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133-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一百三十三  宋 衛湜 撰
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
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鄭氏曰贊助也育生也
 孔氏曰此明天性至誠聖人之道也
 河南程氏曰盡己為忠盡物為信極言之則盡己者
[133-1b]
 盡已之性也盡物者盡物之性也信者無偽而已於
 天性有所損益則爲僞矣易无妄曰天下雷行物與
 无妄動以天理故也又曰贊天地之化育自人而言
 之從盡其性至盡物之性然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與天地參矣言人盡性所造如是若只是至誠
 更不須論所謂人者天地之心及天聰眀自我民聰
 明止謂只是一理而天人所為各自有分 又曰至
 誠可以贊化育者可以回造化明道/ 又曰至誠可
[133-2a]
 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贊者參贊之義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謂也非謂贊助只
 有一箇誠何助之有明道/ 又曰心具天徳心有不
 盡處便是天徳處未能盡何縁知性知天盡己心則
 盡人盡物與天地參贊化育贊則直養之而已 又
 曰凡言充塞云者却似箇有規摹底體靣將這氣育
 實之然此只是指而示之近耳氣則只是氣更説甚
 充塞如化育則只是化育更説甚贊贊與充塞又早
[133-2b]
 却是别一件事也伊川/
 横渠張氏曰二程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只窮理便
 是至於命亦是失於大快此義儘有次序須是窮理
 便能盡得己之性即盡得己之性則推類又盡人之
 性既盡得人之性須是并萬物之性一齊盡得如此
 然後至於天道也其閒煞有事豈有當下理㑹了學
 者須是窮理爲先如此則方有學今言知命與至於
 命儘有近逺豈可以知便謂之至也 又曰性者萬
[133-3a]
 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唯大人為能盡其道是
 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蔽
 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又曰大其
 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爲有外世人之
 心止於見聞之狹聖人之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
 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又曰幽贊天
 地之道非聖人而能哉詩人謂后稷之穡有相之道
[133-3b]
 贊化育之一端與
 藍田吕氏曰至於實理之極則吾生之所固有者不
 越乎是吾生所有既一於理則理之所有皆吾性也
 人受天地之中其生也具有天地之徳柔強昬眀之
 質雖異其心之所然者皆同特蔽有淺深故别而爲
 昏明稟有多寡故分而為強柔至於理之所同然雖
 聖愚有所不異盡己之性則天下之性皆然故能盡
 人之性蔽有淺深故爲昏眀蔽有開塞故為人物稟
[133-4a]
 有多寡故為強柔稟有偏正故為人物故物之性與
 人異者幾希唯塞而不開故知不若人之明偏而不
 正故才不若人之美然人有近物之性者物有近人
 之性者亦係乎此於人之性開塞偏正無所不盡則
 物之性未有不能盡也人也物也莫不盡其性則天
 地之化幾矣故行其所無事順以養之而已是所謂
 贊天地之化育者也如堯命羲和欽若昊天至于民
 之析因夷隩鳥獸之孶尾希革毛毨氄毛無不與知
[133-4b]
 則所贊可知矣天地之化育猶有所不及必人贊之
 而後備則天地非人不立故人與天地並立為三才
 此之謂與天地參
 建安游氏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太焉故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千萬人之性一已之性是
 也故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萬物之性一人之性
 是也故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同焉皆得者各
 安其常則盡人之性也羣然皆生者各得其理則盡
[133-5a]
 物之性也至於盡物之性則和氣充塞故可以贊天
 地之化育夫如是則天覆地載教化各任其職而成
 位乎其中矣
 延平楊氏曰性者萬物之一原也非夫體天德者其
 孰能盡之能盡其性則人物之性斯盡矣言有漸次
 也贊化育參天地皆其分内耳 又曰孟子曰萬物
 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知萬物皆備於我則
 數雖多反而求之於吾身可也故曰盡己之性則能
[133-5b]
 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以己與人物性
 無二故也
 河東侯氏曰或問天下將亂何故賢者便生得不豐
 厚曰氣之所鍾便如此曰有變化之道乎曰在君相
 幹施之力爾若舉賢任能使政事治而百姓和則天
 地之氣和而復淳厚此天下所以有資於聖賢有賴
 於君相也子思曰贊天地之化育正謂是耳若曰治
 亂自有數而任之則何賴於聖賢哉子思所以言贊
[133-6a]
 化育也書亦曰祈天永命如此而已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天下至誠謂
 聖人之徳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
 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
 粗無毫髪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
 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眀而處
 之無不當也贊猶助也與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爲
