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88-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卷八十八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 浮于淮泗達于河禹貢依河字應/作菏 許氏說
 文/
 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孔氏/傳
 一州之境必有四面之至兖青揚荆豫梁雍皆載二
[088-1b]
 面而徐州則載三面與諸州異者不得不然若言海
 岱則嫌于青州若言淮海則嫌于揚州故必曰海岱
 及淮然後可以别其為徐州之界然徐州雖言三面
 而其四境猶互見他州案爾雅曰濟東曰徐州是徐
 州之西境而水之所經也雖不言濟而濟在徐州東
 蓋可得而考尚書/全解
 菏謂菏澤說文菏字下云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从
 水苛聲徐鉉音古俄切隸从草作菏俗遂訛為荷又
[088-2a]
 訛為河也許慎時經猶作菏而史記漢書並作河蓋
 後人傳寫之誤濟水瀦為菏澤此經䝉青之文曰達
 于菏則由濟入漯可知矣 兖青徐揚四州貢道相
 因河行乎兖而合兖一境言之其地必有逺河者故
 隨其便于濟漯則使浮之以達于河故兖貢曰浮于
 濟漯達于河也青之浮汶入濟蓋期至河而非以至
 濟也經書青貢止曰達濟而不竟之於河者達濟則
 河自可逕不待復書也揚之道可沿江海以達淮泗
[088-2b]
 而徐貢兼有淮泗亦可達濟然經于徐貢既越濟不
 書而又泗上更得一水乃可因濟而求達于河經之
 越濟其例既異他州而泗又無經達大河之道則水
 道又不可曉故臣久求詳考始知泗之北濟之南有
 菏水者自定陶而下經昌邑金鄉東緡魚臺四邑而
 與泗水合是水也班固以為河水許叔重以為菏水
 菏河古字應通然後知徐貢之書達河也非以越濟
 也正因菏以達也夫唯有菏以為達濟之因則江海
[088-3a]
 淮泗菏濟自南而北交相灌注水道既不闕絶而經
 文書例巳書者更不再書通此經一例也禹貢山川/地理圗說
 自程氏是調停之說總不離自江至海自海至淮/ 淮至菏自菏至濟自濟至河也還當依說文
 爾雅濟東曰徐州郭注云自濟東至海似為禹貢徐
 州之舊域然堯時揚州之境跨江北至淮而爾雅云
 江南曰揚州蓋殷割淮南江北之地以益徐視堯時
 之徐則大矣周禮正東曰青州禹貢徐州之山水皆
 在焉蓋以徐為青青地大半入幽而徐之西則又入
[088-3b]
 于兖云吕氏春秋泗上曰徐州鄭漁仲釋之曰泗水
 出陪尾山至下邳入淮源委皆在徐州非若淮之與
 揚共濟之與兖共也故不韋亦得以為說焉 徐州
 有古大庭少皥之虚左傳梓慎登大庭氏之庫注云/大庭古國名在魯城内或曰大
 庭即炎帝也劉楨魯都賦/云戢武器於有炎之庫有緡大彭奄邳之封皆在
 焉春秋時可考者魯滕茅薛徐邾莒蕭郯遂任宿須
 句顓㬰鄫鄅陽鄣郳後為/小邾向極牟鑄鄟邿偪陽根牟
 鍾吾甲父凡二十九國戰國時屬魯而宋齊楚亦兼
[088-4a]
 得其地秦幷天下置泗水琅邪西境/是薛郡漢改置東
 海郡復以其地為徐州領郡/國四後漢魏晉並因之魏晉/領郡
 國/七唐為河南道之彭城徐/州臨淮泗/魯郡兖/東海海/
 邪沂/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唯魯郡乾封萊蕪之北
 境當往屬青其當來屬者兖域東平之須昌鉅野宿
 城及夀張之東境濟陽平隂之南境青域高密之莒
 縣及諸城之南境是也以今輿地言之江南徐州及
 鳳陽府之懷逺五河虹縣泗州宿州靈璧淮安府之
[088-4b]
 桃源清河安東邳州宿遷睢寧海州贑榆山東兖州
 府則滋陽曲阜寧陽鄒縣泗水滕縣嶧縣金鄉魚臺
 濟寧嘉祥鉅野東平汶上沂州郯城費縣及平隂南
 境濟南府則新㤗及㤗安萊蕪南境青州府則䝉隂
 沂水莒州日照及諸城南境皆古徐州域 海自江
 南山陽縣東折而西北為淮水入海之口其北岸則
 安東縣也是為徐域海自縣東而北歴海州東中有
 鬱林山亦名鬱洲北齊置東海縣元和志云本漢/贑榆縣地俗謂之鬱州亦謂之田横島
[088-5a]
 北歴贑榆縣東又東北歴山東日照縣東又東北歴
