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53-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五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下河七州縣屬淮安者山陽鹽城也薈蕞云山陽縣/見前鹽城縣在
 淮安府東南二百三十里東至海西至射陽湖有舊/運河新運河封子河蘆溝河有大蹤湖馬鞍湖有建
 港有捍海塘/即范公堤也屬揚州者寶應髙郵泰州興化如臯也
 薈蕞云寶應縣髙郵州見前泰州在揚州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至海北至興化縣有南北運河西運河濟
[153-1b]
 川河有鴨子湖雞雀湖包老湖仇湖有海陵溪西溪/淤溪有捍海塘自鹽城入海陵綿亘百里又有楊公
 堤濟川東西諸壩鹽興化縣在髙郵州東一百二十/里東至泰州北至 城有運鹽河蚌沿串場等三十
 二河皆通運河及射陽大蹤平望諸湖縣志云興化/地濵大海考其地勢視髙寶低丈餘髙寶之地視髙
 家堰一帶又低丈餘黄淮之水挾髙寶諸湖之水建/瓴而下以興化為壑故治興化之水必自上流始治
 上流之水必自黄淮諸水始考之禹貢導河自積石/至大陸播為九河入海導淮自桐栢東㑹於泗沂入
 海揚州之境無河淮之患也自淮水泛濫漢陳登築/髙堰以防之宋熙寧時黄河大決河流斷絶河勢漸
 南徙至元人開㑹通河明代因其故蹟引水濟漕而/西北千萬里之水始盡滙於淮揚兩郡水勢愈髙為
 患愈劇然而堤堰塘閘上下參錯常恃人力以為防/衞永樂年間平江伯陳瑄大葺髙堰建清江浦五閘
[153-2a]
 以時啓閉使黄淮之水不至横溢諸郡縣而清口黄/河之沙賴淮水衝刷直達雲梯闗入海又築髙郵寶
 應白馬汜光諸湖長堤以䕶運道浚𤓰儀之水開江/都沙壩泰州芒稻白塔河以利宣洩建置寶應髙郵
 江都儀真十四塘以備瀦蓄淮揚諸州縣享豐樂者/百餘年至於萬厯初河決崔鎮分決白洋河而河勢
 逐北淮水大破髙堰溢髙寶興諸州縣而淮勢遂東/流沙淤塞雲梯闗入海之路大阻興化巨浸稽天城
 不没者三版時則有總督都御史潘季馴申平江伯/故畫塞崔鎮決口築黄河兩岸遥堤縷堤束水衝刷
 又築歸仁堤以遏南奔入准之勢築髙堰起新莊至/越城長一萬八百七十餘丈堰成淮水復由清口㑹
 黄河入海興化自是無水患南畝得耕穫者又數十/年迨 本朝定鼎後歸仁堤一决於順治十六年再
 決於康熙元年不復修治而髙堰一帶防䕶盡疎於/周家橋古溝翟家壩等處堤岸崩塌衝成大澗日夜
[153-2b]
 灌入髙寶湖内毎值伏秋水發一望汪洋數十里奔/湍南下而清口入海之路日就淤塞芒稻河雖開閘
 底増髙已非舊制白塔沙壩仍閉塞不通十四塘自/嘉靖倭亂業皆折毁無餘於是潰堤決防運道民生
 遂以大困興化勢處釜底民不葬魚腹者鮮矣維時/朝廷憂之特遣内大臣相度河事治河諸奏不啻章
 滿公車歳費内帑數十百萬而平成之功尚未即奏/自今河使者已先葺歸仁堤修築髙堰翟壩周撟使
 黄水不入淮淮水不入湖庶可望底績乎不然而徒/治漕堤開海口譬如以升斗之甕而欲其容數百斛
 之水未有不横溢四出而不能止者故治黄淮上流/此興化治水之第一䇿也 如臯縣在泰州東南一
