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6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六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兩河總説
 七月初一日僱山轎入山因前大雨水衝壞山路石
 塊壘塞下轎步行崎嶇之至過十八盤二十里始抵
 青柯坪過陡山盤上千尺嶂百尺峽二仙橋元帝殿
 又上老君犁溝轉折至北嶺上坐片時下宿道院
[162-1b]
 初二日畧領大概疲極而止悤悤囘寓燈下閱志書
 有云華山三峰南曰落㕍峰李白登之歎曰呼吸之
 氣可通帝座恨不擕謝朓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東曰眀星玉女峰西曰蓮花峰其間名勝甚多恐悮
 長行未能作數日盤桓書之以志吾恨
 初三日從華陰東門東北行十五里渡渭河此河東
 行不逺即入黄河又北行二十里過洛河不甚濶水
 亦濁五里至趙渡鎮二十里到朝邑縣大西門宿河
[162-2a]
 自龍門而南繞於邑左逕跨洛鎮金水今廢經趙渡
 鎮注洛水經金龍渡注渭水三水滙東南一巨浸也
 世稱三河口洛源出延安子午谷經郏州洛川中部
 過白水蒲城同州至趙渡鎮入於河
 初四日從朝邑縣北行土岡數里上岡入谷時出時
 入如是者四十里至良女鎮岡上人家㫁續又從土
 山溝西北行三十里至北當又四十里至郃陽縣宿
 城隍廟是日約行百餘里道路紆折上坡下坡有極
[162-2b]
 陡之處且久旱鬱熱灰土蒙面甚難行也夏陽渡縣
 東南四十里韓信擊田豹朩罌渡軍處秦晉要津也
 初五日出郃陽縣北門東北溝行漸高復下坡過深
 溝甚陡有流水上坡甚逺四十里至北良鎮又下深
 溝過澗水上大坡十里至大棗鎮有玊皇殿亦土窯
 石山頂上山係土山壁削如石峰巒起處極聳秀林
 朩邨寨窯洞亦多望原上層層如盤皆田也又十里
 到芝川鎮係舊韓城縣城雖小皆瓦房人烟稠叠鎮
[162-3a]
 西南髙阜處有漢太史司馬遷墓上有司馬廟極雄
 壯下坡穿城出北門半里許有牌坊係白樂天故宅
 西面上山林朩蔥鬱東望黄河僅里許東岸髙岡如
 山乃山西境也又里許有張太保大塋内多樹朩亭
 臺路旁兩邉地土膏腴值旱即取井水灌溉井亦多
 農亦勤人家亦稠密東邉臨河處亦有髙原如山直
 至韓城縣城亦壯麗四望皆山澽水芝水環繞入河
 二十里間風景逈異經月之行未之見也是日宿韓
[162-3b]
 城縣澽水出麻羨嶺西北來入河芝水出方山東南
 入河龍門者韓北境之山也禹鑿山而壑之以通厥
 流若門然山海經謂應龍相云故于門上加龍字盖
 歸功于神也宜川縣有埽工
 初七日出韓城北門東北行二十里昝村鎮五里潘
 莊五里後潘莊五里謝村二里臨皋村三里李村五
 里夏餘口三里喬南村十里朱頭村十里到龍門從
 縣來三十里許東岸汾河入河處一路村庄皆好廟
[162-4a]
 宇亦多喬南村多髙樓云發科甲者此為最盛大約
 東通大河環轉村北從龍門梁山來脈甚壯麗故也
 朱頭村大磚石城亦龍門前之大鎮也登大石巖謁
 禹廟巖石如拳叠覆水上對岸大石巖𥪡立髙聳亦
 有禹廟髙泉乃龍門之口雄壯特甚後覆大山髙峻
 大斧劈石天工巧妙令人驚愛後面之山亦雄厚西
 岸梁山麻皮皴法髙峯秀拔一望西北秀山無盡矣
 水則盤旋而出勢亦鋭渡則棹入口内借東壁急溜
[162-4b]
 而下船皆方横出口亦異登岸東南行十里清澗大
 鎮十里到河津縣西門宿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兩山壁立東西濶八十步一云禹門汾源東至太行
 西入於河黄河縣西十五里禹墳龍門前里許中流
 石磧挺然大水不没按禹𦵏㑹稽蓋因異俗傳之
