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十七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元順帝至正九年五月庚子詔修黄河金隄民夫日給
鈔三貫是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元史順帝本/紀 至正以
來旋修旋決而濟南河間/以至豐沛乆罹昏墊矣是年冬托克托既復為丞相慨
然有志於事功論及河決即言于帝請躬任其事帝嘉
[017-1b]
納之乃命集羣臣議廷中而言人人殊唯都漕運使賈
魯昌言必當治先是魯甞為山東道奉使宣撫首領官
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捍成策後又為都水使者奉㫖
詣河上相視驗狀為圖以二策進獻二策/見前至是復以二
策對托克托韙其後策議定乃薦魯于帝大稱㫖元史河/渠志
元順帝至正十年十二月辛卯以大司農圖魯等兼領
都水監集河防正官議黄河便益事元史順/帝本紀
至正中成遵為工部尚書先是河決白茅鄆城濟寧皆為巨
[017-2a]
浸或言當築隄以遏水勢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殺水勢而漕
運使賈魯言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
已廷議莫能決乃命遵偕大司農圖魯行視河議其疏塞
之方以聞十一年春自濟寧曹濮汴梁大名行數千里掘
井以量地形之髙下測岸以究水勢之淺深遍閲史籍博
采輿論以謂河之故道不可得復其議有八而丞相托克托已
先入賈魯之言及遵與圖魯至力陳不可且曰濟寧曹鄆連
嵗饑饉民不聊生若聚二十萬人於此地恐後日之憂又
[017-2b]
有重於河患者托克托怒曰汝謂民將反耶自辰至酉辨論
終不能入明日執政者謂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
有人任其責者公其毋多言幸為兩可之議遵曰腕可斷
議不可易也由是遂出為大都河間都轉運使元史成/遵傳
思誠為河間府總管時河水頻溢決鐵燈干鐵燈干真
定境也召其邑吏責而懲之遂集民丁作隄晝夜督工
期月而塞復築夾隄於外亘十餘里命瀕河民及弓手
列置草舍於上擊木以防盜決是年民獲耕藝嵗用大
[017-3a]
稔乃募民運碎甓治郭外行道髙五尺廣倍之往來者
無泥塗之病南皮民父祖甞瀕御河種柳輸課於官名
曰柳課後河決柳俱沒官猶徵之凡十餘年其子孫益
貧不能償思誠連請於朝除之元史王思誠傳士思/誠至治元年進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詔中外命賈魯以
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發汴梁
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
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官咸稟節度便宜興繕
[017-3b]
是月二十二日鳩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
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諸隄成河乃復故道
南滙于淮又東入于海帝遣貴臣報祭河伯召魯還京
師論功超拜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其宣力諸臣遷賞
有差賜丞相托克托世襲達爾罕之號特命翰林學士承
㫖歐陽𤣥製河平碑文以旌勞績𤣥既為河平之
碑又自以為司馬遷班固記河渠溝洫僅載治水之道
不言其方使後世任斯事者無所考則乃從魯訪問方
[017-4a]
略及詢過客質吏牘作至正河防記欲使來世罹河患
者按而求之其言曰治河一也有疏有濬有塞三者異
焉釃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
之濬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謂之塞疏濬之别有四曰生
地曰故道曰河身曰減水河生地有直有紆因直而鑿
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髙有卑髙者平之以趨卑髙卑相
就則髙不壅卑不瀦慮夫壅生潰瀦生堙也河身者水
雖通行身有廣狹狹難受水水益悍故狹者以計闢之
[017-4b]
廣難為岸岸善崩故廣者以計禦之減水河者水放曠
則以制其狂水隳突則以殺其怒治隄一也有創築修
築補築之名有刺水隄有截河隄有䕶岸隄有縷水隄
有石船隄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龍尾攔頭馬頭等
埽其為埽臺及推巻牽制薶罣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鐵
