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八      宋 衛湜 撰
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徳車結旌
 鄭氏曰兵車尚威武不崇敬武車亦兵車綏旌盡飾
 也綏謂垂舒之也徳車乗車結旌不盡飾也結謂收
 歛之
 孔氏曰此一節明徳車兵車旌旗之異兵車武車皆
 革路也取其建戈刃即云兵車取其威猛即云武車
[008-1b]
 旌謂車上旗旛也尚威武故舒散旗幡垂綏然徳車
 謂玉路金路象路木路四路不用兵故曰徳車徳美
 在内不尚赫奕故結纒其旒著於竿也
 嚴陵方氏曰少儀又言武車不式者對言之則如此
 獨言之則如彼也夫兵車言武之器戎車言武之事
 革車言武之飾廣車言武之備其所以為武車則一
 也路車言徳之美齊車言徳之和道車言徳之辨斿
 車言徳之純其所以為徳車則一也周官道車載旞
[008-2a]
 斿車載旌此則武車徳車並言旌者猶司常通謂之
 九旗也
 藍田吕氏曰綏上車繩也御者升車正立執綏則垂
 曳於下也綏旌者其旒垂曳如車之綏也結旌者斂
 旒於杠發揚者武之事也故旌之垂曳象之斂藏者
 徳之事也故旌之收結象之
 長樂陳氏曰武欲有為以顯仁故綏旌徳欲無為以
 藏用故結旌攷之於詩車攻曰悠悠斾旌出車曰彼
[008-2b]
 旟旐斯胡不斾斾六月曰白斾央央長發曰武王載
 斾凡此言兵車之所建故皆曰斾以其綏旌故也庭
 燎曰言觀其旂采菽曰其旂淠淠泮水曰其旂茷茷
 載見曰龍旂陽陽閟宫曰龍旂承祀凡此言徳車之
 所建故不曰斾以其結旌故也春秋傳曰辛未治兵
 建而不斾壬申斾之是武車之旌以綏為主也周官
 王乗以朝謂之道車而此謂之徳車是朝祀賔封之
 車以徳為主故也 又曰武不可覿欲其隠也綏而
[008-3a]
 蔽之所以藏不測之用文不可匿欲其昭也揭而示
 之所以顯可見之仁建大白於革路則受之以義建
 大麾於木路則服之以智王之飾是車則為武於武
 車言綏旌以蔽之非神武而何建大常於玉路則格
 之以道建大旂於金路則接之以仁建大赤於象路
 則示之以禮王之飾是車則為徳於徳車結旌以示
 人非顯徳而何然則結旌綏旌取其隠顯之理而已
 廣安游氏曰古之制禮者有屈伸之義當其伸也於
[008-3b]
 人無所屈當其屈也於己有所不伸夫有美而見之
 泰也隠之謙也乗車而不式泰也式敬也君子於己
 徳之美常隠常謙而於人也無往而不敬焉今夫徳
 車結旌所以為謙也盛服而襲所以為晦也君子之
 道有所自足於内則無待汲汲以求見乎其外故其
 見人也常謙常敬常儉常遜有若無實若虛此禮樂
 之至文所從而生也此由於所當屈而以屈為禮焉
 若夫用兵禦侮之事獨異於此衆車皆式兵車獨不
[008-4a]
 式衆車皆結其旌兵車獨垂綏其旌服他服則皆有
 温然之容而介胄獨有不可犯之色常人以拜為敬
 而介胄以不拜為敬此由於所當伸而以伸為禮也
 李氏曰古者王有戎田之事則乗兵車而無所式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至於乗兵車非先王之所謂
 武也故於不式則曰兵車王有宗廟祭祀之事則乗
 徳車而兵車綏旌以從示有威而不用有備而不行
 則聖人之所謂神武也故於綏旌則曰武車
[008-4b]
史載筆士載言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
載貔貅
 鄭氏曰史士從於㑹同各持其職以待事也筆謂書
 具之屬言謂㑹同盟要之辭載謂舉於旌首以警衆
 也禮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前驅舉此則士衆知所有
 所舉各以其類象青青雀水鳥鳶鳴則將風鴻取飛
 有行列也士師謂兵衆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摯