 百六十里東至海南至江盖海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州如臯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濵也
 江自黄天蕩入儀真境東至江都歴泰興如皐通州/海門上下五百餘里至料角觜入海其南與丹徒靖
[153-3a]
 江江隂常熟崑山諸縣境相對此揚州境内江海之/大略也有運鹽河九十九灣河小溪河㲼河有芹湖
 六祥符湖有/瀧溪蟠溪其地勢卑下西控漕堤南枕江岸北接
 廟灣之平陸東連沙岡之亘衍四圍髙而中央窪故
 諺有釡底之喻自河道失治六壩長開上河之水竟
 以下河為壑而七州縣之田廬沒為巨浸者久矣
皇上洞悉情形謂上河治則下河自治
指授方略開塞六壩使上流之水不致東注而又開人
 字芒稻等河以達江濬蝦鬚海溝等河以達海既杜
[153-3b]
 其源又洩其流自康熙三十九年迄今七州縣之田
 盡成沃野民舍悉得安居黄童白叟莫不感頌
聖主睿算精詳超越千古云以下俱河防志/
 山陽縣澗河水自興文閘入折而東北七十五里至
 鹽城縣界之劉均溝入馬家蕩由蕩東北一支入蝦
 溝十一里至軋東溝一支入鬚溝十七里至魏家灘
 兩溝㑹流又一支入戛梁河二十里至徐家社亦㑹
 流皆由朦朧鎮入射陽湖經廟灣下海蝦溝鬚溝二
[153-4a]
 河俱康熙四十年挑穵深通共計工長一萬六百七
 十丈
 山陽縣大涇河閘水亦東北入馬家蕩至射陽湖下
 海
 寶應縣子嬰溝閘水流六十里至時堡入郭真湖東
 北由西塘河建陽河至老鸛尖亦㑹蝦鬚戛梁水入
 朦朧河
 髙郵州之界首小閘看花涵洞二閘頭閘等處之水
[153-4b]
 皆由興化縣䕶金蕩至鮑家莊分為二股一由釣魚
 廟至海溝河下海一由中堡莊入太湖東北經北宋
 莊岡門鎮繞鹽城縣城至新洋港下海新洋港一/作信陽港
 興化縣海溝河東流至白駒閘分為三支一支中閘
 一支北閘一支南閘皆經串場河㑹流戚家團牛灣
 河入滷河口歸鬭龍港下海海溝河自鮑家莊至白
 駒閘長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八丈康熙四十年挑穵
 寛深
[153-5a]
 興化縣白塗河水流入草堰閘亦歸鬭龍港下海
 車路河承得勝湖水流入丁溪雙門閘至苦水洋下
 海
 泰州淤溪水經河垜由舀子河亦至苦水洋下海
 江都縣金灣三閘並滾壩之水十八里至人字河分
 小支由蕭家口入艾陵湖正流十八里入芒稻河閘
 下江 鳳凰橋壁虎橋灣頭閘三支之水流至董家
 溝小支下芒稻河正流三里㑹人字河水勢七分入
[153-5b]
 芒稻河三分由運鹽河東流經宜陵鎮抵泰州城又
 東流經江堰鎮海安鎮由律法橋下海
 范公堤一名捍海堰宋天聖間范仲淹監西溪鹽倉
 時所築從廟灣沙浦頭歴鹽城興化泰州如臯至通
 州界止共長五百八十二里沿堤墩臺四十三座閘
 洞八座此堤束内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乃
 濵海一帶之屏障也以上俱河防志/
 范公堤即捍海堤安東志名古淮堤云堤在鹽城二
[153-6a]
 里自東北直抵通泰海門唐大厯中黜陟使李承式
 為淮南節度判官謂海潮漫為鹹滷雖良田必廢請
 自楚州鹽城南抵海陵修築捍海堤綿亘兩州潮汐
 不得浸淫宋天聖中張綸刺泰州專圖修復時范仲
 淹監西溪鹽倉悉力贊之謂當移堤勢而西稍避其
