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45-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五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東阿縣河道北自五里舖接陽穀縣南界起南至沙
 灣鋪接夀張縣北界止計長一十五里其隄岸北自
 陽穀縣河道荆門閘上紅廟起南至沙灣鋪止計長
 二十里而安平鎮居其中安平鎮舊名張秋春秋為
[145-1b]
 衛地秦漢以來為東阿夀張陽穀三縣地或屬濟北
 或屬東平周世宗時遣宰相李穀治隄自陽穀抵張
 秋口鎮名昉此宋改為景德鎮明𢎞治七年塞決河
 功成賜鎮名安平抱河為城北河都水郎中治之其
 地仍為東阿夀張陽穀三邑邊界云河防志/
 張秋城南曰廣濟渠在運河西岸明景泰四年徐有
 貞治沙灣河決時先為疏水之渠起張秋金隄通夀
 張之沙河西南至於竹口又西南至大渚潭乃踰范
[145-2a]
 暨泊而上又西北接河沁之水命曰廣濟渠渠口為
 通源閘有石隄二道自大感應廟起至沙灣長一百
 六十丈運隄自沙灣起至荆門驛長一千九百三丈
 有五空橋在張秋城南與沙灣相對即為減水石壩
 廣袤各十五丈又於上甃石為五竇以漕渠餘水入
 之小鹽河順治七年黄河決荆隆衝張秋南北隄岸
 俱潰唯此石隄巍然獨存復行修整以便牽輓實為
 利漕有淺八曰掛劔曰新添曰沙灣曰北灣曰安家
[145-2b]
 口曰仲渡口曰南浮橋曰北浮橋東岸戴家閘東有
 三空橋大河神祠北有五空橋俱洩入鹽河西岸南
 自老黄河口次即沙灣閘又次坎河斜對東岸之五
 空橋而西岸沙河由夾河出減水壩乃在五空橋之
 北至荆門上閘東岸稍逺又有黒龍潭亦洩入鹽河
 此處遏汶西北與故道清河東北之處呼吸關通旱
 不令運河枯澀潦不致運河漲溢節宣最宜慎云山/
 東全河備考/
[145-3a]
 張秋迤南八里廟有沙河一道出道人橋入運其源
 出滑縣開州有魏河洪河小流河三道俱由濮州范
 縣以達張秋每遇雨潦之年其水盛大勢莫能禦再
 往南沙灣有棗林河一道出小閘入運其上源自荆
 隆口舊決口至張秋有六七百里之遥每逄大雨之
 年此六七百里逺之水俱至張秋出小閘入運河沙
 河棗林河之水俱入運河運河勢不能容曹家單薄
 必致衝決此以前屢決屢塞最稱險要者也然曹家
[145-3b]
 單薄地既窪下土又虛鬆勢難建閘故宜於大感應
 廟東地勢髙阜之處開引河一道建閘一座使水過
 閘東行仍由曹家單薄舊河入鹽河下海則既可以
 洩運河有餘之水又可使鹽船直入運河且可以通
 商賈往來而濮州范縣陽穀夀張東阿永無淹沒之
 患矣居濟一得/
 沙灣在張秋南十二里黄河舊決口也明𢎞治間塞
 黄陵岡口有裏河一道由鄆城來經夀張黒虎廟至
[145-4a]
 此入漕河防志/
 棗林河由沙灣小閘入運其上為壈㐀坡之水又其
 上為天鵝坡之水遞而上之以至於荆隆口六七百
 里之遥若稍為䟽通其利當無窮也奈今處處淤塞
 水滯不行急宜疏通以利運道 此河自張秋南沙
 灣小閘起係東阿縣地方三里至丁家橋又七里至
 萬家橋河東岸係東平州地方河西岸係陽穀縣地
 方又三十一里至黒虎廟係夀張縣地方又十四里
[145-4b]
 至李家橋係汶上縣地方又九十里至紅船口橋係
