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十五     宋 衛湜 撰
檀弓上第三
 孔氏曰姓檀名弓今山陽有檀氏以其善於禮故著
 姓名以顯之此於别録屬通論此檀弓在六國之時
 知者此篇載仲梁子是六國時人故也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舎其孫而立其子檀弓
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曰仲
[015-1b]
子舎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
也昔者文王舎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舎其孫腯而立
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
否立孫
 鄭氏曰公儀魯之同姓周禮適子死立適孫為後仲
 子所立非也禮朋友皆在他邦乃袒免檀弓故為非
 禮以非仲子也居讀為姬姓之姬齊魯之間語助也
 前猶故也檀弓去賔位就主人兄弟之賢者而問之
[015-2a]
 子服伯子蓋魯大夫仲孫蔑之𤣥孫子服景伯也伯
 子為親者隱耳文王立武王權也微子適子死立其
 弟衍殷禮也孔子曰立孫據周禮
 孔氏曰此一節論仲子廢適立庶為檀弓所譏之事
 仲子喪亡檀弓與之為友非處他邦為之著免故為
 重服譏其失禮也所以譏者仲子適子死舎適孫而
 立庶子故也何居猶言是何道理乎前聞言我未聞
 古昔有此事也既言之後乃從賔位趨而就子服伯
[015-2b]
 子於門右案賔位之法隨主人而變小斂之前主人
 未忍在主位有事在西階下賔亦弔於西階故士喪
 禮君使人襚主人拜送拜賔即位西階下東面鄭云
 未忍即主人位是也小斂之後尸出堂廉然後有飾
 主人位在阼階下西面賔於東階下弔也故士喪禮
 小斂訖男女奉尸侇于堂主人降自西階即位踊襲
 絰于序東是也檀弓之來當在小斂前蓋以仲子初
 喪即正適庶之位也初於西階行譏弔而主人未覺
[015-3a]
 後乃趨向門右問於伯子舎適孫立庶子是何禮也
 伯子乃為隱諱言仲子雖生周世猶上行古之道也
 言亦者餘人有行古之道仲子亦如餘人也
 唐陸氏曰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又
 卻向後繞於髻
 長樂陳氏曰木之正出為本旁出為枝子之正出為
 嫡旁出為庶故伐枝不足以傷木伐其本則木斃矣
 廢庶不足以傷宗廢其嫡則宗絶矣本固而枝必茂
[015-3b]
 嫡立而庶必寧此天地自然之禮也先王知其然於
 是貴嫡而賤庶使名分正而不亂爭奪息而不作故
 子生則冢子接以大牢庶子少牢冢子未食而見庶
 子已食而見冠則嫡子於阼階庶子於房外死嫡子
 斬庶子期其禮之重輕隆殺如此豈有他哉以其傳
 重與不傳重故也禮曰庶子不祭祖明其宗也又曰
 庶子不祭禰明其宗也史曰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
 不祭於臣僕之家此嫡庶之分不可不辨也昔公儀
[015-4a]
 仲子舎孫立子而檀弓弔以免司寇惠子舎嫡立庶
 而子游弔以麻衰皆重其服以譏之欲其辨嫡庶之
 分而已春秋之時宋宣公舎子與夷立弟穆公穆公
 又舎子馮立與夷而與夷卒於見殺莒紀公黜太子
 僕愛季佗而卒於召禍晉獻公殺世子申生立奚齊
 而卒以亂晉齊靈公廢太子光立公子牙而卒以亂
 齊蓋嫡一而已立之足以尊正統而一人之情庶則
 衆矣立之則亂正統而啓覬覦之心宋莒齊晉之君
[015-4b]
 不察乎此每每趨禍良可悼也禮書/
 嚴陵方氏曰免之為服特施於五世之親耳而朋友
 死於他邦者亦服之仲子之於檀弓既非五世之親
 而其喪又非死於他邦者檀弓為之免焉蓋非所服
 而服之也服非所服之服所以譏立非所立之意耳
 馬氏曰古者朋友之喪若兄弟而無服其弔哭則麻
 絰可也蓋死喪之威致哀戚者唯兄弟而已若朋友
 皆在他邦而無宗族兄弟乃得施親親之恩相為袒
[015-5a]
 免檀弓之免子游之麻絰非皆在他邦者也而其服
 有過焉以為仲子之舎孫惠子之立庶而父兄不能
 正是猶無親也檀弓子游雖有朋友之道欲正而不
 可得故重為之服所以視其親言唯親則有可正之
 恩就臣之位所以視其臣言唯臣則有可正之義
 山隂陸氏曰古之人諫救人失其婉有如此者矧在
 言語之際乎故子貢曰夫子不為也以問伯夷叔齊
 而知之此其所以在言語之科歟居讀如字亦語辭
[015-5b]
 也詩曰日居月諸伯子之言非隱也是其心所謂然
 也
 廬陵胡氏曰武王之立以功非當立也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
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鄭氏曰隱謂不稱揚其過失無犯謂不犯顏而諫論
 語曰事父母幾諫左右謂扶持之方猶常也子則然
[015-6a]
 無常人勤勞辱之事致謂戚容稱其服此以恩為制
 也有犯無隱謂既諫人有問其國政者可以語其得
 失若齊晏子為晉叔向言之就養有方不可侵官也
 方喪資於事父此以義為制也心喪戚容如父而無
 服此以恩義之閒為制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事親及君師之法臣子著服之義
 凡言左右據僕從之臣立有左右此左右言扶持之
 謂但是子或左或右奉持之不常遣一人在左一人
