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七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待詔賈讓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國居民疆理
土地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下及大川無防小水得
入陂障卑下以為汙澤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
波寛緩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
[007-1b]
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
也故曰善為川者決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蓋隄
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
為境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隄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
抵齊隄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隄去河二十五里雖非
其正水尚有所游盪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
或乆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
隄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湛溺自其宜
[007-2a]
也今隄防陿者去水數百步逺者數里近黎陽南故大
金隄從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頭迺折東與東山相屬
民居金隄東為廬舍往十餘嵗更起隄從東山南頭直
南與故大隄㑹又内黄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之有隄
往十餘嵗太守以賦民民今起廬舍其中此臣親所見
者也東郡白馬故大隄亦復數重民皆居其間從黎陽
北盡魏界故大隄去河逺者數十里内亦數重此皆前
世所排也河從河内北至黎陽為石隄激使東扺東郡
[007-2b]
平剛又為石隄使西北抵黎陽觀下師古曰/觀縣名又為石隄
使東北抵東郡津北又為石隄使西北抵魏郡昭陽又
為石隄激使東北百餘里間河再西三東迫阸如此不
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
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隄埶不能逺泛
濫期月自定難者將曰若如此敗壊城郭田廬冢墓以
萬數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毁之故鑿龍
門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墮斷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
[007-3a]
造何足言也今瀕河十郡治隄嵗費且萬萬及其大決
所殘無數如出數年治河之費以業所徙之民遵古聖
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處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
漢方制萬里豈其與水爭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
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於冀州地
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雖非聖人法然亦救敗術也
難者將曰河水髙於平地嵗増隄防猶尚決溢不可以
