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說卷二十七    宋 衛湜 撰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鄭氏曰此夏制也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舉成數也
 孔氏曰此一經論夏天子設公卿大夫元士之數王
 制之文鄭皆以為殷法此獨云夏制者以明堂位殷
 官二百與此百二十數不相當周官又三百六十
 長樂陳氏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始動於子參之於
[027-1b]
 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又
 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凡此天數也故曰天之數始於
 一終天之數得八十一先王之建官外則三公九卿
 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内則三夫人九嬪二十七
 世婦八十一御妻則天數故也大𤣥以一𤣥象一辟
 三方象三公九州象九卿二十七部象二十七大夫
 八十一家象八十一元士少則制衆無則制有盖太
 𤣥取諸太極而已故其數如此老子之書終於八十
[027-2a]
 一難經亦止於八十一皆此意與
 嚴陵方氏曰三公之數則取陽數而成也九卿則倍
 公而三之也二十七大夫則又倍卿而三之也八十
 一元士則又倍大夫而三之也天子理陽道於建官
 之數每準於陽焉后治隂徳亦以是為數者特從夫
 而已夫位尊者其事約而緫位卑者其事詳而分故
 官之法位愈卑而數愈倍焉以周官言之大宰上士
 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則中下之
[027-2b]
 士互相倍可知而此不言者以陽數窮於九九故止
 八十一元士終焉若黄鍾律終於八十一數
 馬氏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
 成數言之盖百也此唐虞之制也書曰唐虞稽古建
 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又夏殷之官則倍於唐虞
 之制而鄭氏則以此為夏制其說盖誤也天子六卿
 而二卿一公故有三公天子六卿之中又有三孤焉
 故天子有九卿
[027-3a]
 山隂陸氏曰周官三百六十則夏殷冝二百四十唐
 虞冝百二十而書曰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舉成
 數也所謂天子建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
 士凡百有二十唐虞三代所不變自餘雖多稱事為
 之非其正也故經所言其數止此而已
 延平周氏曰三方三公皆天道者也九州九卿皆地
 道者也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之與大夫元士皆人道
 而已矣
[027-3b]
 廬陵胡氏曰鄭以為夏制以周官三百六十此百二
 十而明堂位殷官二百故云夏制然以明堂位夏后
 氏之官百則比此官數為少以書夏商官倍是為二
 百則比此官數為多是夏之官數與此亦不合鄭何
 據也且王制鄭皆以為殷此獨云夏首末己自舛戾
 況又數不合乎可疑也
 劉氏孟冶/曰職之隆者事益簡職之卑者事益衆故
 三公所以論道經邦佐天子理萬幾調萬化國有大
[027-4a]
 事而有大興作大利害則有卿焉等而下之或典禮
 樂或任簿書此九卿則三倍於公大夫又三倍於卿
 元士又三倍於大夫也然與明堂位不同者盖上古
 之時事簡則官亦簡後世事日益多官日益衆王制
 雜舉三代之制亦有不同明堂位特舉成數而言之
 耳
 講義曰官之因革不㮣見於世也孔子聞郯子之言
 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孟子荅北宫錡之問謂
[027-4b]
 其詳不可得聞諸侯惡其害己皆去其籍然則此經
 所載及書之周官與明堂位所載建官之數其不同
 者亦各舉其略不必切切然求合也
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
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
士二十七人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
二十七人
 鄭氏曰命於天子者天子選用之如今詔書除吏是
[027-5a]
 矣小國亦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此文
 似誤脫耳或者欲見畿内之國二卿與
 孔氏曰此一節論夏天子命諸侯之國卿大夫及士
 之數前云夏官此亦夏禮卿大夫士數五等之國悉
 同但大國三卿並受命於天子耳夏之大國謂公與
 侯殷周大國並公也次國者夏則伯殷則侯周則侯
 伯也小國者殷謂伯夏周同子男也鄭註或者是又
 為一說謂畿内之國唯置二卿並是其君自命之今
[027-5b]
 記者或欲因子男此又以見畿内之法故捨去子男
 一卿命於王者而不言也案崔氏曰大國三卿者依
 周制而言謂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宗伯之
 事立司空兼司冦之事故左傳云季孫為司徒叔孫
 為司馬孟孫為司空此是三卿也以此推之故知諸
 侯不立冢宰宗伯司冦之官也三卿命於天子則大
 夫以下皆其君自命之也三卿則上中下三品而含
 上下今云下大夫五人者取卿為言耳知大夫有上