[008-5a]
 獸也書曰如虎如貔士或為仕
 孔氏曰自此至各司其局明君以軍行之禮史謂國
 史書録王事者王若舉動史必書之王若行往則史
 載書具而從之也不言簡牘而言筆者筆是書之主
 則餘載可知士謂司盟之士言謂舊事也王行宜警
 衛善惡必先知之又軍陳卒伍行則並銜枚無喧聲
 若有非常不能傳道且人衆廣逺難以周徧故前有
 變異則舉類示之左傳云前茅慮無是也青旌謂畫
[008-5b]
 為青雀旌上舉示之軍士望見則知前值水也鳶今
 時鴟也鴟鳴則風生風生則塵埃起故前有塵埃則
 畫鴟為開口如鳴時於旌首而載之不言旌從可知
 也鴻鴻鴈也鴈飛有行列與車騎相似故前有車騎
 則畫鴻於旌首而載之古人不騎馬經典無言騎者
 今言騎是周末時禮虎亦兵衆之象若前有兵衆則
 舉虎皮於竿首摯獸猛而能撃謂虎狼之屬貔貅是
 一獸亦有威猛若前有猛獸則舉此貔貅欲使衆見
[008-6a]
 以為防也或云與虎皮並畫作皮於旌也一云並載
 其皮貔一名豹虎類也爾雅云貔白狐也
 崔氏曰士必載盟㑹之詞者或尋舊盟或用舊㑹之
 禮應須知之故載自随也
 藍田吕氏曰史國史掌為辭命者也士史之有司也
 國史撰述故載筆以書其辭命也有司藏書故載言
 以備其討論也二者皆以職從君者也師行號令非
 可以言傳也使衆易聞者莫如金鼓使衆易見者莫
[008-6b]
 如旌旗師行之前必逺為斥堠以備不虞故為物色
 旌旗之上舉而示衆使為之戒自青旌而下皆以物
 色之類表其事也木色青水之所生也故有水則以
 青旌象之
 嚴陵方氏曰載謂建之於車而警衆於後也周官言
 析羽為旌此言青旌則以青雀之羽為之也上言旌
 則下之鳴鳶飛鴻皆析羽為之也車以人乗焉故曰
 乗馬以人騎焉故曰騎卑者之行以馬馬在前車在
[008-7a]
 後車騎之行最為有序士貴而卒賤師衆而旅寡上
 言士則舉貴以該賤下言師則舉衆以兼寡也
 山隂陸氏曰青雀水鳥無所取之取諸己也青主水
 則知水在前也言鳴鳶義在鳴也言飛鴻義在飛也
 古稱黄帝以車戰蚩尤以騎戰又齊魯相遇以鞍為
 几則軍之有騎尚矣
 廬陵胡氏曰載猶載質之義士謂命士孔云司盟之
 士恐非水屬青者如青龍之類多矣不必水雀也載
[008-7b]
 抗也所謂載斾舊並音戴非也春秋之時左師展以
 昭公乗馬而歸此騎之漸此言騎知禮記出周末漢
 世虎摯猛獸軍旅之象故舉其皮於旌首舊云畫其
 皮恐非也
行前朱鳥而後𤣥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繕
其怒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鄭氏曰以四獸為軍陳象天也急猶堅也繕讀曰勁
 又畫招摇星於旌旗上以堅勁軍之威怒象天帝也
[008-8a]
 度謂伐與歩數局部分也
 孔氏曰前明軍行逄值之禮此明軍行象天文而作
 陳法也前南後北左東右西也朱鳥𤣥武青龍白虎
 四方宿名也軍前宜㨗故用鳥軍後宜殿故用𤣥武
 𤣥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用也左為陽陽能發生象
 其龍變生也右為隂隂沈能殺虎沈殺也軍之左右
 生殺變應如龍虎也此雖陳法但不知如何為之今
 之軍行畫此四獸於旌旗以標前後左右之軍陳朱
[008-8b]
 雀是禽而云獸者通言耳招摇北斗第七星也春秋
 運斗樞云北斗七星一天樞二璇三機四權五衡六
 開陽七摇光也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標案此摇光
 即招摇也在下云端者魁以上為首標以下為端也
 北斗居四方宿之中以斗末從十二月建而指之則
 四方之宿不差今軍行法之亦作此北斗星在軍中
 舉之於上以指正四方使四方之陳不差故云招摇
 在上也並作七星而獨云招摇者舉指者為主也勁
[008-9a]
 利也其怒士卒之怒也軍行既張四宿於四方標招