 諸城縣東至琅邪臺過此則為青域 徐北至岱岱
 西南為東平南為㤗安所謂汶陽之田也東南為萊
 蕪新㤗沂州莒州諸城皆以長城故阯與青分界
 淮水今自鳳陽府夀州界東流經懐逺五河泗州南
 又東北經淮安府清河縣南與黄河合又東經安東
 縣南而東北入于海中流與揚分界故曰南及淮也
  岱濟之間與兖分界蓋在東平汶上鉅野之西濟
[088-5b]
 淮之間與豫分界蓋在金鄉碭山宿州懐逺之西
 金氏曰達於河古文尚書作菏説文亦作菏蓋菏澤
 與濟水相通而泗水上可通菏下可通淮徐州浮淮
 入泗自泗達菏也渭謂菏澤在今定陶縣東北金說
 固明而程氏云濟水瀦為菏澤此經蒙青之文曰達
 于菏則由濟入漯其說更明徐東北境可浮沂泗以
 達濟不必從淮其西北境亦可浮汶以達濟不必從
 泗也 兖青徐揚四州之貢道前後相承不複不亂
[088-6a]
 汶與濟連故青曰浮于汶達于濟徐揚道由淮泗從
 泗入濟必由菏澤故書曰達于菏若作河則複而無
 理河漯青且不言矣而徐復云逹于河陵亂失次禹
 貢必無此書法而人猶謂作河為是者總由不知菏
 澤之原委耳 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
 墟西北左傳昭七年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虚也墟有澤方十
 五里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西北連岡四十餘里/岡之西際便得泗水之源博物志曰泗水陪尾盖斯
 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導穴各徑尺元和志泗水/出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
[088-6b]
 今兖州府泗水縣東/五十里有陪尾山又西逕其縣故城西城在今泗/水縣五十
 里縣志云陪尾山下有泗水神祠祠前有泉林寺寺/之左右皆深林茂樹有大泉十數渟泓澄澈互相灌
 輸會而成溪是為泗水南經卞城東有橋曰卞橋自/卞橋西至縣城復有大泉數十南北交㑹入于泗水
 以達曲阜大抵縣境數十/里内泉如星列皆泗水也又西南逕魯縣北分為二
 今曲阜縣治/即魯故城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浚洙杜預/曰洙水在魯城北音殊
 則泗水洙泗之間即夫子領徒之所從征記曰闕里/有四門其北門去洙水百餘步今泗水南有
 夫子/冢泗水又南逕魯城西南合沂水水出魯城東南/尼邱山西北平
 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水北對稷門亦曰/雩門門南隔水有雩壇曾㸃所欲風舞䖏也又西逕
[088-7a]
 瑕丘縣東瑕丘魯邑即負瑕今滋陽縣西有瑕丘故/城元和志瑕丘縣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
 入與洙/水合屈從縣東南流逕平陽縣故城西縣即山陽/郡之南平
 陽縣也故城/在今鄒縣西又南逕高平縣故城西洸水注之泗水/南逕
 高平山縣取名焉洸水者洙水也盖/洸洙相入受通稱矣故城在鄒縣南又南逕方與縣
 東菏水從西來注之水經注菏或作荷又作河今悉/改從菏酈云菏水即濟水包注
 以成湖澤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榖庭城/下俗謂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黄水沿
 注於菏故因以名焉按菏水入泗經言在方與縣東/注言在湖陵縣西必二縣以是水為界非有兩處也
 今魚臺縣北有方與故城縣東南有湖陵故城/與沛縣接界湖陵秦置後漢章帝改曰湖陸又屈
[088-7b]
 東南過湖陸縣南左會南梁水水出蕃縣之東北平/澤俗以南鄰於漷亦
 謂之西漷/水蕃音皮又南漷水注之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流/入泗春秋哀公二年季孫