[015-6b]
 在右故鄭云無常人也服勤謂服持勤苦勞辱之事
 致之言至也謂哀情至極而居喪禮也方喪謂比方
 父喪也事師無犯是同親之恩無隱是同君之義
 長樂陳氏曰於親則致喪以其恩厚而服重也於君
 則方喪以其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也於師則心
 喪以其如喪父而無服也先王制禮稱事以為情稱
 情以為文子生三年而後免於父母之懷故喪必三
 年而後可以為之報然則君者所以覆我師者所以
[015-7a]
 成我是亦恩與親等矣其可以不三年乎蓋親之所
 以育我仁也必報之以仁自有隱至於致喪皆所謂
 仁也君之所以覆我義也必報之以義自有犯至於
 方喪皆所謂義也師之所以成我同乎仁而不全乎
 仁同乎義而不全乎義故無犯與親同無隱則與親
 異無隱與君同無犯則與君異喪三年則與君親同
 無服則與君親異師之有喪不始於古蓋先王之變
 禮歟古者立學校以教民一道德以同俗方是時也
[015-7b]
 教出於君恩歸於上夫又孰為喪師之禮哉季世而
 下家則有學人則有師此喪師之禮所以起也
 嚴陵方氏曰就養者就而養之且不離也服勤者服
 其勤勞而不釋也於養言左右則養無所不至矣於
 勤言至死則勤無時或已矣致喪者言盡其所至也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三年天下之
 通喪以為報之不如是不足以盡其所至焉非親也
 孰為之生非君也孰為之治非師也孰為之教君親
[015-8a]
 之與師亦相須而後成吾之身者也所命之名雖異
 所致之功則同吾之所以報之者冝如何哉亦惟其
 稱而已故其喪之也或以致或以方或以心雖各不
 同至於所以盡三年之隆則一也欒共子曰民生於
 三事之如一蓋謂是矣其序先親而後君者内外之
 分也先君而後師者貴賤之等也
 馬氏曰孝子之事親以恩為主父母有過不忍使之
 得鄉黨州閭之罪故有隱所以為仁人臣事君則不
[015-8b]
 然上無所阿下無所比君有失道蓋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見之則公卿大夫同心協議救其惡可也故不
 必有隱所以為義然由怨懟以訕上者仁人不為此
 孔子去魯欲以微罪行者亦依於仁而已矣唯諫爭
 則君臣之間許有犯焉而不必有隱蓋沈濳剛克髙
 明柔克而欲使守忠勵節之人得以直其道而已父
 子之道以犯而離則不可去以犯而夷則不可死故
 怡聲下氣以幾諫至於不義則子爭於父猶臣爭於
[015-9a]
 君也而豈無犯乎故有隱無犯者事親之仁及其變
 也以義終之則不能無犯有犯無隱者事君之義及
 其變也以仁終之則不能無隱若夫師者所受教而
 非教之者也故無犯則不全君臣之義親其賢愛其
 道有故而合非天性者也故無隱則不全父子之仁
 惟其三者不同道是故有事服勤雖皆至死然其致
 喪之禮顏色稱情戚容稱服者父母而已而君之喪
 則資於父以制之者也其敬同其愛則異故衰麻飲
[015-9b]
 食方於父而其哀不及焉致喪則盡其情方喪則備
 其禮古之人服父母之喪自上世以來未有改三年
 者蓋其情不可變也至於為君之喪以義之故後世
 之為君服以日易月以月易年而遂除之者止言其
 服不責以情則其禮亦可從時王之制也若夫為師
 則心喪而已雖有哀戚之情而不為齊斬之服何者
 學校有師皆出於先王命教之所使而學之者亦無
 常師教出於上則不可歸德於師師無常則不能皆
[015-10a]
 為三年之喪然則孔子之喪門人若喪父而無服者
 蓋上世以來未嘗有也則亦以心致其哀而已矣
 山隂陸氏曰隱謂恐傷親意情有不盡所謂幾諫是
 也雖號泣而隨之蓋亦如此左右就養其親豈特扶
 持之而已事君有犯而無隱君臣尚義雖盡情以諫
 可也若以謂無隱得稱揚其過失豈事君之道哉豈
 事師之道哉蓋臣子揚美隱惡君親一例也故或問
 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事師無犯無隱蓋言雖盡
[015-10b]
 情猶微而婉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此季路之事
 耳
 廬陵胡氏曰方猶所也不擇地而安之致喪三年致
 謂哀到無隱謂匿情就養有方有常職
 臨川王氏曰君之喪重於師者既教之又養之也
 横渠張氏曰有犯無隱勿欺也而犯之寧犯則可不
 可欺也古不制師服師服無定體也見彼之善而已
 傚之亦師也故有得其一言一義而如朋友者有親
[015-11a]
 炙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者此豈
 可一概服之故聖人不制其服心喪之可也孔子死
 門人一時心喪又豈可責其一槩以傳道久近而各
 盡其哀之隆殺如子貢獨居三年而後歸也如言二
 三子皆絰而出羣居則絰也或曰弔服加麻亦是服
 也却不得謂無服也
 河南程氏曰師不立服不可立也當以情之厚薄事
 之大小處之如顏閔於孔子雖斬衰三年可也其成
[015-11b]
 己之功與君父並其次各有淺深稱其情而已下至
 曲藝莫不有師豈可一槩制服
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
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
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命之哭
 鄭氏曰武子魯公子季友之曽孫季孫夙自見夷人
 冢墓以為宅欲文過記此者善其不奪人之恩
