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master)


[036-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三十六    宋 衛湜 撰
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
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
者也皆有常餼
 鄭氏曰餼廪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矜恤鰥寡孤獨之事案孝經云男
 子六十無妻曰鰥婦人五十無夫曰寡舜年三十而
[036-1b]
 尚書謂之鰥者以其父頑母嚚無為娶之端故雖三
 十而亦稱鰥詩云何草不𤣥何人不矜據乆役在外
 嫁娶失時亦謂之為矜矜與鰥同其男子無妻亦謂
 之寡左傳云崔杼生成及彊而寡案劉熙釋名云無
 妻曰鰥愁悒不能寐目恒鰥鰥然其字從魚魚目恒
 不閉無夫曰寡寡倮也倮然單獨也無父曰孤孤顧
 也顧望無所瞻見也無子曰獨獨鹿也鹿鹿無所依
 也
[036-2a]
 中山成氏曰無妻曰鰥無夫曰寡無子曰獨無父曰
 孤此通言耳四十無妻不為鰥三十無夫不為寡有
 室無父不為孤壯而無子不為獨聖人深意先王制
 禮憂民之極則以老少年齒為限也
 黄氏曰斯盖叙帝王仁政均田勸農禮樂既興民心
 不貪而趨業矣孟子所謂菽粟如水火國儲民食咸
 畜十年則是國家以振窮民為必行之政矣况閭比
 有序則五黨為州使之相賙而四窮之民處其鄉里
[036-2b]
 州長自率二千五百家而賙救之則所謂無告者皆
 獲其養也
 嚴陵方氏曰若此之人雖欲有所赴愬而求通莫之
 得矣故曰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文王發政施仁必
 先斯四者其以是歟皆有常餼固所宜矣
 延平周氏曰孟子以鰥寡孤獨為序者輕重之序也
 此以孤獨矜寡為序禮運以矜寡孤獨為序何也豈
 非所養之常餼多寡有二等故此先言孤獨以重者
[036-3a]
 先之也禮運先言矜寡以輕者先之也就二等之中
 則矜於寡為重獨於孤為輕盖孟子言㓜而無父則
 孤為重作記者言少而無父則孤為輕
 山隂陸氏曰為其無告也故書以無告為言所謂天
 之窮民於天為窮於人宜達
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鄭氏曰斷謂支節絶也侏儒短人也器能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矜恤疾民之事瘖謂口不能言聾
[036-3b]
 謂耳不能聞聲跛躃謂足不能行斷者謂支節解絶
 侏儒謂容貌短小百工謂有雜技藝此等既非老無
 告不可特與常餼然既有疾病又不可不養故各以
 器能供官役使以廪餼食之案晉語文公問八疾胥
 臣對曰戚施權鎛註云使撃鍾籧篨䝉璆註云璆是
 玉磬使擊之侏儒扶廬註去扶持也廬㦸柄也矇瞍
 循聲註云歌詠琴瑟聾瞶司火註云使主然火其童
 昬嚚瘖僬僥官師所不材宜於裔土是各以器食之
[036-4a]
 外傳不云跛躃此不云籧篨戚施説文不具外傳瘖
 與僬僥置於裔土此瘖與侏儒以器食之者今古法
 異也
 嚴陵方氏曰百工則凡執一藝者是也先王之時瘖
 者以之實土聾者以之司火刖者以之守囿刖則跛
 躃斷者之類也侏儒以之扶廬以至陶者之治埴匠
 者之治木冶氏之攻金玉人之切玉所謂各以其器
 食之也荀子曰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盖謂是
[036-4b]
 矣先王之政必如是何也所以使在下者無廢才而
 人人各得其養在上者無虚用而事事各極其精而
 已是能也而曰器者以随其大小長短而用之故謂
 之器耳孔子所謂使人也器之是矣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鄭氏曰道有三塗逺别也
 長樂陳氏曰男女嫌於無别故男右女左車患於阽
 危故從中央孔子為中都宰其民至於男女别塗盖
[036-5a]
 以此也設弧帨男左門女右門拜男尚左女尚右鬌
 亦男左女右祭則君在阼夫人在房此隂陽之理也
 道路則男右女左者地道尊右故也詩葛屨曰宛然
 左辟
 嚴陵方氏曰道路所以通四方四方者男子所有事
 也女子則深宫固門而已右有力而左無為故其所
 由如此道路見月令季春解既曰中又曰央何也盖
 央以適當言之耳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非適當焉
[036-5b]
 唯中乃可以言央也
 延平周氏曰男女尊卑之莭雖在道路亦不廢也
父之齒随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輕任并重任分
斑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鄭氏曰廣敬也謂於塗中輕任并重任分皆謂以與
