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59-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五十九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邳睢靈三州縣黄河北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宿
 遷縣交界直河口止計程八十二里零係邳州境薈/蕞
 云州在淮安北四百五十里州志云黄河舊繞半戈/山北崇禎末改流羊山之南水勢散漫沙墊底髙於
 是青墩營張家灣大壩等處屢報口決而邳歲受河/患 本朝康熙七年河水泛溢全城盡没自此積為
[059-1b]
天巨浸已已春問民疾苦允邳民前奏發帑金四萬三/ 子南巡所在
 千兩改建州城於艾山艾山之前為小山山下為城/黄河在舊城南自彭城歴吕梁由睢寧界至五工頭
 迤東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皁河抵宿遷縣界清水/河即舊黄河南岸属睢寧北岸属邳州順治初塘池
 壩塞始由今河而清水河猶存其跡在舊城䕶城堤/南董家堂北是也 河防雜説云邳州南去離城五
 里許有小山一座髙不過十丈然係礓石最為堅硬/名曰象山其山原在大河南岸前此河直之時離山
 尚逺近年上流河勢逐漸南徙大溜直搗山根山堅/而硬不能衝塌竟成兠水之形水原向東南而行因
 被山阻反折而往西北以致上流南岸既生戴家樓/一險而下流北岸又生塘池大壩一險上年於塘池
 大壩之下又生羊山寺前一險費料甚多究皆象山/兠水之所致也仍須於南岸使之暢流其險自然稍
[059-2a]
 平矣然邳州治城在黄河北岸緊臨大河向稱富庶/之區 地勢甚窪是以康熙七年河流泛漲全城䧟
 於水底廬室盡漂田畝俱浸人民四散僅存一二百/家棲息䕶城堤上隄外里許有埽工一帶通長五百
 七十餘丈所謂董家堂險汛也自十八年以來西堵/花山決口北築唐宋山并運河堤工于是州城附近
 方四五十里約有田數千頃皆可耕種但董家堂埽/臺卑矮埽臺之内又係積水深坑取土一擔往返數
 里每夫窮日之力不過挑土十餘擔二十一年伏秋/岌岌有漫潰之勢二十二年春夏兩季竭盡人力僅
 僅加髙二尺而伏秋之水亦復加長二尺又㡬幾漫/溢百計搶救方保無虞此亦當設法加幇以防非常
 也岸黄河自睢寧南岸韓家莊折而向北直搗邳州/北 五工頭堤工遂成險汛其來已久此工長二百
 餘丈歲歲修防與/董家堂相等也黄河南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
[059-2b]
 睢寧縣薈蕞云在淮安府西三百九十里黄河自縣/西北七十里自徐州界入縣境睢水自宿州
 靈璧東流而下入睢寧界厯孟山潼郡至子仙鎮經/堽頭過廟灣繞縣治後再東抵髙作耿車而盡於小
 河口入黄河自天啓二年崇禎二年黄河衝決故道/遂湮今小河自孟山東下歴縣治南界由找溝而東
 南入祠堂湖口俗之所謂小河者即昔睢水也泗水/合沂水歴睢治經小邳入於淮所傳沂泗交流是也
 後因黄河南徙遂合為一/而沂泗之名亦不存矣交界衞工頭止計程二十
 二里零係靈璧縣境薈蕞云在鳳陽府東一百二十/里有磬石山禹貢泗濱浮磬即
 此北為黄河與睢寧縣接界河防雜説云靈璧堤工/在在窪區從前每多漫缺大為歸仁堤髙家堰清水
 潭等工之害康熙二十二年大漲堤頂僅髙水面一/二尺有竒不等且萬頃汪洋風浪不時大為可畏亦
[059-3a]
 須一律加髙約以六尺為度并加僉排樁庶可禦風/浪而無虞矣 靳文襄公治河書云自徐州界房村