 三也此自誠而眀者之事也 或問至誠盡性諸説
[133-6b]
 如何曰程子以盡己之忠盡物之信為盡其性蓋因
 其事而極言之非正解此文之意今不得而録也其
 論贊天地之化育而曰不可以贊助言論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而曰只窮理便是至於命則亦若有可疑
 者蓋嘗竊論之天下之理未嘗不一而語其分則未
 嘗不殊此自然之勢也蓋人生天地之間稟天地之
 氣其體即天地之體其心即天地之心以理而言是
 豈有二物哉故凡天下之事雖若人之所為而其所
[133-7a]
 以為之者莫非天地之所為也又況聖人純於義理
 而無人欲之私則其所以代天而理物者乃以天地
 之心而贊天地之化尤不見其有彼此之間也若以
 其分言之則天之所為固非人之所及而人之所為
 又有天地之所不及者其事固不同也但分殊之狀
 人莫不知而理一之致多或未察故程子之言發明
 理一之意多而及於分殊者少蓋抑揚之勢不得不
 然然亦不無小失其平矣唯其所謂止是一理而天
[133-7b]
 人所為各自有分乃為全備而不偏而讀者亦莫之
 省也至於窮理至命盡人盡物之説則程張之論雖
 有不同然亦以此而推之則其説初亦未嘗甚異也
 蓋以理言之則精粗本末初無二致固不容有漸次
 當如程子之論若以其事而言則其親疏近逺深淺
 先後又不容於無别當如張子之言也吕游楊説皆
 善而吕尤確實揚氏萬物皆備云者又前章格物誠
 身之意然於此論之則反求於身又有所不足言也
[133-8a]
 胥失之矣
 涑水司馬氏曰人皆有仁義禮智之性惟聖人能以
 至誠充之如能盡其性然後修其道以教人使人人
 皆盡仁義禮智之性如此則其道光被四表格于上
 下隂陽和風雨時鳥獸蕃滋草木暢茂取之有時用
 之有節萬物莫不遂其性豈非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而功德參於天地哉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
 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之謂也
[133-8b]
 嵩山晁氏曰人物之性與天地之化育皆吾性之誠
 也天地之性不可見而見之於化育也然此非次第
 而言之也猶曰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
 之性則能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也其所言之
 若彼者何也以其理相因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
 也物性之麤非後於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廣安游氏曰盡猶極也言極乎其性之理而得其性
 之正也盡者生於有者也孟子曰有諸己之謂信下
[133-9a]
 文又云不誠無物夫無得於中未有自信者也夫是
 物也惟其有之故信其物之有是不誠不信則無是
 物也惟至誠能有其信故能盡其性耳目鼻口與物
 相汨則不知夫性之所在不知夫性之所在何所盡
 之哉惟天下至誠為能以仁智勇治其心心治而喜
 怒哀樂得其正而性之全體可得而盡矣盡性之理
 而得其正聖人能事畢矣非特己也惟人亦然非特
 人也惟物亦然非特物也天地亦然己也人也物也
[133-9b]
 天地也其性之理則一而已
 長樂陳氏曰天下一性耳能盡己性則必能盡人之
 性而物之性亦可自此推之故能盡人之性亦能盡
 物之理但所以盡者有次第也不先盡己之性於人
 物何有哉天地之化育不過及夫人物而已能贊天
 地之化育自然與天地參也
 晏氏曰所謂盡性者充足其四端之善彌滿於一性
 之中而無餘藴也非天下至誠不能臻此
[133-10a]
 海陵胡氏曰性者五常之性聖人得天之全性衆人
 則稟賦有厚薄聖人盡己之性以觀人之性然後施
 五常之教以教人使仁者盡其所以為仁義者盡其
 所以為義至於禮智信皆然則天下之人莫不盡其
 性物萬物也萬物之性雖異於人然生育之道愛子
 之心至深至切與人不殊故聖人將盡物之性設為
 制度定為禁令不使失其生育如獺祭魚然後漁人
 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交於萬物有道故物無不
[133-10b]
 盡其性物既盡性則可以贊助天地化育之功天地
 以化育為功聖人以生成為徳可以輔相天地之宜
 贊助天地之化育其功與天地參美矣
 髙要譚氏曰何謂至誠極實理之至云爾實在我已
 極其至即能盡一己之性矣一性之初聖人衆人所
 得均也然衆人後知後覺必待先知先覺者爲之開
 明然後能復其初聖人既盡在我之性此所以能盡
 人之性也一人之身物理皆備聖人既能盡人之性
[133-11a]
 則推以及物故能使草木昆蟲皆遂其生鳥獸魚鱉
 罔不咸若此所以能盡物之性也詩云立我烝民莫
 匪爾極此盡人之性也詩云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王
 在靈沼於牣魚躍此盡物之性也人者天地所生物
 亦天地所生天地生之聖人成之天地化育之道待
 聖人而後備此則贊之義也人之為號本與天地並
 稱唯其在己者有所未盡不能推之於人物無補造
 化故於天地不相似聖人盡己之性而進乎贊化育
[133-11b]
 之功則是上下與天地同流此則參之義也或曰聖
 人在下道不得行盡己固可亦安能盡人盡物贊化
 育與天地參乎曰聖人有德有位其道行乎天下聖
 人有德無位其道明乎天下功用皆同無二事也
 新定錢氏曰洞徹底藴略無纎毫欠闕非謂有加於
 其所固有也譬之日月而或蝕焉有一分之未復即
 有一分之未盡復之如故全體全明所謂能盡如斯
 而已賢者覺其本性雖已明徹然未到知天命未到
[133-12a]
 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地猶是未可謂之能盡也必聖
 人而後可也
 霅川倪氏曰或曰人之性一故盡己之性則能盡人
 之性若萬物之性與人不同而曰能盡人之性則能
 盡物之性何也曰物之性固不與人之性同然其好
 生惡死一也是以聖人生之不傷使之各遂其性故
 可以贊天地化育也此曰盡性孟子乃曰盡其心者
 知其性何也孟子推原子思之義又本之於心也然
[133-12b]
 盡心而合於天理去其私心則可以盡性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
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爲能化
 鄭氏曰其次謂自明誠者也致至也曲猶小小之事
 也形謂人見其功也著形之大者也明著之顯者也