 少者雜色曰斑徒猶空也
 孔氏曰父齒老也任謂有擔負者俱應擔負老少並
 輕則併與少者擔之也老少並重不可併與少者一
[036-6a]
 人則分為輕重重則與少者輕則與老者
 長樂劉氏曰帝王之為治也不出人倫天下之人入
 於五品爾故其天下外薄四海行路之民皆服教化
 父之齒隨行父子之教著於道路矣兄之齒鴈行兄
 弟之教著於道路矣朋友不相踰禮義之教著於道
 路矣輕任并重任分任恤之行著於道路矣斑白不
 提挈孝友之行著於道路矣故君子耆老不徒行庶
 人耆老不徒食君子小人之為子弟者莫不知尊徳
[036-6b]
 而養老也
 長樂陳氏曰先王之時孝弟發於朝廷行乎道路疾
 行先長則以不弟名之其孰一舉足而敢忘禮哉文
 王之化至於行者讓路盖本諸此君子耆老不徒行
 故五十無車不越疆而弔人庶人耆老不徒食故七
 十可以食肉不徒行者必不徒食不徒食者不必不
 徒行
 嚴陵方氏曰父之齒謂與父為長㓜之齒者兄之齒
[036-7a]
 謂與兄爲長㓜之齒者隨行則從其後也鴈行則差
 其次也朋友不相踰謂各以其齒而為先後之序也
 輕任并重任分二者皆以優老者而已然孟子言斑
 白不負戴者盖負以背而戴以頂提挈則一以手而
 已其言亦互相備内則曰士不貳羮胾盖君子未嘗
 徒食故也前言斑白者不提挈盖庶人未嘗不徒行
 故也大夫謂之君子則以位稱之也士謂之君子則
 以徳稱之也此以君子對庶人而言則主於士也眀
[036-7b]
 矣
 山隂陸氏曰父之齒年長以倍是也兄之齒十年以
 長是也所謂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視此焉無車而行
 為徒行無肉而食為徒食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鄭氏曰造為也
 皇氏曰此謂有地大夫故祭器不假若無地大夫則
 當假之故禮運云大夫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
[036-8a]
 謂無地大夫也正義/
 長樂陳氏曰無田禄者不設祭器故禮運以祭器不
 假為非禮有田禄者必具祭器故王制以祭器不假
 為禮也君子之行禮也無事則先諸神有患則先諸
 已無事則先諸神故田則先乾豆營宫室則先宗廟
 造器則先祭器有患則先諸己故凶年君膳不祭肺
 馬不食榖馳道不除祭事不縣
 延平周氏曰庶人共祭器而至於大夫則不假者以
[036-8b]
 其家邑足以具之也祭器未成不造燕器者先神而
 後人也
 嚴陵方氏曰祭器不假言當自具也不造燕器與養
 器為後同義以食言則曰養以居言則曰燕其實一
 也
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為田
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畝方千
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
[036-9a]
 鄭氏曰一里方三百歩億今十萬萬億今萬萬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開方之法總計天子畿外内諸侯
 之地大小方一里為田九百畝案論語註云歩百為
 畝是長一百歩闊一歩畝百為夫是一頃也長闊一
 百歩夫三為屋是三頃也闊二百歩長一百歩屋三
 為井是九百畝也長闊一里鄭註億今十萬者方十
 里為田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一箇十里
 之方既為田九萬畝則十箇十里之方為田九十萬
[036-9b]
 畝一百箇十里之方為田九百萬畝今云九十億畝
 是一億有十萬十億有一百萬九十億為九百萬畝
 故云億今十萬尹文子云百姓千品萬官億醜皆以
 數相十此謂小億也此鄭氏所用毛詩傳云數萬至
 萬曰億是大億非鄭義也更計千里之方為方百里
 者百一箇百里之方既為九十億畝則十箇百里之
 方為九百億畝百箇百里之方為九千億畝今乃云
 九萬億畝與數不同者若以億言之當云九千億畝
[036-10a]
 若以萬言之當云九萬萬畝但書經戰國及秦之世
 經籍錯亂此經上下或億或萬字相交渉遂誤為萬
 億鄭因此錯本但云萬億即今之萬萬按皇氏曰億
 數不定或以十萬為億或以萬萬為億或以一萬為
 億此云萬億者祗是萬萬也六國時或將萬為億故
 云萬億
 嚴陵方氏曰古者歩百為畝畝三為里以開方之法
 推之則一里方三百歩為田適九百畝也孟子曰方
[036-10b]
 里而井井九百畝其言正謂是也積而推之至於為
 田九萬億畝其理亦若是而已
 延平周氏曰方里為井故為田九百畝井十為成故
 為田九萬畝成十為通故為田九十億畝十通則百
 億井矣故為田九萬億畝
 李氏曰愚考之自此後漢儒註王制之文也盧植以
 王制為漢文帝博士所撰盖疑是歟此即註天子之
 田千里之文也億千萬也
[036-11a]
