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8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八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濟水
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禹貢/
 再成為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濟
 陰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
 亭孔氏疏西今山東兖州府/定陶縣 南有定陶故城
[082-1b]
 出者言在平地自下面而涌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
 處之至書纂言/
 菏即菏澤謂之至者濟隂縣自有菏派濟流至其地
 爾陳櫟書集傳纂疏定地理志濟隂郡下云禹貢菏/澤在定陶東唐省 陶入濟隂故通典濟隂縣下
 云菏澤在縣/東北九十里
 溢者無上源亦無下流頗與阿井相似出者源在地
 中流在地上如趵突泉之流而為濼水濟自此不更
 伏矣禹貢錐指/
[082-2a]
濟水又東過定陶縣南又東北菏水東出焉又東逕秦
相魏冉冢南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水經/
 冉秦宣太后弟也定陶恭王漢哀帝父也酈注云日/知録 今
 曹縣有冉堌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史記穰侯卒于陶因葬焉
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水經/
 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也故曹國漢宣帝甘露二
 年更濟陰為定陶國戰國之世范蠡既雪㑹稽之恥
 乃變姓名寓之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
[082-2b]
 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産致千金富行好德子孫修
 業遂致巨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酈注/
又屈從縣東北流水經/
 又東逕陶丘北墨子以為釡丘竹書紀年魏襄王十
 九年薛侯來㑹王于釡丘者也尚書所謂導河水自
 陶丘北謂此也酈注當漢志陶丘在定陶縣西南則/濟水 先逕陶丘而後至故城此經
 不合恐是錯簡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十字當在引竹書語之下
 按自滎口至陶丘皆後世滎瀆之所經非禹迹也今
[082-3a]
 曹州定陶界中並有濟水故道禹時則濟水伏流涌
 自陶丘之北而東注于菏澤無上源也陶丘漢志云
 在定陶縣西南而郭璞言在城中盖其時郡徙西南
 包陶丘而為城耳今縣則又徙於東北故陶丘與漢
 城皆在西南也 菏澤在陶丘之東北相去不逺濟
 水伏流至陶丘北上奮馳波跳沫東北滙于菏澤又
 東北絶鉅野至琅槐入海者為濟瀆其一枝東南流
 至湖陵入泗者後人目之曰菏水漢志湖陵縣下云
[082-3b]
 菏水在南者是湖陵今為魚臺縣地也許慎云菏澤
 水在湖陵謂澤之下流入泗者亦未為誤自孔傳襲
 其文曰菏澤在湖陵而遺一水字則在湖陵者為澤
 矣釋此至于菏又増一水字曰菏澤之水則定陶之
 菏澤與湖陵之菏水無别矣酈道元時孔傳巳盛行
 故宗其說言尚書有導菏澤之說自陶丘北東至於
 菏水又以湖陵入泗為澤水所鍾而不知此特菏澤
 之下流其所鍾則在定陶也且豫州導菏澤被孟豬
[082-4a]
 乃導澤水之餘波南入于孟豬非謂東南至湖陵入
 泗之菏水酈乃混而為一種種紕繆皆為孔傳所誤
 說禹貢者當以漢志為正經文三菏字皆以澤言在
 定陶與湖陵無涉也 菏之為澤也濟貫其中大半
 是濟水所滙酈注云即泲水之所包注以成湖澤是
 也然亦必有旁源酈注云濟水自定陶故城南又東
 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
 溝又東北出定陶縣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濟瀆
[082-4b]
 東北逕濟隂郡南又東合於菏又東北逕定陶縣南
 又東北右合黄水枝渠而北注濟瀆是汜水與五丈
 溝之㑹於澤者亦皆濟水之分流也寰宇記云菏水
 亦名南濟水近志以北清河為北濟南/清河為南濟誤由於此俗謂之五丈
 河西自考城縣界來程大昌曰樂史寰宇書云濟隂
 有山是為菏山菏水西自考城來考城在濟隂西濟
 之正流未嘗經考城可見菏水自為一派而濟來㑹
 之甚明也水經以此水為五丈溝即近世命為五丈
[082-5a]
 河者此正菏水首末也渭按曹州志菏山在州東南
 三十里以近菏澤而言盖澤本名菏後人因澤以名
 其山也說者謂菏水出菏山非是據酈注菏水分濟
 於定陶東北此即經所謂濟水東至乘氏縣西分為
 二南為菏水北為濟瀆者也乘氏故城在今鉅野縣
 西南漢置然曹州之東境亦兼得乗氏地州東南與
 定陶接界菏澤在焉注所謂定陶東北即經所謂乗
 氏縣西也但不言菏澤為疎漏耳菏水只自菏澤分
[082-5b]
 流酈以濟陽所出之五丈溝為菏水盖雜採他說而
