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三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東至於厎柱禹貢作按厎/史記 砥
 厎柱山名在西虢之界孔氏傳柱西虢今河南府之/陜州厎 在州東四十里黄
 河/中
 河自南行至華隂自華隂東行至厎柱則東字連華
[003-1b]
 隂而言禹貢/集解
河水自華隂/潼闗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水/經
 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黄巻阪傍絶澗涉此阪
 以升潼關所謂泝黄巻以濟潼闗矣歴北出東㟓通
 謂之函谷闗闗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
 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九域志云/女媧墓在
 今潼闗口河灘上屹然介河有木數株雖暴漲不/漂沒也寰宇記云河東縣三里風陵是女媧之墓
 則河濵玉澗水南出玉溪北流逕皇天原西有漢武
[003-2a]
 帝思子臺又北逕閿鄉城西北流注於河酈注在函/谷闗 今
 河南靈寳縣南十一里黄/巻潘岳西征賦作黄巷
又東逕閿鄉城南東與全鳩澗水合水/經
 水出南山北逕皇天原東述征記曰全節地名圖經/云全
 節即漢書全鳩/里戾太子死處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晉太康地記
 曰桃林在閿鄉南谷中其水入河北注於河河北葢
 謂河北縣也酈注鄉全節在今河南南陽/府閿 縣東十里鳩澗西
又東過河北縣南水/經
[003-2b]
 縣與湖縣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於河酈注/ 河
 北今山西平陽府芮城縣湖/縣今河南南陽府閿鄉縣
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水/經
 水北出薄山南流逕河北縣故城西又南入於河封
 禪書稱華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酈注北今芮/城縣 有河
 北故城薄山在今/縣北一十五里
河水自河北城南東逕芮城水/經
 二城之中有段干朩冢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
[003-3a]
 徳尊萬古芳越來今矣酈/主
又㑹槃澗水/經
 水出湖縣夸父山北逕漢武帝思子宫歸來望子臺
 東又北流入於河酈注鄉湖縣故城在/今閿 縣東四十里
又東逕湖縣故城北水/經
 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員三百仞武王伐紂天
 下既定王及岳濵放馬華陽散牛桃林即此處也山
 海經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馬
[003-3b]
 湖水出焉北流注於河酈/注
又東合柏谷水水/經
 水出𢎞農縣兩石堤山北流入於河酈/注
又東右合門水水/經
 門水即洛水之枝流也東北歴陽華山山海經所謂
 陽華之山門水出焉者也又北逕𢎞農縣故城東城
 即故函谷闗校尉舊治終軍棄繻於此又東得七里
 澗澗在陜縣七里故名又東合譙水二源雙導同注
[003-4a]
 於壑而西北流注於河酈注澗元和志曹陽墟俗名/七里 在陜縣西南七里黄
 河自靈寳界流入後漢獻帝歸至陜議者欲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從此以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乗
 所當從/也乃止
又東過陜縣北又西逕陜縣故城南水/經
 河北對茅城津河南即陜城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
 東西之别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黄河縣水百
 餘仞臨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