 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又南逕薛之上邳城西奚仲自薛/遷于邳則
 下邳也有下故此為上今/滕縣西北有薛縣故城又南逕沛縣東黄水注之
 水出小黄縣黄溝國語曰吳子㑹諸侯於黄池者/也元和志沛縣泗水自西北流入東去縣五十步
 南逕小沛縣東縣治故縣南垞上東岸有泗水亭漢/祖為泗上亭長是也元和志泗水亭
 在沛縣東南一里按寰宇記沛縣東南微山下有/故沛城尚存後漢吕布傳注云小沛即沛縣也
 東南逕廣戚縣故城南城在沛/縣東北又逕畱縣而南逕垞
[088-8a]
 城東元和志故留城在沛縣東南五十五里故垞城/在彭城縣北二十六里兖州人謂實中城曰垞
 也今徐州北有/垞城垞音茶又東南逕彭城縣東北元和志泗水/在彭城縣東
 去縣十步今徐州即彭城百步洪在州東南二里泗/水所經也水中若有限石懸流迅急亂石激濤凡數
 里始静俗/名徐州洪又南逕彭城縣故城東城在徐/州東南又東南逕
 吕縣南吕宋邑春秋襄元年楚子辛侵宋吕留是也/縣對泗水水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懸濤崩
 渀實為泗險孔子所謂魚鼈不能㳺又云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元和志吕梁在彭城縣
 東南五十七里按徐州北有吕梁故城州志吕梁山/在州東南五十里山下即吕梁洪也有上下二洪相
 距凡七里巨石齒列波濤洶湧明嘉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陳洪範鑿吕梁洪平之自是運道益便
[088-8b]
 東南逕下邳縣葛嶧山東又東南逕其故城西元和/志嶧
 陽山在下邳縣西六里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下邳故城在今邳州東三十里又東南沂
 水注之又東南得睢水口睢水注云出陳留縣西蒗/蕩渠東流逕下相縣故城
 南又東南入泗謂之睢口元和志/下相故城在宿遷縣西北七十里又逕宿預城西又
 逕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今宿/遷縣東南有宿預故城又東逕陵柵南
 西征記曰舊陵縣治也按漢志泗水/國有淩縣其故城在今宿遷縣東南又東南逕淮陽
 城北今桃源縣西北/有淮陽故城又東南逕魏陽城北陸機行思/賦曰行魏
 陽之枉渚故無魏陽疑即泗/陽縣故城也今在桃源縣東又東逕角城北而東南
[088-9a]
 流注于淮角城縣故城在今清河/縣西南晉義熙中置以今輿地言之泗
 水出泗水縣歴曲阜滋陽濟寧鄒縣魚臺滕縣竝属/山東
 兖州/府沛縣徐州沛縣属徐/州隸江南邳州宿遷桃源至清河縣
 入淮竝属淮/安府此禹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城以南悉為
 黄河所占而淮不得擅㑹泗之名矣 漢志山陽郡
 湖陵縣下云禹貢浮于淮泗達于河水在南漢時湖
 陵縣安得有黄河此河字明係菏字之誤水在南謂
 菏水在縣南也酈道元泗水注引此文云菏水在南
[088-9b]
 水經濟水篇言菏水過湖陸縣南東入泗皆確證不
 獨許慎作菏也今按水經注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
 自菏澤/分流東南逕乘氏縣故城南縣即春秋之乘丘/在今鉅野縣西南
 東逕昌邑縣故城北城在今金/鄉縣西北又東逕金鄉縣故城
 南城即今縣治城/北有金鄉山又東逕東緡縣故城北城在金鄉/縣東北
 又東逕方與縣北又東逕武棠亭北有高臺下臨水/昔魯侯觀魚于
 棠謂此在方與縣故城北十里經所謂/菏水也今魚臺縣北十三里有武唐亭又東逕泥母
 亭北春秋僖公七年盟于寗母即此也寗泥聲/相近遂訛為泥母今魚臺縣東有甯母亭又東
[088-10a]
 與鉅野黄水合又東逕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今魚/臺東
 二十里榖亭鎮即酈注所謂榖庭城菏水入泗處也/元和志兖州魚臺縣菏水一名五丈溝西自金鄉縣
 流入去縣十里又東南流合泗水泗水東北自任城/縣界流入經縣東與菏水合又東北入徐州沛縣界