[027-6a]
 下者前云次國之下卿當大國之上大夫是也何以
 五人謂司徒之下置小卿二人一是小宰一是小司
 徒司空之下亦置二小卿一是小司冦一是小司空
 是也司馬之下唯置一小卿小司馬也故何休註公
 羊云古者諸侯有司徒司空上卿各一下卿各二司
 馬事省上下卿各一又冢宰云施典於邦國設其參
 傅其伍鄭云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
 石林葉氏曰說者謂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馬兼
[027-6b]
 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是謂三卿以理考之
 諸侯南面之君莫不有天道也嫌於上逼天子則不
 可以立天官知節則令自己出謹度則禮皆上制故
 不可以立禮官君有道變法而臣以死守法不可以
 立刑官雖然富而後教教而後刑先王不易之法也
 司徒所主者地道既有以教之則禮在其中矣司馬
 所主者國政既有以正之則刑在其中矣司空所主
 者國事既有以富之則教在其中矣三卿足以具六
[027-7a]
 官如此而魯作三軍者三卿也季氏三分公室而各
 有其一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季氏盡征之
 此三軍所作非歸於公室而歸於陪臣則春秋之所
 譏也至於小國則所治者寡而其臣屬不備故止立
 二卿豈有司徒司馬而無司空者與
 長樂陳氏曰方伯之國必立之三監諸侯之卿必命
 於天子者以其專征於一方知節於一國不可不防
 之也周官邦國設其參皆三卿也此小國則二卿盖
[027-7b]
 非周制與下言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周官則小
 國之卿再命大夫一命皆非周制故也管仲平戎於
 王王以上卿之禮享之辭曰有天子之二守國髙在
 受下卿之禮而還則國髙命於天子者也籍談曰鞏
 伯非命卿也則鞏伯非命於天子者也大國三卿皆
 命於天子者也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
 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以其強弱之勢異故也
 三等之國卿數不同大夫士之數則同者卿則合治
[027-8a]
 大夫士則分職故卿數與禄以國之大小為差大夫
 士之數與禄則同焉而已於大夫言下大夫則知卿
 之為上大夫也於士言上士則知其中下也
 嚴陵方氏曰受命於天子者為隆受命於其君者為
 殺此隆殺之别也不言中下之士則以各居其上之
 三分見之
 廬陵胡氏曰鄭氏謂此皆夏制今案周禮凡三等國
 卿大夫士之數悉與此同又春秋周法也魯季孫司
[027-8b]
 徒叔孫司馬孟孫司空三卿也曾子問亦明周法而
 云國家五官則五大夫又冢宰施典於邦國設其參
 傅其伍參謂三卿伍謂伍大夫也則此乃周制鄭氏
 必以為夏官何哉
 李氏曰周官大宰職施典于邦國設其參傅其伍陳
 其殷置其輔施則于都鄙立其兩參即三卿也伍大
 夫也殷上士也輔庶人在官者也兩貳卿也司馬職
 曰凡制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皆命卿為
[027-9a]
 之則知雖畿外之小國猶一卿命於天子也二卿皆
 命於其君者畿内之國也盖六命司官則得以自命
 卿矣畿外舉大國次國以見小國畿内舉公卿以見
 大夫理或然也書曰魯人三郊三遂盖魯大國也故
 得三軍然則春秋何以書作三軍盖譏其益一大夫
 也
 山隂陸氏曰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此非脫誤著畿
 内之國二卿爾上言畿外下言畿内亦互相挾盖言
[027-9b]
 之法多如此案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
 皆命卿則小國亦三卿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
 君可知一命不言不過亦言之法
 延平周氏曰一國之事皆委於諸侯而其卿必命於
 天子者有㣲意存焉國有大小而下大夫上士之數
 皆同何也國雖有大小其六職之屬各有條目而不
 可闕此大夫與士之數所以同也臯陶謨於有家言
 三徳於有邦言六徳於天下言九徳是有邦雖殊而
[027-10a]
 用六徳之人則一也周官小國之士不命此於小國
 亦言上士者雖不命而其等亦有三也
 東萊吕氏曰周家封國八百固是小大相維本末相
 制有道而王室尊安雖無道亦便未能兼并得其中
 自有總攝處如上卿命於天子如貢財於天府如此
 非一故易控制自東遷之後此法漸漸不存矣
 永嘉徐氏曰先王建萬國親諸侯聖人觀地上有水
 之象為之非其不得已也中畿千里環列五服選賢
[027-10b]
 建徳與之共理其維之有法其御之有道聖人所以
 與天下為公而非私其力以為己也試觀其内諸侯
 禄外諸侯嗣内外非有輕重而又更出迭入為之諸
 侯不得以乆其權也列國之卿命於天子王臣布在
 諸侯之國而諸侯每嵗貢士實在王都諸侯又不得
 私其人也聖人封建之大權其内外相維可見於此
 矣且大國三卿命於天子則朝廷所自命者也小國
 二卿命於其君則君命之者也夫國之大者宜專其
[027-11a]
 命國之小者冝自上出也命其大不命其小聖人控
 制大邦優假小國之意深矣自周之東上失其柄而
 權綱不收諸侯擅自廢置無復王制之舊既僭用三
 卿矣而復制左右以擬三公是實備王官之制也其
 後齊魯鄭三國皆有三卿攷之周禮大國之卿司徒
 司馬司空是也是雖天子所命之卿而春秋之時諸
 侯自命不請於王者多也惟魯之單伯鄭之祭仲說
 者以為命大夫也齊髙國管仲所謂天子之二守國
[027-11b]
 髙在是為天子所命之卿外是私自立者相環也至
 於晉其僭王制甚矣晉為伯主多置羣官而天子之