 起至睢寧界賈家灣止三十里地勢甚卑而張寒二/堡尤窪下形兠灣築堤輒圮蓋地窪則水積形兠則
 囊水也而風濤難禦因於瀕河髙處築子堤一道直/接峰山以暫□漫溢而於子堤之内大堤之外開小
 河一道於清涼寺建涵洞數聯以引黄計十年之後/窪地皆可淤髙此後堤工既易築亦易保矣然涵洞
 雖建必須着兵夫常川看守修其圮壞通其壅積以/放黄入淤否則洞亦空建或以此地去十數里可無
 大虞然地卑易衝民田/交錯司河者能無慮乎上自靈璧縣交界衞工頭起
 下至宿遷縣交界古堤頭止計程一百里零係睢寧
 縣境設有邳睢靈璧河務同知一員管理修防其汛
[059-3b]
 三曰靈璧縣汛睢寧縣汛邳州汛
 靈璧縣汛自徐州交界起至睢寧縣交界衞工頭止
 縷堤長三千九百四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築
 自徐州交界撑堤起至龍虎山止臨河子堤長二千
 六百八十四丈内接徐州子堤長七百七十四丈係
 民築其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二十四年修築徐靈
 交界處縷堤與子堤不同縷堤在謝家樓之西子堤
 在墨家口之西
[059-4a]
 墨家口工康熙三十年舊堤塌斷復築小堰猶恐卑
 薄不足以捍禦口西有民築撑堤一道長一百一十
 六丈康熙四十年令河兵加幇以防墨家口出水不
 致倒灌張寒二堡張寒二堡即在謝家口地方最為
 窪下向來常常漫缺者也
 睢寧縣汛自衞工頭起至峰山四閘止縷堤長一千
 三百四十五丈康熙十七年創築内自龍虎山至峰
 山共閘四座康熙二十四年建以洩異漲之水流入
[059-4b]
 孟山等湖河防雜説云睢寧縣黄河南岸舊有遙堤/卑矮不堪而清水口一帶内係窪區而外
 有積水如黄河風浪搏擊最為危險歲修之費每苦/不資康熙十八年於峰山龍虎山上下創築縷堤數
 千丈包清水口積水於堤内然後挖開舊遙堤撤乾/積水變成膏田數百頃睢民賴之今則全河歸故新
 築縷堤尚属卑矮亦當/按水跡一律加髙也
 自峰山四閘起至武官營止縷堤長三千三百一十
 一丈三尺康熙十七年創築上兩堤内有遙堤長三
 千二百五十丈今廢
 武官營子堤長七百四丈康熙二十四年舊縷堤塌
[059-5a]
 斷復創築
 武官營大月堤長三千一百三十四丈康熙二十四
 年修築康熙三十年間武官營險極曽於月堤之中
 又築重堰未竣而北岸沙灘開穵引河告成河流北
 徙其工遂廢
 自武官營起經朱家樓王家堂至余家堂止縷堤長
 二千四百二十三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築
 朱家樓前格堤長五百三十五丈康熙二十四年創
[059-5b]
 築
 王家堂歲修險工長三百一十一丈五尺康熙三十
 八年秋漫缺七十四丈賠修新堤卑薄三十九年
 題明動帑重修又撥令河兵於漫口西頭建挑水壩
 一座東頭建迎水壩一座不使水衝新堤又幇築兩
 壩埽臺共長五十五丈加寛二丈始足防禦
 王家堂舊月堤長一千六百丈前被水衝殘康熙三
 十九年撥令河兵修築
[059-6a]
 自余家堂起至戴家樓止縷堤長一千九百丈康熙
 二十三年修築
 戴家樓歲修險工長三百四十丈舊有月堤長五百
 九十三丈康熙三十八年加幇北段二百五十五丈
 又另築南段長八百四十丈自戴家樓起至韓家莊
 止縷堤長二千八十二丈康熙二十二年修築 韓
 家莊月堤長一千一百一十丈康熙十七年創築河/防
 雜説云戴家樓一帶大河去堤原逺乃近年逐漸南/徙竟成極大險工今須用長樁大埽徹底裹䕶又須
[059-6b]
 多築壩臺迎溜抵禦始保無虞堤自董家堂折而歸/南至睢寧南岸之韓家莊河離 根原不過數十丈
