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81-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八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濟水古文作泲然說文從水從&KR1659注云兖州之泲/從水從齊注云出常山房子縣賛皇山則此
    當作泲但自來/相傳不敢改易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禹貢又釋文沇/音兖 以轉反
 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孔氏傳/
 地理志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
[081-1b]
 德縣入河見今濟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餘里孔/氏
 疏屋漢垣縣故城在今山西平陽府垣曲縣西四十里/王 山在今河南懐慶府濟源縣西北八十里濟源本
 漢軹縣屬河内郡隋改置濟源縣縣西有王屋故城後/周所置本垣縣地元和志云王屋山在王屋縣北十五
 里元省縣入濟源故濟源有王屋山西南接垣曲縣界/垣曲故垣縣也武德故城在今懐慶府武陟縣東黄河
 在縣南與開封府河隂縣分水温/城故城在今懐慶府温縣西南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水經/
 山海經曰聨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澤郭景純云聨
 沇聲相近即沇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於東
[081-2a]
 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
 度也員也風俗通曰濟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廟在
 東郡臨邑縣濟齊其度量也余按二濟同名所出不
 同鄉源亦别斯乃應氏之非矣今濟水重源出温城
 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城東北俗以濟水
 重源所發因復謂之濟源城其水南逕其城東故縣
 之原鄉杜預曰沇水縣西北有原城者也是南流與
 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沇水注之水出西南東北
[081-2b]
 流注於濟濟水又東逕原城南東合北水亂流東南
 注分為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衍水即沇水也濟
 水又東南逕絺注訛/作稀城北而出於温矣其一水枝津
 南流注於湨音/鵙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勲掌谷俗謂之
 白澗水南逕原城西春秋㑹于湨梁謂是水之墳梁
 也爾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東南逕
 陽城東與南源合又東合北水亂流東南左㑹濟水
 枝渠又東逕鍾繇隖北又東南塗溝水注之又東北
[081-3a]
 逕汲縣故城北又東南流天漿水澗水注之又東南
 流右㑹同水又南注於河也酈注里共山在濟源縣北/十二 原城在縣西北十
 五里今名原鄉括地志云沇水出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而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
 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按故原城在濟源縣西北二里/今濟瀆廟西龍潭東北有其遺址漢志常山房子縣賛
 皇山右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元和志趙州賛皇縣/濟水源出賛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别是一濟水
 應劭以為四瀆誤也元和志濟水在濟源縣東北三里/有二源其深莫測西源周圍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
 繚以周牆李濂遊濟瀆記云濟瀆廟後有池是為東池/即東源周僅百餘步池西有石橋橋西為西池周如東
 池舊記濟水出王屋山頂太乙池伏流地中東行九十/里復見於此其太乙池今亦涸矣劉漪西源辨曰濟水
[081-3b]
 二源舊志唯以廟垣石橋為界按水經注二源一在原/城東北一在原城西南為地殊逺不可以一橋之界遂
 分東西而謂二源俱在是也意此為池之東源信矣池/西二里又有一源舊稱為龍潭時出時没不關水旱下
 流經濟廟南會池水於東北當為濟之西源無疑也絺/城在今河内縣西南元和志濟水經河内縣西南去縣
 三十/里
又東至温縣西北為濟水又東過其縣北水經/
 濟水於温城西北與故瀆分南逕温縣故城西厯虢