 孔氏曰此一節明不奪人之恩兼論夷人冢墓為寢
[015-12a]
 欲文過之事武子自云合葬之禮非古昔之法從周
 公以來始有合葬至今未改我成寢之時謂此冢墓
 不須合葬故平之以為寢是文飾其過也先儒皆以
 杜氏喪從外來就武子之寢合葬與孔子合葬於防
 同又案晏子春秋景公成路寢之臺逢於阿盆成适
 後喪並得附葬景公寢中與此同也聽之葬是許其
 大哭是細也
 横渠張氏曰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此
[015-12b]
 必是殯故取其柩以歸合葬也自伯禽至於武子多
 厯年豈容城中有墓
 嚴陵方氏曰周官墓大夫之職凡爭墓地者聽其獄
 訟當是時豈有夷人之墓以成寢者哉而季子乃有
 是事者由周官之法壞故也
 馬氏曰聖人盡人道以送死者故夫婦合葬所以從
 生者之志詩曰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蓋其生則雖有
 禮以限内外之别而其死未嘗不同所歸是故葬則
[015-13a]
 同穴附則同壙祭則同几體魄既降魂氣在上而先
 王設為喪祭之禮必有以聚其散附其離而同之者
 所以合鬼神而立至教也
 山隂陸氏曰請遷於外而合葬之先儒謂杜氏之喪
 從外來就武子之寢合葬不近人情
 廬陵胡氏曰鄭云記此者善其不奪人之恩非也譏
 其夷人之墓顧為是瑣瑣耳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
[015-13b]
子喪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喪之何也子思曰昔
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
伋則安能為伋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伋也妻者是
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鄭氏曰子上孔子曽孫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禮
 為出母期父卒為父後者不服耳汙猶殺也有隆有
 殺進退如禮自子思始記禮所由廢非之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子上不喪出母之事出妻之子為
[015-14a]
 父後則與尊者為一體不敢服其私親子思既在則
 子上當為出母有服故門人疑而問之云子之先君
 子謂孔子也今子喪出母乎子思曰然伯魚之母被
 出死期而猶哭是喪出母也道猶禮也子思言吾先
 君子無所失道道有可隆則從而隆謂父在為出母
 冝加隆厚為之著服道汙者汙猶殺也若禮可殺則
 從而殺謂父卒子為父後禮當減殺不為著服也子
 思自以才能淺薄不及聖祖故云伋則安能
[015-14b]
 横渠張氏曰孔子之母雖不正然非遭出當其死也
 安得不以母服服之當時正是死不在孔氏之家遂
 疑以為出子思於此又難以劇論故但言先君子無
 所失道謂無不中禮也此語最好子思不使白也喪
 出母必是子思止有一子故不使喪出母適長則不
 為出母服也言不喪出母自子思始非謂孔氏世世
 有出母特於子思見此事耳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
 從而汙亦就其出母以定汙隆聖人則處情子思則
[015-15a]
 守禮出妻不當使子喪之禮也子於母則不可忘若
 父不使之喪子固不可違父當黙持心喪亦禮也若
 父使之喪而喪之亦禮也子思以為我不至於聖人
 不敢不循理而孔子使喪出母乃聖人處權子思自
 以為不敢處權唯循理而已不敢學孔子也故曰先
 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孔子
 所為皆義也但子思未識聖人之意所以不敢學也
 道即義也隆髙也汙下也義髙則禮亦髙義下則禮
[015-15b]
 亦下
 長樂陳氏曰夫之於妻有出之之禮子之於母無絶
 之之道故不為父也妻不可謂之不為子也母以其
 不可謂之不為子也母故死而必喪以其不為父也
 妻故止於期年而已喪之者恩也期年者義也義資
 恩以為用恩資義以為斷此喪出母之禮也儀禮曰
 出妻之子為母期故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孔子以
 之為甚是哭於期年之内則可哭於期年之外則甚
[015-16a]
 也子上之母死而不喪子思謂先君子之無失道者
 以情徇道而未嘗以道徇情也道隆則從而隆故喪
 出母道汙則從而汙故止於期年而已若伋則以道
 㣘情而不能以情徇道故為伋也妻是為白也母不
 為伋也妻是不為白也母嗚呼君子之於禮不知而
 不行者其過小知而不行者其過大子思知而不行
 而以不能自詘此所以不為君子取也
 嚴陵方氏曰父在而服出母期此從道之隆也父没
[015-16b]
 而為後則不為之服此從道之汙也君子之於禮過
 者俯而就之不至者跂而及之而已子思乃有安能
 之語豈為知禮之道哉
 馬氏曰夫婦以義合亦可以義離子母之恩無絶也
 雖子之於出母猶必喪之而父亦不得禁焉蓋夫婦
 失義不可以奪子母之恩也子思之不使白也喪出
 母則旣薄矣又從而為之辭其可乎
 石林葉氏曰汙隆猶言升降道可以恩而上之者謂
[015-17a]
 之隆故父在無嫌則與之俱隆而服期道可以義而
