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13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一百三十   宋 衛湜 撰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
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
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
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
[130-1b]
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鄭氏曰方版也䇿簡也息滅也敏勉也樹謂殖草木
 人之無政若地無草木也蒲盧蜾蠃謂土蜂也詩曰
 螟蛉有子踝蠃負之螟蛉桑蟲也蒲盧取桑蟲之子
 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盧之於
 桑蟲然為政在人在於得賢人也取人以身言明君
 乃能得人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此
 屬在下脱誤在此
[130-2a]
 孔氏曰自此至成功一也一節明孔子荅哀公問政
 之道在於取人修身并明達道有五行之者三言文
 王武王為政之道皆布在於方牘簡䇿
 河南程氏曰螟蛉蜾蠃本非同類為其氣同故祝則
 肖之又況人與聖人同類者 又曰昔者聖人立人
 之道曰仁與義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
 也尊賢為大唯能親親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唯能尊賢故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唯
[130-2b]
 仁與義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則謂之聖人伊川/ 又
 曰不知天則於人之知愚賢否有所不能知雖知之
 有所不盡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不知人則所親者
 或非其人所由者或非其道而辱身危親者有之故
 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故堯之親九族以明俊徳之人
 為先蓋有天下者以知人為難以親賢為急
 藍田吕氏曰所謂文武之政者以此道施之於為政
 而已有文武之心然後能行文武之政無文武之心
[130-3a]
 則徒法不能以自行也故曰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
 亡則其政息敏速也得於性之所宜則其成也速木
 之所以植土性之所宜也政之所以行人性之所宜
 也庸者人道也政不離於人道則民之從之也敏植
 木於地則木之生也敏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政
 者所以變化其不為人者使之為人而已如蒲盧化
 其非己者使之如己而已為政之要主乎治人而已
 故曰為政在人人道不逺取諸其身而已故曰取人
[130-3b]
 以身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取諸身也施諸己而
 不願亦勿施於人取諸身也道者人倫之謂也非明
 此人倫不足以反其身而萬物之備也故曰修身以
 道非有惻怛之誠心盡至公之全體不足以修人倫
 而極其至也故曰修道以仁夫人立乎天地之中其
 道與天地並立而為三者也其所以異者天以隂陽
 地以柔剛人以仁義而已所謂道者合天地人而言
 之所謂仁者合天地之中所謂人者而言之非梏乎
[130-4a]
 有我之私也故非有惻怛之誠心盡至公之全體不
 可謂之仁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雖無間而
 有等差則親親大矣所大者行仁之本也故曰仁者
 人也親親為大行仁之道時措之宜則有義也天下
 所宜為者莫非義也而尊賢大矣知尊賢之為大而
 先之是亦義也故曰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中
 父子首足也夫妻判合也昆弟四體也其情不能無
 殺也尊賢之中有師也有友也有事我者也其待之
[130-4b]
 不能無等也因是等殺之别節文所由生禮之謂也
 故曰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君子修身庸行
 而已事親者庸行之本也不察乎人倫則不足以盡
 事親之道故人倫者天下之大經人心之所同然者
 也人心之所同然則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矣知人
 者也人心之所同然者天地之經也順天地之經而
 不違則質諸鬼神而無疑矣知天者也
 建安游氏曰螟蛉有可化之質踝蠃有能化之材知
[130-5a]
 是説然後可與言政也然則政之所託可非其人乎
 故曰為政在人人固未易知若規矩準繩在我則方
 圓曲直無所逃矣故曰取人以身規矩準繩無他人
 道而已故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上欲得乎民在下
 欲獲乎上皆以修身為本失其身而能事其親吾未
 之聞矣至於能事親則修身之至也知事親則徳之
 本立矣而不知人則上以事君下以取友去就從違
 莫知所向而貽其親之憂者有矣能知人則事親之
[130-5b]
 至也知人者智也而明或不足以自知将逆詐億不
 信而不肖之心應之莫知其然也蓋知人者可與言
 理知天者可與言性至於能知天則知人之至也親
 親之殺事親者能之尊賢之等知人者能之
 延平楊氏曰人存則政舉故為政在人君子有諸己
 而後求諸人故取人必以身修身而不以道非有諸
 己也則身不足以取人矣道二仁與不仁而已故修
 道必以仁仁者人也合天下之公非私於一己者也
[130-6a]