開渠臣竊按視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迺有金隄
[007-3b]
髙一丈自是東地稍下隄稍髙至遮害亭髙四五丈往
五六嵗河水大盛増丈七尺壊黎陽南郭門入至隄下
如淳曰然則/隄在郭内也水未踰隄二尺所從隄上北望河髙出民
屋百姓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隄潰二所吏民塞之臣
循隄上行視水埶南七十餘里至淇口水適至隄半計
出地上五尺所今可從淇口以東為石隄多張水門初
元中遮害亭下河去隄足數十步至今四十餘嵗適至
隄足由是言之其地堅矣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制滎
[007-4a]
陽漕渠足以卜之如淳曰今礫谿口是也言作水門通/水流不為害也師古曰礫谿谿名即
水經所云泲水/東過礫谿者其水門但用木與土耳今據堅地作石
隄埶必完安冀州渠首盡當卬此水門治渠非穿地也
但為東方一隄北行三百餘里入漳水中其西因山足
高地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如淳曰股/支别也旱則開東方下水
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
有三害民常罷於救水半失作業師古曰此/一害也水行地上
湊潤上徹民則病濕氣木皆立枯鹵不生穀師古曰/此二害
[007-4b]
溢有敗為魚鼈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則鹽鹵下濕填
淤加肥師古曰/此一利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
師古曰/此二利轉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瀕河隄吏卒郡
數千人伐買薪石之費嵗數千萬足以通渠成水門又
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雖勞不罷民田適治河隄亦成
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嵗故謂之中策若乃
繕完故隄増卑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漢書溝/洫志
[007-5a]
 賈讓治河三策古今稱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是
 即禹之故智也今妨運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謂據堅
 地作石隄開水門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
 開西方髙門分河流然自漢至今千數百年盡中州
 大名之境率為河所淤泥沙填委無復堅地而河流
 不常與水門每不相值或并水門而衝決淤漫之濬
 治無已所溉之地一再嵗而髙矣西方地髙水安可
 往使讓復作或亦不可行矣丘文莊謂古今無出此
[007-5b]
 策蓋身未經歴非定論也惟宋任伯雨曰河流混濁
 淤沙相半流行既乆迤邐淤澱乆而必決者勢也或
 北而東或東而北安可以人力制哉為今之策正宜
 因其所向寛立隄防約攔水勢使不至大段漫流此
 則治水者所當審也 賈讓云隄防之制起自戰國
 然勢不能廢蓋雖不能禦異常之水河底甚髙水易/漲溢且自三門
 下視中州如井然故/雖髙厚之隄不能禦而尋丈之水非此即泛濫矣城/郭
 市鎮民居多/濵河故也但不宜近河而宜逺爾歴觀宋元迄今
[007-6a]
 隄防形址斷續横斜曲直殊可駭笑蓋皆臨河為隄
 河既改而隄即壊爾已擇屬吏之良者上自河南之
 原武下迄曹單沛上於河北岸七八百里間擇諸隄
 去河最逺且大者去河四五十里/及二三十里者及去河稍逺者一/二
 十里及/數里者各一道内缺者補完薄者幇厚低者増髙㫁
 絶者連接創築務俾七八百里間均有堅厚大隄二
 重已經接合創築蔡家口上下及曹單八里灣侯家
 林百餘里餘當極力完成雖費不恤自兹茍非異常
[007-6b]
 之水北岸固可保無虞矣劉天和/問水集
 或問馴曰賈讓有云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也治土
