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三十二    宋 衛湜 撰
古者公田藉而不稅市㕓而不稅關譏而不征林麓川
澤以時入而不禁夫圭田無征
 鄭氏曰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于此不
 稅民之所自治也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
 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則所云古者謂殷時也㕓市
 物邸舍稅其舎不稅其物譏譏異服識異言征亦稅
[032-1b]
 也周禮國凶札則無門闗之征猶譏也麓山足也夫
 猶治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田治圭田者不稅所
 以厚賢也此則周禮之士田以任近郊之地稅什一
 孔氏曰此一節論古者公田不税及關市圭田無征
 之事並非周法故言古者其藉而不税正謂殷時市
 㕓而不税以下或兼虞夏殷言之民田之外别作公
 田一井之中凡有九夫中央一夫以為公田藉者借
 八家之力以治此公田美惡取于此不稅民之私田
[032-2a]
 也引孟子者證三代稅法不同也案鄭註匠人云貢
 者自治其所受田貢其税穀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
 田又使收斂焉夏則有貢無助殷則有助無貢鄭註
 匠人又云以載師職及司馬法論之周制畿内用夏
 之貢法税夫無公田以詩春秋論語孟子論之周制
 邦國用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稅夫此三代所以别也
 知古者謂殷時者以春秋宣十五年云榖出不過藉
 此經亦云藉皆謂借民力也助官治田與殷七十而
[032-2b]
 助相當故謂殷時鄭知周之畿内用夏貢法者案載
 師云以㕓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士
 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
 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
 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鄭註云㕓里邑
 里居也㕓民居之區城也宅田致仕之家所受田也
 士田自卿以下所受圭田也賈田在市賈人其家所
 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
[032-3a]
 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賞田者賞賜之田也公邑謂
 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
 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載師又云園㕓二十而一
 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又
 司馬云井十為通通為四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
 人計一成百井井有九家百井即九百家而云一成
 三百家者以此田上中下除宫室塗巷三分之一自
[032-3b]
 餘通率一家受二夫故一成為三百家是一井九家
 為定無公田也故鄭云以載師職及司馬法論之周
 制畿内用夏之貢法不税夫者謂鄉遂及公邑若采
 地即為井田稅夫與畿外同知畿外用助法者案詩
 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春秋宣十五年云初稅畝
 傳云穀出不過藉論語云盍徹乎孟子云方里而井
 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是皆論公田
 之事故鄭云以詩春秋論語孟子論之周制邦國用
[032-4a]
 殷之助法制公田不稅夫然畿外諸侯雖立公田其
 實諸侯郊内亦用貢法故孟子云野九夫之田而稅
 一即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故鄭云邦國亦異
 外内耳但郊内地少郊外地多從多言之故云畿外
 制公田不税夫也凡賦法無過什一但周之畿内有
 參差皆不同而言之市㕓而不税者㕓謂公家邸舎
 使商人停物于中直税其所舎之處價不税其在市
 所賣之物市内空地曰㕓城内空地曰肆關譏而不
[032-4b]
 征者關境上門也譏謂呵察公家但呵察非違不税
 行人之物此夏殷法周則有關門之征林麓川澤民
 庶須有采取隨時而入官不限禁之案僖十四年沙
 麓崩榖梁傳云林屬于山為麓麓山足也鄭註大司
 徒云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鍾曰澤比林麓川澤之