 公臺西皇覽曰温城南有虢公臺基趾尚存濟水南
 流注于河濟水故瀆于温城西北東南出逕温城北
[081-4a]
 又東逕虢公冢北皇覽曰虢公冢温縣郭東濟水南
 大冢是也濟水當在王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
 逕通津渠勢改尋梁脉水不與昔同酈注/
屈從縣東南流過墳城西又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水經/ 墳
 城在今温縣東黄河在温縣南與河南府/鞏縣分水鞏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
 按濟水故瀆即漢志所謂東南至武德入河者盖禹
 迹也河水注云成臯大伾山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
 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此即經所謂濟水從北
[081-4b]
 來注之者今濟水自温縣入河不於此也所入者奉
 溝水耳即濟沇之故瀆矣沁水篇云沁水東過武德縣/南積為陂有朱溝水注之其
 水上承沁水於沁水縣西北自方口東南流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又東逕隰城北殷城西
 而東南流入於陂陂水又東南流入河先儒亦咸謂是/溝為泲渠故班固及闞駰並言泲水至武德入河按沙
 溝即奉溝之下流古濟水由此入河故/謂之泲渠沙溝當在今武陟縣界也正與此相發明
 濟水於武德入河南直成臯今汜水河陰之界是也
 其後由温縣入河則南直鞏縣所謂津渠勢改不與
 昔同者也今其故道又盡陷河中濟水唯從枝津之
[081-5a]
 合湨水者至孟縣東南入河見懐慶/府志南直孟津縣其流
 益短矣由大禹而來濟水入河之道凡再變禹貢錐指/
溢為滎禹貢/
 滎澤名鄭云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
 在其縣南孔氏疏隋今河南開封府滎澤縣本漢滎/陽縣地 分置澤在其縣南其故城在今
 縣北/五里
 孔氏截河之說程氏河溢之說皆非是惟蔡氏說當
 就以經證之溢與出字皆特見之例惟其自中而滿
[081-5b]
 故不如菏澤被孟豬之被而有溢之名惟其由伏而
 見故不如他水下流之至而有出之名一也又王屋
 之下既見而伏濟源之西平地復見在河北既爾何
 獨溢出於河南而不然二也又濟河兖州至爾雅猶
 有濟南曰兖州之稱至呂氏春秋猶有濟河間曰兖
 州之稱使其下流至兖者非沇濟自來之濟則厯代
 相傳豈其以無源之水名兖疆域三也要之大河之
 逕其初與濟伏地之泉兩不相礙自濟源至温入河
[081-6a]
 者固並河東下其伏地潛而復見湧溢於滎再出於
 菏者脈絡未嘗不與沇相通王天與尚書纂傳/
 溢者言如井泉自中而滿非有來處如菏澤被孟豬
 之被吳澄書纂言/
 傳云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
 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正義云此皆目驗所說也濟
 水既入於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
 故可知也渭按成臯有大伾山在今開封府鄭州汜
[081-6b]
 水縣西一里水經注云晉地道志曰濟自大伾入河
 與河水鬭南泆為滎澤又云大伾在河内修武武德
 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此山東至河陰縣
 四十一里又東至滎澤縣西北之敖倉十餘里通計
 得五十餘里故傳約言之曰河濟並流數十里又數
 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也然傳言濟與河並流始
 在北繼截河而南則似兩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
 而南别與人同行數里乃獨抵所欲詣處人之行路
[081-7a]
 固有然者水則安能且河大而濟小濟既入河河挾
 以俱東濟性雖勁疾恐亦不能於大河之中曲折自
 如若此也滎陽石門水首受河處水經直謂之濟水
 京相璠名為出河之濟酈道元云濟水分河東南流
 皆不以清濁為言謂濟與河亂南出還清自穎達始
 後之好事者從而附㑹言曽有人伏水底見渾河中
 清流一道直貫之者乃濟也世遂有濁河清濟之圖
 二水劃然王充論衡曰俗語不實成為丹青丹青之
[081-7b]
 言聖人惑焉其是之謂矣林少穎云濟清而河濁濟
 少而河多以清之少者㑹濁之多者不數步間則清
 者皆巳化而為濁矣既合流數十里安能自别其清
 者以溢為滎乎林氏此言能窮物理而不為俗語所
 惑者也東坡謂禹以味别知滎之為濟說本許敬宗
 亦非蔡傳云溢者指滎而言非指河也且河濁而滎
 清則滎之水非河之溢明矣况經所書單立導沇條
 例若斷若續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脈絡可考先
[081-8a]
 儒皆以濟水性下勁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顯伏此
 說似勝於孔然沇水至泰澤渟而不流故知其穴地