 命卿其名僅存耳卿以軍將為名而三軍之制一軍
 有二卿其將若佐皆卿也邲之戰實備六卿至於司
 馬司空反位大夫之列不復卿官矣故魯侯賜服而
 三帥以三命而司空僅與軍尉侯奄均受一命爾是
 六卿皆三命也則晉僭王制而廢命卿豈不大可誅
 乎命卿不出於王而戰國之世周王乃命韓趙魏三
[027-12a]
 卿為諸侯然則非晉之壊王制乃天子自壊之也漢
 初藩國大者其官制至同漢朝亦甚無别然二千石
 以上漢自為置而國事皆𨽻於傅相侯王不得私自
 置也文帝之世賈誼方憂之曰漢之傅相方握其事
 數年之後各徧置私人誼可謂善識封建者矣當文
 帝時淮南厲王逐漢所置二千石而請置帝實許之
 母乃壊其法乎其後七國之叛衡山淮南之亂大抵
 皆私自置官也自武帝後得仕京師而諸侯自私其
[027-12b]
 人矣大非古昔天子命諸侯貢士之意也唐藩鎮之
 亂亦以節度留後皆得以辟置如烏重𦙍之羅致石
 温二生董晉之辟韓退之嚴武之辟杜少陵其賢者
 既歸之而怙強負固者又得以私姦黨而終成藩鎮
 之亂若唐亦不識内外之勢矣國初收藩鎮之權而
 置轉運使通判使主諸道錢榖雖所以制其財而實
 察之也其可謂善審天下之勢矣
 劉氏孟冶/曰孔子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027-13a]
 大國之諸侯其冨貴足以埓天子其制度足以擬天
 子驕奢易萌僭侈易生儻使權柄一出其手則馴致
 於陵其上者未必皆諸侯之罪亦上之人無有維持
 之也故京城不度所以啓叔叚之不義下堂而見所
 以見周室之不競故知田氏六卿不服則齊晉無不
 亡之理三子不臣則魯無可治之理王者之制於大
 國則必致其詳於小國則必致其略盖以此也大國
 三卿若可命矣而必出於天子小國之卿宜出於天
[027-13b]
 子之命矣而聴於君何者盖小國之勢其權其力可
 以潛削而黙制之而大國之君則當杜其兆而塞其
 源也是以五等雖同而大國則一受命於天子也
 金華邵氏曰大國欲其權不侔上故三卿皆命於天
 子小國欲其權足以制下故二卿皆命於其君次國
 則處乎大國小國之間故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
 其君言下大夫而不言上大夫者以上大夫即卿如
 前所謂諸侯之上大夫卿是也言上士而不及下士
[027-14a]
 者以中下之士有時而闕如前所謂其有中士下士
 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是也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
 鄭氏曰使佐方伯領諸侯
 孔氏曰此一節論天子遣大夫徃監方伯之國州别
 各置三人之事每一州三人三八二十四人案崔氏
 曰此謂殷之方伯皆有三人以輔之佐其伯謂監所
 領之諸侯也周則於牧下置二伯亦或因殷使大夫
[027-14b]
 為三監故燕禮云設諸公之坐鄭云公孤也大國孤
 公一人而云諸公者容牧有三監然則天子於州牧
 之國别置三大夫以輔之其尊卑之差則下文其禄
 視諸侯之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禄視諸侯之卿者
 謂公之孤也故燕禮謂之諸公與公孤同也尚書使
 管叔蔡叔霍叔為三監者為武庚也與此别也
 嚴陵方氏曰方伯專征於一方其權實重焉天子不
 可不大為之防每國三人故謂之三監必以三人為
[027-15a]
 率者則與三公同義不使卿為之止使大夫為之以
 見天子之尊雖使其大夫固足制於方伯故也若書
 所謂三監名義雖同其人則異焉
 馬氏曰周官曰天子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
 監牧之下又立監所謂三監者是也於方伯之國國
 三人八州八國總而為二十四人所以佐方伯統領
 諸侯之治也三監之禄則視諸侯之卿其爵則視次
 國之君其禄則取之於方伯之地為方伯之佐也
[027-15b]
 山隂陸氏曰武王立武庚於邶以管叔蔡叔監之謂
 三監所謂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也管蔡二人而已
 則三監盖不必備然管叔受鄘蔡叔受衛所謂其禄
 取之於方伯之地者此之類也周官曰建其牧立其
 監然則武庚二王後其上公與盖九命作伯者也知
 然者以㣲子之命曰庸建爾于上公尹兹東夏知之
 也鄭氏謂二王之後不為牧不知何所據而言爾
 延平周氏曰方伯專征伐者也監以大夫有㣲意存
[027-16a]
 焉
 劉氏孟冶/曰天子之於大國諸侯何其拳拳不釋焉
 三卿之命諸侯不得而專皆出於天子矣又使其大
 夫為三監監其國盖天下之患當制其始始之不制
 終將若何故隄防益宻法度愈詳不如是則不足分
 其權也不惟此也諸侯之征伐固所以捍外患而禦
 外陵必天子賜之弓矢然後敢征諸侯之生殺固所
 以助天子之賞善罰惡必天子賜之鈇鉞然後敢殺
[027-16b]
 今也諸侯之貴而大夫有以制之有以見天子之重
 矣
 金華應氏曰方伯者天子所任以緫乎外者也又有
 監以臨之盖方伯權重則易專大夫位卑則不敢肆
 此大小相維内外相統之㣲意也黄帝設左右太監
 則總察天下不過二監耳其所謂二監即唐虞四岳
 商二伯之任也周太宰之職曰建其牧立其監大㮣
 可見者如此而條畫之詳無所攷先儒以三公之孤
[027-17a]
 四命者當之要亦一人耳大國三卿而其二命於天
 子故管仲曰有天子之二守國髙在孤者王朝之所
 遣二卿則大國之所置而必出於王朝謂之二守亦
 曰助天子之耳目耳是所以為三人與若管蔡霍為
 三監雖以監殷意其亦仍舊而置耳武庚既誅殷民
 又遷則無復可監矣然康叔猶以司寇受封而嗣為
 是職曰王啓監厥亂為民又曰自古王若兹監其所
 從來也盖古而非今矣司寇王朝之臣也而被命以
[027-17b]
 監臨則為諸侯之長故黎侯於衛而責其不能脩方
 伯連率之職是時周衰衛弱黎人猶以是望之則此
 制長存人自不能舉耳推此則為監者不必專遣大