 有此繆元和志因目魚臺之菏水曰五丈溝而程氏
 據以為菏水之首末正當如此皆非地志水經之菏
 水起乗氏訖湖陵之本意也 濟水有三伏三見之
 說或謂出於近世之俗學殊不可信王綱振云如時
 以東流為濟溢為滎為見則瀁東流為漢滙為彭蠡
 亦可為見乎又若以入於河為伏則渭入於河洛入
 於河亦可為伏乎况經明言浮于濟漯達于河河濟
[082-6a]
 本通而此曰流曰溢曰入曰出曰至曰㑹亦並無間
 斷不知三伏三見何據但沿襲既乆為之曲解非本
 注也渭按伏見之說二孔無之然有所自來泰澤一
 伏東丘一見本水經注武德入河再伏滎陽軼出再
 見本地理志滎東又洑為三伏出曹濮間為三見本
 唐書許敬宗傳此豈創自近世但以入河為伏義有
 未安耳滎澤自周以前已導為滎川與陶丘復出之
 濟相接故漢志於軼出滎陽地中下即繼之曰又東
[082-6b]
 至琅槐入海而定陶縣下亦止云禹貢陶丘在西南
 不引東出之文盖三見之迹不可得見乆矣鴻溝既
 開滎瀆為濁河所亂陶丘之竇日就填淤而滎澤之
 澄泓如故其後滎澤亦塞則河南由是無濟水而再
 見之迹亦亡水經以河濟合流分入滎瀆者為濟水
 京相璠謂之出河之濟酈道元宗之而班固之所謂
 軼出地中者絶口不談矣孔安國以為河中截流而
 過蔡沈以為河厎穴地而來孔穎達以為河濟相亂
[082-7a]
 南出還清程大昌以為適㑹河滿溢出南岸各持所
 見終非定論余竊謂河南之濟即奮自河南之地中
 未必與入河之濟為一脈譬如人之鼻息總出丹田
 氣海中呼者豈必其吸者之復出邪沈括云厯下凡
 發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之井乃濟
 水所為曽鞏云泰山諸谷之水自渴馬崖潜流地中
 至厯城西復出為趵突旁溢十數泉蔡傳引以證濟
 之伏見重源顯發所在多有元和志云鄭州管城縣
[082-7b]
 京水出縣南平地新鄭縣溱水出縣西北三十里平
 地二處並在河南密邇滎澤尤為明驗盖濟瀆所經
 之地其下皆有伏流遇空竇即便涌出故一見於滎
 澤再見於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濟為上源亦不必并
 泰澤東丘數之為三伏三見也草廬之說雖聖人復
 作無以易之矣禹貢錐指/
又東北㑹于汶禹貢/
 濟與汶合孔氏傳/
[082-8a]
 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孔氏/疏
 水經汶水出太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嬴縣南又東南/流過奉髙縣北屈從縣西南流過博縣西北又西南過
 虵丘縣南又西南過岡縣北又西南過平章縣南又西/南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安民亭
 入於/濟
濟水自定陶/縣東北又東至乗氏縣西分為二水經/
 春秋左傳僖三十一年分曹地東傅于濟濟水自是
 東北流出巨澤酈注/
南為菏水北為濟瀆水經/
[082-8b]
 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酈注/ 北
 濟自滎澤東逕卷縣之武修亭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北又東逕平丘縣南又
 東逕濟陽/縣故城北
又東北逕寃朐縣故城北水經/
 又東北逕呂都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北
 酈注/
又東北與濮水㑹水經/
 濮水上承濟水于封丘縣闞駰曰首受别濟即北濟
[082-9a]
 也其故瀆自東北流左迤為髙梁陂濮水又東逕匡
 城北孔子去衞適陳遇難於匡者也又東北左會别
 濮水受河於酸棗縣故杜預曰濮水出酸棗縣首受
 河竹書紀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
 溢酸棗郛漢世塞之故班固曰大堙酸棗也今無水
 其故瀆東北逕南北二棣城間酸棗以棘名邦故曰
 酸棗也漢官儀曰舊河隄謁者居之濮水又東與句
 瀆首受濮水枝渠於句陽縣東南逕句陽縣故城南
[082-9b]
 春秋之縠上也左傳以為句瀆之止矣又東入乗氏
 縣左會濮水與濟同入鉅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
 陽南入鉅野亦經所謂濟水自乗氏縣南分東北入
 於鉅野也酈注/
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經/
 上承鉅野嶭訓渚厯澤西北渚又北逕闞鄉城西又
 北濟瀆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
 温以太和四年率衆北入掘渠通濟至義熙十三年
[082-10a]
 劉武帝西入長安又廣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謂之桓
 公瀆濟自是北注也酈注/
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水經/
 濟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謂清口也郭縁生述
 征記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濟或謂清則濟也禹貢
 濟東北會于汶今枯渠注巨澤巨澤北則清水清水