 蓋無公天下之誠心而任一己之私意則違道逺矣
 然仁者人也愛有差等則親親為大義者行吾敬而
 已時措之宜則尊賢為大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
 下殺旁殺而親畢矣此親親之殺也有就之而不敢
 召者有友之而不敢臣者此尊賢之等也因其等殺
 而為之别禮之所由生也孟子曰禮者節文斯二者
 是也其斯之謂歟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者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事親仁之實也故修身以事親為本仁者
[130-6b]
 人也非私於一己者也事親而不知人則其錫類不
 廣矣視天下無一物之非仁也其知人乎知人而不
 知天則夷子之二本也蓋五品之差天敘也先王惇
 五典而有厚薄隆殺之别焉明天敘而已
 河東侯氏曰文武之政或舉或息繫乎人之存亡若
 待文武興而舉之則曠千古而無善政也謂其能由
 文武之道行文武之政是亦文武而已文武之政順
 天理人事施於有政以人治人爾以人治人民之從
[130-7a]
 之也輕故曰人道敏政人道仁也堯舜之治天下仁
 而已為政以仁則不見而章不動而化不言而信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矣猶地道之敏樹也雖然所以然
 者誠也天地不誠不能生萬物為政不誠不能化萬
 邦故又曰政也者蒲盧也化螟蛉之子而子之無非
 誠也螟蛉蜾蠃二物感之以誠宜通顯微尚能化而
 類也況至誠為己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施之有政
 其有不化乎此為政所以在人也然而天下之大萬
[130-7b]
 機之繁非一人所能舉也必得天下賢聖而共之身
 苟不修則賢者不屑也故取人以身修身以道在乎
 率性修道之教在乎為仁仁人也人之大親親也親
 親如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是也父子定
 則人道立矣人道立則施之有政者義也義之所宜
 者尊賢為大親親為大内則父子也尊賢為大外則
 君臣也父子君臣之道天下之大經也中庸之大義
 也禮之所生也禮之所生者不越君臣父子夫婦兄
[130-8a]
 弟朋友之交各當其分而已爾故又曰君子不可以
 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
 人人實難知知人則哲能官人欲知人而不知天則
 賢不肖或失其宜雖知有所未盡亦非知人也人之
 道天理也盡天理則道盡矣己不能盡天理安能知
 人乎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逆天悖禮知人者
 鮮矣堯之親九族亦曰克明俊徳而已
 新安朱氏曰自此至雖柔必强是第二十章此第二
[130-8b]
 十章第一節哀公魯君名蒋有是君有是臣則有是
 政矣敏速也蒲盧沈括以為蒲葦是也以人立政猶
 以地種樹其成速矣而蒲葦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
 也言人存政舉其易如此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為政
 在人家語作為政在於得人語意尤備人謂賢臣身
 指君身道者天下之達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
 得以生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言人君為政在於得
[130-9a]
 人而取人之則又在修身能仁其身則有君有臣而
 政無不舉矣仁者人也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
 然便有惻怛慈愛之意深體味之可見宜者分别事
 理各有所宜也禮則節文斯二者而已為政在人取
 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
 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欲盡親親之仁必由尊賢之義
 故又當知人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皆天理也故又當
 知天 或問蒲盧之説何以廢舊説而從沈氏曰蒲
[130-9b]
 盧之為蜾蠃他無所考且於上下文義亦不甚通也
 唯沈氏之説乃與地道敏樹之云者相應故不得而
 不從耳
 石林葉氏曰䇿大而方小聘禮束帛加書百名以上
 書於䇿不及百名書於方既夕禮書賵於方若九若
 七若五書遣於䇿䇿以衆聮方一而已
 海陵胡氏曰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文武興而
 民好善是人道敏疾於政也蜾蠃無子取螟蛉之子
[130-10a]
 化而為己子如聖人以善政善教化於民化其邪歸
 於正化其惡歸於善化其佻薄歸於醇厚如蒲盧然
 則聖人欲善政善教之被於天下何道則可在乎得
 賢人為之輔佐欲得賢人以何道在乎從己之身以
 觀之何者惟聖知聖惟賢知賢周公攝政則召公疑
 仲尼見互鄉童子而門人惑以召公之賢孔門之哲
 尚疑周公惑仲尼故将欲知人必先自修身以至於
 聖人之域然後從而觀人則無不知矣雖親親為大
[130-10b]
 然恩當有隆殺如三年周朞大功小功之服下至緦
 麻袒免是各有隆殺也雖則尊賢然徳有小大爵有
 髙下禮者所以辨其隆殺髙卑之别故曰禮所生也
 思事其親不可以不知人須得賢人而親附之則知
 所以事親之道故尚書載堯之事曰克明俊徳以親
 九族堯能明俊徳之人而與之處故九族之人相與
 親睦思欲知人者必知天之心知天心則聖賢之心
 也天以生成萬物為心而聖人以生成天下為心其
[130-11a]
 體雖異其徳一也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
 性則知天矣能知天則是知性者也知性則知人矣
 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嚴陵方氏曰以文武對哀公之問者以迹言之其政
 則詳而易明以時言之其政則近而可考子貢曰文