 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葢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
[003-4b]
 虢山崩壅河所致耳酈注國今陜州治即陜縣故城/古焦 也茅津亦謂之大陽津
 與虢山俱在/州西北三里
又東過大陽縣南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水/經
 地理志曰北虢也應劭記城南大河之陽也酈注陸/今平
 縣東北有大/陽縣故城
又東沙澗水注之水/經
 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孔安國傳傅説隠於虞虢之
 間即此處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春秋左傳所謂
[003-5a]
 入自巔軨者也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
 則築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為軨橋也傅説傭隠
 止息於此髙宗求夢得之是矣又東南左右合積石
 土柱二溪並北發大陽之山南流入於河是山也亦
 通謂之為薄山矣酈/注
又東過砥柱間水/經
 砥柱山名也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酈注砥元/和志 柱
 山俗名三門山在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黄河中硤石本陜縣地
[003-5b]
河之右則崤水注之水/經
 出河南盤崤山歴澗水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石
 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臯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
 風雨矣又北左右合西水亂流注於河酈/注
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水/經
 水南導於千崤之山北流注於河河水翼岸夾山巍
 峰岐舉羣山疊秀重嶺干霄康成按地説河水東流
 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
[003-6a]
 當在西河未詳也余按鄭説非是西河當無山以礙
 之自砥柱以下五戸以上其間一百二十里河水竦
 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
 山雖闢尚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
 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五户灘
 名也酈注東崤在今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元和/志自 崤至西崤長三十五里在秦闗之東漢
 闗之西崤與殽同今河南府陜州東一百六十里有/五户灘在河中為湍激之處自此而東河流稍為寛
 衍/
[003-6b]
 河自西華隂遂折而東流以至厎柱亦謂之三門山
 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按道元謂厎柱是禹之
 所鑿其説是也至謂破山以通河此則過論河之至
 厎柱蓋舊有可通之道禹嫌其狹於是疏而廣之故
 有三門非是先鑿厎柱山以為三門然後導河而過
 之也漢鴻嘉中楊焉上言厎柱狹隘可鐫廣之夫禹
 之治水未嘗不為萬世之慮使厎柱尚有可鐫之理
 則禹鐫之矣禹所不能鐫而焉欲鐫之何其不思之
[003-7a]
 甚也蓋河自龍門至於華隂東折以及厎柱夾於兩
 山之間其勢最為狹隘故古語云龍門之下河流駛
 於竹箭惟其為髙山所束其勢不得盤還則其漂悍
 湍激覆溺舟船是乃萬世之患也豈人力之所能勝
 哉道元謂水流峻急勢同三峽破壊舟船自古所患
 此説是也頃歳建劍大興役功鑿治衆灘其費不貲
 某嘗詢於舟人云灘患不减於昔日以是知天地山
 川之險蓋有出於勢之自然者未易以人力争也厎
[003-7b]
 柱舟船之患雖禹無如之何而况於楊焉輩乎尚書/全解
 河不能决於厎柱之上者河由兩山中行也出厎柱
 則平原廣野又并受闗東諸山之水水流益多水勢
 益大地形益卑水勢益急虞夏以前皆都在厎柱之