 鄆城縣地方又二十五里至閻什口橋係濮州地方
 直至雙河集兩坌分流一入小黄河至南旺下入牛
 頭河一即為棗林河其源自陳橋古黄池來居濟一/
 得/
 夀張縣河道北自沙灣鋪接東阿縣南界起南至東
 平州界戴家廟閘下三空橋止計長二十里内沙灣
 運河西岸有積水閘一座舊黄河口自前成化七年
[145-5a]
 建每歳伏秋鄆濮等處倒坡之水接流於此濟運
 東平州河道北自戴家廟閘下三空橋接夀張縣南
 界起南至安山閘接東平所河道止計長三十里内
 石閘二座曰戴家廟閘曰安山閘又北自安山閘起
 南至靳家口汶上縣北界止内除東平所河道一十
 二里實管河道一十八里内石閘一座曰靳家口閘
 共計東平州所管河道四十八里 靳口閘至安山
 閘三十里安山閘至戴家廟閘三十里戴家廟閘至
[145-5b]
 荆門上閘四十五里閘路頗逺向藉安山湖水為之
 節宣今安山湖久為平陸倘遇亢旱之歳閘逺路長
 水力不厚慮有膠淺應於三閘適中之地増建一二
 閘以節水勢路近則水力自厚可無阻澀之虞矣以/
 上並河防志/
 戴家廟閘舊候荆門閘會牌以致遲滯今不宜候荆
 門閘會牌但安山㑹牌一到即便啟板放船盖荆門
 閘舊止一閘下板不候㑹牌恐致通漕今上下兩閘
[145-6a]
 俱經下板一啟一閉必無通漕之患矣 安山閘板
 宜多下盖以靳口閘地勢太髙若此閘一少下板則
 靳口閘水勢必致太峻且閘上之水一洩無餘而袁
 口開河上下必致淺阻此必然之理也然亦宜俟靳
 口放兩塘此閘始可放一塘 靳口閘地勢最髙故
 閘上之水視閘下之水每髙四五尺必須安山閘多
 下閘板則此閘上下之水不至大相懸逺若此閘上
 水比閘下髙四五尺即知安山閘少下板塊須速著
[145-6b]
 人去呌安山閘下板安山閘既多下板則此閘上下
 水勢自不大差無論啟板之時糧船易放而閘上之
 水亦不至一洩無餘袁口上下亦不至淺阻矣此閘
 放船一完即送袁口㑹牌而不送安山㑹牌須俟袁口
 再放一塘來此閘再放一塘去然後送安山㑹牌使安
 山放船盖此閘放兩塘安山始可放一塘也居濟一得/
 安山湖即安民山湖以此得名在運河隄西岸周圍
 一百餘里永樂間宋禮陳瑄經營漕河既成建議設
[145-7a]
 水櫃以濟漕渠在汶上為南旺在東平為安山在濟
 寧為馬場在沛縣為昭陽名曰四水櫃漕河水漲則
 減水入湖水涸則放水入漕各建閘壩以時啓閉凡
 盜決侵種者有禁萬厯六年清丈安山湖原廣百里
 其髙而宜田者止七十七頃有竒其卑而宜櫃者止
 四百一十六頃有竒當時建議欲於髙下相承之處
 築束湖小隄畫分二區隄以内櫃水濟運隄以外聽
 佃税糧萬厯十七年築土隄共長四千三百二十丈
[145-7b]
 又扵似蛇溝八里灣増建二閘以為蓄洩永利自通
 河口起過焦天祿以西呉家口止共十七里係幇湖
 運隄自呉家口運隄起至王禹莊又至青姑堆環轉
 復至通河口共十九里皆縮内湖隄其間不無缺口
 自呉家口至青姑堆中有横截東西子隄一千八百
 一十五丈亦多缺口又運隄四閘之内各有隨隄小
 河自南而北共約二十餘丈引流順下以出濟運皆
 宜修治然總論諸湖唯蜀山馬踏在漕岸之東可稱
[145-8a]
 水櫃南旺西湖及安山湖在漕岸之西但稱水壑不
 可稱水櫃且自順治年間河決荆隆泛張秋安山湖
 淤成平陸前河臣盧崇俊㑹議挑復湖心計費帑金
 二十餘萬無可設法因而中止今湮塞巳二十餘年
