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7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七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漢水
又東為滄浪之水禹/貢
 張平子南都賦云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而為墉李
 善注引左氏傳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
 為池則是滄浪即漢水也蓋漢水至於楚地則其名
[072-1b]
 為滄浪之水也尚書/全解
 漢水自興元南鄭縣又七十二里至城固縣北二里
 又三百里至洋州興道縣百步又經金州之漢陰縣
 南二里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縣北百步又經洵陽
 縣又經均州之豐利鄖郷二縣又六百八十里至均
 州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滄浪洲至此又名滄
 浪水易祓尚書說屬武當漢屬南陽/郡今為均州 湖廣襄陽府
 傳云别流在荆州正義云傳言别流似分為異水按
[072-2a]
 經首尾相連不是分别當以名稱别流也按水經夏
 水注云康成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
 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水記云夏水古文以
 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水
 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勢西南非尚書
 又東之文也此辨最為明晰孔傳實出康成之後以
 夏水為滄浪故曰别流滄浪者漢水之色也非因洲/而得名李白襄陽歌云漢水
 鴨頭綠正所謂滄浪說卦震為蒼筤竹漢童謡朩門/倉琅根字雖不同而音義則一皆言其色青也 禹
[072-2b]
 貢錐/指
漢水自南鄭/縣東南又東得長栁渡水/經
 長栁村名又東逕胡城南南對扁鵲城漢水出於二
 城之間右㑹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
 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磐余口酈注今胡/城在 城
 固縣西/四十里
又左㑹文水水/經
 水即門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東南流逕胡城北
[072-3a]
 三城竒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髙臺相距門水右注
 漢水謂之髙橋谿口酈/注
又東黑水注之水/經
 水出北山南流入漢諸葛亮牋曰朝發南鄭暮宿黒
 水四五十里謂是水也道則百里也酈注縣黒水在/城固 西北五
 里/
又東過城固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
山北注之水/經
[072-3b]
 涔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左谷水出西南而東北入
 漢右谷水出漢北即聓水也聓水歴匈奴城張良渠
 樊噲臺大城固北城韓信臺東迴南轉又逕其城東
 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也漢水又東㑹益口水出
 北山益谷東南流注於漢水酈注縣元和志漢水逕/城固 南去縣二里今
 城固縣北有城固北城漢置即大城固也匈奴城在/今固城縣西大城固北城在今城固縣境内蔡傳云
 安陽今洋州真符縣也真符在今洋縣東六十里元/省入洋州旱山在今南鄭縣東南漢志安陽鬵谷水
 出西南北入漢師古曰鬵音潛其字亦或從水涔鬵/古字通或以為禹貢之潛非是酈注云涔水即黄水
[072-4a]
 也益水在洋縣/西北二十五里
又東至灙城南與洛谷水合水/經
 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長安其水南流右則灙水注之
 水發西谿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其城西南
 注漢水酈注也灙城今洋縣東北二十三里興勢故/城是 洛當作駱灙谷在縣北即駱谷之南
 口/
又東逕小城固南水/經
 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曰小城固漢水東歴上濤而
[072-4b]
 逕於龍下蓋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
 名龍下地名也自白馬迄此則平川夾勢水豐壤沃
 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酈注治今/洋縣 即
 興道故城小城固城在縣東元和志漢水經興道縣/南去縣一百步寰宇記云漢水自發源至此屈曲行
 三百七十里入/金州漢陰縣界
又東逕石門灘水/經
 山峽也東㑹酉水水北出秦嶺酉谷南歴重山與寒
 泉合水東出寒泉涌山頂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頽波