 衝仍疊石以固其外紆斜迤邐如坡形不與水爭天
 聖五年功成因名范公堤長一百四十三里有奇脚
 闊三丈面一丈髙一丈五尺元詹士龍為興化縣尹
[153-6b]
 請發九郡人夫併築十六月/成延亘三百餘里興工
 時掘石一方上刻四大字曰逢詹再修又刻景祐二
 年八月仲淹記九字士龍決志修之卒底成功萬厯
 十年總漕都御史凌雲翼題准修築建洩水涵洞水
 渠一十七處石閘一座用帑金四萬二千四百有奇
 洩捍兩得十五年巡撫都御史楊一魁以黄淮交漲
 而舊閘洩水不及山鹽六邑田沉水底挑濬廟灣射
 陽湖等處河道水有所洩范堤乃固民竈兩利淮安/府志
[153-7a]
 間按揚州府志云宋開寶中王文祐増修後圮天聖/ 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建議更築發運副使張綸上
 其事且自請知泰州以仲淹令興化董/修築之故至今人稱之曰范公堤云
 御史宫夢仁疏理下河海口疏曰黄水視淮水為通
 塞所以捍淮水使耑㑹黄水者髙堰翟壩一帶堤岸
 耳其上流為阜陵洪澤湖淮水於此停蓄堰壩逆之
 西注㑹黄水以滌淤沙下流為白馬諸湖五湖之間
 皆為漕渠要害漕渠自清口對岸入天妃閘南下六
 十里達於山陽折而西南經黄浦八十里達於寶應
[153-7b]
 逾汜水越清水潭百二十里達於髙郵沿邵伯湖堤
 折而西流歴金灣茱萸灣百有十里達於江都又折
 西南十里由三汊河分三𣲖於𤓰洲儀真入江曰裏
 河亦曰上河自茱萸灣閘東南從芒稻河百有十里
 訖於泰州曰鹽河自泰州東西二壩過港口而北百
 四十里為興化稍折而西南八十里為髙郵再折而
 西北百二十里為寶應又折而東北九十里為鹽城
 其間膏腴錯綉阡陌比鄰草蕩鹽場星羅碁布周迴
[153-8a]
 千里祗憑舟楫為往來而出廟灣白駒丁溪諸口入
 海曰下河上下河惟恃一線河堤蜿蜓其間登岸而
 望内如釡底外若建瓴淮揚兩府數十萬之田賦鹺
 利由兹出焉淮揚六七州縣數百萬之户口室廬由
 兹存焉故内開行水支河無慮數十凡以串場達海
 道相絡也人知髙寶邵伯河堤為下河州縣之門户
 髙堰翟壩又上河之籓籬籓籬不固門户因之失守
 固也殊不知昔人云射陽諸湖喉也髙寶諸土田腹
[153-8b]
 也海口尾閭也灌於喉而漲腹所必至者況多其入
 少其出大於口小於尾閭而謂不洚洞滔天也有是
 理哉古今稱善治水者莫如禹禹貢一曰入於海再
 則曰入於海孟子亦曰四海為壑是海之能受水而
 為水所歸也明矣豈歴官河上諸臣獨不見聞而故
 為是泄泄從事乎縁歳久日湮漸積壅塞民之豪有
 力者盤踞其間安土重遷因縁為奸煽惑衆聴謂此
 不可剙而開也開之將不利於商若竈且恐生奸人
[153-9a]
 窺伺固不自今日而多聚訟矣抑思黄淮入海以雲
 梯闗為首稱其淮安廟灣海口以南有新興之匣子
 港鹽城有天妃口石䃮口之新洋港伍估之老人港
 興泰有劉莊之新團河白駒之牛灣河草堰小海之
 苦水洋滷河口丁溪馮家壩之龍鬭港以及車兒浦
 載在志乘舊跡可循而何云剙始也即欲為居人計
 獨不可就附近之地因下而别為澤也至民竈田在
 范公堤内豈海潮所能驟侵又何有於鹹水傷禾澹
[153-9b]
 水傷鹽之説乎況濬而深之煮海者得不負戴而舟
 焉利當不在民後抑海口僅取出水勢不等於大洋
 帆檣難以競渡也此誠萬世永賴之休矣 揚州管
 河通判聶文魁勘沿海閘河詳議曰看得揚屬瀕河
 諸邑惟江都地勢稍髙寶應次之髙郵為中窪泰州