 聽民開墾倘國用嬴餘力可修復或滄桑變更勢必
 資之以為漕利則豁賦仍加挑濬未為不宜也山東/
 全河備考/
 康熙十八年聽民開墾佃種共開地九百二十五頃
[145-8b]
 三十八畆九分零起科銀兩載入全書本州起解邳
 睢㕔河庫永以為例是向之所謂安山湖者今一望
 皆禾黍之場矣河防志/
 安山湖原以蓄水濟運最闗𦂳要自前河憲靳 題
 明開墾輸租充餉是以蓄水無資致河北一帶節年
 淺阻前據東平州詳以地畆鹻荒懇請豁租當即詳
 憲行查在案但查原報開墾湖地九百二十餘頃今
 據州詳荒地止四百二十餘頃查鹻荒之地俱在湖
[145-9a]
 西其東尚有湖地四百七十餘頃方與運河相接本
 道再四查閱如止除四百二十餘頃即不能蓄水濟
 運須將原報開墾九百二十餘頃之地一槩豁租俱
 作蓄水官湖庶湖水得蓄而扵運道方有禆益居濟/
 一得/
 東平所河道北自安山閘接東平州河道南界起南
 至東平州河道北界碑止計長一十二里在東平州
 河道之内河防志/
[145-9b]
 南旺南河北自汶上縣袁家口閘迤北東平州交界
 起南至魚臺縣辛莊橋王家口止計程共二百七十
 五里一百八十歩設閘十九座屬兖州府運河同知
 管轄 臨河汶上縣嘉祥縣鉅野縣濟寧衛濟寧州
 魚臺縣河防志南薈蕞云汶上縣在東平州東南六/十里西 有㑹通河自濟寧入合諸陂澤水
 入東平合汶水今汶水悉入南旺合流而北出所管/河岸南接嘉祥界首北至東平靳家口長七十二里
 南為南旺湖東為蜀山湖中為上下二閘以節宣之/東北有汶水自東平州入又西南入㑹通河明永樂
 中開㑹通河於寧陽縣北增築堽城壩遏其入洸又/於縣北汶河西創築戴村壩遏其入濟使盡出於縣
[145-10a]
 北二十五里受濼澢諸泉謂之魯溝又西南流至城/北二里受蒲灣泊水謂之草橋河又西南流十里謂
 之白馬河又二十里謂之鵞河蓋宋運道也涸而為/渠汶水由之又西南流十五里謂之黒馬溝又西南
 注於南旺至分水龍王廟分為二支四分南流至徐/沛六分北流至臨清蓋運河全藉汶矣又按戴村壩
 即汶泗口之地今縣界之汶即其南流二支而南旺/湖即茂都澱也西南有南旺湖在運河西岸其地特
 髙謂之水眷汶水西南流注於此而南北異流湖在/鉅野之東偏縈廻百五十餘里宋時河再決澶滑與
 梁山張澤兩濼滙而為一渺然巨浸後漸淤澱壅近/城民田乃自下流浚至濱州又漸淺涸永樂九年開
 㑹通河遂畫為二隄漕渠貫其中隄東岸有蜀山湖/名南旺東湖周六十五里隄北有馬踏湖名南旺北
 湖周三十四里有竒兩旺皆蓄水以灌渠故設南旺/上下閘北有開河閘按河防考蜀山東有馮家壩地
[145-10b]
 卑而水易洩因壩以障之南旺南有何家口稍卑汶/水西下毎決房家口傷運隄而南旺之水易涸是馮
 家壩乃蜀山之門戸而何家口為南旺之尾閭皆不/可無備故設水櫃以濟漕在汶上曰南旺東平曰安
 山濟寧曰馬場沛曰昭陽皆漲減涸開名曰四水櫃/西南有石溝濼周三十里西北有魚營濼周四十里
 北有蒲灣濼周十餘里俱入汶東北有龍鬭泉㑹諸/泉入蒲灣東南有馬莊泉入蜀山湖 嘉祥縣在濟
 寧州西五十里縣治在運河西二十五里南接鉅野/大長溝北至汶上界首長十八里淺舖四石隄十里
 北有舊黄河南有澹臺河亦黄河支流也又有桓公/溝自鉅野入再入魚臺又有浴河明正德中疏通舊
 址三十餘里以洩水民賴之今淤里鉅野縣在濟寧/州西一百里縣治在運河西八十 南自濟寧火頭