 上商初都亳亦在諸山中書所謂適於山降凶徳是
 也以後就水利反受其害以故殷數遷都至周之衰
 井田漸廢侯國争水利者築堤以包沃饒之利避水
 患者亦築堤以鄰國為壑隄日多水日束日失其性
[003-8a]
 而致怒決溢之害不小然決而南奪淮而行害郡邑
 為少決而北則無復九河故道原野被害逺矣鄭曉/古言
 以今輿地言之河自潼闗衛北折而東逕閿鄉縣北
 又東逕靈寳縣北其北岸則芮城縣閿鄉在河南陜/州西少北一百
 三十里黄河南去縣七里靈寳在州西六十里黄河/南去縣十里芮城在山西解州西南七十里黄河在
 縣南二十里芮伯萬之故畺也盖芮/城與閿鄉分河二縣俱在河之北岸又東逕陜州北
 其北岸則平陸縣又東過厎柱陜州在河南府西三/百里平陸在解州東
 南九十里厎柱山在黄河中西去陜州四十里西北/去平陸五十里唐趙冬曦三門賦序曰厎柱之六峰
[003-8b]
 者皆生河之中流盖夏后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掲
 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
 河水從黄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潄/於三門苞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峰之下抵於
 曲隈㑹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盤紆激射天下罕比/都穆曰厎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
 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有得
 脱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厎柱山崇/約三丈周數丈蔡氏書傳以三門為厎柱州志亦謂
 厎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按此/説與趙賦小異要之諸峰在當時總為一巨石禹析
 之以通河三門亦厎柱/也後人强生分别耳此河水東至厎柱之所經也
[003-9a]
 禹貢/錐指
又東至於孟津禹/貢
 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為津孔氏傳府今河/南懐慶 孟縣
 西南三十里即孟津非/河南府之孟津縣也
 孟地名津是渡處在洛陽城北孔氏/疏
 林少穎云河自華隂至於厎柱夾兩山之間其流皆
 湍悍至於孟津然後其勢稍緩可以横舟而渡也渭
 按大陽縣南有茅津秦穆公封殽尸自此濟河不待
[003-9b]
 至河陽始可渡林説非是大河津濟處甚多唯孟津
 以都道所湊四通五達之衢故其名古今特著禹貢/錐指
河水自厎柱山/東五戸灘又東過平隂縣北又東至鄧清水從西
北來注之水經平今孟津/縣有 隂故城
 清水出清亷山之西嶺東南流逕垣縣故城北又東
 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亭又東南流注於河
 酈注里今垣曲縣西/四十 有垣縣故城
又東與教水合水/經
[003-10a]
 出垣縣北教山南逕平山其水南流歴鼓鐘上峽懸
 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髙壁立直上經崖秀舉百
 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赬石於中歴落有翠柏生焉
 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山海經曰教山教水出焉又
 南流注於河是水冬乾夏流實唯乾河也今世人猶
 謂之乾澗矣酈/注
又與畛水合水/經
 水出新安縣青要山北流入於河酈/注
[003-10b]
又東合庸庸之水水/經
 水出河南垣縣宜蘇山北流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河
 一水又東北流注於河酈/注
又東逕平隂縣北水/經
 地理風俗記曰河南平隂縣故晉隂地隂戎之所居
 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隂三老董公説髙祖處魏
 文帝改曰河隂酈/注
西㑹濝水水/經
[003-11a]
 水出垣縣王屋西山濝谿歴軹關南逕苖亭西亭東