 摇於中上象天之行故軍旅士卒起居舉動堅勁奮
 勇如天帝之威怒也鄭云畫招摇星於旌旗上則四
 物皆畫可知矣牧誓武王誓衆云不愆于六歩七歩
 乃止齊焉四伐五伐乃止齊焉一擊一刺為一伐鄭
 註尚書云伐謂擊刺也始前就敵六歩七歩當止齊
 正行列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當止齊正
 行列也左右有局者軍之在左右各有部分不相濫
[008-9b]
 也各司其局者軍行須監領故主帥各有所司部分
 也
 藍田吕氏曰青龍在左左東方也夀星大火析木之
 分主之白虎在右右西方也降婁大梁實沈之分主
 之朱鳥在前前南方也鶉首鶉火鶉尾之分主之𤣥
 武在後後北方也星紀𤣥枵娵訾之分主之以是四
 物畫之於旗立於軍之左右前後以象天體之周旋
 也周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所謂交龍為旂者象青
[008-10a]
 龍也熊虎為旗象白虎也鳥隼為旟象朱雀也龜蛇
 為旐象𤣥武也四方之旗九旗之遺象也置招摇於
 旗首以象斗之回旋旂之所指則伐之如天之怒也
 急迫之也繕脩也言作而致其怒也各司其局離局
 姦也
 馬氏曰軍之耳目在旗鼓故以朱𤣥青白以别其方
 色所以用象也先王之征伐非私怒也致天討而已
 故繪四方之星所以見奉天討之義也急繕其怒者
[008-10b]
 王赫斯怒是也進退有度以一衆也書曰左不攻于
 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
 荀子曰將死鼓御死轡士大夫死行列則可謂有局
 矣君子有不戰戰必勝凡以此也
 朱氏曰龍者陽之中而能變者故能濳而能飛虎者
 隂之中而能化者故能伏而能躍鳥者陽之極故能
 飛而不能潛龜者隂之極故能伏而不能躍此所以
 名四方之宿也招摇者冬夏寒暑以其所建而後成
[008-11a]
 然非所以成寒暑冬夏者也有冬有夏其以日月之
 行乎軍旅者所以飾怒也故招摇在上以繕其怒而
 已王建日月之大常軍師所以為疾徐進退之節而
 武功所由成也先王為天吏致天討故行前朱雀而
 後𤣥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摇在上以應乎天然其
 得天下也以民故又以交龍為旂熊虎為旗鳥隼為
 旟龜蛇為旐以順乎人聖人之兵應乎天順乎人而
 已矣
[008-11b]
 廬陵胡氏曰先儒以招摇為北斗星以指四方使軍
 陳不差此緯書不經也經意蓋謂主兵者以四獸之
 旌招摇指揮耳繕完也春秋傳云征繕又鄢陵戰云
 繕甲兵急繕其怒謂完師以出不喪其威鄭以繕為
 勁恐非
 山隂陸氏曰行讀如字王行前朱雀旟是也後𤣥武
 旐是也左青龍旂是也右白虎旗是也招摇在上大
 常是也居中以名四方招摇在斗柄端急繕急之繕
[008-12a]
 之夫怒所以威衆急或易竭無以繕之後將不繼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

 鄭氏曰父者子之天殺己之天與共戴天非孝子也
 必求殺之乃止兄弟之讎常執殺之備交遊之讎不
 吾辟則殺之交遊或為朋友
 孔氏曰此一節論親䟽復讎之法天在上故曰戴言
 不可與共處於天下也檀弓云父母之讎寢苫枕干
[008-12b]
 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鬭是矣而
 調人云父之讎辟諸海外者謂孝子之心不許共讎
 人戴天必殺之乃止調人謂逄遇赦宥王法辟諸海
 外孝子雖欲往殺力所不能也兄弟謂親兄弟也不
 反兵者帶兵自随也見即殺之檀弓云父母之讎不
 反兵兄弟之讎仕弗與共國而此云兄弟不反兵者
 蓋父母不反兵於普天之下兄弟則不同乎國而已
 而亦不反兵者則以同體重之也而調人云辟諸千
[008-13a]
 里之外者亦謂㑹遇赦之法檀弓又云銜君命而使
