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63-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六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兩河總説
 十六日從湯隂縣北行四十里至彰德府隂雨甚久
 泥濘難行進南門過萬金渠橋不甚寛從西東流繞
 城支分灌漑原入安陽河過鼓樓北門五里至安陽
 橋河面四五丈闊又北行四十里至豐樂鎮北臨漳
[163-1b]
 河下灘四五里至河邉濁水急流北岸坍圮西望羣
 山東望林朩有曹操疑塜銅雀臺此水往東更寛水
 發汪洋地濕難行復回至府宿洹水縣北四里俗曰
 安陽河源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在長子縣東過隆慮
 北黄水注之又東北出山徑殷墟又東北過鄴城南
 謂之新河自鄴東經安陽縣故城又東過内黄縣北
 東入于白溝春秋左氏曰聲伯夢涉洹水圖經曰洹
 水源出林慮西北平地涌出初甚微小東流九十里
[163-2a]
 至安陽界泉脈漸大又曲屈東北流六十里至州北
 入洹水縣今曰洹氏縣在澤州髙平然無洹水蓋邑
 遷改不常天下之水皆發源于山洑而再發出自平
 地濟與百泉是也夫淄澠之合古人能嘗而知之洹
 水洑發於林慮浸發于安陽無可疑矣漳水俗曰濁
 漳河尚書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職方氏曰河
 内曰冀州其川漳水經注曰濁漳源出上黨長子縣
 西之發鳩山東過縣南合堯水梁水曲屈從縣東北
[163-2b]
 流東過壺闗屯留潞縣合衆水其流頗大又東過武
 安縣東清漳出樂平南少山自涉縣東南來注之世
 名其處曰交漳口遂東過鄴縣西而東徑三户峽為
 三户津又東而汗水注之又東徑西門豹祠自祠北
 徑趙閱馬臺西遂自縣東北入滏陽縣即今磁州州
 之東北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之祭陌河即西門
 豹投巫處在安陽界魏武帝引入鄴城經銅雀臺下
 水激有聲不絶長鳴溝在臨漳縣西門豹史起李仁
[163-3a]
 偉所作引水渠曰西門曰天平曰金鳯曰菊花曰望
 雲曰百陽皆天/平曰天井曰利物今曰漳河舊自安陽
 豐樂鎮北東流過臨漳南又東北至館陶縣南入衛
 正德庚辰秋水溢南決自安陽顯王村南流折而東
 至崔家橋又東過永和呂村入衛袤百餘里當水盛
 時廣四十里凡安陽土田悉注汙潦其患甚鉅萬金
 渠在縣西北二十里深一丈五尺闊八尺鄴都故事
 曰魏都鄴後起石塞堰自安陽南引洹水入鄴自鄴
[163-3b]
 入臨漳東至洹水縣當時漑田有萬金利因名髙平
 渠源出縣西三十里自髙平村堰洹水入渠東流灌
 漑至縣西南流至官道七里越道入廣潤陂
 十七日從彰德府南行一路爛泥十五里魏家集十
 里二十里鋪路旁栁樹成隂西有羑里城稍南有文
 王演易處碑離城七里過湯河石橋再進湯隂縣北
 門出東門東南行十五里迺至土岡又十五里到皮
 家莊天微雨將至屯頭見衛河有一道河従西來問