 流注於河酈注有今濟源/縣西 濝水
又東過平隂縣北湛水從北來注之水經出湛水篇云/湛水 河内軹縣
 西北山東南流當平隂縣之東北/南入於河今濟源縣西南有湛水
又東逕河陽縣故城南水/經
 春秋經書天王狩於河陽酈注十今懐慶府孟縣西/南三 里有河陽故城相
 傳潘安仁種花滿縣/今其地皆斥鹵矣
又逕臨平亭北水/經
[003-11b]
 帝王世紀曰光武𦵏臨平亭南西望平隂者也酈注/ 後
 漢明帝紀原陵注云臨/平亭南去洛陽十五里
又東逕洛陽縣北水/經
 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題云洛陽北界酈注漢洛陽/故城 河南
 郡治在今洛陽/縣東北二十里
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水/經
 俗謂之小平也河北側岸有二城相對置北中郎府
 河水南對首陽山春秋所謂首戴也夷齊之歌所矣
[003-12a]
 上有夷齊之廟河南有鈎陳壘世傳武王伐紂八百
 諸侯所㑹處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論衡曰武王伐
 紂與八百諸侯咸同此盟故孟津亦曰盟津尚書所
 謂東至於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晉陽秋曰杜預造
 橋於富平津所謂造舟為梁也又謂之陶河魏尚書
 僕射杜畿以帝將幸許試樓船覆於陶河謂此也酈/注
 城漢河南郡有平縣即今孟津縣西北小平/ 也杜佑曰在鞏縣西北有津曰小平津
 以今輿地言之河水自陜州又東逕澠池縣北其北
[003-12b]
 岸則垣曲縣澠池在河南河南府西少北一百六十/里垣曲在山西絳州西南二百十里黄
 河在縣南五里/與澠池分水又東逕新安縣北又東逕洛陽縣北
 又東逕孟津縣北新安在河南府西北七十里黄河/去縣七十里洛陽河南府治黄河
 去縣二十里繞北邙山之麓孟津縣在府東北五十/里黄河去縣五里有陶渚其西有峽石馬渚髙渚委
 粟津皆大河津濟處縣西北十五里有羅家灘又西/為楊家灘栁灘杏灘及耕子馬墳二灘皆在大河中
 其北岸則濟源縣孟縣濟源在懐慶府西七十里黄/河在縣南七十里與新安洛
 陽分水孟縣在府南少西五十五里黄河在縣南二/十里南對小平津廣二里有南城北城中潬城河陽
 三城記曰北城南臨大河長橋架水南城三面臨河/屹立水濵中潬表裏二城南北相望黄河兩𣲖貫於
[003-13a]
 三城之間毎秋泛溢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而中潬屹然如故此河水又東至孟
 津之所經也 自古論河患者皆云孟津而下地平
 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然吾觀孟津以上亦不能
 無患自杜預建浮梁之後更三百餘年不聞為水所
 毁至唐貞觀十一年河溢壊中潬城始見於史逮宋
 而其患彌甚史不絶書嘉祐八年大水馮襄中潬之
 城遂廢推原其故蓋隋唐以來厎柱閼流之害倍於
 曩時延及孟津河身亦淺水暴至不能容故也宋世
[003-13b]
 北河淤澱水不通行今南岸灘渚更多非止一中潬
 矣潘季馴兩河經畧疏曰黄河經行之地唯河南之/土最鬆禹導河入海一經河南其水未必如今之
 濁今去禹導河之時復三千餘年流日久土日鬆土/愈鬆水愈濁故平時之水以斗計之沙居其六一入
 伏秋則居其八矣以二升之水載八分之沙非極湍/急即至停滯故水分則流緩流緩則沙停勢所必至
 也/其所以不至逺氾濫者徒以夾河之山脈未盡地
 髙土堅耳然上流之怒不泄則害必鍾於下流漢明
 帝詔曰左隄彊則右隄傷左右皆彊則下方傷孟津
 之隄所謂左右皆彊則下方傷者也至滎陽則左隄
[003-14a]
 彊而右隄傷矣治河者欲使洛汭以東永無溢決其
 可置孟津厎柱於度外乎禹貢/錐指
東過洛汭至於大伾禹/貢
 洛汭洛入河處至於大伾北行孔氏傳水水經洛水/篇云洛 出京兆上
 洛縣讙舉山又東户水注之又東得乳水又東㑹於/龍餘之水又東門水出焉又東逕熊耳山北東北過
 盧氏縣南逕陽渠闗北又東逕盧氏縣故城南東與/髙門水合又東松楊谿水注之又東庫谷水注之又
 東北過蠡城邑之南/父邑之南又東渠谷  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於/又東北過宜陽縣南又東
 逕宜陽縣故城南又東北出散闗南又東枝瀆左出/焉又東北過河南縣南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
[003-14b]
 來注之又東過偃師縣南又北陽渠水注之又東逕/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於