 異也以時入如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是也夫圭
 田者畿内無公田故有圭田卿大夫士皆以治此圭
 田公家不税其物故云無征必云圭者圭潔白也言
[032-5a]
 卿大夫徳行潔白乃與之田此殷禮也殷政寛厚重
 賢人故不税周則兼通士税之鄭引周禮士田載師
 文也
 長樂陳氏曰公田藉而不税所以寛農市㕓而不税
 所以寛商關譏而不征所以寛旅山澤以時入而不
 禁所以寛萬民周官載師士田之征十一則夫圭田
 無征者以治田之夫為言也治田之夫無征與司勲
 加田無國正諸子司馬弗正同意周官關市之法凡
[032-5b]
 非凶荒皆有征此則市㕓而不税關譏而不征者商
 賈惡其盛又惡其衰盛則去本者衆衰則貨不阜通
 故于其盛則抑之以征于其衰則寛之以無征凡因
 時以權之而以周官皆言征于掌交則曰九税葢征
 者税斂之緫名也 又禮書曰鄭氏以周禮士田為
 圭田以圭田無征為殷制而註載師士田改士為仕其
 説無據孟子言九一而助繼之以圭田五十畝餘夫
 二十五畝者圭田禄外之田也餘夫夫外之田也禄
[032-6a]
 外之田半百畝夫外之田又半之此自百畝而差之
 然也古者自卿士達于圭田同等欲各致其誠敬而
 已後世因職分田以貴賤制之非禮意也
 嚴陵方氏曰公田猶公桑也以有别于私故謂之公
 市㕓則賦其市地之㕓不税其交易之貨也關則察
 其姦偽之情不征其出入之貨譏謂以言㣲切之經
 所謂關執禁以譏是也大司徒荒政有云譏亦謂是
 也林麓川澤之名見篇末解凡此皆百貨之所出也
[032-6b]
 故特禁其非時而入者然文王之治岐也澤梁則無
 禁者方紂在上害虐烝民姑以紓一時之急權一時
 之宜而已夫圭田無征者以其田必使餘夫治之故
 田謂之夫圭田即孟子所謂卿以下必有圭田是也
 圭以潔為義所以養其亷潔之行也公亦有田不謂
 之圭者公不嫌于不亷潔故也曰夫圭田無征則非
 特圭田之五十畝然也雖餘夫之二十五畝亦然以
 夫言之又有見乎圭田無征所以優賢能也餘夫之
[032-7a]
 田無征者所以優老弱而已亦與公田藉而不税同
 義然周官士田亦有私則知此所言特主卿大夫耳
 抑又殷周之法異也或曰不征或曰無征何也圭田
 者則直無征也故言無關雖不征猶有譏焉故言不
 而已
 山隂陸氏曰凡有所藉如借可也故藉之言借也孟
 子曰助者藉也葢亦以此以助為藉則正在我矣家
 語曰在貧如客使臣如借是冉有之事也市㕓而不
[032-7b]
 税雖曰取之猶不取也且謂之税則以其正不在是
 也其謂之㕓則亦有義焉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皆可以縛人而利為甚謂之譏言于其㣲時言也古
 者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後世為之厲禁然後能
 如此圭者潔也著卿以下潔白無玷而後可以祭祀
 石林葉氏曰税者說取于民征者正取于民合而言
 之一也對而言之則税止于布帛粟米而征則兼于
 力役者矣孟子曰有布縷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
[032-8a]
 之征公田既借其力而市㕓既征其貨故于粟米則
 不稅關既譏其異圭田既取其稅故于力役布帛則
 不征此孟子所謂用其一而緩其二也然周公之時
 門關猶征而文王則不征者葢紂方虐民而文王寛
 以待之則不征所以趨時天下已治而周公制禮以
 定之則有征所以抑末然則門關有可征之時非所
 謂無征卿以下有圭田者所以勵其節在于力役布
 帛也非有可征之時故特曰無征圭田無征則士願
[032-8b]
 立于朝關譏而不征則商願行於路市㕓而不稅則
 賈願藏于市藉而不稅則農願耕于野
 新安朱氏曰夏時一夫受田五十畝而每夫計其五
 畝之入以為貢商人始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
 之地畫為九區區七十畆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
 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復稅其私田周時
 一夫受田百畆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
 八家同井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畆而分故謂之徹
[032-9a]
 其實皆什一者貢法固以十分之一為常數惟助法
 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則公田百畆中以二
 十畝為廬舍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通私田百畝
 為十一分而取其一葢又輕于什一矣竊料商制亦
 當似此而以十四畝為廬舍一夫實耕公田七畝是
 亦不過什一也 又曰㕓市宅也張子曰或賦其市
 地之㕓而不征其貨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賦其