 上流花山決口未堵之前大河水勢緩而且少是以/未遽成險及康熈十九年花山堵塞全河歸故水急
 溜大直搗堤根彼時飛集料物儧下大埽隨機鑲套/始得保固今巳成最險之工必須歲歲修防無一勞
 永逸之策也而韓家莊月堤一千一百十丈蓋縁全/河大溜頂衝 來勢甚勇悍不得不築月堤以障之
 又上自韓家莊埽工東頭起下至宿遷縣界止堤工/長六千一百九十餘丈此係民工甚属卑矮必須加
 幇以防/異漲
 自韓家莊起至古堤頭宿遷縣界止縷堤長六千一
 百四十一丈五尺康煕二十三年修築靳文襄公治/河書云睢寧
[059-7a]
 之境盡於南岸險工三一曰王家堂一曰戴家樓一/曰羊山寺河自鯉魚山峰山兩崖中建瓴而下南北
 衝突三處/皆頂衝也
 邳州汛自徐州界起至廟山止縷堤長二百二十三
 丈康熙十七年創築内有舊格堤
 自綿山起至拐山止格堤長二百一十九丈康熙十
 七年創築
 馬家山格堤長一百九十五丈康熙十七年創築
 自劉家寨起至劉家店止縷堤長三百四十丈康熙
[059-7b]
 十七年創築
 自豐山起至青羊山止縷堤長一百八十三丈五尺
 康熙十七年創築
 自青羊山起至塘池舊遙堤中間止縷堤長一千八
 百六十二丈康熙十七年創築自青羊山至舊遙堤
 頭有堤今廢
 塘池搶修險工長九十一丈栁園頭搶修險工長七
 十四丈兩工相連共長一百六十五丈 塘池月堤
[059-8a]
 長四百一丈康熙三十六年創築
 自塘池起至羊山寺前止縷堤長四百九十二丈康
 熙十七年修築 羊山寺前歲修險工長二百七十
 八丈
 自舊遙堤中間起至羊山寺西止遙堤長五百二十
 一丈康熙十七年創築羊山至半戈山有堤今廢
 自羊山寺前起至董家堂頭壩止縷堤長一百一十
 四丈康熙十七年修築羊山寺東有格堤格堤南頭
[059-8b]
 又有横堤今俱廢
 自董家堂頭壩起至馬船幇止歲修險工長六百二
 十一丈
 自馬船幇起經宋家莊至五工頭止縷堤長一千一
 百九十二丈五尺康熙十七年修築 邳睢㕔署前
 有撑堤長九十八丈康熙十七年創築今居民鱗集
 巳為街市又自邳睢㕔署前起至五工頭西止有堤
 又自前堤中間起至戚字堡月堤頭止有舊遙堤今
[059-9a]
 俱廢
 宋家莊搶修險工長九十八丈
 自五工頭起經戚字堡至舊遙堤頭止縷堤長八百
 四十五丈康熙十七年修築
 戚字堡歲修險工長一百一十九丈康熙四十年置
 鐵犀一座於工上鎮水
 戚字堡險工因對岸沙灘日長逼溜頂衝康熙四十
 年遵
[059-9b]
㫖取直於南岸開穵引河長五百七十丈分殺水勢今
 巳成河
 戚字堡西撑堤長七十八丈康熙三十八年創築又
 月堤長四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將舊遙堤改修
 戚字堡東有舊遙堤今廢
 自舊遙堤頭起至沈家堂止縷堤長九百五丈康熙
 十七年創築
 自沈家堂起經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至直河口宿
[059-10a]
 遷縣界止縷堤長二千四百五十三丈九尺康熙十
 九年創築
 青墩營搶修險工長七十七丈姚家莊歳修險工長
 一百三丈三官廟歳修險工長二百二十二丈三工
 相連共長四百六丈 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三工
 埽臺康熙三十八年雖經修築長三百八十八丈頂
 僅寛三丈三四尺四十年撥河兵重修新舊頂共寛
 六丈有餘足資捍禦 青墩營姚家莊三官廟共月
[059-10b]
 堤長六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六年創築靳文襄公治/河書云邳州