 夫諸侯之嘗為王臣者亦可就兼之諸侯為監則他
 國亦必聽命而方伯連率又不必特置與然則邦國
 之建牧立監政謂在邦國之中爾
天子之縣内諸侯禄也外諸侯嗣也
 鄭氏曰選賢置之於位其國之禄如諸侯不得位外
[027-18a]
 諸侯有功乃封之使之世也冠禮記曰繼世以立諸
 侯象賢也
 孔氏曰此一經論天子縣内食采邑諸侯得禄不得
 繼世及外諸侯父死嗣位之事畿内公卿大夫之子
 父死得食父之故國采邑之地不得繼父為公卿大
 夫故直云禄也有罪乃奪之公羊榖梁說云卿大夫
 世則權并一姓妨塞賢路經譏尹氏崔氏是也此父
 死子禄者不在九十三國之數言縣内夏法也殷周
[027-18b]
 亦然畿内諸侯父死視元士若有賢徳乃復父位若
 畿外諸侯父死未賜爵亦視元士除服則襲父位故
 下文云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畿内不世爵而畿
 外得世者以畿内諸侯則公卿大夫輔佐於王非賢
 不可故不世也畿外諸侯嘗有大功報其勞効又在
 外少事故得世也
 嚴陵方氏曰内諸侯則公卿大夫士是也外諸侯則
 公侯伯子男是也夫禄所以養其人嗣所以傳其國
[027-19a]
 内諸侯臣道也止養其人而己外諸侯君道也故傳
 其國焉經亦曰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盖謂是
 矣
 馬氏曰天子之縣内所以待有徳也有徳者必有以
 食之而食之則不可以不繼世而必有世禄之法也
 外諸侯嗣也所以報有功可以繼而有世爵之法也
 天子縣内植舊徳之臣不可繼故尹氏世卿而春秋
 譏之也外諸侯所以報有功可以繼唯寓公則不繼
[027-19b]
 世然而天子之縣内而謂之諸侯禄者盖天子三公
 之田則視公侯卿則視伯大夫則視子男元士則視
 附庸而有徳可以使之出而為諸侯若韓宣子之類
 是也外諸侯嗣也而有功者可以使之入而為公卿
 若鄭武公之類是也
 長樂陳氏曰卿大夫之於采邑猶諸侯之於國故采
 邑亦可謂之國上言縣内九十三國是也采邑可以
 謂之國則卿大夫亦可謂諸侯此言縣内諸侯是也
[027-20a]
 禮卿大夫出封加一等諸侯入臣或降一等鄭武公
 以伯爵入為司徒則是七命而降之以六命也命之
 升降不同以其勢之屈伸異故也世之禄嗣不同以
 其功之厚薄異故也盖外則有功之所封不世嗣不
 足以崇其徳内則佐王而己不世禄不足以稱其功故
 外者必嗣不絶功臣之世也内則必禄不棄賢者之
 後也禮曰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
 子孫言國則嗣可知言采則禄而已然卿大夫固有
[027-20b]
 常數而采地固有常地使其身死而繼之不絶何采
 地之可食邪
 李氏曰古者生財有道用財有禮故仕者世禄而有
 餘也雖然未嘗不教之使盡其材致其美以見於事
 業唯其有禄也所以異於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
 唯其有放黜也所以異於官人以世者也
 石林葉氏曰内之公卿大夫其受田視公侯伯子男
 固亦通稱為諸侯也内以世禄為主而有賢者亦得
[027-21a]
 世爵外以世爵為主而不賢亦止於世禄然則諸侯
 之子自非大惡猶得襲位而公卿大夫之子必賢而
 後爵豈輕内而重外乎盖古者公卿大夫有功徳則
 出封為諸侯是在外之世爵者乃内之世禄世臣也
 至諸侯有功徳亦必入而為公卿是在内之世禄者
 或在外之世爵諸侯也内外更易而輕重所以均者
 此先王之仁政也
 永嘉徐氏曰古者寰内諸侯世其禄而不嗣與寰外
[027-21b]
 諸侯異者何哉先王為官擇人不以私害公功不可
 忘報故世其禄以報功官不可以非賢故不世其位
 為官擇人公卿大夫選命賢者為之不以父兄故而
 私授之也以父兄故而世其官則非公選矣有虞之
 時賞延於世所以報功至於殛鯀興禹亦不以父之
 惡而廢其賢唯其功而己矣三代之際皆以世禄夏
 之縣内諸侯不世爵而外諸侯則世爵内諸侯何以
 不世非賢不任也外諸侯何以世盖繼世以象賢傳
[027-22a]
 國以報功也殷人貴富說者謂臣能世禄曰富以見
 殷之大夫亦世禄也自紂官人以世不問賢否皆嗣
 其位而不易先王之官始壊矣周之興也文王治岐
 仕者世禄而詩言凡周之士不顯亦世盖忠厚之化
 雖周王皆世禄也裳裳者華之詩作棄賢者之類絶
 功臣之世而世禄亡矣然周之制畿内之地有功者
 與之不令世有至於畿外之地則容或世嗣矣温畿
 内之邑也成王嘗以封蘓忿生矣襄王又以賜晉文
[027-22b]
 矣晉復以與狐氏陽氏而後及郤氏盖王官之大邑
 畿内之采地亦不使無功者得以世守也至於諸侯
 之大夫其有功者得世其禄官有世官則有世族是
 也無功則奪之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是也若有功
 則不奪之矣春秋之時卿以世襲不復計功矣然其
 初猶為近古故無駭與俠皆書其名不書其世以其
 未賜族也自後官不擇人世執其柄春秋於周書尹
 氏武氏仍叔之子於魯書季友仲遂盖譏世卿也卿
[027-23a]
 既世襲權移於下馴至三家專魯六卿分晉則内諸
 侯不世官之制先王防微杜漸之意深矣漢之封國
 有山河之誓諸王列侯襲父故爵外諸侯得以嗣守
 而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嵗得任同産子一人為
 郎然不以徳選至哀帝時始除其令亦謂其官以世
 不以賢而不得私愛害公選也唐大宗嘗欲功臣並
 世襲刺史使後嗣長為藩翰而長孫無忌固辭而遂
 止時于志寧亦奏古今異時非乆安計馬周論宗室
[027-23b]
 功臣悉藩國世守其政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正
 欲絶之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存之則欒黶之惡己
 暴盖時世異變雖外諸侯亦不可使世其官也天寳
