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二      宋 衛湜 撰
禮不妄説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鄭氏曰不妄説人為近佞媚也君子説之不以其道
 則不説也辭費為傷信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好
 狎為傷敬
 孔氏曰禮動不虛若説人之徳則爵之問人之寒則
 衣之若無爵無衣則為妄説為人當言行相副有言
[002-1b]
 無行為辭費禮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級使上不逼下
 下不僭上故云禮不踰越節度也不侵侮者禮主於
 敬自卑而尊人故戒之不得侵犯侮慢於人也賢者
 當狎而敬之若直近而習之不加於敬則是好狎
 藍田吕氏曰妄説人者説之不以道也辭費者情不
 直也踰節則長幼貴賤親䟽亂矣啓侵之道也好狎
 則親暱慢易之心生矣啓侮之道也儉者自約而不
 侵人恭者自下而不侮人故君子之恭儉不侵侮於
[002-2a]
 人人無侵侮之者所謂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予亦欲
 無加諸人也三者不除則行不脩
 長樂劉氏曰五常之道同本乎性待禮然後著而不
 可挾之以七情也挾之以情者則是以禮妄説於人
 也辭費而輕義也踰節以縱欲也侵侮以慢人也狎
 玩以喪徳也情作於心斯賊其性五常之道由之以
 亡則禮失其本枝葉曷從而生
 永嘉周氏曰禮者正而已矣妄説人非正也辭費非
[002-2b]
 正也何也今人之所以妄説人者不有求於人必欲
 逭己責也人之所以辭費者不有矜己能必欲辭已
 過也君子無求而安於命不矜而過必改説以其道
 者正説也辭取其達者正辭也禮者分而已矣居下
 而犯上則踰上之節不知下之分也居上而逼下則
 踰下之節不知上之分也侵侮者失人不知人之分
 也好狎者失己不知己之分也君子明禮而知分故
 居上不驕為下不亂與人不爭處己必敬其所以作
[002-3a]
 事可法容止可觀而為萬夫之望者也
 廬陵胡氏曰禮不妄説人惡容説也不辭費禮雖不
 可輕費妄用亦不可以煩費為辭貴於合禮説文云
 辭不受也
 新安朱氏曰禮有常度不為佞媚以求説於人也不
 辭費辭達則止不貴於多不好狎狎謂親褻
 毛氏信卿/曰禮不能不説人特不妄説耳禮不能無
 辭但不費辭耳説之以道何惡於説辭達而已何惡
[002-3b]
 於辭
 石林葉氏曰説人不以其道則其言多而煩也故不
 妄説人則無辭費處非其分則終必至於凌物也故
 不踰節則無狎侮於人無狎侮於人故能脩身無辭
 費故能踐言踐言而行之則行可久言可道此禮之
 本所以立也
 金華應氏曰不妄説人不辭費所以養其正大簡易
 之心也不踰節所以致其審謹密察之功也不侵侮
[002-4a]
 不好狎所以持其莊敬純實之誠也
 馬氏曰辭者達意而己非君子之所尚也費則過辭
 而傷於信矣禮所以有節者以其不敢過也故喪非
 不能極隆而終於三年者為其不敢過哀也一獻之
 禮賔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者為其不敢過樂
 也凡為此者皆所以不踰節
 金華邵氏曰禮所以防人之情妄以説人則與情俱
 靡矣禮不可以菲廢有費而辭則以菲廢禮矣東坡
[002-4b]
 曰用器之為便而祭器之為貴褻衣之為便而衮冕
 之為貴哀欲其速而伸之三年樂欲其不已而不得
 終日此不妄説人之謂也或貴於多而大或貴於髙
 而文庭實旅百之儀四海九州之薦此不辭費之謂
 舊説以為不費於言辭豈經意乎踰節不已則至於
 僭上逼下侵侮不已則至於紛爭鬬辨好狎不已則
 至褻瀆慢忽禮皆在所禁焉
 永嘉戴氏曰孟子曰禮之實節文斯二者禮者節文
[002-5a]
 之謂也故禮亦謂之節猶規矩防閑不可越也書曰
 徳盛不狎侮故狎侮人者皆徳薄者也數侵侮人而
 好與人狎不特失人必且失己其為無禮也大矣
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
 鄭氏曰踐履也言履而行之言道言合於道質猶本
 也禮為之文飾耳
 孔氏曰凡為禮之法皆以忠信仁義為本禮以為文
 飾行脩者忠信之行脩言道者言合於仁義之道則
[002-5b]
 可與禮為本也
 藍田吕氏曰君子之善行以脩身踐言為之本其行
 禮也以行脩言道為之本以是為質則所見於外者
 皆文也
 長樂劉氏曰敬用乎五事所以脩身也允蹈乎五常
 所以踐言也是禮有其本可謂善行矣行以此脩則
 言協於道禮之體質於是成矣
 永嘉周氏曰人不可以不為善也雖小善而必為然
[002-6a]
 後能為大善舜之所以為舜者以其樂取諸人以為
 善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從之莫能禦也然則如之何
 斯可以為善矣曰脩身也踐言也脩身者必敬踐言
 者必忠忠與敬者為善之大端入徳之要也故謂之
 善行行篤敬則行脩矣言忠信則言道矣故曰義以
 為質禮以行之又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行脩言
 道所以為禮之質也苟無其質雖習於曲禮威儀之
 多君子不謂之知禮
[002-6b]
 金華應氏曰曲禮三千以敬為首然容貎辭氣雖持