 㕓葢逐末者多則㕓以抑之少則不必㕓也關謂道
[032-9b]
 路之關市謂都邑之市譏察也征稅也關市之吏察
 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商賈之稅也 又曰圭潔也
 所以奉祭祀也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
 八口為率受田百畝如有弟是餘夫也年十六别授
 田二十五畝俟其壯而有室然後更授百畝之田案
 此百畝常制之外又有餘夫之田以厚野人也孟子/說
 廬陵胡氏曰周畿内用貢法謂鄉遂及公邑若采地
 即為井田與畿外同亦助法矣周邦國用助法制公
[032-10a]
 田然畿外邦國雖立公田其實諸侯郊外亦用貢法
 故孟子云野九夫之田而稅一即九一而助國中什
 一使自賦也是周畿内畿外通用貢助不皆如鄭説
 夫發語辭圭潔也言卿大夫徳行潔與之田也此不
 知何代法周則有征
 清江劉氏曰關譏而不征謂羇旅士民也至於商猶
 征之
 馬氏曰古之為關將以禦暴至于周則門關有征所
[032-10b]
 以抑末也
 延平周氏曰先王欲誘天下之游手者歸于農故閑
 民之治圭田者則無夫家之征
用民之力嵗不過三日田里不粥墓地不請
 鄭氏曰用民之力謂治宫室城郭道渠田里皆受于
 公民不得私也粥賣也請求也
 孔氏曰此一經前明以殷法此則兼通周禮謂使民
 治城郭道渠年嵗雖豐不得過三日自下皆然案周
[032-11a]
 禮均人云豐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無年旬用
 一日年嵗不同雖豐不得過三日田地里邑既受之
 于公民不得粥賣冢墓之地公家所給族𦵏有常不
 得輒請求餘處也
 長樂陳氏曰起一人之徭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徭
 則千畝不舉先王知其如此故用民之力歳不過三
 所以寛之也周官豐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無
 年旬用一日則歲不過三日云者非周制也田里鄉
[032-11b]
 遂官之所頒不可以粥墓地墓大夫之所掌不可以
 請田里不粥則生者無相兼并而民無憾于養生墓
 地不請則死者有所安厝而民無憾于送死用民之
 力義也不過三日仁也頒之田里墓地仁也禁之以
 不粥不請義也事在於義則輔之以仁事在於仁則
 處之以義此所以為良法也
 嚴陵方氏曰不過三日所以寛其力而民無徭役之
 苦矣周官豐年旬用三日則經所言蓋雖豐不得過
[032-12a]
 三日之制也田言野外所耕之地里言國中所居
 之地周官墓大夫掌凡墓地域令國民族𦵏則固不
 在所請矣請謂求之也
 山隂陸氏曰郊特牲曰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
 子不興功據此用民之力唯冬一月而已周官曰凡
 均力政以嵗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中年則公旬
 用二日無年則公旬用一日據此用民之力唯一旬
 而已故曰用民之力嵗不過三日
[032-12b]
 石林葉氏曰民各有常業而又役不過三日所以休
 其力田里不粥所以定其居墓地不請所以寜其親
 此三代盛時仁行于天下如此
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逺近興事
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食
 鄭氏曰司空冬官卿掌邦事者度丈尺也山川沮澤
 時四時觀寒煖燥濕也沮謂萊沛量地謂制井邑之
 處興事謂築邑廬宿市也凡使民寛其力饒其食
[032-13a]
 孔氏曰此一節論司空居民并任以事食之事司空
 執丈尺之度以量度于地居處于民觀山川髙下之
 宜沮澤浸潤之處又當以時候此四時知其寒煖鄭
 註寒煖謂四時燥謂山濕謂川與沮澤也草所生為
 萊水所生為沛鄭言沮謂萊沛有水草之處也量地
 逺近以制邑井為邑之處謂平原之地沃衍之所堪
 建邑井左傳所謂井衍沃也小司徒云九夫為井四
 井為邑若山林藪澤則不堪邑井也興事謂築邑即
[032-13b]
 築城也又築廬宿及市遺人云凡國野之道十里有
 廬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是也凡國家為役之法
 老少功程不同老則功少壯則功多今使民之時雖
 壯者限以老者之功程故曰任老者之事凡廩餼牲
 體壯者食多老者食少雖老者給以壯者之料故曰
 食壯者之食
 長樂陳氏曰居民山川沮澤所以辨地宜時四時所
 以候天氣量地逺近興事任力所以均民力書曰司
[032-14a]
 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如此而已司空事官也而
 度地居民者蓋四民各以其職分地而處然後造事
 則居民者正事之始也夫力出于下食出于上以下
 益上則不足以上益下則有餘故壯者任以老者之
 事所以寛其力此所謂事舉其中也老者食以壯者
 之稍所以豐其食此所謂施從其厚也周官之法上
 地之入可食九人而其家準以七人與食壯者之食