 以後地分於將領而藩鎮得以世襲遂使自辟其人
 自強其兵唐卒以此召亡太祖皇帝懲五季之變遂
 與趙普議削藩鎮之權而制其錢榖收其精兵自李
 彞興馮暉折御卿之外餘皆不使之世襲盖深識時
 變者矣
[027-24a]
 劉氏孟冶/曰封土有定法故先王嚴内外之辨本強
 則國安故先王有禄嗣之别畿内而封諸侯以嗣則
 天子之公卿大夫何以禄養畿外而不封諸侯則藩
 宣屏翰焉得其人故内之諸侯則惟食采地外之諸
 侯則得以世其爵也
 武夷胡氏曰隱公三年書尹氏卒尹氏天子大夫世
 執朝權為周亂階家父所刺秉國之均不平謂何者
 是也以氏書者志世卿非禮為後世鑒也或曰世卿
[027-24b]
 非禮裳裳者華何以作乎曰功臣之世世其禄世卿
 之官嗣其位禄以報功也故其世可延位以尊賢也
 故其官當擇官不擇人世授之柄黨與既衆威福下
 移大姦根據而莫除人主孤立而無助國不亡幸爾
 春秋於周書尹氏武氏仍叔之子於魯書季友仲遂
 皆志其非禮也
 方氏曰自畿以内皆天子所有也豈人臣之所專凡
 内之受國者止於食土之毛而已而不得世有其地
[027-25a]
 自畿之外固諸侯所共也豈天子之所私故凡外之
 受國者非特食其地之所出而又得以世嗣焉其固
 先王輕其内而重其外哉以為内之諸侯使之有其
 地則無以綂於一而強天子之勢矣外之諸侯不使
 之專其國則孰能勤於王而相與以安天下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次國之君不
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
 鄭氏曰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衮三公八命矣復加一
[027-25b]
 命則服龍衮與王者之後同多於此則賜非命服也
 虞夏之制天子服有日月星辰周禮曰諸公之服自
 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孔氏曰此一經論王制三公以下次國小國之君爵
 命之數制謂王者制度三公八命身著鷩冕若加一
 命則為上公而著衮冕故云一命卷九命卷龍之外
 依制不合有其服若有加益者是君之特賜非禮法
 之常則雜記謂之襃衣也此則禮緯九賜之衣服與
[027-26a]
 宗伯再命受服不同此篇皆王者之制於此特言制
 者以三公位尊又加一命其事極重故記者特云制
 也卷字周禮及覲禮皆作衮鄭註虞夏之制天子服
 有日月星辰者臯陶謨云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
 辰山龍華蟲作㑹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繡是也日
 一月二星辰三山四龍五華蟲六此六者皆畫於衣
 宗彞七藻八火九粉米十黼十一黻十二此六者皆
 繡於裳至周則日月星辰畫於旌旗又登龍於山取
[027-26b]
 其神登火於宗彞取其明尊神明也而冕服九章一
 曰龍二曰山三曰華蟲四曰火五曰宗彞皆畫以為
 繢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黻皆絺以為繡則
 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之衣三章裳四章凡
 七也毳之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希之衣一章裳二
 章凡三也𤣥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之𤣥焉
 衣法天故章數竒裳法地故章數耦引周禮司服文
 云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
[027-27a]
 先王則衮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
 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𤣥冕鄭引此者
 證三公一命衮也然則此經三公一命卷謂周制也
 周以前則山在衮上不得云一命衮也
 長樂陳氏曰星五星也辰十二次也華蟲雉也宗彞
 虎彞蜼彞也粉粟米米聚米也黼白黑文也黻黑青
 文也盖日月星辰在天成象者也山龍華蟲虎蜼藻
 火粉米黼黻在地成形者也在天成象者道之運乎
[027-27b]
 上在地成形者道之散乎下道固始終於東北故山
 龍而降始山終黻莫不有序何則山居東北冬春交
 也龍春也華蟲夏也虎秋也蜼冬也周而復始則藻
 春也火夏也粉米中央也黼秋冬交也黻冬春交也
 龍與華蟲陽之陽也故繪而在衣虎與蜼陽之隂也
 故繡而在裳然則古者合三辰以在服備十二章以
 則天數故章與四時相順後世判三辰以在旗而服
 止九章以法陽數故章與四時相變觀周禮稱衮冕
[027-28a]
 禮記稱天子龍衮又曰龍卷以祭上服言龍衮而不
 言山則升龍於山可知也司服五章之服則毳冕毳
 毛物毛物虎蜼也五章言毳冕而不言藻則升火於
 宗彞可知也升春物於冬春交之上升夏物於春之
 前則章與四時相變可知也禮書/
 嚴陵方氏曰王之三公在朝則八命而服七章之鷩
 冕及其出封加一等乃賜之以九章之衮冕衮雖三
 公可服非有加則不賜也凡以有制存焉爾故曰制
[027-28b]
 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詩言衮職有闕維仲山
 甫補之盖謂是矣以八命而加一命則九命矣故曰
 不過九命不過九命則典命所謂以九為節者也不
 過七命則典命所謂以七為節者也不過五命則典
 命所謂以五為節者也
 馬氏曰加之以卷者言人臣之極也賜可以加而命
 不可以加周官所謂唯賜無常是也然則天子龍衮
 諸侯黼大夫黻士𤣥衣纁裳而三公亦得以服衮者
[027-29a]