 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導而
 今治水以障何也無乃止兒啼而塞其口乎馴應之
 曰昔白圭逆水之性以鄰為壑是謂之障若順水之
 性隄以防溢則謂之防防之者乃所以導之也河水
 盛漲之時無隄則必旁溢旁溢則必泛濫而不循軌
 豈能以海為壑耶故隄之者欲其不溢而循軌以入
[007-7a]
 於海也譬之嬰兒之口旁潰一癰乆之成漏湯液旁
 出不能下咽聲氣旁泄不能成音乆之不治身且槁
 矣何有於口故河以海為口障旁決而使之歸於海
 者正所以宣其口也再考之禹貢云九澤既陂四海
 㑹同傳曰九州之澤已有陂障而無決潰四海之水
 無不㑹同而各有所歸則禹之導水何甞不以隄哉
 弗之考耳問者曰隄以防水似矣水髙隄髙不將隆
 隄於天乎馴曰若謂隄之外即水耶隄外為岸岸下
[007-7b]
 為河平時水不及岸隄若贅疣伏秋異常之水始出
 岸而及隄然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或旬日即復落
 歸於漕馴隄成之後逾十年矣未甞有分寸之加何
 須隆之於天也 或問馴曰賈讓有云今行上策徙
 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治隄嵗費且萬萬出數年治河
 之費以業所徙之民且以大漢方制萬里豈其與水
 爭尺寸之地哉此策可施於今否馴應之曰民可徙
 也嵗運國儲肆百萬石將安適乎問者曰決可行也
[007-8a]
 馴曰崔鎮故事可考也此決最大越三四年而深丈
 餘者僅去口一二十丈間稍入坡内止深一二尺矣
 蓋住址陸地非若沙淤可刷散漫無歸之水原無漕
 渠可容且樹樁基磉在在有之運艘僥倖由此者往
 往觸敗豈可恃為運道且運艘經行之處雖裏河亦
 欲築隄以便牽挽乃可令之由決乎然則讓中策所
 謂據堅地作石隄開水門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
 州水則開西方髙門分河流何如馴曰河流不常與
[007-8b]
 水門每不相值或併水門而淤漫之且所溉之地亦
 一再嵗而髙矣後將何如哉矧旱則河水已淺難於
 分溉潦固可泄而西方地髙水安可往丘文莊謂古
 今無出此策夫乃身未經歴耶劉中丞問水集中言
 之甚詳蓋名言也惟宋任伯雨曰河流混濁淤沙相
 半流行既乆迤邐淤澱乆而決者勢也為今之策止
 宜寛立隄防約攔水勢使不大段湧流耳此即馴近
 築遙隄之意也故治河者必無一勞永逸之功惟有
[007-9a]
 救偏補弊之策不可有喜新炫竒之智惟當收安常
 處順之休毋持求全之心苛責以最難之事毋以束
 濕之見強制乎叵測之流毋厭已試之規遂惑於道
 聽之説循兩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無
 事舍此他圖即孟子所謂惡其鑿矣潘季馴河/防一覽
 賈讓三策明臣丘濬謂古今治河無出此策而近有
 詆其謬者是二者皆過也夫論古人者必論其世毋
 泥其所言平其心毋逞其所快然後吾之論為不易
[007-9b]
 之論而天下服之蓋讓之策乃專為西漢之世黎陽
 東郡白馬間數受河患而言未甞全為治河立論也
 考黎陽即今濬縣東郡白馬即今滑縣冀州之民當
 水衝者即濬滑二郡之民貪近河肥饒沿金隄而築
 室廬者非統言冀州全境之民也繕完故隄増卑倍
 薄為下策者即濬滑二邑曲防遏水使百里之間河
 再西而三東之隄非專謂隄防為下策也夫河一折
 即一衝衝即成險彼時百里之間而河凡五衝其患
[007-10a]
 安得不烈故讓欲徙其當衝之民廢其曲防之隄而
 别為徑直之石隄三百里束河以北入海耳夫讓欲
 束河而仍用隄隄而必以石石而至於三百里彼之
 倚隄以治河也亦至矣後世不考其時不詳其地或
 欲遵而行之或欲辭而闢之不亦過乎或曰潘季馴
 甞辨之矣然則潘之言非歟曰何可盡非也其上策
 徙冀州之民辯之曰民可徙四百萬之嵗運將安適
 乎蓋漢不行運而明行運然未甞以之闢讓也其中
[007-10b]
 策多張水門旱開東方溉冀州澇開西方放河流辯
 之曰澇固可洩而西方地髙水安可往蓋既傍西山
 作隄則東卑而西亢可知其言是也至若曰河流不
 常與水門每不相值或并水門淤漫之夫讓所謂水
 門即今之閘壩涵洞也河流雖不常能淤漫然即季
 馴治河何以不廢閘壩涵洞耶又曰旱則河亦淺無
 以分溉則又不然蓋讓所云溉亦止言冀州石隄三
 百里間耳黄河挾萬里之源合秦晉豫三州之水而至
[007-11a]
 冀安得冀州一旱而河即淺此一時逞快之論非通
 論也又辯甘州以下濁流不能溉田亦不可以闢讓
 今平心而論之若所云疆里土田必遺川澤之分使
 秋水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寛緩而不迫誠萬世之