 同意家雖七人而以三人為可任與任老者之事同
[032-14b]
 意
 嚴陵方氏曰山川沮澤之異處則四時所至之氣不
 能無差故必候天時以察地利焉時則候其時之謂
 量地逺近將以制邑故也制邑則必興役事興役事
 則必任民力故繼言興事任力焉
 山隂陸氏曰居民句斷山川沮澤言治沮澤準以山
 川之政若田二牧而當一井矣春秋傳曰度山川鳩
 藪澤量地逺近興事任力若納緫納銍納秸服亦是
[032-15a]
 也
 李氏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逺近興事任力
 則舜所謂釐下土也然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壯者之
 食則山澤莫不同也餘見下章
 廬陵胡氏曰不役老者使民之壯者代任其事功雖
 代老者之役為輕而給壯者之糧則厚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
閒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
[032-15b]
服異宜脩其敎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鄭氏曰因天地寒煖燥濕者使其材藝堪地氣也異
 制謂其形象異俗謂其所好惡異齊謂其性情緩急
 異和謂香臭與鹹苦異制謂作務之用異宜謂旃裘
 與絺綌敎謂禮義政謂刑禁
 孔氏曰自此至曰譯一節論中國及四夷居處言語
 衣服飲食不同之事材謂氣性材藝言五方之人其
 能各殊五者居處各須順其性氣材藝使堪其地氣
[032-16a]
 能寒者使居寒能暑者使居暑也剛柔輕重遲速有
 六鄭註唯云緩急者剛輕速緫是急柔重遲緫是緩
 大緫唯二也人性不同亦有柔而速剛而遲者器械
 異制者謂民之作務所用五方不同故考工記若粤
 之用鎛胡之用弓車器謂緫用之器械謂兵器何休
 註公羊傳云攻守之器曰械俗謂民之風俗宜謂土
 地器物所宜言修此禮義敎化當隨其風俗齊其政
 令施為當隨物之所宜也
[032-16b]
 長樂陳氏曰民之材猶木之材也木材之于地有宜
 有不宜民材之于居有安有不安善植木者順其所
 宜而不強其所不宜善居民者順其所安而不強其
 所不安此所以凡居民材必因天之寒煖地之燥濕
 也剛柔遲速異齊言其才也五味異和言其嗜也器
 械異制若粤鎛燕函秦盧胡弓車是也衣服異宜若
 南國之人被髪而裸北國之人冠冕而裳是也人之
 所欲為俗俗之所安為宜先王觀民設敎故脩其敎
[032-17a]
 不易其俗因而為政故齊其政不易其宜葢敎出于
 徳性故脩之政係于法度故齊之脩其敎齊其政人
 也不易其俗不易其宜天也
 嚴陵方氏曰日南多暑日北多寒是天之寒煖不同
 也若髙平曰陸下濕曰隰是地之燥濕不同也官民
 材者隨其小大而用之耳居民材者隨其強弱而處
 之焉谷虛而廣川流而大封域之制不同也民生其
 閒者異俗若生于陵者安于陵長于水者安于水齊
[032-17b]
 讀如五齊之齊以剛柔輕重遲速雖則不齊然各有
 分焉故謂之齊也剛柔言其材輕重言其質遲速言
 其性凡此又不特言廣谷大川之閒而已若堅土之
 人剛弱土之人柔以其材之異齊故也丘陵之民專
 而長墳衍之民晳而瘠以其質之異齊故也大䝉之
 人信空同之人武以其性之異齊故也東南之方不
 火食西北之方不粒食則以五味異和故也修其敎
 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者若封于商墟者則啟
[032-18a]
 以商政疆以周索封于夏墟者則啟以夏政疆以戎
 索之類是矣因俗然後有宜故于敎言俗于政言宜
 此淺深之别也上兼言異齊異制異和此則止言俗
 與宜者别而言之雖有三者之異合而言之無非俗
 與宜故也
 馬氏曰剛柔輕重遲速異齊此雖出于天抑亦地氣
 之使然也夫居則有寒煖燥濕之殊俗則有廣谷大
 川之異材則有剛柔輕重遲速之不一至于口之于
[032-18b]
 甘器之于用體之于安亦不可得而一五味者春宜
 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鹹而調之以滑甘此五味之
 常也其曰異和者言其變也同器械先王之所務而
 異物則有所禁其曰異制者因其性有剛柔輕重而
 制之也同衣服先王之所務而異服則有所禁其曰
 異宜者因天地有寒煖燥濕而制之也敎所以導民
 俗則因民之所欲也故修其敎不易其俗不易其俗
 者不咈其所欲也政所以正民而宜者事得其義之
[032-19a]
 謂也故齊其政不易其宜夫唯修其敎不易其俗故
 先王有以省方觀民設敎夫唯齊其政不易其宜故
 周官司徒有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川
 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也
 李氏曰居民材以下此舜之所以别生分類也然修
 其敎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則逺近未嘗異以
 其釐下土故曰居民以其别生分類故曰居民材周
 禮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