 初八日出河津縣南門西南行二十里渡汾水龍門
 在西北東面土原西臨黄河十里雙營鎮南行沿河
 二十里原上有湯陵西岸髙原即韓城境漸入土谷
[162-5a]
 行數里有破闗口云穆陵闗無考五里有漢武秋風
 樓有碑今没入河矣又二十五里至滎河縣南門宿
 黄河距城西百丈許汾河縣北數里后土祠旁西流
 於河今移河津葫蘆灘南入河
 初九日從滎河縣南行土谷中盤旋屈曲路徑如麻
 五十里下坡至臨晉縣初行十里許近河漸漸東南
 南望中條秦嶺逶迤西岸髙岡不㫁即郃陽縣境也
 宿東闗
[162-5b]
 初十日從臨晉縣南行四十里栲栳鎮又西南行三
 十里至蒲州東闗宿歴山州南六十里媯汭二水出
 焉上有舜井舜廟黄河在蒲津門外今徙去十里涑
 水渠州東三十里源出綘縣横嶺山
 十一日從蒲州南行二十里漸近黄河繞中悰山頭
 又東南行沿河三十里南望泰華如屏逺甚谷行數
 里對潼闗又原行四十里至小吕村娘娘廟少坐對
 岸原内即盤頭鎮矣河亦寛中多淤灘東行二十里
[162-6a]
 至永東宫鎮宿
 十二日從永東宫東行四十里至芮城縣東門岳廟
 宿
 十三日從芮城東門東行三十里下深溝上坡十里
 陌底鎭宿
 十四日從陌底鎮東南行五里許即沿河行矣兩岸
 髙原屈曲之甚對岸乃靈寶東境河亦隘一路河灘
 行數里下極陡步行三四里行過澗水二道至焦家
[162-6b]
 村又三十里到平陸縣宿土城坍圯不堪之甚砥柱
 峯在三門東迤南中流峭立數仞有老君爐險不可
 升上流有列石蓋𣆀於此渡河
 十五日出平陸東門西南行三里下河灘行三四里
 上船渡至官道東南繞陜州城行三十里磁鍾鎮四
 十五里至峽石驛宿
 十六日從峽石鎮上坡東南行因夜大雨路濕難行
 二十里觀音堂二十五里土壕鎮二十里至澠池縣
[162-7a]
 繞南門行二十里舗又五里千秋鎮宿
 十七日從千秋鎮東行三十五里至鐡門鎮宿
 十八日從鐡門鎮行三十里新安縣又七十里至河
 南府宿
 十九日從洛陽城東北行三十里上邙山二十里下
 坡到孟津縣宿穀城山舊名替亭縣西六十里聳出
 岡阜之上瀍水出其下瀍水縣西五十里平地發源
 東南流六十里至洛陽東南入洛
[162-7b]
 二十日從孟津縣東北行二十里至孟津渡口古城
 惟存基址而巳南傍邙山北依大河南北不過三四
 里是日東風渡河甚快渡口少隘此二十里内對縣
 處河闊有數里中有灘有五六里長二三里闊再西
 兩邉髙原又隘矣東行沿邙山又寛望邙山盡頭即
 鞏縣界過此岸稍髙數餘里到孟縣西闗宿
 二十一日出孟縣北門西北行數里上土坡過石橋
 又土谷中行二十五里下坡又二十五里至濟源縣
[162-8a]
 進南門出西門宿一路柿棗樹極多是日大霧西有
 層巒乃王屋一帶也東北是太行皆隐隠望見瀧水
 縣西源出莽山其水或㫁或續至雙泉寨始盛出琮
 山口穿石暗流至勲掌村如溝渠又東至縣西四里
 水始洶湧經縣西城下繞流城北又東南入于溴水
 古謂之溴今謂之瀧即白澗水武山在西北十五里
 姑嫂山在武山北溴水出焉天井如盤在西北石上
 有數頃其流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若倚劒然
[162-8b]
 二十二日因瀧水漲難渡進西門出東門西北行五
 里許謁濟瀆廟碑石雖多皆御祭文也從元朝起者
 傍有古柏枝榦如虬龍稱將軍焉多娑羅樹枝葉茂
 盛俱合抱者白楊亦多合抱旁有三瀆神祠後有北
 海神廟亦多御祭碑殿前即東原也俗稱通北海出
 廟西行三里許有龍潭潭皆蘆葦約二畆許云此源
 三年來三年去然去來實無定或其年水來民以此
 種水稻並無大溝通流也又西北行五六里上靈山
[162-9a]
 北望太行髙而平西望王屋則重巒叠嶂峰岫參差
 秀拔之甚遙見天壇頂髙出諸峯之上是日復至濟
 源縣宿
 二十三日進濟源縣西門出東門東行三里許段家