 殺之者謂之汙故父没而為人後不可以有二本則
 與之俱汙而不為服此人之所可勉也而子思自以
 為不能而使白絶其母故記不喪出母自子思始異
 父禮亦謂之繼父繼父同居則服期不同居則不服
 自其母推之也此亦服者其隆而不服者其汙也異
 父既服期則其昆弟死視異父以為差而服大功子
 游之言是矣而子夏不及知乃自以未之前聞而從
[015-17b]
 魯人齊衰以荅狄儀之問所以記今之齊衰狄儀之
 問也出母之無服非所汙而汙異父昆弟之齊衰非
 所隆而隆君子是以謹之近世士大夫多疑於出母
 與異父之喪服不服率自其意而莫能一殆未嘗學
 禮之過歟
孔子曰拜而后稽顙頽乎其順也稽顙而后拜頎乎其
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鄭氏曰頽順也先拜賔順於事也此殷之喪拜頎至
[015-18a]
 也先觸地無容哀之至此周之喪拜重者尚哀戚自
 期如殷可
 孔氏曰此一節論殷周喪拜之異拜者主人孝子拜
 賔也稽顙者觸地無容也拜是為賔稽顙為已前賔
 後已頽然而順序也頎惻隱之至也鄭知殷周喪拜
 之異者以孔子所論每以二代相對皆先殷而後周
 也
 長樂陳氏曰拜而後稽顙頽乎其順也以其先致敬
[015-18b]
 故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以其先致哀故也孔
 子之時禮廢滋久矣天下不知先稽顙之為重而或
 以輕為重是猶不知拜下之為禮拜上之為泰而或
 以泰為禮故孔子救拜之弊則曰吾從其至救泰之
 弊則曰吾從下凡欲禮之明於天下而已禮書/
 馬氏曰記曰三年之喪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當
 周之衰蓋人不知喪拜之儀故孔子遂及之言雖拜
 起之末猶欲不失其序非知制作之情者孰能盡於
[015-19a]
 此此動容周旋中禮所謂盛德之至也鄭氏以此為
 殷周拜而於經無所見豈其然乎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
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孔
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
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鄭氏曰言既得者少孤不知其墓也古謂殷時墓謂
 兆域今之封塋也土之髙者曰墳東西南北言居無
[015-19b]
 常處聚土曰封封之周禮也周禮曰以爵等為丘封
 之度崇髙也髙四尺蓋周之士制孔子先反修虞事
 也門人後待封也門人言所以遲者修之而來孔子
 不應以其非禮也門人以孔子不聞三言之修猶治
 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古者不修墓之事天子之墓一丈
 諸侯八尺其次降差以兩孔子自謂東西南北不恒
 在郷若久乃還歸不知葬之處所故不可不作封墳
[015-20a]
 記識其處父叔梁紇雖為大夫周禮公侯伯之大夫
 再命與天子中士同鄭註士制謂天子之士也泫然
 流涕自傷修墓違古致令今崩重修也
 庾氏曰防守其墓備擬其崩
 馬氏曰周官冢人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而不必於命
 數則封之崇四尺者庸知非大夫之制歟
 横渠張氏曰防墓崩門人後至孔子是時十七歳安
 得已有門人或是時聖人固有門人矣
[015-20b]
 廬陵胡氏曰作墓時當為堅久之計不可令崩壞而
 加治
 廣安游氏曰古者墓而不墳坎其中而踐其左古人
 達於死生之變非若後世滯於形魄故曰葬者藏也
 為使人弗見而已苟為弗見則去之矣中古之世如
 此及夫後世不明死生之故而滯於體魄送死墳墓
 之事始加詳矣其加詳有二焉厚葬一也墓祭二也
 古人以為死者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於人之始
[015-21a]
 死而為之重既葬而為之主召致其魂氣而祭之於
 體魄則無所事焉故既葬則去之為此也及夫後世
 始封為墳夫既已為之墳則孝子仁人之見之固亦
 有所不忍此雖後世之異於古亦人情所不能已也
 孔子之葬其親自以為不常居郷恐去而還不知葬
 所因而識之以此觀之孔子之志本以封之為當然
 也及夫既葬還修虞祭門人之從孔子者以其墓崩
 修之而後至孔子有所動心乎此孔子不應門人三
[015-21b]
 言之孔子泫然出涕以為古不修治其墓焉既葬則
 去去則不復修蓋孔子欲盡從今世之禮則非達者
 之心欲盡從古之道而不修則去其心亦有所不安
 於此故泫然流涕而言之延陵季子之葬其子孔子
 以為知禮此則古者聖達之本懷然世變之異而人
 心不同則雖君子之心有不安於此故難言之耳古
 之聖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死生之說鬼神之故非
 若後世之不學者闇然而不知也宋人始厚葬其君
[015-22a]
 君子非之漢明帝始墓祭其親蔡邕與之夫厚葬無
 益於死有害於人冝為君子之所非若夫蔡邕之見
 則亦為其心有所不忍雖君子有所不能已此則孔
 子封墓崇四尺而又言古不修墓泫然流涕之意後
 之學者可以考焉
 廣漢張氏曰墓祭非古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立