 灣北至嘉祥大長溝長二十五里凡五淺石隄十二/里上有蓬子山壩障大薛湖水西有舊黄河自張秋
[145-11a]
 決塞此渠不通西有濟水自定陶入北入鄆城南有/菏水即濟水分流亦名泗水北有鉅野澤亦曰巨澤
 南北三百里東南百餘里亦曰大野禹貢大野既瀦/自隋以後濟流枯竭鉅野漸微五代時河南徙復滙
 於此連南旺蜀山諸湖方數百里元末為河所決河/徙涸為平陸 濟寧州在兖州府西南六十里州南
 門外即運河也自魚臺縣流入合泗水又經天井閘/合濟洸二水經分水閘入嘉祥縣界乆而淤塞明永
 樂中疏鑿北達臨清衛河南入徐州黄河中間七百/里皆曰閘河置閘凡十有二初由徐州達清河入淮
 後改由微山湖入八閘出董口入淮自董口淤乃議/他徙濟寧所管河隄自魚臺之界牌淺至本州之五
 里淺長六十八里自五里淺至鉅野之火頭灣淺属/濟寧衛長二十五里本州淺鋪十有七東南有泗水
 自滋陽縣入南入㑹通河東北有洸水自府城至州/城東隅與泗水合西有牛頭河有馬場湖湖北岸有
[145-11b]
 減水閘三東隄西壩以時蓄洩東南有蘆溝泉入南/陽閘託基泉入棗林閘馬陵泉入魯橋閘 魚臺縣
 在兖州府西南一百五十里運河在縣東三十里有/新舊二道舊道淤塞明嘉靖末治河尚書朱衡開夏
 鎮新河一百四十里以逹南陽避河決之患及昭陽/湖之險至今因之東有泗水即舊運河也北有魯侯
 觀魚臺縣以此名縣管漕隄自沛縣珠梅閘至本縣/南陽閘凡八十五里皆新河也珠梅閘北實有滕境
 二十里然在南岸者必由昭陽湖入運在北岸者必/由獨山湖入運二湖俱在縣境故河岸盡属縣管蓋
 昔之漕也㑹河合濟北走燕都西通汴路總由穀亭/則縣為綰轂今之漕也沂泗汶洸㑹於濟寧直貫南
 陽以輸夏鎮亦縣為綰轂然則兖也者/京師之門戸而魚臺又東省之咽喉也
 汶上縣河道北自靳家口東平州南界起南至孫村
[145-12a]
 嘉祥縣北界止計長五十六里一百八十歩閘五座
 曰袁家口曰開河曰南旺下曰南旺上曰寺前鋪河/防
 志南按南旺下閘即十里/閘 旺上閘即栁林閘
 袁家口閘不放水北注運道淺阻勢所必至故糧船
 至此必須積至三百或二百餘隻則水自充足有餘
 而後啓板放船若水非有餘船決不可放必將開河
 閘板南旺下閘板盡啓使南旺之水全注於此若開
 河閘上有船即將上塘之船歸併此塘以便蓄水蓋
[145-12b]
 船不虞多惟患水小耳此閘板須全下始足以蓄水
 南旺下閘開河閘不下板始無淺阻之虞茍此閘下
 板或少則南旺下閘開河閘上下未有不致淺阻者
 且南旺上閘不能蓄水南運勢必不足此不可不知
 也此閘船多水足始無淺阻若船少即放未有不淺
 阻者蓋塘内水大固可以水送船塘内水小亦可以
 船送船何為以船送船數塘合一塘是也如此塘之
 船不能行走即將上塘之船歸并此塘蓋船多則水
[145-13a]
 亦長而船俱可下矣如半盆水内置西𤓰兩三個則
 盆内之水立刻長滿是其驗也此又各塘放船之法
 不獨袁口為然也袁口積船既多將啓板放船必須
 先著人令開河下板則水不至於大洩矣俟袁口放
 完船下板之後開河仍舊啟板矣若開河下板袁口
 之船不能放完上下或有淺阻即將開河亮板一二
 塊船自無不行矣此法固善但昨於閏四月初一日
 下板少而上下俱經淺阻又不可不慮也是不若開
[145-13b]
 河仍舊下板開河放兩塘袁口放一塘袁口放兩塘
 靳口放一塘自無淺阻之患若一塘有三二百勢必
 不能容兩塘者亦可以一塘放一塘矣此又在人之
