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卷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河水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水/經
 五原西南六十里世謂之石崖城酈注梁廢豐州東/有宜 縣故城
又東逕稒陽城南水/經
 東部都尉治逕河隂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
[002-1b]
 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
 原也西北接對一城葢五原縣之故城也酈注即稒/陽城 稒
 陽塞在稒陽縣西北後漢永元初竇憲出雞鹿塞鄧/鴻出稒陽塞即此城河隂漢屬五原郡元和志敬本
 古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鄭䖍軍録曰時人以張/仁愿河外築三城自古未有敬本城周一萬八百七
 十二步壕塹深峻亦古之堅守賈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又東過臨沃縣南又東枝津出焉又東流石門水南注
水/經
 水出石門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鄣即此山也自鄣
[002-2a]
 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於河酈注在臨沃屬五/原當 稒陽縣西
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水/經
 地理志曰自縣北出石門鄣河水决其西南隅又東
 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於臨沃縣東流七十里北
 溉田南北二十里注於河酈注林五原東部都尉治/在榆 衛廢勝州西南漢
 志稒陽縣北出石門鄣得光禄城太初三年光禄徐/自為出五原塞築亭障西北至盧朐山謂之光禄塞
 即此按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唐置天徳軍元和/志云武川城在軍北三百里後魏六鎮從西第三鎮
 也自北出石門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大路
[002-2b]
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
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河水屈而流白
渠水注之南入楨陵縣西北水/經
 縁胡山歴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南出余以太
 和中為尚書郎從髙祖北廵親所逕涉縣在山南北
 去雲中城一百二十里縣南六十許里有東西大山
 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乖川去之次酈注/ 塞
 泉城在今廢勝州界楨陵即廢東勝州也其故城在/山西平虜衛西北河東岸沙南故城在西岸沙陵漢
[002-3a]
 屬雲中郡縁胡山在今平鹵衛西北黄河西來折而/南流處榆林塞外唐為勝州地經文當云又南逕雲
 中楨陵縣西又南逕沙南縣/東則與酈道元所見者符矣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
間濟有君子之名水/經
 定襄郡漢髙六年置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
 地洛陽大賈齎金貲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
 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
 䘮發冢舉尸資費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予之津長
[002-3b]
 不受事聞於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
 雲中城西南二百餘里酈注西今山西平/鹵衛 有君子濟
又東南左合一水水/經
 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里南而北俗謂之契吳亭其
 水又西流注於河酈/注
又南樹頽水注之水/經
 水出東山西南流逕沃陽縣左合中陵川亂流西南
 與一水合北俗謂之樹頽水酈注尉沃陽漢雁門西/部都 治在今平鹵衛
[002-4a]
 東/南
又南太羅水注之水/經
 水源上承樹頽河南流西轉逕武州縣故城南十三州
 志曰武州縣在善無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
 城水亦藉稱焉又西南流注於河酈注繁武縣故城/在今 峙縣界
又左得湳水口水/經
 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沖
 帝時羌湳狐奴歸化葢其渠帥也又西流歴於吕梁
[002-4b]
 之山而為吕梁洪其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
 壁立千仞河流激盪濤湧波襄雷渀雲洩震天動地
 昔吕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葢大禹所闢以通河也
 司馬彪曰吕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歴山尋河乃
 無遏岨至是乃為河之巨嶮即吕梁矣在離石北以
 東可二百餘里酈注今平鹵衛西有吕梁山湳水口/當在 太原府河曲縣西北天橋峽
 也/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水/經
[002-5a]
