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14-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十四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明世宗嘉靖十年八月壬辰滄州南花園漕河淤阻户
科都給事中蔡經等劾奏都御史李緋身任治河之責
既不知先事預防及當此潰決之時復不即躬臨督理
以致事功難成阻滯糧運乞敇諭切責令其速詣決所
[114-1b]
督率有司與各總運官軍修治事竣仍令據實回奏并
查參各管河官員以聞第今阻淺糧船甚多若至灣之
日猶拘泥故事京通四六撥派則恐空船回遲來歳漕
運復誤矣更乞下户部酌議暫於今次多派通倉就近
便輸其空船令速駕回輕齎銀扣貯太倉或因剥淺費
多者聼巡倉御史勘覈補給後不為例事下戸部覆如
經言上從之命奪緋并管河郎中等官俸有差 九月
已未滄州築月河工成 辛未巡按直隸御史詹寛言
[114-2a]
河堤率以草束土累築而成故堤善崩宜及時加土以
障其河洪仍興復絶堤興濟二閘以石甃之時其蓄洩
以殺水勢又徳州當衞漳滹沱下流稍近鬲津宜便置
閘以為減水之區東兖諸郡所積河道銀足以當石閘
之費事下工部請令總理河道等官計處從之 壬申
工科都給事中趙漢條陳河道便宜六事一濟寧上下
河道皆仰徂徠山等處諸泉及諸溝澮皆漕河之委宜
以時巡視疏築至汶泗諸河尤當經理一淮揚之間故
[114-2b]
堰髙郵諸湖為堤以便舟楫頃漸多頺壞而清江浦為
入淮要路數有淤遏之虞宜便議經久之䇿工部覆議
從之 十二月辛夘户部員外郎范韶御史聞人銓各
言寳應縣范光湖為歳漕必由之道而湖闊水洶患常
不測請開築越河一道使舟行河中以免傾覆之患若
河堤不堅決之甚易宜建減水閘五座濬赴海渠五條
築堤節流以防衝決之虞工部言韶生長湖濵銓昔宰
兹縣見聞必審其説當從上是之令總督漕運都御史
[114-3a]
等官會同勘視計處至當以聞明世宗實錄在范光湖/一名汜光湖 寳應縣
 西南十五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十里東北連清/水湖南㑹津湖西通灑火湖灑火湖在縣西南四十
 里西通衡陽湖南接安宜溪東北入汜光湖津湖在/縣南六十里東通運河西北㑹汎光湖南接髙郵界
 清水湖在縣南西南連汎光/湖東㑹運河西通閭丘溪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二月丙申刑科給事中徐俊民疏
言南北咽喉莫急運道兹惟鉅任貴在得人竊見河道
都御史李緋漕政不修一籌莫展乞更置得旨緋曠職
令閒住緋字廷章固始人/𢎞治乙丑進士二月庚子詔以通惠河脚價
[114-3b]
銀五千兩修築天津迤北一帶耍兒渡黑龍口桃花口
等處決口 五月辛亥工部覆中軍都督府經厯司經
厯趙善鳴奏請濬大通橋至通州運河増添閘座多修
漕艎運通州糧入京城以實根本修自都城至儀真運
河淺澀自良鄉及涿州達保定河間真定迤南一帶陸
路低窪以保轉輸報可 庚午太僕寺卿何棟言奉旨
相勘河患大端有二一曰滹沱河發源山西渾源州會
諸山之水東趨真定由晉州紫城口南入寧晉泊會衞
[114-4a]
河入海此故道也但晉地形西髙南下因衝決紫城口
東溢而束鹿深州諸處奔為巨浸茲欲築此決口須起
藁城縣張村至晉州固堤築堤一十八里髙三丈闊三
十丈多用樁朩宻栽榆樹務求堅厚足禦奔湍然後挑
濬河身三十餘里障水南行使歸故道一曰鴨河沙河