 至言無古今之分南北之異者也其他所言則宜於
 古者未必宜於今宜於北者未必宜於南何也前世
 土滿而人稀民易徙後世當水衝者往往通都大邑
 其可徙乎濬滑以上西薄大山地堅而多石故能據
[007-11b]
 堅地作石隄今自開歸以至海口惟徐邳近山岡餘
 皆浮沙曠土地安得堅石安從取雖三里亦不能況
 三百里乎且季馴常言河南土最鬆禹導河止經河
 南一郡故當時之水不甚濁今河南開歸河全經之
 又距禹三千餘年流日乆土日鬆故水愈濁由此言
 之西漢去今千七百年距禹猶未逺又河未南徙則
 其水亦未必如今日之濁或尚可引渠而溉田亦未
 可知若今則但能開涵洞引黄以淤窪已善矣安能
[007-12a]
 通渠而引溉哉然則為今之策亦惟有擇老土築堅
 隄束河使不他徙建閘壩置涵洞保隄使不内潰而
 已舍此以外别無竒謀異見矣故曰讓之三策自為
 西漢黎陽東郡白馬間言未甞全為治河立論也鑒
 古而不膠於古不亦善乎 自禹貢而後言治河者
 始於賈讓之三策然即讓之言有不能槩行於讓之
 時者何也地形水勢隨處不同讓所言乃據黎陽東
 郡百里間之情形而言使移而行之徐兖中州之境
[007-12b]
 則已有大謬不然者而況欲舉千百年以前之論而
 行之於千百年以後之河道則亦天下之愚人而已
 矣夫治河以衛民也徙民非細事也在上世土滿人
 稀故殷辟河患至五遷其國都而不以為難後世人
 民稠庻今自開歸以至徐邳而下皆通邑大都萬無
 可徙之理蓋當時黄河從黎陽東郡間北流入海其
 地東薄金隄西逼太山唯此二邑之中百餘里間為
 必經之地而其民貪其近河沃饒競作室廬居住其
[007-13a]
 間又近山多石互為石隄更相抵遏束河於其中所
 謂百里之内再西三東者是也夫河自底柱以東其
 勢方澎湃而思逞而咽喉之路頓值迫束如此是以
 抑於北則潰而南瓠子一決而汎郡十六注鉅野通
 淮泗東郡一決而灌四郡三十二縣居地十五萬頃
 凡西漢二百年間河患大抵皆在此二邑間雖使大
 禹復生於此時亦未有不徙民而放河北流者安得
 不以為上策哉況所謂當水沖者亦不過金隄左右
[007-13b]
 及環内黄隄與東邑白馬故大隄之居民户多不過
 以千數計耳豈若今日一大村落鎮市動以萬計乎
 今不察時勢動言賈讓上策在徙冀州之民考西漢
 冀州該今直隸山西二地其民當不下數千萬户使
 讓果欲徙其民不知處斯民於何地兼山西處太行
 之右與河全不相涉不知讓亦何事而欲盡徙之而
 讓乃以為上策且千百年以來亦遂無有非之者何
 也蓋今人亦但順讀其書曰其上策當徙冀州之民
[007-14a]
 而忘其下猶有當水衝之語故也且即記有當水衝
 者一言而忘其但即濬滑二邑曲防居住之民故也
 請得而斷之曰賈讓徙民在西漢之時在黎陽東郡
 之地真上策也若時非西漢地非黎陽東郡豈特非
 上策是為無策至若隄防者治河之要務自西漢以
 迨元明治河之臣未有不用隄防而能道河使行者
 近代潘季馴最稱治河能臣而其終身所守唯是築
 隄以束水束水以刷沙二語耳而今之空談局外者
[007-14b]
 輒曰此賈讓所謂下策也夫讓誠以築隄為下策則
 前不當云據堅地作石隄矣是讓誠以築隄為下策
 則必用疏用浚又不當云為築非穿地也但為東方
 一隄北行三百餘里入漳水矣詳讓所言則其築隄
 以束水之旨實與季馴同也蓋隄防之言乃大槩之
 言施之得其當則為束水以導河施之失其當則為
 壅土以遏河齊作隄以遏河之入海而自利此曲防
 之隄也趙魏作隄以遏河此防患之隄也皆非以
[007-15a]
 束水導河也故葵丘之㑹曰無曲防白圭為隄障水
 以注鄰國則孟子闢之故讓以為隄防之作近起戰
 國蓋疾其以隄防為民害耳今若不問隄防之是與
 非而但以隄防為是則是葵丘之載書可無戒而白
 圭之功果愈於禹也若但以隄防為非則是太原岳
 陽可無修而九澤可無陂也今黄河自滎澤而東水
 常髙於地開封河面且髙於内地者丈餘掘地既不
 能築隄又以為下䇿而不行是汎漫無束之河何從而
[007-15b]
 入海哉蓋西漢之世文辭朴略不甚分疏使人意㑹
 今人亦但順讀其書曰繕完故隄増卑倍薄勞費無
 已數逢其患此策最下而忘其所謂故隄者乃即百
 里之間再西三東濬滑二邑之民曲防遏水之隄也
 今使於雲梯闗一帶築南北隄一道遏絶河流人從而
 非之曰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吾忿然
 而與之爭曰隄防治河之要務爾安得而非之不亦
 大可笑乎哉亦請得而斷之曰濬滑二邑百里之間
[007-16a]
 再西三東之故隄真下策而讓所議起淇口至漳水
 石隄三百里放河入海之隄真上策也若其中策多
 開漕渠張水門旱開東方溉冀州澇開西方放河流