 亞於髙郵興化真如釜底其沿海各場地勢南髙而
 北窪故鹽城又居興化之下流而羣水皆趨東北職
 此由也或謂沿海髙於内地殆不其然大郡各場與
[153-10a]
 髙江地勢略相等察驗水平可見祗因興泰二邑獨
 處窪下故聚水而不能洩自明季迄今數十年來各
 場諸閘圯廢運鹽河到處淤塞西水東注而不知所
 歸則瀰漫民田長為澤國矣故舊制諸閘經畫周詳
 各流分派井井不獨正河寛大即支流旁洩之處口
 面皆闊數丈今已盡成平陸水行地中之謂何尚何
 水利之可言哉 按鹽場閘座原以拒外潮而洩内
 漲故范堤為瀕海金湯即今唯白駒四閘潮水直灌
[153-10b]
 閘門消納利便宜照舊制修復草堰宜稍改閘門迎
 溜他若小海丁溪二閘距潮汐甚逺蓋滄桑易變鹽
 場沙地視昔増綿數十里故潮水不能相應商竈惟
 知蓄水運鹽毎於閘外通潮之處攔築土壩或遇水
 汛盛時即在土壩上另挖深溝引水内灌濁水既停
 淤沙日積遂致閘與河俱廢總因閘在上流無所甚
 繫於蓄洩故也擬將丁溪雙閘改寛數尺移置馮家
 壩之上下里許小海閘姑置另議劉莊場宜添造大
[153-11a]
 團一閘何垜場亦添造一閘於凹子港之上流不必
 定泥沿堤故蹟有失時宜庶竈場不致屢屢築壩而
 河渠可保深洩矣 髙郵土民治下流入海説曰淮
 揚之災自已亥至今二十六年於兹矣民之救死不
 能須臾緩茍治之不得其道曠日持久虚縻帑金重
 勞民力而紛更迄無成功溝中之瘠其能待耶故治
 水在先定其規模而後從事其道不可不亟講也若
 雲梯闗通而河注於海清口導而淮出於河歸仁堤
[153-11b]
 髙堰翟壩築而黄淮不東灌於漕河上流之治兹不
 更贅矣所當講求者則漕河之自淮而南寶應髙郵
 江都間沿堤所新建之滚水壩既連二百餘丈之廣
 洩水於堤以東矣堤東皆山鹽髙寶江興泰之田而
 興鹽則城在焉迤東横截而捍海者又有范公堤然
 則滚壩下之水何以行地中而不至漫溢乎平陸興
 鹽及諸湖之水又何以達范堤而不至留滯於釡中
 范堤之下從何道而出於堤范堤以外經何港而入
[153-12a]
 於海必瞭然悉指諸掌然後治得其道而躋昏墊於
 平成也今試言之堤東之河縱横交錯又有諸湖蕩
 間雜於其中其名目不可勝舉而條理脉絡所貴乎
 分明也治之之法當分為二大支皆從髙郵州治分
 南北始其一將髙郵南六滚閘之下各開支河數里
 使之北入運鹽河南入淥洋湖㑹注於興化之下流
 再將興化原舊支河三股一名車路河迤東由串場
 河直達丁溪海口一名白塗河迤北轉東由串場河
[153-12b]
 直達小海草堰海口一名海溝河亦斜迤東北由串
 場河直達白駒海口則南六滚閘之水行矣其一將
 髙郵北二滚閘之下開子嬰溝舊河從臨澤沙溝由
 串場河下石䃮天妃海口則北滚水閘之水亦行矣
 若夫沿堤各場其出海閘座港口皆有故道可尋也
 試更一一述之一則石䃮天妃二口上受漕河之水
 下為子嬰溝之門户從來洩水甚速載在成書後因
 閉塞涓滴不行於康熈七年
[153-13a]
欽命户/刑二部查出水去路㑹同河督/漕撫各部院親行踏勘
 始開放無阻但一路河道日久淤塞不能迅駛下海
 所宜大加開浚相形造閘一則大團地在劉莊場北
 二十五里即相傳老人港處也舊有石閘一座今廢
 上口攔築土壩其壩下亦通潮水西接串場河之新
 港東由陳家磉韋家竈出鬭龍港之下口入海宜開
 浚建閘一則白駒場舊制南有雙門石閘一座北有
 單門石閘二座現今㣲通潮水其迤東三十里至牛
