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61-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六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淮水
導淮自桐柏禹/貢
 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傳
 言南陽郡之東也孔氏/疏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水/經
[061-1b]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風俗通曰淮
 均也春秋説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曰淮韋也
 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淮水醴水同源俱導西
 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大
 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在大復山之陽故
 曰復陽也山南有淮源廟酈注朝今南陽府新野縣/西有 陽故城桐柏縣東
 有復陽故城漢/並屬南陽郡
 元和志云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西南九十里淮瀆
[061-2a]
 廟在縣西六十里山之東北桐柏縣志云縣西三十
 里有淮井石砌水池方七尺許有泉三處湧出即於
 池邊伏流地中經六七里成川醴水西流逕平氏故
 城東北又西至唐縣界而入沘水醴亦作澧又元和
 志云唐州桐柏縣本漢平氏縣東界梁置義鄉縣開
 皇十八年改以桐柏山為名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一
 名大復山渭按此山東南接湖廣徳安府隨州界西
 接襄陽府棗陽縣界峰巒奇秀餘山乃桐柏之異名
[061-2b]
 縣志云大復山在縣東三十里胎簪山在縣西北三
 十里皆其支峰禹貢則總謂之桐柏也 以今輿地
 考之淮水出桐柏縣西北桐柏山縣在河南南陽/府東南三百里
 南流逕其縣南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柏者也禹貢/錐指
東㑹於泗沂東入於海禹/貢
 與泗沂二水合入海孔安/國傳
 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水入泗處去淮巳近故
 連言之孔氏疏過水經沂水篇云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南 琅邪臨沂縣東又南過開陽縣東
[061-3a]
 又東過襄賁縣東屈從縣西南流又屈南過郯縣西/又南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于泗泗水
 篇云泗水出魯卞縣北山西南逕魯縣北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平
 陽縣西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北西來流注之又/南過方輿縣東菏水從西來注之又屈東南過湖陸
 縣南洧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又東過沛縣東又東/逕山陽郡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又東南過吕縣南
 又東南過下邳縣/西又東南入於淮
 㑹者以二水相敵故也入海在淮浦蔡沈尚書集注/ 淮浦漢屬臨
 淮郡其故城在今江/南淮安府安東縣西
 泗沂二水均敵不以沂既入泗而没其名如朝宗並
[061-3b]
 稱江漢之例吳澄書/纂言
 淮出桐柏初甚湧復潛流三十里然後東馳亦尚淺
 其深處為十四潭至并汝潁始大汝潁禹時不費治
 導故不書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金履祥尚/書表注
 地志沂水出泰山郡蓋縣艾山今沂州沂水縣也南
 至下邳西南入泗曽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酈
 道元謂水出尼丘山西北徑魯之雩門亦謂之沂水
 又水出太山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而沂水之
[061-4a]
 大則出太山也古沂水入泗泗水入淮/今泗入河與淮合矣泗水出魯國
 卞縣桃虚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
 名西南過彭城又東南過下邳入淮卞縣今襲慶府
 泗水縣也泗水縣今/隸兖州許慎説文泗水受泲水東入淮
 按泗受泲者桑欽云濟水至濟隂乗氏縣分為二一
 水東北流為北濟一水南流為南濟通志云今此水
 與濟不通但菏水亦自乗氏至方與入泗而菏水通
 濟則泗可以達菏菏可以達濟而自濟可以通河矣
[061-4b]
 黄鎮成尚/書通考
 以今輿地言之沂水出沂水縣屬青/州府厯沂州郯城並/屬
 兖州/府至邳州合泗水又東南至清河縣入淮邳州清/河並屬
 淮安/府導淮云東㑹於泗沂是也泗水出泗水縣厯曲
 阜滋陽濟寧鄒縣魚臺滕縣並屬山東/兖州府沛縣徐州沛/縣
 屬江南/徐州邳州宿遷桃源至清河縣入淮並屬淮/安府此禹
 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城以南悉為黄河所占而淮不
 得擅㑹泗之名矣漢志淮水出平氏桐柏山東南至
[061-5a]
 淮陵入海過郡四南陽汝南/九江臨淮行三千二百四十里疑