 雖遇之不鬬雖同不反兵與父母之讎異矣朋友亦
 報讎不同國者謂不共五等一國之中也
 藍田吕氏曰殺人者死古今之通刑也殺之而義則
 殺之者無罪故令勿讎讎之則死調人之職是也殺
 之而不義則殺之者當死宜告于有司而殺之士師
 之職是也二者皆無事乎復讎也然復讎之文雜見
 於經傳之間考其所以得復者必其讎人之勢甚盛
[008-13b]
 緩之則不能及故遇之則殺之不暇告於有司也亦
 有法之所已赦或罪不麗於法有司莫得而辟者仁
 人孝子不得已而行王法亦不得不從而許也然調
 人猶和之而使辟弗辟然後執之不失法之信且伸
 仁人孝子之義父之讎報之之意誓不與讎同生死
 所以弗共戴天也寢苫不仕以喪禮自處也手不捨
 兵雖寢不忘故枕戈也雖市朝不避故不反兵而鬬
 也居兄弟之讎則殺於父矣仕而不共國則猶可以
[008-14a]
 仕也銜君命而使雖遇之弗鬭猶有所避也所與居
 父讎同者不反兵而已居從父兄弟之讎則又殺於
 兄弟矣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主人者其
 子也從主人而殺之不為戎首也復讎輕重之義不
 越是三等而已此皆天屬之讎若以義推之則君之
 讎眡父師長之讎眡兄弟主友之讎眡從父兄弟而
 已主者大夫之臣稱其君也友者吾同志也此篇所
 稱交遊之讎蓋友也言交遊而不言從父兄弟亦互
[008-14b]
 文也
 長樂劉氏曰先王復讎之法特施於不辟者而已世
 亂吏汚而先王之法不行凡有辜罪乃罔恒獲小民
 方興相為敵讎由是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
 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兵戈相尋莫之或息則其所復
 豈特不辟者而已哉
 嚴陵方氏曰周官調人之法則使之辟而不得讎經
 之所言則使之讎而不容辟使之辟而不得讎者上
[008-15a]
 之法使之讎而不容辟者下之情周官所主者法經
 所主者情既不可廢法以徇情又不可忘情而徇法
 處之者欲適中而已
 馬氏曰先王以恩論情以情合義其恩大者其情厚
 其情厚者其義隆是故父也兄弟也交遊也其為讎
 則一而所以報之者不同或弗與共戴天將死之而
 耻與之同生也或不反兵將執殺之而為之備也或
 不同國將逺之而惡其比也嗚呼聖人不能使後世之
[008-15b]
 無讎亦不能使之釋讎而不報惟稱其情義而已矣
 若夫公羊論九世之讎則禮失於太過而所報非所
 敵矣漢之時孝子見讎而不敢復則法失於太嚴而
 孝弟之情無所伸矣非曲禮之道也
 廬陵胡氏曰公羊説復百世之讎古周禮説復讎之
 義不過五世許氏云魯莊與齊㑹是不復百世之讎
 也案春秋書莊公事皆深責其同讎狩娶讎女何不
 譏乎又夾谷之㑹書至以危之豈許其不復讎也但
[008-16a]
 百世之説太迂耳
 講義曰所謂復讎者以其寃而已非寃則不當復也
 且復讎乃人之情而非有司之法昔之議者曰子復
 父讎丁寜其義於經而深著其文於律以為不許復
 讎則傷孝子之心許復讎則傷有司之法専殺無以
 止其端矣此至論也若公羊言父不受誅子復讎可
 也則以臣而讎其君可以為訓乎
 廣安游氏曰古之治天下也求以禁天下之暴亂而
[008-16b]
 使之相安於斯世公法行於上私義伸於下使天下
 而有暴亂之人則以公法治之苟限於公法則以私
 義制之聖人之治天下常有自視歉然不及之心而
 為廣求所以濟其不及之道不以為制之在己而皆
 得也以為制之公法而不足則由於私義而制之夫
 是以暴亂者無所逃其罪而人安其生此三代治天
 下之通道也夫所謂讎皆王法之所不及公法有時
 而失之者聖人因禮而為之法曰某讎也是其子弗
[008-17a]
 與共戴天者也某讎也是其兄弟所必報而不反兵
 者也某讎也是其交遊之所不同國者也反兵謂反
 家取兵不反兵者謂志在復讎須㬰不忘常執兵自