[072-5a]
 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
 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酈注五灘在洋/縣東 十里
又東逕媯虚為灘水/經
 世本曰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虚在西北
 舜所居也後或姓姚或姓媯媯姚之異事妄未知所
 從酈/注
又東逕猴經灘水/經
 山多猴猿好乗危綴飲故灘受斯名酈/注
[072-5b]
又東逕小大黄金南水/經
 山有黄金陗水北對黄金谷有黄金戍旁山依陗嶮
 折七里氐掠漢中岨此為戍與鐵城相對酈注縣並/在洋 東
 八十/里
又東合蘧蒢溪口水/經
 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逕陽都坂東坂
 自上及下盤折一十九曲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
 西城涉黄金陗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里絶壁萬尋
[072-6a]
 既造其峯謂已踰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言陟羊
 腸超煙雲之際顧看向塗杳然有不測之險山豐野
 牛野羊騰巖越嶺馳走若飛觸突樹朩十圍皆倒山
 殫艮岨地窮坎勢矣其水南歴蘧蒢溪而南流注於
 漢謂之蒢口酈注子陽都坂蘧蒢水皆在洋縣東北/又有 午道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元和
 志黄金縣有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金州安康縣界梁王神念别開此路
又東右會洋水水/經
 洋水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城又東北流入漢謂
[072-6b]
 之城陽水口酈注八隋志西鄉縣有洋水元和志經/縣東 里平陽城在今西鄉縣南界
又東歴敖頭水/經
 水陸嶮凑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酈注即安/康縣 今
 漢陰/縣
又東合直水水/經
 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山上有
 戍置於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絶棧閣示無
 還也又東南歴直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酈注西/直城
[072-7a]
 與今石泉縣接界寰宇記/漢水在石泉縣東百步
又東逕直城南水/經
 又東逕千渡而至蝦蟇嶺歴漢陽潕口而屇於彭谿
 龍竈矣並溪澗灘磧之名也酈注直魏地形志金城/郡治 城縣其故城在
 今漢陰/縣西
又東逕晉昌郡之寧都縣南水/經
 縣治松谿口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酈注漢寧都故/城在 陰縣東
 七十里晉置屬晉昌郡唐改漢陰寰宇記漢水在漢/陰縣南二里今在縣西沈約宋志魏興郡有廣城縣
[072-7b]
 其故城在今紫陽縣東/南漢水在縣南門外
又東逕魚脯谿口水/經
 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酈注/
又東過西城縣南水/經
 又東逕鼈池南鯨灘鯨大也蜀都賦曰流漢湯湯驚
 浪雷奔望之天迴即之雲昏者也又東逕嵐谷北口
 嶂逺谿深澗峽嶮邃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飀飀
 故川谷擅其目矣酈/注
[072-8a]
又東右得大勢水/經
 勢岨急谿故亦曰急勢也依山為城酈/注
右對月谷口水/經
 山有阪月川於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
 酈/注
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水/經
 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西城郡魏文帝改為魏興
 郡治酈注本漢水自紫陽界折而東北流入興安州/界州 漢西城縣唐為金州治元和志漢水去
[072-8b]
 州城百歩/水出麩金
又東為鱣湍水/經
 洪波渀盪漰浪雲頽古耆舊言有鱣魚奮鰭溯流望
 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故因名湍矣酈/注
又東合旬水水/經
 水北出旬山東南流注漢謂之旬口酈注陽旬口在/今洵 縣東南
 漢志漢中旬陽縣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
又東逕朩蘭塞南水/經
[072-9a]
 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叠數十里為朩蘭塞云酈/注
又東左得淯溪水/經
 興晉旬陽二縣分界於是谷漢水又東注谷甲水口
 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柎水合關柎水又南入上津