 之主以祀以致其精神之極而謹藏其體魄以竭其
 深長之思然考之周禮冢人之官凡祭於墓為尸是
[015-22b]
 則成周之時固亦有祭於墓者雖非制禮之本經而
 出於人情之所不忍其於義理不至於甚害則先王
 亦從而許之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
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鄭氏曰寢中庭也與哭師同親之也拜弔者為之主
 也使者自衛來赴者故謂死之意狀時衛世子蒯聵
 簒輒而立子路死之醢之者示欲㗖食以怖衆覆棄
[015-23a]
 之不忍食
 孔氏曰此一節論師資之恩下文云師吾哭諸寢今
 哭於中庭故鄭云與哭師同子路結纓而死見哀公
 十五年左傳
 臨川王氏曰孔子乃哭子路與師同或者哭弟子之
 禮當如師猶服之有報乎
 長樂陳氏曰顏淵之死正命也子路之死非正命也
 孔子哭顏淵哭其正命之短哭子路哭其非正命之
[015-23b]
 終蓋顏淵全於人而未全於聖子路全於義而未全
 於人全於人而未全於聖則其死者天也全於義而
 未全於人則其死者人也孔子哭之則同其所以哭
 之則異蓋死者非難處死者難死有甚於生君子死
 而不生生有甚於死君子生而不死可死而死君子
 輕之如鴻毛可生而死君子重之如泰山雖然可以
 死可以無死死之雖傷勇而不失其為義不死雖傷
 怯而亦可以為仁是以召忽於子糾則死之管仲則
[015-24a]
 不死孔子不非召忽而多管仲者以召忽不失為義
 而管仲可以為仁也子路於衛君之事可謂不失為
 義而已孔子哭於中庭視之猶子也有人弔焉而夫
 子拜之自視猶父也遂命覆醢者非特不忍食之又
 不忍見之也
 山隂陸氏曰哭以師友之間進之也
 廣安游氏曰衛世子蒯聵得罪於父靈公出奔靈公
 死無所立立蒯聵子輒是為出公出公既立蒯聵欲
[015-24b]
 歸迫孔悝強盟之刼以登臺而出公出奔子路聞變
 而死之孔子於蒯聵之書嘗曰世子某言其不當廢
 而廢也於出公書輒者言其不當立而立也於伯夷
 叔齊之事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亦所以惡輒也雖
 然出公雖大惡而子路學於孔子之門有古義焉子
 路之失失於執古義而不知變也子路委贄於出公
 而死之此得君臣之義耳然知君臣而不知父子以
 亂大倫仲尼之徒不至是也琴張聞宗魯死將徃弔
[015-25a]
 之仲尼曰齊豹之盜而孟縶之賊女何弔焉夫宗魯
 死於宗孟與子路死於出公一也宗魯死孔子以為
 不足弔子路死孔子哭之如此其哀其去就之分可
 知也孔子之與伯夷叔齊為出公言也哭子路之死
 為子路言也若此者君子可以見矣
曽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鄭氏曰宿草謂陳根也為師心喪三年於朋友期可
 也
[015-25b]
 孔氏曰曽子孔子弟子姓曽名參字子輿魯人也
 嚴陵方氏曰師猶父朋友相視猶兄弟既以喪父之
 義處喪師則以喪兄弟之義處喪朋友不亦可乎墓
 有宿草則期年矣是以兄弟之義喪之也然必以墓
 草為節者蓋生物既變而慕心可已故也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
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
耳矣喪三年以為極亡則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終身之
[015-26a]
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
 鄭氏曰言三日三月欲其盡心修備之附於身謂衣
 衾附於棺謂明器之屬終身之憂謂念其親無一朝
 之患謂毁不滅性也忌日謂死日不用舉吉事
 孔氏曰此一節論喪之初死及葬送終之具須盡孝
 子之情及思念父母不忘之事也三日殯三月葬據
 大夫士禮也棺中物少三日可辦棺外物多三月可
 就悉用誠信各令合禮不使少有非法後追悔咎焉
[015-26b]
 耳矣者助句之辭親喪以經三年以為極亡可以棄
 忘而孝子有終身之痛曽不暫忘於心也雖終身念
 親而不得有一朝滅性之患故唯忌日不為樂事恐
 其常毁也
 唐陸氏曰王以極字絶句亡作忘向下讀
 馬氏曰君子之事親無所不用誠信而至於明器則
 備物而不可用者亦可以為誠信乎蓋之死而致死
 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
[015-27a]
 也明器之用仁知之道誠信之至者也知此則可以
 無悔也
 金華應氏曰附於棺者若卜其宅兆丘封壤樹之事
 不獨明器之屬也
 嚴陵方氏曰經曰緦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三
 年以為隆故三年之喪所以為喪之極也亡則弗之
 忘矣者死者之形雖亡而生者之心未嘗忘之也忌
 日不樂蓋終身之憂有見於此
[015-27b]
 長樂陳氏曰君子之於親有終制之喪有終身之喪
 終制之喪三年是也終身之喪忌日是也文王之於
 親忌日必哀而不樂豈非能全終身之憂乎有終身
 之憂仁也無一朝之患義也
 山隂陸氏曰言喪三年以為中爾若其亡則未之或
 忘
 廬陵胡氏曰終身之憂永慕也内則云終身也者非
 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忌日不樂有戚容忌舉吉事