 随以為備也三讎者皆以殺人而言人之子弟交遊
 皆得報而殺之弗戴天者辟諸海外若在海内則是
 讎不吾辟為同戴天人子得殺之兄弟之讎辟諸千
 里之外讎不吾辟而在千里之内則得殺之交遊之
 讎不吾辟而與吾同國則得殺之凡此皆聖人所許
[008-17b]
 也夫不共戴天則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父母矣不
 反兵則世之暴者不敢害人之兄弟矣不同國則世
 之暴者不敢害人之交遊矣一説主友之讎視從父
 兄弟説者主友謂主宰師友則是從父兄弟師友交
 遊皆不同國也傳曰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人倫
 者以君臣父子朋友言也聖人之意以為無故而殺
 人者君誅之君誅之不得則子報之子報之不得則
 兄弟報之兄弟報之不得則交遊報之古者於五典
[008-18a]
 之中而為之朋友非苟然也自秦以來謂生殺不可
 假諸他人而私讎皆不許復其弊起於秦漢之際遊
 俠之士睚眦殺人椎剽成俗時君世主不堪其暴於
 是一切禁止而不為之區别公法不明於上私義不
 伸於下强凌弱衆暴寡孝子順弟賢人義士熟視而
 無如之何蓋自秦漢以來下之私相殘殺而無告者
 不知其㡬何人矣自漢以來子報讎以其獄上者有
 司常不知所以處之至唐而陳子昻韓愈栁宗元之
[008-18b]
 議於是起焉子昻之議報父讎者誅之而旌其閭柳
 宗元固已闢之然初無一定之説韓愈之言曰子報
 父母讎以其獄上尚書省使百官集議聞奏自漢至
 唐惟愈此説粗為得之然愈踈於經學亦不能明先
 王之敎然復讎之事苟欲從古則其所以為天下之
 道舉必如三代而後可三代之時上焉者皇極立而
 公法行治不一出於法而私義得以參乎其間此古
 所以能使人復讎者此其一也次焉者以天下為家
[008-19a]
 自天子諸侯之國皆為比閭族黨之制以域其民吏
 與民相親如其家人則其比閭族黨之間徳怨美惡
 交相知之而明於其讎民不轉而之他則無越國而
 殺人者殺人而不知其主名與雖知其主名而不知
 其積怨之所自則雖有實怨而不知有初無怨而假
 怨以殺人亦不可得而報今也民得轉而之他則其
 復讎之際其故焉可得而考若此者古之所以復讎
 者亦其一也下焉者人倫之義不明而所謂交遊者
[008-19b]
 比於途之人使後世如古焉復交遊之讎則是途之
 人妄相殺也而可乎夫交遊不得報而兄弟之報因
 以輕兄弟之報輕而子之報因以不行人之情勢積
 靡使然此後世所以不如古而古之所以許人復讎
 者亦其一也此三者古可以許人復讎而後世不可
 之故今欲依古之道許人復讎則為有司者道法交
 有所不備不許人復讎則傷孝子順弟賢人義士之
 心嗟夫後世所以不能復古其弊豈可縷數哉
[008-20a]
 新定顧氏曰二禮載復讎事向頗疑之治平盛世井
 井有綱紀安有私相報讎之事然天下事亦不可知
 四海至廣事變萬端豈可以一律論成周所以存此
 一條亦是縁人之情如父母出於道忽被强寇刼盜
 殺害其子豈容但已在旁必力鬬與之俱死不在旁
 必尋探殺之而後已此乃人子之至痛追思殆不欲
 生縱彼在窮荒絶域亦必欲尋殺之以雪父母之寃
 故不與共戴天也不共戴天者不使之偷生俾與我
[008-20b]
 共戴天也然又看輕重如何讎亦非一端父母因事
 被人擠陷為人子者亦當平心自反不可専以報復
 為心或被人挾王命以矯殺雖人子之至恨然城狐
 社鼠不可動摇又當為之飲恨而不容以必報為心
 也凡此之類皆宜随事斟酌儻不顧事之曲直勢之
 可否各挾復讎之義以相搆害則是刑戮之民大亂
 之道也荅問/
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
[008-21a]
之辱也
 鄭氏曰壘軍壁也數見侵伐則多壘荒穢也
 孔氏曰此明食禄所宜任其事也四郊者王城四面
 皆有郊近郊五十里逺郊百里諸侯亦各有四面之
 郊里數随地廣狹故云四郊卿大夫尊髙任當軍帥