 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
 谷東逕其縣南又東逕圁隂縣北東桑谷水注之圁
 水又東逕圁隂南東流注於河酈注圁今米脂縣西/北有 隂故城圁陽
 當在其東北圁音銀史記晉文公/攘戎翟居於圁洛之間即此水
又東端水入焉水/經
 水西出號山山海經曰其山朩多漆椶其草多芎窮
 是多冷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酈/注
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水/經
[002-5b]
 水出上郡諸次山山海經曰諸次之山諸次水出是
 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衆蛇其水東逕榆林塞
 世又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谿舊塞者也自谿
 西去悉榆林之藪矣酈注州上郡即今陜西延安府/綏徳 榆林塞在廢勝州南界
又南湯水注之水/經
 山海經曰水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朩而多硌石下多
 榛楛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酈/注
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水/經
[002-6a]
 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又東黑水入焉
 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橋山昔二世賜
 䝉恬死於此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劒存焉故世
 稱黄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
 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䖏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
 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又東入於河
 酈注故離石縣今永寧州/奢延 城在廢夏州西南
又南陵水注之水/經
[002-6b]
 水出陵川北谿南逕其川西轉入河酈/注
又南得離石水口水/經
 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又南出西轉逕隰
 城縣故城南西流注於河酈注今隰城縣故/城在 孝義縣界
又南過中陽縣西水/經
 中陽縣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濱於河也
 酈注孝中陽縣/即今 義縣界
又過土軍縣西水/經
[002-7a]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皆譌
 偽變矣酈注有今汾州府石/樓縣 土軍縣故城
又南合契水水/經
 傍谿東入窮谷其源也酈/注
又南得大蛇水水/經
 發源谿首西流入河酈/注
又南右納辱水水/經
 山海經曰辱水出於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隂多
[002-7b]
 鐵陽多玉其水東流注於河俗謂之秀延水酈/注
又南過上郡髙奴縣東水/經
 縣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酈注府今/延安 膚
 施縣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漢髙奴縣也
又南蒲川石樓山南逕蒲城東水/經
 即重耳所奔之處也又南歴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
 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
 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酈注在蒲子縣/故城 今隰州
[002-8a]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水/經
 河水南逕北屈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
 風氣蕭瑟習常不止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淮南
 子曰龍門未闢吕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
 無有丘陵髙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黄河之巨阨此石經始
 禹鑿河中潄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
 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
[002-8b]
 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遥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
 深悸魂其水崩浪萬尋縣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
 騰濬波頽疊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
 駟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舍西流注河
 酈注有今吉州北二/十里 北屈故縣