[163-4a]
 土人云有四十八里長雨水所積從山邉起二十里
 到屯頭即衛河馬頭因水大兩岸樹朩皆在水中又
 大雨積水難行二十五里到大名府濬縣西門過橋
 宿橋頗大兩邉俱有店房衛河自淇門入界受淇水
 徑縣城西又東北受洹漳二水至直沽入海波羅河
 在童山西麓白祀童山二陂在城西二十里亭子陂
 在城西一里長豐泊在縣西二十里即白祀童山二
 陂所匯毎逢夏秋雨集水泛渰田後疏鑿成渠南起
[163-4b]
 交卸村北扺屯子鎮工成九十餘里野鮮沮洳蒸民
 乃粒白龍潭黒龍潭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在大隄之
 西一在大屯東南四時不竭井固潭在井固村其源
 不測相傳中有水獸東北入衛檻泉在善化山下共
 七十有二爾雅曰檻泉正出正出者涌出也近日湮
 塞過多荆家砦張家窪王楓園石橋頭東陽澗西陽
 澗大屯之大泉小泉則最著者梨水今湮没無考黄
 河故道縣西南自石濟徑黎陽遮害亭走大伾山下
[163-5a]
 南為黎陽津宋南渡後河身南徙流沙壅積山阜重
 疊大有深谷為陵之勢
 十八日大雨不及行
 十九日從濬縣西門繞城至南門南行二十五里至
 滑縣北門繞城至南門衛河水溢道上水積難行宿
 滑河在縣南徑北而東淇河一名王莽河冀州圖云
 西従河内界入黎陽慶臨河西十四里至王莽河東
 行永濟渠在慶臨河西北三十里自濬縣入界東北
[163-5b]
 入内黄界黄河故道在縣西北二里縣東北有苗固
 魚池蔡胡諸漯皆河經流處今淤
 二十日出滑縣北門稍東行三十里白馬陂有斬顔
 良處碑西望大伾山東一帶白沙即黄河故道又四
 十里至井泉鎮宿
 二十一日從井泉鎮東北行約五十里至内黄縣因
 雨大即宿
 二十二日從内黄縣東北行四望雨水如河泥爛難
[163-6a]
 行辰刻雨止行三十里至雙黄集臨衛河由東北過
 河河水泛溢兩崖立土頗髙又二十里至泊口鎮北
 行二十里過雙廟一名紅廟東北行二十餘里至魏
 縣南門宿
 二十三日從魏縣東南行四十里至大名府西門八
 里至大名縣西門宿地形卑窪昔多衛漳水患今漳
 水北遷廣平衛河修隄堅厚可無水患一路栁隂甚
 盛
[163-6b]
 二十四日從大名縣北行繞大名府城東門外東北
 行三十五里至小灘鎮過衛河出鎮北門東北行數
 里淤沙一道寛五六里又三十五里到東昌府冠縣
 南門宿
 二十五日從冠縣南門少西行五十里至館陶縣又
 東北行三十五里至孫兒寨宿
 二十六日從孫兒寨東北行二十里過衛河河甚灣
 曲至東南復西北穿臨清州城入運河運河從東南
[163-7a]
 來為汶河十五里到臨清州進西門過運河至東門
 住飯後南行二里許至板閘看汶運衛三坌口交界
 處本州城跨兩河新舊周連二十九里巍然巨觀由
 水路泝㑹通出崇武遵淮泗 按汶水為㑹通河元
 自安民山開渠𨗳汶絶濟直扺臨清建牐三十有一
 度地髙下逺近以節蓄洩衛水為永濟渠始煬帝𨗳
 百門泉東北引淇滏漳洹之水為大河以巡幸名御
 河或曰即漢屯氏河流八百里至元城又五百十里
[163-7b]
 入臨清牐四曰會通臨清闕/   橋四曰廣濟𢎞
 濟永濟通濟廣濟在衛河中𢎞濟在汶南支永濟俗
 名天橋通濟石橋如牐制水漲涸以時蓄洩並在汶
 北支洲一在汶衛環流之中財貨聚焉自元以來名