 盖其服衮則同而其旒數則異也故三公有降龍而
 無升龍
 山隂陸氏曰侯伯七命若加一命則為州牧又加一
 命是為州伯牧亦伯也皆九州之長知然者以周官
 乃施典于邦國曰建其牧立其監而王制云天子之
 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知之也牧八命
 也九命則謂之伯伯正名其為長盖上公一命卷者
 也然入天子之國亦曰牧避二伯也牧八命而冕服
[027-29b]
 七章常七旒猶三公八命服鷩冕卿六命服毳冕牧
 雖八命即為方伯猶賜秬鬯秬鬯九命之賜也故王
 季為州伯詩曰瑟彼玉瓉黄流在中傳以謂九命然
 後錫以圭瓉文侯之命平王錫之秬鬯圭瓉孔安國
 謂平王命為侯伯
 李氏曰陽中則動以變故易於震為龍隂極則静以
 止故易於艮為山龍取其變也山取其止也臣體常
 者也三公入於王朝則全於臣故服衮冕八章而其
[027-30a]
 章以山為首詩曰是以有衮衣兮無以我公歸兮是
 也君制變者也上公出封於外則全於君故服衮冕
 九章而其章以龍為首周官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
 如王之服是也三公衮以山摯以璧上公衮以龍摯
 以圭其義一也卷龍衮也以其能見能躍能飛其伸
 也其屈也皆不可知故曰卷猶雲門謂之大卷也
 石林葉氏曰莫非制也於衮而特言之者以衣服制
 之顯者盖一隂一陽之謂道道之在天者以日月為
[027-30b]
 之運星辰為之紀其施於人則仁而已無為而仁者
 山也仁而不可知者龍也仁藏於不可知而顯於可
 知者禮也禮者文而已其文可知者華蟲也凡此皆
 以象天徳也天徳者陽也故作繪而在上宗彞者虎
 雖之彞也何以知其然以禮謂之毳而鄭氏謂之虎
 蜼鄭氏必有所受之是以知其然也虎者義也蜼者
 智也蜼能以尾室鼻而禦雨患是能達於體用趨時
 能變此所以為智也為虎又象之於宗彞者以其奉
[027-31a]
 宗廟為大事也其清足以自潔而可薦者藻也其明
 足以燭物而可以烹餁者火也米養人者也粉之則
 其利散而均於養人而已不足以為道必有以裁制
 之斧者所以為裁斷也施裁斷不可以無辨黼者辨
 物之謂也其位在東北隂陽於是辨焉凡此所以象
 人徳人徳隂也故絺繡而在下五帝之徳同乎帝則
 具乎天徳故三辰為上而龍以仁次於山火以明次
 於藻三王之徳應乎人則具乎人徳日月星辰既登
[027-31b]
 於旗則冕服不可不法乎天道故龍以變化不可知
 而登於山火以明而有功則登於宗彞然則舜之冕
 服盡於十二周之冕服止於九章而此言三公一命
 卷者其人在内八命而出封加一等則從九章而衮
 冕也盖三公近於天子而爵位盛大其徳無私其仁
 足以長人而藏於不可知故衮冕自龍而下九章如
 王之服卿在内則六命其出為侯伯之君則從七命
 而鷩冕卿雖爵位次於公而為諸侯伯則其仁亦足
[027-32a]
 以長人以其顯於可知故鷩冕自蜼而下七章如公
 之服大夫在内則四命其出為子男之君則從五命
 而毳冕大夫雖帥人以智而進退以義故毳冕自藻
 火而下五章如侯伯之服凡此諸侯之冕不純乎臣
 道則以衣之在上者為主若大國之卿三命而已其
 道苟足以養人則可以輔國故絺冕自粉米以下三
 章如子男之服小國之卿一命而已其徳苟足以辨
 善惡則無枉己而仕故𤣥冕自黼而下如卿之服凡
[027-32b]
 此諸臣之冕皆純乎臣道則以裳之在下者為主衣
 在上所以象乎陽其色用𤣥𤣥則赤而兼黑陽以隂
 雜之也裳在下所以象乎隂其色用纁纁則黄而兼
 赤隂以陽雜之也𤣥者北方之屬天道在北則寂然
 不動而纁者南方之屬地道在南則有為以與萬物
 相見形而上者寂然不動而出於無為故衣用𤣥所
 以尊道形而下者有為與萬物相見而代有終者地
 道故裳用纁所以下功諸侯有時而在人上則主乎
[027-33a]
 道而體天唯其在内嫌於外逼天子故其命以八以
 六以四則從隂之數至於在外者有君人之道故其
 命以九以七以五則從陽之數諸臣無時而不在人
 下則主乎功而法地唯其法地故在内而言陽數則
 無嫌於天子在外而言隂數則亦無疑於其君無嫌
 疑者以其位卑也故下曰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
 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然周官言公之孤四
 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
[027-33b]
 命與此異同何也盖古者孤卿大夫雖有常名而其
 職固有相通者矣以其相通有孤而兼卿大夫為之
 者周官詳於其職故舉上以及於下王制略其兼官
 故舉下而見於上猶之孟子之言卿大夫元士受地
 視公侯伯子男其制為略王制則兼三公附庸而言
 之其制為詳不害其意同也
 永嘉徐氏曰古者設官之制其爵以五其命以三自
 上公九命至於子男五命品級異等而不可亂自上
[027-34a]
 公衮冕侯伯鷩冕至於子男毳冕儀章異數而不可
 越周官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諸臣五等之命司服自
 公之服至子男之服所衣之服必從其命其命不差
 則其服不僭先王所以正名分而章服采也故嘗論
 衣服之制自黄帝堯舜取諸乾坤以為衣裳盖法天
 地以制為上下之服非私自創立之也虞夏之制天
 子祭服自日月以下十有二章盖㑹天地萬物於一
 身以照臨百官文采物色靡一不傋而臯陶謨所載
[027-34b]
 五服五章以命有徳謂之天命自天子十二章至卿
 大夫之三章其别為五如天造地設不可紊也公之
 衮冕其章數同於王而其旒數則異故上公之衮無
 升龍而旒則以九固自有等殺也豈曰公之服與王
 同而得純用之無所等倫於其間哉自成王命魯公
 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而禘祀用衮冕為魯禮之
 常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東遷之始晉武公之