又南得鯉魚水/經
 歴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雅曰鱣鮪也出鞏穴
 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㸃額而還非夫
[002-9a]
 往還之㑹何能便有兹稱乎酈/注
又南羊求水入焉水/經
 東出羊求川西逕北屈縣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
 也酈/注
又南為採桑津水/經
 春秋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狄於採桑是也酈/注
又南過皮氏縣西水/經
 赤水出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石川東入於河酈注/ 今
[002-9b]
 平陽府河津縣/西有皮氏故城
又南合蒲水水/經
 西則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西河隂山縣又東北與
 北溪㑹同為一川東北注河酈注陽隂山縣/今平 府界
又南逕丹水西南水/經
 丹陽山東北逕冶東俗謂之丹陽城城之左右猶有
 遺銅矣其水東北㑹白水口水出丹山東而西北注
 之丹水又東東北入河酈/注
[002-10a]
又南黒水注之水/經
 西出丹山東而東北入於河酈/注
又南至崿谷傍水/經
 東北窮澗水源所導也西南流注於河酈/注
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於河水/經
 昔魏文侯築館洛隂指謂是水也皮氏縣故城在龍
 門東南不得延逕皮氏方届龍門也酈/注
 以今輿地言之河自大積石山東北流逕陜西西寧
[002-10b]
 衛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衛在行都司東/南七百餘里黄
 河西自塞外流入經衛之東南與和州分水州在臨/洮府西一百八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有小積石
 山兩崖如削河流其中西/南去大積石山千餘里又東北逕州北合灕水又
 東北合洮水二水已/見上文又東北逕蘭州西南湟水合浩
 亹水自西來注之州在臨洮府北二百十里黄河去/州二里闞駰所謂金城河也湟水
 自州西一百八十里入河唐書吐蕃傳湟水出蒙谷/扺龍泉與河合河之上流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
 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又東北逕州北夾河有灘宜播五榖/引河灌溉甚為民利
 東北逕金縣北縣在蘭州東九十里/黄河去縣六十里又東北逕靖逺
[002-11a]
 衛北舊名靖虜屬陜西都司本漢鸇隂縣地後漢建/初中趙冲追擊叛羗扵鸇隂河即此衛北有韋
 精山黄河自金縣亂山中來至衛西南百里烏蘭關/漢祖厲縣地也唐置烏蘭縣屬㑹州有黄河堰刺史
 安敬宗所築/以捍河流又東北逕寧夏中衛南衛屬陜西都司/黄河去衛十五
 里地勢稍平河流益盛衛東南一百五十里有鳴沙/城西枕黄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故號鳴沙
 又東北逕靈州所北所在寧夏衛南少西九十里本/漢靈州富平二縣地舊志云黄
 河千里一曲自澆河至故眴巻縣率東/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亦謂之河曲折而北逕寧
 夏衛東南衛屬陜西都司宋為懐逺鎮乾興二年李/徳明城此為興州以居景祐中元昊升為
 興慶府衛西至賀蘭山邉界六十里北至鎮逺闗邉/界二百里東至榆林衛界三百五十里黄河去衛四
[002-11b]
 十里元和志保靜縣西南至靈州六十里本漢富平/縣地賀蘭山在縣西五十三里東望雲山形勢相接
 迤邐向北經靈武縣又西北逕保静縣西又北經懐/逺縣西又北逕定逺城西又東北扺河其扺河之處
 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從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餘里真邉城之巨防山之東河之西有平田
 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也/顧景范云自寧夏以上民多穿渠溉田而寧夏之利
 尤博盖上流勢少緩無溢决之/患且泥沙未甚故引河為宜也又北逕平羅所東舊/名
 平虜在寧夏衛東北一百二十里河去所十五里/賀蘭山在所西六十里鎮逺闗在所北六十里
 北逕榆林衛西出塞逕廢豐州西衛本漢上郡龜兹/縣地金元為米脂
 縣地名榆林莊明正統二年築榆林城天順七年置/榆林衛治焉北至邉牆十里其外皆戰國時雲中九
[002-12a]
 原地也黄河自靈州所横城堡西折而北逕寧夏平/羅入衛界廢豐州城在衛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漢朔
 方郡之廣牧縣後魏為懐朔鎮隋始置豐州治九原/縣明初廢杜佑曰豐州西至黄河百三十里北至黄
 河四十里東北/至黄河八十里折而東逕三受降城南元和志三受/降城景雲三
 年朔方總管張仁愿置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堆神祠突厥將入冦必先詣祠
 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後渡河時突厥黙啜盡衆/西擊突騎施婆葛仁愿奏請乘虗奪取漠南之地於
 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絶其南冦之路從之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雲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
 各四百餘里遥相應接北拓三百餘里於牛頭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