自恒山至於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
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遥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遥
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
億畝
 鄭氏曰恒山至南河冀州域南河至江豫州域江至
 衡山荆州域東河至東海徐州域東河至西河亦冀
[036-11b]
 州域西河至流沙雍州域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
 一萬億畝九州之大計也
 孔氏曰此一節論四海之内地逺近里數也為田八
 十萬億一萬億畝者以一州方千里九州方三千里
 三三如九為方千里者有九一箇千里有九萬億畝
 九箇千里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萬億畝但記文
 詳具於八十整數之下云萬億是八十箇萬億又云
 一萬億言是詳也以前文誤為萬億此則因前文之
[036-12a]
 誤更以萬億言之
 皇氏曰千里而近者謂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近言不
 滿千里也千里而遥者謂以千里言之其地稍逺言
 不啻千里也
 長樂陳氏曰不足乎千里謂之千里而近過乎千里
 謂之千里而遥至則非盡其地故西不盡流沙南不
 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禹貢東漸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教訖于四海王制南不盡衡山
[036-12b]
 北不盡恒山者王制言其地之所訖禹貢言聲教之
 所訖故也
 嚴陵方氏曰經上重有萬億二字盖衍文耳
 李氏曰此經乃註九州千七百國之文也
 金華應氏曰海環宇宙之大此所謂至於海獨言東
 者東海在中國封疆之内而西南北則流夷徼之外
 疆理有所不及也南獨以江與衡山為限盖百越猶
 未盡開也惟河獨舉東西南北者河流縈帶而周遶
[036-13a]
 雖流沙分際亦與河接也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
 蹙自秦而下東南展而西北縮古今之疆理天地之
 大運中國夷狄之消長大略可見當先王盛時東西
 南北各有不盡之地盖聴四夷居之不勞中國以事
 外也若禹貢之東漸西被而朔南咸暨特其聲教所
 及非必貢賦之所限也故外薄四海弼成五服至於
 五千里者此區域之大數而疆理之略者也四海之
 内斷長補短方五千里者此民田之大數而疆理之
[036-13b]
 詳者也觀於曰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詳略可知矣
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宫
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六十億畝
 鄭氏曰以一大國為率其餘所以授民也山足曰麓
 嚴陵方氏曰髙而藏曰山大而平曰陵木所積曰林
 林所附曰麓川澤見名山大川解溝瀆見月令季春
 解城郭見禮運解宫室見曲禮宫室解夫方百里者
 百故為田九十億畝三而分之則各三十億畝去其
[036-14a]
 一分以容宫室塗巷之類則餘六十億畝為可耕之
 田矣四海之内不必皆如此特其大略然也
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古者
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歩古者百里當今百
二十一里六十歩四尺二寸二分
 鄭氏曰周尺之數未詳聞也案禮制周猶以十寸為
 尺盖六國時多變亂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則歩更為
 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計之古者百畝當今百五十六
[036-14b]
 畝二十五歩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五里
 孔氏曰古者八寸為尺今以周尺八尺為歩則一歩
 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則一歩有五
 十二寸是今歩比古歩每歩剰出一十二寸以此計
 之則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五十二畝七十一歩有
 餘與此百四十六畝三十歩不相應也又今歩每歩