 敬之所先而脩身踐言謂之善行尤為禮之所本故
 自安民而下歴陳夫長敖從欲志滿樂極之戒與夫
 事賢交衆持已接物之道凡皆所以脩身善行而不
 欲從事於空言焉是所以為禮之質也不反之於質
 而徒區區於繁文末節之間亦外焉而已
 嚴陵方氏曰禮之文則見乎事禮之質則存乎人言
 行存乎人者也故曰禮之質也樂記又以中正無邪
[002-7a]
 為禮之質者蓋惟行脩言道乃能中正無邪曲禮言
 其始樂記言其終所以為質則一也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敎
 鄭氏曰謂君人者取於人謂髙尚其道取人謂制服
 其身來學不往敎尊道藝
 横渠張氏曰行脩言道則當為人取不務狗物强施
 以引取乎人故往敎妄説皆取人之弊也
 藍田吕氏曰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學者之道也禮
[002-7b]
 聞來學不聞徃敎敎者之道也取猶致也致於人者
 我為人所致而敎之在敎者言之則來學者也取人
 者我致人以敎已在敎者言之則往敎者也猶言勞
 心者治人乃我治其人勞力者治於人乃我為人所
 治也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致人以教
 己非誠有志於學也學而非誠則敎亦無益此其所
 以不可也古者友不可以有挾也況於師乎雖天子
 不召師況於學者乎
[002-8a]
 永嘉周氏曰君子有財以給天下之求有道以應天
 下之問其心必欲無一夫之不獲其所而天下之人
 皆至於道聖人在上則行其道聖人在下則懐其志
 故堯舜所以猶病於博施濟衆而孔子乃於其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此豈取人而往敎所得周
 哉蓋取人則失已往敎則枉道聖人中道而立使天
 下之人皆得取於我而來學以求正焉則己立而給
 不匱道大而應無方然後天下之人皆得與被其澤
[002-8b]
 長樂陳氏曰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所以勉其學者
 禮聞來學不聞往敎所以戒其敎者
 馬氏曰夫規矩準繩之所以為平者謂夫物以為揆
 而不揆乎物也君子正己為法於後世亦猶規矩準
 繩而已故曰天下有道以道狥身天下無道以身狥
 道未聞以道狥乎人也取人而不取於人則所謂狗
 乎人者也孟子曰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
 諸侯乎君子所以不往敎者非矜奮以自髙也其禮
[002-9a]
 然也
 廬陵胡氏曰取於人以身下人也舜取於人以為善
 是也取人謂屈人從已齊王欲見孟子而使之朝是
 也禮聞來學不聞往敎漢孫寳荅張忠云君男欲學
 文而移寳自近禮有來學義無往敎道不可詘是也
 新安朱氏曰此雖兩節其實互明一事也取於人者
 童蒙求我朋自逺來也取人者好為人師我求童蒙
 也禮有取於人所以彼有來學無取人所以我無往
[002-9b]
 敎也
 永嘉戴氏曰夫取者非取諸人為善之取蓋可以取
 可以無取之意也夫物所以將禮因物之不至而失
 禮者有之故行禮者使人取於我不當使我取於人
 禮雖自卑而尊人然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故學者當致敬盡禮潔己以求進毋寜教者卑
 辭悦色俯首以求售其説也禮不聞往敎在己者若
 過髙不聞取人在己者無所利故禮之所以為可貴
[002-10a]
 也
 王氏子墨/曰取於人不聞取人為有餘者言也聞來
 學不聞往敎為不足者言也道者天下之所共而欲
 為君子者人心所同有餘者敎人不足者求敎於人
 此亦理之當然者也有餘者不以與人是以道自私
 而不與天下同為君子也不足者不肯尊師是自逺
 於道而不以君子待其身也二者之失宜若不足者
 之所急而非有餘者之患然使己為君子而使衆人
[002-10b]
 不與焉其用心果安在哉亦有道所不取也
道徳仁義非禮不成敎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
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鄭氏曰分辯皆别也
 藍田吕氏曰道徳仁義所以成已也敎訓正俗所以
 成人也分爭辯訟所以決疑事也君臣上下父子兄
 弟所以正大倫也皆有待於禮者也兼天下而體之
 之謂仁理之所當然之謂義由仁義而之焉之謂道
[002-11a]
 有仁義於己之謂徳節文乎仁義之謂禮仁義道徳
 皆其性之所固有本於是而行之雖不中不逺矣然
 無節無文則過與不及害之以至於道之不明且不
 行此所以非禮不成也先王制禮敎民之中而已敎
 不本於禮則設之不當設之不當則所以敎者不備
 矣敎訓正俗其義皆敎也立敎之謂敎訓説理義之
 謂訓皆所以正風俗之不正故曰非禮不備也理有
 可否則爭情有曲直則訟惟禮為能決之蓋分爭者
[002-11b]
 合於禮則可不合於禮則不可辯訟者有禮則直無
 禮則不直故曰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人之
 大倫由禮而後定也故冠昏喪祭射鄉朝聘所以明
 者人倫而已故曰非禮不定
 長樂劉氏曰古者聖王用其中以建天下之中者未
 始不由於道者也故仁也義也知也信也雖有其理