[153-13b]
 灣河又三十里至梅花樁由梅花樁至洋尚有四十
 餘里苐牛灣河一帶河形淺窄流水不迅必逐段挑
 挖建設閘座方洩水無阻一則草堰場北首有三門
 土閘一座單門石閘一座宜改造其迤東四十里至
 大東河現通舟楫再東去二十里至西團而團下舊
 有土壩今廢其壩外十五里接龍鬭港俱乾涸無水
 宜開濬一則小海場與草堰相連南有石閘一座今
 廢東至小海團五十里舊有土壩又東十二里至萬
[153-14a]
 盈墩雖有河路只深二尺水面寛六七丈以至二丈
 不等惟直去四十里至王家港下海俱係淤塞其水
 漸淺僅深數寸宜開浚一則丁溪場舊有雙門石閘閘
 下河窄水淺不能行舟東去五十里至馮家壩而壩
 下亦有閘座今廢石跡尚存再由沙河小東港從龍
 鬭港下苦水洋共五十里其一路河道水面寛一二
 丈亦間有三四丈其水之淺深僅存尺許亦間有二
 尺以至於光沙無水不等皆宜開浚造閘一則河垜
[153-14b]
 場自車兒埠口四十里至滔子河尚通舟楫惟從朱
 家竈歴董家窩頭至西川家奄地方三十里下苦水
 洋係無水光沙俱宜挑挖添造閘座以上七處海口
 從五路下洋請次第開濬兼造閘壩水大則引水歸
 海水小則閉閘以灌溉民田則范公堤以内之水皆
 由閘至港以入於海矣總之一帶支河并串場河以
 及閘外之海河細詳水勢要槩寛十丈深一丈方洩
 淮黄之水惟髙郵西運鹽河受諸閘之水更為澎湃
[153-15a]
 洶湧必寛二十丈乃洩水甚捷且海口朝夕兩潮潮
 落則六箇時辰水洩潮長則六箇時辰水停若不盡
 開支河則宣洩不迅其應開應浚之處必一槩開廣
 浚深自田可耕而賦可復於 國計民生胥有裨矣
 揚州府志/
 淮揚運河東堤之東一片窪區南北約長三百餘里
 東西約寛二百餘里其間千支百派各有河溝通流
 入海謂之下河下河直東為范公隄范公隄之東為
[153-15b]
 淮南鹽場范公隄之西貼隄有小河一道名為串場
 河淮南鹽商藉此河以撥運引鹽者也此一片窪區
 合而計之不下三十萬頃内極窪之地為仇湖鮑湖
 淤溪湖賈湖喜雀湖平望淥洋廣洋得勝射陽等湖
 約居大半而淮揚兩郡所屬之山陽鹽城寶應髙郵
 興化泰州江都等七州縣田畆約居小半然七州縣
 之間惟興鹽泰三州縣之地全在其中若山寶髙江
 四州縣之地則半在其中約有一半在運河之西而
[153-16a]
 此七州縣地畆之在下河者各又有髙窪之分大抵
 逺河之地稍髙而近湖皆屬窪地遇水則窪地毎毎
 被淹而大旱則河底亦成陸地此其大槩也若夫近
 日情形則較之二十年前又實有異盖二十年前河
 道未壞之時雖運河東隄各閘壩涵洞所洩之水俱
 歸此一片窪區之内而自有千支百派之河溝為之
 分頭下洩迨清水潭等工屢次潰決之後淮黄交注
 大水漫淹者十有餘載水溜之所衝風浪之所擊泥
[153-16b]
 沙停積河埂削平而河溝盡墊矣自今新舊各閘壩
 涵洞之水源源洩下而無通流之溝河為之分洩其
 勢不得不由卑窪之地淹漫而東七州縣之被淹猶
 在也余與陳子天一再四籌度若欲去其弊而收其
 利則莫如上接運河下達海口通長特挑大河數萬
 丈挑河之土即以之堅築沿河兩岸長隄使新舊各
 閘壩涵洞減下之水全歸大河入海而兩岸長隄之
 上仍聴民間多建涵洞小閘以為灌溉之資計議巳
[153-17a]
 定商之靳公靳公即欣然疏請如此工一成不特見
 在額編被淹田畆盡皆可耕而仇鮑射陽等一切諸
 湖俱可變為膏田自然國賦日増而民生日利矣周/