 太逺按易氏曰淮自桐柏縣東流二百八十里至真
 陽又三百里至汝隂又二百十里至下蔡又五百里
 至蘄縣今宿州南有/蘄縣故城又二百四十里至臨淮又二百
 七十里至漣水縣入海通計一千八百里金吉甫云
 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二説近是漢志云至淮陵
 入海淮陵故城在今盱眙縣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距
 海甚遥淮何得于縣界入海淮陵乃淮隂之訛三千
[061-5b]
 字亦謬也淮之所納其山源之水泗沂汝潁為大汝
 潁不見於經以未嘗施功故耳汝受滍灈瀙潕等水/潁受潧洧潩㶏等水
 皆山源也/潧與溱同及滎陽下引河東南與濟汝淮泗㑹則隂
 溝汳水鴻溝沙水濄水睢水諸川或自入淮或由潁
 泗以達淮而淮之所納愈多矣今全河又悉注於淮
 淮雖大其何以堪河不歸北徐揚間昏墊之患恐未
 有巳時也禹貢/錐指
淮水自平/氏縣又東逕義陽縣水/經
[061-6a]
 縣南對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
 井謂之石泉水北流注於淮酈注府義陽今河南/汝寧 信陽州也
又逕義陽縣故城南水/經
 義陽郡治也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
 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有九渡水注之酈/注
 陽安昌故城在今信/ 州西北七十里
東過江夏平春縣北水經故今信陽州東南有/平陽 城本後漢平春縣
又東油水注之水/經
[061-6b]
 水出縣西南油谿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淮水又
 東屈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流波三丈入
 於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逕城
 陽縣故城南酈注有漢志汝/南郡 城陽縣
又東北與大朩水合水/經
 水西出大朩山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酈/注
又東北流左㑹湖水水/經
 傍川西南出窮谿得其源也酈注車今信陽州界有/臺湖 輞湖馮家楊家
[061-7a]
 蔡家/等湖
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水/經
 江國也今其地有江亭地理志曰漢乃縣之酈注陽/今正
 縣東有安陽故城/與光州息縣接界
又東得溮口水水/經
 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溮水東
 南流厯金山北山無樹朩峻陗層峙又東逕石城山
 北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於淮酈/注
[061-7b]
又東逕新息縣南水/經
 東逕故息城南酈注北在今新/息縣 三十里
又東逕浮光山北水/經
 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逕新息縣故城南東合慎縣
 水水出慎陽縣西而東逕慎陽縣故城南應劭曰慎
 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流積為燋陂陂水又東
 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又東南為下慎陂皆
 與鴻郄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結鴻陂漢成帝
[061-8a]
 時翟方進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鄧晨修復之起
 塘四百餘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東
 南逕息城北入淮謂之慎口淮水又東與申陂水合
 水上承申陂於新息縣北東南流分為二水一水逕
 深丘西又屈逕其南南派為蓮湖水南流注於淮淮
 水又左迤流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酈注今慎陽故/城在 正陽縣
 北四十里鴻郄陂又名鴻池陂秦觀曰鴻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魚之饒實一郡瀦水處也陂既廢
 水無歸宿汝水所/以散漫為害與
[061-8b]
又東右合壑水水/經
 水出白沙山東北逕柴亭西俗謂之柴水又東逕黄
 城西故弋陽郡也又東北入於淮謂之柴口酈注在/黄城
 今光州西十二里弋陽/郡即今光州固始縣界
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水/經
 水首受陂水於深丘北東逕釣臺南臺在水曲之中
 臺北有琴臺又東逕陽亭南東南合淮酈/注
又東逕淮隂亭北又東逕白城南水/經
[061-9a]
 楚白公勝之邑也又東北去白亭十里酈注息白城/在今 縣東
又東逕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水/經
 分青陂東瀆東南逕白亭西又南於長陵戍東東南
 入於淮酈注長今息縣東北八十里有長陵城/疑即 陵戍也新蔡縣西南有青陂
又東北合黄水水/經
 水出黄武山東北流朩陵關水注之又東北逕弋陽
 郡又東北入於淮謂之黄口酈注弋朩陵關在今光/山縣 陽郡即今光州
 固始/境
[061-9b]
又東過期思縣北水/經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楚滅之以為縣城之西北有
 楚相孫叔敖廟酈注有今固始縣/西北 期思故城