 與汶會也酈注壽今東平州西南有壽張故城西北/去今 張縣五十里州西南十里有安山
[082-10b]
 鎮即古安民亭齊乗云東平城西即安山閘閘/下泥河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遺址濟汶合處
 濟水自菏澤東北流絶鉅野澤而北合洪水以至安
 民亭南者禹之舊迹也其後不知何年改從澤西之
 清水而繞澤北以㑹汶謂之清口其澤中之道自洪
 口至清口者則無水故水經謂之故瀆述征記謂之
 枯渠漢元光中河決瓠子東南注於/鉅野濟水改道疑當在此時今會通河逕鉅
 野縣東北七十里去故城巳逺并清水㑹汶之故道
 亦湮没而不可考况禹之舊迹乎 以今輿地言之
[082-11a]
 汶水自萊蕪厯泰安肥城寜陽至東平入濟合流以
 注於海此禹迹也迨元人引汶絶濟為會通河明永
 樂中又築戴村壩遏汶水盡出南旺以資運而安山
 入濟之故道填淤乆矣禹貢錐指/
又北東入于海禹貢/
 北折而東孔氏傳/
 濟水自壽張縣/西合汶水又北逕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曰背梁
 山截汶波即此處也酈注南括地志梁山在鄆州壽/張縣 二十五里今在東平州
[082-11b]
 西南五十里接汶上縣界梁山濼在今壽張縣東梁山/之南濟汶既合東北滙而成濼日知録云宋史宦者傳
 梁山濼古鉅野澤綿亘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金史食貨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濼水退地甚廣遣
 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後鉅野壽張諸邑古時瀦/水之地無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為川浸矣
又北逕須胊城西水經/
 城臨側濟水故須國風姓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子
 魚曰任宿須朐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皥與有濟之祀
 地理志曰壽張縣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濟水西有安
 民亭亭北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也
[082-12a]
 酈注西東平州本漢無鹽/縣州 南有須朐故城
又逕微鄉東水經/
 春秋莊公二十八年經書冬築郿公羊傳謂之微在
 東平壽張縣西北三十里有故微鄉魯邑也杜預曰
 有微子冢濟水又北分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謂之
 馬頰水酈注/
又北過須昌縣西水經/
 京相璠曰須胊一國二城兩名盖遷都須昌胊是其
[082-12b]
 本秦以為縣濟水於縣趙溝水注之酈注有今東平/州西 須昌故
 城元和志須昌縣/濟水在縣西二里
又北逕魚山東左合馬頰水水經/
 水首受濟西北流厯安民山北又西流趙溝出焉東
 北注于濟馬頰水又逕桃城東又東北流逕魚山南
 山即吾山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其水又
 東注于清濟謂之馬頰口酈注東元和志魚山在東/阿縣 南二十里近志云
 在縣西以宋初縣治東移故也山東通志吾山一名/魚山在東阿縣西八里大清河西岸五代史梁太祖
[082-13a]
 與兖鄆兵/大戰於此
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水經/
 春秋隠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璠曰今濟北
 東阿縣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謂清也是
 濟水通得清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是故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即此水也酈注公春秋莊三/十年 及齊侯遇
 于魯濟杜預曰濟水厯齊魯界在齊界為齊濟在魯/界為魯濟濟水自清亭又北則為榖城齊地矣濟之
 為齊為魯當/分於此間
[082-13b]
又北過榖城縣西水經/
 濟水側岸有尹夘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榖城縣
 界春秋之小榖城也縣有榖城山陽榖之地春秋齊
 侯宋公會於陽榖者也酈注縣後漢分東阿置/榖城 今為東阿縣治
又北逕周首亭西水經/
 春秋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獲長狄僑如弟
 榮如薶其首於周首之北門即是邑也今世謂之盧
 子城濟北郡治也酈注/
[082-14a]
又北過臨邑縣東水經/
 地理志曰縣有濟水祠也水有石門故濟水之門也
 春秋隠五年齊鄭會于石門鄭車僨濟即於此也京
 相璠曰石門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
 故石門去水三百步盖水瀆流移故側岸也酈注故/臨邑
 城在今/茌平縣
又北逕平隂城西水經/