 而入此地上之事有目者所共見若河中之事誰則
 知之豈真有伏水底者見清流一道穴地而入出而
 言之邪影響之談殆難據信矣 泰澤之水有上源
 與鹽澤相似但至此渟而不流人識其為潜行地下
 耳滎澤則異於是其水似井泉自中而滿不可指一
 路為源故吳幼清云無來處也東阿之井沈存中以
[081-8b]
 為濟水澤雖大其亦此𩔖與沈存中夢溪筆談云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厯
 下凡發地下皆是流水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其性趣下清而且重用攪濁水則清故
 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痰也禹時之滎澤渟而不流後人導為滎川
 此說創自曽彦和而余深信其然者盖使滎澤陶丘
 之間禹時果一水相通則滎瀆距河陸路無幾貢道
 之浮濟者必書曰逾于河矣而經不然則以陶丘滎
 澤相去可五百里陸路艱難故必由漯以達河耳自
 說者謂河濟本相通陶丘之濟亦非復出舟航可以
[081-9a]
 直達而漯遂獨為兖州北境之所浮於青徐揚無涉
 矣以此言貢道頗覺直捷而不知其有礙於導沇之
 經者大也程泰之云言經者不可執一得其一隅而
 三隅對求皆無所礙乃為通耳此窮經之要訣學者
 所當知也 說文滎絶小水也余未識其義以問百
 詩百詩曰爾雅正絶流曰亂邢昺疏云正直也孫炎
 所謂横渡是也以濟水截河南過為滎故以絶字解
 滎至小水二字則有唐髙宗許敬宗問答在髙宗曰
[081-9b]
 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哉敬
 宗曰瀆之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者也濟潜流
 屢絶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此可以為其注脚矣百詩
 此解不減徐楚金繫傳然濟絶河為滎自是漢儒訓
 詁禹之所以名水恐未必爾也禹貢錐指/
濟水當鞏縣/北入河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又東過滎陽
縣北水經縣成臯即春秋之虎牢漢置縣屬河南郡今為/汜水 滎隄本韓滎陽邑漢為縣屬河南郡今滎澤
 河隂二縣皆其地此二句猶合河濟而言之即孔傳所/言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為
[081-10a]
 滎澤者也自此/已下專言濟水
又東至北礫磎南東出過滎陽北水經/
 濟水分河東南流漢明帝世王景所修故瀆也渠流
 東注浚儀故復謂之浚儀渠漢靈帝建寧四年于敖
 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
 石門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水南帶三山一作/三皇
 山/即皇室山亦謂之為三室山也酈注南北礫磎盖/在河 濟北其水
 西注于河者石門即賈讓所謂滎陽漕渠/也其水門但用木與土至是始壘石為之
[081-10b]
又東逕西廣武城北水經/
 郡國志滎陽縣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髙祖
 與項羽臨絶澗對語責羽十罪羽射漢祖中胸處也
 山下有水北流入濟世謂之栁泉也酈注/
又東逕東廣武城北水經/
 楚項羽城之漢破曹咎羽還廣武為髙俎置太公其
 上曰漢不下吾烹之髙祖不聽將害之項伯曰為天
 下者不顧家但益怨爾羽從之今名其壇曰項羽堆
[081-11a]
 夾城之間有絶澗斷山謂之廣武澗項羽叱婁煩於
 其上婁煩精魄喪歸矣酈注之廣武城在三室山上/亦謂 廣武山在今滎澤縣
 西二十里接河隂縣界劉昭云山有二城曰/東廣武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餘步
又東逕敖山北水經/
 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帝王世紀曰仲丁
 自亳徙囂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倉于其中故
 亦曰敖倉城酈注志敖山在今河隂縣西北二十里/括地 云敖倉在滎澤縣西北十五里
 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按今縣在隋/縣南五里則敖城東南去今縣當二十里也
[081-11b]
又東合滎瀆水經/
 瀆水首受河水有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也而地形
 殊卑盖故滎播書作/滎波所道自此始也門南際河有故
 碑云惟陽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王誨疏逹
 河川述荒庶土云大河衝塞侵齧金堤以竹籠石葦
 葺土而為遏壊隤無已功消億萬請以濱河郡徒疏
 山采石壘以為鄣功業既就徭役用息詔書許誨立
 功府鄉規基經始詔滎疑作/䇿加命遷在沇州乃簡朱
[081-12a]
 軒授使司馬登令纉茂前緒稱遂休功登以伊洛合