 園面前一帶俱繞瀧河五里過石橋十五里北望太
 行諸峰卓立重重無盡因微雨不甚眀白低處即五
 龍口沁水出焉廣濟河出此又東南行十里柏鄉鎮
 又東行四十里至懷慶府由西門繞南門到東門宿
[162-9b]
 一路道路寛平濟水低而清直繞城河荷花極盛從
 南流其勢亦緩廣濟河髙而濁東流甚急與清水交
 處下清上濁髙低緩急各行其性絶不相和也丹河
 縣東北十五里源出澤州界内穿太行曰丹河口唐
 改懷水南流二十里入沁
 二十四日從懐慶東北繞城行三里許渡沁河值水
 漲流甚濁又七里許過大丹河水亦濁比沁河一半
 之寛過二十里舗又五里至許良大鎮又北行十里
[162-10a]
 到山下丹河南行小丹河名為九道堰實従丹河支
 分第一條沿山麓東行淺隘如溝常因水發淤墊以
 此濟運甚覺艱難因昨夜大雨泥濘難行四五里許
 至湯王廟宿
 二十五日早過河内縣治即向東南行過廣濟河橋
 瓦屋村龍津橋夾樹頭至温縣宿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六日從温縣東北行十五里趙堡鎮又十五里
 司馬鎮武陟縣界十五里至小司馬十五里至武陟
[162-10b]
 縣南闗宿黄河縣南十五里沁河源出沁州綿山穿
 太行達濟源合丹水繞武陟縣城北由東而南入于
 黄河沁河性善變遷衝決之害甚於黄河毎年修築
 不能一勞永逸也
 二十七日從武陟縣北闗東北行過沁河闊約二三
 十丈水甚淺且濁繞城東行上南入河東岸即木欒
 鎮居民稠密約數千家兩面隄岸亦髙三十里至修
 武縣南門過預河橋至西闗丹河約七八里寛五六
[162-11a]
 尺深進西門出東門過小丹河橋河繞城北行又東
 行滿澤圖鞏莊鋪萬箱鋪離縣二十里一片平田丹
 河兩岸及四野棗栁俱多又過二三村庒至獲嘉縣
 西門宿清水河縣北十五里源出輝縣西南小清河
 縣南四十里
 二十八日進獲嘉縣西門出東門東北行二十五里
 至合河鎮北行過石橋橋有九洞不甚髙東通大船
 又東北行三十里至輝縣宿縣在髙原上一路林朩
[162-11b]
 脩竹水溝蘆葦乃水鄉景象也百門泉源出蘓門山
 下泉通百道故名一名衛源以衛河發源于此雖以
 百門名然實踰千萬不可勝數自山麓平地遍湧石
 竇中仰出纍纍如珠滙為巨陂方廣數頃淵涵澄澈
 净無塵滓上有威惠王祠殿名清暉外有靈源湧金
 噴玉穠翠洗心諸亭亭有古今名賢題咏甚多衛河
 縣西即百泉滙流南經新鄉東繞府城北㑹淇水流
 入于隄口經大名府濬縣山東館陶臨清入漕河以
[162-12a]
 納于海蓮花泉縣西五里突出于地一曰小百泉世
 傳晉水伏流至此東南入衛卓水泉縣西八里平地
 湧泉東南入衛三渡縣西四里百泉之支清水縣西
 南七十里峪河縣西南五十里源發太行山麓
 二十九日從輝縣東闗北行五里至梅村過此即百
 門泉陂渟數頃泉如聮珠而上中有清輝閣頗似西
 湖湖心亭松柏迴繞北倚山麓樓閣殿亭排列于後
 小山上嘯臺安樂窩亦頺壞從西岸南行看頭閘二
[162-12b]
 閘復回東南行五里許向西步行二里許看禮字閘
 水頗猛又西行四里許看智字閘水稍緩又五里許
 看信字閘水更緩此三閘俱用兩水門又南五里許
 至雲門鎮又東南行三十里到新鄉縣北闗過橋黄
 河係東西城脚下行也近因水大河面寛有數丈繞
 城至東闗宿衞河源發蘇門山詩云泉源在左是也
 泉通百道湧自山麓石竇及平地水勢屈曲至合河
 鎮凡三十里此衞水合小丹處稍行而東逕新鄉北
[162-13a]
 門民樂橋歴河透曲里二村凡六十五里自此東流
 徑賀生屯瀕衛輝府北門一里東入大名濬縣界卓
 水源在輝縣城西十里平地湧出經雲門流新鄉縣
 合河鎮西北入衛清河源出輝縣西南七十里山陽
 鎮東南經獲嘉縣界至新鄉合河店正西與衛合今