 剰古歩十二寸以此計之則古之百里當今百二十
 三里一百一十五歩二十寸與此經百二十一里六
[036-15a]
 十歩四尺二寸二分又不相應故鄭云六國時多變
 亂法度經文錯亂不可用也鄭註周猶以十寸為尺
 案玉人職云鎮圭尺有二寸又云桓圭九寸是周猶
 以十寸為尺也今經云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乃是
 六十四寸則謂周八寸為尺也故云盖六國時多變
 亂法度或言周尺八寸也鄭即以古周尺十寸為尺
 八尺為歩則歩八十寸鄭又以今周尺八寸為尺八
 尺為歩則今歩皆少於古歩一十六寸也是今歩别
[036-15b]
 剰十六寸云以此計之者謂以古歩又以今周尺八
 寸八尺為歩外剰十六寸而計之則古之四歩剰出
 今之一歩古之四十歩為今之五十歩古之八十歩
 為今之一百歩計古之一畝之田長百歩得為今田
 一百二十五歩是今田每一畝之上剰出二十五歩
 則方百畝之田從北嚮南每畝剰二十五歩總為二
 千五百歩從東嚮西每畝二十五歩亦總為二千五
 百歩相併為五千歩是總為五十畝又西南一角南
[036-16a]
 北長二十五歩應南畔所剰之度東西亦長二十五
 歩應西畔所剰之度計方二十五歩開方乗之總積
 得六百二十五歩六百歩則為六畝餘有二十五歩
 故云古者百畝當今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歩也又古
 四歩剰今一歩則古者四里剰今一里為五里則古
 者四十里剰今十里為五十里則古者八十里剰今
 二十里總為百里是古者八十里為今百里今之百
 里之外猶有古之二十里四里剰一里其古二十里
[036-16b]
 為今之二十五里故去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五里
 長樂陳氏曰投壺記曰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公羊
 傳曰膚寸而合鄭氏曰鋪四指曰扶一指按寸何休
 曰側手為膚按指為寸扶即膚耳然則寸尺之度取
 諸身也漢律厯志曰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
 為尺然則寸尺之廣又取諸物也先王制法近取諸
 身逺取諸物足以考信而無疑焉然後尺寸之度起
 矣則指尺之與黍尺一也黍有巨細故尺有長短先
[036-17a]
 儒以黍之巨者積而為寸則與膚指不合於是有指
 黍二尺之辨謂圭璧之屬用指尺冠冕尊彝之屬用
 黍尺豈其然乎周禮典瑞璧羨以起度考工記璧羨
 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璧徑九寸羡而長之從十寸廣
 八寸同謂之度尺則周之法十寸八寸皆為尺也考
 工記於案言十有二寸於鎮圭言尺有二寸此十寸
 尺之證也説文曰咫八寸周尺也王制曰周尺八尺
 為歩今以周六尺四寸為歩六尺四寸乃八尺耳此
[036-17b]
 八寸尺之證也隋書所載厯代之尺至有一十五種
 盖古尺既廢後世長短異同之論遂不一也禮書/
 嚴陵方氏曰考工記曰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則一
 止一止之所至宜亦如之故古者以八尺為歩後世
 以六尺四寸為歩者以八八六十四言之則是古尺
 當今適八十爾司馬法以六尺為歩者即六尺四寸
 之率也案禮圖有黍尺有指尺盖累一黍為一分按
 一指為一寸黍尺則其長百黍指尺則其長十指矣
[036-18a]
 然而地有肥瘠人有長短則黍之與指安能無差此
 古今之尺所以異歟所謂東田則詩所謂南東其畝
 是也言南則以廬在其北而鄉南言東則以廬在其
 西而鄉東畝有南東而詩又言南畝者人以鄉南為
 正故也此止謂之東田者耕事始於東方故也
 延平周氏曰舜以五嵗同度量而周亦十有一嵗同
 度量此歩尺所以一而得其正也後世之尺或以黍
 或以忽或以指然地之生黍有小大蠶之吐絲有巨
[036-18b]
 細人之手有長短而上之人又失其同度量之法此
 歩尺所以異同也
 李氏曰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
 為歩者則校八尺為差短也案史記秦始以六尺為
 歩此言古者即秦也又案晉張華所撰律管即京房
 漢尺謂漢張蒼之尺也以阮咸所得周玉尺校華之
 管為長則漢尺校周尺為短是以知漢儒註王制之
 文也此註制農田百畝文
[036-19a]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餘方
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
九方十里者四十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為方百里者三十其餘方百
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