 而無定形附於行事而後著者也惟禮也同出於中
 同根於性而事為之物物為之名有數有度有文有
[002-12a]
 質或吉或凶或軍或賔或嘉咸有等降上下之制以
 載乎五常之道適於民心致其中和者也然則五常
 之道同本乎性待禮之行然後四者附之以為著此
 禮之所以為大而百行資之以成其徳焉其能配天
 地動鬼神厚人倫成敎化也不亦宜乎
 石林葉氏曰道徳有禮所以體之仁義有禮所以節
 之禮自其末推及於其本則始於道徳自其顯推至
 於其幽則終於鬼神
[002-12b]
 四明沈氏曰道徳仁義混然無偏倚之謂成楊墨之
 仁義去道徳而言之也老子之道徳去仁義而言之
 也二者皆有弊以執一偏不知禮也道徳仁義理一
 而名二體同而用殊各行於其所當行而不偏於一
 曲非禮不能也
 馬氏曰周之盛時民之祭祀喪紀冠昏飲射皆董於
 鄉閭之史動作起居無一日而不在於禮此敎訓正
 俗所以待禮而備也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意論
[002-13a]
 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此分爭辯訟所以待禮而決也
 君臣上下主於義而不可以無分無分則夷而終於
 亂父子兄弟出於恩而不可以無敬無敬則瀆而至
 於離此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所以待禮而定也
 永嘉戴氏曰學者始乎禮成乎禮何也五常之道惟
 禮有所據依不假事而見故學者當以執禮為先執
 禮則存敬存敬則非僻之心不入由是而之焉可與
 為善矣風俗不易正也將欲敎訓而整齊之非刑政
[002-13b]
 所能及也使天下各安其分則風俗正矣備之為言
 無一不順之謂也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典禮者折獄
 之道也獄之所以不決者由其無以服人心也決爭
 訟而一於禮則人心服矣其功可至於無訟君臣上
 下父子兄弟雖有自然之分然輕重厚薄必定於禮
 此禮之功所以與天地並也
 王氏子墨/曰夫禮者所以節文乎仁義者也仁義之
 實始於人心惻隠羞惡之間赤子愛親敬兄之際本
[002-14a]
 與生俱生之物率而行之固無非道存而有之固無
 非徳然人之得於天者不能無厚薄昏明之小異苟
 無禮以節文之則或過或不及將有發而不中節者
 不足以為仁義道徳之至矣故曰道徳仁義非禮不
 成授人以己之所知所能之謂敎訓説義理使人之
 昭明之謂訓君子之敎訓凡以正俗也俗之不正自
 夫民情之無節喜怒哀樂之縱恣視聽言動之無所
 防制者始惟有禮以節之則邪止於未形而百善自
[002-14b]
 此生百不善自此熄敎訓之要具足於禮無有餘事
 故曰敎訓正俗非禮不備凡人意氣相凌而不相下
 則有爭有訟爭訟者起於人之不能各以禮自持也
 今欲分其爭辯其訟亦在乎斷之以禮而已禮一明
 而曲直之情判故曰分爭辯訟非禮不決自天地定
 位而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大倫已存於其間而生
 民之初巢居穴處未有宫室棟宇之制衣鳥獸之皮
 未有冠冕服章之文茹毛飲血未有簠簋籩豆之數
[002-15a]
 林然羣居未有拜起坐立之節聖人因其自然之分
 制為尊卑貴賤長幼之禮寓於宫室衣服飲食拜起
 坐立之間以正君臣以辯上下以别父子以序兄弟
 於是人之大倫始昭然明白而不可亂故曰君臣上
 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灋非禮威嚴不
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鄭氏曰宦仕也班次也涖臨也莊敬也
[002-15b]
 孔氏曰左傳宣二年趙盾見靈輒餓問之云宦三年
 矣服䖍云宦學也是學職事為官也朝朝廷也次謂
 司士正朝儀之位次也治軍謂師旅卒伍各正其部
 分也涖官謂卿大夫士各有職掌行法謂司㓂士師
 明刑法皆用禮威嚴乃行周禮都宗人禱祠鄭註云
 祠謂報賽又小宗伯註云求福曰禱得求曰祠案熊
 氏曰宦謂學仕宦之事學謂習學六藝此二者俱是
 事師非禮不親祭祀者國家常禮牲幣之屬以供給
[002-16a]
 鬼神惟有禮乃能誠敬
 藍田吕氏曰宦學事師學者之事也班朝治軍涖官
 行法仕者之事也禱祠祭祀供給鬼神交神明之事
 也皆有待於禮者也宦家臣也雜記云宦於大夫者
 之為之服也蓋仕為家臣而未升諸公蓋亦學為仕
 者也故宦者學為仕之稱也學者學道藝者也二者
 之學皆有師師弟子之分不正則學之意不誠學之
 意不誠則師弟子之情不親而敎不行故曰非禮不
[002-16b]
 親班朝者正朝位也治軍者齊軍政也涖官行法者
 臨官府以行法令也三者皆仕者所以治衆也禮明
 乎尊卑上下之别則分無不守令無不從此所以非
 禮威嚴不行也禱祠祭祀則郊社宗廟之常祀也内
 則盡志外則盡物所以供給鬼神鬼神無常享享於
 克誠禮者敬而已無敬則不誠故曰非禮不誠不莊
 東萊吕氏曰此通前叚只是一禮字孝經只是一孝
 字凡事皆歸之孝此類須參求其所以然
[002-17a]
 李氏曰於宦學事師也有以治其内故曰非禮不親
 於班朝治軍涖官行法也有以治其外故曰非禮威
 嚴不行於禱祠則禮者所以成内而成外也故曰非
 禮不誠不莊
 永嘉戴氏曰夫禮主於分分主於嚴疑非所以為親