 若有威徳則無敢見侵尸禄素餐寇戎充斥數戰郊
 坰故多軍壘罪各有歸故為卿大夫之耻辱地采地
 士邑宰為君邑宰必宜地民相得若使地廣而荒廢
[008-21b]
 民散而流移亦邑宰之恥辱也
 藍田吕氏曰立乎人之本朝者卿大夫也大夫則謀
 人之國矣有常職以食於上者士也士則任人之事
 矣謀人之國國危則任其責任人之事事不治則任
 其責
 馬氏曰先王之時賢者使之出長而國之謀議繋焉
 能者使之入治而民之事功繋焉卿大夫之辱以國
 之謀議繋焉不能折衝禦侮故也士之辱以民之事
[008-22a]
 功繋焉不能使之樂事勸功故也昔衛發在衛社稷
 不辱季梁在随楚兵不加子罕在宋晉覘知其不可
 伐莊子在卞齊人忌而不敢過蓋賢者之在人國也
 有智以先人而鄰國之兵不能至有仁以感人而鄰
 國之兵不忍至有勇以服人而鄰國之兵不敢至如
 此則四郊豈其多壘乎郎之戰公叔禺人曰君子不
 能為謀也士不能死也則四郊多壘亦士之辱也蒍
 掩為政於楚畫土田井衍沃子産為政於鄭民歌之
[008-22b]
 曰我有田疇子産闢之則地荒不治亦卿大夫之辱
 也記所言特其所主者而已言亦士之辱則卿大夫
 之辱可知
 長樂陳氏曰國亡大縣邑公卿大夫士皆厭冠哭於
 太廟則四郊多壘雖士亦辱也特言卿大夫之辱者
 以責重者為言故也不言國君之辱者蓋主危臣辱
 主辱臣死言國君之辱則臣之罪不特辱而已
 山隂陸氏曰國功曰功今如此愧於食功治功曰力
[008-23a]
 今如此愧於食力士食力者也
 永嘉戴氏曰謀人之國而四鄰謀動其國家則亦焉
 用是卿大夫為也受人民之寄而地荒民散自鄉遂
 之吏皆有責焉天下之患莫大於任人責者偃然自
 大晏然自如國有禍患而恬然不以為辱也主憂臣
 辱主辱臣死為卿大夫者皆自知其辱必求去是辱
 也不能一朝居矣
 李氏曰文王之興也有四夷之難則城于朔方而以
[008-23b]
 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諸侯之患故城於東方而以仲
 山甫至幽王之時則西戎東夷交侵師旅並起故大
 夫閔時曰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然則四郊多壘士不
 可以慮乎曰師所以毒民也惟士不可為也然地廣
 大荒而不治者卿大夫不可以不憂故曰亦士之辱
 推而言之則隂陽之不燮天工之不亮其公孤之辱
 歟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筴敝則埋
[008-24a]
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
 鄭氏曰惰為無神也祭服祭器龜筴并牲皆不欲人
 䙝之也焚之必已不用埋之不知鬼神之所為祭於
 公助祭於君也
 孔氏曰此一節明接神及歸俎之禮臨祭須敬鬼神
 饗徳怠惰則神不歆也焚之埋之異者服是身著之
 物故焚之牲器之類並為鬼神所用雖敗不知鬼神
 用與不用故埋之若不焚埋人或用之是䙝慢也祭
[008-24b]
 於公謂士助君祭鄭因君以明臣言大夫以下自祭
 其廟則使人歸賔俎故曽子問曰攝主不歸俎明正
 主則歸也
 新安朱氏曰註云無神謂神不在也
 馬氏曰事鬼神者以敬為主故臨祭不惰敬之存於
 心也焚之埋之敬之見於物也孔子於齊則慎周之
 諸侯在廟則肅肅則臨祭不惰可知矣君子雖貧不
 鬻祭器雖寒不衣祭服則焚之埋之可知矣特牲饋
[008-25a]
 食禮賔出之後佐食徹阼俎堂下俎畢出鄭康成謂
 兄弟及衆賔自徹而出俎惟賔俎有司徹歸之夫衆
 賔已祭於士猶自徹其俎則大夫出祭於公其自徹
 可知矣大夫士祭於公自徹則大夫祭於大夫不必
 自徹也孔子之於魯膰肉不至蓋於是時自徹之禮
 廢矣
 講義曰事神以敬為主故臨祭欲無惰容語曰祭如
 在記曰有司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也大矣祭於公