用草用木用杙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
龍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舊常為水所豁水退則口
下于隄水漲則溢出于口龍口者水之所㑹自新河入
[017-5a]
故道之潨也此外不能悉書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
于其下焉其濬故道深廣不等通長二百八十里百五
十四步而強功始自白茅長百八十二里繼自黄陵岡
至南白茅闢生地十里口初受廣百八十步深二丈有
二尺巳下停廣百步髙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
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勢之低昻相準折而
取勻停也南白茅至劉莊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墾廣
八十步深九尺劉莊至專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
[017-5b]
折停廣六十步深五尺專固至黄堌墾生地八里面廣
百步厎廣九十步髙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堌至哈只
口長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廣墾六十步深五尺乃
濬凹里減水河通長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
河口生地長三里四十步面廣六十步厎廣四十步深
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舊河身至張贊店長八十
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墾廣二十步深五尺中三
十五里墾廣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墾
[017-6a]
廣二十六步深五尺張贊店至楊青村接入故道墾生
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廣六十步厎廣四十步深一丈
四尺其塞專固缺口修隄三重併補築凹里減水河南
岸豁口通長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其創築河口前第
一重西隄南北長三百三十步面廣二十五步厎廣三
十三步樹置樁橛實以土牛草葦雜稍相兼髙丈有三
尺隄前置龍尾大埽言龍尾者伐大樹連稍繫之隄旁
隨水上下以破囓岸浪者也築第二重正隄并補兩端
[017-6b]
舊堤通長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隄長四里兩隄相
接舊隄置樁堵閉河身長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葦梢
土相兼修築厎廣三十步修髙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築
者長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竒髙廣不等通髙一丈五
尺補築舊隄者長七里三百步表裏培薄七步増卑六
尺計髙一丈築第三重東後隄并接修舊隄髙廣不等
通長八里補築凹里減水河南岸豁口四處置樁木草
土相兼長四十七步于是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
[017-7a]
隄長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隄刺水者二長十
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復作大隄刺水者一長十有二里
百三十步内創築岸上土隄西北起李八宅西隄東南
至舊河岸長十里百五十步顛廣四步趾廣三之髙丈有
五尺仍築舊河岸至入水隄長四百三十步趾廣二十
步顛殺其六之一接修入水兩岸埽隄竝行作西埽者
夏人水工徴自靈武作東埽者漢人水工徴自近畿其
法以竹絡實以小石每埽不等以蒲葦綿腰索徑寸許
[017-7b]
者從鋪廣可一二十步長可二三十步又以曳埽索綯
徑三寸或四寸長二百餘尺者衡鋪之相間復以竹葦
麻檾大繂長三百尺者為管心索就繫綿腰索之端于
其上以草數千束多至萬餘勻布厚鋪于綿腰索之上
㯻而納之丁夫數千以足踏實推巻稍髙即以水工二
人立其上而號于衆衆聲力舉用小大推梯推巻成埽
髙下長短不等大者髙二丈小者不下丈餘又用大索
或互為腰索轉致河濵選健丁操管心索順埽臺立踏
[017-8a]
或罣之臺中鐵猫大橛之上以漸縋之下水埽後掘地