 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亦以相去之
 時為近故也方䇿與周官内史所言同義木曰方竹
 曰䇿先方而後䇿者小大之序也布在方䇿言其具
[130-11b]
 載于書也政非人則不能速成樹非地則不能速生
 修身以道者亦導其性之所有而已率性之謂道是
 也仁不止於親親特以親親為大耳義不止於尊賢
 特以尊賢為大耳孟子曰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謂
 是矣
 新定顧氏曰蒲盧水草蒹葭之類易生之物也夫子
 以蒲盧譬政之敏猶孟子以置郵傳命譬徳之流行
 也論政之行固如此原政之立則惟在於得人有虢
[130-12a]
 叔閎夭之徒則文王之政可舉有亂臣十人則武王
 之政可舉然非文武則虢叔閎夭之徒亦見其遐舉
 逺引耳雲之從龍風之從虎賢臣之從聖主自然之
 理也故取人必以身
 延平周氏曰仁不止於親親而入則以親親為大義
 不止於尊賢而出則以尊賢為大
 山隂陸氏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於其不可傳
 也死矣故下文云人存則政舉人亡則政息人道敏
[130-12b]
 政言政之所以敏存乎其人也蒲盧所以祝而化之
 豈自外至哉是以肖之速也取人以身言在我者無
 以揆之則所謂賢者未必賢也故王者貴學修身以
 道若顔子是也其所以修之仁而已天下之道一仁
 而已義宜此者也禮體此者也知知此者也樂樂此
 者也親親之殺尊賢之等若墨子尚賢愛無差等失
 是矣知人而後知天序也今其言如此者知天不盡
 則人豈能盡哉蓋二類相資同時俱妙也
[130-13a]
 晉陵喻氏曰政之在人猶木在地中其生日升蓋無
 晷刻之不敏也非人從而伐之則未嘗不升也人之
 於道無日而不進猶天之行徤君子以自强不息也
 息則吾所得於天者消矣修身之道不本乎仁則孰
 知其輕孰别其重仁也者所以為知輕别重者也三
 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所謂仁者非
 謂日以布帛衣之以榖粟食之也亦心知夫天下之
 所當為者吾則為之知夫天下之所不當為者吾則
[130-13b]
 不為耳所當為者必可以愛人也必可以利物也必
 可以行之悠久而不病也吾一舉之子孫不能廢也
 萬世不能廢也豈不為天下之大利哉所不當為者
 必為人之害也必為物之害也必可施於近而不可
 施於逺也必利一而害十也吾輕舉之子孫不廢後
 世不廢豈不為天下之大害哉其得天下其失天下
 豈不昭昭然哉故所謂得天下以仁非榖粟布帛之
 謂也無輕舉措而已如舜有天下舉臯陶不仁者逺
[130-14a]
 矣湯有天下舉伊尹不仁者逺矣此修道所以必以
 仁也孔子之於門人未嘗輕言仁也欲識仁乎仁者
 人也此言甚切可以識仁矣人也者與天地並生配
 天地而謂之三才盡人道而後可以謂之人唯聖人
 然後可以踐形言盡人道也義者宜也以一身應天
 下之事無不得其宜也
 呉興沈氏曰論語一書首以學而次以政蓋言學然
 後為政也夫子所謂學而時習豈誦習云乎哉致知
[130-14b]
 格物正心誠意之學也以之臨政豈非治國平天下
 之事乎中庸自天命之謂性充而為周公之達孝皆
 聖學之妙也為政之道雖寓乎其間曽未標目之也
 至此以哀公問政繼之亦本末先後之序也文武之
 政燦然於方䇿閒然文武之人存則文武之政舉文
 武之人亡則文武之政息非直文武然也有知人知
 天之人是亦文武之人也文武豈異於人哉盡人道
 全天理推己之道合彼之道一天下於人道者也故
[130-15a]
 人道莫敏於政地道莫敏於樹人君以人理化天下
 則天下翕然從之如萬物得雨露沾濡雷風鼓舞勃
 然皆生天下化人君之政亦若是已螟蛉之類蜾蠃
 以其氣之同也人道之敏於政以其理之同也嗚呼
 政之化人其速如此然則人君為政将何如邪誠在
 夫人理而已或謂得人非也人理者何仁義禮智之
 心人皆有之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井則必有怵惕惻
 隱之心思與鄉人立望望然去之則必有羞惡之心
[130-15b]
 有賔主則辭遜之心生遇邪正則是非之心生皆天
 理之自然人心之所自有者也以是四者為政亦因
 其所自有以復其理耳故曰為政在人也然是道将
 何取之近取諸身足矣天下有是理我身亦有是理
 也欲求天下之理以吾一身觀之可也故曰取人以
 身然身不修則仁義禮智之理弗見矣而修身要必
 以道道之為體彌滿六合将何以為準的仁自性出
 性以道㑹必以仁為準也故修道以仁然仁豈外夫
[130-16a]
 人理哉今人乍見赤子入井之時是也無是心則非
 人也故繼以仁者人也仁固不外乎人理而親親則
 為仁之大因言仁而及義豈仁之外别有所謂義哉
 思與鄉人立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之時是也故曰
 義者宜也義固所以為宜而尊賢則為義之大親親
 必有隆殺尊賢必有等差則禮之所在也孟子曰仁
 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
 者是也與子思之意不約而同然而為政在人取人
[130-16b]
 以身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故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修身以道修道以人故思事
 親不可以不知人嗚呼人可知也天難知也人可至
 也天難至也知人則天斯知矣然則天者何以性道
 教言之則天命之謂性者天也率性之謂道修道之
 謂教者人也以中和言之則喜怒哀樂之未發者天
 也喜怒哀樂之己發而中節者人也苟能知天則知
 人理之所在矣故曰人理天理是或一道也
[130-17a]
 髙要譚氏曰此指明天下事業皆自人之一身中出
 也故論政當自人道始為政之要在人而已身即人
 也求人之理當近取於吾身修身則人理著矣故曰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夫子論政自人道始以人道反
 求諸身又自身推類以及人又自人推本於天以明
 天者性理之所自出而修道之本也精粗本末包括
 無遺此足以見中庸之道簡而大約而博也
 晏氏曰鄭氏及諸儒皆以在下位不獲乎上此句屬
[130-17b]
 在下脱誤在此非也禮記他篇有脱誤中庸無脱誤