 隨時變通耳 袁家口閘上下河水甚淺每逄天旱
 船最難行此閘放船須先將南旺上閘板嚴下用人
 㸔守然後將下閘板全啓放水北注若閘上有船即
 令隨水放下至開河閘又將開河閘板全啓放水北
 注若閘上有船亦令隨水放下並放到袁口閘然後
[145-14a]
 將袁口閘板全啓放船自無淺阻之虞放過袁口將
 此板勿下再啓靳口閘板放船直待船放完時却先
 將靳口閘下板然後再下袁口閘板却將南旺上閘
 板全啓將閘上之船直放至袁口若開河閘上水淺
 將板略下一時水足即啓自無不通行者 開河閘
 要與南旺下閘上閘酌量啓閉尋常水足用時一例
 啓閉無容置議矣獨至北運水小之時則此閘啓閉
 須要得法如水甚小南旺下閘既不下板矣此閘或
[145-14b]
 下板六塊或下板四塊或下板二塊或可不下板亦
 竟不必下矣如南旺塘河内糧船淺阻則酌量下一
 二塊或三四塊使糧船得行便止不必多下 或曰
 開河不下板南旺下閘下糧船淺阻奈何曰俟糧船
 淺阻時再將開河酌量下板三五塊至糧船齊幇後
 則將板盡啓放船及船放完時閘板又不必下矣然
 亦當視分水口水勢之大小若分水口不足五尺五
 寸則南旺下閘宜酌量下板矣此閘不下板其法固
[145-15a]
 善但恐袁口閘一少下板而上源之淺阻立見是不
 若開河仍下板開河放兩塘袁口放一塘或船太多
 有三兩幇塘内不能容者仍一塘放一塘 開河閘
 亦宜下板十八塊積水使由關家大閘及五里鋪滚
 水石壩入南旺湖中蓄以待用 南旺下閘不宜下
 板故糧船一過南旺上閘上閘下板即可竟過下閘
 與開河閘直抵袁家口閘矣若北運之水既盛而上
 閘以南水或不足用即將此閘下板上閘亮板一塊
[145-15b]
 而南運自無不足矣然又宜視分水口水勢之大小
 若分水口不足六尺下閘即宜酌量下板數塊若仍
 不足六尺即宜再下㡬塊若足六尺即止若過六尺
 即酌量啓板蓋以六尺為率過即當啓板不足即當
 下板而開河亦當下板矣總貴相機啓閉斟酌得宜
 然此為北河水小故也若北河水勢足用遇汶河水
 大即宜將南旺上下兩閘閘板全下使水由斗門入
 南旺湖蓄之備用 南旺下閘啓閉宜得法平常水
[145-16a]
 足之時宜與上閘一例啓閉不可或偏獨至北運水
 小之時則此閘宜少下板一二塊如水仍小則再少
 下一二塊如北邊水勢十分小時則此閘之板竟可
 不下使此塘之水南至南旺上閘北直至開河閘南
 旺下閘竟可不用如北邊水仍小則開河閘亦宜酌
 量下板矣然此閘之板要少遲而啓使汶河之水灌
 滿塘河則水之所蓄既盛南旺下閘一開徃北之水
 自多矣上閘閉板之後必遲一二日下閘方可啓板
[145-16b]
  南旺上閘為南運之第一閘南旺以南湖水甚多
 不虞水少故上閘宜常閉南旺以北止恃此一線之
 水故下閘開河閘宜常開但恐北既有餘而南或不
 足又宜暫閉下閘將上閘亮板一塊以接濟南運然
 此北運之水有餘然後可不然恐南有水而北又無
 水矣不可不慮也南旺塘河原所以酌南北之宜南
 運水小宜啓上閘板放水使南北運水小宜啓下閘
 板放水使北若南北水俱足用而汶河之水仍大則
[145-17a]
 宜閉上下二閘使水由斗門入南旺湖仍以備南北
 不時之需舊例南旺上下閘一例啓閉予今直以上
 閘為界水第一閘常閉此閘堵水使不南行汶水專
 濟北運泗水專濟南運上閘下糧船積至二百方可
 開放一次決不可輕易啓板使水南洩也蓋南運原