 自獲嘉境内即㑹于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毎逢雨
 集太行萬壑之水滙焉衛水溢出邑西北苦之按改
 丹入衞議曰改丹入衛猶改沁入衛也其地形之高
[162-13b]
 下水勢之緩急泥沙之淤塞開築之阻絶與沁水同
 衛不能容沁而受其害矣獨能容丹而受其害乎丹
 河源出山西穿太行屹坦坡狄家嶺南注而下中間
 分散有十八道小溝渠民間引為灌田總流南經張
 店至劉村入沁水首尾三十餘里與衛水相通者係
 上下溝渠内東流第二道由清化鎮南有金鎗狗跑
 等泉水相聚迤邐而東經修武治南北轉城東門外
 又東經獲嘉縣北又東名蔣河至新鄉縣西北名河
[162-14a]
 店入小清河而因以入于衞相沿凡百餘里名為丹
 之支流而實非丹水矣若欲將丹水全身由張店改
 折而東過狗跑泉達衛則丹至張店地勢傾下入沁
 甚易勢不能挽若從上面東流第二道小溝渠決河
 達衛則丹正向山嶺而下奔潰傾跌横截不住何由
 東流議者徒欲引丹入衞殺沁一二耳而増衛害十
 九奚為可哉總之改丹改沁為救徐邳以南漕運計
 耳而北地運道如兖豫芻糧所係療腸内而塞咽喉
[162-14b]
 此所謂救一河患添一河患也萬厯間總河舒委勘
 後其事遂寢
 八月初一日從新鄉縣稍西行四十餘里至八栁樹
 店又西南行三十里到原武縣宿
 初二日進原武縣城出東門東行二十五里過張家
 隄口五里至陽武縣北闗又東南行過兩道隄到古
 倫集宿
 初三日從古倫集南行至縷隄東行四十里至于家
[162-15a]
 店十五里荆隆口鎮二十餘里荆隆口大工内有積
 水隄旁有古黄池碑未詳稍東即栁園頭渡口兩日
 水漲漫灘竞無渡船又東行二十里到陳橋鎮宿
 初四日從陳橋鎮南行七八里上船北風頗厲揚帆
 破浪自辰至午後到南岸淤灘拖行約兩時始抵灘
 岸從淤泥中行四五里至乾岸二十里劉家店又數
 里入汴城東門宿即開封府/省城也
 初五日撫軍又留住數日
[162-15b]
 初九日午刻始行三十里至黒江口渡頭水漲流甚
 急無船可渡行人俱望洋而歎仍回舊寓宿
 初十日覓船不得復住一日
 十一日早出北門北行三十里上船順風渡甚利三
 十里到封邱縣宿
 十二日從封邱西北行二十里東戴村里許西戴村
 二十里到延津縣東闗東北行二十里過沙門鎮一
 派沙地滿目荒涼十五里進胙城縣宿黄河故道在
[162-16a]
 延津縣二十八里明天順間遷于于家店淹没土地
 沙鹻黄河原自今之陽武北新鄉西南東北經延津
 汲縣胙城至大名府濬縣大伾山北入海即禹貢東
 過洛汭至于大伾處胙之河禹之舊跡也周定王五
 年河徙砱礫胙流乃塞漢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東
 南流經封邱入大名府長垣縣至山東東昌府濮州
 張秋入海水經所謂東至酸棗又逕東燕縣故城北
 是也隋唐以來屢經決溢胙不詳其有無宋熈寧十
[162-16b]
 年河溢衞州自王供埽至汲懷州等處北流遂絶胙
 于是宜無河矣縣圮于河疑在熈寜前也金正大中
 復以河患徙縣當是二十年決衛州之時但不知北
 流既絶何時而復注也既徙且復湮矣金明昌五年
 河犯武城隄泛至金山明年詔鑿新河在今新鄉縣
 南復經于胙元自原武決而東南流經陽武封邱兹
 流復絶沙没新州蓋其時也迨至明時遷徙不常皆
 未去境内正統十三年大溢仍循陽武故道直抵張
[162-17a]
 秋景泰四年又徙而南百年來故道皆積沙為患今
 其遺跡自小店伍疃社新州城棘針舗呉安屯董固
 班棗丁家莊林家莊等處以至滑縣廣狹不同宛宛
 可見其經縣南乃決酸棗故道也今自沙門一帶縣
 西呉安屯至縣西北董固等處積沙綿延數十里皆
 飛礫走磧之區胙之土田無㡬矣沁河故道俗名孟
 姜女河自武陟縣流經胙境北行與汲縣相接在漢
 隄西久塞漢隄自新鄉西南入衛境東北至胙城又