[015-28a]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
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
於防
 鄭氏曰孔子之父郰叔梁紇與顏氏之女徵在野合
 而生孔子徵在恥焉不告慎當為引禮家讀然聲之
 誤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孔子訪父墓之事孔子既少失父
 其母不告父墓之處今母既死欲將合葬不知父墓
[015-28b]
 所在意欲問人故殯母於五父之衢欲使他人怪而
 問已因得詢知父墓所在外人見柩行於路皆以為
 葬但葬引柩之時飾棺以柳翣其殯引之禮飾棺以
 輤夫子飾其所引之棺以輤故知非葬蓋殯也殯不
 應在外故稱蓋為不定之辭於時郰曼父之母素與
 孔子母相善見孔子殯母於外怪問孔子孔子因而
 問之始知父墓所在而後得以父母尸柩合葬於防
 鄭註野合謂不備於禮也如論語所謂野人及野哉
[015-29a]
 由也但徴在恥其與夫不備禮為妻故不告也家語
 云叔梁紇年餘七十無妻顏父有三女顏父謂其三
 女曰鄒大夫身長七尺武力絶倫年餘七十誰能與
 之為妻二女莫對徴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
 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而生孔子三歳而叔梁紇卒
 横渠張氏曰孔子殯母於五父之衢以在衢故其殯
 周密有如葬然故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實是
 殯之周慎故曰其慎也蓋殯也其慎也屬下讀之則
[015-29b]
 意明據舊說孔子喪母時十七歳十七歳何故不知
 墓或是孔子養於母家母不告之也家語是其家所
 傳難於直說據傳記直謂野合謂不備禮也合葬附
 葬也叔梁紇自有正妻亦不可知也
 嚴陵方氏曰左氏傳所謂詛諸五父之衢是矣衢則
 四達之道也
 馬氏曰叔梁紇宋人而喪葬之制蓋從於古墓而不
 墳此孔子少孤所以不知墓也
[015-30a]
 山隂陸氏曰慎讀如字慎誠也蓋曰其誠也蓋殯也
 詩曰予慎無辜
 廬陵胡氏曰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曼
 父之母與徴在鄰蓋在五父衢也此一經疑在孔子
 既得合葬於防之前
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喪冠不緌
 鄭氏曰相謂以音聲相勸不相不歌皆所以助哀也
 不緌去飾
[015-30b]
 廬陵胡氏曰趙良謂商君曰五羖大夫死舂者不相
 古謳謡之名多曰相詳見曲禮舂不相解緌冠纓所
 謂蟬有緌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牆置翣周人
以殷人之棺椁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
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鄭氏曰有虞氏上陶始不用薪也火熟曰堲燒土冶
 以周於棺也或謂之土周由是也殷人上梓椁大也
[015-31a]
 以木為之言椁大於棺也牆柳衣也凡此言後王之
 制文周人葬長殤以下不同略未成人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棺椁所起及用棺椁之差易繫辭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有虞氏始不用也堲周謂堲
 土為陶冶之形大小得容棺也殷人上梓考工記文
 鄭引之以證椁也案喪大記註云在旁曰帷在上曰
 荒帷荒所以衣柳則以帷荒之内木材為柳其實帷
 荒及木材等緫名曰柳故縫人云衣翣柳之材註云
[015-31b]
 柳之言聚諸飾之所聚是帷荒緫稱柳也有虞氏唯
 有瓦棺夏后氏瓦棺之外加堲周殷則易以棺椁周
 人又於椁旁置柳置翣扇凡此是後王之制漸加文
 也白虎通云夏以揖遜為君故稱后殷周行仁義人
 所歸往故稱人
 馬氏曰有虞氏瓦棺而至夏后氏迺以堲周周之有
 棺之象商人以瓦棺堲周皆陶冶之器而陶冶出於
 土及其久也必復於土不能無使土親膚遂以木易
[015-32a]
 之木足以勝土而仁人孝子之所以深慮長思者未
 有易此聖人之法相待而後備故周人則縁商人之
 棺椁飾之以牆置翣棺椁以比化牆置翣以為觀美
 皆所以盡孝子之心無使惡於死而已當周衰禮義
 散亡而人不知棺椁之度故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
 椁而後以為出夫子之制孟子敦匠而充虞以為美
 不知自周公以來蓋已有禮也惟其葬殤有異於成
 人之禮故瓦棺堲周與夫棺椁皆以少長制之而不
[015-32b]
 為貴賤之等何者天下無生而貴雖君卿大夫之子
 猶士也尚何有貴賤之别乎長則其形強少則其形
 弱形強則其化難形弱則其化易古之人葬殤其棺
 椁必視長少者蓋以此而已
 唐陸氏曰十六至十九為長殤十二至十五為中殤
 八歳至十一為下殤七歳已下為無服之殤生未三
 月不為殤
 嚴陵方氏曰椁之於棺如城之有郭也牆以帷柩而
[015-33a]
 周圍如牆翣以飾柩而翼蔽如羽蓋世愈久而禮愈
 備故也長殤而下死者愈少則禮愈殺也
夏后氏尚黒大事斂用昏戎事乗驪牲用𤣥殷人尚白