 注大河南則縁山東過大伾囘流北岸其勢鬱幪濤
 怒湍急激疾一有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變害起不
 測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鮌所不能治我二宗之
 所劬勞於是乃跋涉躬親經之營之比率百姓議之
 於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隨時
 慶賜說以勸之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
 程有畢斯乃元勲之嘉課上德之𢎞表也昔禹修九
[081-12b]
 道書録其功后稷躬稼詩列于雅夫不憚勞謙之勤
 夙興厥職充國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刋石
 記功垂示於後其辭云云使河堤謁者山陽東昏司
 馬登字伯志代東萊典城王誨字孟堅河内太守守
 城向豺字伯尹丞汝南鄧方字德山懐令劉丞字季
 意河堤掾匠等造陳留浚儀邊韶字孝先頌石銘歲
 逺字多淪缺其所滅盖闕如也酈注此瀆本作澤誤玉/海引 作滎瀆與酈注
 合今從之按蘇代曰決滎口魏無大梁即此處也首受/河水以上承河隂石門水而言然昔人導澤水以為川
[081-13a]
 從北門而出故謂之滎口石門河隂石門漢建寜四年/立在敖城西北滎口石門漢陽嘉三年立在敖山東時
 地各别近志混而為一大謬兩石門相去數十里滎瀆/前已有之滎陽下引河其所溝通者裁數十里為功亦
 甚易/也
又東逕滎陽縣北水經南宋白續通典云滎陽故城在滎/澤縣 十七里今滎澤縣北五里有滎
 澤故城明洪武八年為河水所圮移今/治是滎陽故城東北去今治止十二里
又東句/南礫磎水注之水經/
 水出滎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也東北
 流厯敖山南又東北逕滎陽縣北斷山東北注於濟
[081-13b]
 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谿矣酈注知經所謂礫/谿可 上有北礫
 谿故此為/南礫谿
又東索水注之水經/
 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分水即古旃水也索
 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逕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
 濟水又東逕滎陽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
 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
 北河南逕巻縣故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與出河之
[081-14a]
 濟濟水㐲流自河而出/故謂之出河之濟㑹南去新鄭百里斯盖滎播
 河濟徃復逕通矣出河之濟即隂溝之上源也濟隧
 絶焉又南㑹于滎澤有垂隴城濟瀆出其北春秋文
 公三年晉士縠盟于垂隴者也京相璠曰垂隴鄭地
 今滎陽東二十里有故隴城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
 春秋經書公㑹鄭伯于時來左傳所謂釐也京相璠
 曰今滎陽縣東四十里有故釐城濟水又合黄水水
 發源京縣黄淮山世謂之京水又東北與靖水枝津
[081-14b]
 合二水之合為黄泉北流注于濟水酈注陽京縣今/為滎 縣嵩渚
 山在滎陽縣東南二十五里巻縣故城在今原武縣/西北七里衡雍城在原武縣西北五里濟水又東分
 為二水其枝瀆/曰北濟詳見後
又東過陽武縣北水經/
 厯長城東南流蒗蕩渠出焉酈注/
又東北逕陽武縣故城南又東逕封丘縣南水經/
 又東逕大梁城北東左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黄縣之
 故城北酈注倉今祥符縣西北有浚儀故城即大梁/城也 垣城在今陳留縣西一名石倉城小
[081-15a]
 黄縣故城在今陳/留縣東北三十里
又東逕東昏縣故城北水經/
 陽武縣之户牖鄉矣漢丞相陳平家焉是後置東昏
 縣也酈注里今蘭陽縣東北/二十 有東昏縣故城
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南水經/
 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名酈注十今蘭陽縣/東五 里有濟陽
 縣故/城
又東過寃朐縣南水經謂今曹州西南有寃朐故城/至此 之南濟寔濟水之經流也
[081-15b]
 古濟水自入河以至溢滎用後世郡縣言之則其入
 河在温温與鞏對而溢滎之地決不在鞏與成臯也
 盖鞏有洛成臯有汜二水皆反來注河以其地皆特
 髙故也然則滎濟何由溢注其地矣水經所載自成
 臯汜水之下巳有濟派名為出河之濟不惟其理不
 然以古人名縣之義考之此處正屬成臯未屬滎陽
 則知滎在下方而水經所叙明誤矣漢之石門隋之
 板渚唐之河隂汴口等處皆在古滎陽地則古滎所
[081-16a]
 注今雖不能明指何地要之不出此五六十里上下