磁河俱發源山西五臺山會諸支河之水至唐河藺家
圈合流入河間府東南任丘霸州天津入海此故道也
但河間府地形東南髙東北下因衝決藺家口東北溢
[114-4b]
而肅寧新安諸邑罹其墊溺兹欲築此決口計六十餘
丈浚河故道自劉家口至陵城□計三百餘里通計二
役工力浩大遺民方救死不給官帑又散賑已竭且大
水將至興役為難二麥被野蹂躪可惜大工未可遽議
宜先令府州縣官隨地修浚以免暫時水患俟酌處財
力有餘然後舉前二役又看得涿州有胡良河自拒馬
河分流至涿州東入渾河良鄉有琉璃河發源磁家務
潛入地中至良鄉東入渾河皆其故道近以渾河沙壅
[114-5a]
阻塞二河下流遂致平地湮没瀰漫至數千餘頃勘得
下流壅塞之沙僅四五里用力頗易計費不多所當亟
為疏浚臣請以胡良河委涿州知州張經綸琉璃河委
興州中屯衞指揮李思恭各給夫一千名責之月終報
竣以二臣才力必能集事工部覆奏得旨允行 七月
已已户部郎中徐元祉疏言元祉受命賑濟保河二府
以地方災害由水患未消遂言順天真定保定河間四
府河患謂以大分言順天利害相半真定利多害少保
[114-5b]
定利少害多河間即全受其害蓋水之害有二一曰河
二曰淀河本以洩水今下壅而不宣淀本以瀦水今上
溢而不受洚洞無涯民瘼特甚𢎞治正徳間蓋嘗築建
長堤排塞決口水悍土鹵隨即潰敗為今之計惟有疏
濬而已臣周相原隰備訪僉議敷陳疏浚六事一濬本
河以開其源蓋今所稱九河悉自西山而來南與滹沱
合則侵真定諸郡北與白溝合則侵保定諸郡所謂本
河也濬之使河身寛邃足納衆流乃今日治水之第一
[114-6a]
義也一濬支河以分其勢蓋九河由紫城口入大清河
湼槃口入文都村藺家口入白洋淀楊村河入章哥窪
所謂支河也濬之使河身直遂以納細流則水勢分矣
一濬決河以防其漸蓋九河當其安流自成一道本支
二河受之有餘陡遇急雨連澍岸口四衝所謂決河也
宜視水勢所便每衝量留一口深濬順導數處共成一
渠以殺湍急且杜淫溢之漸一濬淀河以統其宗蓋九
河溢於既滿停於不洩壊田疇為淵藪所謂淀河也濬
[114-6b]
之使淀淀相通達於本支等河庶下有所洩不至氾濫
一濬淤河以順其性蓋九河東逝原有故道或為泥潬
之凝結或為豪强之曲防所謂淤河也宜依故道疏之
使髙者下下者通占阻作梗者抵罪勿貸一濬下河以
接其流蓋九河一自青縣出一自丁字沽出其於二流
相匝者如苑家口尤甚皆所謂下河也濬之使本支等
河兩涯不滯直達於海則治水之功成矣以上數事不
過闢阻水之髙岡覓受水之故道分其來勢通其去脈
[114-7a]
此其大畧也若夫施工之序則自苑家口始於此首事
必專其責任然後一行真定府先濬滹沱河以保障城
池培植要路次晉州束鹿武强等縣於紫城湼槃等口
聨絡河間府獻河等縣於竇村單橋泊鎮遡流窮源俾
水循滹沱一派以出青縣一行保定府先濬楊村河藺
家口白洋淀次安州新雄任丘等縣於吕公月樣等橋
聨絡順天府文大等縣於龍灣張青苑家口俾水引沙
窪一派出丁字沽斯可以抑九河之患而民害可息矣
[114-7b]
下二部議覆四府河患先該太僕寺卿何棟勘奏障濬
工程浩大民困未紓須料才力有餘乃可興工巳奉俞
旨今元祉所奏又極詳明夫水害不除則民災終不可
免恐不可以財力之詘坐視斯民之溺乞降專敕二道
今順天巡撫王大用保定巡撫許宗魯督同各該兵備
有司官照依所奏事理履行勘視凡故河淤塞所在遡
流窮源通加開濬其一切横流散漫之水亦須究其弊
原順流下導務使趨河就海不可顧此棄彼以鄰境為
[114-8a]
壑其諸官豪阻截水利者即行改正若更抗拒從重叅
治體勘明白即畫域鳩夫及時戒事一面具實奏聞詔
悉從之 癸酉陜西巡撫都御史王堯封奏陜西各邊
歳仰食縣官者不可勝數考之黄河運道自汴城入洛