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築之以土其土復以
土牛雜草小埽稍土多寡厚薄先後隨宜修叠為埽臺
務使牽制上下縝密堅壯互為犄角埽不動揺日力不
足火以繼之積累既畢復施前法巻埽以厭先下之埽
量水淺深制埽厚薄叠之多至四埽而止兩埽之間置
竹絡高二丈或三丈圍四丈五尺實以小石土牛既滿
繫以竹䌫其兩旁竝埽密下大樁就以竹絡上大竹腰
[017-8b]
索繫于樁上東西兩埽及其中竹絡之上以草土等物
築為埽臺約長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即以竹索或麻
索長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雜厠其餘管心索之間
俟埽入水之後其餘管心索如前薶罣隨以管心長索
逺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鐵猫或大樁曵而繫之通管束
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隄又以龍尾大
埽密罣于䕶隄大樁分析水勢其隄長二百七十步北
廣四十二步中廣五十五歩南廣四十二步自顛至趾
[017-9a]
通髙三丈八尺其截河大隄髙廣不等長十有九里百
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長十里四十一步築岸上
土隄西北起東西故隄東南至河口長七里九十七步
顛廣六步趾倍之而強二步髙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
土牛小埽梢草雜土多寡厚薄隨宜修疊及下竹絡安
大樁繫龍尾埽如前兩隄法唯修疊埽臺増用白闌小
石并埽上及前洊修埽隄一長百餘步直抵龍口稍北
攔頭三埽並行埽大隄廣與刺水二隄不同通前列四
[017-9b]
埽間以竹絡成一大隄長二百八十步北廣百一十步
其顛至水面髙丈有五尺水面至澤腹髙二丈五尺通
髙三丈五尺中流廣八十步其顛至水面髙丈有五尺
水面至澤腹髙五丈五尺通髙七丈並創築縷水横隄
一東起北截河大隄西抵西刺水大隄又一隄東起中
刺水大隄西抵西刺水大隄通長二里四十二步亦顛
廣四步趾三之髙丈有二尺修黄陵南岸長九里百六十
步内創岸土隄東北起新補白茅故隄西南至舊河口
[017-10a]
髙廣不等長八里二百五十步乃入水作石船大隄蓋
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已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
中刺水及截河三隄猶短約水尚少力未足恃決河勢
大南北廣四百餘步中流深三丈餘益以秋漲水多故
河十之八兩河爭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
難以下埽且埽行或遲恐水盡湧入決河因淤故河前
功遂隳魯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
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後連以大桅或長樁用大麻
[017-10b]
索竹絙絞縛綴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絙周船身繳繞
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鐵貓于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
絙絶長七八百尺者繫兩岸大橛上每絙或硾二舟或
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鋪散草滿貯小石以合子板釘
合之復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
縛之急復縛横木三道于頭桅皆以索維之用竹編笆
夾以草石立之桅前約長丈餘名曰水簾桅復以木搘
柱使簾不偃仆然後選水工便捷者毎船各二人執斧
[017-11a]
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為號鼓鳴一時齊鑿須臾舟穴
水入舟沈遏決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増即重樹水簾令
後復布小埽土牛白䦨長稍雜以草土等物隨宜填垜
以繼之石船下詣實地出水基趾漸髙復巻大埽以壓
之前船勢略定尋用前法沈餘船以竟後功昏曉百刻
役夫分番甚勞無少間斷船隄之後草埽三道並舉中
置竹絡盛石並埽置樁繫䌫四埽及絡一如修北截水
隄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數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數倍
[017-11b]
他隄船隄距北岸纔四五十步勢迫東河流峻若自天