 洽竹岡日記/
 一康熙三十二年十月内部議河道總督于成龍等
 前疏内廟灣同知兼管鹽城海州知州兼管州同等
 語句讀未明應令該同知兼管鹽城海州二州縣河
 務奉
[153-17b]
㫖依議以下海防㕔冊/
 一蝦鬚二溝曩因童家營漫溢淤平雖有戛梁河出
 水淺狹不足宣洩積水故興鹽一帶毎多泛溢康熙
 四十年間於欽奉
上諭事案内總河張鵬翮仰遵
聖訓將蝦鬚二溝淤塞處計長四十餘里估計挑挖寛
 深引水入朦朧河以達於海又箆疏戛梁河西塘河
 東塘河使其通暢特邀
[153-18a]
俞允發帑委員挑疏深通
 一下河為上源湖河各壩受水之區素稱澤國蒙
皇恩宵旰憂勤再三籌畫於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初四
 日特頒
上諭指示方畧令於各壩下開河築堤使減出之水不
 致渙散沖流為害
敕行四院㑹勘確議 題覆估挑四十五年
欽差督修都統孫渣齊帶領分修各官將蝦溝河自馬
[153-18b]
 家蕩山墩起至衞家灘止長五千四百丈並鹽邑境
 内之串場河自便倉起至石䃮口止長六千五百四
 十一丈三尺派委分修各員逐段挑濬深通田是積
 水暢流歸海以上俱海防㕔冊/
 一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日總河于成龍題江南揚
 州府管河通判管轄髙寶江儀四州縣之運河事務
 頗繁更兼興泰如通四州縣下河地方遼闊一員不
 能兼顧且下河已設立運河減水壩又且建閘疏通
[153-19a]
 一切溝血渠堰必得專員豈可置之不問應將下河
 興泰如通并范公堤串場河等處分與揚州府管糧
 通判兼管移駐泰州部議覆奉
㫖著照該督所題行以下俱揚糧河㕔冊/
 一康熙四十年内總河張鵬翮為欽奉
上諭事將髙郵南闗大壩車邏二減水壩改建滚水壩
 而滚水壩下之水由興化安豐鎮至白駒場以達於
 海其海溝河内自鮑家莊至白駒閘止計八十餘里
[153-19b]
 工長一萬四千四百八十七丈地髙水壅亟宜挑浚
 等因具題奉
㫖著照該督所題行
 一康熙四十五年内河院張鵬翮為欽奉
上諭事同漕督撫三院㑹勘 題估挑浚興化縣車路
 河白塗河并興化泰州鹽城縣串場河淤淺處開浚
 深通分洩髙郵減水壩下之水入丁溪草堰白駒閘
 歸海并請發内帑奉
[153-20a]
㫖差部堂孫  等帶領旗漢官員分工挑挖自車路
 河至丁溪閘止工長三千丈又白塗河至草堰閘止
 工長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丈二尺又串場河自泰州
 境内起歴興化至鹽城縣界止工長二萬五千八百
 四十四丈開浚以來迄今髙郵減壩之水悉由車路
 等河歸海以上俱揚糧河㕔冊/
 山鹽興泰諸州縣地皆濵海原無海塘唯藉范公堤
 以禦潮患明季後久不修築殘缺甚多雍正二年七
[153-20b]
 月十八十九等日海嘯漫過范堤傷毁場廬人畜最
 慘雖奉有修築海塘之
恩㫖有司以費繁工大僅循行故事徒滋上下文移往
 復而已鹽城令于本宏以新洋港之石䃮天妃兩口
 為衆水滙歸入海之處毎遇内河水弱則鹽潮灌入
 地成斥鹵春夏之交田疇無水灌溉民飲鹽水苦不
 勝言欲於石䃮口舊有閘處復建一閘其天妃口最
 屬緊要應特設大閘一座更多立斗門以時啓閉不
[153-21a]