河至孫家灣下載陸轉可數百里而達陜州復由黄河
經潼闗通渭南不四十里抵陜城而陜之金州等處徑
湖廣襄陽漢江皆有水可漕誠循此道改立漕卒增置
牛車先轉河南湖廣原派臨徳二倉米十萬石於金州
[114-8b]
續改附近陜州等處折糧二十萬石各舟浮車轉而達
於陜則可以不煩内帑而用饒足矣户部覆言漢唐盛
時歳漕闗中粟數十萬石耳然漢畨係議作渠田不欲
漕張湯議通襃斜不能漕唐褚朗鑿三門山為梁而功
不成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舟而輓卒多墜死李齊物
鑿砥柱以通舟而不能入至候水漲乃上蓋皆更砥柱
之險敗亡過半故至呼河中山為米山謂僱門匠為無
墓而我朝成化間亦曾轉漕二十萬石至陜有斗錢易
[114-9a]
斗米之費竟不能達今徒愛獲穀之利而不知利之不
償其害是揚雄所謂耗十而愛一之説也宜下廷臣會
議可否以聞既而廷臣皆以為不便罷不行明世宗實/
録/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八月壬申順天府香河縣郭家莊
自開新河一道長一百七十丈濶五十一丈有竒路較
舊河近十餘里有司以聞詔管河諸臣亟為善治并祭
告河神明世宗實錄/
[114-9b]
 總河朱裳保運道疏畧云𢎞治以前河分四支若孫
 家渡渦河口趙皮寨梁靖口近年俱以堙塞而以全
 河東奔自曹單城武等處徑趨沛縣又自沛北徙横
 流金鄉魚臺穀亭口事誠可虞況今漕渠窄隘洪閘
 束捍以全河入之自不能容惟當分濬以殺其勢今
 梁靖趙皮幸已疏通孫家渡亦行挑濬惟渦河一支
 因趙皮寨下流雎州野雞岡正河五十餘里漫於平
 地注入渦河宜挑濬深廣導引漫水使歸入正河而
[114-10a]
 入雎州張建口起築長隄至歸徳州郭村計凡一百
 餘里以防泛溢仍特疏梁靖口下流且挑儀封於莊
 村月河入之逺於小浮橋則北崖水勢殺矣其北崖
 自河南原武縣至山東曹州原有長堤以防東北入
 海但日久坍塌者多不任衝擊所宜急為修築兼添
 築月河以禦奔衝及查河道魚臺其流益北將有越
 濟寧趨安平東入海之漸議者欲塞岔河口以安運
 道然以臣計之其可虞者有三水勢洶湧遽難堵塞
[114-10b]
 一也縱令塞之勢益流激夏秋水漲兼恐横崖決北
 二也決口既塞徐州上至魯橋沈沙滯積山東諸泉
 水微運道必淤三也今宜將魯橋至沛縣東堤一百
 五十餘里相其要害固之以石泄之以壩自城武至
 濟寧州創築縷水大堤百五十餘里以防北溢魚臺
 縣至穀亭鎮開通淤河引水入漕以紓其患即所謂
 順水之性不與水爭道者也山東全河備考/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十一月庚寅總督河道都御史劉
[114-11a]
天和言黄河自魚沛入漕河運舟通利者數十年而淤
塞河道廢壊閘座阻隔泉流衝廣河身為害亦大邇來
黄河改衝一支從虞城蕭碭等縣下出小浮橋口而於
榆林集侯家林二河分流入運者俱淤塞斷流不入利
去而害獨存明春糧運已迫今宜浚自魯橋至徐州二
百二十里之淤塞修師家莊至黄家閘之閘座及行管
河郎中主事疏浚諸泉源與運河接濟又請徵調山東
河南兩直隸四省夫役及議處工價糧食限各郡縣朝
[114-11b]
覲官速回任以充委用申明運軍不許多帶貨物以致
淺阻復疏請設沽頭閘主事并各閘官吏夫役工部議
覆上從之詔以疏通運河係國家急務天和前後兩疏
具見盡忠仍賜敕命作急督理一應司府軍衛俱聼節
制務刻期完工以圖永久明世宗實錄/
 公總督漕運至淮會漕塞議者紛紛謂復海運開濟