 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變之久則化而性善也
 孔氏曰此一經明賢人習學而致至誠
 河南程氏曰其次致曲者學而後知之也而其成也
[133-13a]
 與生而知之者不異焉故君子莫大於學莫害於畫
 莫病於自足莫罪於自棄學而不止此湯武所以聖
 也伊川/ 又曰致曲者就其曲而致之也伊川/ 又
 曰人自孩提聖人之質已完只先於偏勝處發或仁
 或義或孝或弟去氣偏處發是致曲去性上修便是
 直養然同歸于誠 又曰自明而誠雖多由致曲然
 亦自有大體中便誠者雖亦是自明而誠謂之致曲
 則不可明道/ 又曰曲偏曲之謂非大道也就一事
[133-13b]
 中用志不分亦能有誠如養由基射之類是也誠則
 形誠後便有物如參前倚衡如有所立卓爾是也形
 則著又著見也著則明是有光輝之時也明則動誠
 能動人也君子所過者化豈非動乎或曰變如物方
 變而未化化則更無舊跡自然之謂也莊子言變大
 於化非也伊川/
 横渠張氏曰致曲不貳則徳有定體體象誠定則文
 節著見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明能兼照則必將徙
[133-14a]
 義誠能徙義則徳自通變能通其變則圎神無滯
 藍田吕氏曰至誠者與天地參則無間矣致曲者人
 之稟受存焉未能與天地相似者也人具有天地之
 徳自當致乎中和然稟受之殊雖聖賢不能免乎偏
 曲清者偏於清和者偏於和皆以所偏為之道不自
 知其偏如致力於所偏用心不二亦能即所偏而成
 徳故致力於所偏則致曲者也用心不二則曲能有
 誠者也能即所偏而成徳如伯夷致清為聖人之清
[133-14b]
 栁下惠致和為聖人之和此誠則形者也徳有定體
 則遂其所就文節著明故曰形則著一曲之德致文
 成章則無以加矣無以加則必能知類通達餘善兼
 照曲之果為曲也故曰著則明幾者動之微也知至
 而不能至之則不可與幾矣故知至則舎其曲而趨
 其至未有不動而徙義者也故曰明則動君子豹變
 其文蔚也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有心乎動動而不息
 雖文有小大之差然未有不變者也故曰動則變變
[133-15a]
 者復之初復於故則一於理圓神無滯不知其所以
 然與至誠者同之故曰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又曰變者如病始愈以愈為樂如迷始悟以悟為
 得及其久則愈者安然無憂不知所以為樂悟者沛
 然自如不知所以為得故能純一不雜混混一體無
 形色可求無物我可對然後可以謂之化
 建安游氏曰誠者不思不勉直心而徑行也其次則
 臨言而必思不敢縱言也臨行而必擇不敢徑行也
[133-15b]
 故曰致曲曲折而反諸心也擬議之間鄙詐不萌而
 忠信立矣故曲能有誠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誠則形
 形於身必著於物故形則著誠至於著則内外洞徹
 清明在躬故著則明明則有以動衆故明則動動則
 有以易俗故動則變變則革汙以為清革暴以為良
 然猶有迹也化則其迹泯矣日用飲食而已至於化
 則神之所為也非天下之至誠孰能與於此
 延平楊氏曰能盡其性者誠也其次致曲者誠之也
[133-16a]
 學問思辨而篤行之致曲也用志不分故能有誠誠
 於中形於外參前倚衡不可揜也故形形則有物故
 著著則輝光發於外故明明則誠矣未有誠而不動
 動而不變也鳴鶴在隂其子和之非動乎曲能有誠
 誠在一曲也明則誠矣無物不誠也至於化則非學
 問思辨篤行之所及也故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其次通大賢
 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
[133-16b]
 者積中而發外著則又加顯矣明則又有光輝發越
 之盛也動者誠能動物變者物從而變化則有不知
 其所以然者蓋人之性無不同而氣則有異故唯聖
 人能舉其性之全體而盡之其次則必自其善端發
 見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極也曲無不致則德
 無不實而形著動變之功自不能已積而至於能化
 則其至誠之妙亦不異於聖人矣 或問致曲之説
 曰人性雖同而氣稟或異自其性而言之則人自孩
[133-17a]
 提聖人之質悉已完具以其氣言之則唯聖人為能
 舉其全體而無所不盡上章所言至誠盡性是也若
 其次則善端所發隨其所稟之厚薄或仁或義或孝
 或弟而不能同矣自非各因其發見之偏一一推之
 以至乎其極使其薄者厚而異者同則不能有以貫
 通乎全體而復其初即此章所謂致曲而孟子所以
 擴充其四端者是也程子之言大意如此但其所論
 不詳且以由基之射為説故有疑於專務推致其氣
[133-17b]
 質之所偏厚而無隨事用力悉有衆善之意又以形
 為參前倚衡所立卓爾之意則亦若以為已之所自
 見而無與於人也豈其記者之略而失之與至於明
 動變化之説則亦無以易矣若張子之説以明為兼
 照動為徙義變為通變化為無滯則皆以其進乎内
 者言之失其指矣盖進德之序由中逹外乃理之自
 然如上章之説亦自已而人自人而物各有次序不
 應專於内而遺其外也且夫進乎内之節目亦安得
[133-18a]
 如是之繁促哉游氏説亦得之但説致曲二字不同
 非本意耳楊氏既以輝光發外為明矣而又引明則
 誠矣則似以明為通明之明既以鶴鳴子和為動矣
 而又曰化非學問篤行所及則似以化為大而化之
 之化此其上下之意不相承續且於明動之間本文
 之外別生無物不誠一節以就至誠動物之意尤不
 可曉今故不能盡録然亦不可不辨也
 新定顧氏曰上章言自誠而明之事此章言自明而
[133-18b]
 誠之事也自明而誠學者之事也較之自誠而明則
 抑其次矣曲之為言與直對立至誠之道自性而推
 之則為直致自學而反之則為致曲易曰反復其道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孟子曰湯武反之也皆致曲之
 謂也曲能有誠即前章所謂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
 功一也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推言化之本於至誠也
 上章發端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推其極至於
 與天地參此章發端言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推其極
[133-19a]
 至於變則化子思子懼人以此二章所言為有優劣