 潘季馴雖常辨之然距今千七百年其地形既不知
 何如其河流清濁可溉與否即季馴所言已自有前
 後不同者不敢妄為論也靳輔治/河書
莽始建國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
河決為元城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隄
[007-16b]
漢書王莽傳二元和志王翁孺墓/在元城縣東 百步元后之祖也
王莽時徴能治河者以百數其大略異者長水校尉平
陵闗並師古曰桓譚新論云並/字子陽材智通達也言河決率常於平原東
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惡聞禹治河時本空此地以
為水猥盛則放溢少稍自索師古曰/索盡也雖時易處猶不能
離此上古難識近察秦漢以來河決曹衛之域其南北
不過百八十里者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而已大
司馬史長安張戎師古曰新論云字/仲功習溉灌事也言水性就下行疾
[007-17a]
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
泥今西方諸郡以至京師東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
田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少淺雨多
水暴至則溢決而國家數隄塞之稍益髙於平地猶築
垣而居水也可各順從其性毋復灌溉則百川流行水
道自利無溢決之害矣御史臨淮韓牧師古曰新論云/字子台善水事
以為可略於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
宜有益漢書溝/洫志
[007-17b]
 穿渠引水非古也自溝洫之利廢而灌溉之事興利
 於田而河則病矣闗中引水溉田自鄭國渠始及漢
 武時用鄭當時言穿渠引渭以漕且溉南山下用番
 係言引汾溉皮氏汾隂下引河溉汾隂蒲坂下又用
 嚴熊言引洛溉重泉以東為龍首渠宣房既塞用事
 者益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
 以溉田闗中則有靈軹渠成樂國湋渠六輔渠白渠
 皆溉田各萬餘頃它小渠及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007-18a]
 故戎以為言蓋河水多泥急則通利緩則淤澱今滎
 陽之下既有鴻溝華隂以上復有諸渠分水太多則
 河流日遲河身日髙故水暴至不能容漢人知此者
 鮮唯戎知之禹貢/錐指
大司空掾王横師古曰横字平中琅邪/人見儒林傳中讀曰仲言河入勃海勃
海地髙於韓牧所欲穿處往者天甞連雨東北風海水
溢西南出&KR0906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禹之行
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譜云定王五年河徙則今
[007-18b]
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決河灌其都決處遂大
不可復補完郤徙完平處更開空師古曰空/猶穿也使縁西山
足乗髙地而東北入海迺無水災沛郡桓譚為司空掾
典其議為甄豐言凡此數者必有一是宜詳考驗皆可
豫見計定然後舉事費不過數億萬亦可以事諸浮食
無産業民空居與行役同當衣食衣食縣官而為之作
迺兩便師古曰言無産業之人端居無為及發行力役/俱須衣食今縣官給其衣食而使修治河水是
為公私/兩便也可以上繼禹功下除民疾王莽時但崇空語無
[007-19a]
施行者漢書溝/洫志
 王横所稱西山即賈讓所謂放河使北西薄大山者
 髙地即史遷所謂至大伾引河北載之髙地者也皆
 在黎陽大伾一名黎陽東山則上陽三山為黎陽西
 山可知矣杜佑曰西山者太行恒山也今按太行在
 輝縣屬衛/輝府西東距濬縣屬大/名府可二百里又東北則在
 林縣與臨漳同/屬彰徳府西東距臨漳可一百五十里恒山在
 曲陽縣屬真/定府西北南距鉅鹿屬順/徳府可四百里至濬縣
[007-19b]
 則八百餘里其禹河所行在唐衛相洺邢冀深瀛滄
 諸州之境安得隨二山之足而東北去乎杜説非是
 程大昌云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山之麓又云古