 汶卿謂六月無漕京師困矣姑紓目前之急乃疏黄
 河故道固堤岸毋令走洩未㡬漕利朱睦㮮撰右副/都御史馬公傳
[114-12a]
 乙公名卿字敬臣林慮人𢎞治/ 丑進士嘉靖十二年任總漕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七月癸未御史曾翀奏漕河自臨
清而下汶水與衞水漳水淇水合流北至青縣復合磁
滹諸水經流千里始達直沽每遇大雨時行百川灌河
其勢衝決散漫蕩析田廬漂沒糧運請於瀛渤之上流
如滄州之絶堤興濟之小埽灣徳州之四女樹景州之
泊頭鎮各修復減水廢閘股引諸水以入於海則大勢
分而不為害乞敕河臣程督之報可 九月庚申初建
[114-12b]
西海神祠先是上召禮部尚書夏言於無逸殿諭之曰
西海子歳以午日奉兩宫游宴止行望祀宜特建祠宇
言退乃上疏曰禁内西海子者即古燕京積水潭也源
出西山神山一畝馬眼諸泉繞出瓮山後匯為七里濼
東入都城瀦為積水潭南出玉河入於大通河轉漕亦
賴其利比之五祀其功較大宜特祀請於北閘口湧玉
亭後隙地建祠以答神貺詔可 十二月辛亥總理河
道都御史劉天和條議治河事宜其一泗州祖陵其一
[114-13a]
壽春王墳不/録其一近年黄河入運僅利濟魚臺南至徐
沛二百里爾自魚臺北至濟寧及臨清五百里間俱賴
汶水諸泉之利宜大加疏濬務俾勺水悉入漕河其一
南旺周遭湖堤已築成一百餘里堪以積水其舊設減
水閘壩俱宜查復其一魯橋至沛縣東堤一百五十餘
里舊議砌石以禦横流今黄河既已南徙閘河汶泉水
微培堤亦已髙厚毋容更議其一淮安清河口板閘迤
南淤淺河道併工疏浚築為堤岸其一新莊清江等閘
[114-13b]
如濟寧閘例以時啓閉工部以其議為當上從之明世宗/
實録/
 古者河北流伊洛汴汜不入河雖沁衛淇漳之水過
 大伾而北始入焉故河之勢猶減今則伊洛沁汴汜
 諸水舉入之矣中州安得無河患邪將導沁入衛歟
 衛輝宗藩已因水患奏塞上流矣且臨清下至天津
 河道甚狹頻年已苦衝決不可復益以水惟汶泉之
 水遇旱則微匯水諸湖以淤而狹安山南旺蒲灣洎/昭陽諸湖大半淤
[114-14a]
 填平滿積/水甚少運舟恒苦淺澀若於武陟境内沁河橫建
 滚水石壩於東岸開三斗門引沁自原武陽武北界
 大堤之外勿俾與黄河相近以/大堤及諸堤為隔限經延津縣南循大堤
 而東至長垣界入黄河舊衝張秋故道自武陟至此/三百餘里須
 創開皆大/堤之北又東至曹州境舊分水處黄河舊於此分/流一大支徑衝
 張秋一小支下濟/寧永通閘月河北向張秋之道則設一閘張秋以/下水涸
 方/開南向濟寧之道則大加疏濬俾出永通閘入運河
 自長垣境故道至/此亦三百餘里旱則沁水盡東全濟運河澇則半
[114-14b]
 由滚水壩仍歸黄河是運河復増一汶為永逺無窮
 之利黄河亦可少殺矣而況沁則易於節制不亦大
 愈於引黄河邪但大勞未艾民力方屈運道方幸通
 曷敢以輕議也 國朝治河司運惟宋司空禮陳平
 江瑄經理之功為大然惟導汶濬淤建閘通運不復
 引河雖景泰𢎞治間黄河自至徐武功有貞白康敏
 昻劉忠宣大夏亦皆强排力塞之而後已不復資以
 濟運蓋其至則衝決去則淤填修治之工無時可已
[114-15a]
 而運舟運卒之衝溺為害尤大且遷徙不常害多利
 少羣公誠有見於此矣嘉靖甲午冬十月黄河從趙
 皮寨南徙運道淤阻時議者有引黄河謂黄河水盛/舟行閘面之
 利/濬閘河二說莫能決余甚憂之迺相度二河道里
 逺近工役巨細權利害輕重而折衷之引黄河濬淤
 㡬四百里既深且廣其逺其費倍於浚閘河計非數
 月可完誤營運諸料物誤糧運京師公私仰給乏絶
 兼之故道難復縱復將即淤濬河修閘之費卒不可