 春秋襄十八年晉侯沈玉濟河㑹于魯濟尋湨梁之
[082-14b]
 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者也京相璠曰平陰齊地
 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隂城南有長城東至
 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隂三里齊侯塹防
 門即此巫山在平隂東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
 孝子堂濟水右迤過為湄湖方四十餘里酈注今平/隂即 平
 隂縣盧縣故城在今長/清縣西南二十五里
又東北至垣苗城西水經/
 故洛當城也伏韜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
[082-15a]
 洛當者也河水自泗瀆口東北流而為蒲魏土地記
 曰盟津河别流十里與清水合亂流而東逕洛當城
 北黒白異流涇渭殊别而東南流注也酈注今垣苗/城在 長清
 縣西南元和志長清縣濟水在北去縣十里即今大/清河也對岸則齊河縣大清橋跨其上為南北通衢
又東北過盧縣北氷經/
 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酈注隠/左傳
 三年齊鄭尋/盧之盟即此
又逕盧縣故城北水經/
[082-15b]
 濟北郡治也酈注里元和志盧縣濟水在縣東二/十七 臨邑縣濟水西去縣四十里
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水經/
 水東南出山茌縣之分水嶺谿一源兩分泉流半解
 亦謂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縣
 西北流東逕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與漢賓谷水
 合水出南格馬山漢賓谿北逕盧縣故城北陳敦戍
 南西北流與中川合謂之格馬口其水又北逕盧縣
 故城東而北流入濟俗謂之為沙溝水酈注在山茌/故城 今長
[082-16a]
 清縣東北元和志豐齊縣濟水東去縣二十/六里豐齊屬齊州故山茌天寳二年改名
又東北右會玉水水經/
 導源太山朗公谷西北逕獵山東又西北枕祝阿縣
 故城東野井亭西俗謂是水為祝阿澗水北流注於
 濟酈注長祝阿故城/亦在 清縣東北
又東北濼水出焉水經/ 濼音洛/
 濼水出厯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春秋桓
 十八年公㑹齊侯于濼是也俗謂之為娥姜水也以
[082-16b]
 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其水北為大明湖湖西即
 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此水便成浄池也池上有
 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極望水木明瑟
 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湖水引瀆東入西廓東
 至厯城西而側城北注湖水上承東城厯祠下泉源
 競發其水北流逕厯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柸池州僚
 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逕
 厯城北西北為陂謂之厯水與濼水㑹自水枝津合
[082-17a]
 水首受厯水於厯城東東北逕東城西而北出郭又
 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濼水又北流注於濟謂之
 濼口也酈注節寰宇記濼水在厯城西南二百步元和/志全 縣濟水在縣北四十里今濟南府治厯
 城縣東有東平陵故城漢縣唐貞觀中改名全節屬齊/州曽鞏齊州二堂記曰泰山之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
 西北合於黒水之灣又西北㑹於柏崖之灣而至於渴/馬之崖盖水之來也衆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
 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厯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
 之泉齊人皆謂嘗有棄糠於黒水之灣者而見之於此/盖泉自渴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其注而北
 則謂之濼水達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於濟者皆於/是乎達也齊多甘泉其顯名者十數而色味皆同以余
[082-17b]
 驗之盖皆濼水之旁出者也齊乗曰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聲如隠雷旁合馬跑金線諸泉周可數畝北出
 又合密脂五龍衆泉並城北流屈而東至城北水門大/明湖水出注也又曰濟南名泉碑論七十二泉逺至中