 注甲水甲水又東南流逕魏興郡之興晉縣南又東
 右入漢水酈注入漢志上雒縣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 沔當在今白河縣界白河漢錫縣
 地晉旬陽二縣在今漢中府境/上庸郡在今鄖陽漢中二府境
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水經陽/鍚音
[072-9b]
 為白石灘縣故春秋鍚穴地也故屬漢中王莽之鍚
 治也縣有鍚義山又東逕長利谷南酈注利漢志漢/中長 縣有鄖
 闗其故城在今/鄖西縣西南
又東過堵陽縣堵水出焉自上粉縣北流注之水/經
 堵水自建平縣界故亭谷東歴新城郡郡故漢中之
 房陵縣也房陵故縣有粉水縣居其上故曰上粉縣
 也堵水又東逕方城亭而東北歴嵾山下而北逕堵
 陽縣南北流注於漢謂之堵口酈注堵堵水在今鄖/縣南 陽縣在今鄖
[072-10a]
 陽縣南界上粉/縣在今房縣境
又東過鄖陽縣南又東逕鄖鄉縣故城南水經今鄖陽/縣在 鄖陽
 府境鄖鄉唐屬均州元改鄖縣元和志鄖鄉縣漢水/西自豐利縣界流入南去縣三里豐利今白河也
又東逕琵琶谷口水/經
 梁益二州分境於此故謂之琵琶界也酈/注
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水經陽今為均州/在襄 府西北三
 百九十里西去/興安州七百里
 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庾仲邕漢記
[072-10b]
 謂之千齡洲非也是世俗語訛音與字變矣地說曰
 水出荆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漁父歌
 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
 濯我足余按尚書禹貢言導漾水東流為漢又東為
 滄浪之水不言過而言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蓋漢
 沔水自下有滄浪通稱耳纒絡鄢郢地連紀郢咸楚
 都矣酈注浪自均州以至漢陽皆/名滄 之水故曰是近楚都
 以今輿地言之漢水自南鄭縣南又東逕城固縣南
[072-11a]
 城固在漢中府東少北七十里水去縣四里舊志云/縣東二里有飲馬灘每子午二時潮響如雷又五里
 為上濤下濤龍亭廢縣在/縣東龍亭山下即龍下也又東逕洋縣南洋縣在府/東南一百
 二十里水/去縣二里又東逕西鄉縣東北西鄉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又東
 南逕石泉縣南石泉在興安州西二百/五十里水去縣五十步又東逕漢陰
 縣南漢陰在州西少北一百/六十里水去縣八十里又東逕紫陽縣南紫陽/在州
 西南一百八十里州志云有怯灘在縣西十五里水/陡如鬪又大力灘在縣西八里兩岸夾石左右有兩
 石觜最為舟楫患又石梁灘在縣西當任河水口中/宮灘在縣東南一里極髙險中流有柱石怒濤之聲
 如雷長灘在縣東四里近汝河灘不甚/險商舟停集漁火絡繹皆漢水所經也又東北逕興
[072-11b]
 安州北州志云州境漢江多灘麩灘串灘二郎灘為/險而神灘尤甚明成化十三年知州鄭福於
 沍冬時用火燒石疏鑿以殺其勢舟行利焉州東一/里有長春堤成化八年為水衝壊十五年鄭福増築
 高堅萬厯二十/年復加修築又東逕洵陽縣南洵陽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水在縣南
 門/外又東逕白河縣北白河在州東南/一百七十里又東逕鄖西縣
 南鄖西在湖廣鄖陽府西一/百四十里水去縣五十里又南逕鄖縣南明成化/十二年
 置鄖陽府治鄖縣舊志云漢江自城西/遶城南寳蓋天馬諸山皆錯列漢濱又東逕均州
 北均州在襄陽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水去州四十里經所謂又東為滄浪之
 水者也禹貢/錐指
[072-12a]
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禹/貢
 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别山陂故馬融
 鄭𤣥王肅孔安國等咸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
 者埤増水邉土人所止也春秋左𫝊曰文公十有六
 年楚軍次于勾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
 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戌敗吳師於雍澨昭公
 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于蓬澨服䖍或謂之邑又謂
 之地京相璠曰杜預亦云水際及邉地名也今南陽
[072-12b]
 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儒之
 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唯康成
 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云邔孟康曰/邔音忌縣北池然
 池流多矣而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酈注池北/池之 經