[114-15b]
 免是以其勞貽後人也況所濟魯橋下至黄家閘百
 七十里爾自魯橋北至臨清五百里間則猶資汶水
 諸泉初無預於黄河也迺始決䇿濬河修閘惟將來
 天旱泉微余甲午夏承乏治水魯橋以下黄河盛流/閘面行舟濟寧一帶㡬至絶流隨禱於南
 旺諸祠及泰山幸應/禱而大雨河始通運舟不免淺閣歐陽修有言智
 者之於事有所不能必則較其利害之輕重擇其害
 少而利多者為之猶愈於害多而利少余取法焉然
 則欲為運道建萬世之利者亦惟引沁為愈爾以上/古今
[114-16a]
 冶河同異/摘録二條通州上達都城近已修閘轉般漕運脚費
 大省蓋元郭守敬雖嘗行之卒於中止惟我聖明決
 策修復為萬世利無容議矣若白河經宻雲諸山且
 全受渾榆諸河之水夏秋暴漲堤防不能禦源逺流
 迅水勢漫散河皆溜沙深淺通塞不常運行甚艱殊
 無策以治之惟用兜杓數千具治河官夫遇淺即濬
 此外運舟各攜四五具二三百舟即可得千餘具合
 力以濬頃刻而通盤剥大省矣惟運卒利於盤剥方
[114-16b]
 可開支脚價少資用焉而終歳勞苦固可憫也如即
 以盤剥之費償運卒濬淺之勞則運卒受實惠不愈
 利歸剥船邪兼官置剥船千艘糧運不滯矣近有議
 於白河建閘者河廣水盛漲必他決厎皆淤沙閘必
 易損且河徙無定乙未王家渡河/一歳徙十五里閘難改移蓋未達
 水土之宜也 運河數千里惟白河堤防大壞歴觀
 河底兩岸率皆淤沙以故易於衝決遷改與中州黄
 河畧同治堤宜逺宜堅宜植六桞諸法亦畧同更有
[114-17a]
 異焉每見村莊週遭積沙成巨堤上復多栁云以禦
 水詢之乃先於平地植低桞成行以俟風沙搏聚旋
 自成堤栁愈繁則沙愈聚根株盤結水至無害也治
 河者如之不亦大省民力邪然惟瀰望平沙無可取
 土者方用此法若堅實河岸仍須土堤低下衝決之
 口仍須堅土倍築髙厚更植深栁為完美爾以上白/河凡二
 條/衞合淇漳之水故其流盛臨清而下去海猶逺而
 岸亦髙衝決猶少徳州而下河身既狹去海漸近兩
[114-17b]
 岸復卑滄州以下尤卑易盈易決矣近恩縣東光滄
 州興濟連建四閘誠足以洩漲溢之水但入海之道
 須修濬深廣無隳成功也 滄徳天津之間河決無
 歳無之亦有水不甚盛河不甚盈而決者非盡由隄
 岸卑薄也一則鹽徒盜決以圖行舟私販一則鹻薄
 地土盜決以圖淤肥一則對河軍民盜決以免衝決
 彼岸斯二者汶/河同之巡守當嚴而防察當預也 臨清板
 閘運河入衞處也衛河水漲即壅入閘或漫閘面以
[114-18a]
 入故閘上下常淤運舟每為停阻宜增培閘面旱澇
 舉須下板啓閉舊以衛河水/盛多不用板蓋啟則閘下之淤每日
 衝洗可盡閉則衛水不入閘河之水積盈及啟則二
 河水勢相當淤亦不入矣司閘者所宜審也以上衛/河凡三
 條/元人遏汶分流北出陽穀以通衛南出濟寧以通
 泗名會通河然分水之處地勢猶髙僅勝小舟永樂
 九年宋司空禮築戴村壩以遏汶導之西南流四十
 里出鵞河口南旺湖中地勢下矣然後分流南北方
[114-18b]
 可勝巨載漕運永利焉夫人知宋導汶濬河之功而
 不考其故為著於此 汶水出泰萊諸山伏秋流亦
 混濁率皆虛浮淤沙故老相傳成化間戴村壩以下
 河道猶未淤滿意者開導未久耳近則沙淤直至南
 旺河皆平滿矣故水易漲溢即北下東平故道鹽河/入海運河不得其用矣
 頻年挑濬沙積兩岸或平鋪地上風起飛揚仍歸河
 内運河命脈全賴兹流雖勺水當惜衆議兩岸築堤
 以約攔之猶慮水漲堤壊迺議開減水閘滚水壩各
[114-19a]
 四東西兩/岸各二以洩暴水嘉靖十三年秋築東堤主事叚/承恩所
 築/尚須培補髙厚十四年秋築西堤主事顧/翀所築去河逺