 也欲示人以其所同則斷之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夫前後二章發明功用若有不同而唯天下至誠一
 辭則無不同夫苟均之曰唯天下至誠也則其功用
 又安可以二觀哉
 兼山郭氏曰致曲者曲盡之也曲能有誠由力使之
 然也至於誠則形以至變則化馴致其道而終於誠
 則無異也
[133-19b]
 虙氏曰自内以達外者誠之所以成已由淺以至深
 者誠之所以成物蓋君子之道出乎身者固有其序
 入於人者亦有其漸也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所謂
 自内以逹外也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所謂由淺以
 至深也君子之誠存於心者至矣及其發於外也有
 不可揜焉形則形於身著則著於行明則明於天下
 睟然見於靣盎於背施於四體所謂形也愛敬之道
 著而為仁義中和之德著而為禮樂所謂著也非特
[133-20a]
 人知之鬼神其知之矣非特鬼神知之天其知之矣
 所謂明也君子之誠已如此庸非自内以逹外乎唯
 其誠之已至於明則所積者厚矣及其推之以成物
 始則有以感動乎衆心中則有以變易其舊習終則
 有以化成其德性如風之震蕩鼓舞所謂動也如春
 之枯榮甲拆所謂變也如夏之長養成遂所謂化也
 君子之成物如此庸非由淺以至深乎文王若日月
 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所謂誠則形形則著著
[133-20b]
 則明此可見矣由徳廣所及以至於道化之行由無
 犯非禮以至於猶惡無禮故序詩章亦言風以動之
 教以化之所謂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此可見矣然
 文王生知之聖人也自誠者也此之所言致曲之賢
 人也思誠者也由賢以至於聖自人而入於天蓋亦
 同歸一揆而已矣故中庸言此必終之曰唯天下至
 誠為能化盖以曲能有誠者可與天下至誠者為一
 體也
[133-21a]
 温陵陳氏曰或以曲為小善己非矣又以為偏曲之
 曲道何嘗有偏偏則非道矣曲如揚雄所謂途雖曲
 而通諸夏川雖曲而通諸海入道之門户固應曲致
 也如孔門或以愚或以勇或以魯或以逹而入道所
 謂委蛇致曲而入乎道也致如學以致其道之致小
 德川流亦是致曲之意
 髙要譚氏曰致曲之為言致其委曲以求本性之實
 理非直造徑達之謂也既非生而知之直造徑達容
[133-21b]
 有所未能當隨才識髙下專心致志委曲以求之求
 得本性因而誠之使有諸己則亦與從初自誠者無
 以異矣故曰曲能有誠能化云者言至誠之妙用所
 過者化也語至誠極於能化則知其所謂存者有不
 測之神矣贊化育與天地參皆不外是此所謂及其
 成功一也孟子言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即此
 曲能有誠之説也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
 大即此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之説也大而化之之
[133-22a]
 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即此明則動動則變變
 則化之説也
 永康陳氏曰一室皆闇必有容明之所從其容明之
 處而闢之此致曲之法也
 嚴陵喻氏曰至誠之理自所性而達乎外者直也由
 學問以復乎内者曲也
 建安真氏曰前章贊化育參天地乃至誠之極功而
 其本則盡己之性而已此聖人所以可學而至也其
[133-22b]
 次致曲即學之事曲猶曲禮之曲盖聖人生知安行
 不待致曲自能盡性自大賢以下則必於纎微委曲
 而用其功即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意顔子
 之四勿曾子之三省皆致曲之事也
 晉陵錢氏曰曲謂行事之委曲若曲禮之類致力於
 曲亦能有誠誠則形謂有諸内必形於外也形則著
 人得而見之也著則明其徳昭明人不能掩也明則
 動人為不善者不能自安也動則變人從之也變則
[133-23a]
 化化民成俗不知其所以然也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
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鄭氏曰可以前知者言天不欺至誠者也前亦先也
 四體謂龜之四足春占後左夏占前左秋占前右冬
 占後右
 孔氏曰此言身有至誠可以豫知前事禎祥吉之萌
[133-23b]
 兆本有今異曰禎國本有雀今赤雀來是也本無今
 有曰祥國本無鳯今有鳯來是也言國家之將興必
 嘉善慶祥妖孽謂凶惡之萌兆妖傷也傷甚曰孽左
 傳云地反物為妖説文云衣服歌謠草木之怪為妖
 禽獸蟲蝗之怪為孽見乎蓍龜卦兆動於龜之四體
 也善謂祥不善謂禍至誠之道豫知前事如神之微
 妙故云至誠如神
 河南程氏曰人固可以前知然其理須是用則知不
[133-24a]
 用則不知知不如不知之愈盖用便近二所以釋子
 謂又不是野狐精也又曰蜀山人不起念十年便能
 前知
 藍田吕氏曰誠一於理無所閒雜則天地人物古今
 後世融徹洞逹一體而已興亡之兆猶心之有思慮
 如有萌焉無不前知盖有方所則有彼此先後之別
 既無方所彼則我也先即後也未嘗分別隔礙自然
 達乎神明非特前知而已一本云至誠與天地同德
[133-24b]
 與天地同徳則其氣化運行與天地同流矣興亡之
 兆禍福之來感於吾心動於吾氣如有萌焉無不前
 知況乎誠心之至求乎蓍龜而蓍龜告察乎四體而
 四體應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者也此至誠所以
 達神明而無間故曰至誠如神動乎四體如傳所謂
 威儀之則以定命者也
 建安游氏曰至誠之道精一無間心合於氣氣合於
 神無聲無臭而天地之間物莫得以遁其情矣不既
[133-25a]
 神矣乎此非人所能測也至於前知之實則近考諸
 身逺騐諸物大有以知國家之興亡小有以知一身
 之禍福此人之所同見也故至誠如神如神云者因
 人所言見之也
 延平楊氏曰誠即神也上下與天地同流則兆乎天
 地之間者庸有不知乎以上言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則善不善己形焉故曰如神而已 又曰君子一於
 誠而已唯至誠為可以前知故不逆詐不億不信而
[133-25b]
 常先覺也抑亦以是為賢乎若夫不逆不億而卒為
 小人所欺焉斯亦不足觀也已
 河東侯氏曰至誠之道學者須是心明意得然後可