 宫靈巖諸泉具載而華不注之華泉明水鎮之明/泉皆失不取况其名亦未雅稱盖殘金俗筆也
又東北逕華不注山水經/
 單椒秀澤不縁丘陵以自髙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
 刺天青崖翠發望同㸃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曰
 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左傳成二
 年齊頃公與晉郤克戰于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
[082-18a]
 不注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即
 華水也北絶聽瀆二十里注於濟酈注一元和志華/不注 名華山在
 厯城縣東北十/五里不讀如字
又東北過臺縣北水經/
 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逕巨合故城又北合關盧水
 關盧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陸
 城與武原水合水北逕譚城東又北逕巨合城東合
 關盧水而出注巨合水西北逕臺縣故城南西北流
[082-18b]
 白野泉水注之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
 屈又東北流注於巨合水亂流又北入於濟酈注城/今厯
 縣東北有/臺縣故城
又東北合芹溝水水經/
 水出臺縣故城東南西北流逕臺城東又西北入於
 濟水酈注/
又東北過菅縣南水經/
 濟水東逕縣故城南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
[082-19a]
 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注
 於濟酈注屬今章丘縣西北有菅縣故城隋改置臨/濟唐 齊州元和志臨濟縣濟水在縣南二十
 里章丘縣濟水在縣西去縣十七里舊志云小清河/在章丘縣北三十里土鼓縣漢屬濟南郡與梁鄒菅
 縣相毘在今章丘鄒平/之間其故城不知所在
又東過梁鄒縣北水經/
 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
 㑹瀧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瀧水即
 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者也瀧
[082-19b]
 水又西北逕梁鄒縣故城南又北屈逕其城西而北
 注濟其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酈注陽元和/志濟 縣濟
 水在縣南長山縣濟水在西北去縣三十五里鄒平縣/濟水在北去縣三十五里梁鄒故城唐置濟陽縣屬淄
 州今為鄒平縣治其唐之鄒平縣城則割入今齊東縣/界金志長山新城二縣西北並有小清河新城本漢高
 苑其故城/在今縣東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水經/
 縣故狄邑也漢永初二年改名臨濟晏謨齊記曰有
 南北二城隔濟水酈注和今髙苑城西南冇臨濟故/城元 志髙苑縣濟水在北去縣
[082-20a]
 七十/步
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水經/
 地理志千乗郡有平安縣侯國也應劭曰博昌縣西
 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
 水又東北逕髙昌縣故城西又經薄姑城北城在臨
 菑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酈注/ 今
 髙苑縣東南十里有麻大泊一名魚龍灣周五六十/里盖即古濟水所滙之平州也高昌縣故城在今博
 興縣西南薄姑城在今博興縣/東北蒲姑城是也狼牙固無考
[082-20b]
又東北過利縣西水經/
 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濟城北五十里酈注興/今博
 縣東有利/縣故城
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水經/
 班固曰千乗郡有東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酈注/ 樂
 安故城在今博興縣東北隋改樂安曰博昌五代唐改/曰博興元和志博昌縣濟水在北去縣百步此經舊在
 髙昌下今據薄姑利縣俱南直臨淄而樂安故/城在博昌縣東北則此經乃錯簡故移置於此
又東北過甲下邑水經/
[082-21a]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厯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
 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
 曰濟水絶鉅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