降深淺叵測于是先巻下大埽約髙二丈者或四或五
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艱薄龍口喧豗
猛疾勢撼埽基陷裂欹傾俄逺故所觀者股栗衆議騰
沸以為難合然勢不容已魯神色不動機解捷出進官
吏工徒十餘萬人日加奨諭辭㫖懇至衆皆感激赴工
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龍口遂合決河絶流故道復通又
于隄前通巻攔頭埽各一道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
[017-12a]
管心大索繫前埽硾後䦨頭埽之後後埽管心大索亦
繫小埽硾前䦨頭埽之前後先羇縻以錮其勢又于所
交索上及兩埽之間壓以小石白䦨土牛草土相半厚
薄多寡相勢措置埽隄之後自南岸復修一隄抵巳閉
之龍口長二百七十步船隄四道成隄用農家場圃之
具曰轆軸者穴石立木如比櫛薶前埽之旁每置一轆
軸以横木貫其後又穴石以徑二寸餘麻索貫之繫横
木上密罣龍尾大埽使夏秋潦水冬春凌&KR1097不得肆力
[017-12b]
于岸此隄接北岸截河大隄長二百七十步南廣百二
十步顛至水面髙丈有七尺水面至澤腹髙四丈二尺
中流廣八十步顛至水面髙丈有五尺水面至澤腹髙
五丈五尺通髙七丈仍治南岸䕶隄埽一道通長百三
十步南岸䕶岸馬頭埽三道通長九十五步修築北岸
隄防髙廣不等通長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白茅河
口至板城補築舊隄長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
板城至英賢村等處髙廣不等長一百三十三里二百
[017-13a]
步稍岡至碭山縣増培舊隄長八十五里二十步歸徳
府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餘里修完缺口一百七處髙
廣不等積修計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伊斯喇店縷水月
隄髙廣不等長六里三十步其用物之凡樁木大者二
萬七千榆柳雜梢六十六萬六千帶梢連根株者三千
六百藳秸蒲葦雜草以束計者七百三十三萬五千有
竒竹竿六十二萬五千葦蓆十有七萬二千小石二千
艘繩索小大不等五萬七千所沈大船百有二十鐵䌫
[017-13b]
三十有二鐵貓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計者十有五
萬硾石三千塊鐵鑽萬四千二百有竒大釘三萬三千
二百三十有二其餘若木龍蠶椽木麥稭扶樁鐵义鐵
弔枝麻撘火鈎汲水貯水等具皆有成數官吏俸給軍
民衣糧工錢醫藥祭祀賑恤驛置馬乗及運竹木沉船
渡船下樁等工鐵石竹木繩索等匠傭貲兼以和買民
地為河併應用雜物等價通計中統鈔百八十四萬五
千六百三十六錠有竒魯甞有言水工之功視土工之
[017-14a]
功為難中流之功視河濵之功為難決河口視中流又
難北岸之功視南岸又難用物之效草雖至柔柔能狎
水水漬之生泥泥與草并力重如碇然維持夾輔纜索
之功實多盖由魯習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𤣥
之言曰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費不吝髙爵為民避害托克
托能體上意不憚焦勞不恤浮議為國拯民魯能竭其
心思智計之巧乗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恤劬瘁不畏譏
評以報君相知人之明宜悉書之使執史氏者有所考
[017-14b]
證也先是嵗庚寅河南北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挑動黄
河天下反及魯治河果于黄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潁
之妖寇乗時而起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
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
基于上下因循狃于晏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
致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乆矣不此之察乃
獨歸咎于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事非通論也設使賈魯
不興是役天下之亂詎無從而起乎今故具録𤣥所
[017-15a]
紀庶來者得以詳焉元史河/渠志河決白茅隄又決金隄方
數千里民被其患五年不能塞托克托用賈魯計請塞之
以身任其事出告羣臣曰皇帝方憂下民為大臣者職
當分憂然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自古河患即難治之