 以知之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可以理得不可以跡考可以黙識不可以言窮今夫
 四時之代謝日月之晦明鬼神之吉凶皆至神之道
 也知其所以然則國家之興亡其禎祥其妖孽焕然
 知之矣一人之心天地之心一人之為天地之為一
[133-26a]
 物之理天地之理一身之氣天地之氣喜怒哀樂少
 動於中則達乎面目見乎四體況天地之廣大國家
 之盛衰其有不見乎故問之蓍龜而蓍龜動以應候
 乎四體而四體動以知禍福善惡各以物至如髙宗
 之夢文王之卜神降於虢星入於秦皆其物也故曰
 至誠如神神即誠也不可以行至疾速言之
 河南尹氏曰嵩前有董五經隱者也伊川聞其名謂
 其亦窮經之士董平曰未嘗出庵伊川至其舎語甚
[133-26b]
 欵亦無大過人者但久不與物接心静自明也尹子
 問於伊川伊川曰静則自明也祁寛問於尹子曰豈
 非中庸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乎尹子曰也不必
 如此説只是久静自明也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禎祥者福之
 兆妖孽者禍之萌蓍所以筮龜所以卜四體謂動作
 威儀之間如執玉髙卑其容俯仰之類凡此皆理之
 先見者也然唯誠之至極而無一毫私偽留於心目
[133-27a]
 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神謂鬼神 問至誠之
 道可以前知先生曰無私偽則常虚明 或問至誠
 如神之説曰吕氏盖得之矣其論動乎四體為威儀
 之則者尤為確實游氏心合於氣氣合於神之云非
 儒者之言也且心無形而氣有物若之何而反以是
 為妙哉程子用便近二之論蓋因異教之説如蜀山
 人董五經之徒亦有能前知者故就之而論其優劣
 非以其不用而不知者為真可貴而賢於至誠之前
[133-27b]
 知也至誠前知乃因其事理朕兆之已形而得之如
 所謂不逆詐不億不信而常先覺者非有術數推驗
 之煩意想測度之私也亦何害其為一哉
 延平周氏曰禎祥者將興之兆朕也妖孽者將亡之
 兆朕也見乎蓍龜驗之物也動乎四體驗之已也禍
 之將至福已伏之而其所以召福之善必先知之福
 之將至禍亦倚之而其所以召禍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言禍則先於福而言不善則次於善也
[133-28a]
 海陵胡氏曰此一節言至誠前知之事由身有至誠
 而其性明性既明則可以豫知前事雖未萌未兆可
 以逆知國家將興將亡之理若進賢退不肖其政教
 皆仁義雖未大興至誠之人必知其將興也又天必
 有禎祥之應若小人在位賢人在野政教廢弛綱紀
 紊亂雖未絶滅至誠之人必知其將亡也又天必有
 妖孽之應此皆至誠前知黙契天意者也蓍龜先知
 之物聖人有先知之見如蓍龜之靈也人有四體四
[133-28b]
 體之動必先知之聖人於禎祥之兆亦先知之神者
 隂陽不測之謂也
 江陵項氏曰此一章言性者處處明白與天無間天
 之道也下章誠者自誠也而下言教者處處篤實與
 人無間人之道也
 施氏曰一身之所有至理具焉一心之所存神明舎
 焉反身而誠則清明在躬猶日中天地容光必照矣
 故不待興亡之已至而知之於禎祥妖孽之始不待
[133-29a]
 乎禍福之已形而知之於善不善之初非前知者其
 能是乎易曰知幾其神乎
 莆陽林氏曰人之精神當闃寂無人之所景物幽閒
 之處内外豁然是得其本性少頃思慮一起便坐不
 得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今人終日於膠膠擾擾
 之地得少頃閒静便覺快樂是其本性然也況終身
 受用於誠者乎且居乎環堵之室更歴嵗月之乆户
 外之屨皆能逆知其為某事以其心静故也以此觀
[133-29b]
 之周公仲尼雖無天子之位然逆定之數可以前知
 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禎祥如火流為烏鳯鳴朝
 陽之類妖孽如三川之震夷羊在牧之類故可以前
 知也如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此皆逆定之
 數為堯湯者能為之先具爾烏能使之必無也見乎
 蓍龜謂人有吉凶禍福之事盡見於蓍龜四體者謂
 吉凶禍福盡見於人之俯仰屈伸之際
 長樂陳氏曰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慾將至有開必
[133-30a]
 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至誠之道也髙宗恭黙思道
 夢帝賚予良弼果得傅説宣王有撥亂之志側身修
 行上天祐之為生賢佐果得申甫此其明驗歟
 范陽張氏曰福將至則善念見禍將至則慾念形既
 先知則以誠造化轉移變易使禍為福妖孽為禎祥
 將亡反為將興蓋無難事也故曰至誠如神
 兼山郭氏曰自君子觀之謂之知幾自衆人言之謂
 之前知易曰知幾其神乎
[133-30b]
 髙要譚氏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自不學者言之事
 似渺茫近乎怪誕而不可信自篤學者言之事皆性
 中所有纔能存養不失其全便能至此無足疑也夫
 何故識得性與心之體即灼然見此事皆存養所致
 也性之在人非槁木死灰兀然寂然不生不出而已
 其中虛眀自然透徹物有動乎其外而吾必覺知於
 其内凡天下事物有形有聲有臭有味有名有數與
 吾耳目口鼻手足相接者莫不皆先覺知不特如此
[133-31a]
 天地之間薄海内外凡實有是事實有是物雖吾耳
 目口鼻手足之所未嘗及者一有感乎其中亦莫不
 皆有覺知此乃一性之靈可以應無方之變者蓋天
 機將動之時也夫是謂之心識得此理當其本心覺
 知之時專精致一固守勿失使此一性之靈常存不
 散性本虚静虚極則通静極則明正如持鑑當中一
 影一像靡不畢見天下禍福善惡之事既實有而不
 虚端兆纔萌無有不知者矣故曰至誠如神胡不觀
[133-31b]
 諸易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動者
 存養之力也感而遂通者前知之驗也此章重處全
 在至誠而前知之説特以明其效驗非如俗學專尚
 神怪而不知理之所在也
 柯山周氏曰禎祥非必甘露醴泉如思皇多士生此
 王國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則周室將興可知矣妖孽
 非必石言神降如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人之云亡邦
 國殄瘁則周室將亡可知矣況假之於蓍龜動之於
[133-32a]
 四體禍福將至有顯然之理乎