 河又東北/流入於河
 大伾漢書音義以為今黎陽縣山臨河是孔氏疏府/今大名
 濬縣東北有黎陽故城/大伾山在縣東南二里
 洛既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其兩間為汭汭之為言
 在洛水之内也渭水入河之間亦名渭汭正其義也
 程大昌/書譜
 自華山東行為嵩山伊洛瀍澗合為一川北流入於
[003-15a]
 河是為山川一都㑹周人卜洛蓋自古以為令居矣
 導河南至華隂折而東行至大伾折而北行所謂千
 里而一曲也黄度尚/書説
 黎陽山一名黎山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
 其山上碑云縣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陽以為名也劉
 楨黎陽山賦曰南䕃黄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髙碑
 頌靈隋志黎陽縣有大伾山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
 黎陽東山又名青壇山山在衛州黎陽縣南七里顧
[003-15b]
 炎武肇域記云爾雅山一成曰伾孔安國曰山再成
 曰伾今觀山形當以安國為是山上有青壇漢光武
 平王郎還至黎陽築壇祭告天地百神劉楨賦所謂
 青壇承祀髙碑頌靈者也禹貢/錐指
河水自平縣/故城北又東過鞏縣北水/經
 河水於此有五社津縣北有山臨城謂之崟㟶丘其
 下有穴謂之鞏穴直穴有渚謂之鮪渚吕氏春秋稱
 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師即是酈注府今/河南 鞏
[003-16a]
 縣北五里有五社津崟/㟶丘在縣西北三十里
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水/經
 洛水於鞏縣而東洛汭北對琅邪渚入於河謂之洛
 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洛清濁異流皦焉殊别酈/注
又東過成臯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水/經
 河水自洛口又東左逕平臯縣南又東逕懐縣南濟
 水故道之所入與成臯分河水酈注慶平臯廢縣在/今懐 府温縣東懐
 縣故城在今懐慶/府武陟縣西南
[003-16b]
又逕黄馬坂北水/經
 謂之黄馬關酈注十今開封府汜水/縣西 五里有黄馬闗
又東逕旋門坂北水/經
 今成臯西大坂昇陟此坂東趣成臯曹大家東征賦
 曰望河洛之交流㸔成臯之旋門者也酈注汜今開/封府 水縣
 西南十里/有旋門坂
東逕成臯大伾山下水/經
 成臯縣故城縈帶伾阜絶岸峻周髙四十許丈城張
[003-17a]
 翕嶮﨑而不平春秋傳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即東
 虢也魯襄公二年晉成公與諸侯㑹於戚遂城虎牢
 秦以為闗酈注一大伾山在汜水縣西一里有大澗/九曲 名九曲山上有成臯舊城吕布嘗
 據此山之東盡於玉門山為汜水入河處/西去洛口裁四十里非禹貢之大伾山也
南對玉門水/經
 昔漢祖與滕公潛出濟於是處也門東對臨河酈/注
又東合汜水水/經
 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方山北逕虎牢城東又北流
[003-17b]
 注於河酈注南方山在汜/水縣 四十里
又東逕板城北水/經
 有津謂之板城渚口酈注渚汜水縣東北二十里即/板城 隋大業初開通濟渠自
 板渚引河歴/滎陽入汴
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水/經
 漢平帝世河汴決壊未及得修永平十二年議治汴
 渠詔王景與將作謁者王昊共築堤修堨起自滎陽
 東至千乘海口千有餘里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縁
[003-18a]
 河積石為堰通古淮口咸曰金堤建寧中又増修石
 門以遏淮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酈注為古滎/陽今 滎澤