 逺則足/以容水而髙厚閘壩亦計料修建嗣而治之運道其
 永賴矣汶水自泰萊至南旺㡬三百里逺近咸謂汶
 泉水微而不考其故蓋盈河淤沙深廣春夏久旱亢
 暘沙極乾燥汶泉經之多滲入河厎所經既逺安得
 不微邪嘗測其上源下流各深廣尺寸蓋所耗十之
 三四然數百里之淤沙不可盡濬且將復淤所濬兩
[114-19b]
 岸之沙終歸河内勞費無已而卒莫能效真無以為
 處有獻議者云汶水自春城口以下河流迂逺宜於
 春城口置石壩一道中為數&KR1713洞創開小河八里餘
 取徑入魯姑龍鬬二泉渠量加濬廣凡六十三里餘
 而至黑馬溝伏秋水盛流濁則開&KR1713洞俾由故道春
 夏之間及天旱水微流清則遏水由&KR1713洞下出黒馬
 溝口即可避汶河百數十里之沙滲余大竒之隨因
 中道有五泉隔絶不能入遂止如將五泉者横汶開
[114-20a]
 溝以入焉亦無不可治水者尚其審諸汶河淤田盜
 決對岸盜決之弊與衛河同以上言/汶河自徐州北至臨
 清七百里間為閘四十有三自元建者二十餘聖朝
 永樂至今先後増建者二十有餘減水月河通湖/諸閘不與焉
 閘面閘厎髙下不一如下閘過低積水盈板即須啓
 則上閘之水必迅急而舟難入必易涸而舟難行矣
 余問水歴觀而竊疑之然未敢以為必然至冬黄河
 南徙諸閘有僅露閘面者有没入泥厎者而閘口之
[114-20b]
 泥深淺不一乃一以閘面平石至泥水平面測之時
 惟棗林閘露閘面三尺餘各有差師家莊魯橋二閘/面各露一尺五寸
 穀亭湖陵城二閘面各露一寸孟陽泊閘面露/一尺八寸餘至厎悉泥淤深至一丈八九尺者惟棗
 林閘下之南陽閘已没入泥厎閘面泥淤仍四尺六
 寸八里灣閘面泥淤仍五尺始知舊傳棗林閘之過
 髙而不知其下南陽閘之過低也迺一以棗林閘為
 準餘悉培而平之由是啟閉水不復洩仍各測其深
 淺其閘厎過深者則量留厎板均止以十二板啟閉
[114-21a]
 師家莊閘深一丈三尺二寸留厎板二魯橋閘深一/丈六尺五寸留厎板六棗林閘深一丈六尺二寸留
 厎板三南陽閘深一丈八尺三寸留厎板四穀亭閘/深一丈五尺七寸留厎板二八里灣閘深一丈六尺
 三寸留厎板三孟陽泊閘深一丈五尺一寸留厎板/一湖陵城閘深一丈七尺四寸留厎板二沽頭以下
 六閘則閘淺惟上沽/頭閘留板一餘無留則閘上之水益深茍非久旱水
 微固可直達上閘舊運舟過閘即淺閣直/待積水盈板方抵上閘舟行其永
 利矣南旺迤北諸閘亦可行之而大勞甫息未遑也
 閘河自魯橋以下為黄河衝洗以漸而廣乙未濬河
 止以厎廣五丈為準蓋南旺上源也分水處河厎僅
[114-21b]
 四丈下流愈廣則愈淺矣閘河僅取通舟非務為觀
 美元人有因水散至以板為岸逼水行舟可驗矣治
 水者慎無病其狹而圖為廣大也惟河廣淤深間復
 下墮河厎不及五丈者方以時濬之而已余濬河至
 三栁樹灣迺八里灣孟陽泊二閘之間役夫云下皆
 生土河厎舊止此矣余猶病其淺一老叟進云聞之
 先輩兩閘之間須留稍淺一處余恍然而悟蓋中道
 皆深下閘一開上閘之水盡洩閘近者積水猶易盈
[114-22a]
 閘逺者倍費時日矣故中道留淺亦不過十餘/丈或數丈船行
 至此雖少待然積水不必盈閘即可越之而直達上
 閘舟行顧速矣益知前人用心之勤為慮之逺若此
 為之歎慕自愧不能已後之人慎毋忽也凡閘雁翅
 石及砌岸用石者須内外兩面各用完整石塊砌髙
 而中填以碎石灌以泥灰即永逺無坍損矣以上言/閘河
 問水/集
 
[114-22b]
 
 
 
 
 
 
 
 行水金鑑巻一百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