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而人人異論皆不聴乃奏以魯
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築決隄河復故道凡八月功
元史托克/托傳
 河入中國古今異宜後世講河事者非一家總之文
[017-15b]
 多實少故罕成跡唯有費才力費日月以俟其自定
 而已禹貢曰浚川孟子曰水由地中行此二言者古
 今不可易之定理也後世之明于河事者亦有賈讓
 之三策亦有賈魯之三法若余闕所謂中原之地平
 曠夷衍無洞庭彭蠡以為之滙故河甞横潰為患斯
 言也尤為要切似非諸家所及大抵河患有二曰決
 曰溢決生于不能達溢生于無所容徙潰者決之小
 也汎濫者溢之小也雖然決之害間見而溢之害頻
[017-16a]
 嵗有之被害尤大者則當其衝也是與河爭也其原
 蓋由于戰國非一日矣使賈魯之三法遂而有成亦
 小補耳且當嵗嵗為之其勞其費可勝言哉今欲治
 之非大棄數百里之地不可先作河陂以瀦漫波其
 次則濱河之處倣江南圩田之法多為溝渠足以容
 水然後濬其淤沙由之地中而後潤下之性必東之
 勢得矣陸深續/停驂録
 山西髙平縣長平驛為賈魯故宅中庭古松十餘株
[017-16b]
 皆當時物也天朝平定山西宅沒入官以其壯麗不
 忍毁即以為驛壁間題詩云賈魯修黄河恩多怨亦
 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觀此則當時或以亟疾
 刻深招致民怨而其禦災捍患則後世亦有公論固
 不可得而盡非之蔣仲舒堯山堂外記平按元史賈/魯本傳魯字友徳髙 人以明經
 領鄉薦泰定初恩授東平教授歴工部郎中行都水/監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論功超拜榮禄大夫集賢
 大學士贈魯先臣三世尋拜中書左丞從托克托平徐/州托克托既旋師命魯追餘黨攻濠州卒於軍有旨賜
 文鈔五百錠以給葬事魯之功名令終其所治之河/今多遷改然在當時其功甚偉至今猶賴之後人不
[017-17a]
 讀書遂謂魯治河以速元亡曹玉珂作河志至謂魯/治河即漢賈讓之譬止兒啼者止之即止然啼止即
 斃其荼毒浮於宋囘河/諸人嗚呼亦寃甚矣
 昔賈魯治河用沉舟之法人皆稱之明萬歴間僉事
 俞汝為奏議以為塞決簡便之用無如此者臣竊甞
 疑之夫河厎淺深坦陷不一惟草栁性柔一經壓擠
 則周遭充滿故塞決必用埽今以至平之舟厎而沉
 之淺深坦陷不一之湍流則埽根透溜之患必有不
 俟終日而見者然以魯之才其成功如此必非孟浪
[017-17b]
 姑試之因于至正河防記沉思尋繹者累日方恍然
 知魯之沉舟蓋以之代壩而逼水非以之塞決而合
 龍也蓋彼時故河業巳通流但決河勢大水流多于
 故河十之八又適當秋漲洄漩湍急埽不能下又其
 上逼水三隄短弱而勢不支恐埽行一遲水盡湧決
 決則故河復淤前功盡隳因急沉舟為壩以逼之所
 謂搶救也故前則曰魯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後
 則曰船隄之後草埽三道並舉此並舉之三道乃加
[017-18a]
 築前短弱之三隄也迨至船埽四隄並就河勢南流
 然後塞決耳不然魯于九月七日沉舟而龍口之合
 何以直至十一月十一日邪雖然臣以魯于是役也
 有三忌焉魯自受命以及囘朝僅踰半載昏曉百刻
 役夫分番無少間斷不恤民力一也築隄塞決正值
 伏秋用工于河流暴漲之候不審天時二也廢農冒
 暑聚十數萬軍民于一路不念國家隠憂三也蓋魯
 惟上恃君相之信任下恃其強敏果敢之才氣力排
[017-18b]
 羣議犯三忌以成功蓋以之治河則有餘以之體國
 則不足宋濂等諸臣修元史因石人一眼之事意坐
 以亡元之罪則過矣夫石人一眼之謠是亦大澤中
 篝火狐鳴之𩔖殆韓山童李芝麻等所為耳何足據
 哉然而元之亡即不因魯毋乃火將然而投之燧耶
 靳輔治/河書
 歐陽原功撰至正河防記以為魯能竭其心思知計
 之巧乗其精神膽氣之壯不惜劬瘁不畏譏評以報
[017-19a]
 君相知人之明此實録非溢美也然魯為㑹通所窘
 河必不可北其所復者仍是東南入淮之故道耳魯
 巧慧絶倫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惜乎其大才而小
 試之也使魯生漢武之世則導河入宿胥故瀆當無
 所難不僅如史遷所謂復禹舊跡者生明帝之世亦
 必能導河入清河合漳水至章武入海豈徒與王景
 等烈哉所遭不偶功成而亂作遂使庸人以魯為口
 實余深痛之禹貢/錐指
[017-19b]
賈魯治河自黄陵岡南達白茅放于黄堌哈只等口又
自黄陵西至楊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竒仍
命中書右丞約蘇和爾托噶同知樞密院事哈斯以兵
鎮之元史順帝本紀村哈只口在/今歸徳府楊青 在今曹縣
 賈魯河自黄陵南達白茅放于黄堌等口即今賈魯
 河故道也白茅在曹縣黄堌在單縣萬歴丙申黄堌
 河決由賈魯河故道出符離集等處蓋即元人所挑
 矣穀山/筆麈
[017-20a]
 黄河故道自虞城以下蕭縣以上夏邑以北碭山以