 河隂二縣地蒗蕩渠首受河處即今河隂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是也河渠書言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
 溝亦即其處班志河南滎陽縣下云有浪湯渠首受/泲泲即可也漢人謂濟水截河而南故曰首受泲京
 相璠所謂出河之濟宋張洎云即鴻溝也蒗蕩渠東/南流為滎瀆濟水為官度水為隂溝汳水浚儀渠其
 在大梁城南者為鴻溝鴻溝南流兼沙水之目沙水/枝津又為睢水渦水名稱不一要皆河隂石門河水
 為之委别而源同也志家不曉繫鴻溝於今滎陽縣/漢京縣地繫蒗蕩於滎澤縣繫石門渠於河隂縣似
 各為一水原委不相貫者而又以河隂石門與滎口/石門混為一處故詳辨之若隋煬引板渚口水入汴
[003-18b]
 則在汜水縣東北二十里漢成臯縣地其非古滎陽/引河處亦明矣 又按今河隂縣西有石門渠滎瀆
 受河之處即禹貢導滎水之道亦曰滎口蘇代曰決/滎口魏無大梁信陵君亦云決滎澤而水大梁其後
 秦王賁果斷故渠引水東南灌大梁亦兼邲之稱晉/楚之戰楚軍於邲即此水也建寧中於敖城西北壘
 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水盛則通水耗輟流即酈注所云是也魏黄初中河
 濟泛溢鄧艾議開石門以通之晉武帝時復壊傅祗/為滎陽太守造沉菜堰於是兖豫無水患桓温伐燕
 欲開石門以通水運而不能既而燕率騎屯石門斷/溫糧道劉裕伐秦遣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乃於北
 十里更鑿故渠通之周齊之間名汴口堰隋使梁睿/増築漢古堰遏河入汴自是又名梁公堰又開通濟
 渠自板渚引河歴滎澤入汴唐河南尹李傑奏浚梁/公堰以通漕公私便利未幾洛陽人劉宗器請塞氾
[003-19a]
 水舊汴河於梁公堰置斗門通淮汴明年新漕填塞/乃命疏鑿舊河旬日而畢及劉晏為轉運使騐視梁
 公堰通津渠及李傑新隄盡得其利轉輸無壅後周/浚汴口導河達於淮江舟楫始通復命王朴如河隂
 按行河堤立斗門於汴口既又令韓令坤導汴入蔡/以通陳頴之漕胡三省曰自漢築滎陽石門而濟與
 河合流入海/不入滎澤
又東北逕巻之扈亭北水/經
 左傳文公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於扈竹書紀年晉
 出公二十二年河絶於扈即於是也酈注地杜預云/扈鄭 在滎陽
 巻縣西北今原武/縣西北有扈亭
[003-19b]
又東逕八激堤北水/經
 漢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于岑於石門東積石八所
 皆如小山以捍衝波謂之八激堤酈/注
又東逕巻縣北水/經
 晉楚之戰晉軍争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告成
 而還即是處酈注有巻縣故城在原武縣西北七里/城東 濟隧濟水上承河水於巻縣北
 河南與出/河之濟㑹
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之又東北過武徳縣東
[003-20a]
沁水從之水經云武徳縣故城在今懐慶府武陟縣沁/水篇 沁水出上黨湼縣謁戾山東南流逕
武徳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
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水/經
 漢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卒塞之故班固
 曰文堙棗野武作瓠歌謂斷此口也今無水酈注故/酸棗
 城在今開封府延津縣北十五里濟水注/云濮水受河於酸棗縣漢世塞之即此
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水/經
 是處有靈昌津昔澹臺子羽齎千金之璧渡河陽
[003-20b]
 侯波起兩蛟挾舟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刼
 操劒斬蛟蛟死波休乃投璧於河三投而輒躍出乃
 毁璧而去示無恡意趙建武中造浮橋於津上採石
 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流去用功百萬經年不就石
 虎親閲作工沉璧於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蕩上岸遂
 斬匠而還酈注津元和志云滑州靈昌縣有延津即/靈昌 在縣東北二十二里今滑縣西南
 有靈昌廢縣津在/白馬津之西南