 任城即今濟寧州也魚臺縣在湖陵故城西六十里/而菏水更在縣北十里與地志水經所云在湖陵縣
 南者不合蓋/水道改矣以今輿地言之定陶鉅野金鄉魚臺界
 中並属兖/州府皆菏水之所經也然此水乃菏澤之枝流
 泗水與澤相通之道經所謂菏主澤而言自乗氏以
 至湖陵名曰菏水乃出自後人禹時未有也 蘇傳
[088-10b]
 云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世謂隋煬帝始通汴入泗
 禹時無此水道以疑禹貢之言按漢書項羽與漢約
 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文穎注云於
 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
 汝淮泗㑹即今官渡是也魏武與袁紹相持于官渡
 乃楚漢分裂之處蓋自秦漢以來有之安知非禹迹
 邪禹貢九州之水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
 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其必開此道以通之其後
[088-11a]
 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為汴上下百餘里間不可必
 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濬伐吳杜預與之
 書曰足下當徑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泝河而
 上振旅還都濬舟師之盛古今絶倫而自泗汴泝河
 可以班師則汴水之大小當不減于今又足以見秦
 漢魏晉皆有此水道非煬帝創開也吳王夫差闕溝
 通水與晉㑹于黄池而江始有入淮之道禹時則無
 之故禹貢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眀非自海入淮則
[088-11b]
 江無入淮之道今直云浮于淮泗達于河不言自海
 則鴻溝官渡汴水之𩔖自禹以來有之明矣渭按蘇
 氏因說者有謂河當作菏而以為不必然故發此論
 元黄公紹為之辨曰浮于淮泗達于河說者牽合傅
 㑹或指鴻溝引河入泗為禹迹或謂當時必有可達
 之理朱氏書傳亦莫知所折衷今按說文菏字注引
 禹貢此文是則達于菏非達于河也許慎所見蓋古
 文尚書後人𫝊寫例以上下文達于河之句改菏為河
[088-12a]
 陸德明又以河音如字遂啓後人淮泗不能達河之
 疑然其下復云説文作菏工可切水出山陽湖陵南
 則非九河之河明矣如字之音陸氏誤也見韻/㑹閻百
 詩曰禹貢濟入于河南溢而為滎而陶丘而菏而汶
 而海此禹時之濟瀆發源注海者也史記河渠書禹
 功施乎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
 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此禹後代人于滎
 澤之北引河東南流故水經謂河水東過滎陽縣蒗
[088-12b]
 蕩渠出焉者是亦引濟水分流故漢志謂滎陽縣有
 狼湯渠首受洓東南流者是又自是之後代有疏濬
 枝津别瀆不可勝數則酈氏注所謂滎波河濟往復
 逕通者也雖然其來古矣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
 地南有鴻溝則戰國前有之晉楚之戰楚軍於邲邲
 即汳水則春秋前有之爾雅水自河出為灉灉本汳
 水則爾雅前有之然莫不善于道元之言曰大禹塞
 滎澤滎澤莽時方枯豈禹塞之乎又曰昔禹塞其淫
[088-13a]
 水而于滎陽下引河滎陽河非禹引而謂禹之時已
 有乎余是以斷自河渠書參以滎陽下引河不見禹
 貢之書為出禹以後頗自幸其考比蘇氏差詳矣渭
 按河當作菏得黃氏之辯而愈明蘇氏引髙紀文穎
 注而忘其出于河渠書也又安知上文有自是之後
 四字乎非但蘇氏酈道元亦不察也今百詩唯據此
 四字判鴻溝非禹迹真老吏斷獄手而愚更有進焉
 者謂由泗入菏由菏入濟是矣而自陶丘以西舍鴻