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乗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斂用
日出戎事乗騵牲用騂
 鄭氏曰夏以建寅之月為正物生色黒大事謂喪事
 昏時亦黒戎兵也馬黒色曰驪爾雅曰騋牝驪牡𤣥
 牲用𤣥黒類也殷以建丑之月為正物芽色白日中
[015-33b]
 時亦白翰白色馬也易曰白馬翰如周以建子之月
 為正物萌色赤日出時亦赤騵駵馬白腹騂赤類
 孔氏曰此一節論三代正朔所尚色不同夏尚黒殷
 尚白周尚赤此之謂三統故書傳略說云天有三統
 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又春秋緯元命包云夏以十
 三月為正以寅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以雞鳴為朔
 周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三正記云子月為正
 以陽始生物得陽氣稍變動故為天統丑月物在地
[015-34a]
 中含養萌芽故為地統寅月物出於地當須人功故
 為人統統者本也謂天地人之本也然王者必以此
 三月為正者以其此月物之始生王者繼天理物含
 養微細又取其歳初為正朔之始天地人所繼不同
 故正朔不相襲也萌是芽之細故鄭註建子曰萌建
 丑曰芽
 臨川王氏曰此似見詩有駟騵彭彭遂有乗騵乗翰
 之别馬以共戎事若皆以一物則可以給戎者鮮矣
[015-34b]
 或者止以此物供貴者則理有可通也
 長樂陳氏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性命之所受與
 天為一則其好惡取舎不與天違聖人因民以觀天
 因天以立事故於民心之所安者因之而不強去民
 心之所厭者革之而不強行此三代所以改正朔也
 蓋正者政之所繫朔者月之所始夏正以建寅殷正
 以建丑周正以建子以天言之則陽生於子而萬物
 資始建子之月為得正以地言之則陽含於丑而萬
[015-35a]
 物資生建丑之月為得正以人言之則陽出於寅而
 人順以動建寅之月為得正三代之正朔雖不同至
 於頒政令授民事莫不以夏正為正故周官凡觀象
 讀法均食施事皆繫之正歳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禮稱季夏六月祀周公凡此皆
 夏正也孔子於春秋用時王之正其論為邦則曰行
 夏之時者夏之時據人之所見而人之所見者質也
 孔子乗殷之木輅服周之純冕皆以其質而已此所
[015-35b]
 以救文弊也春秋書大事於太廟傳曰國之大事在
 祀與戎祭義曰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陽周人祭
 日以朝及闇是以子路之與祭質明而始行事晏朝
 而退孔子以為知禮則大事用日出者祭以朝之質
 明也祭以朝之質明斂亦如之故曰大事斂用日出
 嚴陵方氏曰滕文公之居喪也曰恐其不能盡於大
 事則喪為大事可知春秋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則戎事之為大事可知喪事凶禮也戎事軍禮也祀
[015-36a]
 事吉禮也五禮不及於賔嘉者以非大事故也
 金華應氏曰夏后治水而水德王故其色尚黒殷人
 征伐而以金德王故其色尚白周木德也而色尚赤
 亦豈非取木之所生而用火之色乎
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曽子曰如之何對曰申也聞諸
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布
幕衞也縿幕魯也
 鄭氏曰穆公魯哀公之曽孫問居喪之禮曽子曽參
[015-36b]
 之子名申幕所以覆棺上縿縑也縿讀如綃衞諸侯
 禮魯天子禮兩言之者僭已久也幕或為幦
 孔氏曰此一節論尊卑之喪有同異之事有聲曰哭
 無聲曰泣齊是為母斬是為父厚曰饘希曰粥父母
 之喪哭泣以下自天子至庶人如一故曰自天子逹
 也覆殯椁之幕周公一人得用天子禮後代僭用之
 故曽申舉衞與魯俱是諸侯後代不冝異謂魯之諸
 公不冝與衛異也
[015-37a]
 馬氏曰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三年之喪則
 至矣故其哀發於聲音則為哭泣發於衣服則為齊
 斬發於飲食則為饘粥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
 食乃其所以自致者由庶人逹於天子無所加損焉
 則哀素之極喪禮之至者也至於幕帟之飾末而已
 矣而得以隆殺焉此魯衛所以有縿布之辨也鄭氏
 以縿幕為魯僭天子之禮亦安知非其得用而曽子
 言之
[015-37b]
 李氏曰先王之制小斂殯葬所以為死者之禮故自
 天子至於庶人有等哭泣齊斬饘粥所以盡生者之
 情故天子逹於庶人一也由前所以立禮由後所以
 立仁齊斬所以稱情而為之也故曰齊斬之情
 盱江李氏曰夫布幕諸侯禮也縿幕天子禮也疾魯
 之僭故舉諸侯以示之焉杞宋者各自為一王之後
 且其祖天子禮樂異於周行之可也周尚在而魯倣
 之則僭矣孔子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015-38a]