又東北淠水注之水/經
 水出弋陽縣南垂山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酈注縣/固始
 南五十里/有淠水
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水經江原鹿故城/在今 南潁川南
 富陂之西汝水篇云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東/南流逕原鹿縣故城西而南入於淮所謂汝口
[061-10a]
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水/經
 廬江故淮南也應劭曰故廬子國也決水自舒蓼北
 注不於北來也安豐東北注淮者窮水矣又非決水
 皆誤耳酈注在今霍邱縣西南有安豐故城/決水 縣西八十里與固始縣分界
又東谷水入焉水/經
 水上承富水東南流世謂之谷水也又東於汝隂城
 東南注酈注入谷水東南流至汝/隂城 淮城即今潁州治
又東北左㑹潤水水/經
[061-10b]
 水首受富陂東南流為高塘陂又逕汝隂縣東逕荆
 亭北而東入酈注淮東入/入於 也
又東北窮水入焉水/經
 水出安豐縣窮谷左𫝊楚救灊司馬沈尹戍與吳師
 遇於窮谷者也又東為安豐津水南有城故安豐都
 尉治後立霍丘戍淮淮中有洲俗號關洲酈注縣今/霍邱 西
 有窮/水
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潁
[061-11a]
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水/經
 淮水又東左合沘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為中陽渡水
 流淺磧可以厲也酈注壽漢志灊縣泚山沘水所出/北至 春入芍陂師古曰沘音比
 又音布几反水經訛為泚今正之潁水篇云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流逕蜩蟟郭東俗謂
 之鄭城又東南入於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蓋潁水之㑹淮也鄭城即潁上故城
 在今潁/上縣南
又東流與潁口㑹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
故城西水/經
[061-11b]
 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
 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漢高帝四年為淮
 南國孝武元狩六年復為九江焉文穎曰史記貨殖
 𫝊曰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
 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
 為三楚者也酈注今壽春故/城即 壽州治
又北左合椒水水/經
 水上承淮水東北流逕蛇池南又厯其城東亦謂之
[061-12a]
 清水東北流注於淮水謂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
 酈/注
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水/經
 謂之肥口又北夏肥水注之俱入於淮酈注壽肥水/在今 州東
 北十里自合肥來注於淮州志謂之東肥河夏肥水/在壽州西北州志謂之西肥河東流至下蔡故城西
 南十里/入淮
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水/經
 對岸山上結二城以防津要又北逕下蔡縣故城東
[061-12b]
 本州來之城也春秋襄公二年蔡成公自新蔡遷於
 州來謂之下蔡又東逕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廟酈/注
 在硤石山在壽州西北夾淮為險王氏地理通釋曰/ 西岸者屬下蔡在東岸者屬壽春明初省下蔡入
 壽州故一統志云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八公山在/今壽州北少東淮水之南晉謝𤣥北禦苻堅於八公
 山堅望山上草朩咸為人狀寰宇記/云一名肥陵山在壽春縣北四里
又北逕莫邪山西水/經
 山南有隂陵縣故城項羽自垓下從數百騎夜馳渡
 淮至隂陵迷失道者也酈注有今鳯陽縣/西南 莫邪山
[061-13a]
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水/經
 淮水自莫邪山東北逕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
 當塗縣之故城也酈注山當塗故城在今懷逺縣東/南塗 在縣東南八里淮河東岸
 濄水在縣北一里隂溝水篇云濄水受沙水於扶溝/縣東南逕荆山又東注於淮荆山在縣西南一里與
 塗山隔淮對峙其下有/荆山堰梁天監中築
又東北濠水注之水/經
 水出莫邪山東北之谿谿水西北引瀆逕禹墟北又
 西流注於淮酈注和濠水在今懷逺縣/南元 志謂之西濠水
[061-13b]
又北沙水注之水/經
 經所謂蒗蕩渠也郡國志曰淮出於荆山之左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之酈注縣沙水在/懐逺 南渠水
 篇云沙音蔡許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汴東注沙南流至義城縣西南
 而東注於淮謂之沙汭杜預曰沙水名也漢志沛郡/有義城縣其故城在懐逺縣東北十五里今名拖城
 魏收志曰汴水在大梁城東分為蔡渠即今祥符縣/東南首受汴之蔡河蔡與沙字異而音近當讀如二
 百里蔡/之蔡
又東過鍾離縣北水/經