[032-19b]
 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
 事此其所謂量地逺近興事任力者也又曰以土㑹
 之法辨五地之物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
 敎焉此其所謂修其敎不易其俗也又曰以土均之
 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
 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此所謂齊其政不易其
 宜也葢司徒辨其物司空任其事所以交相治也
 石林葉氏曰寒煖燥濕天地之氣廣谷大川天地之
[032-20a]
 形有氣與形則生有豐瘠長短好惡習尚之異此所
 以修其敎不易其俗也剛柔輕重遲速者民之性食
 味器械者民之用器用之便于俗亦不必同此所以
 齊其政不易其宜也所謂敎者其屬有七具于天而
 自然者也父子有親兄弟有愛夫婦有别君臣有義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賔客有禮其敎成于人而使然
 也天雖有自然而成乎人者亦必使然故曰修其敎
 所謂政者其屬有八所用以相養者也衣服有常飲
[032-20b]
 食有節事為有度異别有法度量有權數制有等上
 所用以防淫者也物之相養雖不可齊淫辟亦不可
 無禁故曰齊其政凡所以治中國而政敎為詳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
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
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
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
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
[032-21a]
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鄭氏曰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地氣使之然也雕文
 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交趾足相向然浴則同川卧
 則僢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也不粒食地氣寒少五
 榖也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
 其事雖異各自足也寄象鞮譯皆俗閒之名依其事
 類耳鞮之言知也今冀部有言狄鞮者
 孔氏曰此以下總論四夷中國之異五方謂中國與
[032-21b]
 四夷也舉戎夷則蠻狄可知文身謂以丹青文飾其
 身雕題者雕刻也題謂額也謂以丹青雕刻其額非
 唯雕額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吳越左傳云斷髪文身
 漢書地理志云越俗斷髪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
 其肌以丹青涅之東方南方皆近海故俱文身也趾
 足也言蠻卧時頭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
 鄭註浴則同川卧則僢者言首在外而足相向内故
 典瑞註云僢而同邸不云被髪斷髪故也言有不火
[032-22a]
 食亦有火食者西方無絲麻唯食禽獸故衣皮東方
 北方多鳥故衣羽正北多羊故衣毛凝寒至盛林木
 又少故穴居中國四夷雖異各有所安之居所和之
 味所宜之服所利之用所備之器是其用雖異各自
 充足也五方之民水土各異故言語不通好惡殊别
 故嗜欲不同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
 傳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寄者傳寄外内言語象者放
 像外内之言狄鞮知也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032-22b]
 譯者陳也陳說内外之言此通傳四方語官也東方
 謂之夷者風俗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
 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九種一曰𤣥莬二曰
 樂浪三曰髙驪四曰滿飾五曰鳬㬰六曰索家七曰
 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風俗通云君