 南由新集歴丁家道口馬牧集韓家道口司家道口
 牛黄堌趙家圈至蕭縣薊門出小浮橋此賈魯所復
 故道河防/一覧
 賈魯河在東明縣南六十里斷頭隄元漕運所也賈
 魯所開故名直𨽻/通志
 鄭州北有賈魯河自滎澤縣流入又東入中牟縣岸
 其源有三西源自密之聖水峪中源自滎陽之煖泉
[017-20b]
 冰泉東源自州境之九仙廟合于張家村名曰合河
 至京水鎮曰京水河又北受須索二水曰雙橋河元
 末命賈魯疏治以通漕起鄭州至朱仙鎮皆名賈魯
 河儀封縣東北有黄陵岡與山東曹縣接界賈魯于
 黄陵岡開黄河故道今為黄河要害賈魯河在黄陵
 岡南二里曹縣西南有黄陵岡賈魯開黄河故道始
 此西北有賈魯河嘉靖前猶有運道自黄陵岡塞而
 此河遂填其南為大河洪流矣目遊四海記河歴觀/諸書大約自 南開
[017-21a]
 封之儀封縣歸徳府之睢縣考城商丘虞城夏邑山/東兖州府之單縣曹縣至江南徐州而止故𢎞治中
 河撫徐恪疏云黄陵岡賈魯舊河南經曹縣梁進口/下通歸徳丁家道口今梁進口以南則滔滔無阻以
 北則淤塞將平計其功力之施僅八十餘里若疏而/浚之使之由徐入淮又萬歴中科臣楊應文上疏議
 開趙渠盖商丘虞城而下至於徐州元賈魯/故道也據此則賈魯治河之功至今猶烈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七月河決歸徳府永城縣壊黄陵
岡岸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春正月丙寅以河復故道大赦天
元史順帝本紀永按河復故道者即賈魯所開之河/道也因前一年 城河決壊黄陵岡岸至是修復之
[017-21b]
故頒赦天下亦托克托/丞相之張大其事也
至正十四年河溢金鄉魚臺墳墓多壊彦斌母卒慮有
後患乃為厚棺刻銘曰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仍以
四鐵環釘其上然後葬明年墓果為水所漂彦斌縛草
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處願天矜憐
假此芻靈指示母棺言訖泣涕横流乃乗舟隨草人所
之經十餘日行三百餘里草人止桑林中視之母柩在
焉載歸復葬之元史史彦斌傳流金鄉河溢害及魚臺/墓内之棺至漂 三百餘里其害甚劇
[017-22a]
而元史五行河渠/二志俱不載何與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隂縣官署民居盡廢
遂成中流元史五/行志是年八月黄河決山東大水元史順/帝本記
元順帝至正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七月河決范陽縣漂民居元史/順帝
本/記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河決東平夀張縣圮城牆
漂屋廬人溺死甚衆元史五/行志
[017-22b]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秋東平須城東阿平隂三縣河
決小流口達于清河壊民居傷禾稼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
及濟寧皆被其害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濵棣二州之界
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水縣西黄水汎溢漂沒田禾
民居百有餘里徳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
志/
 大河之流自漢至今遷移變易不可勝紀然孟津以
[017-23a]
 西則禹迹具存以海為壑則千古不易也自孟津而
 東由北道以趨于海則澶淵其必出之途由南道以
 趨于海則曹單其必徑之地衝澶滑必由陽武之北
 而出汲縣胙城之間衝曹單必由陽武之南而出封
 丘蘭陽之下此河變之托始也由澶滑而極之或出
 大名歴邢冀道滄瀛以入海或歴濮范趨博濟從濵
 棣以入海由曹單而極之或溢鉅野浮濟鄆謂濟寧/東平
 挾汶濟以入海或經豐沛出徐邳奪淮泗以入海此
[017-23b]
 其究竟也要以北不出漳衞南不出長淮中間數百
 里皆其縱横糜爛之區矣 自陽武而入封丘河益
 東南流荆隆口直東則經長垣東明出曹濮直趨大
 清河矣較之出徐邳合淮泗以入海者道為徑易夫
 河行之道宜直不宜紆入海之口宜近不宜逺河之
 兩岸宜濶而歸流宜深歸流即俗語/所謂落槽也平水則宜置斗
 門且多置之用王景更相迴注之意使不得旁洩河
 未必不可東也後世遙隄之法即兩岸宜濶之意縷/隄之法即歸流宜深之意滚水石壩
[017-24a]
 及格隄之法即/斗門迴注之意雖然大河東則㑹通河廢㑹通河不
 廢則大河不可得而東兩者不竝立矣此大河所以
 屢決而東終抑之使南也顧一柔山/居贅論
 
 
 
 
 
[017-24b]
 
 
 
 
 
 
 
 行水金鑑巻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