 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
 非濟入河酈注冇今青州府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 琅槐故城漢縣屬千乗郡
又東北入海水經/
 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
 仍流不絶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於濟漯之北
[082-21b]
 别流注海今所輟流者唯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
 事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酈注今渤/海在 樂
 安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東接壽光縣界北接利津縣/界樂安本漢廣饒鉅定二縣屬齊郡其故城並在今
 縣東北後漢省琅槐人博昌故杜/預郭璞皆言濟水至博昌入海
 以今輿地言之自東平㑹汶以下東阿平隂並屬山/東兖州
 府/長清齊河厯城章丘鄒平長山新城並屬濟/南府髙苑
 博興樂安並屬青/州府諸縣界中皆禹貢濟水入海之所
 經也 濟水自東平以下唐人謂之清河按戰國策
[082-22a]
 燕王謂蘇代曰齊有清濟濁河以為固郭縁生曰清
 河首受洪水北流濟或謂清則濟也酈道元曰濟水
 通得清之目此清河之名所自來也至宋又有南北
 清河之名河渠志云熙寜十年河決澶州徙而南東
 滙於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於淮一
 合北清河入於海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濟瀆也
 南渡後北清河又有大小之分盖自劉豫導濼東行
 始齊乗以大清河為古濟水小清河為豫所創志家
[082-22b]
 皆沿其說黄子鴻非之曰以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
 諸書考之濟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
 所經自厯城以東如章丘鄒平長山新城髙苑博興
 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而大清所經自厯城以上
 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厯城東北如濟陽齊東
 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臺以北則故河水所
 經盖宋時河嘗行漯瀆及河去則大清兼行河漯二
 瀆其小清所行則斷為濟水故道也渭按子鴻此言
[082-23a]
 正三百餘年積傳之謬盖清河所行本濟瀆不知何
 時從厯城東北決而北入濟陽縣界與漯水合而清
 河之名遂被於漯據水經漯水逕著縣故城南著即
 今濟陽而縣南有大清河是知大清即漯其水自厯
 城入濟陽乃近世之所決非唐清河入海之故道也
 濟陽之流日盛則章丘之流日微故劉豫堰濼水使
 東以益之齊乗云大清河自齊河縣又北經厯城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又東北逕華不
 注山隂又東逕下濼堰濼水舊入濟處堰南即小/清河按響河即聽水也此大清河猶是濟之故瀆
[082-23b]
 所行者實濟水故道而志家反以濟陽之大清河為
 古濟舛錯殊甚不有子鴻其誰正之然大清自厯城
 入濟陽及濱州以東入海之道不知決於何年意者
 宋熙寜時河嘗合北清河入海始開此道其後金明
 昌五年河復由此入海乆而後去流益深廣此大清
 之所以浩浩而小清之所以屢濬屢塞也與 水經
 叙濟水自滎陽以下原委甚悉杜預春秋釋例曰濟
 自滎陽巻縣東經陳留至濟隂北經高平東經濟北
[082-24a]
 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郭璞注山海經畧
 同酈道元依水經以立注出河之濟又加詳焉是由
 東漢以迄後魏濟未嘗一日絶也唐人則據司馬彪
 之言以為自王莽後河南不復有濟水太子賢注後
 漢循吏傳曰濟水東流逕温縣入河度河東南入鄭
 州又東入滑曹鄆濟靑等州入海王莽末旱則枯涸
 但入河内而巳杜佑通典曰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
 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
[082-24b]
 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而曰濟河盖因舊
 名非本濟水也元和郡縣志曰濟水自王莽末入河
 同流於海知河南之地無濟水矣自後所說皆襲舊
 名如鄆州之須昌濟州之長清盧縣齊州之臨邑豐
 齊全節臨濟章丘淄川之濟陽長山鄒平高苑青州
 之博昌諸縣界中並有濟水其後則不經博昌而改
 從棣州之蒲臺入海是皆襲舊名而實非濟也渭按
 鴻溝既開河水與滎濟相亂及滎澤塞為平地則河
[082-25a]
 南無涓滴之濟矣水經之所謂濟者皆滎陽下所引
 之河水也而杜預京相璠郭璞酈道元輩皆莫能辨
 唐人始知之所見逺過於前但以為河南之濟由王
 莽末旱枯而絶則非以余考之旱枯之事郡國志繫