 曰中洲其東砌以石如鼇頭突出築觀音閣于上四
 牐建左右如足廣濟尾其後曰鼇頭磯俗謂觀音嘴
 天下河渠涓滴之水皆闗漕運餘俱不論論濟以北
 東惟汶水發源泰安萊蕪至堽城挾沂泗南入漕北
[163-8a]
 流四百五十里達州西衛河出衛輝東北流九百五
 里達州州受兩河之水合流北放千一百七十里扺
 大通河距京師百六十里州實據河漕之喉當南北
 之衝故曰第一津州舊設有牐有壩有淺鋪沿河穿
 泉植栁以便漕惟汶流遇旱輒淺嵗加浚挑如故蓋
 闗天時非人力也
 二十七日出臨清城過河三十五里孔家集十五里
 至竇父坊屯宿
[163-8b]
 二十八日從屯南行二十五里梁家淺四十里至東
 昌府北闗又四十里至栖雞渡河東宿此一帶傍河
 河從府大灣直南北又一大灣餘小灣亦多
 二十九日從栖雞繞河南行二十里窩城二十里張
 秋城北渡河出正南門西南行至大壩漫地皆水云
 係沙河水從西來者南壩實土北壩有三石洞桿船
 過水必須拔壩又西行路濕泥爛牲口俱陷地勢低
 窪者一望如河如此二十五里至扠河過大石橋宿
[163-9a]
 橋下水亦大東南流里許通沙灣入運河運河水發
 則有水少旱即乾其積水在曹州洪閘口
 三十日從扠河口東南繞出大路行淤泥中二十五
 里至黒虎廟又東南繞小路二十五里過硝皮口又
 三十五里至鄆城縣西闗宿
 九月初一日從鄆城東南繞水行至西南三十里武
 安集二十五里鄧家樓二十五里清浪集俗呼沙土
 集宿一路因水大皆繞道行
[163-9b]
 初二日從沙土集西南繞道行三十里楊寡婦集三
 十里定陶縣又泥水路行五十餘里至曹縣東闗宿
 初三日暫歇一日
 初四日從曹縣東闗東南行數里八里灣二十餘里
 過新月隄數里至䕶堤頭西望二里許傅家集大半
 坍入河中南行二里許至斷堤頭西乃一大埽灣埽
 㫁河從西冲東復折西南行對岸亦係曹縣地一帶
 栁樹甚盛又從䕶堤東南行數里過桑村寺東小堤
[163-10a]
 頭東行二三里謝家集隄内東行十二里望魯集數
 里石香爐舊決口又數里下小堤東北行十餘里曹
 家集宿
 初五日從曹家集東行十二里浮堽集即單縣界又
 東行數里外即董家營水渡口有月堤從馬家寺起
 至朱家樓前止八百餘丈係三堤縷河因水大難涉
 不及到又二三里至大王廟直北半里許即黄王廟
 直北半里許即黄堽集亦係大村荘又東行數里望
[163-10b]
 孟家樓河亦近從此東行三十餘里朱家樓格堤又
 數里姜家莊至馬良集宿
 初六日從馬良集東南行數里王家莊上堤西去里
 許接單縣縷堤堤帶西北上東南透出皆成廢堤堤
 外郭家寨堤内朱家樓東行三十餘里王家堂水漲
 漫堤㫁有四五十丈小船過口行數里范家集又十
 餘里盤龍集宿此一帶離河逺近不等立堤上皆不
 見河又因水漲一望汪洋大約此處對毛城鋪此堤
[163-11a]
 共長七十二里從盤龍集到堤頭止有二十二里至
 徐州一百三十六里毛城鋪離徐州約一百四五十
 里
 初七日從蟠龍集東南行里許上堤東行十餘里孫
 家寨至堤盡頭李道華雙樓下堤皆泥水路十餘里
 又小堤行數里有南宫寺往東北行數里陳家樓東
 南行二十里李伯調家集宿
 初八日從東南水路行十八里李家集繞水行二十
[163-11b]
 里官莊從小堤行數里皆黄河近邉處東北望大谷
 山小谷山南望王家山三面峯巒無數又行至河邉