 矣大抵君子先能修身事親則雖處下位而仰可以
 獲乎上俯可以治乎民所以繼此而言故君子不可
 以不修身不事親也大抵知天性則知人道知人道
 則知子道知子道則修身之道盡矣由是而上見知
 於君下見法於民一舉而兩得之不亦善乎
 涑水司馬氏曰天子以徳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為
 孝諸侯以保其社稷為孝卿大夫以保其宗廟為孝
[130-18a]
 士以保其禄位為孝四者非得賢人以為師友不能
 全也故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夫仁義禮智信皆本
 於天性其引而伸之則在人矣君子知五常之本於
 天有之則為賢無之則為不肖以此觀人人焉廋哉
 故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兼山郭氏曰知人次於事親者不知人之賢不肖則
 失所親至於危親之道或䧟之矣知天所以次於知
 人者不明夫所謂天徳則人之賢不肖亦莫得而知
[130-18b]
 之矣在下位不獲乎上説者謂錯簡重出
 江陵項氏曰自此至明則誠矣總費而隱之義而極
 言之使學者循知仁勇之三等而用其知行之力以
 㑹於至一之地自首章而下大意皆總於此章文武
 之政費矣而在於修道以仁仁卒本於知天天下之
 達道五費矣而行之者三三卒歸於一天下國家有
 九經費矣而必本於至一之素定素定之目費矣而
 必本於誠身明善此皆發明費而隱之義也道總言
[130-19a]
 之也仁人心也隱心而發為仁仁之所形為義仁義
 之節文為禮禮之所從來為知皆本於仁故曰修道
 以仁求仁必以知故事親必本於知人知天知人者
 知人道之不得不然也費也知天者知天道之不能
 不然也隱也尊賢為上則足以取人矣禮所生也則
 足以為政矣政而本於人費而隱也仁而推於義與
 禮隱而費也 又曰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之所生
 也此言禮義皆出於仁以明修道之必以仁也仁者
[130-19b]
 人也即指此身言之義者宜也即指道理言之此身
 全體無有不仁則其發用處自無往而不為義也義
 即天下之達道也古人言道多以禮義言之表記言
 人者仁也道者義也正與此章義同天下之人物雖
 皆此身之所當體然未有親於父母者故曰親親為
 大天下之事理雖皆當以義制之而未有先於尊道
 而尚賢者故曰尊賢為大既有大小則便有隆殺等
 差而禮節興庶政出矣故曰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
[130-20a]
 所生也言仁既生義而仁與義又共生禮也凡此皆
 以明仁能修道之義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言修道以
 仁之方也修其事親仁之事也知人知天人之理也
 欲為其事者不可不知其理也生曰人死曰鬼人之
 所以為人者以其生也仁者人也仁者天地之心聖
 賢之徳也有人之形即有人之理此形此理皆受之
 於父母者也知此則知人之所以為貴而親之為大
[130-20b]
 矣故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然而此形此理父母
 孰從而得之等而上之至於百世之前不知其所始
 也等而下之至於百世之下不知其所終也是孰為
 之哉此即天地生物之心流行而不己者也此仁之
 大本也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中庸之言道
 所以必自天命之性言之也
 廣安游氏曰自後世觀之武王之政不行於天下非
 無是政也考之方䇿文武之政具在其中特患乎無
[130-21a]
 其人以行之耳夫七廟之制禮之當然也惟周能備
 有焉四學之制亦禮之當然也惟周能備用焉如此
 之類不可槩舉假如尊尊賢賢親親老老幼幼古未
 有能兼舉者也惟周能備舉之四代之禮四代之器
 四代之樂四代之宫室車旗衣服亦惟周能備舉之
 上文言踐其位者其所當踐之位也惟周能踐之行
 其禮者其所當行之禮也惟周能行之以至敬其所
 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凡此者惟周
[130-21b]
 能盡之此所謂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也植物於此忽然而生長茂遂為政於此忽然而黎
 民於變天地以位萬物以育此所謂敏也鄉也桑蟲
 之子今為蒲盧鄉也未位之天地也今為己位之天
 地鄉也未育之萬物也今為己育之萬物鄉也商紂
 之天下也今為郁郁乎文之周蓋得其人則變之易
 化之速也為政在人人者謂帝王之佐也天下之理
 於其相須者固有契合而響應者也堯有舜舜有禹
[130-22a]
 禹有益湯有伊尹武王有周公所謂人也然是人必
 吾能知之又能用之然後其人可得而取也身能明
 中庸之道然後能知中庸之人身能行中庸之道然
 後可以盡中庸之才之用故曰取人以身修身不可
 不以道道之用無乎不有然其所自則起於仁仁者
 人也此以人理言也假以惻隱仁之端言之夫人有
 是心所謂人理也推是以往為孝為悌為忠信為博
 施皆由是人理而起故曰仁者人也然仁實起於親
[130-22b]
 親有親親則有尊尊親親有其殺尊賢有其等經禮
 曲禮由此而生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若不勝其繁
 也本於親親之殺尊賢之等二者而已自殺與等言
 之亦若不勝其繁也總而名之曰仁義而已仁與義
 岐而二也生於親親而已親親尊尊生於意之所安
 意之所安生於心而已心正而意誠意誠而仁立仁
 立而義起義起而禮生天下之治燦然畢陳於前矣
 修身本也事親修身之本也君子之於修身事親而
[130-23a]
 要之於知人知天則天地萬物之理咸具於此無有
 不得其所者矣
 莆陽林氏曰思修身不可不事親者人欲修身莫先
 於承順父母苟父母不能承順則如何謂之修身思
 事親不可不知人者欲盡事親之道必在其得正人
 苟日與正人親則可以起敬起孝矣思知人不可不
 知天也天者道徳性命之理欲知人有道徳性命之
 理必知吾天性先有此也
[130-23b]
 建安真氏曰道之與仁非有二致然聖人之教人既
 曰志於道矣又必曰依於仁也曰修身以道矣又必
 曰修道以仁也蓋道者衆理之總名而仁者一身之
 全徳志乎道而弗他可謂知所嚮矣仁則其歸宿之