[088-13b]
 溝無達河之道也焉得不指為禹迹乎謂滎陽下引
 河出禹以後是矣而由濟達河莫知其所經不顯示
 以一塗終何以破千古之疑乎是當于濟漯之間求
 之蓋兖青徐揚之貢道皆由濟入漯以達河而宋儒
 謂濟漯二水無相通之處則浮濟者泝陶丘而西且
 北勢不得不出于滎陽此蘇氏之論所以近理而人
 不敢深折其非也誠知經所謂浮于濟者乃至菏㑹
 汶之濟而非陶丘滎澤之濟則濟之所以通河者漯
[088-14a]
 也非鴻溝官渡汴水也而紛紜之説不攻自破矣
 蔡𫝊許慎曰汳水受陳留浚儀陰溝至䝉為灉水東
 入于泗則淮泗之可以達于河者以灉至于泗也許
 慎又曰泗受洓水東入淮蓋泗水至大野而合洓然
 則泗之上源自洓亦可以通河也渭按前説即道汴
 入河之意後說不知許氏所謂泗受洓者洓即湖陵
 入泗之菏而乃云泗水至大野而合洓謬甚蓋泗水
 南流合菏不西注大野也上源亦可通河仍是鴻溝
[088-14b]
 為禹迹之說禹貢錐指至尚書通考云泗受洓者桑/欽云濟水 濟陰乘氏縣分為二一水
 東北流為北濟一水南流為南濟通志云今此水與/濟不通但菏水亦自乗氏至方與入泗而菏水通濟
 則泗可以達菏菏可以達濟而自濟可/以通河此說亦似有理存之以俟叅考
淮海惟揚州 沿于江海達于淮泗禹/貢
 順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孔氏/傳
 揚州北距淮東南距海杜佑通典/蔡傳同
 海岸雖自東北迤西南而經云東漸于海則青徐揚
 之海皆主東言可知也傳于青兼言北既為失之而
[088-15a]
 于揚專言南則失之愈甚通典改為東南視傳為優
 矣禹貢/錐指
 揚州貢路自江順流入海又自淮泗入菏泝洓入河
 傳謂吳王夫差始通䢴溝以禹貢考之淮南虞夏之
 間無水道也書古/文訓
 禹之時江未有入淮之道自揚州入帝都則必由江
 而入海然後入于淮泗至吳王夫差掘溝通水與晉
 㑹于黄池然後江淮始通若禹之時則未有此道也
[088-15b]
 而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之海決汝漢排淮
 泗而注之江此蓋誤指吳王夫差所通之水以為禹
 迹其實非也使禹時江已與淮通則何須自江而入
 海自海而入淮為是之迂回也哉孟子生周末去禹
 之世為未逺而猶誤指當時所見之水以為禹迹自
 孟子而來至今千餘年矣禹之舊迹漫滅者亦已甚
 矣而世之儒者乃欲以今日所見之水而配合禹貢
 之書豈不猶膠柱而調瑟者哉尚書/全解
[088-16a]
 黄文叔云揚州吳越之域地盡南海皆揚土也杜佑
 分嶺南為古南越以為非禹貢九州之域何所據依
 哉禹貢冀北界標碣石而著島夷則地窮沙漠凡今
 雲朔燕薊諸夷居于山者皆是也揚南界表海而著
 島夷則地窮漲海凡甌閩交廣諸夷居于山者皆是
 也是蓋聲教所暨聞盛德而皆徠臣為唐虞之盛安
 有四海之内而非禹貢九州之域者渭按說文島海
 中有山可依止也雲朔燕薊甌閩交廣之地皆不在
[088-16b]
 海中安得謂之島夷且雲朔燕薊杜氏已列在薊域
 甌閩亦列在揚域獨交廣為南越耳交廣南距海謂
 海内皆九州之域可也若北海西海不知所極匈奴
 為北海内地西域三十六國皆西海内地豈亦在九
 州之域者哉此不足深辨唯裴駰史記集解於畧定
 揚越下引張晏曰揚州之南越顔師古漢書叙例張/晏字子博中山人次
 張揖蘇林之後如淳孟/康之前皆三國魏人而晉太康地志云交州本屬
 揚州取交趾以為名虞之南極也二説相承已久習
[088-17a]
 非不悟今駮正如左 古有百越之稱一在禹貢揚
 州之域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王翦悉定荆江
 南地降百越之君置㑹稽郡東越列傳秦并天下廢
 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摇以其地為閩中郡是也
 一即南越又名揚越在五嶺之南揚荆梁三州之徼
 外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
 取陸梁地索隱曰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强梁故曰陸梁為桂林象郡南