 有一樓及草房數間特出河岸急流衝激不至淹没
 下係石岸故也内即大谷山離河里許有石壩接到
 小谷山之麓俱有栁樹村莊沿河灘行二十里至河
 灘衝道一山獨髙山足聳出河内水溜鏗然有聲此
 為蘓家山又行二三里至徐州觀音門過渡沿城西
 南行三四里至下洪宿簸箕山州城南九里東西有
[163-12a]
 二下有簸箕窪處久成湖南山之水交注于此民田
 多汙萬厯間作二石狗鎮之湖終未底今賴奎山一
 線㵼之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其源有四因
 名其水由境山厯茶城南流至州城東北與汴水合
 嘉靖間汴水北徙出秦溝泗水至茶城即與汴水合
 循城東南以達于淮汴河一名沁河一名小黄河按
 一統志汴源出河南滎陽縣大周山東流至中牟縣
 入黄河沁河出山西沁源縣徑山東流至河南懷慶
[163-12b]
 府入黄河又按漕河志河居中汴居南沁居北河南
 徙則與汴合北徙則與沁合故此立名有三今沁水
 久不達惟河合于汴爾汴由西來勢甚湍悍迤州城
 東北與泗水合故稱汴泗交流自嘉靖末従西北出
 秦溝流至州城東南而下亦通塞靡恒至百步洪今
 湮新洪城東南里許有橋呂梁洪城東南五十里共
 長七里孔子觀于呂梁懸水見丈人即此九里溝城
 東九里秦溝城東北三里隆慶中成大河今汴由之
[163-13a]
 夾溝城北六十里有驛有橋雙溝城東九十里有鎮
 大彭溝龍溝湖澱溝揚尸溝皆在城西北三十餘里
 與五河並分流以達于汴狼豕溝城東南二十里今
 為黄河要衝漷河源出山東滕縣入昭陽湖薛河出
 滕薛境西流㑹昭陽湖自金溝口達於泗
 初九日登雲龍山有黄茅岡子房山諸舊蹟雲龍山
 在州城南二里許時有雲氣蜿蜒如龍東巖有石峰
 匝圍中峰因裝成大佛面方數丈覆以殿宇及諸大
[163-13b]
 士參差錯置
 初十日從徐州下洪東堤行數里繞三山頭東南行
 三十里至楊家窪新埽工對岸張家橋東北即呂梁
 城因水大惟河堤髙處始有人家過三山頭東行無
 山矣又數里至小店險埽工又十餘里至房村村落
 頗大八里至雙溝西有新沖口子過渡至雙溝宿此
 一帶堤外淤灘頗髙堤内地窪如井南走四五十里
 乃靈璧磬石山羣山環繞離河甚逺
[163-14a]
 十一日從雙溝上堤東行數里轉東北行即綏寜縣
 界數里至豐山頭西邉低者為龍虎山西近河邉有
 小土岡上有廟對岸即王家山豐山對岸即鯉魚山
 復東南行至陳家樓又二十里對岸即鳯皇山稍東
 為董家樓内有靈璧一段張韓二堡樁工又東南行
 十里南行十里朱家樓内有王家塘余家塘孟家灣
 等處堤南有土山又東行十里至戴家樓險埽工二
 百三十餘丈又有一灣頂塘險工向東南又成韓家
[163-14b]
 莊險工向西北去又五工頭險工此處河身從西北
 繞東南至象山復往西北從東繞過邳州諸險工又
 東南行十里至韓家莊宿有大險工四百餘丈
 十二日從塘東行數里火神廟南行數里復東南行
 魏家莊東行王家樓對岸即皂河口里許至張家嘴
 一帶有樁工巳至睢宿界矣又東行數里蔡家樓險
 工往東南行彭家堡險工内皆有月堤又數里朱衣
 城九龍廟内有缺口水潭至小古城涉水至渡口過
[163-15a]
 宿遷至公署宿此一路南望皆平田水窪北岸馬陵