庸閒田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
歸之閒田
 孔氏曰此一經論畿外九州建國之法九州州别方
[036-19b]
 千里凡千里之方以開方計之爲方百里者凡有一
 百故云爲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國者前文
 云立大國三十故此云封方百里者三十國謂公也
 以百中去三十故其餘方百里者有七十又封方七
 十里者六十爲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謂
 侯國也凡百里之方開方計之爲十里之方百其七
 十里之國一用十里之方四十九七十里之國二則
 用十里之方九十八則一箇百里爲七十里之國二
[036-20a]
 剰十里之方二然則二十箇七十里之國用百里之
 方十剰十里之方二十七十里之國六十用百里之
 方三十剰十里之方六十今就百里之方三十里之
 中抽去十里之方六十是用百里之方二十九方十
 里者四十故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
 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者上云小國百二十謂伯國
 也凡百里之方一封五十里之國四則十箇百里之
 方封五十里之國四十今小國百二十故用百里之
[036-20b]
 方三十則其餘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以爲附
 庸閒田
 嚴陵方氏曰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閒田以禄之即巡
 守之禮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是也其有削地者歸
 之閒田即巡守之禮言不敬者君削以地是也
 李氏曰此乃註名山大澤附庸閒田之文也
 永嘉徐氏曰開方通算畿内外萬里展計十萬里之
 法方千里者爲方百里者百乃萬里之地封方百里
[036-21a]
 者三十國乃三千里其餘方百里者七十乃七千里
 共通計萬里之地乃公侯之國又封方七十里之國
 六十乃伯之國通計三分中除一分只得二千九百
 四十里總前三十箇百里共五千九百四十里爲方
 百里者二十九者此指實數算之計二千九百里方
 十里者四十者此就十分中止算其一但得四十里
 總前二十九箇方百里之國却湊得前段二千九百
 四十里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此指實數言之計四千
[036-21b]
 里方十里者六十此就十分中止算其一但得六十
 里通餘方數共四千六十里統前方百里及七十里
 之數五千九百四十里却好共成萬里方五十里之
 國一百二十者此子男之國就十分中止算其半得
 三千里方百里者三十此申言上二句實數計三千
 里其餘方百里者十此指實數算之得一千里方十
 里者六十此就十分中止算其一正得六十里通五
 十里之國至此四節亦共得四千六十里統前共算
[036-22a]
 亦是成萬里之成數開方共十萬里之地此論九州
 州二百一十國之數
 延平周氏曰所謂封方百里者三十國之類非實有
 此國也特計其地之廣狹所能容者也周官職方謂
 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
 六侯方三百里則十一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
 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蓋以一千里度之則天下
 可以周知其法與此同名山大澤不以封亦非不以
[036-22b]
 封也故詩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又曰奄有龜蒙遂
 荒大東是泰山之與龜䝉雖不悉是魯國實封之地
 然亦在其所封域之内也附庸所以畜小國閒田所
 以待有功之諸侯周官之法若縣師所謂野者皆閒
 田也
天子之縣内方千里者爲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
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爲方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
[036-23a]
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爲方百里者十
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