[008-25b]
 祭巳則自徹其俎蓋不以勤君之執事而忘盡臣職
 也
 横渠張氏曰祭器祭服以其常用於鬼神不敢䙝用
 故有焚埋之理至於衰絰冠屨不見有所以毁之文
 惟杖則棄諸隐者不免有時而䙝何以不焚埋毁喪
 服者必於除日其毁也散諸貧者或於守墓者可也
 蓋古人不惡凶事而今人以為嫌留之於家人所不
 悦故不如散之若焚埋之乃似惡喪服
[008-26a]
 藍田吕氏曰祭服者服以事鬼神人之所御也牲器
 龜筴鬼神之物非人之所用也人之所御則焚之焚
 之陽也鬼神之所用則埋之埋之隂也君祭而臣與
 執事毋敢視賔客故自徹其俎以出
 長樂劉氏曰四物皆用之以交於神明者也不焚不
 埋則移於他用不已瀆於神明哉
 山隂陸氏曰言凡則豈特士而已蓋俎大夫亦自徹
 以歸則主人使歸之據大饗卷三牲之俎歸於賔館
[008-26b]
 蓋曰賔館則主人之辭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
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
 鄭氏曰諱辟也生者不相辟名衛侯名惡大夫有名
 惡君臣同名春秋不非卒哭乃諱敬鬼神之名也嫌
 名謂音聲相近若雨與禹丘與區也偏謂二名不一
 一諱皆為其難辟也孔子之母名徴在言在不稱徴
 言徴不稱在也逮及也謂幼孤不及識父母恩不至
[008-27a]
 於祖名孝子聞名心瞿諱之由心此謂庶人適士以
 上廟事祖雖不逮事父母猶諱祖
 孔氏曰自此至問諱一節論諱與不諱之事古人生
 不諱故卒哭前猶以生事之至卒哭後服已受變神
 靈遷廟乃神事之且言之則感動孝子故諱其名也
 鄭註嫌名引雨與禹音同而義異丘與區音異而義
 同二者各有嫌疑禹與雨有同音嫌疑丘與區有同
 義嫌疑如此者則不諱必其音同義同乃始諱也孔
[008-27b]
 子之母名徴在案論語云足則吾能徴之矣是言徴
 也又云某在斯是言在也王父母謂祖父母也若及
 事父母則諱祖也若幼少不及識父母故不諱祖父
 母也
 庾氏曰諱王父母之恩正應由父所以連言母者婦
 事舅姑同事父母且配夫為禮諱敬不殊故幼無父
 而失母者則可以諱王父母也
 馬氏曰始死而諱是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也卒哭而
[008-28a]
 不諱是之死而致生之不智也聖人知其然故將𦵏
 則有賜諡易名之禮卒哭則有舍舊諱新之令以明
 生事於此畢鬼事於此始也禮不諱嫌名若曽子不
 以諱晢而不稱昔者裼裘之類是也
 長樂劉氏曰死而不諱則安忍而忘親二名而均諱
 則易犯而難辟聖人知其然為之諱名之禮使之卒
 哭而諱所以盡愛敬之心二名不偏諱所以適言語
 之便
[008-28b]
 藍田吕氏曰父之所諱子亦諱之雜記曰王父母兄
 弟世父叔父姑姊妹與父同諱是也
 嚴陵方氏曰父母之言則子之所當從者也逮事父
 母則親聞父母之言矣故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
 不聞父母之言焉故不諱王父母
 横渠張氏曰言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此尤非
 義禮雖合諸人情然未有不諱祖者也又如以木鐸
 徇于廟曰舍故而諱新如此則此説又不用也又如
[008-29a]
 先君以獻武諱二山則是雖數世祖猶諱也是難於
 盡信書
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
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
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鄭氏曰無私諱謂臣言於君前不辟家諱尊無二也