 也然粲然有文以相接而情意交通乃其所以為親
 也狎則不敬不敬則乖戾随之矣故曰非禮不親夫
 厲威嚴以服人者在法令法令不從則在刑戮今而
[002-17b]
 曰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何也夫人之
 所以畏者非死也惟有以回復其心使人知自畏而
 已矣上下嚴整肅然皆有敬心故雖董之以文辭而
 人知懼上下偷惰傲然皆有慢心雖刀鋸鼎鑊人何
 畏焉漢儀略就禁止喧譁晉軍有禮戰勝可用其麤
 者猶且若是而況斯民瞻其顔色望其容貎而敢生
 慢易者乎禱祠祭祀謂行禮之時也供給鬼神謂祭
 祀之物也
[002-18a]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鄭氏曰撙猶趨也
 孔氏曰君子有徳有爵者之通稱王肅云君上位子
 下民何𦙍云在貎為恭在心為敬節法度也言恒趨
 於法度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推曰讓自道徳仁義
 以下皆須禮以成故君子之身行恭敬趨法度及退
 讓之事以明禮也
 横渠張氏曰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
[002-18b]
 之極也
 藍田吕氏曰禮者敬而已矣君子恭敬所以明禮之
 實也禮節文乎仁義者也君子撙節所以明禮之文
 也辭遜之心禮之端也君子退遜所以明禮之用也
 東萊吕氏曰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字字親切指示
 須當留意
 馬氏曰禮者即事之治也有其事必有其治君子知
 禮不可一日而廢也故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之義
[002-19a]
 使天下之人曉然知禮之意循而行之蓋禮之不明
 道之不行常出於在上者太髙而不中雖善而無徴
 故東晉之士以為禮不為君子設遂放棄而不用指
 法度為拘俗之士然則禮何由而明道何由而行哉
 廬陵胡氏曰鄭氏云撙趨也有自抑之意柳公綽撙
 節用度禇無量云撙奢靡
 王氏子墨/曰自道徳仁義以下皆不可無禮故君子
 之道明禮為先而禮之大本有三一曰敬一念之頃
[002-19b]
 無不敬也二曰節品節之使之中節也三曰遜自卑
 而尊人也禮之苟明則内之脩身外之治人幽之交
 神明者無不得其當而天下以治君民以安禮之不
 明則内之脩身外之治人幽之交於神明者無不失
 其當而天下以亂君臣以危故曰有禮則安無禮則
 危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
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002-20a]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敎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别於禽獸
 鄭氏曰聚猶共也鹿牝曰麀
 孔氏曰山海經云猩猩人面豕身能言語爾雅云二
 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鸚鵡是羽曰禽猩
 猩四足而毛本獸今云禽獸者凡語有通别别而言
 之羽則曰禽毛則曰獸通而為説鳥不可曰獸獸亦
 可曰禽故易曰王用三驅失前禽則驅走者亦曰禽
 周禮司馬職云大獸公之小禽私之則禽未必皆鳥
[002-20b]
 也又周禮以禽作六摯卿羔大夫鴈白虎通云禽者
 鳥獸之總名以此諸經證禽名通獸者以小獸可擒
 故得通名禽也
 藍田吕氏曰人之血氣嗜慾視聽食息與禽獸異者
 幾希特禽獸之言與人異耳然猩猩鸚鵡亦或能之
 是則所以貴於萬物者蓋有理義存焉聖人因理義
 之同然而制為之禮然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男女
 有别人道所以立而與天地參也縱慾怠敖滅天理
[002-21a]
 而窮人欲將與馬牛犬彘之無辨是果於自棄而不
 欲齒於人類者乎
 長樂陳氏曰禽獸有知而無義有知故能言無義故
 未嘗有禮人則有知有義有知而無義不亦禽獸之
 心乎樂記曰作為鞉鼔椌楬則作者為之始為者作
 之繼也聖人作為禮以敎人使之行脩言道其大有
 以同天地之節其極有以合天地之化豈特使自别
 於禽獸哉然則自别於禽獸者衆人而已於明禮言
[002-21b]
 君子於為禮言聖人與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同
 意
 馬氏曰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夫人於禽獸其肖象性識固有間矣而
 曰幾希者在去存之間爾故曰飽食煖衣逸居而無
 敎則近於禽獸此聖人所以作為禮以教人使知獨
 貴於萬物而不失其良心也
 永嘉戴氏曰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幾
[002-22a]
 希之際甚可畏也夫人為物最靈聖人待人至重也
 而聖賢之論至曰與禽獸奚擇焉甚者至以為禽獸