九十六
 孔氏曰天子縣内地方千里爲方百里者百既用九
 箇擬封百里之國故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也又封
 方七十里者二十一者凡百里之方十爲七十里之
 國二十剰十里之方二十今以十里之方二十又更
 取其外十里之方二十九添前二十爲四十九爲七
[036-23b]
 十里之國一是次國二十一也總用百里之方十十
 里之方二十九是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
 十一也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者謂小國也凡百
 里之方一爲五十里之國四則百里之方十爲五十
 里之國四十又百里之方五爲五十里之國二十總
 爲五十里之國六十更有五十里之國三凡一箇五
 十里之國用十里之方二十五則三箇五十里國總
 用十里之方七十五是用地方百里者一十五方十
[036-24a]
 里者七十五是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
 十六然畿外千里封國之外所餘地少其畿内千里
 所餘地多者以畿外之土本擬封建諸侯故國數多
 餘地少畿内本供天子又有郊闗鄉遂準擬公卿王
 子弟采邑故建國數少餘地多
 延平周氏曰此亦非實有此國也特計其地之廣狹
 所能容者也
 嚴陵方氏曰凡此皆論畿内建國之法也已解前篇
[036-24b]
 首不言名山大澤與禄士閒田則以前見之
 李氏曰此乃註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
 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七十三國
 之文也
 永嘉徐氏曰方千里者爲方百里者百乃萬里之地
 封方百里者九乃公之國計九百里其餘方百里者
 九十一此指實數算之計九千一百里通前共萬里
 之地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此指卿之國三分中
[036-25a]
 止算二分合得一千二十九里通前百里者九計一
 千九百二十九里爲方百里者十此指實數言之計
 一千里方十里者二十九此指實數言之計八千里
 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此十分中算其一計二十九里
 此申言前之餘數亦是一千二十九里方十里者七
 十一此就十分中止算其一計七十一里通前封方
 百里及七十里統計萬里之地又封方五十里者六
 十三此大夫之國就十分中止算其半合得千五百
[036-25b]
 七十五里通前共計三千五百單四里爲方百里者
 十五此指實數言之計一千五百里方十里者七十
 五此指十分中算其一計七十五里此乃申言前千
 五百七十五里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此指實數言
 之計六千四百里方十里者九十六此就十分中止
 算其一計九千六里統計百里七十里之國共成萬
 里之數開方則成十萬之地此指天子之縣内方千
 里
[036-26a]
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
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
八百八十人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
百六十人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
人次國之卿命於其君者如小國之卿
 孔氏曰自此至爵禄一節論士大夫及諸侯等食禄
 之數兼眀臣之世與不世之事前已有諸侯之下士
 以上及大夫卿君故此依前而釋也諸侯之士既眀
[036-26b]
 則天子之士同之可知故此文發畿外之卿也前云
 諸侯下士視上農夫故有九人也前云上士倍中士
 故三十六也前云下大夫倍上士則食七十二人前
 云卿四大夫禄則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
 十人者謂大國之君前云君十卿禄故二千八百八
 十人也次國謂夏伯殷侯周則侯伯國也此大夫以
 下亦如大國大夫而卿唯得三大夫禄耳故特言卿
 也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者君亦十卿禄也小國謂
[036-27a]
 夏周子男殷之伯國也大夫以下亦如大國大夫而
 卿則二大夫禄耳君食千四百四十人者君亦十卿
 禄也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則其禄各食二百八十