 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註
 爾雅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跂踵五
 曰穿胷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韋脊西方曰戎者
[032-23a]
 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
 李巡註爾雅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夷三曰老白四曰
 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風俗通云父
 子嫂叔同穴無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
 巡註爾雅云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
 于五曰白屋
 長樂陳氏曰先王以治治中國以不治治夷狄故于
 中國疆以周索則有敎以道其志有政以齊其行于
[032-23b]
 夷狄疆以戎索則立之寄象鞮譯而已是雖所治之
 詳略不同至于順其所安而不強其所不安則一也
 夷言其易蠻言其慢戎則好兵狄則善守東南之地
 卑而蛟龍種焉故俗之所尚者文身雕題西北之地
 髙而鳥獸羣焉故俗之所尚者衣皮羽毛凡此不特
 其所尚而已亦寒煖之勢異也寄象鞮譯在周官所
 謂象胥是也達其志通其欲在象胥所謂協其言辭
 傳之是也寄言其寓于此象言其像于彼鞮言其屨
[032-24a]
 譯言其語凡此皆互見也周韎師旄人鞮鞻氏敎四
 方之樂其名官或以其所服或以其所執或以其所
 履與此同意爾雅曰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䝉
 之人信空同之人武則四方之人未嘗不善而聖人
 命之以夷蠻戎狄者仁智信武其性也夷蠻戎狄其
 習也荀卿曰於越夷貊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敎
 使然也
 嚴陵方氏曰推言往來之相推移言彼此之相移以
[032-24b]
 其皆有性故不可推移性即上文云是矣夷以其易
 而無文蠻以其小而有屬戎以其剛狄以其勇于題
 曰雕于身曰文互言之耳安居若所居異俗是矣和
 味若五味異和是矣宜服若衣服異宜是矣備器若
 器械異制是矣利用言所利之用謂居山不以魚鼈
 為禮居澤不以鹿豕為禮是矣
 馬氏曰性受于天則同而中國戎夷有若天地之降
 者抑亦地氣之使然也東者陽氣之發而南者陽氣
[032-25a]
 之所積葢陽之氣熱有可不火食者矣西者隂氣之
 發而北者隂氣之所積葢隂主乎殺而五榖不生有
 可不粒食者矣雕題交趾葢蔽其所習而不以為恥
 則餘亦若是而已志欲者言語之藴言語者志欲之
 寓達其志通其欲必在于言語之際故古者有道言
 語之官謂之寄象鞮譯說者以東南之地近可以致
 其詳西北之地逺可以致其略此說是也
 山隂陸氏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橘踰淮
[032-25b]
 而北為枳鸜鵒不踰濟貉踰汶則死物固有之人亦
 宜然寄以黜而寓之為義譯以來而譯之為義象禮
 也所謂象胥是已狄鞮樂也所謂鞮鞻氏是已
 李氏曰凡人之魂氣生于天故天得以變其性南方
 之強寛柔以敎北方之強祍金革而不厭是也體魄
 成于地故地得以化其形山林之民毛而方川澤之
 民黒而津丘陵之民專而長墳衍之民晳而瘠原隰
 之民豐肉而痺是也以其性之不同故剛柔輕重遲
[032-26a]
 速異齊五味異和以其形之不同故器械異制衣服
 異宜以其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故先王修
 其敎不易其俗以其器械異制衣服異宜故先王齊
 其政不易其宜葢聖人之所以同人者在乎類族辨
 物使下觀而化者在乎省方觀民設敎而已天下之
 法自堯至周而後大備故治夷狄之道略于堯而詳
 于周堯典宅嵎夷安之以道也舜則非唯安之也必
 有徳以服之故曰蠻夷率服夏則非唯服之也必有
[032-26b]
 敎以及之故曰朔南暨聲敎殷則非唯及矣必有法
 以制之故曰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周則非唯制
 之也必有政以治之故曰合方氏之職掌通其材利
 同其數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
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
君親上然後興學
 鄭氏曰興學立小學大學
[032-27a]
 孔氏曰此一節論居民與地相得及食節事時勸功
 尊君立學之事食得其節事得其時民樂悦事務勉
 勵立功尊君親上如此然後可得興學民富而可敎
 也
 長樂劉氏曰公侯等爵邑之大小而畫地以制其封
 域有地廣而民稀者其土瘠也有地狹而民稠者其
 土膏也封域雖等而賦入不侔夫井雖均而田萊不