 晉陵錢氏曰禎祥若麟鳯嘉禾之類妖孽若雉雊桑
 榖共生之類蓍龜卜也四體以身喻國家之四方也
 閒居曰四方有敗必先知之福將至以善而知其福
 禍將至以不善而知其禍蓋幽明一理人欲蔽之至
 誠則無不知矣
 蔡氏曰此主誠者之用為言至誠前知是言聖人既
 盡人物之性則知之無一而不明處之無一而不當
[133-32b]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如造化之神也
 廣漢張氏曰此謂神指造化之迹者故曰如謂至誠
 則感應不窮也若如所謂所存者神則誠即神矣
 新定顧氏曰至誠之道極天下之清明清明天德也
 惟秉天德故能知天數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
 誠如神鬼神之靈於事先知固也而至誠者實似之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
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133-33a]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時措
之宜也
 鄭氏曰物萬物也亦事也以至誠成己則仁道立以
 至誠成物則知彌博此五性之所以為徳也外内所
 須而合也外内猶上下時措言得其時而用也
 孔氏曰人有至誠則能與萬物為終始若無至誠則
 不能成其物誠者非但自成己身又能成就外物若
 能成就己身則仁道與立若能成就外物則知力廣
[133-33b]
 逺合外内之道者無問内外皆須至誠時措之宜措
 猶用也得其時而用無徃不宜也
 河南程氏曰誠者自成如至誠事親則成人子至誠
 事君則成人臣不誠無物誠者物之終始猶俗語徹
 頭徹尾不誠更有甚物也伊川/ 又曰聖人言忠信
 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
 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明道/ 又
 曰只著一箇私意便是餒便是闕了他浩然之氣處
[133-34a]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這裏闕了他則便這裏没
 這物 又曰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
 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
 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志與人不以
 誠則是喪其徳而増人之怨今小道異端亦必誠而
 後得而況欲為君子者乎故曰學者不可以不誠雖
 然誠者在知道本而誠之耳 又曰成己須是仁推
 成己之道成物便是知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其終
[133-34b]
 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已伊川/ 又
 曰性之徳者言性之所有如卦之徳乃卦之韞也眀/道
  又曰須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齊上下下學而上
 達極髙明而道中庸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
 身否曰不必如此説物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合内
 外之道也語其大至天地之髙厚語其小至一物之
 所以然學者皆當理㑹伊川/ 又曰時措之宜言隨
 時之義若溥博淵泉而時出之伊川/
[133-35a]
 藍田吕氏曰誠不為己則誠為外物道不自道則其
 道虚行既曰成矣苟不自成就如何致力既曰道矣
 非己所自行誰與行乎實有是理乃有是物有所從
 來有以致之物之始也有所從亡有以喪之物之終
 也皆無是理雖有物象接於耳目耳目猶不可信謂
 之非物可也天大無外造化發育皆在其間自無内
 外人有是形而為形所汩故有内外生焉惟生内外
 之別故與天地不相似若性命之徳自合乎内外故
[133-35b]
 具仁與智無己無物誠一以貫之合天徳而施化育
 故能時措之宜也 一本云理義者人心之所同然
 者也吾信乎此則吾徳實矣故曰誠者自成也吾用
 於此則吾道行矣故曰道自道也夫誠者實而已矣
 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
 是理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是皆原始
 要終而言也箕不可以簸揚則箕非箕矣斗不可以
 挹酒漿則斗非斗矣種禾於此則禾之實可收也種
[133-36a]
 麥於此則麥之實可收也如未嘗種而望其收雖荑
 稗且不可得況禾麥乎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
 物也故君子必明乎善知至則意誠矣既有惻怛之
 誠意乃能竭不倦之強力竭不倦之強力然後有可
 見之成功苟不如是雖博聞多見舉歸於虚而已是
 誠之所以為貴也誠雖自成也道雖自道也非有我
 之得私也與天下同之而已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
 物所謂仁知之具也性之所固有合内外而無間者
[133-36b]
 也夫天大無外造化發育皆在其間自無内外之別
 人有是形而為形所梏故有内外生焉内外一生則
 物自物己自已與天地不相似矣反乎性之徳則安
 有物我之異内外之別哉故具仁與知無己無物誠
 一以貫之合天徳而施化育故能時措之宜也 又
 曰子貢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學不厭所以成
 己此則成己為仁教不倦所以成物此則成物為知
 何也夫盡性之徳合内外之道以成己則仁之體也
[133-37a]
 推是以成物則知之事也自成徳而言也學不厭所
 以致吾知教不倦所以廣吾愛自入徳而言也此子
 思子貢之言所以異也
 上蔡謝氏曰或問言有物而行有常如何是有物曰
 妄則無物是不誠也不誠無物誠者物之終始終始
 者有常之謂也物只是箇實存誠則有物問敬是存
 誠之道否曰須是體便見得
 建安游氏曰誠者非有成之者自成而已其為道非
[133-37b]
 有道之者自道而已自成自道猶言自本自根也以
 性言之為誠以理言之為道其實一也
 延平楊氏曰誠自成道自道無所待而然也其為物
 終始天行也誠則形形故有物不誠而著乎偽則有