 之不如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
 遄死聖賢之論迫矣學者可不知自畏邪民生之初
 其與禽獸等耳及其自知貴重自别異於禽獸者蓋
 聖人制禮之功也不然則與庶類同一嗜慾而已同
 一鬭爭而已夫篤厚以崇禮其功至於參天地育萬
 物禮之不行其禍乃至於與禽獸並善惡相絶如此
[002-22b]
 學者兢兢自持猶懼不免而況肆然無忌憚乎
 新安朱氏曰陸農師點聖人作是一句為禮以敎人
 是一句
太上貴徳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
而不往亦非禮也
 鄭氏曰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其次三王
 之世禮始興焉
 孔氏曰自此至不懾一節明世變道殊所貴有異雖
[002-23a]
 負販者必須有禮皇是三皇帝是五帝不云皇帝者
 鄭恐是一事不分故升帝於皇上禮運注亦謂大道
 行為五帝時其時猶淳厚不尚往來之禮所貴者在
 於有徳徳主務施但施而不希其反也三王之世施
 則望報務猶事也以為常事故其禮主尚往來
 藍田吕氏曰太上者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時也其
 治也文不勝質務存其實直情徑行無所事於禮故
 禮有不荅而人不非也後聖有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002-23b]
 由是交際之道興焉
 長樂劉氏曰太上者至極之稱猶言大備全徳之人
 也全徳之人自得而已奪之不以為損予之不以為
 益愛之不自以為仁利之不自以為義所謂不知有
 之者也其次奪之知損予之知益愛之為仁利之為
 義所謂親之譽之者也故施則必報是以不可無禮
 也自禮記左氏老子凡所言太上者皆若此繫其人
 不繫其時
[002-24a]
 馬氏曰禮之設所以縁人情也故曰報者天下之利
 也又曰禮得其報則樂聖人因人情之所樂制為往
 來之禮所以使天下之人亹亹而不倦也夫獻而必
 有酬酬而必有酢此往來之禮見於燕飲也主人出
 迎則客固辭客就東階則主人固辭此往來之禮見
 於際接也服之三年者其報必期服之期者報亦如
 之此往來之禮見於喪紀也其往而不來來而不往
 則禮失其報而為禮者有時而怠矣
[002-24b]
 王氏子墨/曰貴徳之世人以徳為當然而不知其為
 徳故恩怨之心不生相與羣於天地間者蓋澹如也
 何其至哉迨夫後世人知為徳而出於有心故以施
 報為美事一往一來禮之所在宜不能忘懐也及其
 衰則情文之繁而忠信之薄㢘於責己而重於責人
 一拜一言之不酬而怨有不可弭者甚者且施於君
 臣之際而以國士衆人二其心又甚則父子之間一
 借耰鋤而慮有徳色其不可解於心者且若是況相
[002-25a]
 望於等夷之人乎蓋嘗謂禮之本意使人恩怨之心
 可銷而太上之風可還也魚以泉涸而相與處於陸
 相濡以沫相嘘以濕曾不若相忘於江湖夫處緩急
 而知相嘘濡亦可謂有情矣然有一不以濕沫相沾
 丐雖不能言其中獨無憾乎處江湖而相忘處陸則
 相濡嘘夫豈不善要不若江湖之無事故與其有恩
 怨之心而為世俗之紛紛孰若姑務自盡而求如太
 上之相忘哉明乎此則知所謂施報者禮也向之所
[002-25b]
 謂貴徳者亦禮也尚安有衰世之事
 山隂陸氏曰施報者往來之情往來者施報之迹方
 其仁義之施報則存乎情及禮之往來則見乎迹
 永嘉戴氏曰昔人有厭世多事而為之説曰民至老
 死不相往來嗟夫使民不相往來相忘於無事豈不
 大善而人情決無不相往來之理凡人之情近而不
 相得則凶或害之既悔且吝故逺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聖人有憂之以為上古之時其
[002-26a]
 民施而不望報中古之時有施斯有報矣施而不報
 禍之所由起也於是制禮以文之使民知有往來柔
 伏天下好爭之心於跪拜俯伏辭遜唯諾之間人不
 知其為功也聖人制禮之意固為夫多事者設也而
 曰禮所以為多事是亦不察於制禮之本矣以此坊
 民猶有一言之不酬一拜之不荅而兩國為之暴骨
 者況絶滅禮樂置天下於無事乎一日無禮天下之
 事始不勝其繁矣
[002-26b]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
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鄭氏曰負販者尤輕恌志利宜若無禮然懾猶怯惑
 孔氏曰貧者好怯惑畏人使心志不遂知禮者則持
 禮而行之故志不懾怯
 横渠張氏曰學禮學者之盡也未有不須禮以成者
 也學之大於此終身焉雖徳性亦待此而長惟禮乃
[002-27a]
 是實事舍此皆悠悠聖庸共由此途成聖人不越乎
 禮進庸人莫切乎禮是透上透下之事也
 東萊吕氏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古人見得分明
 如此
 藍田吕氏曰人生於天地之間其强足以凌弱其衆
 足以暴寡然其羣而不亂或守死而不變者畏禮而
 不敢犯也人君居百姓之上惟所令而莫之違者恃
 禮以為治也一人有禮衆思敬之有不安乎一人無
[002-27b]
 禮衆思伐之有不危乎此所以繫人之安危而不可
 不學者富貴者人之所共敬者也貧賤者人之所共