 特於田廬民命攸闗更可以稽察鹽徒之私販誠為
 一方之便益也且援引欽奉
上諭内開修築海塘使失業居民藉此傭役工所以資
 糊口諄諄上請乃奉各上司批飭是否可援海塘例
 興修等語恐道旁築舍將來未必能舉行矣再按江
 南通志載胡希舜築鹽城石䃮口記有云諸海口可
 開石䃮口獨不可開語見前萬厯二年運河注中今
 于令上請建閘用啓閉之法亦達權通變之一道也
[153-21b]
 今水學/
 𤓰儀運河自江都三汊河以南經𤓰洲出大江計程
 二十七里又自三汊河以西經儀真出大江計程七
 十二里舊屬揚河通判康熙三十二年改歸江防同
 知管轄以下俱河防志何薈蕞云𤓰洲臨江昔為鎮/有城不知築於 年揚州府志不載唯於古
 蹟條内載江山風月亭在江都縣𤓰洲鎮熊氏建張/翥詩風起西津斷客艘熊家亭子獨憑髙雲移鳥影
 沉江樹雨帶龍腥出海濤開闢自天留壯觀登臨惟/我老英豪放舟擬就金山宿一夜清寒襲錦袍江都
 縣志漫漶僅可辨識者云𤓰洲鎮城在府城南四十/五里東西跨壩周一千五百四十三丈有竒髙二丈
[153-22a]
 有竒中又云乾道四年鎮江都統軍王方直始奉詔/缺二字南北城後廢嘉靖丙辰以倭變復築以後丈
 皆缺别條又載有漕運府今改漕儲道有江防㕔有/磚厰公館 儀真縣在揚州府西南七十五里東至
 江都縣界四十里南至揚子江五里運河即官河/自縣治西南迤東行四十里過烏塔溝入江都界
 自三汊河迤南起至大江口止係江都縣地設閘二
 曰廣恵閘通恵閘
 自三汊河迤南起西至石人頭儀真縣交界止係江
 都縣地計程十一里
 自石人頭江都縣交界起至沙漫洲大江口止係儀
[153-22b]
 真縣地計程六十一里設閘四曰響水閘通濟閘羅
 泗閘攔潮閘 河水至此分流入江江潮吞吐消長
 靡常故兩河皆置閘啓閉行漕然兩岸皆髙阜平田
 曠野無事堤防河底間有淺處毎至冬時行令江儀
 二縣管河官撥夫撈濬而巳以上俱河防志元薈蕞/云真揚牐堰宋 以前
 尚已明洪武十六年兵部尚書單安仁請浚開河道/儀真縣城南重建清江閘一廣恵橋腰閘一南門潮
 閘一以瀦泄水利分濟漕輓上達運河以入揚楚之/境成化十年工部提河郎中郭昇建議置儀真外河
 羅泗通濟響水東闗四閘𢎞治間總督漕運都御史/張敷華建議創攔潮閘閘在羅泗橋西一里楊一清
[153-23a]
 記略曰儀真為漕河歳漕東南粟以供京師多此焉/道盖襟喉最要地也顧漕河諸水至是當入江髙卑
 勢殊河易泄且涸宋嘉定間守臣建白置三牐為蓄/水計尋廢再廢再舉洪武辛亥始即其地築而壩之
 舟上下必車壩乃達不盡剝載則不敢以舉力稍不/齊舟輒壞由是儀真之地舸艫雲委販鬻喧闐罔利
 之徒萍聚而蟻附居貨食力咸壩是賴牐不復講矣/成化甲午巡河郎中郭君昇建議置牐四為東闗為
 響水為中閘為羅泗以通於江一時稱便獨妨罔利/者煽為泄水之説任耳者和之牐送閉不用𢎞治戊
 申朝廷用言者下工部檄郎中施恕相所宜復東闗/羅泗二閘廢響水拓中閘而新之舟復通利焉然江
 濵無閘潮無所瀦上閘既啓注不可遏於是復起洩/水之議漕運總戎郭鋐嘗欲増置瀕江攔潮閘或曰
 江濵多浮沙不果𢎞治已未冬都察院右都御史張/敷華奉敕為巡撫總漕有以攔潮閘之䇿獻者公遂
[153-23b]
 以疏聞既得㫖乃毁言日至而閘愈不用比年以來/漕運遲滯督促之使方爾旁午江河水溢横潰四出
 正徳戊寅春工部主事楊汝珪分司於真始至循行/閘壩召邑父老詢廢置之故審利害之宜而復叅之