 之境盡於北岸險工四曰塘池大壩曰羊山寺曰董/家堂州既去舊治移寓城南堤其南里許即董家堂
 乃剥膚之虞也曰五工頭在治東南五河防雜説云/邳州北岸隄工因有險汛相隔分為 段第一段工
 上自徐州界起下至鯉魚山止計長八百三十餘丈/第二段工上自鯉魚山起下至塘池險工止共長三
 千六百七十餘丈第三段工上自塘池險埽工迤東/新堤頭起下歴羊山寺至董家塘埽工西頭止共長
 五百七十餘丈第四段工上自董家塘埽工東格堤/起下至五工頭埽工西頭止共長九百九十餘丈第
 五段工上自五工頭埽工東頭起厯青墩營至宿遷/工界止共長四千二百三十餘丈皆係康熙十七八
 兩年動帑新築之工十九年以前大河去堤甚逺至/二十年忽然北徙直衝堤根況其中地勢甚窪半為
[059-11a]
 鍾水之區乘風撞擊設或破堤而過則黄流隨躡其/後為害不可勝言所以年來屢用順埽百計䕶堤頗
 為費料也今須於頂衝要處多築壩臺埽工要處並/簽排樁餘俱加築髙厚設遇意外之漲有備無患矣
 又於徐州界起至廟山止綿山起至拐山止各築格/堤一道此兩處皆係山澗深溝設或縷堤有失則建
 瓴之勢北瀉堪虞也又於羊山寺東至西築遙堤一/道防其北流羊山寺南築格堤一道障其東注如此
 不惟邳州民社可安而/邳宿運河亦保無虞矣
 宿遷縣薈蕞云在江南淮安府西二百四十里有馬/陵山去舊治北二里其山髙聳為一邑雄觀
 水本朝縂河靳輔大興河工鑿山洩七十二道山河/ 設橋於上以通行人舊治西北一里曰靈傑山馬
 陵之餘脉也前阻黄河濟汶沂泗諸水合流自直河/入境經流小河以㑹黄河自古城入桃源縣界有侍
[059-11b]
 邱湖周圍三十餘里水由草狼溝入/河有上泊水湖由武家溝入黄河黄河南岸上自
 睢寧縣交界古堤頭起下至桃源縣交界白洋河鈔
 闗口止計程六十三里北岸自邳州交界起至張莊
 運口止又自吳家墩起至桃源縣交界止計程共七
 十八里屬宿虹河務同知管轄其汛四南岸曰蔡家
 樓汛陳家道口汛北岸曰攔黄壩汛大古城汛
 蔡家樓汛自睢寧縣交界起至徐家灣西張王廟止
 縷堤長六千三百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059-12a]
 蔡家樓歳修險工老堤頭歳修險工二工相連共長
 三百五十丈
 彭家堡歳修險工長一百四十二丈
 蔡家樓墩郎廟月堤長二百九十五丈老堤頭月堤
 長四百三十九丈彭家堡月堤長八百七十五丈俱
 康熙十八年創築又三工總大月堤長二千一百九
 十六丈五尺三十八年創築
 陳家道口汛自張王廟起至桃源縣交界止縷堤長
[059-12b]
 五千一百一十七丈九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徐家灣龍門搶修險工 臨河堤長一千二十一丈
 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陳家道口歳修險工舊長九十一丈五尺又坍塌河
 崖二十五丈共長一百一十六丈五尺
 陳家道口月堤長九百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創築
 攔黄壩汛自邳州交界起至張莊運口止縷堤長五
 千九百一十六丈
[059-13a]
 自邳州交界起至皁河石磡迤西止縷堤長二千四
 百八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朱家莊舊險工今河溜南徙堤外沙淤停修
 朱家莊月堤長五百二十三丈一尺康熙三十六年
 修築
 皁河攔黄壩西堤長二百四十九丈六尺康熙三十
 八年修築攔黄壩臨河堤長三十六丈五尺三十六