 八人若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禄各食二百一十
 六人而一卿命於其君為賤則禄不可等命天子者
 故視小國卿小國卿食一百四十四人也其若子男
 一卿命於天子二卿命於其君則禄猶如此其命天
 子卿無以異也其國小故不復差降也或云視大夫
[036-27b]
 也其天子之士卿大夫無文宜準大國之卿大夫士
 也
 嚴陵方氏曰凡此皆言制禄多寡之法篇首所言中
 士倍下士至於君十卿禄者是也此特重釋之耳
 李氏曰此乃註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君十卿禄之
 文也
 金華應氏曰由下士以至於君其禄愈厚則其所食
 愈衆豈非以人徒服役漸増而漸廣歟然由卿以下
[036-28a]
 皆服役乎君者也則既各給之田以爲禄矣君禄之
 所入豈盡以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哉以二千八百八
 十人之食而養一國之君所養極其厚則所食兼於
 衆也然必析其數以見其所食之多亦欲居人上者
 知吾之所奉合衆力而共爲之則必思其有以稱此
 且不至壅利以自私而必推己以養人故君所食之
 人十倍於卿而由士至卿所食者次第加衆皆欲其
 無獨富之心而助君以養民也
[036-28b]
天子之大夫爲三監監於諸侯之國者其禄視諸侯之
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禄取之於方伯之地方伯爲朝
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視元士
 鄭氏曰湯沐之邑給齊戒自潔清之用浴用湯沐用
 潘
 孔氏曰案前文云不能五十里曰附庸又云天子元
 士視附庸以湯沐之邑視元士亦五十里以下左氏
 說諸侯有功德於王室京師有朝宿之邑泰山有湯
[036-29a]
 沐之邑魯周公之後鄭宣王母弟此皆有湯沐邑其
 餘則否
 長樂陳氏曰湯沐則朝宿之邑也不曰朝宿而曰湯
 沐者齊戒以見君故也方伯之於天子猶天子之於
 神天子巡守有湯沐之邑於泰山之下則方伯爲朝
 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宜矣 禮書曰湯沐之
 邑於縣内視元士則凡非方伯其邑不得視元士也
 不然諸侯湯沐之邑多矣盡王畿其足以容之乎許
[036-29b]
 田魯侯湯沐之邑也祊鄭伯從祭泰山湯沐之邑也
 邑非諸侯之所得專魯鄭專而易之此春秋所以譏
 也昔祝鮀盛稱魯衛晉國之封而衞有湯沐之邑則
 湯沐之邑豈諸侯之所均也漢諸侯皆有邸於京師
 武帝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蓋先王之遺制也先王
 之時湯沐邑皆有所賦漢初民無蓋藏髙祖於是省
 禁輕租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爲私奉養不
 領於天子之經費
[036-30a]
 嚴陵方氏曰三監即篇首所言監於方伯之國國三
 人是也彼言監於方伯之國此言監於諸侯之國者
 蓋方伯長於諸侯三監監方伯方伯所以監諸侯而
 已其實一也以其監方伯故其禄取之於方伯之地
 焉其禄視諸侯之卿者以大夫之位所養不必太厚
 故也其爵視次國之君者以三監之職其權不可不
 重故也湯沐之邑者以其邑之所出而共湯沐之資
 也春秋傳曰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蓋謂
[036-30b]
 是矣然此止言方伯者豈非以視元士之邑者獨方
 伯乎
 延平周氏曰侯分以州州統以牧牧統以伯又監以
 大夫此上下足以相制而莫敢為亂又況有仁義而
 爲之維持者哉所謂禄取於方伯之地者豈非取方
 伯附庸之地乎
 李氏曰此乃註三監之文也方伯為朝止元士註天
 子之縣内其餘以禄士以為閒田之文也
[036-31a]
 新安王氏曰昔者管叔蔡叔霍叔皆為三監於殷成
 王既殺武庚以其地付康叔兼治之謂之孟侯則爲
 諸侯之長成王使之劼其民且曰矧惟若疇圻父薄
 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圻父司馬農父司徒宏父司
 空此天子使三卿監其國故以為康叔之疇然則禄
 視諸侯之卿爵視次國之君亦可見矣既監其國當
 食禄於其地無由復受爵於王朝也
諸侯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賜爵視
[036-31b]
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鄭氏曰世子世國象賢也大夫謂縣内及列國諸侯
 爲天子大夫者不世爵而世禄辟賢也以君其國列
 國及縣内之國也
 孔氏曰鄭知大夫不世爵是天子大夫者以下云諸
 侯之大夫故知此是天子大夫也知是縣内及列國
 諸侯入爲天子大夫者案禮運云天子有田以處其