 海以適讀曰/謫遣戌是也漢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
[088-17b]
 中故地都冶徐廣曰/今侯官又立摇為東海王都東甌徐廣/曰今
 永/寧此皆句踐之後在揚域地理志以㑹稽為吳分者
 是也漢會稽郡有冶縣/師古曰本閩越地戰國䇿蔡澤云吳起為楚南
 收揚越史記吳起列傳楚悼王時相楚南平百越南
 越列傳云秦已幷天下畧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又云漢立尉佗為南越王使和集百越太史公自序
 云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揚越以保南藩賈誼過秦
 論云南取百粤與越/同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鼂錯上書
[088-18a]
 云揚粤之地少隂多陽秦之戌卒不能其水土嚴安
 上書云秦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此百
 越即揚越秦時號陸梁地地理志以蒼梧鬱林合浦
 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為粤分者是也漢分秦三郡地/為七郡属交州
 揚越猶於越閩越駱越之𩔖字義古無可考安見為
 揚州之南越邪自張晏倡為此說而顔師古張守節
 皆從之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越守節曰夏禹
 九州本屬揚州故云揚越學者翕然宗之至杜佑作
[088-18b]
 通典始于九州之外别列南越且云嶺南鄰接荆州
 不當捨荆而屬揚今按兩廣輿圖唯南雄韶州廣州
 惠州四府地在古揚州之徼外而自肇慶以西至潯
 州緜地千餘里皆在古荆州之徼外南寧以西至安
 南則又在古梁州之徼外矣禹分九州揚地不當斗
 入西南數千里據後漢獻帝紀建安十八年復禹貢
 九州注云省交州以幷荆州益州則南越縱在九州
 之域亦當分繫荆梁張晏魏人乃不諳故事而以南
[088-19a]
 越專屬揚州又誤中之誤據揚雄交州箴曰爰自開/闢不羇不絆周公攝祚白
 雉自獻則自周以前南越/未嘗通中國况有其地乎太康地志雖有交州本屬
 揚州之說然沈約蕭子顯撰宋齊州郡志並不言交
 廣為禹貢某州之域至唐人修晉書始據太康地志
 于交廣二州直書曰禹貢揚州之域隋書/同而其說遂
 牢不可破然神功元年狄仁傑上疏以為北横大漠
 南阻五嶺天所以限戎狄而隔中外是亦不從晉書
 至杜氏於九州之外别列南越頗協經義而世猶不
[088-19b]
 信愚請以一事折之舜以青州越海分齊為營今五
 嶺横絶南北曷不分揚之南境自為一州冀州南北
 太廣分衛為幷燕以北為幽今揚南之廣大不啻如
 冀北曷不分後世交廣之地增置二州而乃止于十
 有二乎近史之誤眀甚 殷割淮南江北之地以益
 徐故爾雅云江南曰揚州蓋視夏之揚為小然其西
 又得禹貢荆州之地何以知之按導水文漢至大别
 入江而爾雅云漢南曰荆州蓋漢水之名至大别山
[088-20a]
 而止其曰漢南者謂大别以西漢水之南也曰江南
 者謂大别以東江水之南也荆揚之界當于此分然
 則殷揚州之境縮于北而贏于西與夏之揚廣狹適
 相當矣周禮東南曰揚州其藪澤川浸不殊于禹貢
 特未知與殷制異同如何耳 揚州有古汪芒氏之
 封春秋時可考者蓼六越楚東境/是吳蔣弦黄舒宗巢
 舒庸舒鳩英桐鍾離濮左傳昭元年吳濮有釁杜注/云吳在東濮在南今建寧郡
 南有/濮夷凡十七國戰國時初屬越後楚滅越而有其地
[088-20b]
 秦幷天下置九江鄣郡㑹稽閩中南海東境今潮/陽郡是
 復置揚州領郡/國七後漢魏晉並因之晉領郡國/二十二唐為淮
 南道之廣陵揚/州淮陰楚/鍾離濠/夀春夀/永陽滁/歴陽
 和/廬江廬/同安舒/蘄春蘄/弋陽光/等郡江南東道之
 丹陽潤/晉陵常/吳郡蘇/吳興湖/餘杭杭/新定睦/新安
 歙/㑹稽越/餘姚明/臨海台/縉雲處/永嘉温/東陽婺/
 安衢/建安建/長樂福/清源泉/漳浦漳/臨汀汀/潮陽潮/
 等郡江南西道之豫章洪/鄱陽饒/潯陽江/臨川撫/