 慢者也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之至賤猶不敢慢
 而必有所尊況人之所共敬者乎古之君子不侮鰥
 寡不畏强禦苟無禮以節於内則外物之輕重足以
 移其常心矣故富貴者知其所當敬則不驕不淫貧
 賤者知其所自敬則志不懾
 永嘉戴氏曰安危之機生死之本也有禮則安安則
[002-28a]
 生矣無禮則危危不足言也死將至矣聖人制禮之
 意所以生斯人也一日無禮則民有不得其死者矣
 禮以卑為主以恭為本有自是之心者不可以語禮
 有自大之心者不能以行禮故禮者所以柔伏其侈
 大之意而習為退遜謙下之道故有禮之人其容肅
 然以正其氣粹然以和望其顔色而知其人之可親
 也其容狠其氣暴望其顔色而生慢易之心者必其
 無禮之人也富貴之失禮以驕貧賤之失禮以諂驕
[002-28b]
 者失於亢諂者失於卑其為失禮一也
 馬氏曰孟子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田野
 不闢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
 無日矣常人之所先而聖人以為後衆人之所緩而
 智者以為急蓋知治亂之原而審乎安危之數也孔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無禮者所謂幸
 而免也先王之禮如此其急其可以不學乎禮之自
 卑而尊人者所以息暴亂之禍止邪於未形者也負
[002-29a]
 販者庶人之賤禮之所略者也王道之行猶知有尊
 尊長長之義況富貴禮之所自出其可以不知禮乎
 夫富貴之所以驕淫貧賤之所以懾怯者以内無素
 定之分而與物為輕重也好禮則有得於内而在外
 者莫能奪矣
 嚴陵方氏曰易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而禮以
 地制故自卑而尊人也負者惟以力為事販者惟以
 利為事以力為事者猶有所尊而況所當好徳者乎
[002-29b]
 以利為事者猶有所尊而況所當貴義者乎富貴之
 人則所當貴義而好徳也富貴則易亢而失於驕淫
 貧賤則易折而失於志懾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
 淫者以禮能有所節故也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者以禮能有所立故也
 廣安游氏曰禮有屈有伸不専主於自卑然禮之行
 所謂謙也讓也恭也和也如此之類皆本於自卑而
 後能成則夫禮者要本於自卑而為主君子之為善
[002-30a]
 必役於善而後可故恭儉所以求役於仁信讓自卑
 者所以求役於禮古之君子其志於善剛果自力蓋
 如此也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君子為善有降焉
 有躋焉方其始也自屈降以求役於善及其久也其
 見益明其道益尊所謂躋也世之小人剛强頑悍不
 肯自屈於人不肯自役於善終歸於愚人而已鄭説
 負販者輕恌志利宜若無禮此説非也堯舜三代之
 世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則夫負販者亦皆孝弟之
[002-30b]
 人非若後世負販者之鄙暴也所謂負販之人當勞
 役之際宜若簡於禮而從其所安今也猶必有所尊
 焉長者先而少者後老者輕而壯者重若此者所謂
 必有尊也負販於道途猶爾況雍容於廟堂之上而
 不為禮哉故夫富貴之人則可以行禮之人也富貴
 之地則可以為禮之地也若樂於傲樂於縱樂於自
 尊則負販之不若矣
 王氏子墨/曰夫負販者豈素學禮者知有所尊則禮
[002-31a]
 非人性所有而人情之所安者乎在易之大壯曰君
 子以非禮弗履夫人而有禮其何壯如之故在貧賤
 則不懾在富貴則不驕不淫而物所不能屈也貧賤
 富貴本無二事以為貧賤則志必懾以為富貴則必
 驕必淫是惑於人欲而不知天理之所在故也好禮
 則在我者皆天理耳又孰為貧賤富貴也哉古之聖
 賢所以處窮達得喪之際優游閒暇一無足以動其
 心者蓋由其所好如此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
[002-31b]
 味也世未有知味而不好者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
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
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鄭氏曰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學書計有室有妻也妻稱室艾老也指使
 指事使人也六十不與服戎不親學老而傳謂傳家
[002-32a]
 事任子孫是謂宗子之父耄惛忘也春秋傳曰老將
 知耄及之悼憐愛也愛幼而尊老故不加刑期猶要
 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孔氏曰自此至以其制為一節明人幼而從學至於
 成徳終始之行皆遵禮制冠禮云棄爾幼志是十九