[162-17b]
 北入汲縣小店西南有大隄一股由店南而東蜿蜒
 㡬百里一股由店西而北入汲縣界一名古陽隄䕶
 河隄自汲縣東接胙城抵直𨽻滑縣䕶城隄縣東西
 南接延津北抵滑縣
 十三日由胙城西北行三十里一派沙地并無樹朩
 村莊飛沙成堆衰草零落始至一村莊長里許十五
 里到衛輝府城郭巍峩舊為潞王府宫牆猶存有望
 京樓緑琉璃瓦極髙聳下即如村樓四方磚築迴闌
[162-18a]
 玲瓏進東門出西門過大石橋即衛河也水不甚深
 兩沙岸人家稠密至闗廂宿衛河在汲縣西源出輝
 縣蘇門山南經新鄉東遶府城北會淇水經濬縣達
 臨清至天津入海斮脛河源出淇縣西北五里東南
 流入衛河昔商紂斮朝涉之脛因名一名太和泉又
 名陽河淇水源出林縣西南七十五里闊五步深可
 二尺水經注曰淇水出河内林慮縣即林/縣西大號山
 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洳山疑大號沮洳一山異名也
[162-18b]
 綿厯太行而東自濬境西北入界南流至枋頭入衞
 水簾洞在青巖山東南層崕上寛廣丈許深可數丈
 洞中出泉澄瑩可鑒枋頭城在淇縣南八里衛河北
 即淇水口也魏志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朩以城堰
 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名枋頭
 十四日從衛輝府出西門東北行十五里官路西三
 里許謁比干墓内多古碑夫子書殷比干墓四字出
 廟門狂風大作飛沙滿天又行二十五里至界碑有
[162-19a]
 麥秀古墟碑雨漸大風吹雨如細石撲面又五里過
 斮脛河橋又五里有衛多君子碑至淇縣南門外有
 殷三仁故里碑東立賢聖君六七故都碑有大牆門
 内琉璃殿因雨大不及進謁進南門有柏臺縣治前
 書古朝歌雨大衣濕風吹寒甚即宿北門
 十五日從淇縣北二十五里至髙村橋橋平多孔水
 流甚急水從東來折南流箭許過橋漸往西行是日
 風雖大喜天霽一路西望諸山甚近峰巒大小不一
[162-19b]
 水簾洞海子等俱在内三十五里至宜溝驛兩旁多
 栁樹有栁廊牌額路旁有扁鵲墓碑有嵇侍中血濺
 帝衣坊有墓祠進湯陰縣南門内即岳武穆故里有
 廟下店宿蕩水縣北二里源出牟山下水經注曰蕩
 水東與長沙溝水合二水旣合下流河隘難容而洹
 水亦時泛溢萬歴初屢潰居民苦之萬歴中郡守常
 公由大坡青塜髙城改入衛河安瀾數十年嵗久壅
 淤復屢決害順治十四年知縣康允叔奉府檄疏河
[162-20a]
 二十里閱兩月竣工刻石記之羑水縣北八十里源
 出西山水經注曰羑水出蕩西北韓大牛泉四十里
 流羑城北水積成淵方十餘步深丈餘東至内黄與
 防水㑹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蕩者也今與蕩水
 别流入衛水冝師溝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長沙溝也
 經晉鄙故壘北以下伏流至小灘出經伏道東北流
 至桓人山與蕩水合淇水縣西七十里東流三十餘
 里入淇縣界廣潤陂在府東南四十里安湯二縣界
[162-20b]
 地勢窪下蕩河及萬金渠二水注焉盈則入洹以達
 于衞後漳水南下塞洹故道陂水不能入洹而洹水
 反洩于陂陂日益廣當夏秋漲溢没田數千畆民病
 之郡守常公覽地形為疏治由葛家莊鑿渠𨗳蕩水
 至髙城河口入衛自枉流橋至楊家莊補築舊隄以
 障渠水又自戴家溝疏濬𨗳陂水入洹於是二水有
 歸黄河故道縣東夏莊小張等處看河/紀程
 行水金鑑巻一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