 也孔安國曰濟水入河並流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
 流數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其說固是計考其入
 自北而溢于南中間當不止數十里也 若據水經
 所載濟派則滎陽縣反在濟水之南揆之古義水北
 為陽者既巳不合而又水經所載明有故滎枯澤顧
 桑酈不知參核以證世傳成臯濟派之誤爾滎陽有
 新故兩城而水經故澤皆在二邑東南古來西北同
[081-16b]
 為水陽此澤地望既應古義又孔安國亦言澤在敖
 倉東南可參證也敖倉者古敖山也正與滎陽同在
 古澤西北則其澤應古益真矣後世穴河通漕多在
 此地然厯考前載皆有渠道無陂澤盖創渠之初率
 皆預酌用水多寡為鑿隧受河之則故水不暴而無
 所齧食鍾聚也禹時則有異矣濟既灌河河盈而水
 溢通在滎地怒濤注射為此大澤故其幅貟闊大不
 止才足容水而巳也此其滎溢為澤之因也慿此而
[081-17a]
 言不獨可以知澤之為澤且可以知禹之名滎以濟
 者正以㑹其適然而非自出意義也澤之下方不逺
 一二十里又有故陂而以郟城為名者其東西盖四
 十里而南北亦二十里也以臣觀之濟之溢河其在
 沙城垂隴之西者固為大澤而釐城黄水之間其謂
 為郟城陂者亦滎澤也王隠謂此澤此陂之間有濟
 隄焉其經之所書謂為滎波既瀦者乎古迹患無其
 傳茍有記焉其方鄉地望千百世可知也程大昌禹/貢山川地
[081-17b]
 理圗說然程氏此辨最有考據其刪潤水經注自謂櫽/括條理 滄桑變易總非目擊有難以臆度其是非者
 姑載其說以備考曰濟水又東逕滎陽澤北又東㑹於/滎澤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滎縣東南下與濟隧合滎
 澤者禹時濟溢為滎水所注射瀦為此澤也春秋衞侯/及翟人戰于滎澤此時澤枯無水至可以戰民猶謂其
 處為滎澤也濟隧鄭地也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春秋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于濟隧杜預因其地而名之
 水也成臯之濟逕故滎澤中已有此流至垣雍西與出/河之濟㑹南去新鄭百里斯溢滎播河濟囘互相通也
 出河之濟即隂溝上源也濟隧至此絶溝而過世亦謂/其故道為十字溝也自于岑造八激堤於河隂水脈逕
 斷故瀆難尋濟瀆雖冇其迹不復受河濟瀆出垂隴城/北春秋文公三年晉士縠盟于垂隴即此也京相璠曰
 垂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里有故隴城是也世謂之都/尉城盖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澤濟又有
[081-18a]
 沙城濟瀆出其左濟水自澤東出即是始矣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
 歸釐於鄭者也瀆濟故城俗言水城非矣王隠曰河決/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隄矣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
 秋經書公㑹鄭伯于時來左傳所謂釐也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里有故釐城也濟水又合黄水黄水發
 源京縣黄堆上東南流世謂之京水也北流逕髙陽亭/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船塘
 俗謂之郟城陂東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書穆天子/傳曰甲寅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
 即黄雀溝矣又東北與清水枝津合二水之㑹為黄泉/東北流注於濟水又東過陽武縣北濟水又東南流入
 陽武縣係長城東/西流浪蕩渠出焉
 滎澤至周時巳導為川與陶丘復出之濟相接然河
[081-18b]
 濟猶未通波及周之衰有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
 溝與濟汝淮泗㑹者而河始與濟亂鴻溝首受河處
 一名蒗蕩渠水經河水合汜水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亦名汴渠後漢/明帝
 紀修汴渠注云即蒗蕩渠也汴自滎陽首/受河所謂石門在滎陽山北一里是也又名通濟
 渠元和志汴渠在河隂縣南二百步亦名/蒗蕩渠大業元年更開導名通濟渠即今河隂
 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也河隂縣在今鄭州西北五/十里漢滎陽縣地隋為汜
 水滎澤二縣地唐開/元中析置河隂縣水經直謂之濟水漢志滎陽縣/有蒗蕩渠首
 受泲水經本此泲即京/相璠所謂出河之濟也自滎口石門至寃朐縣南皆
[081-19a]
 禹後代人所導職方豫州之川水經謂之滎瀆而河
 濟合焉者也過此則為陶丘復出之濟矣以今輿地
 言之滎澤原武陽武封丘祥符陳留蘭陽並屬河南/開封府