 山一帶黒土岡宿遷城後即在土岡上矣
 十三日留宿遷公署
 十五日從宿遷東南行過二郎廟蕭家渡楊家莊東
 行至河北鎮渡白洋河過草壩復西行望河自從西
 北來也又里許即歸仁堤起頭有閘兩邉有河堤西
 河往南頗寛至虹縣歸仁集有五十里石堤因㵼水
 開㫁閘北有舊縷堤一道通鎮市南接草壩因天雨
[163-15b]
 不及逺去仍回白洋河宿
 十六日從白洋河街行三里許桃源縣界至新堤頭
 東南行三里許連著堤頭又行五里對岸古城又十
 五里有草亭對岸九里岡險工又十五里西南一灣
 又連㡬灣至烟墩險工内有月堤上水壩臺甚長七
 八里至桃源縣以土堤為城離堤約半里三里至龍
 窩險埽工月堤内有潭水東行數里有草菴對㟁王
 家嘴又南行數里復東行五六里李家口大王廟地
[163-16a]
 方宿
 十七日東行二十里復南行數里髙家灣東行數里
 西呉城内有舊縷堤對岸有呉城南去遙堤又南即
 洪澤湖近來水漲堤北有千丈缺口田土皆水又東
 行河邉陳家莊對㟁玉皇閣險工又東對岸清河縣
 此處舊時即張福口今斷又東上小橋過河從皮家
 厰稍南過清口到甘羅城上岸河從清河縣西來順
 清口北灣惠濟祠北始繞東行爛泥淺至惠濟祠乃
[163-16b]
 南北矣近因清水大皮家厰及清口皆清水又二十
 里至龍汪閘過橋進署
 二十日早出署從西南行二十五里至武家墩上堤
 即洪澤湖髙家堰之長堤也傍湖俱石岸可稱堅固
 惜太低不無水漲搧空之虞置有減水壩寛數丈又
 十五里至髙家堰闗帝廟内有碑文及御祭亭係眀
 總河潘公季馴夢神授訣成功奏請建廟者也又二
 十里至石工頭從此皆朩工矣二十里至髙良澗有
[163-17a]
 減水壩又二十里至周橋宿云昔年此地亦通運道
 今築斷置減水壩一座
 二十一日早行五里許古溝東減水壩寛二十餘丈
 又里許古溝西減水壩寛五十餘丈又數里至唐埂
 減水壩闊四十餘丈又里許唐埂又十餘里即翟家
 壩因有土埂最髙不用築堤此去西北數里渡闕/
 口三十里可到老子山有數千家烟火商賈往來甚
 多三面皆水淮水即出其西南陸路可通盱眙約八
[163-17b]
 十里盱眙至翟家壩止六十里壩之東去地土稍髙
 其堤東一帶地勢低窪一望惟見水草而已復回騎
 過髙良澗至髙家堰宿
 二十二日從髙家堰過武家墩由横堤至大墩視三
 岔口出水以一半繞墩灌入運河置東水閘以緩其
 勢不至直衝難受以一半歸助爛泥淺同入黄河此
 處為新清口又從七里閘繞太山墩堤堤北岸有甘
 羅城舊運河即甘羅而西南入運河因黄河灌淤今
[163-18a]
 改數里又北行新莊閘對岸惠濟祠又北行至文英
 店望隔岸止以一堤而攩黄河矣又過鳯陽厰減水
 壩至清江浦進署
 是役也因靳公毎年所進河圖俱不稱
㫖凂予繪黄運兩河圖進呈然非親歴山川城郭則位
 置豈能無誤於是束裝就道自五月十九日出河署
 至九月十七日進署歴三省閱四月計程則萬有餘
 里非揮汗於炎雲亦日之中即委頓於烈風暴雨之
[163-18b]
 下道途所經古蹟間志一二諸水源有闗繫兩河者
 俱一一考訂詳明至名山勝蹟具載各府州縣志書
 不敢獵取以侈博雅雲間周洽竹岡氏識看河紀程/
 
 
 
 
 行水金鑑卷一百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