 本作地池流池/字酈注亦誤
 三澨鄭康成說水在竟陵司馬貞引水經以為地名
 在邔縣北謂今竟陵有三參水俗云三噬非也今漢
 陽漢川有㲼水自復州景陵縣來東入於漢寰宇記
[072-13a]
 亦名澨水疑即三澨之一然據左傳漳澨薳澨之屬
 皆其水際未可强通今江漢之水漫流沱潛尚不可
 辨况所謂三澨乎書古/文訓
 過者三澨之水分流别派至是而始合於漢水也蓋
 漢水既東流為滄浪之水矣於是過三澨水所入之
 處於是觸大别山以與江合也尚書/全解
 按左傳澨有五睢澨宋地故酈注不引今就其所引
 者論之不知何者可當禹貢三澨之目蔡傳以漳澨
[072-13b]
 薳澨與㲼水為三澨而句澨雍澨其地皆有可考却
 不數韓汝節宗之以㲼澨漳澨薳澨為三澨㲼澨古
 無此名薳澨不知所在紛紛推測終無定論所可知
 者三澨為漢水之三大防其地當有名川來入漢上
 不越滄浪下不踰大别愚意當在淯水入漢處一在
 襄城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東皆襄陽
 縣地在邔縣之北也言在竟陵者非是 邔縣故城
 在今襄陽府宜城縣東北其北即襄陽縣之東境是
[072-14a]
 也史記索隱曰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蓋即水經
 所言今無地以應之淯水注云淯水左右舊有二澨
 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濆此京相璠云在南陽淯
 陽之間者與邔縣無渉若以為入漢之水名則二澨
 不可為三澨水經沔水從襄陽縣東屈西南淯水從
 北來注之注云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
 東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淯水今名唐河在襄陽
 縣東北及會白水一名濁水一/名弱溝水又謂之唐白河而淯
[072-14b]
 水之名遂晦其入漢處名三洲口三國時吳將朱然
 攻樊司馬懿救之追至三洲口大獲而還又王㫤屯
 新野習水軍于三洲謀伐吳水經邔北之三澨豈即
 此三洲邪然洲澨不同水中可居者曰洲埤増水邊
 土人所止者曰澨以洲為澨吾終不能無疑 鄭劉
 皆言三澨在竟陵界故後世說三澨者多求之此地
 索隱曰今竟陵有三參水俗云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蔡傳曰三澨水名今郢州長壽縣磨石山發源東南
[072-15a]
 流者名澨水至復州景陵縣界又名汊水韓汝節云/汊楚駕反
 今按唐沔州有㲼川縣杜佑曰㲼音乂宋避太宗嫌/名改曰漢川則㲼與義同音可知廣韻㲼魚肺切水
 名蔡傳作汊從俗也元和志云㲼川水在㲼川縣南/二里漢陽府志云楊子港自景陵縣流逕漢川縣北
 又東入溳水/即㲼水也疑即三澨之一據左傳漳澨薳澨則為
 水際未可曉也湖廣通志曰沔陽州黄蓬之山下枕
 大江其東南有三澨焉北為滄浪之水按山臨大江
 而所稱三澨者又在其東南與漢水絶無交渉通志
 大謬承天府志以司馬河為一澨即出磨/石山者馬溪河為
[072-15b]
 一澨石家河為一澨自京山合流入景陵界謂之三
 汊水蓋即索隱所稱三參水也參去聲讀若簒蓋上/音由汊轉而為參也
 蔡氏謂即三澨之一者專指司馬河而言 大别山
 在漢陽府城東北半里漢水西岸左傳小别至於大
 别杜預云禹貢漢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則此二别在
 江夏界水經注江水東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地說
 曰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傍者也山上有吳江夏
 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過
[072-16a]
 郡入江故曰江夏也舊治安陸吳乃徙此山左即沔
 口矣沔左有却月城故曲陵縣後乃沙羨縣治也羡/音
 夷/元和志魯山一名大别山在漢陽縣東北一百歩
 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渭
 按禹貢大别山杜元凱已知在江夏不在安豐酈氏
 亦主杜說而終不能指魯山為大别至唐人始能言
 之 左傳定四年吳子伐楚舎舟於淮汭自豫章與
 楚夾漢史皇謂子常必速戰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
[072-16b]
 於大别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止之十一月庚
 辰陳于柏舉吳師大敗楚師子常奔鄭孔疏云小别
 當在大别之東何則子常從小别與吳戰退而至大
 别明自東而漸西也今按豫章杜注云漢東江北地
 自豫章與楚夾漢謂吳軍漢東楚軍漢西也子常濟
 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言其師衆為長陳自西及
 東若此其逺兩軍合戰則自大别以東尋傳文無從
 小别與吳戰退而至大别之事也小别當在大别之
[072-17a]
 西孔說正相反今漢川縣東南有甑山即小别山元
 和志云小别山在㲼川縣東南五十里唐㲼川縣在/今漢川縣北
 三十里故/里數不同寰宇記云山形如甑土諺謂之甑山索隱
 云大别山土人謂之甑山蓋承孔疏之誤二别相去
 一百二十餘里禹貢/錐指
漢水自武當/縣東北又東為佷子潭水/經
 潭中有石磧洲長六十丈廣十八丈世亦以此洲為