 年修築内歳修險工舊長八十四丈五尺新生七丈
[059-13b]
 五尺
 攔黄壩東堤長二百二十九丈三尺五寸康熙三十
 六年修築
 攔黄壩迤裏攔運河堤一道長三十九丈康熙三十
 六年創築
 自攔黄壩東堤起至張莊運口止縷堤長三千四百
 三十一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築
 大古城汛自宿遷縣西門呉家墩起至桃源縣交界
[059-14a]
 大古城止縷堤長八千一百五十八丈五尺康熙九
 年創築
 蕭家渡舊決口戧堤長八十五丈康熙三十六年幇
 築
 朱家堂舊減水壩基長一百一十三丈四尺康熙三
 十六年拆壩創築
 楊家莊舊決口戧堤長七十八丈康熙三十六年幇
 築河防雜説云黄河自宿遷以下旁洩方有入海之/途而自宿遷至清河縣黄淮交㑹之處計程一百
[059-14b]
 八十里其間舊堤未嘗不髙也祗因河底屢墊故河/灘亦隨之墊髙河灘既巳墊髙則堤工每被淤没是
 以覺其低耳然従堤外河灘而觀則覺其低而由堤/内民地而觀則巍然髙峻外髙内窪故凡有漫決即
 成建瓴之勢理固然矣此一百八十里堤工迤北之/地在宿遷不過十分之三桃源約有十分之五清河
 約有十分之七沭陽海州則全在其中此各州縣地/畝原極卑窪非地窪也河髙而祗覺其窪也故每遇
 堤工潰決一次則民地亦漸漸淤髙楊家莊未決之/前止有桃源北岸之地被新莊口七里溝黄家觜等
 各決口之水淤髙其自徐昇壩迤西十里許起厯崔/鎮古城楊家莊朱家堂蕭家渡以至宿遷計程一百
 里近堤一帶全係水田不可以耕而逺堤去處亦莫/不低窪停水自楊家莊潰決之後大溜經行四載有
 餘朱家堂以下俱行墊髙朱家堂以上十餘里尚属/卑窪迨蕭家渡一決而宿遷附近亦俱墊髙總之前
[059-15a]
 此水田今則皆成髙亢之區其減水壩分洩之水自/有河形流歸大海不致淹田且再經數年之後凡有
 未墊之窪地亦可逐漸淤髙此所以楊家莊埽工一/百六十餘丈蕭家渡埽工九十餘丈不可不堵築堅
 固/也
 温州廟舊減水壩基長三百二十七丈五尺康熙三
 十八年修築
 河北鎮下灣搶修險工 挑水壩三道其第一第二
 道康熙三十六年築第三道四十年築第二第三道
 俱搶修 河北鎮險工戧堤長二百三十六丈八尺
[059-15b]
 康熙三十六年幇築 河北鎮月堤長九百七十八
 丈八尺康熙三十八年創築
 自卓家莊起至大古城桃源縣交界止縷堤長一千
 六百二十六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築
 大古城歳修險工長一百一十四丈
 宿遷黄河北岸上自張莊運口起下至矮堤頭止計
 程一十一里屬宿桃中河通判管轄
 臨黄縷堤自張莊運口起至駱馬湖口西裹頭止長
[059-16a]
 一千九十一丈五尺又自駱馬湖口東裹頭起至攔
 馬湖砂礓觜迤上矮堤頭止長九百八十三丈二尺
 俱康熙三十八年捐工人員承修薈蕞云府縣志駱/馬湖去宿遷治西
 北十里由董家溝陳瑤溝以入運河九河防雜説云/自宿遷縣城西北起一帶連山約行 百里至山東
 厯城縣地始見平陽再西北二百里至徳州城南名/黄河涯乃宋朝以前老黄河故道也黄河北行則必
 過厯城西北南行則必出宿遷東南然後有歸海之/路自宋神宗十四年黄河南徙由汴河東南奪淮入
 海歴今六百餘載矣北道壅塞多年盡成田廬久已/不可復問至今日而求黄河之故道即㑹淮入海之
 道也但黄河自星宿海𤼵源其派原大益以山陜河/南萬山之水合流而來每至不可測量従前雖百計
[059-16b]
 隄防而隄髙水亦髙常被漫潰一經漫潰則水盡旁/洩正河淤墊運道不通矣是以為今之計不得不建
 減水壩以洩其非常之勢俾保隄工以全運道而衞/民生也然上流碭山之毛城鋪徐州之大谷山邳州