 大夫請命於周而無衣之詩作始曰無衣七兮次曰
[027-35a]
 無衣六兮雖晉侯國豈無七章之衣而固不敢上視
 侯國庶幾於六命之服而列於天子之卿猶愈乎否
 也其猶知存王制也其後晉文之伯周之䇿命為侯
 伯而賜之大輅鷩冕之服則是猶出於王命而不輕
 以禮假人也當魯僖公之時尚存諸侯命有三等之
 制諸侯薨於朝㑹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於是有以
 衮斂盖子男加二等則服上公衮冕之服是出於上
 之特恩而諸侯不敢私僭也豈非西周之澤未逺而
[027-35b]
 制度猶未泯乎
 三山林氏曰黄帝始備衣裳之制舜觀古人之象繪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於衣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於裳以
 法乾坤以昭象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徳能備十二物
 也使服其服者當須有是盛徳焉繪以三辰所以則
 天之明尤為君徳之光自黄帝以來歴代之制莫不
 然也周人特備以斿繅之數耳周禮乃無十二章之
 文司服惟有衮冕至𤣥冕說者謂周登三辰於旗服
[027-36a]
 惟冕九章嗚呼何說之異也自堯舜至三代文物日
 以盛名分日以嚴儀章日以著夫子於四代禮樂特
 曰服周之冕取其文之備尊卑之有辨也何得至周
 反去三辰之飾盖不過據左氏三辰旂旗之文左氏
 謂旗有三辰何嘗謂衣無三辰邪豈有王者象三辰
 之明厯代皆飾於衣周人特飾於旗有何意乎況又
 謂上公九章而王服亦九章將何所别周公制禮防
 亂萬世乃至於無别郊特牲云祭之日王被衮以象
[027-36b]
 天則十二章備鄭氏謂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魯禮也
 夫被衮以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魯之足云豈有周制
 以九魯乃加以十二之理乎
 秦溪楊氏曰詳玩司服經文則知有虞作服十二章
 周亦十二章昭然甚明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之
 服自鷩冕而下鷩冕七章衮冕九章推而上之則天
 子之服十二章可知享先王則衮冕衮冕者繪衮龍
 於服而冕也享先公饗射則鷩冕者繪華蟲於服而
[027-37a]
 冕也盖服有六而冕則一先鄭謂六服周冕是也祀
 昊天上帝之服備十二章則繪三辰於服而冕可知
 也今不曰三辰而冕而曰大裘而冕果何與盖享先
 王先公之禮備乎文則以衮鷩之文明之祀昊天上
 帝之服尚乎質則以大裘之質名之與牲用犢席用
 槀秸器用陶匏之意同所以尊天也祀昊天上帝之
 服雖不言三辰然服備十二章則三辰不待言而可
 見矣鄭氏乃謂有虞十二章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
[027-37b]
 於旌旗冕服惟有九章然公自衮冕而下王又自衮
 冕而下君臣同冕略無區别必無是理賈公彦云鄭
 氏九章此無正文鄭並以意解之則疏家已知其非
 而不信之矣惟其並以意解故後世尊用其説始有
 悟其上下之無等尊卑之失次者魏明帝以公卿衮
 衣黼黻之制擬於至尊遂制天子服繡衣公卿服織
 文矣唐長孫無忌以帝祭日月服元冕旒三章而三
 公亞獻服衮孤卿服毳鷩貴賤無分而天子遂止於
[027-38a]
 服衮他冕盡廢者矣先王制禮必本於天理人情之
 公自上古至於周天子仰則天數路十二就常十二
 斿馬十二閑圭尺二寸繅十二就而冕服之章莫不
 皆然鄭氏謂周以日月星辰畫於旗而冕止九章不
 知龍登於旗山登於俎黼登於扆九章亦可損乎前
 乎康成如漢明帝用歐陽說義天子備十二章三公
 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其說猶用
 周制也自鄭氏以意解經九章之說於是乎始故行
[027-38b]
 之後世卒有不厭於人心并與古制而去之者可勝
 嘆哉
 講義曰周官典命曰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
 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鄭氏謂大夫為子男卿
 為侯伯然則三公九命次國七命小國五命可知矣
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

 鄭氏曰不著次國之卿者以大國之下互明之此卿
[027-39a]
 命則異大夫皆同周禮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
 命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
 孔氏曰此一節論大國小國卿大夫命數多少不同
 之事大國之卿不過三命則知次國之卿不過再命
 大國下卿再命則知次國下卿一命故鄭云互明之
 大國上卿三命下卿再命次國上卿再命下卿一命
 小國上下卿並皆一命故云卿命則異大夫則大國
 次國小國皆同一命以大國下卿再命差之明大夫
[027-39b]
 一命又小國大夫一命則次國亦可知矣是大夫皆
 同也此夏殷制案周禮公國之孤四命與餘卿不同
 則知此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亦謂孤也大國下卿再
 命者謂除孤以外之卿就再命之中分為中卿下卿
 也故前文云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是也次國
 之卿再命亦謂上卿執政者若魯之季孫下卿一命