 以前為幼二十成人雖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至二
 十九通名弱冠三十而立血氣已定故曰壯也妻居
 室中故呼妻為室不云妻而云室者含妾媵事類為
[002-32b]
 廣白虎通云男三十筋骨堅强任為人父女二十肌
 膚充盛任為人母合為五十應大衍之數生萬物也
 三十九以前通曰壯壯久則强故四十曰强强有二
 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强二則氣力强也四十九
 以前通曰强年至五十血氣已衰髮蒼白色如艾也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堪為大夫服事也大夫得専事
 其官政六十至老之境不得執事但指事使人也七
 十其老已全則傳徙家事付委子孫鄭謂宗子父者
[002-33a]
 以經言傳者上受父祖之事下傳子孫子孫之所傳
 家事祭事為重若非宗子無由傳之但七十之時祭
 祀猶親為之其視濯概則子孫若至八十祭亦不為
 故王制云齊喪之事不及也庶子乃授家事於子非
 相傳之事故鄭知非庶子也耄者僻謬也人或八十
 而耄或九十而耄故並言二時也幼未有識慮則可
 憐愛老已耄則可尊敬雖有罪而同不加其刑辟也
 周禮司刺有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惷愚百
[002-33b]
 嵗則人子當用心求親之意而盡養道也
 河南程氏曰古之生子能食能言而敎之大學之法
 以豫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當以格言至
 論日陳於前雖未曉知且當薫聒盈耳充腹久自安
 習若固有之雖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
 及乎稍長私意偏好生於内衆口辯言鑠於外欲其
 純完不可得也
 藍田吕氏曰此章備舉自幼至老每十年一變之節
[002-34a]
 也未十年非不學也能食敎以右手能言敎以唯俞
 六年敎數與方名七年敎之男女之别八年敎之長
 幼之序九年敎之數日然未就外傅但因事而敎之
 未足以名之學至十年可以從弟子之職出就外傅
 乃所謂學也二十始成人則可以勝衣冠故命之以
 冠既冠始學禮猶以其弱而未可用也故博學不敎
 内而不出三十曰壯血氣定矣故可以有室孟子曰
 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故室
[002-34b]
 家者夫婦之稱也其壯雖可以給政役其材猶未足
 以備任用故博學無方孫友視志而已四十曰强强
 則材成矣材成者志慮定則謀事審氣力完則任事
 果始可為士以事人也其謀事審矣故可以出謀發
 慮其任事果矣故道合則服從不可則退至五十養
 於其心者已熟閱於義理者已多可謂成徳更事之
 人矣故可以命為大夫也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
 始命之服官政仕者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者
[002-35a]
 也服官政者為大夫以長人與聞邦國之大事者也
 材可用則使之仕徳成則命為大夫非無蚤成夙知
 之才也蓋養天下之才至於成就而後用則收功博
 如不待其成而用之所謂賊夫人之子以政學者也
 害莫大焉六十曰耆耆者稽久之稱詩云耆定爾功
 又曰上帝耆之稽久則將入於老故六十稱耆筋力
 既衰不足以任勞事可以使人而不可以使於人也
 故六十不與服戎不可以從司馬之政也不親學不
[002-35b]
 可以執弟子之職也七十則筋力倦矣聦明衰矣外
 則致王事於君内則傳家事於子不可與事者也耄
 者老而知己衰悼者幼而知未及二者雖有罪而情
 不出於故故不加刑焉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
 不待於養
 嚴陵方氏曰數起於一止於十天地竒耦之數隂陽
 生成之理每至於是則必更焉人也者受天地之形
 孕隂陽之氣者也孰能逃其數而逆其理哉故其生
[002-36a]
 每於十年則必異其名至其時則必異其事也若幼
 與弱之類則名之異矣若學與冠之類則事之異矣
 幼者壯之對弱者强之對耆與耄皆老也而止以七
 十為老蓋耆雖向乎老而未足以老名之也耄則過
 乎老而老不足以名之矣期頤者蓋人生以百年為
 期由是而上則過乎人之所期矣由是而下則不及
 人之所期矣故必百年以期名之人之所期者終於
 此而已則養生之道可以不盡之乎故為頤之時頤
[002-36b]
 者養也
 馬氏曰自幼弱壯强至於艾者言血氣智慮之變也
 自耆老至於耄期者言齒之逾久也自學至於傳者
 言其事也蓋人血氣智慮率十年而加益血氣智慮
 既加益矣則所學者宜愈深所任者宜愈大故仲尼
 十五而志於學以至七十而從心亦十年而進蓋成
 徳之序也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書曰人惟求
 舊器非求舊惟新古之君子所以求舊臣而貴老成
[002-37a]
 者以其徳備而多聞也艾之為物久而後可以療疾
 五十曰艾者以其舊徳可以為大夫服官政而治人
 也自幼學而至五十道固已具矣加之十年則可以