 地而用功之親切處也思昔聖賢言仁何莫非要至
 於仁者人也仁人心也則直舉其全體以示人學者
 尤當深味也夫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是仁也有
 是仁而後命之曰人不然則非人矣仁者心之生理
[130-24a]
 人而不仁則喪其所以為心猶粟榖焉生意不存枵
 然死物耳此孟子言仁之至要也
 東萊吕氏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此隱之於心固
 安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
 兩句若非中庸道出來如何思量得到若隨文解義
 也説得若要真實者看得於心果與否則非易事大
 學言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此雖難知然隱之於
 心猶自見得實有是理若知人知天則真是難見古
[130-24b]
 人立言句句真實又非可以移換増損也須見得灼
 然移換増損得不得方盡
 嚴陵喻氏曰春秋之時王迹已熄時君莫非富國强
 兵是務而哀公獨以政為問其天資加於人一等矣
 理之所在身與親一親與人一人與天一子思子因
 論修身之道極本窮原而歸於不可不知天蓋曰能
 事親則能修身能知人則能事親能知天則能知人
 未有不能於此而能於彼者深以發明是理之本一
[130-25a]
 非謂因欲修身而後思所以事親因欲事親而後思
 所以知人因欲知人而後思所以知天也子思子之
 㫖明白已甚學者儻或泥於辭而不逆其志何以達
 是道之一貫哉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達徳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
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130-25b]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
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
天下國家矣
 鄭氏曰達常行者百王所不變也困而知之謂臨有
 不足乃始學而知之利謂貪榮名也勉强恥不若人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謂修身以此三者為基
 孔氏曰言百王用此三徳以行五道其義一也古今
[130-26a]
 不變也自好學而下夫子更為哀公廣説修身治天
 下之道好學近乎知覆説前文學而知之力行近乎
 仁覆説前文利而行之知恥近乎勇覆説前文困而
 知之勉强而行之也
 河南程氏曰天地生物本無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
 臣父子兄弟夫婦有多少不盡分處明道/ 又曰大
 凡於道擇之則在乎知守之則在乎仁斷之則在乎
 勇人之於道患在不能擇不能守不能斷伊川/ 王
[130-26b]
 彦霖問道者一心也有曰仁者不憂有曰知者不惑
 有曰勇者不懼何也曰此只是名其徳爾其理一也
 得此道而不憂者仁之事也因其不憂故曰此仁也
 智勇亦然不成郤以不憂謂之智不惑謂之仁也凡
 名其徳千百皆然但此三者達道之大也 又曰所
 以行之者一一者誠也止是誠實此三者三者之外
 更别無誠 又曰生知者只是他生自知義理不待
 學而知縱使孔子是生知亦何害於學如問禮於老
[130-27a]
 耼訪官名於郯子何害於孔子禮文官名既欲知舊
 物又不可鑿空撰得出須是問他先知者始得伊川/
 又曰生而知之學而知之亦是才問生而知之要
 學否曰生而知之固不待學然聖人必須學伊川/
 又曰堯舜性之生知也湯武身之學而知之也伊川/
 問才出於氣否曰氣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禀得
 至清之氣生者為聖人禀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愚人
 如韓愈所言公都子問之人是也然此論生知之聖
[130-27b]
 人若夫學而知之氣無清濁皆可至於善而復性之
 本所謂堯舜性之是生知也湯武反之是學而知也
 孔子所言上知下愚不移亦無不移之理所以不移
 只有二自暴自棄是也伊川/ 又曰剛毅木訥質之
 近乎仁者也力行學之近乎仁者也若夫至仁則天
 地為一身天地之閒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
 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
 是心而已曷嘗支離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
[130-28a]
 譬者仲尼所以示子貢以為仁之方也醫書謂手足
 風頑謂之四體不仁為其疾痛不足以累其心故也
 夫手足在我疾痛不與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
 無恩者其自棄亦若是而已 又曰忠恕違道不逺
 可謂仁之方力行近乎仁求仁莫近焉仁道難言故
 止曰近不逺而已苟以力行便為仁則失之矣
 横渠張氏曰天下之達道五其生民之大經乎經正
 則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意莫先
[130-28b]
 焉又曰知仁勇天下之達徳雖本之有差及其所以
 知之成之則一也蓋謂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
 知者以學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强行
 此五者
 藍田吕氏曰天下古今之所共謂之達所謂達道者
 天下古今之所共行所謂達徳者天下古今之所共
 有雖有共行之道必知之體之勉之然後可行雖知
 之體之勉之不一於誠則有時而息求之有三知之
[130-29a]
 則一行之有三成功則一所入之塗則不能不異所
 至之域則不可不同故君子論其所至則生知與困
 知安行與勉行未有異也既未有異是乃所以為中