 大夫之所則辟君諱也詩書臨文不諱為其失事正
 廟中謂有事於髙祖則不諱曽祖以下亦尊無二也
[008-29b]
 於下則諱上臣於夫人之家恩逺則不諱質猶對也
 婦親逺於宫中言則辟之問禁問俗問諱皆為敬主
 人也禁謂政敎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國城中也
 孔氏曰人於大夫之所止得辟公家之諱不得辟大
 夫之諱所以尊君諱也玉藻云於大夫所有公諱無
 私諱此承上君所無私諱故略之廟中謂祝嘏辭説
 有事於禰則諱祖已上夫人君之妻夫人本家所諱
 臣雖對君前言語不為諱也婦諱謂婦家之諱但於
[008-30a]
 婦宫中不言耳門謂婦宫門若於宫外則不諱故臣
 對君前則不諱也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敎所忌國
 如今國門内也門主人之門也主人祖先君名宜先
 知之欲為辟之也
 何氏曰詩書謂敎學時也臨文謂執禮文行事時也
 案論語云詩書執禮是敎學惟詩書則誦禮則不誦
 臨文行事若有所諱則並失事正故不諱也
 田氏曰雜記母之諱宫中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此
[008-30b]
 婦諱與母諱同者雜記分尊卑此據不出門大略言
 之耳
 熊氏曰大功亦諱小功不諱若小功與父同諱則亦
 諱之故雜記云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與父
 同諱是父之世叔父及姑姊妹以下皆為之小功父
 為諱故已從父為之諱
 藍田吕氏曰君所無私諱廟中不諱謂君前臣名父
 前子名也大夫之所有公諱廟中下則諱上其義同
[008-31a]
 也玊藻云於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此所謂私諱大
 夫之私諱也不辟之嫌於君君所無私諱者謂己之
 私諱也有所尊也不得伸私恩也敎學必以詩書有
 所諱則學者終有惑也文字所以示於衆有所諱則
 失事之實必有害也夫人之諱與婦諱不出門同大
 功小功不諱者恩輕也禁若孟子言問國之大禁然
 後敢入是也俗謂其國之禮俗有與他國不同者也
 問諱賔為主人諱也私諱不出門門之内雖賔亦得
[008-31b]
 諱之所以敬主人也
 廬陵胡氏曰君所無私諱欒鍼於晉君之前名其父
 書是也詩書不諱誦詩讀書時也臨文不諱文謂文
 章也舊云禮文恐非故玉藻云敎學臨文不諱大功
 小功不諱記禮叢脞其説不一問俗知風俗好尚問
 諱敬地主
 嚴陵方氏曰公所無私諱則私之尊不伸於公故也
 私所有公諱則公之尊無往而不伸故也范獻子聘
[008-32a]
 於魯而不知先君之諱則入門可以不問其諱乎
 講義曰凡言於大夫之所則衆所當諱者皆諱也玉
 藻云士於君所言大夫没矣則稱諡若字名士與大
 夫言名士字大夫於大夫所有公諱與私諱然則大
 夫之名亦固有衆所當諱者是所謂公諱也言公諱
 則君與大夫凡所當諱者皆在其中矣
 馬氏曰曲禮言王父母則於己為祖者也雜記言王
 父母則於父為祖者也於父為祖則於己為曽祖而
[008-32b]
 其服則小功於父為世父叔父姑則於己為從祖祖
 姑而其服亦小功於父為姊妹則於己為姑而其服
 則期與大功凡此以父為之諱而諱之是大功小功
 有所謂諱也大功小功不諱言其不與父同諱者而
 已
 李氏曰詩書不諱臨文不諱詩云駿發爾私箕子為
 武王陳洪範而曰邦其永昌是也
 臨川王氏曰邑國皆有竟竟内各有禁俗繫於國國
[008-33a]
 殊則有異俗國非特城中而已也
 
 
 
 
 
 
 
[008-33b]
 
 
 
 
 
 
 
 禮記集説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