 運河之萬家莊馬莊集以及猫兒窩之各減水壩不/過暫分其怒漲之勢其水仍歸黄河若徑洩入海之
 壩則自攔馬湖始康熙二十二年伏秋異漲皆賴此/壩宣洩得以保全各處堤工其所洩之水俱入宿遷
 侍邱湖歸楊家莊決口迤下舊河形内東北入海至/此壩先則清黄並洩自黄水消落河邊挂口㫁流止
 洩駱馬河清水壩係五座内兩傍髙底減水之地計/寛一百八十餘丈中央深河洩水之地計寛十八丈
 葢為蕭家渡初合龍門求其分洩故用此中央之深/河也今蕭家渡合龍巳經一載下流黄河俱經漸加
 寛深不必更留深河相度籌維將中流挑土實填另/於兩旁添造髙底橋壩一百丈以待他日異漲可也
[059-17a]
 駱馬湖口竹絡石壩一座康熙四十年 題准修建
 駱馬湖口迤東臨黄外口險工搶修
 臨黄外口迤東石閘一座康熙三十九年修建
 石閘迤東攔河大壩長十六丈康熙三十七年築靳/文
 襄公治河書云宿遷南岸險工四一曰蔡家樓一曰/彭家堡一曰徐家灣一曰白洋河草壩北岸險工三
 一曰朱家堂一曰楊家莊大壩并逼水壩一曰古城/諸險之中朱家堂逼近運河尤為險要 河防雜説
 云康熙十六年以前黄河大溜緊貼宿遷南岸白洋/河鎮市而行是年楊家莊潰決今河北瀉勢不可遏
 從此歴年以來每多水患若一面改挑引河又築大/磯觜埽壩臺一座逼水全歸引河而白洋河鎮自無
[059-17b]
 水患但此壩濱臨大河欲保無虞又須築格/堤一道約長七八十丈此亦工之不可緩者
 歸仁堤在宿遷縣黄河南十六里始於明嘉靖間所
 以捍睢水湖水及黄水使不得南㑹於淮而又遏睢
 水薈蕞云括地志睢水首受浚儀縣浪蕩渠水東經/臨慮縣入泗 今一統志稿曰睢水汴水之支流
 也今自河南陳留縣東北與汴河分流經永城縣南/而入徐州碭山縣界下流至邳州宿遷縣東南而會
 於泗謂之泗口亦曰小河口以睢水亦兼小河之名/也漢志睢水歴郡行四千三百六十里今經流多為
 大河所奪按河南通志開封府下睢水在陳留縣東/北四十里又名堤河合小黄河東流經杞睢寧陵達
 於徐彰徳府下睢水在夏邑縣南二里經永城縣合/沙白二水達於宿州宿州志云睢河在州北二十里
[059-18a]
 源出河南夏邑白河東流經州之符離㑹泗水/入淮夏邑與永城接壤然則睢水無二源也湖水
 使之并入黄河助其衝刷也歴年堤工廢棄不修致
 祠堂湖一帶連決七口盡諸水而注之淮河以為髙
 堰害幸我
皇上審悉形勢知其緊要
詔令興修堤工既完又開引河引諸水至桃源老堤頭
 出以達於黄又慮黄水消長靡常於歸仁堤建閘三
 座於老堤頭建閘二座黄水大則閉老堤頭閘開歸
[059-18b]
 仁堤閘以放水入淮黄水小即閉歸仁堤閘開老堤
 頭閘以引水刷黄節宣有制可以垂久逺而無弊矣
 舊屬宿虹同知管轄今新開引河在桃源境者屬桃
 源同知管轄
 歸仁集西烏鴉嶺土堤上自虹縣属鳳/陽府交界起下至
 歸仁集石工頭止計長五百九丈康熙三十八年修
 築
 歸仁堤舊石工上自歸仁集起下至五堡格堤頭止
[059-19a]
 計長三千八十八丈六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砌其内
 土堤四十一年重修
 五堡迤上雙金門閘三座西曰利仁東曰歸仁中曰
 安仁俱康熙三十九年建五堡舊減水壩於二十三
 年被水衝決四十一年堵塞
 歸仁石工東舊堤上自五堡起下至桃源縣交界止
 長三千七百五十七丈康熙三十九年修築内自五
 堡迤下起至九龍廟止石工長一千一百丈三十九
[059-19b]
 年創砌其下自九龍廟起至桃源縣界止即作新開
 引河之南岸東水堤 格堤自五堡起至便民閘止
 長二千七百二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築便民閘
 係十九年建