 河在貝冀以及枯降之南率皆穿西山踵趾以行今
 按澶非禹河所經自黎陽以行西山之麓不始於相
 貝冀界中亦更無西山踵趾殊不可解也或曰水性
 就下載之髙地是拂其性也疑遷與横之言為妄余
 曰高地非謂高於河之上流也賈讓云淇水口金隄
[007-20a]
 髙一丈自是東地稍下隄稍髙至遮害亭髙四五丈
 因欲決是隄放河使北入海則亭北之地固下於河
 矣其曰髙地者特以大伾之東地益卑以彼視宿胥
 口則宿胥口之地較髙耳髙地對上文平地而言非
 謂髙於河之上流也讀者其可以辭害意乎 王横
 云禹河隨西山下東北去其言有可證者十五書序
 河亶甲居相相城在今安陽屬彰/徳府内黄屬大/名府二縣界
 而其後為河所圮證一也楚語武丁自河徂亳注云
[007-20b]
 從河内徙都亳河内即鄴南殷墟自河徂亳蓋亦為
 河所圮證二也史記殷本紀祖乙遷於邢其後盤庚
 又自邢遷於亳下篇曰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
 極蓋亦為河所圮鉅鹿界明有禹河證三也殷去夏不/逺其所居
 相殷在漢魏郡界邢在鉅鹿界/以殷都証禹河最確故首注之詩衛風曰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河至大伾山西南折而北逕朝歌之東故
 謂之北流證四也禮記王制曰自東河至於西河千
 里而近蓋西河自華隂折而東為南河又東至大伾
[007-21a]
 折而北是為東河計所行不滿千里故曰千里而近
 若漢河則東過大伾山南至白馬縣今滑/縣境之長夀津
 始折而北西去宿胥口又一百五六十里則為千里
 而遙矣證五也史記衛世家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
 間故商墟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濬縣西南淇縣東
 北淇水逕其西河水逕其東是為河淇之間故淳于
 髠曰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證六也戰國策蘇代
 曰決宿胥之口魏無虚頓丘二邑在今濬縣西南酈
[007-21b]
 道元云宿胥故瀆受河於頓丘縣遮害亭東黎山西
 證七也横言使縁西山足乗髙地而東北入海迺無
 水災小谷口按胡氏篤信河渠書禹厮二渠之説乃/據賈讓之言以證北載髙地之確予特以王横
 之言改入之讓横所/見略同亦可為證據賈讓言遮害亭東地益下則
 黎陽西山之足實為髙地證八也漢書溝洫志賈讓
 云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大山東薄金
 隄大山即王横所謂西山證九也叙傳曰商竭周移
 正指定王五年事固已知武帝所道非禹舊迹證十
[007-22a]
 也地理志鄴縣有故大河在東茍非隨西山下東北
 去安得至鄴證十一也孫炎曰大鹿鉅鹿北廣河澤
 河所經蓋此澤本禹河之所滙故亦名廣河證十二
 也水經注漳水北逕祭陌西俗巫為河伯娶婦祭於
 此陌蓋鄴本有河故以河伯惑人證十三也杜佑曰
 漳水横流至肥鄉縣界入河曽&KR0776曰河自大伾折而
 北流漳水東流注之地形南北為從東西為横河從
 而漳横故謂之横漳證十四也李垂曰自汲郡東推
[007-22b]
 禹故道出大伾上陽三山之間復西河故瀆證十五
 也愚以漢時漳水自平恩以下為禹河故道亦有可
 證者五漢書地理志漳水東北至阜城入大河又滱
 水東至文安入大河滹沱東至參户合滹沱别從河
 東至文安入海是水經所叙漳水自成平以下至章
 武入海者在西漢時猶為大河證一也又成平縣有
 滹沱河民曰徒駭河與許商所言正合蓋漳水自東
 昌縣㑹滹沱河又東逕弓髙阜城至成平世遂謂之
[007-23a]
 滹沱然漳故徒駭也土俗猶能識之不言漳滹沱仍
 曰徒駭證二也水經濁漳注曰鬲般峙其東北徒駭
 瀆聯漳絳則漳絳即徒駭之上流通為一川證三也
 唐書地理志清池縣西五十里有徒駭河西隄是浮
 陽參户之漳水亦古徒駭證四也齊乗曰河昔北流
 衡漳注之河既東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
 徒駭河歟證五也無徴不信庶乎其免矣禹貢錐指/ 髙地對
 上文平地是發前人所未發朏明先生作錐指時寓/吳閶僧舍時予亦寓吳先生以禹河隨西山下東北
[007-23b]
 去十五證示予曰此辨證古事無踰此者予/甚韙之今録其書宛如昨日之兩人晤語矣
 
 
 
 
 
 
 行水金鑑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