 朔方無復冦掠减鎮兵數萬人顧景范云中城在廢/夏州北八百里西城在廢豐州北八十里東城在廢
[002-12b]
 勝州東北二百里今按東城本漢定襄郡之盛樂縣/後魏嘗都此唐置振武軍元和六年以韓重華為振
 武營田和糴水陸運使重華請募人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種百頃令各就髙為堡東起振武轉而
 西過雲中界極於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際六百餘/里屯堡相望冦來不能為暴人得肆耕其中少可以
 罷漕輓之費朝廷從其議秋果倍收嵗省度/支錢千三百萬見韓愈送重華歸所治序折而南
 逕廢勝州東入塞其東岸則平鹵衛廢勝州城在榆/林衛東北四百
 五十里本漢雲中五原二郡地隋置勝州治榆林縣/元和志云北近榆林即漢之榆林塞雲中故城在縣
 東北四十里東受降城在縣東北八里榆林闗在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自夏州朔方縣流入又經河濵
 縣東十五步闊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濵闗渡處名君/子津杜佑曰勝州東至黄河四十里北至黄河五里
[002-13a]
 西北至黄河二十里平鹵衛在山西大同府西少南/二百四十里明置本漢雁門郡之武州縣隋唐以後
 為朔州地元和志黄河在朔州鄯陽縣西三百里遼/自河西移置勝州於此曰東勝州其故城在今衛西
 北元志云唐徙東受降城於綏逺烽南即今州治也/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衛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冦益
 稀少二十六年城東勝永樂初移就延綏其地遂墟/今按自廢豐州西至廢勝州東黄河三面圍繞之地
 周數千里謂之河套周曰朔方秦曰新秦漢為朔方/郡地隋唐為豐勝二州地明為榆林衛北境自國初
 舍受降而衛東勝已失二面之險其後又撤東勝以/就延綏則外險盡失冦來莫禦天順六年元孽摩囉
 歡阿拉善博囉齊三部始入居河套屢為邉患隆慶/中濟納以諳達内附亦來欵塞因而羈縻之 本朝
 属理藩院榆林新志曰河套之地南扺邉牆北濵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唯黄
[002-13b]
 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灘羊圈渡口為最近云又南逕府谷縣東其東岸
 則河曲縣保徳州府谷在陜西葭州東少北三百四/十里黄河南流逕黄甫川東九里
 入縣界又南逕縣東去縣百步河曲在山西太原府/西北五百二十八里黄河在縣西北府志云自縣東
 北故東勝州境轉而西南流八十里至縣西北平泉/村復轉西流九十里至天橋峽又南流入保徳州界
 偏頭闗在縣東北一百十里東接鴉角山西逼黄河/其地東仰西伏因名偏頭保徳在府西北五百里黄
 河在州西/北一里迤西逕神木縣南又南逕葭州東其東岸
 則興縣神朩在葭州東北一百二十一里黄河去縣/十里葭州在延安府東北五百八十里黄河
 去州一里興縣在太原府岢嵐州西一百五十里黄/河在縣西五十里元和志嵐州合河縣黄河在縣西
[002-14a]
 二里按今興縣西北五十里有合河故城舊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鄰陜西河最狹而於
 神朩渡河/為尤易又南逕吳堡縣東又南逕綏徳州東其東
 岸則臨縣永寧州寧鄉縣吳堡在葭州南八十里黄/河去縣一里綏徳在延安
 府東北三百六十里黄河去州一百二十里無定河/在州城東即古奢延水以潰沙急流深淺不定故名
 臨縣在山西汾州府西北三百里黄河在縣西八十/里永寧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寧鄉在州西南
 五十里黄河並在其西元和志石州平夷縣黄河西/去縣一百四十五里定胡縣黄河去縣西二百步按
 平夷故城即今寧鄉縣治定胡當在永/寧州界永寧本石州明隆慶三年更名又南逕清澗
 縣東又南逕延川縣東又南逕延長縣東其東岸則
[002-14b]
 石樓縣永和縣大寧縣清澗在延安府東北二百三/十五里黄河去縣百里延川
 在府東北二百里黄河去縣四十五里延長在府東/少南百五十里黄河去縣三十五里元和志延州延
 水縣黄河在縣東八里門山縣黄河在縣東三十五/里按延水故城在今府東北一百十里門山故城在
 府東南一百八十里石樓在汾州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黄河在縣西九十里永和在山西平陽府隰州
 西九十里黄河在縣西六十里大寧在州西南九十/五里黄河在縣西六十八里孟門山在縣西南八十
 里與吉/州分山又南逕宜川縣東其東岸則吉州鄉寧縣宜/川
 在延安府東南二百八十里黄河去縣八十里元和/志丹州汾川縣西南至州七十里黄河在縣北七里
 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
[002-15a]
 鼈所不能游汾川故城在今宜川縣東七十里孟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黄河西岸山勢綿延與吉州孟
 門山參差相接即文成故縣西南三十六里河中之/石槽山也吉州在平陽府西二百四十里黄河在州
 西六十里壺口山在州西南七十里鄉寧/在州東南六十里黄河在縣西七十九里又南至韓
 城縣東北龍門山在焉其東岸則河津縣韓城在西/安府同州
 東北二百里黄河去縣十五里龍門山在縣北五十/里河津在平陽府蒲州東北二百里黄河在縣西元
 和志云去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鼈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
 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曝鰓龍門此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所
 經也禹貢錐指徼遼史龍門山石壁對峙髙數百尺/望之若門 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趨海