 嚴陵方氏曰衛所存者殷禮故用布幕之質魯所存
 者周禮故用縿幕之文
 山隂陸氏曰縿讀如字以縿記帛蓋衞幕用布魯用
 帛爾雅纁帛縿曽子言此著魯異於諸侯者若此類
 耳其情自天子逹
 廣安游氏曰父母之喪貴賤不殊此所以自天子逹
 也若幕則天子以綃諸侯以布穆公苟欲行禮所謂
 貴賤一者固當一也所謂天子諸侯異者固當異也
[015-38b]
 此二者喪禮盡矣且禮文之制曽申獨舉幕而不舉
 其他則其他推是而可知晉文公請隧於王隧天子
 葬禮文公於葬獨請隧則其他亦從是而可知也天
 下之禮以類而為之者也苟於其類而或開之則其
 他皆將以類而失之此襄王所以不許文公也是故
 以隧而葬則葬禮視隧而相從者皆可知也以幕而
 殯則殯禮視幕而相從者皆可知也此曽申所以獨
 舉其一以見其餘也
[015-39a]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
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
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弑君也天下豈
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
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
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
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共
世子也
[015-39b]
 鄭氏曰獻公信驪姬之譖重耳欲使世子言見譖之
 意蓋皆當為盍盍何不也志意也世子謂言其意則
 驪姬必誅重耳曰盍行乎行猶去也世子謂天下豈
 有無父之國言人有父則皆惡欲弑父者使人辭於
 狐突辭猶告也前此獻公使申生伐東山皐落氏狐
 突謂申生欲使之行今言不念伯氏之言謝之也伯
 氏狐突别氏子少謂驪姬之子奚齊圖猶謀也不出
 謂狐突自皐落氏反後懼而稱疾焉賜猶惠也既告
[015-40a]
 狐突乃雉經申生言行如此可以為恭於孝則未之
 有重耳申生異母弟後立為文公驪姬獻公伐驪戎
 所獲女也申生之母蚤卒驪姬嬖焉狐突申生之傅
 舅犯之父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獻公殺申生之事案僖四年左傳
 云姬謂太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太子歸胙於公
 公田姬寘諸宫六日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
 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太子是驪姬譖
[015-40b]
 申生之事也左傳又云或謂太子曰子辭君必辯焉
 杜預註以六日之狀自理謂毒酒經宿輒敗若申生
 初置毒何以經六日其酒尚好明臨至加藥焉此重
 耳欲使言見譖之意也左傳又云太子曰君非驪姬
 居不安食不飽君老矣吾又不樂謂我若自理驪姬
 必誅姬死之後君無復歡樂此云是我傷公之心是
 也雉牛鼻繩也申生以牛繩自縊死或謂雉性耿介
 被人所獲必自屈折其頭而死漢書載趙人貫髙自
[015-41a]
 絶亢而死申生當亦然也孝子不䧟親於不義申生
 但能恭順於父事而已諡法曰敬順事上曰恭
 長樂陳氏曰君子之於親有言以明已有諫以明事
 諫則以幾為順以孰為敬幾而不入則至於孰孰而
 不入則至於號號而將至於見殺則亦有義以逃之
 是雖於親有所不從而於義無所不順於親或不我
 愛而於鄉閭無所得罪此古之所謂孝子也彼不善
 事親者以小愛賊恩姑息賊德於己可以言而不言
[015-41b]
 於事可以諫而不諫依違隱忍惟意是從以至隕身
 於其親之命而䧟親於不義之名是將以安親而反
 危之將以悅親而反辱之此君子之所不取也晉獻
 公將殺其世子申生申生於親可言而不言而且懼
 傷公之心於義可逃而不逃而且謂天下豈有無父
 之國以至忘其躬之不閱而且䘏國家之多難不顧
 死生之大節而且謹再拜之末儀是恭而已非孝也
 春秋書晉侯殺其世子申生蓋書晉侯以明晉侯之
[015-42a]
 無道書申生以明申生之罪也雖然春秋之時臣弑
 其君子弑其父如衞輒拒父而爭國楚商臣弑君而
 篡位則申生之行蓋可哀而恕之也孔子曰苟志於
 仁無惡也故禮不以申生為不孝而以之為恭猶詩
 不以伋壽為不孝而以之為不瑕也然以春秋禮義
 之法繩之則申生不足以為孝矣
 馬氏曰昔幽王惑於褒姒而逐太子冝臼奔于申太
 子之傅作小弁以刺之然君子不責冝臼以出奔之
[015-42b]
 罪而謂小弁有孝子之道申生之事蓋與冝臼無以
 異也而申生失之特不知止於先王之禮義而已若
 衞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雖有殺身以成仁之志而
 其死之亦非義也然國人以其相為於禍難之中亦
 自作詩以思之而申生愛君父恤國難猶有善於彼
 雖非孝也而謂之恭則冝矣
 廬陵胡氏曰案春秋自閔二年至僖二十三年狐突
 事晉未嘗去此云不出記禮者誤
[015-43a]
 
 
 
 
 
 
 
 
[015-43b]
 
 
 
 
 
 
 
 禮記集説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