 曹州屬山東/兖州府諸州縣界中皆滎瀆之所經也自鴻溝
 既開滎瀆為河水所亂巳非其舊逮東漢之世滎澤
 亦塞而禹迹蕩然無存矣 滎瀆非滎澤也鄭康成
 云滎澤在滎陽縣東杜預同京相璠云在縣東南滎
 澤縣志云在縣南其說不同按今縣西南十二里有
[081-19b]
 滎陽故城漢縣也昔時澤在滎陽縣東今則在滎澤
 縣南矣鄭杜說是滎澤西北距滎口二十餘里其間
 必有水道相通而志家不詳予按水經注黄水自京
 縣東北流入滎澤下為船塘俗謂郟城陂東西四十
 里南北二十里穆天子傳曰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
 也北流注于濟水此皆昔人導澤為川之路澤水從
 此北出而為滎瀆故謂之滎口濟水自敖山又東不
 得便合滎澤以是知經之澤字當作瀆也 河與滎
[081-20a]
 瀆相亂其來巳乆而滎澤在西漢時依然無恙故班
 固云濟水軼出滎陽北地中謂滎澤也至東漢乃塞
 為平地不知何故酈道元云昔大禹塞其淫水而於
 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又云大禹塞滎澤開蒗
 蕩渠以通淮泗夫滎澤何以謂之淫水經曰滎波既
 豬禹方陂之以蓄其水何以塞之誕妄不足深辯或
 云王莽時濟竭而不復出故滎澤遂塞斯言亦大可
 疑按司馬彪郡國志河内温下云濟水出王莽時大
[081-20b]
 旱遂枯絶河南滎陽下云有鴻溝水而不言滎澤豈
 以其時巳塞為平地乎濟枯之語繫之温縣盖專謂
 北源故酈注于温縣濟水故瀆下言之然北源東漢
 復出水經厯厯可考彪何以直言枯絶而滎澤無文
 則又似專指南源此後人所以移其說於滎陽也程
 大昌云世惡莽居下流故河徙濟枯皆歸於莽余謂
 河徙事見王莽傳無可疑者濟枯亦理之所有但濟
 水因旱而枯旱止則當復舊夏季伊洛竭商季河竭
[081-21a]
 周幽王時三川竭諸水不聞自此遂絶也濟何獨一
 枯而不復出且南北二源同此一濟北源復出南源
 何以終絶殊不可曉積思乆之竟不知滎澤之塞為
 何故頃讀後漢書而得之王景傳云平帝之世河汴
 決壊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侵毁建武十年陽武
 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乆日月侵毁濟渠所漂數十許
 縣明帝紀永平十三年詔亦言自汴渠決敗六十餘
 歲加頃年以來雨水不時汴渠東侵日月益甚水門
[081-21b]
 故處皆在河中漭瀁廣溢莫測圻岸當時汴濟之區
 河災之羨溢為害如此濟渠即滎瀆南去滎澤不過
 二十餘里則固在所漂數十縣之中者也河水氾濫
 必至其處厯六十年而後已填淤之乆空竇盡窒地
 中伏流不能上涌滎澤之塞實由於此豈因旱乾而
 遂塞哉余闕曰河天下之濁水也水一石率泥數斗
 嘗道出梁宋觀決河凡水之所被比其去即穹居大
 木盡没地中漫不見踪跡然則河侵滎澤去後安得
[081-22a]
 不塞為平地鉅野縣志云元末河決入鉅野及徙後
 澤遂涸為平陸其明徵也彪得之傳聞不暇深考故
 言之不詳世遂附㑹以為滎澤陻塞之故殊非事實
 余不可以無辯 自滎陽引河後遞加疏導枝津交
 絡名稱互見使人目眩心搖今綜其大畧以蒗蕩渠
 為主水經注云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東逕滎澤北東
 南分濟厯中牟縣之圃田澤與陽武分水又東為官
 渡水又東至浚儀縣左則故渠出焉秦始皇二十二
[081-22b]
 年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世
 遂目故渠曰隂溝而以梁溝為蒗蕩渠隂溝東南至
 大梁城合蒗蕩渠其東導者為汳水漢志作卞水說/文作汳後人惡
 反字因改為汴酈云濟水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二/年晉楚戰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
 至䝉縣為獲水又東至彭城縣入泗蒗蕩渠自大梁
 城南南流為鴻溝項羽與漢約中分天下指是以為
 東西之别故蘇秦說魏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是也
 鴻溝又兼沙水之目沙水東南流至新陽縣為百尺
[081-23a]
 溝注於潁水漢汝南郡有新陽/縣當在今陳州界此即班固所謂狼蕩
 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者也其一水自百尺溝分
 出東南流至義城縣西而南注淮義城今/懐逺謂之沙汭
 左傳昭二十七年楚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即此
 也沙水所出又有睢水渦水渦與/濄同睢水自陳留縣首
 受東南流至下相縣入泗下相今/宿遷渦水自扶溝縣首
 受東南流至義城縣南而東注淮以上諸渠同源於
 出河之濟即石/門水故言鴻溝者則指此為鴻溝言蒗蕩
[081-23b]
 渠者指此為蒗蕩言汴水者指此為汴水言浚儀渠
 者指此為浚儀渠皆以下流之目追被上源也此外
 有濟隧上承河水於巻縣北河南流與出河之濟㑹
 自于岑造八激堤而其流遂斷禹貢錐指/
 
 
 
 行水金鑑巻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