[061-14a]
 縣故鍾離子國濠水出隂陵縣之陽亭北東北流逕
 小城而北流注於淮酈注水今臨淮縣東有鍾離故/城濠 在縣西元和志謂之東
 濠/水
又東逕夏丘縣南水/經
 又東渙水西入九里注之渙水又東南流逕雝丘縣
 故城南又東南逕白石戍南逕蚿城南洨水注之水
 首受蘄水於蘄縣東南流逕穀陽縣又東南流於洨
 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洨水
[061-14b]
 又東南入於淮淮水又東至巉石山潼水注之水首
 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又東南流入
 淮酈注州夏丘縣即今虹縣巉石山在今五河縣東/與泗 接界新志云有鐵鎖嶺在縣東三十里横
 跨淮口與盱眙之浮山對峙盖即古巉石/也潼縣在今虹縣東北七十里有潼城
又東逕浮山水/經
 山北對巉石山梁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間逆天地
 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潰淮矣酈注縣浮山在今/盱眙 西元和志
 浮山堰在招義縣西北/六十里與荆山堰同築
[061-15a]
又東逕徐縣南厯澗水注之水/經
 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絶蘄水逕厯澗水西東
 南流注於淮酈注徐今泗州西北三十/里有 縣故城古徐國
又東池水注之水/經
 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東城縣故城南又東北流厯
 二山間東北入於淮謂之池口也酈注有今定逺縣/東南 東城故城
又東蘄水注之水/經
 水首受睢水於穀熟城東北東逕建城縣故城北又
[061-15b]
 東南逕蘄縣又東入夏丘縣東絶潼水又東南逕潼
 縣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注於淮酈注今蘄/縣即 懐
 逺縣地夏丘縣即今虹縣地穀熟建城潼/縣俱未詳所在大徐縣亦在泗州西北
又東厯客山逕盱眙縣故城西水/經
 又東逕廣陵厯淮陽城北臨泗水岨於二山之間述
 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有時廢興也酈注/ 今
 清河縣西南有淮陽廢縣晉義熙中置淮陽郡領角/城等縣寰宇記云在徐城縣東北百五十里西臨淮
 水徐城舊/泗州治
[061-16a]
又東北至下邳淮隂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水/經
 淮泗之㑹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
 所謂泗口也酈注是泗口亦名清口導淮東㑹於泗/沂即 處也今清河縣東南五里有淮
 隂故城漢屬臨淮郡後漢改屬下邳國晉初為廣陵/郡治角城縣故城在縣西南去故淮陽城十八里寰
 宇記云角城在宿遷/縣東南一百十里
又東過淮隂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水/經
 淮水右岸即淮隂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向
 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
[061-16b]
 隂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
 昔信去下鄉而釣於此處也城東有兩冢西即漂母
 冢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隂信王
 下邳蓋投金増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冢也縣
 有中瀆水首受江於廣陵郡之江都縣昔吳將伐齊
 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
 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
 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㫁其水
[061-17a]
 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中瀆水自廣
 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
 出其間下注樊梁湖舊道東北出博芝射陽二湖西
 北出夾耶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
 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逕渡渡十二里方達北
 口直至夾耶興寧中復以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北
 口沿東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復由湖
 故蔣濟三州論曰淮湖紆逺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
[061-17b]
 敏穿溝更鑿馬瀨百里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
 馬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故城應劭曰在射水之
 陽中瀆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