[002-15b]
 雨則俄頃水踰千仞晴則清淺可涉傳寰宇記龍門/山北有河口畧似龍門而不能通相 鯀所鑿績用
 弗成今名/錯開河
南至於華隂禹/貢
 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孔氏/傳
 河自積石東北流至龍門則折而南流至於華隂則
 折而東流龍門之南華隂之南北即所謂龍門西河
 是也華隂者華山之北此山跨梁豫二州之間其北
 扺西河南則曰華隂也而説者乃謂河之折而東流
[002-16a]
 其兩河之旁有二華故張平子西京賦曰綴以二華
 巨靈屭贔髙堂逺蹠以流河曲厥迹猶存其意蓋謂
 河流至於此華山横其前巨靈擘石分為二華使河
 流出於其間此盖好事者為之也據經但言南至於
 華隂則是河之所經惟在華山之北而已安得出於
 二華之間乎巨靈之説怪妄甚矣孔子之所不語者
 為此也夫尚書/全解
 易氏曰河至龍門縣又南流二百里至陜州陜州之
[002-16b]
 西北對河為華州華隂縣本漢舊縣屬京兆尹太華
 山在縣南八里河經太華之北故曰華隂地接潼闗
 故桃林塞河在闗内衝激關山故名潼關王天與尚/書纂傳
 龍門縣今之河津也北三十里有𤓰谷山堰貞觀十
 年築東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壚渠二十三年縣令長
 孫恕鑿溉田良沃𤱔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馬鞍塢
 渠亦恕所鑿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所以貯渠田入
 轉般至京以省闗東之漕者也此即漢時河東太守
[002-17a]
 番係之策史記河渠書所謂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
 能償種而唐人當日行之竟獲利是以知天下無難
 舉之功存乎其人而已謂後人之事必不能過前人
 不亦誣乎顧炎武/日知録
河水自皮氏/縣西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水/經
 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
 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
 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迹遺功尚存酈注汾汾/水篇 水
[002-17b]
 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大
 陵縣東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又南/過冦爵津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又南過
 楊縣東西南過髙梁邑西又南過平陽縣東又南過/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又西過長修縣南又西
 過皮氏縣南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於河
又南右合畼谷水又南逕梁山原東水/經
 水自谿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東南注於河又南自
 原山東南出至河晉之望也在馮翊夏陽縣之西北
 臨於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晉侯以此問伯宗即
[002-18a]
 是處也春秋榖梁傳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
 日不流召伯尊遇輦者不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所
 以鞭我者其取道逺矣伯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縞
 素率羣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流酈注今夏陽/縣即 韓城
 縣/地
又南崌谷水注之水/經
 水出梁山東南注於河昔韓信之襲魏王豹也以朩
 罌自此渡酈/注
[002-18b]
又南右合陶渠水水/經
 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又南逕髙門南又東南逕華
 池南池在夏陽城西北四里許髙門東去華池三里
 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太史公自叙曰遷生於龍門
 是其墳墟所在矣昔魏文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
 山之固即於此也酈/注
又西徐水注之水/經
 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子夏陵北東入河酈/注
[002-19a]
又南逕子夏石室水/經
 東南北有二石室臨側河崖即子夏廟室也酈注安/今西
 府郃陽縣東/有子夏石室
又南過汾隂縣西水/經
 河水東際汾隂魏土地記曰河東郡北八十里有汾
 隂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睢丘上有后土祠
 封禪書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隂睢丘是也
 又有萬歳宫神爵元年幸萬歳宫東濟大河而神魚
[002-19b]
 舞水矣昔趙簡子沈欒激於此曰吾好聲色而是子
 致之吾好士六年不進一人是過而㸃吾善君子以
 為能譴矣酈注北今平陽府滎/河縣 有汾隂故城
又逕郃陽城東水/經
 故有莘邑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城北有北瀵
 水城南又有瀵水東流東注於河者即郃水也又南