 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資為不可幾及輕困學勉行
 為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中庸之所以難
 久也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懦者
 甘為人下而不辭有是三者欲身之修未之有也故
 好學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恥
[130-29b]
 非勇然足以起懦知是三者未有不能修身者也天
 下之理一而已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異事也舉斯
 心以加諸彼逺而推之四海而準久而推之萬世而
 準故一身修而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而所以治
 天下國家皆出乎此也此者何中庸而已 又曰性
 一也流行之分有剛柔昬明者非性也有三人焉皆
 有目以别乎衆色一居乎密室一居乎帷箔之下一
 居乎廣庭之中三人所見昬明各異豈目不同乎隨
[130-30a]
 其所居蔽有厚薄爾凡學者所以解蔽去惑故生知
 學知困知及其知之一也安得不貴於學乎
 建安游氏曰人倫天下所共由也故謂之達道知仁
 勇天下所同得也故謂之達徳徳者得乎道也故曰
 所以行之者三三徳之成功至誠而已故曰所以行
 之者一知者知此道也故曰好學近乎知仁者體此
 道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勇者進此道也故曰知恥近
 乎勇蓋知恥則能有所不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
[130-30b]
 為矣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此成徳也孔子
 自謂我無能焉夫成徳豈易得乎能知好學力行知
 恥則可以入徳矣
 延平楊氏曰五品人之大倫天之性也不可須臾離
 焉故謂之達道知仁勇三者所以行達道而得於身
 也故謂之達徳於是五者之道生而知安而行仁也
 學而知利而行知也困而知勉强而行勇也三者天
 下之達徳而人欲不得而私焉故曰所以行之者一
[130-31a]
 也一者何誠而已雖其心之所至有差焉其為達徳
 無二致也故曰及其知之成功則一也夫五品之敘
 天也先王惇五典敷五教以迪之所以事天也蓋天
 下之為天下唯是五者而已離此以為道則冒險阻
 犯荆棘非通道也行之天下人倫絶而天理滅矣聖
 人之所以為聖亦豈有他乎哉人倫之至而已故上
 言不可以不知天而繼之以此好學以致知故近知
 力行則能推其所為故近仁知恥則必思徙義故近
[130-31b]
 勇三者入徳之方故知此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
 身則成己之道得矣成己所以成物也則知所以治
 人知所以治人則天下國家之本在是矣
 河束侯氏曰知恥非勇也能恥不若人則勇矣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章第二節達道者天下古今
 所共由之路即書所謂五典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
 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
 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謂之達徳者
[130-32a]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則誠而已矣達道雖人
 所共由然無是三徳則無以行之達徳雖人所同得
 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閒之而徳非其徳矣知之者之
 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以其分而言則所以
 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
 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
 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蓋人性雖無不善而氣禀
 有不同者故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强不
[130-32b]
 息則其至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
 近乎勇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達徳而求以入
 徳之事通上文三知為知三行為仁則此三近者勇
 之次也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對己之稱天下國
 家則盡乎人矣言此以結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
 經之端也 曰達道達徳有三知三行之不同而其
 致則一何也曰此氣質之異而性則同也生而知者
 生而神靈不待教而於此無不知也安而行者安於
[130-33a]
 義理不待習而於此無所咈也此人之氣稟清明賦
 質純粹天理渾然無所虧喪者也學而知者有所不
 知則學以知之雖非生知而不待困也利而行者真
 知其利而必行之雖有未安而不待勉也此得清之
 多而未能無蔽得粹之多而未能無雜天理少失而
 能亟反之者也困而知者生而不明學而未達困心
 衡慮而後知之者也勉强而行者不獲所安未知其
 利勉力强矯而行之者也此則昬蔽駁雜天理幾亡
[130-33b]
 久而後能反之者也此三等者其氣質之稟亦不同
 矣然其性之本則善而已故及其知之而成功也則
 其所知所至無少異焉亦復其初而已矣曰張子吕
 楊侯氏皆以生知安行為仁學知利行為知困知勉