 也酈注古射陽故城在今山陽縣東南縣西有山陽/瀆即 邗溝縣北五里有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又東兩小水流注之水/經
 淮水左逕泗水國南故東海郡也地理志曰王莽更
 泗水郡為順水陵縣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淩縣東
 流逕其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於淮即經所謂之小
[061-18a]
 水者也酈注宿淩縣故城/在今 遷縣東南
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水/經
 應劭曰浦岸也蓋側淮濆故受此名淮水於縣枝分
 北為游水厯朐縣與沭合又東北逕贛榆縣北東側
 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
 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
 廣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地理志曰游水
 自淮浦入海爾雅曰淮别為滸游水亦枝稱者也酈/注
[061-18b]
 晉今安東縣治或云即淮浦故城淮浦舊屬臨淮郡/ 改屬廣陵漢志平氏縣下云淮水東南至淮陵入
 海蓋隂字之誤淮隂去海尚一百四五十里而志云/淮隂入海者亦猶江都去海甚逺而湔氐道下云江
 水東南至江都入海不言海陵也淮/陵作淮隂無疑安東即淮浦亦無疑
 淮自荆山而下即受黄河從渦河一支之水至清河
 則全受河水矣議者云黄河泛濫中土蓋海口近年
 漲沙下壅上溢致然巳議濬海口矣初亦甚奇之及
 觀於淮海而始知其妄蓋淮隂之地甚卑而徐吕之
 洪甚高信然則淮隂當陸沈而徐吕為安流矣審察
[061-19a]
 之乃河淮入海之處北口實有漲沙而南口更衝廣
 爾劉天和/問水集
 淮水昔不病淮安今病淮揚蓋黄河正流往經河南
 或出潁川或出壽春匯淮入於海其入小浮橋經徐
 邳入海者支流也勢故卑且弱河淮合則為一家直
 湧而東奔是淮以河利也安能害淮安今全河舍河
 南之故道併流徐邳經清河而淮水自西來㑹是二
 家也不相統一故河落則淮乗高而凌之淮安以燥
[061-19b]
 秋水灌河河恃勢而驕亘淮安之東北若大行焉而
 淮水方挾潁川壽春諸平陸之水勢與强河鬭於清
 河不能衝中堅則氣喪而潰散淮安之郊蹔為憩息
 俟河之消鋭乃假道㑹弱河始入海淮安安得不病
 淮河哉若導黄河經河南㑹淮水於潁川壽春勢既
 不能若任淮水灌淮安勢又不可唯朝廷定策固高
 寶諸湖老隄建諸平水閘大落高寶諸湖之巨浸廣
 引支河歸射陽湖入海之洪流乃引淮河上流一支
[061-20a]
 入高寶諸湖如黄河平則淮水㑹清河故道從淮城
 北同入於海如黄河長則淮水㑹高寶湖新道由射
 陽湖從淮城南同入於海則淮安全得平土而居之
  神禹疏瀹排決之法今不講久矣考之正字疏者
 水密為患則綱舉以疏之瀹者水散為患則合水以
 瀹之排者水侵為患則拒堵以排之決者遲迴為患
 則搜剔以決之朱子云汝泗皆入淮而淮自入海夫
 淮之入海此三代以後事也禹治水先審中國大勢
[061-20b]
 北水之大唯河南水之大唯江而四瀆特姑以淮漢
 配耳豈真可敵江河哉故導汝泗入於淮又導淮入
 於江東北注海䢴溝淮入江故道也今失之而淮自
 入海蓋失禹決排之法而淮之南北始多水患矣萬/恭
 治水/筌蹄
 河自中牟以下奪汴徐州以下奪泗清口以下奪淮
 凡三奪而後注於海今嵗久河身日高淮泗又不能
 容廟堂之議既視其奪以為常司水之臣又乗其決
[061-21a]
 以為利不獨害民生妨國計而於天地氣運未必不
 有關也 江河淮濟謂之四瀆今以一淮受黄河之
 全蓋合二瀆而為一也宋以前河自入海尚能為並
 河三州郡之害況今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汴泗沂
 水以同歸於淮也哉曩時河水猶有所瀦如鉅野梁
 山數處猶有所分如毛氏赤河之㫁雖以元人挑河
 入淮而東北之道猶微有存焉者今則以一淮而受
 衆水之歸而無涓滴之滲漏矣 丘仲深謂以一淮
[061-21b]
 受黄河之全然考之先朝徐有貞治河猶疏分水之
 渠於濮汜之間不使之并趨一道自𢎞治六年築黄
 陵岡以絶其北來之道而河流總於曹單之間乃猶
 於蘭陽儀封各開一口而洩之於南今復塞之故河
 之在今日欲北不得欲南不得唯以一道入淮淮狹
 而不能容又高而不利下則頻嵗決於邳宿以下以
 病民而妨運而邳宿以下左右皆有湖陂河必從而
 入之吾見劉貢父所云别穿一梁山濼者將在今淮
[061-22a]
 泗之間而生民魚鼈之憂殆未巳也日知/錄
 黄河行至清河縣南與淮水交㑹是為清口由清口
 而合流東北行三百餘里入海方康熙十六年以前
 河道敝壞之時清口一片淤沙自清口以至海口微
 水緩流河寛處不過十餘丈窄處僅有六七尺深處
 不過五六尺淺處僅有二三尺及全淮歸故之後漸
 漸刷開迨黄河亦復歸故而水力所至淤沙盡闢清
 口寛二三百丈河漕深二三丈不等巳漸復當日之
[061-22b]
 舊矣迤下三百餘里河身俱寛一二百丈不等河漕
 俱深二三丈不等惟安東縣蓮花菴迤下河漕一千
 餘丈僅深一丈二三尺須多置二百餘斤重之大鐵
 犂數十架乗船施治必期深至二丈之外方為永久
 之道也周洽河/防雜説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由開封至歸徳至亳州出
 小清口至大河口㑹黄入海今則開封至歸徳一段
 已經淤塞必大加開通中間有可以開通河道挑挖
[061-23a]
 溝洫引水灌田者聽其自便則黄河以南西北之水
 利大興矣古時清口止出淮水而黄河由清河縣後
 往東行至大河口淮黄交㑹所以黄水無倒灌之患
 今黄河遷於清河縣前直逼清口若改於大河口之
 下使之㑹黄入海自無倒灌之患矣張清恪居/濟一得
 
 
 
[061-23b]
 
 
 
 
 
 
 
 行水金鑑巻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