 一必使萬民安宅而凶旱有以自周諸侯撫封而禮
[032-27b]
 樂有以自備者司空度地必參相得而後能也
 長樂陳氏曰先王之于民居之然後養之養之然後
 敎之量地制邑以至必參相得者居之也無曠土以
 至尊君親上者養之也然後興學敎之也葢人之生
 莫不有親親長長之良心矣養其良心而不陷溺之
 則由其親親以至于親上由其長長以至于尊君則
 尊君親上天地之道也然後興學裁成天地之道也
 嚴陵方氏曰量猶龠合升斗斛五量之所量以量其
[032-28a]
 多少度猶分寸尺丈引五度之所度以度其長短故
 多少足以知其所容長短足以知其所至故于制邑
 之地曰量于居民之地曰度然邑制之所容莫非民
 民居之所至莫非邑則邑亦可言度居亦可言量矣
 兩之為並三之為參地也民也長短多少不可相失
 也無曠土則地無遺利無游民則人無遺力曠言虚
 而無墾闢之功游言散而無興作之業也食節則無
 不足之患事時則無不急之務居民之道亦期其如
[032-28b]
 此而已故效至於民咸安其居也樂事則不至于勞
 苦勸功則不由于勉強尊君則為臣者有遜志親上
 則在下者無離心上則不止于君凡在已上者皆是
 也敎不可一日廢必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
 學者則以至此然後敎學之道可致其詳故也且禮
 樂之敎豈一日之所可無哉然制作必在于治定功
 成之後者亦此之意
 馬氏曰邑所以容民民所以治邑故凡居民量地以
[032-29a]
 制邑葢邑大而民少則有曠土之患邑小而民多則
 養有所不足而有游民之患地邑民居必參相得者
 欲其無曠土無游民之患故也
 李氏曰于制邑必量地之多寡者葢又將以制其地
 域也于居民言度其長短者葢又將以室數制之也
 不量地以制邑則田或多而民力有不足詩曰無田
 甫田維莠驕驕言田夫治之不勝而莠生之也不度
 地以居民則宅或狹而民力為有餘詩云十畝之閒
[032-29b]
 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言桑者多而民有無桑
 以采者也故必在乎地邑民居之参相得也地邑民
 居之參相得則田雖大農有以致其力而多穫詩云
 倬彼甫田嵗取十千是也桑雖無餘而婦得以治于
 時詩曰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逺揚猗彼女桑是
 也
 講義曰居民之道要必有法邑有小大多寡之數或
 方六七十與夫百里之邑當量其小大而制之也地
[032-30a]
 有山林川澤原隰之異或居于山或居于澤或居原
 隰當量其地之宜而使居之也地邑民居相參而得
 所然後為相得無曠土者欲盡地利而田野墾闢也
 無游民者欲民各安業而無游惰也食必有節不必
 珍異事必以時無後時之失如是則民安其居樂其
 事赴其功仰事俯育養生喪死可以無憾豈不知尊
 其君親其上哉唯知尊君親上乃能知禮義亷恥在
 上者可興學校以敎之也孟子曰謹庠序之敎申之
[032-30b]
 以孝弟之義亦此意
 黄氏曰民恥于無功之食而俎豆牲牢各知其分殺
 害有時則食節之義也庶人既知貴農皆趨三時之
 務則事時之義也上下有節然後謹庠序之敎化之
 以孝弟鄉遂推賢譲齒則太平之道興焉
 横渠張氏曰樂事樂稼穡力役之事勸功功利也此
 以國俗而言果能如是則自事學矣何必云然後興
 學大抵有民即有學家有庠遂有序豈可無之
[032-31a]
 臨川王氏曰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禮乎曰
 學者先王之所以敎有敎然後使人能樂事勸功尊
 君親上敎成然後立學似非先王之法也孔子謂富
 而後敎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驅而之善也故富
 之者王道之始雖然所以敎者未嘗待民以大富足
 之後乃始興之也隨其力之厚薄勢之緩急而為之
 禮皆所以敎之也敎不可以一日廢則學不可一日
 亡于天下也
[032-31b]
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眀七敎以興民徳齊八政以防
淫一道徳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
賢以崇徳簡不肖以絀惡
 鄭氏曰司徒地官卿掌邦敎者逮及也簡差擇也
 孔氏曰自此至曰進士一節論司徒脩禮明敎上賢
 絀惡敎學升進之事六禮謂冠一昏二喪三祭四鄉
 五相見六所禀之性有剛柔輕重遲速恐其失中故
 以六禮節之七敎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婦三君臣四
[032-32a]
 長幼五朋友六賔客七也徳者得也恐人不得其所
 故以七敎興舉其民使之皆得其所也此六禮七敎
 並是殷禮周則五禮十二敎也八政一曰飲食二曰
 衣服三曰事為四曰異别五曰度六曰量七曰數八
 曰制淫謂過奢侈故以八政禁令之事以防淫過之
 失貴賤同者故不云民道履蹈而行謂齊一所行之
 道以同國之風俗敬養耆老所以致敬孝之意哀恤
 孤獨所以逮及不足謂以恩意逮及之不足則孤獨
[032-32b]
 者也尊上賢人所以崇奬有徳簡去不肖所以絀退
 惡人