 行為勇其説善矣子之不從何也曰安行可以為仁
 矣然生而知之則知之大而非仁之屬也利行可以
 為知矣然學而知之則知之次而非知之大也且上
 文三者之目固有次序而篇首諸章以舜明知以回
[130-34a]
 明仁以子路明勇其語知也不卑矣夫豈專以學知
 利行者為足以當之乎故今以其分而言則三知為
 智三行為仁所以勉而不息以至於知之成功之一
 為勇以其等而言則以生知安行者主於知而為智
 學知利行者主於行而為仁困知勉行者主於强而
 為勇又通三近而言則又以三知為智三行為仁而
 三近為勇之次則亦庶乎其曲盡也歟
 海陵胡氏曰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者人倫之
[130-34b]
 大端百王不易之道可通行於天下故曰達道博通
 物理謂之知廣愛無私謂之仁果於行事謂之勇無
 知則不足以知事之是非無仁則不能行知無勇則
 不能果敢而行三者皆人之性内得於心謂之徳可
 以通行於天下故曰達徳行此五者在乎知仁勇知
 仁勇三者行之在乎至誠一者至誠也困者臨事不
 通之辭安行者從容中道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利而行之者謂不由中有所利而行之勉强行之者
[130-35a]
 謂有所不足或有所畏懼不得已而為之也 又曰
 天下之事至廣也聖人之言至深也惟聖人能通之
 賢人以下必學然後可以幾近於聖人之道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此故天下之事可
 以通聖人之言可以知是能幾近聖人之知仁之道
 至大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至於子路冉有公
 西赤但言治千乗之賦為百里之宰仁則吾不知也
 是聖人之重仁也彼若能勉强於道力行孝於其親
[130-35b]
 力行忠於其君力行慈於其民則可以幾於聖人之
 仁矣聖人之勇勇於義能知有所恥則可以幾近於
 聖人之勇如恥其不仁而為仁恥其不義而為義孟
 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為法於天下我未免為
 鄉人此知恥者也知自修身則可以治於人知治一
 人則千萬人之情是也知所以治人之道則至天下
 之大國家之衆皆可知也
 東萊吕氏曰知仁勇終恐難分輕重蓋三者天下之
[130-36a]
 達徳通聖賢常人而言之也在聖人則知也仁也勇
 也皆生知安行也在賢人則知也仁也勇也皆學知
 利行也在常人則知也仁也勇也皆困知勉行也恐
 難指定知為學知利行勇為困知勉行龜山之説終
 不免有疑也
 嚴陵方氏曰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即此知之事也孟子曰
 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即此行之事
[130-36b]
 也表記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亦此之
 意知之存乎心故曰及其知之一也行者見乎事故
 曰及其成功一也
 晉陵喻氏曰人倫之道五天下之理盡於此矣然自
 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故五者朋友為
 急苟非朋友則君臣未信之諫以為謗也父子責善
 之離至於賊恩也兄弟至於䦧夫婦至於怨四者其
 道甚大何自而講之講而後明明而後行者其誰哉
[130-37a]
 夫生而知與學而知困而知相逺也而聖人乃以為
 及其成功一也者何也道無遲速無先後苟真知之
 則其知一而已學者烏可自畫哉
 莆陽鄭氏曰中庸之道本無二也知其幾也仁其量
 也勇其力也近之為言要也知無所不知好學好問
 則知愈廣矣此為致知之要仁無所不濟力行則不
 為私奪不為利回則仁愈固矣此為克濟之要勇無
 所不任恥於不善則斷然為善矣此為勝任之要有
[130-37b]
 此三者其何理之不燭何善之不充聖人所以為人
 倫之至者有此而已矣君子不可不知其端也能躬
 行於吾身則國家天下無餘事治身治人豈有二道
 也哉
 呉興沈氏曰行天下之達道者在夫三徳則知仁勇
 之所以為達徳也者皆吾性之所發見者也故所以
 行是三徳者一也一者何也性也生知學知困知雖
 不同及其致知而見於性一也安行利行勉强而行
[130-38a]
 雖不同及其成功而復於性一也子思論為政言此
 於知天之後有㫖哉
 江陵項氏曰知者生知安行天之道也此之謂性仁
 者學知利行勇者困學强行皆人之道也此之謂教
 上言思修身思事親思知人三思皆求之也知斯三
 者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天下國家四
 知皆得之也求之者自費而隱得之者自隱而費
 永康陳氏曰無所不通之謂達天下共由之謂達道
[130-38b]
 五品通天下所共由者也知其至謂之知至其至謂
 之仁力其至謂之勇是知仁勇所以得夫吾心者也
 通天下而共得之故謂之達徳得之之要在誠其身
 故曰所以行之者一知者知吾之有是達徳達道也
 行者行吾之達徳達道也嘗試觀之童孩之良能則
 生知安行不獨於聖人而得也聖人能不失耳吾既
 已化物而失之矣喪心失靈其誰之咎能知其咎則
 學而知利而行以復吾性之所固有不然則無恥也
[130-39a]
 既已無恥固當自反故困知勉行知無恥之恥卒亦
 復其所固有有寳於此既失復得與本不失者同寳
 既無缺我亦何損此聖人所以達而歸之於一亦其
 本然也反其本而示之恥待其自至而要其終不使
 天下有自棄之人其聖人立言之本意也哉雖然知
 而不行不足為知行而不知不足為行生而知則安
 而行學而知則利而行困而知則勉而行非二道中
 庸所以兼言之學不外馳必能知其至行所當行必
[130-39b]
 能至其至恥其不及必能力其至至者何以達徳行
 達道也推斯心以往則知所以修身者在此由身而
 推之人推之國家推之天下無不在此其道不既要
 矣乎若夫由知仁勇而行道自爾達無所事乎推矣
 晏氏曰説者皆以行之者三為知仁勇行之者一為
 至誠非也為是説者蓋泥夫經言知仁勇斷於行之
 者三之後故遂以行之者三為知仁勇則似之矣奈
 何於行之者一之後即無一言以及至誠詎可便指
[130-40a]
 一以為至誠乎殆亦不思之甚矣大抵人倫之五者
 天下之所共由故曰達道知仁勇之三者天下之所
 同得故曰達徳達道之五者君臣之道行於朝廷父