 亦分為中下二等故前文云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
 夫是也小國之卿雖同一命亦分為三等故前文云
[027-40a]
 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
 其下大夫其大國次國小國大夫雖同一命當皆分
 為上下二等文已具於上今總云下大夫者對卿言
 之
 嚴陵方氏曰大國對下卿言卿指上中可知小國特
 言卿則兼三等之卿可知言下大夫則不及上中者
 蓋諸侯無中大夫而卿即上大夫故也前言上中下
 之所當而與此不同者位雖視其命不能無詳略之
[027-40b]
 異故也典命著諸臣之命又與此不同者此非周制
 故也故此命不及於士焉盖爵出於命至周始列士
 於爵故也夫命者禮儀之等數受制於天子之名也
 以貴賤有常數厚薄有定分猶天命焉是以謂之命
 也
 山隂陸氏曰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
 卿與下大夫一命不著次國之卿者以命數與大國
 同而典命所謂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是也然則
[027-41a]
 周官子男之卿再命今此云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
 命者盖言畿内小國之卿如此與上小國二卿皆命
 於其君同義鄭氏謂或者欲見畿内之國二卿與是
 也
 李氏曰周官典命職曰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
 夫再命其士一命侯伯之卿大夫亦如之子男之卿
 再命其大夫一命士不命其大國所謂諸侯之國而
 其小國則所謂庶方小侯之國與
[027-41b]
 講義曰以卿考之大國次國小國之卿皆有上中下
 三等之别其大夫皆有上下二等之别至於命數之
 多寡則三命再命一命是也故記者舉其略曰大國
 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由是推之則大國之上卿三命中卿下卿皆再命次
 國之上卿再命中卿下卿皆一命小國之卿與上國
 次國小國之大夫皆一命可不言而喻也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
[027-42a]
定然後禄之
 鄭氏曰論謂考其徳行道藝辨謂考問得其定也易
 曰問以辨之爵謂正其秩次禄與之以常食
 孔氏曰此一節論擇賢材任以爵禄之事官其人必
 先論量考問事已分辨得其定實故云辨雖考問知
 其實未明其幹能故任以事事又幹了然後正其秩
 次除授位定然後與之以禄
 嚴陵方氏曰民之有材猶木之材也欲授之以官可
[027-42b]
 不隨其人材而用之乎然一人之知識固不足以盡
 其大小之論也可不與衆而公言之乎故必先論之
 後又言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者盖辨之然
 後定使之者不必官之任官者不止於任事皆重輕
 之别也此特言民材而已然則進士之賢者焉其言
 所以不同
 馬氏曰凡民之材有大小之不同其徳則有知仁聖
 義中和其行則有孝友睦婣任恤其藝則有禮樂射
[027-43a]
 御書數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之者論其徳行道藝
 之實而視其材之所有也論之已辨然後使之任其
 事也才足以充公卿之任則使之為公卿才足以充
 大夫士之任則使之為大夫士故任事然後爵之爵
 有髙下則禄有厚薄位者視其爵禄之髙下而禄者
 稱其爵之等差也故曰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
 之凡此皆所以官民之材也下又曰司馬辨論官材
 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至位定然後禄
[027-43b]
 之亦與此同意也周官曰以徳詔爵以能詔事所謂
 徳者即賢之謂以能詔事者乃任事者也盖司馬辨
 論官材論國中之士也凡官民材者兼萬民而言之
 也養國中之士與養萬民之士盖有以異也論國中
 之士其法則致詳故考校於中年論萬民之士其法
 則致略故三年然後論之雖其考校之法有異而其
 論辨之意則同也
 長樂陳氏曰先王之官民材論之出於衆使之出於
[027-44a]
 獨任事然後爵之則以爵稱材位定然後禄之則以
 禄稱爵論使盡其實則在下者無妄進之濫爵禄適
 其宜則在上者無妄施之失下言論定然後官之任
 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與此不同者任事然後
 爵之能者也任官然後爵之賢者也此言官民材下
 言論進士之賢者則賢能之辨可知
 石林葉氏曰人之材或成其為賢或成其為能必論
 其所長而使之論所長而既别矣入而使之長民而
[027-44b]
 民化出而使之治民而民安則可以任事矣既任事
 而後爵之以公侯伯子男之位大夫士之位位既定
 而後禄之以百里七十里之田雖然不可不與士共
 之故孟子曰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
 察之古之君子審克如此而必與士共之者以士上
 足以兼大夫而下至國人者也
 延平周氏曰使之故任以事爵之故其位定使之則
 固有稍食而所謂禄之者言采邑也
[027-45a]
 廬陵胡氏曰論謂物論自古用人必采公論以辨别
 當否任事然後爵之所謂試可位定謂材稱其位公
 論翕然定矣然後禄之末世位不定而尸禄者滔滔
 皆是
 
 
 
 
[027-45b]
 
 
 
 
 
 
 
 禮記集說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