 長樂陳氏曰修六禮明七敎齊八政一道徳所謂敎
 思無窮也養耆老恤孤獨所謂容保民無疆也有以
 敎之又有以容保之然後上賢以崇徳簡不肖以絀
 惡亦不變而後賞罰可言之意也賢者徳之名徳者
 賢之實惡者不肖之實不肖者惡之名名出于行實
 係于心由其名以察其實由其行以原其心故尚之
[032-33a]
 而後崇簡之而後絀也
 嚴陵方氏曰禮惡乎壞則六禮其可以不修敎惡乎
 隠則七敎其可以不明性非禮以節之則易以流故
 修六禮以節民性徳非敎以興之則易以廢故明七
 敎以興民徳政以正之其可以差忒乎則八政在乎
 齊矣道者人所共由徳者人所同得其可以二乎則
 道徳在乎一矣齊八政所以使之無過行故曰防淫
 一道徳所以使之無異習故曰同俗養耆老則推愛親
[032-33b]
 之心于是為至恤孤獨則損有餘之心無所不及且
 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耆老在所養則耄期固可知矣
 無父曰孤無子曰獨孤獨在所恤則鰥寡固可知矣
 賢者難于進故上之不肖者惡其雜故簡之六禮
 七敎八政解見篇末
 李氏曰善敎得民心故敎民謂之司徒六禮冠鄉嘉
 禮也喪凶禮祭吉禮也相見賔禮也周官宗伯掌禮
 之在上者則有軍禮而冠昏鄉其禮同故五禮此言
[032-34a]
 禮之在民者則冠昏鄉其事異而無軍禮故有六禮
 七敎舜命司徒則曰五品不遜五敎在寛穆王命司
 徒則曰敷五典葢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莫
 不有常故曰五典五者莫不有等故曰五品父子敎
 之有親君臣敎之有義夫婦敎之有别長幼敎之有
 序朋友敎之有信故曰五敎分而言之則父子兄弟
 其道同而兄弟主于親朋友賔客其事同而賔客主
 于禮故有七敎由七敎而詳言之則周官司徒所掌
[032-34b]
 十二敎是也八政周官司徒辨其貴賤老幼而有飲
 食之禁令則政之在飲食也以本俗六安萬民而終
 于同衣服則政之在衣服也頒職事以登萬民曰學
 藝曰世事則所謂事為也以土宜之法相民宅而知
 其利害則所謂異别也以度敎節則所謂度也以儀
 辨等則所謂制也節必有量等必有數夫禮始于冠
 本于昏成于喪祭和于鄉射故六禮以冠昏喪祭鄉
 相見為序敎于内而至于外父子兄弟夫婦敎之在
[032-35a]
 内者也君臣長幼朋友賔客敎之在外者也故七敎
 以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賔客為序政本于
 民而制于上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因民而立制者也
 度量數制自上以節下者也故八政以飲食衣服事
 為異别度量數制為序禮所以防萬民之偽而敎之
 中故曰節民性敎所以告之天人之道故曰興民徳
 政所以正之故曰防淫民之性無非天也故六禮曰
 脩脩言有所因也人之徳無非自得也故七敎曰明
[032-35b]
 明者言有所本也淫者出于民之欲也故八政曰齊
 齊者有以制其過差也周官宗伯掌禮司馬掌政葢
 所謂國禮國政也故司馬之職未嘗有治萬民之政
 而宗伯之禮不設于象魏也鄉師三嵗察辭大行人
 六嵗協辭竒衺者有禁造言者有刑所以一道徳也
 五十者養于鄉六十者養于國七十者養于學所以
 養耆老也鰥寡孤獨者皆有常餼所以恤孤獨也以
 賢制爵所以尚賢也有不孝不睦不婣之刑以糾不
[032-36a]
 仁有不弟不任不䘏之刑以懲不義所以簡不肖也
 先王修六禮明七敎齊八政所以安民也一道徳以
 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所以擾萬民
 也有賢可以尚則敎之成也先王之法至于簡不肖
 則備矣
 石林葉氏曰禮者人所體以示于外天所作以具于
 内故以節民性敎者上所以勉于下下所以得于已
 故以興民徳政者率人以身而格其不正故以防淫
[032-36b]
 道出于命徳出于性人所備有故以同俗雖然莫非
 道也而道有邪正莫非徳也而徳有吉凶一之而後
 異言者不作異行者不客而風俗同于天下道徳一
 風俗同亦未始不先以政衣服器械不法則奢度量
 數制不同則偽齊之而後竒器異服者息淫聲邪志
 者懼而禁令行于天下淫邪止禁令行未始不先以
 敎故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賔主信之於
 朋友命也有性焉明之而後閨門肅朝廷正鄉黨和
[032-37a]
 庠序勸而後敎化被乎天下敎化行而民徳興亦未
 始不先之以禮故始于冠而人道立本于昏而人倫
 正重于喪祭而親親之恩著達于鄉相見而齒位定
 恩意合此道徳之原所自出而本末先後之理也雖
 然司徒所掌者邦敎而宗伯所掌者邦禮此先禮而
 後敎則疑于侵官揚子言道以道之而終至于禮以
 體之此先禮而後道則疑于無序何也葢宗伯所掌
 者禮之文而司徒所掌者禮之本故周官因民之常
[032-37b]
 而施十有二敎焉率皆言禮而宗伯所掌者或五或
 十二皆所以趨時之緩急以為詳略不同也
 廬陵胡氏曰從司徒修六禮至升諸司馬曰進士皆
 是司徒敎事自命鄉論秀士至下造士皆崇徳也自
 命鄉簡不帥敎至終身不齒皆絀惡也
 
 
 禮記集説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