 河内温下酈注亦於温縣濟水故瀆下言之其所云
 枯後復通津渠勢改者謂濟水自温縣入河不復東
 至武德耳而滎陽以下絶無一字道及殆與河南之
 濟無涉釋例自巻縣博昌而外畧舉郡名故與水經
[082-25b]
 不同孔穎達以為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據當時所
 見言之與水經乖異非也晉時濟水之道實與漢世
 不殊文有詳畧非枯後復通津渠勢改也若夫唐之
 清河自須昌以下所受唯菏汶則又有其故矣盖天
 寶後汴水堙廢濟渠亦無所受菏澤以西竞成斷港
 故元和志云濟自須昌始而通典云濟河實菏汶之
 合流其所謂菏者即五丈溝之水西自考城來者也
 迨元人開㑹通河引汶絶濟以資運道明永樂中又
[082-26a]
 於古四汶口之地築戴村壩遏汶使西南流汶水自/是盡出
 於汶上西南至南旺入漕四分南流出/上閘接沂泗六分北流出下閘抵漳衞惟小鹽河一
 綫洩入清河小鹽河在今東阿縣西南二十/里即運河所洩汶水支流也清河賴
 諸山泉溝澤以成其川并無菏汶之可言矣而志家
 猶執清河以為禹貢之濟水不亦過乎或又云山左
 諸泉實皆濟水溢為大小清河濟雖絶而不絶也然
 此等指為濟水則可以是為滎澤陶丘之遺跡可乎
 哉東漢後河南無濟水斯為定論紛紛筆舌徒滋來
[082-26b]
 學之惑無為也 濟瀆之水自周以來凡數變初為
 濟及導滎為川則滎與濟合鴻溝既開滎瀆為河所
 亂及滎澤又塞則所行者惟河水矣汴渠不通則鉅
 野以北所行惟菏汶戴村巳築則東阿以下所行唯
 山泉溝澤之水其號為濟者襲舊名而已濟瀆入海
 之道自唐以來亦數變初經髙苑縣北又東北至博
 昌入海其後則不由博昌通典云舊濟合在今博昌
 縣界今無元和志蒲臺縣下云海在縣東一百四十
[082-27a]
 里海畔有一沙阜俗呼為鬬口淀是濟水入河處海
 潮與濟相觸故名盖其時濟水改道從蒲臺東北與
 河渾濤而入海也宋南渡後劉豫導濼水東行入濟
 水故道為小清河仍經高苑縣北至樂安縣入海及
 金皇統中縣令髙通改由縣南長沙溝至博興合時
 水又東北至樂安由馬車瀆入海瀆在縣東北五十/里今為高家港
 其後小清之上流堙塞鄒平長清新城界中故瀆皆
 為漯河所行漯河即楊渚溝水寰宇記所稱獺河者
[082-27b]
 也厯城新志云小清河自明永樂後漸至堙塞成化
 九年嘗濬治之嘉靖十二年又塞乃復濬博興以西
 達於厯城幾三百里乆之復淤盖小清惟恃濼水為
 源堰東有阻則濼水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屢
 濬屢塞職是故也水經所叙瀆同而水異水異故李
 𢎞憲云河南無濟水瀆同故黄文叔云禹迹賴此而
 猶存言非一端各有所當今與人論濟水茍以為無
 則羣指七十二泉大小清河以相難若以為有則又
[082-28a]
 據杜佑之說詆水經不當襲舊名為濟明道謂與公
 言如扶醉人扶得一邊起又倒却一邊真可笑又可
 憎也禹貢錐指/
 有問濟水枯而復通畢竟在何時予曰考王景傳曰
 初平帝時河汴決壊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陽武令張
 汜上言河決積乆日月侵毁濟渠所漂數十許縣逮
 後三十五年汴渠成明帝巡行下詔曰河汴分流復
 其舊迹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此汴壊而濟亦壊汴治
[082-28b]
 而濟亦治之徵也又考晉書傅祇傳武帝時為滎陽
 太守自魏黄初大水後河濟汎濫鄧艾常著濟河論
 開石門而通之至是復侵壊祇乃造沈菜堰兖豫無
 水患郄超傳太和中桓温將伐慕容氏引軍自濟入
 河超諫曰清水入河無通運理毛穆之傳温使穆之
 鑿鉅野百餘里引汶㑹於濟此豈竟枯絶者哉大抵
 王莽世天災雖甚然皆不逺而復如王横言天嘗連
 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寖數百里九河地巳為海
[082-29a]
 所漸矣今九河故迹故具在酈氏言濟當王莽之世
 川瀆枯竭後水流逕通予謂此班氏注於垣縣云王
 屋山沇水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
 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蓋以目驗
 者言也祇縁司馬彪下語太重若改遂枯絶為曽枯
 絶則是矣 大清一統志大清河在厯城縣北自齊
 河縣流入又東北入濟陽縣界其上流即古濟水也
 小清河在厯城縣北即古濼水也臣按自漢至隋唐
[082-29b]
 惟有濟水杜佑始有清河之名宋南渡後始有大小
 清河之分今者小清所經自厯城以東如章丘鄒平
 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而大
 清所經自厯城以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厯
 城東北如濟陽齊東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
 臺以北則古河水所經盖唐宋時河行濼川其後大
 清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則斷為濟水故道也
 潛丘劄記/
[082-30a]
 
 
 
 
 
 
 
 
[082-30b]
 
 
 
 
 
 
 
 行水金鑑巻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