輕議禮又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為夫以誦詩之多不足以議禮與為使則
 禮之與使其可不知變哉
 廬陵胡氏曰禮從宜從時之宜使從俗役使人必從
 俗所便舊讀為色吏反恐非
 新安朱氏曰宜謂事之所宜若男女授受不親為禮
 而祭與喪則相授器之類俗謂彼國之俗若魏李彪
 以吉服弔齊齊裴昭明以凶服弔魏蓋得此義
[001-36b]
夫禮者所以定親䟽決嫌疑别同異明是非也
 孔氏曰自此至往敎一節緫明人之所行皆當由禮
 故以禮為目定親䟽者五服之内大功已上服麤者
 為親小功已下服精者為䟽故周禮小史掌定繫世
 辨昭穆也決嫌疑者若妾為女君期女君為妾若服
 報之則太重降之則有舅姑為婦之嫌故全不服是決
 嫌也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引夫子喪顔淵若
 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001-37a]
 是決疑也别同異者本同今異姑姊妹是也本異今
 同世母叔母及子婦是也明是非者得禮為是失禮
 為非若主人未小斂子游裼裘而弔得禮是也曽子
 襲裘而弔失禮非也但嫌疑同異是非之屬在禮甚
 衆各舉一事為證
 藍田吕氏曰伯母叔母䟽衰踊不絶地姑姊妹之大
 功踊絶於地為祖父母齊衰期為曽祖父母齊衰三
 月此所以定親䟽也嫂叔不通問嫂叔無服君沐粱
[001-37b]
 大夫沐稷士沐粱燕不以公卿為賔以大夫為賔此
 所以決嫌疑也己之子與兄弟之子異矣引而進之
 同服齊衰期天子至於庶人其貴賤異矣而父母之
 喪齊䟽之服饘粥之食無貴賤一也大夫為世父母
 叔父母衆子昆弟昆弟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則不降
 此所以别同異也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其文是也其
 義非也君子不行也其義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也
 故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男女不授受禮也嫂
[001-38a]
 溺則援之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馬氏曰喪期有逺近之殺宗廟有遷毁之制恩之隆
 者服之三年而不以為厚族之逺者殺於袒免而不
 以為薄所以因人情而定親䟽也宗廟之儀迎牲而
 不迎尸燕飲之禮宰夫為獻主而以大夫為賔所以
 斷君臣之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
 不親所以别男女之嫌凡為此者所以決嫌疑也夫
 同異是非之所以不明者以無主於内也故曰規矩
[001-38b]
 誠設不可欺以方圓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又曰
 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有禮則有主於内同異
 是非之際判然可辨矣故曰無節於内者觀物弗之
 察矣
 石林葉氏曰親䟽位也嫌疑情也故言定言決同異
 事也故言别是非理也故言明禮至於明則禮之達
 也
 永嘉戴氏曰夫禮者定天下之邪正凡天下之事其
[001-39a]
 疑似而難明參差而不齊可否而莫之定者皆取證
 於禮非但為制禮言也其定於禮何也定於理而已
 矣
 王氏子墨/曰天下之事使其自有定分即禮矣又奚
 取必於禮惟其在疑似之間人所易惑而不能處者
 於是一舉而斷之以禮而後天下定何也禮無心而
 人有情也方圓曲直固不假規矩繩墨者然毫釐之
 差非質之規矩繩墨則容有可欺者矣夫子作春秋
[001-39b]
 襃貶之際斷然不易蓋作春秋者夫子也所以為襃
 貶者非夫子也禮也後世之襃貶乃以意為之宜其
 紛紛無定論
 費氏曰樂統同禮辨異故禮主乎辨所以辨天下之
 理使之各得其當也夫物理各有攸當物理之自然
 也聖人制禮亦因其自然而辨之使不亂耳人不能
 無親䟽理之自然也聖人制禮以定之而人處親䟽
 之間無不得其當如五服之制有精麤重輕之類是
[001-40a]
 也事不能無嫌疑理之自然也聖人制禮以決之而
 人處嫌疑之際無不得其當如男女不親授受嫂叔
 不通問之類是也同異有自然之理聖人制禮以别
 之而同異判然得其當如車服器用之有等殺鼎俎
 籩豆之有竒耦之類是也是非有自然之理聖人制
 禮以明之而是非昭然得其當如麻冕禮也今也純
 儉吾從衆之類是也夫親䟽嫌疑同異是非非聖人
 之所為也特因其理之所在而定之決之别之明之
[001-40b]
 而已爾故曰禮者理也
 長樂陳氏曰易曰隂疑於陽又曰為其嫌於無陽燕
 義曰不以公卿為賔為疑也明嫌之義也蓋兩物相
 似為疑以此兼彼為嫌
 
 
 
 禮記集説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