 引河自九龍廟起至桃源縣境老堤頭黄河邊止計
 長三千七百丈四尺五寸在宿遷境長三百五十七
 丈七尺五寸在桃源境長三千三百四十二丈七尺
 康熙三十九年挑穵
[059-20a]
 桃源境引河南岸束水堤接宿遷堤起至老堤頭黄
 河邊止長一千四百六十二丈康熙三十九年創築
  引河北岸束水堤自格堤三堡起至桃源縣黄河
 邊止計長三千七百七十六丈七尺在宿遷境長六
 百八十三丈康熙三十九年創築在桃源境長三千
 九十三丈七尺内五百九十五丈係舊堤重修其二
 千四百九十八丈七尺係創築
 宿遷境北㟁東水堤内小石閘一座通運料小河之
[059-20b]
 水康熙四十一年建
 桃源境老堤頭出水閘一座曰祥符閘又月河小閘
 一座曰五瑞閘俱康熙三十九年建月河長九十六
 丈九尺三十九年開穵
 引河口門束水横堤長四十丈内草壩一座俱康熙
 三十九年建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
上諭看圖内將歸仁堤便民閘等口俱已堵塞其毛城
[059-21a]
鋪以下各口尚未堵塞即將此處堵閉則毛城鋪等口
所出之水由何處洩去必致於散漫各處民受大害所
闗甚屬緊要此處宜速籌一䇿 三十九年九月初十
 日總河張鵬翮摺奏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
上諭云云到前河臣于成龍查勘於四堡穵引河由胡
 家溝出黄水尚未估計臣到任後率同部員㕔縣等
 官相度形勢胡家溝迤東地勢頗髙恐引水不暢且
 地係沙土難以建閘復於八月初十二十四等日率
[059-21b]
 同道㕔等官再加查勘挑穵引河之處在於涵洞口
 起至老堤頭迤東出黄河地勢低窪打量水平黄河
 崕地平比黄河水面髙五尺五寸縷堤外地平比堤
 裏地平髙三尺舊河崕地平比舊河水面髙一尺七
 寸四分通平牽筭湖水比黄水髙七寸六分自涵洞
 口起至黄河邊止共長四千八百五十丈四尺内自
 涵洞起至九龍廟止見有舊河一道計長一千二十
 七丈九尺河身深窪不必挑浚唯有舊河起至黄河
[059-22a]
 邊止應挑引河長三千八百二十二丈五尺估挑面
 寛十丈底寛四丈深八九尺一丈不等應於黄河縷
 堤出水之處建造石閘又於臨河之處建築草壩隨
 時啓閉以防黄河倒灌再加歸仁堤五堡建磯心石
 閘若遇黄水異漲則閉黄河縷堤之閘將此五堡之
 閘開放以洩湖水不致漲裂堤身於引河南北兩岸
 築束水堤並補築九龍廟舊堤缺口七處加砌石工
 使水不致旁溢如此引河開成則洩歸仁堤之水出
[059-22b]
 黄河可以衝刷河身可以保䕶民間田廬不致淹没
 又使此水不盡歸洪澤湖可以減髙堰水勢但事闗
 𦂳要工程約需錢糧二十九萬餘兩微臣不敢擅便
 伏乞
聖裁奉
㫖此事曽屢經面諭于成龍最為緊要乃于成龍性偏
未行詳看遷延時日以至於今觀張鵬翮所奏甚為合
理此事所闗至要著九卿詹事科道㑹同速行詳議具
[059-23a]
奏趁今年黄河水小之時興工毋誤圗并發 九卿㑹
 議具覆奉
㫖依議速行以上俱張文/端治河書
 史奭歸仁堤考曰歸仁堤控黄淮界桃宿與髙堰相/表裏盖髙堰為淮揚之長城而歸仁堤又髙堰之屏
 障也其上流來源自徐溪口歴蕭縣靈璧等處二百/餘里合永堌姬村湖水由宿遷之符離溝經邳之睢
 河而匯於埠子白鹿等湖從白洋河東西兩溝入黄/河黄之泥沙得此而汰故俗亦名汰黄堤河防一覽
 謂本堤所以捍禦黄水睢水湖水使不得南射泗州/並攻髙堰而又遏睢水湖水併入黄河益助衝刷關
 係最重大然其槖籥則又在小河口之通塞蓋小河/通則睢湖諸水徑入黄河而歸仁之水減半其籓籬
[059-23b]
 則又在耿車時兒灘一帶之堤蓋此堤髙厚堅固則/睢水不得漫入埠子等湖而河常通矣故上自髙原