 瀵水入焉水出汾隂縣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
 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則不測俗呼之為瀵魁
[002-20a]
 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與郃陽瀵水夾河中渚
 上又有一瀵水皆相潛通爾雅異出同流為瀵水其
 水西南流歴蒲坂西流注於河酈注東今西安府郃/陽縣 四十里有郃
 陽故/城
又南逕陶城西水/經
 舜陶河濵皇甫士安以為定陶也然陶城在蒲坂城
 北城即舜所都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
 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孟津有陶河之稱盖從此始
[002-20b]
 之南對蒲津關酈注里元和志陶城在臨晉縣北/四十 即今平陽府之臨晉縣也
又南過蒲阪縣西水/經
 地理志縣故蒲也秦始皇東廵見有長阪故加阪也
 皇甫謐曰舜所都也酈注蒲今蒲州東/南有 阪故城
又南逕雷首山西水/經
 山臨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
 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曰蒲阪
 堯都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眇藐非所詳耳酈/注
[002-21a]
又南洓水注之水/經
 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阪分山有夷齊廟山
 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攅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其水
 亦曰雷水也西南流洓水又西南流注於河春秋左
 傳謂之洓川者也酈注山洓水篇洓水出河東間喜/縣東 黍葭谷又西過周陽邑南
 又西南過其縣南又西南過安邑縣西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於張陽池注云洓水又西南逕張陽城
 東又西南属於陂陂分為二東陂世謂之晉/興澤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阪一十五里
又南至華隂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歴船司空與渭水
[002-21b]
水/經
 漢書地理志曰舊京兆郡之屬縣也左丘明國語云
 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脚
 踏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河在關内南流
 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北
 流逕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於河述征記所
 謂潼谷水者也酈注名元和志云闗西一里有潼水/因以 闗渭水篇渭水出隴西首陽
 縣渭谷亭南鳥䑕山又北過襄武縣北又東過獂道/縣南又東過冀縣北又東過上邽縣又東過陳倉縣
[002-22a]
 西又東逕武功縣北又東芒水從南來流注之渭水/又東過槐里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渭水又東
 北逕黄山宫南就水注之渭水又東合田谿水渭水/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又東合甘水又東豐水從南
 來注之渭水又東北與鎬水合渭水又東北逕渭城/南而沉水注之又東過長安縣北渭水又東與沉水
 枝津合渭水又逕長安城北又東過鄭縣北又東過/華隂縣北又東過覇陵縣北覇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東入於河注云春秋之渭汭也水㑹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今華隂縣東北五
 十里有船/司空故城
 黄河自鹽澤西來暨達潼闗其面勢所向凡四大折
 或與北狄分境或當北狄來路其初一折由積石而
[002-22b]
 逕湟中則鄯蘭也是一折也及至靈州西南遂轉北
 而行凡千餘里比河西岸即為凉肅甘沙四郡是又
 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豐州則又轉而
 東流故豐州北面正拄大河是又一折也豐州之東
 為榆林北境固抵大河而河從此州之東又轉而南
 故勝州北東兩面皆抵大河也自此而往直至潼闗
 皆是河南矣此又一折也程大昌北/邉備對
 以今輿地言之河自韓城縣龍門山南流與汾水合
[002-23a]
 縣志云河自龍門而南距郃陽/不百里河壖多客土遇潦輙潰又南逕郃陽縣東其
 東岸則滎河縣臨晉縣郃陽在陜西同州東北一百/十里黄河去縣四十里滎河
 在山西蒲州東北一百二十里黄河舊在縣西五里/明時漸徙而東正徳二年遂至城下今去縣僅七十
 步臨晉在州東北七十/里黄河在縣西三十里又南逕朝邑縣東又南至華
 隂縣東北與渭水合其東岸則蒲州朝邑在同州東/三十里黄河去
 縣二十八里有臨晉闗華隂在華州東七十里黄河/去縣九十里蒲州在平陽府西南四百五十里黄河
 舊在州西蒲津門外明萬歴八年河决東齧城闉甃/石岸以障之今漸徙而西去城十餘里有蒲津闗與
 臨晉闗夾/河相對又南逕雷首山西至潼闗衛北衛在陜西/都司東明
[002-23b]
 析華隂地置西至華隂縣界一里黄河在衛北一里/潼闗故城在衛東南四里左傳所謂桃林之塞元和
 志云自靈寳縣以/西至潼闗皆是折而東是為河曲春秋文公十二/年秦晉戰於河
 曲即/此地此河水南至華隂之所經雍州文所稱龍門西
 河者也禹貢/錐指
 
 
 
 行水金鑑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