 佷子葬父於斯酈/注
[072-17b]
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水/經
又東平陽川水注之水/經
 水出縣北伏親山南歴平陽川逕平陽故城下又南
 流注於沔酈注今平陽故/城在 均州境
又東南逕縣城東水/經
 又東曾水注之水導源縣南武當山一曰太和山山
 形特秀曾水發源山麓逕越山陰東北流注於沔謂
 之曾口酈/注
[072-18a]
又東逕龍巢山下水/經
 山在沔水中髙十五丈廣員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
 峻峭酈/注
又東南逕涉都城東北水/經
 故鄉名也郡國志筑陽縣有涉都鄉均水於縣入沔
 謂之均口酈注南筑音逐涉都城在今榖城縣界均/水自 陽府淅川縣流逕均州至榖城入
 漢今故/道已湮
又東南過酇縣之西南水/經
[072-18b]
 縣治故城南臨沔水謂之酇頭酈注酇今光化縣/北有 縣故城
又南逕穀城東又南過陰縣之西水/經
 沔水東逕穀城南而不逕其東矣城在穀城山上又
 東南逕陰縣故城西故下陰也酈注穀今穀城縣北/有故 城陰縣故城
 在今光化/縣東北
又東南得洛谿口水/經
 水出縣西北集池陂東南流逕洛陽城北抗洛谿谿
 水東南注沔水也酈/注
[072-19a]
又南過筑陽東筑水出自房陵縣東過其縣南流注之
水/經
 沔水又南汎水流注之水出梁州閬陽縣汎水又東
 逕巴渠北新城上庸東逕汎陽縣故城南晉分筑陽
 立自縣以上山深水急枉渚崩湍水陸徑絶酈注縣/房陵
 即今房縣地界閬/陽汎陽未詳所在
又東逕學城南水/經
 梁州大路所由也舊說昔有人立學都於此值世荒
[072-19b]
 亂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禦亂故城得厥名矣汎水
 又東流注於沔謂之汎口也沔水又南逕闕林山東
 酈注城闕林一作開林/在穀 縣西北四里
又南逕筑陽縣東水/經
 又南筑水注之杜預以為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
 魏昌縣界東南流逕筑陽縣筑水又東逕筑陽縣故
 城南又東注於沔謂之筑口又南逕髙亭山東酈注/ 今
 穀城縣治即筑陽故城筑/水在縣南髙亭山在縣北
[072-20a]
又東為漆灘水/經
 新野郡山都縣與順陽筑陽分界於斯灘矣酈/注
又東過山都縣東北水/經
 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
 之赤鄉矣秦以為縣沔水又東偏淺冬月可涉渡謂
 之交河兵戎之交多自此濟酈注有今襄陽縣/西北 山都故城
又東逕樂山北水/經
 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樂山為名
[072-20b]
 酈注里今襄陽縣西北/六十 獨樂山是也
又東逕隆中水/經
 歴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曰先帝顧臣於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酈注里今襄陽縣西/三十 隆中山是也
又東過襄陽縣北水/經
 又東逕方山北山上有鄒恢碑魯宗之所立也山下
 潭中有杜元凱碑元凱好尚後名作兩碑並述已功
 一碑沈之峴山水中一碑下之於此潭曰百年之後
[072-21a]
 何知不深谷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云漢女昔遊處
 酈注縣方山一名萬山元和志萬山一名漢臯山在/襄陽 西十一里與南陽鄧縣分界古諺曰襄陽無
 西言其/界促近
又東合檀溪水水/經
 水出縣西栁子山下東為鴨湖谿水自湖兩分北渠
 即谿水所導也北逕漢陰臺西臨流望逺按眺農圃
 情邈灌疏意寄漢陰故因名臺矣又北逕檀溪謂之
 檀溪水溪水旁城北注於沔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
[072-21b]
 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城北枕沔
 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
 南郡立為襄陽郡冠蓋相望一都之會也城南門道
 東有三碑一碑是晉太傅羊祜碑一碑是征南將軍
 杜預碑一碑是安南將軍劉儼碑並是學生所立城
 北枕沔水水中常苦蛟害襄陽太守鄧遐負其氣果
 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揮劍斬蛟流血丹水自後患
 除無復蛟難矣酈注謂今襄陽縣治即襄陽/故城 之壘城在郡治之西
[072-22a]
又逕平魯城南水/經
 城魯宗之所築也東對樊建安中關侯圍于禁於此
 城會沔水泛溢三丈有餘城陷禁降酈注三樊城在/縣北 里舊志
 隄防至切者在襄樊二城間蓋二城並峙中流如峽/口且唐鄧之水從白河南注横截漢流以故波濤激
 射城隄為/害最切
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水/經
 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東北有宛口即
 淯水所入也酈注口淯水入漢處名/三洲 在襄陽縣東北
[072-22b]
 
 
 
 
 
 
 
 行水金鑑巻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