又東逕燕縣故城北濟水自北來注之水/經
[003-21a]
 河水於是有棘津之名亦謂之濟津故南津也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晉將伐曹曹在縣東假道於衛衛人
 不許還自南河即此濟也酈注東今胙城縣/東有 燕故城
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遮害亭南水/經
 漢書溝洫志曰在淇水口東十八里有金堤自淇口
 東地稍下堤稍髙至遮害亭四五丈又有宿胥口舊
 河水北入也酈注注水經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云淇水南歴枋堰舊淇水南東
 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淇水口亦名清河口以淇清/二水合流入河故互受其名也宿胥口在今大名府
[003-21b]
 濬縣西南/遮害亭東
 以今輿地言之河水自孟津縣北又東逕鞏縣北洛
 水入焉其北岸則温縣濟水入焉鞏縣在河南府東/少北一百三十里
 黄河南去縣十里洛水舊於此入河今又東過汜水/縣至滿家溝入河温縣在懐慶府東南五十里黄河
 在縣南新志云河舊離城二十里今漸徙而北逼近/城隈矣濟水古於武陟縣東入河後徙流逕温縣南
 至平臯入河今/故道盡陷河中又東逕氾水縣北又東逕滎陽縣北
 其北岸則武陟縣沁水入焉汜水在開封府鄭州西/一百一十里黄河南去
 縣二十五里武陟在懐慶府東一百里黄河在/縣南十五里沁水在縣東一里入河名南賈口又東
[003-22a]
 逕河隂縣北又東逕滎澤縣北其北岸則獲嘉縣河/隂
 在鄭州西北五十里滎澤在州北五/十里獲嘉在衛輝府西南九十里又東逕原武縣
 北原武在開封府/西一百二十里又東逕陽武縣北陽武在府西/北九十里
 東逕延津縣北又東逕胙城縣北其北岸則新鄉汲
 縣延津在府西北九十里胙城在衛輝府東南三十/五里新鄉在府西南五十里汲縣衛輝府治黄河
 在縣東南/十七里又東北至濬縣西南古宿胥口大伾山在
 其東北其南岸則滑縣濬縣在大名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滑縣在府西南二百里
 黄河舊在濬縣東南滑縣西北自金/明昌中河離汲縣而濬滑之流遂絶此河水東過洛
[003-22b]
 汭至於大伾之所經也 凡二水並行一盛則一㣲
 自然之勢也宋元祐初蘇轍上疏有云黄河之性急
 則通流緩則淤澱既無東西皆急之勢安有兩河並
 行之理此格言也蓋上流宜合而不宜分合則流急
 而沙去分則流緩而沙停矣周之衰也王政不修水
 官失職諸侯各擅其山川以為已利於是有滎陽下
 引河為鴻溝者自是以後日漸穿通枝津交絡宋鄭
 陳蔡曹衛之郊無所不達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無
[003-23a]
 他河水之入鴻溝者多則經流遲貯不能衝刷泥沙
 故也宿胥之塞實鴻溝致之不然禹功歴千餘歳而
 不敝何獨至春秋一旦變遷也哉 河自孟津以下
 出險就平兼㑹濟沁伊洛漸有奔放之勢然南岸鞏
 至滎澤山脈不斷瀕河地形髙卬河不能決而南故
 廣武以東無河患禹但豬滎播而其事畢矣自鴻溝
 既開不惟害及禹河而豫之東境亦被其災漢平帝
 世河侵汴渠歳月逾甚滎澤塞為平地陶丘不辨壤
[003-23b]
 墳後雖修治而決溢時有邉韶滎口石門碑云一有
 決溢彌原淹野蟻孔之潰害起不測此鴻溝之遺患
 也故黄文叔曰蒗蕩出河斷非禹迹後世之人妄鑿
 河為瀆或不順地阞或附屬不理孫故其勢易決盖
 非獨蒗蕩也其下濮水通河而酸棗決瓠水通河而
 瓠子決汴渠亦屢決至王景治汴鑿山開澗十里置
 門使水更相回注紊亂渠脈而禹迹益壊矣且所謂
 通淮泗者以舟楫之利也河已通矣而何更用通蒗
[003-24a]
 蕩哉其曰禹塞淫水而鑿之者春秋戰國之世商𣙜
 功利而忽逺圖並植私徇欲而不顧大經策謀之士
 託其名於禹而世不察也河渠書云滎陽下引河東
 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其在
 春秋戰國之際明矣偉哉此論善發禹貢之藴并可
 以證徐州達於河之誤昔漢武帝云河乃大禹之所
 導也聖人作事為萬世功通於神明恐難改更唯英
 主能為是言周衰列國之君不明斯義茍欲便轉輸
[003-24b]
 資灌溉則妄引河流貫注境内狃於一時之小利而
 不顧萬世之大害穿渠之禍甚於曲防真夏王之罪
 人也禹貢/錐指
 
 
 
 
 行水金鑑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