 子夫婦昆弟之道行於閨門朋友之道行於鄉黨推
 而行之大槩有三矣此非行之者三乎達徳之三者
 知之徳則不惑仁之徳則不憂勇之徳則不懼三者
 雖不同其歸於修身則一而已非行之者一乎蓋經
 於文下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
[130-40b]
 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以是見之也知之者存乎智
 行之者存乎仁是是非非之謂智愛人利物之謂仁
 智之所知雖有頓漸及其能辨是與非則一而已故
 曰及其知之一也仁之所行雖有優劣及其能愛人
 利物則一而已故曰及其成功一也知者所以窮理
 好學之人雖未能窮理而亦庶幾於明理故曰近乎
 知仁者為道則逺力行之人雖未必能極而亦庶幾
 於致逺故曰近乎仁勇者所以為義知恥之人雖未
[130-41a]
 必能盡義而亦庶幾於徙義故曰近乎勇
 髙要譚氏曰天下之達道即中庸之道也天下之達
 徳即中庸之徳也道出於天命之性而所以行此道
 者知仁勇也知則見道明仁則守道固勇則進道速
 此三徳者行道之器也猶人適千里之逺也道如大
 路然知譬則目也仁譬則身也勇譬則足也目能視
 身能起足能到三者交相為用然後可行也故身為
 體而目明足徤然後可以行路而至於逺仁為體而
[130-41b]
 知明勇決然後可以行道而至於聖所以行之者三
 即此知仁勇之謂也所以行之者一何也一者本心
 之實理也理該萬殊皆同一本故總謂之一也達道
 五一一皆有實理無實理則非道也達徳三一一皆
 有實理無實理則非徳也道有五名而實理則一徳
 有三名而實理則一所以行之者一即實理是也何
 以見實理之為一也天命之性即理之所在也人之
 才質雖有知愚賢不肖之殊而天命之性未嘗有知
[130-42a]
 愚賢不肖之異循是理而求之果臻其極則同歸於
 聖可也人之才質上焉者生知安行中焉者學知利
 行下焉者困而知勉强而行三者之相去雖甚絶逺
 要其同歸略無少異
 建安真氏曰君臣父子以至朋友之交此五者天下
 共由之路也故曰達道知仁勇三者人所同得也故
 曰達徳道雖人之所共由然非知足以及之則君之
 當仁臣之當敬子之當孝父之當慈未必不昧其所
[130-42b]
 以然知雖及之而仁不能守仁雖能守而勇不能斷
 則於當行之理或奪於私欲或蔽於利害以至滅天
 常而敗人紀者多矣故曰所以行之者三徳雖人所
 同得然或勉强焉或矯飾焉則知出於數術仁流於
 姑息勇過於彊暴而徳非其徳矣故行之必本於誠
 一者誠也三者皆真實而无妄是之謂誠徳至於誠
 則以之為君必盡君道以之為臣必盡臣道處夫婦
 昆弟朋友之閒無不盡其道者矣又曰既言三達徳
[130-43a]
 又教人以入徳之路夫知必上智仁必至仁勇必大
 勇然後為至然豈易遽及哉苟能好學不倦則亦近
 乎智矣力行不已則亦近乎仁矣以不若人為恥則
 亦近乎勇矣蓋好學所以明理也力行所以進道也
 知恥所以立志也能於是三者用其功則所謂三達
 徳者庶乎可漸致矣知斯三者則修身治人之道不
 外乎此自家而國自國而天下特推之而已爾
 林氏曰好學力行知恥雖未足以盡三徳之要也故
[130-43b]
 以近為言聖人設教未嘗以難者輕語乎人亦未嘗
 以難者重絶乎人如剛毅木訥則曰近仁忠恕則曰
 違道不逺皆此意也蓋知本難言惟好學則足以致
 知斯近知矣仁本難言惟力行則不患乎道逺斯近
 仁矣勇甚難言惟知恥則不難於徙義斯近勇矣此
 聖人誘學者入徳之方也若指好學以為知力行以
 為仁知恥以為勇則非矣修身治人以至治國平天
 下成己成物之功也三者苟知特舉而措之耳諸儒
[130-44a]
 以生知安行為仁之事學知利行為知之事困知勉
 行為勇之事其説如何曰此非知道之言也夫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
 懼聖人於三徳不輕如此曽謂可以優劣等級論乎
 中庸以舜言知以回言仁以由言勇特以事相比而
 已非謂由不如回回不如舜也今以生知安行為仁
 學知利行為知困知勉行為勇是勇次於知知次於
 仁而勇特中人以下之事豈夫子意歟
[130-44b]
 錢塘于氏曰謂所以行之者一非止以此一行知仁
 勇三者乃謂知仁勇三者行於達道亦此誠之一有
 以為之也此窮源反本之論
 新定顧氏曰上言致知人君之先務下文遂具陳知
 天理之説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婦曰
 昆弟曰朋友之交通行於天下惟此五者也所以行
 之者三有徳則道行無徳則道廢曰知則知乎此理
 者也曰仁則行乎此理者也曰勇則果斷於有行者
[130-45a]
 也通於天下之謂達得於中之謂徳所以行之者一
 也上文之所謂天三徳之行天理之運動也因又推
 明致知力行之説致知一也有生而知有學而知有
 困而知力行一也有安而行有利而行有勉强而行
 稟資有卑髙造道有難易及其知之一也皆知乎此
 天理爾及其成功一也皆行乎此天理爾嗚呼夫子
 之告哀公本以荅為政之問也而詳及於學學其政
 之本歟又曰知知道之至者也人而好學則足以知
[130-45b]
 此道當適從雖未能盡知而近乎知矣仁體道之純
 者也人而力行則其所學形於日用雖未必純乎道
 而道與身不為二物故近於仁勇無所沮撓者也人
 而知恥則斷不為不善夫於不善斷有所不為雖未
 必盡勇而近乎勇矣知知仁勇之極致又知好學力
 行知恥為近之則凡修身之事其有不知者乎故曰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體驗於己推行於人非有
 二事故曰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一人之事即
[130-46a]
 千萬人之事數有多寡理無彼此故曰知所以治人
 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講義/ 又曰知仁勇夫子
 屢屢兼三者言之見得闕一不可知能知了仁能守
 之又須是勇始得不勇當不得大事荅問/
 施氏曰可以由之一身不可與天下共由非達道可
 以得之一身不可與天下同得非達徳知者不惑則
 明足以見之仁者不憂則靜足以守之勇者不懼則
 動足以行之所以行五者必以知仁勇是不以天廢
[130-46b]
 人也所以行三者必以誠是不以人滅天也
 
 
 
 
 
 
 禮記集説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