 為大臣矣中庸曰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周之冢宰
 卿一人而下中大夫上中下士之屬可謂盛任使矣
 蓋惟大臣可以指事使人齒至於耆則可以為大臣
 矣夫勞我以生佚我以老天之道也君子之仕至於
 七十可以致仕而傳於人矣學至於此其遺言餘行
[002-37b]
 可以為法而傳於後世矣故曰老而傳自耄至於期
 老之極無預於事矣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遊所以
 致養也然而三十而有室非必三十而後娶以昏姻
 之期不可過是過是則為失時四十而仕非必四十
 而後仕以學而至於四十足以仕矣不足以仕則為
 不學傳曰貴老為其近於親慈幼為其近於子悼耄
 之不加刑者此也
 永嘉戴氏曰聖人制禮以律天下以節人心使人血
[002-38a]
 氣充實志意堅强壯者服其勞老者安其逸未用者
 無躁進之心當退者無不知足之戒每十年為一節
 而人心有定嚮矣二十血氣猶未定然趨向善惡判
 於此矣故責以成人之禮焉三十有室不至於過而
 失節亦不至於曠而失時此古人所以筋力之盛夀
 命之長也四十志氣堅定强立不反不奪於利害不
 怵於禍福可以出仕矣自此以往三十年宣勞於國
 非若後世强者有時不用少與老者並用至於怠惰
[002-38b]
 廢弛而莫之能振也人至於五十更歴世變諳知人
 情亦既熟矣艾之為言有老練精緻之意焉若此而
 服官政則明習故事詳審和緩不至於擾民生事矣
 年至六十幾於老矣耆之為言有老成可敬之意於
 斯時也有指畫之勞而無奔走服事之役七十謂之
 老於此而猶與事接是不知止也然人方其血氣之
 盛猶有所業也及其既衰則顧戀不忍去雖家事亦
 然而況於國事乎此聖人所以戒之在得也耄者敬
[002-39a]
 而安之悼者矜而懐之解后有罪非其故也禮經養
 老之禮鄉飲酒之義至九十而止獨曲禮曰百年曰
 期頤王制曰問百年者就見之夀至百年此亦絶無
 而僅有也自養之外無他望焉孟子曰老者衣帛食
 肉蓋人自五十而下其衣帛食肉者亦罕矣天地之
 生物也有限少者不奪其養則老者有所養矣三代
 之老上而天子諸侯養之下而其家能養之孝弟之
 風安得不行於天下此天下所以易治也
[002-39b]
 廣安游氏曰先王之時皇極明於上治法立於下當
 此之時天下之治有定體而血氣之所存有常數假
 以政事言之仕之事則四十而强者之所能任也大
 夫之事則五十而艾者之所能任也蓋當時之政有
 定體故可以凡人血氣之常數而參焉後世皇極不
 明於上治法不立於下天下之治無定體無定體則
 無所主治之劇易視其人智力之所及而為之而天
 下始從事於竒功矣古之人老如吕望然後可以屬
[002-40a]
 之鷹揚之舉少如顔回然後可以屬之四代之禮樂
 苟人而不能皆吕望顔回也則當為有常之法以待
 天下可常之人書曰繼自今立政立事其惟克用常
 人此之謂也夫必壯且强而使之從政而老必使之
 致事皆所以因乎血氣之常數而為之節也後世治
 無定體而血氣之常數亦不得循乎其常天下爭為
 竒功而政益亂人爭為竒才而才益衰此則後世不
 明乎先王之故而然也後之王者苟能明皇極而立
[002-40b]
 定體因定體而循常數則治道不患乎無序人才不
 患乎無成雖然去古已逺孰能復其故哉
 毛氏信卿/曰人生一世問其少壯蓋無幾也自事言
 之則至於指使人矣復何所為乎自道觀之則自始
 至終未没之前皆行道之日也豈獨學而仕服官政
 而已乎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曰四十五十而
 無聞斯亦不足畏也已蓋人不可不急於道如此使
 其知道顔子不為天使不知道彭耼不為夀吾夫子
[002-41a]
 自志學積而至於從心豈以至是而可以已也又豈
 以其間固自有限節而不可遽也蓋一日生則有一
 日事道無窮盡而意亦無窮盡不如是不足以為夫
 子尚安知老之將至也哉故嘗謂蘧伯玉行年六十
 而六十化此為善學孔子者而所貴乎人生者亦必
 不苟焉可也不然則曰少壯云者特血氣耳耆艾者
 特年齡耳翫嵗愒日終與草木俱腐亦奚益哉宜君
 子之所不論若夫訓詁則有鄭氏之説在
[002-41b]
 李氏曰學者人道之始冠者人道之成有室者人道
 之備
 長樂劉氏曰三十曰壯有室者血氣始壯可以有室
 家也元氣生於子左行三十至己為男右行二十至
 己為女隂陽之氣交合於此大衍之數是也所以男
 女合昏焉
 廬陵胡氏曰北史熊安引古説堯年耆艾仲父年艾
 皆註云七十曰艾義與此違然魯頌云俾爾耆而艾
[002-42a]
 則耆艾老之通稱
 長樂陳氏曰六年敎之數與方名則非必十年然後
 學也顔回未四十孔子使之仕則非必四十而後仕
 也冠禮曰棄爾幼志是幼之稱非特施於十年也舜
 未百年而稱耄期是期之稱非特施於百年也禮之
 所言特其大致而已周官司刺赦幼弱赦老耄蓋幼
 而非弱老而非耄皆所不赦此所以至於悼耄然後
 不加刑也司厲七十者與未齓者皆不為奴漢律令
[002-42b]
 未及八嵗與八十以上非手殺人他皆不坐與此同
 意
 新安朱氏曰期當音居宜反論語期可已矣與朞字
 同周匝之義也期謂百年已周頤謂當養而已期如
 上句幼弱耄悼等字頤如上句學冠不刑等字 又
 曰陸農師點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學作一句下倣
 此亦有理
 禮記集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