[088-21a]
 陵吉/宜春袁/南康䖍/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無可更
 定者以今輿地言之浙江江西福建皆是江南則江
 寧揚州廬州安慶池州太平寧國徽州鎮江常州蘇
 州松江十二府滁和廣德三州其鳳陽府則鳳陽臨
 淮定逺夀州霍丘盱眙天長淮安府則山陽鹽城河
 南則汝寧府之光州光山固始湖廣則黄州府之羅
 田蘄水蘄州廣濟黄梅廣東則潮州府皆古揚州域
 也 淮水自今河南汝寧府息縣南東流經光山縣
[088-21b]
 北是為揚域又東經光州北又東經固始縣北又東
 北經江南鳳陽府穎州北又東經霍丘縣北穎上縣
 南又東逕夀州北與豫分界又東北經五河縣東南
 又東經泗州南盱眙縣北又東北經淮安府清河縣
 南又東經山陽縣北又東經安東縣南而東北注于
 海與徐分界 海自山陽縣東北折而東南歴鹽城
 興化如臯縣東又南至通州東為江水入海之口其
 南岸則太倉州也自州東又東南歴上海縣金山衛
[088-22a]
 東又南歴浙江鎮海象山縣折而西歴寧海縣東又
 西南歴黄巖太平樂清瑞安平陽縣東又南歴福建
 福寧州東又西南歴羅源連江長樂福清縣東又西
 南歴莆田惠安同安縣南又西南歴海澄漳浦詔安
 縣東南又西歴廣東澄海縣南又西至潮陽縣南揚
 州之海于斯極矣 揚之南界經無可見據通典以
 潮陽隸古揚州蓋自江西大庾嶺東南群山緜亘以
 達于廣東潮州府之揭揚即揚之南界也大庾嶺在
[088-22b]
 南安府大庾縣南十二里縣本漢豫章/郡南壄縣地南接廣東南
 雄府保昌縣界縣亦南/壄縣地水經注以為五嶺之最東亦
 名東嶠漢書謂之塞上南越相吕嘉破漢將軍韓千
 秋于石門送漢節至于塞上即此地也後漢志名臺
 領山唐以後又稱梅嶺其西為聶都山贑水所出與
 湖廣郴州宜章縣接界裴淵廣州記曰五嶺大庾始
 安臨賀桂陽揭陽也此與水經注小異桂陽即騎田
 而無都龐有揭陽顔師古云嶺者西自衡山之南東
[088-23a]
 窮於海一山之限耳而别標名則有五蓋依裴氏五
 嶺訖揭陽揭陽山一名揭嶺在今揭陽縣西北百五
 十里南北二支直抵惠州府興寧海豐二縣界山南
 揭陽故城漢縣也今西自越城騎田萌渚陂陁相屬
 直趨大庾嶺又循眷而下東包揭陽屬之海堧與江
 西福建分險唐一行所謂南戒山河至衡陽東循嶺
 徼達東甌閩中以限蠻夷者是也星傳謂南戒為越
 門 揚之西界經亦無可見今據通典所隸郡縣約
[088-23b]
 畧言之蓋自河南光山縣與豫分界其南為湖廣之
 羅田蘄水蘄州廣濟舊謂九江在黄州黄梅界故光/山以下並属荆今以洞庭為九
 江當属/揚也踰江而南則為江西之瑞昌又西南為武寧
 寧州萬載萍鄉永新永寧又東南為龍泉崇義大庾
 皆與荆分界處也 陳大猷曰循行水涯曰沿水之
 險者莫如江海遇風濤多沿岸而行所以獨言沿不
 言浮以著其險也此說亦通然吳語夫差曰余沿江
 泝淮又越師沿海泝淮以絶吳路則沿對泝言明是
[088-24a]
 順逆之辭與左傳沿漢泝江同當仍舊說 揚之貢
 道自常熟縣北之大江順流而下至太倉州北七鴉
 浦入海而東北經通州東又北經如臯興化鹽城山
 陽縣東而西入淮口泝流而上歴安東縣南山陽縣
 北又西至清河縣西南之清口入泗所謂沿于江海
 達于淮泗也清口本名泗口今/其道為黄河所奪 漢志江都渠水首
 受江北至射陽入湖水經志中瀆水首受江自廣陵
 至山陽入淮是其水乃自南入北非自北入南也即
[088-24b]
 以䢴溝既開時言之孟子云淮注江亦誤然班固言
 渠水入湖而不言入淮頗有分刌撰水經者乃云淮
 水過淮隂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酈道元
 遂以為此水直至山陽口入淮而其説牢不可破矣竊
 疑高郵寳應地勢最卑若釜底然潘季馴兩河議曰/高家堰去寳應高
 丈八尺有竒去高郵/高二丈二尺有竒䢴溝首受江水東北流至射陽
 湖而止杜預云自射陽西北至末口入淮此不過言
 由江達淮之糧道耳路可通淮而水不入淮也水經
[088-25a]
 殆不如地志之確禹貢/錐指
 
 
 
 
 
 
 
[088-25b]
 
 
 
 
 
 
 
 行水金鑑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