 下至時灘皆當接築長堤歳加修守蓋修守此堤即/所以守歸仁也況小河常通則靈睢宿遷積水得洩
 而沮洳漸成沃壤又舟行徑直免犯湖險而小民便/於販易為地方利乂非淺鮮也又按貽麥堂記云堤
 受白鹿等湖水由白洋河與黄水㑹其越小河口者/又上流之支分也二水既合直趨髙堰淮揚之民不
 為魚鼈者㡬希堤成諸水悉由小河故道復入於黄/髙堰得殺水勢而保無衝決水不旁流而永無奪河
 之患河御史徐越修復歸仁集堤疏曰黄河水勢本/强淮 水力原弱前人借水以濟運必欲助淮力得
 北而與黄爭先防阻淮水趨南而與湖㑹何也近黄/河者有睢水埠子湖水其勢甚大且遇黄河一漲則
 能與此水相連倘無堤以攩之直下而東則中阻淮/水北行之道淮水半趨而南其北道者無全力則為
[059-24a]
 黄所阻而不能入河以濟運其南趨者且滙諸湖之/水漫溢於周橋閘一帶為髙寳各邑淪胥之患今議
 者従事於周橋啓閉及堅築翟壩傾圮於水勢不可/謂不審但淮水有源有委臣謂當先施力於上流之
 歸仁堤然後議及於下流之周橋閘一帶乃獲有利/無害耳夫歸仁堤上遏睢水埠子湖水使倂白洋河
 出口以刷董口一帶之沙淤而為益於運道下則兠/睢湖諸水使不得衝入淮流以阻其勢復南借周橋
 翟壩遏淮水下湖之便安得不怒激以取路清口耶/淮水全出清口而兩河治運道通矣 河防雜説云
 宿虹二縣歸仁堤一工共長六千三百二十五丈六/尺内創工二千七百二十八丈幇工三千四百八十
 八丈六尺民工一百九丈皆所以流上濉水并毛城/鋪減下之水以及碭蕭徐宿靈睢宿遷等各州縣雨
 水又因黄河之底自數十年來莭次墊髙後尚未得/驟然刷深誠恐清水積髙有傷堤岸是以又建五堡
[059-24b]
 減水壩一座暫洩異漲又建便民閘一座以通行旅/康熙二十二年伏秋時兩最大之時五堡減水壩底
 之上過水二尺五寸有竒三教堂便民閘底之上過/水五尺七寸及用水平將此清水與黄河較之其黄
 水面尚髙於清水六尺有竒迨至隆冬黄水巳消七/尺有竒清水僅有其尺許而清黄始得相平然不能
 外洩也惟將便民閘底改深三尺閘墻亦加髙三尺/一經改深則上流清水由閘者多而由五堡減壩者
 少再於黄河南岸大堤之内挑小河一萬八千餘丈/引此水直至清河縣出口仍歸黄河則不特分其注
 髙堰之勢而且可為沿堤運料之資河邊多栽柳樹/將來采伐亦易於轉運不誠大有益於河防耶 泗
 州志云按歸仁堤去州治㡬二百里去州境亦近三/十里許自歸仁集迤東至桃源之于家岡約長五十
 七里此雖虹睢桃源等處地界而實居泗之脊背也/通白洋河東流與黄水㑹其曰小河口者又上流之
[059-25a]
 支流也徐邳而下河身卑窪以故湖水隨漲隨涸間/漫及泗境猶為害不甚自黄水徙蕭縣義安山合永
 堌湖水流入宿州之符離溝歴邳州之睢河與宿虹/白鹿埠子藕湖等水匯為巨浸由拖犂溝南流入泗
 境安河㑹淮水為患一遇伏秋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由歸仁集東横濶四十里奔泓而下嗣後逐年衝決
 經蕭碭宿睢靈虹濱河州縣田廬渰没彌甚萬㦄二/十年堤東轉北新接小土隄衝漫自岳家莊入大橋
 口由黄家堰過六師院接安河凡七八十里俱被渰/蕩居民奔竄巡按舒公題改石堤三千餘丈後相繼
 増修自是泗境無患迄康熙五年堤久傾頽水勢衝/突直逼泗境與髙堰平即淮揚之災益烈矣夫泗受
 淮患三閘閉既無所疏歸仁摧復有所入彈丸尺土/水上浮漚三版孤城中流一葉㡬何不胥而為魚也
㫖康熙十年奉道泗可無憂黄而為今日切膚之憂者/ 修砌河歸故
[059-25b]
 蓋又專/在淮矣
 
 
 
 
 
 
 行水金鑑巻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