 同事者曰吾有以處之矣乃亟修諸閘之崩損及器/體之朽敗者各立亭其側以便休憩然役夫啓上閉
 下俟水緩而進舟舟人不費牽輓坦然中流無異平/水當夏秋景長日可千艘而漕運無阻矣又慮内河
 耗泄乃候潮至洞啓諸閘以受灌注既平而閉之計/其所受足償所泄又舟咸由牐往來轉般之費有司
 供億之需十省八/九而人咸稱便云
 一江防㕔衙門從前並未經管河道康熙三十二年
 總河于成龍題為湖河險汛工長等事案内將𤓰儀
[153-24a]
 河道閘座事務改交江防㕔管理以下俱江防㕔冊/
 一𤓰洲頭四兩閘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内總河王新
 命題為漕白經由要津等事奉
㫖朕前巡幸江南經過儀真地方見水溜閘壞行船艱
難俱宜修理著再議具奏
 一修理儀真閘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内總河王新命
 於漕白經由要津等事案内奉
㫖依議
[153-24b]
 一修理𤓰洲閘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内總河靳輔
 等於漕白經由要津等事案内奉
㫖依議以上俱江防㕔冊/
 修防事宜 凡清水河内塞決於初開之時若舊堤
 原係沙土須將舊堤多下邊埽保䕶堅固次計裹頭
 俟埽臺平穩方可進埽其埽料首重軟草用柴用柳
 埽之初下多用揪頭繩壓之以土俟埽將沉水方可
 簽樁恐樁一釘早則埽不能沉底俟埽將沉底再為
[153-25a]
 套埽至合龍時須兼工急儹庶水不致沖深合龍之
 後髙加柴草勢若馬鞍清水之埽多以土勝清水河/塞決下
 埽/法 凡運河排樁工昔皆鑲以龍尾埽不久則蟄陷
 零落如遇漲發則埽隨水去前經具 題排樁工槩
 用下頭整柴鑲埽庶不致漂淌奉
㫖允行欽遵在案宜久為遵守凡近城市街道人跡踐
 踏之處用排樁鑲柴若運河兩岸無民居者可以不
 釘排樁止用整柴搭鑲下埽逐層壓土堅築更屬省
[153-25b]
 便運河内樁埽工程運河防志決江北江南凡係糧/艘經行之處皆稱 河苐塞 樁埽工程唯江北
 有之故此二/條特見於此
 方聖時序北河紀曰天下大經濟人必天下真讀書
 人以予觀河工之壞往往壞於不學無術之人盖古
 人制度卓有成見確然可守後人不審古人立法之
 意而妄行已私變亂成規及至河工已壞而歸咎於
 河曰河之難治也茍循古人之成法而恪遵之或有
 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者則稍為變通焉而仍不失乎
[153-26a]
 古人之意又何河之不可治哉然非天下真讀書人
 必不能也予故有感而發焉天下真讀書人其平居
 時即以天下為巳任其所讀諸書皆經濟大文章由
 是措之於用又焉有不合者哉潘印川先生曰時勢
 懸隔修防異宜可因則因如不可則急返焉勿以僕
 誤後人後人而復誤後人也若泥古人成法而不達
 時變是又不善讀書者也書曰事不師古無以克永
 世又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在治河者之善㑹之
[153-26b]
 耳居濟一得/
 
 
 
 
 
 
 行水金鑑巻一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