 作輟故息息則無物矣猶四時之運已則成物之功
 廢焉尚何終始之有故以習則不察以行則不著以
 進徳則不可久以脩業則不可大故君子唯誠之為
 貴萬物一體也成己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合天下
[133-38a]
 之公言之也成物知也即成己之道而行其所無事
 也知仁具性之徳也有成己之仁故能合内外之道
 有成物之知故知時措之宜也 又曰大學自正心
 誠意至治國家天下只一理此中庸所謂合内外之
 道也若内外之道不合則所守與所行自判而為二
 矣孔子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思曰君子篤恭而
 天下平孟子曰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皆明此也 又
 曰知合乎内外之道則禹稷顔回之所同可見蓋自
[133-38b]
 誠意正心推之至於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
 合也故觀其意誠心正則知天下由是而平觀天下
 平則知非意誠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顔回之所以
 同也 又曰精義入神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
 以崇德此合内外之道也
 河東侯氏曰上言誠者自成道自道子思恐學者以
 内外為二事知體而不知用故又曰誠者非自成己
 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猶言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133-39a]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者也豈有能成己而不
 能成物者不能成物則非能成己者也人物雖殊理
 則一也故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言誠者物之
 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
 道以理言用也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
 理然後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
 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此誠
[133-39b]
 之所以為物之終始而不誠之所以無物也下文所
 謂自成者蓋如此故君子貴之誠雖所以成已然在
 我者無偽則自然及物矣内外雖殊然皆性之徳而
 唯誠者能之所以見於行事者以時措之而各得其
 宜也然必先成己乃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必自道也
  自成自道如程子説乃與下文相應游揚皆以無
 待而然論之其説雖髙然於此為無所當且又老莊
 之遺意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之義亦唯程子
[133-40a]
 之言為至當然其言大略故讀者或不能曉請得而
 推言之蓋誠之為言實而已矣然此篇之言有以理
 之實而言者如曰誠不可揜之類是也有以心之實
 而言者如曰反諸身不誠之類是也讀者各隨其文
 意之所指而尋之則其義各得矣所謂誠者物之終
 始不誠無物者以理言之則天地之理至實而無一
 息之妄故自古至今無一物之不實而一物之中自
 始至終皆實理之所為也以心言之則聖人之心亦
[133-40b]
 至實而無一息之妄故從生至死無一事之不實而
 一事之中自始至終皆實心之所為也此所謂誠者
 物之終始者然也苟未至於聖人而其本心之實者
 猶未免於間斷則自其實有是心之初以至未有閒
 斷之前所為無不實者及其閒斷則自其閒斷之後
 以至未相接續之前凡所云為皆無實之可言雖有
 其事亦無以異於無有矣如曰三月不違則三月之
 間所為皆實而三月之後未免於無實蓋不違之終
[133-41a]
 始即其事之終始也日月至焉則至此之時所為皆
 實而去此之後未免於無實蓋至焉之終始即其物
 之終始也是則所謂不誠無物者然也以是言之則
 在天者本無不實之理故凡物之生於理者必有是
 理方有是物未有無其理而徒有不實之物者也在
 人者或有不實之心故凡物之出於心者必有是心
 之實乃有是物之實未有無其心之實而能有其物
 之實者也程子所謂徹頭徹尾者蓋如此其餘諸説
[133-41b]
 大抵皆知誠之在天為實理而不知其在人為實心
 是以為説太髙而徃徃至於交互差錯以失經文之
 本意正猶知愛之不足以盡仁而凡言仁者遂至於
 無字之可訓其亦誤矣吕氏所論子貢子思所言之
 異亦善而猶有未盡者蓋子貢之言主於知子思之
 言主於行故各就其所重而有賓主之分亦不但為
 成徳入徳之殊而已也楊氏説物之終始直以天行
 二字為解盖本於易終則有始天行也之説假借依
[133-42a]
 託無所發明楊氏之言盖多此類最説經之大病也
 又謂誠則形而有物不誠則輟而無物亦未安誠之
 有物蓋不待形而有不誠之無物亦不待其輟而後
 無也其曰由四時之運已則成物之功廢盖亦輟而
 後無之意而又直以天無不實之理喻夫人有不實
 之心其取譬也亦不親切矣彼四時之運夫豈有時
 而已者哉
 海陵胡氏曰學其所未能行其所未至思其所未得
[133-42b]
 是所以自成於己也修其道以自引導其自小賢至
 於大賢自大賢至於聖人是自道達其身也合内外
 之道者外則成於物内則成於己皆本至誠相合而
 行
 嵩山晁氏曰誠與道一體而二名也其所以率性則
 一也皆無待於外者也
 涑水司馬氏曰凡物自始至終誠實有之乃能為物
 若其不誠則皆無之譬如鳥獸草木之類若刻畫而
[133-43a]
 成或夢中暫睹豈其物邪況於仁義禮智但以聲音
 笑貌為之豈得為仁義禮智哉内則盡己之性外則
 化成天下皆㑹於仁義禮智信故曰合内外之道
 馬氏曰夫成己者自愛之至所以為仁也成物者知
 周乎萬物所以為知也仁與知同出於徳性而有得
 於己故曰性之徳也仁由於内以成己知由於外以
 成物合而言之所以為内外之道也然措之必宜其
 時也蓋當其成己則不可以不知其成物之時當其
[133-43b]
 成物則不可以不知其成己之時措之宜也
 吴興沈氏曰誠與道同出而異名也誠者非有所假
 而成也自然而誠者也道非有所假而道也自然而
 道者也性之為誠道天理之自然也容有一毫加損
 於其間哉雖曰有所成有所道皆不知所以然而然
 者也誠者性也性之為體舉天地人物所從始所從