 子孫則周召畢原之等是縣内諸侯也詩衞武公入
[036-32a]
 相於周又尚書顧命齊侯爲虎賁衞侯爲司宼是列
 國諸侯也並入爲天子大夫案司裘諸侯則共熊侯
 豹侯是畿内亦曰諸侯此不云諸侯而云大夫者辟
 上諸侯世子之文故云大夫然畿内諸侯有為三公
 則周召是也列國諸侯入爲六卿則鄭武公是也今
 總云爲天子大夫者若言公卿大夫於文為煩故總
 言大夫以包之詩云三事大夫謂三公也春秋諸侯
 殺大夫謂卿也是大夫為總號未賜爵謂列國諸侯
[036-32b]
 及縣内諸侯其身既死其子未得爵賜其衣服禮制
 視天子元士各君其本國鄭必知兼畿外列國者以
 詩小雅韎韐有奭謂諸侯世子未遇錫命服士服而
 來此云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故知兼列國也其
 畿内諸侯有大功徳元子出封畿外則王命次子守
 其采邑若其賢才則世為公卿則春秋周公召伯之
 屬是也諸侯降於天子故大夫不世爵禄若有大功
 德亦得世之故隱八年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
[036-33a]
 之是據諸侯卿大夫也
 河南程氏曰古者使以德爵以功世禄而不官故賢
 才衆而庶績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是
 敗矣
 長樂陳氏曰諸侯世子世國即外諸侯嗣是也大夫
 不世爵即内諸侯禄是也内諸侯不止於大夫此止
 言大夫以卿兼公而上大夫爲卿故也周官大司徒
 以賢制爵以庸制禄司士以德詔爵以功詔禄此則
[036-33b]
 使以徳爵以功者别而言之爵主徳禄主功合而言
 之必使以試其徳及有功而後爵之也
 嚴陵方氏曰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者謂
 世子世國之初也視謂禮儀之數視之也且諸侯之
 適子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則未賜爵視天子之元
 士者以元士視附庸而繼子男故也諸侯之大夫不
 世爵禄則以其德又有降於天子之大夫故也禮運
 曰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則天子之大夫世禄也眀
[036-34a]
 矣
 延平周氏曰天子之大夫世禄不世爵故其子之未
 賜爵者則其禮視元士而其禄即大夫也
 李氏曰諸侯世子世國此註外諸侯世子之文也大
 夫不世爵止世禄此註内諸侯之文也
 新安王氏曰繼世而為諸侯象賢也諸侯入於天子
 之國則為卿其次為大夫成王末年芮伯為司徒衛
 侯為司寇是以諸侯為天子之卿也齊侯吕伋為虎
[036-34b]
 賁是以諸侯為大夫也在其國為世子則可以世國
 入為大夫則不可以世爵蓋以德而使之待其功而
 爵之非子孫所得繼也
 又曰未賜爵此乃外之列國非畿内有采地之公卿
 也君薨世子嗣位以君其國除服來朝以士服見於
 天子天子命之則授以冕服於是以諸侯而臨臣民
 或未朝天子亦遣使以冕服就賜之苟無君命而為
 諸侯春秋於桓公所以嵗不書王也
[036-35a]
六禮冠昬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
朋友賔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
 鄭氏曰鄉鄉飲酒鄉射也八政飲食為上衣服次之
 事為謂百工技藝也異别五方用器不同也度丈尺
 也量斗斛也數百十也制布帛幅廣狹也
 長樂陳氏曰禮待教然後行教待政然後立六禮不
 及朝聘軍旅而不備乎宗伯之五禮八政不及貨祀
 之類而異乎洪範之八政者宗伯之五禮洪範之八
[036-35b]
 政人君之所揆於上也王制之六禮八政司徒之所
 教於下也
 嚴陵方氏曰冠者禮之始昬者禮之本故六禮以是
 為先然冠陽禮也昬隂禮也故以冠昬為之序喪禮
 主於内祭禮逹於外先喪而後祭者因自内以及外
 也冠昬而下有國者之所同也而鄉飲酒特施於一
 鄉儀禮相見特主於士而已故又言之於末焉夫冠
 昬嘉禮也喪凶禮也祭吉禮也鄉相見賔禮也不及
[036-36a]
 軍禮者六禮司徒修之以節民性而有發司徒教士
 以車甲則軍禮固在其中矣政在養民故以飲食為
 首飲養陽而食養隂故先飲而後食有飲食以養之
 必有衣服以成之故繼之以衣服焉有所服必有所
 事故繼之以事有所事必有所異故繼之以異别焉
 有異别矣則必有度以度其所至量以量其所容有
 度量矣則必有數以計其多少有制以定其等差故
 繼之以數制焉
[036-36b]
 李氏曰此註司徒修六禮眀七教齊八政之文也
 江陵項氏曰飲食衣服度量數制六者易眀獨事為
 異别註不能通事為者冡宰之九職司徒之十二事
 考工之六職皆司徒所頒以任民者也異别者司徒
 五地之常職方九土之宜王制中國四夷之俗皆司
 空所辨以居民者也
 
 禮記集説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