 不少水多洩於南不惟隄岸難保民田受淹而糧船
 亦難行走况北運之需水更急乎宜以上閘為北界
 水閘使汶河之水不得南行直注北河則自南旺以
[145-17b]
 至臨清可無淺阻之患矣此閘宜下板十八塊若運
 河水大使由五斗門入南旺湖中蓄以待用 寺前
 閘最宜嚴謹蓋南旺之水南行最順此閘一不嚴謹
 則水之洩於南者太多而北運勢必淺阻此一定之
 理也若逄天旱之年汶水不足濟運開利運閘以濟
 北運則此閘尤為𦂳要此閘既嚴而南旺上下二閘
 開河閘俱不下板而水始可以通行北注乙酉初夏
 汶河水微不能濟運巳經用此法以濟北運甚覺有
[145-18a]
 益 寺前鋪閘不可多開啓板太勤則洩水必多閘
 下糧船必積二百餘隻足滿一塘方可啓板閘板一
 啓即速開船船過完即速閉板則水之所洩必少矣
  寺前鋪閘宜下板十八塊蓋板須多下則水不大
 洩如閘上水大則令由盛進口張箱口入南旺湖以
 蓄之務使水足濟運而止水大則宜加板草塞蓆貼
 毋使洩水乃妙 宜於寺前鋪閘作中界水閘使泗
 水不得北行汶水不得南行則汶泗各有専濟之功
[145-18b]
 矣此閘亦宜下板十八塊積水使由焦鸞口盛進口
 張箱口入南旺湖中蓄以待用 闗家大閘亦所以
 洩運河有餘之水且蓄水以濟運者也年乆廢壊無
 存遂失古人之制宜重為修整 利運閘在寺前鋪
 閘之北在南旺上閘之南為蜀山湖之門戸相𫝊以
 為濟南運不濟北運予始亦信以為然見南來濟運
 之水甚多而北運每苦無水故二年以來堅閉利運
 閘不令開放使蜀山湖水由田家樓口邢家林口入
[145-19a]
 汶河出南旺分水口濟運今初夏
皇上回鑾見運河自南旺以北水勢甚小乃相度形勢
 量水淺深知利運閘之水可以北注於是令閘官堅
 閉寺前鋪閘並啓南旺上下開河三閘二板開利運
 閘放水北注其勢暢流心竊喜之遂赴臺莊接
駕豈期閘官不用吾命寺前鋪閘數日並不下板以致
 水盡南注南旺以北水勢仍小
聖駕一到子恐有淺阻乃閉開河袁口靳口三閘板俟
[145-19b]
聖駕到時即為啓板幸得
龍舟無阻方
皇上在五里鋪下營見河水甚小一夜之間内侍到閘
 數次問水大小衆河官紛紛議論有謂利運閘濟南
 運而不濟北運者有謂當閉利運閘者有謂當閉南
 旺上閘者予雖有百口無能置辯及
聖駕巳過河水更小蓋因隨
駕船隻不時北上閘板難下洩水太過糧船停泊南旺
[145-20a]
 塘内已月餘矣不能行走乃堅閉寺前鋪閘啓南旺
 上閘下閘開河閘各板開利運閘放水北注而從前
 停泊之糧船遄行無阻自此以後河官閘官乃皆知
 利運閘可以濟北運矣前言濟南運而不濟北運者
 蓋以利運閘之水一過寺前鋪閘至通濟閘有三十
 餘里之逺且地勢最下水性就下安得而不徃南乎
 北過南旺上閘至下閘止十里逺又有汶水南行上
 閘一啓板汶河之水且徃南流利運閘之水又安能
[145-20b]
 北徃乎是利運常開則止濟南運而不濟北運矣余
 今用一法南北兼濟將閘板常閉南邊少水則閉上
 閘啓寺前鋪板開利運閘放水以濟南運水勢足用
 即行下板不可多洩北邉少水則閉寺前鋪閘啓南
 旺土下開河三閘之板開利運閘放水以濟北運水
 勢足用即行下板則南北可以兼濟而水勢不致妄
 洩似為得節宣之要矣以上並居濟一得/
 行水金鑑卷一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