 終也仰觀於天則日月星辰風雲雷電雨露霜雪亦
 物也俯察於地山川河海草木丘陵亦物也逺取諸
[133-44a]
 物則鳥獸魚鼈跂行喙息亦物也近取諸身則鼻目
 口耳百體四肢亦物也在人倫則君臣父子兄弟夫
 婦朋友亦物也在人理則仁義禮智信亦物也是數
 者皆出入消長於一性之中不曰物之終始可乎此
 誠之為體如是惟見性者能知之然誠之為體固不
 在人加損也而人不可以不有誠焉人而不誠則何
 天地人物之有乎盡性而至於盡天地之性者誠也
 致曲而至於形著明動變化者誠之者也故君子誠
[133-44b]
 之為貴唯君子之誠而天地人物從而有立則誠之
 為道豈特自成己而已抑所以成物也成己謂之仁
 成物謂之智指仁智之定體也誠者性也仁知徳也
 故曰性之徳也語其在己則謂之内語其在物則謂
 之外揆之以誠則已與人物天地皆一體也無彼己
 之閒也是合外内之道也誠至於合内外則已與人
 物天地之理皆曲成而不遺隨所措而無不宜矣
 范陽張氏曰有始無終有終無始皆非誠也成己即
[133-45a]
 是成物以已與物同一源也使止知成己而不成物
 楊朱之為我也止知成物不知成己墨翟之兼愛也
 自人而觀之己者内也物者外也自誠而觀之己與
 物一體而已合外内而無所擇者此誠也
 晉陵喻氏曰君子之於誠自成而已其於道自道而
 已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
 蓋終始不渝然後可以言誠不誠則無物何以使人
 觀而化與夫動天地感鬼神哉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133-45b]
 也君子豈自成己而已哉使天下之民匹夫匹婦莫
 不被其澤百穀草木莫不蕃廡鳥獸魚鼈無不咸若
 則君子之志也人皆以成物為仁君子則曰成己者
 仁也成物者知也使吾之誠未至則未能正心而修
 身其何以成哉必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
 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成
 物之知舜所以為大知也與當是時視人如我視我
 如人天地即我我即天地所謂合内外之道也故時
[133-46a]
 措之宜也聖人之能事畢矣
 臨川王氏曰以實於己者言之則為誠以誠而行之
 則曰道其實一理也是理也本與生俱生非由外鑠
 使人能反身而誠則是誠也豈非自成也人能率此
 以行之則是道也豈非自道乎使自外而為之則非
 誠道矣
 髙要譚氏曰誠自成也道自道也蓋明為己之學也
 天命之性已所固有誠者實此者也實有諸己故曰
[133-46b]
 自成道者行此者也力行由己故曰自道自云者言
 非他求皆自已分内事也誠與道皆已所固有非由
 外求故言其自成則命之曰誠言其自道則命之曰
 道要皆自已性命之理無二致也凡天下之物誠之
 則有不誠則無故物之終始全繫於誠也物之始謂
 物之所起處也物之終謂物之極盡處也指誠為物
 之所由起與物之所由盡則是誠則有物不誠則無
 物也蓋實有是理方有是物不誠則無是理故無是
[133-47a]
 物也凡可名言者皆物也只如天命之性雖已所固
 有儻不能反身而誠實有諸己則固有之性亦墮於
 虚無中矣所謂不誠無物者如此故君子誠之為貴
 言貴乎實有諸己也一人之身萬物皆備反身而誠
 既足以成已推此施之亦足以成物成己者其體全
 故謂之仁成物者其用周故謂之知蓋非仁則無以
 盡體諸己非知則不能推用於物故也仁知具足體
 用兼備此誠所以為性之徳合内外之道也性之德
[133-47b]
 言實理之可據者也成己成物即此德也合内外之
 道言實理之兼體用也具仁與知即此道也其為徳
 為道也如是故舉措唯時咸適其宜也夫誠之體為
 仁誠之用為智誠之實理可據曰徳誠之實理可知
 曰道凡欲識仁知道徳之所以名觀此即見之矣夫
 天理一也仁者體此知者知此禮者履此義者宜此
 信者有此故仁知道徳與時措之宜皆以誠為本亦
 猶孟子言仁義禮知之端而不及信明人之有是四
[133-48a]
 端無不以信為本也此章雖不言義與禮如所謂時
 措之宜則義與禮在其中矣即此論之則堯舜之孝
 弟夫子之忠恕子思之言中庸孟子之言仁義皆一
 出於誠而已所謂一以貫之其在是歟
 延平周氏曰必於性言徳於外内言道者盖性在我
 也故以其自得而謂之徳内可以言道而外不可以
 言徳故以其可由而謂之道仁不止於成已而以成
 己為主故孔子之教不倦亦謂之仁知不止於成物
[133-48b]
 而以成物為主故孔子之學而不厭亦謂之知
 霅川倪氏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不誠無物者豈有此樂哉
 蔡氏曰此主誠之者之用為言誠者是言天之道誠
 之為貴是言人之道 又曰誠者生知安行成固自
 然成道亦自然道乃天道生物不測之機也故曰物
 之終始不誠則不能有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苟能
 致曲盡誠之之道則其誠也非特成己所以成物也
[133-49a]
 學而至此則物我一源仁智兩盡性徳合乎外内而
 時措皆宜於誠者天道之誠無閒矣
 新定錢氏曰孟子云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誠者已
 分當然之事豈為人而誠哉有一毫為人之心即非
 誠矣故誠乃自成而其道乃自道也非有假於外也
 我固有之也
 新定顧氏曰誠之於物猶水之於波濤也水本質也
 波濤由水而生者也誠本質也物由成而出者也波
[133-49b]
 濤由水而生及波濤之泯則歸於水物由誠而出及
 物之終則歸於誠此物之所以始於誠而終於誠也
 故曰誠者物之終始以物之由誠而出也非誠其何
 以有物故曰不誠無物其曰成己仁也體是道於已
 謂之仁成物知也知物之當成謂之知要之成己成
 物皆此誠之運用流行仁知特強名爾其實則性之
 徳也合内外之道也外成物也内成己也分而言之
 則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總而言之則曰性之徳也
[133-50a]
 合内外之道也合者兼總之意夫莫切於己賴誠而
 成仁之名由是得焉莫衆於物賴誠而成知之名由
 是得焉一性之徳於是乎在内外之道於是乎合則
 誠也者夫豈可以斯須廢是以宜於時措時措云者
 無時而不用之也故時措之絶句宜也又自是一句
  有問物始生於誠終復歸於誠如此則人死後歸
 于大通不復為鬼荅曰不然鬼神亦物也凡麗於隂
 陽者皆物事亦物也物之始生不應一頓便突出來
[133-50b]
 其化生之序氣感成象體具成形凡幾節奏死後不
 應便滅亦有幾許變化但未知為鬼神後其存滅又
 如何耳此却智慮所不能及人之所知固有限耳
 
 
 
 
 禮記集説卷一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