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行水金鑑目錄     地理𩔖四河渠之屬/
 河水圖併説附古今黄河通塞圗/
 淮水圗併説附髙家堰圗/
 漢江二水圗併説附西漢水圗洞庭鄱陽二湖圗/
 濟水圗併說附五水濟運圗/
 運河圗併說附太湖圗清江浦圗衛河圗禹王臺圗/
  巻數
[000-1b]
 河水   第一巻至第六十巻
 淮水   第六十一巻至第七十巻
 漢水江水 第七十一巻至第八十巻
 濟水   第八十一巻至第八十五卷
 運河水  第八十六巻至第一百五十五巻
 兩河總説 第一百五十六巻至第一百六十三巻
 官司   第一百六十四巻至第一百六十九巻
 夫役   第一百七十巻至第一百七十三巻
[000-2a]
 河道錢糧 隄河彚考
      第一百七十四卷
 閘壩涵洞彚考漕規 漕運
      第一百七十五卷
    臣等謹案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
   國朝傅澤洪撰澤洪字穉君鑲紅旗漢軍官至
    江蘇按察使是書成於雍正乙巳乃其為淮
    揚道時所作全祖望鮚埼亭藁有鄭元慶墓
[000-2b]
    誌以為出元慶之手疑其客逰澤洪之幕或
    預編摹然别無顯證未之詳也叙水道者禹
    貢以下司馬遷作河渠書班固作溝洫志皆
    全史之一篇其自為一書者則剏始於水經
    然標舉源流疏證支派而已未及於疏濬隄
    防之事也單鍔沙克什王喜所撰始詳言治
    水之法有明以後著作漸繁亦大抵偏舉一
    隅専言一水其綜括古今臚陳利病統四瀆
[000-3a]
     分合運道沿革之故彚輯以成一編者則莫
     若是書之最詳首列諸圖次河水六十巻次淮
     水漢水江水二十巻次濟水五巻次運河水七十
     巻次兩河總說八巻次官司夫役漕運漕規
     凡十二巻其例皆摘録諸書原文而以時代
     𩔖次俾各條互相證明首尾貫串其有原文
     所未備者亦間以已意考核附注其下上下
     數千年間地形之變遷人事之得失絲牽繩
[000-3b]
    貫始未犁然至我
   國家敷土翕河百川受職仰蒙
 聖祖仁皇帝翠華親莅指授機宜
 睿算周詳永昭順軌實足垂法於萬年澤洪於康熙
    六十一年以前所奉
 諭㫖皆恭録於編以昭
 謨訓尤為疏瀹之指南談水道者觀此一編宏綱巨
    目亦足以見其大凡矣乾隆四十五年五
[000-4a]
    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 陸 費 墀
[000-5a]
行水金鑑原序
四瀆古運河也沿江達淮亂河浮濟禹貢具載之矣而
今之運河則自元明始然元創之而不用明用之以轉
運荆揚徐兖豫諸州數十百萬之糧貢於京師迄於今
三百餘年守之如故不猶之乎古之江淮河濟哉然是
運河也亦未始不以四瀆之通塞為利害蓋江出岷山
淮出桐柏河出崑崙墟濟出王屋若不辨析其源流而
治之得其法安能蕩滌垢濁通百川赴卑注海帖然無
[000-5b]
事哉然則四瀆治運河亦治相因之勢也夫治之亦甚
難矣黄水湍悍為中州病淮水停蓄為髙堰危黄强淮
弱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匱竭濟汶諸水俱不足以
濟運而運河淺阻治之誠難惟江漢朝宗猶存禹迹矣
夫禹之治水疏瀹決排以去民之患而今也無日不以
壘堤為事亦無日不以堤決為虞迨一旦有事耗官家
百萬金錢若填巨海而治之仍不得其法今日決於此
明日復決於彼且今年決明年又決勞民傷財無已時
[000-6a]
何哉堤日髙河身日因之以俱髙疏瀹決排之不講也
僕本固陋謬為水官嘗寒暑風雨於泥淖畚鍤間者二
十餘年但因人成事無所建立深自愧悔用是積數年
心力目眵手披漁經獵史逺稽勝國之實録近述
世祖
聖祖兩朝之
訓㫖叅以衆說附之管窺纂緝成書凡四瀆運河興廢
之由及疏築塞防一切事宜之得失緩急犂然悉備匪
[000-6b]
曰學前人之故歩即能萬無一失也夫運道有迹之可
尋而通變則本乎時勢黄淮當因地制宜而修防則不
離夫古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吾願司水政者三復斯
編雍正三年冬十月朔閭山傅澤洪題於淮揚官署之
鑄錯草堂
[000-7a]
行水金鑑略例
江淮河濟為四瀆見風/俗通瀆者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見釋/名自漢王莽末濟水入河元時河水入淮則三瀆并
為一瀆以入海矣而江則依然如故也爰自禹貢以及
史書遐稽近考四瀆分合之故瞭如指掌
江入海在揚州淮在徐州河在兖州濟在青州今江淮
之入海也尚與禹貢同而黄河既亂濟又奪淮並在徐
州入海矣漢水以入江而入海故不得以瀆名而河濟
[000-7b]
猶稱為瀆若與字義不合
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見前/漢書河曰河
宗四瀆之所宗也見穆天/子傳故先紀河河奪淮同入於海
河强而淮弱故淮次之濟入河與河相亂不若淮之顯
然流見也故濟在江後江固為江漢亦為江也江漢體
勢均敵二水合流所以如此其大不以漢附江而泯其
入海之實故於漢扵江並言入海而同為瀆也見尚書/纂言
江為南條水之宗河為北條水之宗語云日月經天江
[000-8a]
河行地其殆並行而不相悖者乎故不得以次言之若
今之運河後之人矯揉造作而為之非若四瀆之發源
注海也故以此終焉
漕運自古有之禹貢於各州下皆有達河之路達扵河
即達於京師也漢漕仰於山東唐漕仰於江淮皆有運
道宋都汴梁轉運便易元都北平始終海運至元中開
㑹通河歳運不過數十萬石迨明永樂後東南漕運至
京至於今不廢是錄所述運河昉於禹貢迄於
[000-8b]
皇朝其於古也不嫌其略於今也務得其詳
黄運兩河自康熈二十三年以前敝敗已極是年冬
聖祖南廵親臨河工指授方略首疏海口以導黄注海
次闢清口閉六壩築髙堰以障淮敵黄改新舊中河浚
淮揚裏河開人字芒稻涇澗等河 國計民生均得利
賴諸凡河湖隄岸閘壩應修應築
睿慮周詳盡善盡美兩河底績永慶安瀾誠足上邁神
禹下垂萬禩者矣謹自隨山刋木之年迄於康熈六十
[000-9a]
年四月十七日
上諭而止始之以禹貢終之以
聖訓上下千古並傳不朽矣
禹貢一篇蓋言禹之治水其本末先後之序無不詳備
故古今言治水者必以神禹為宗導水九條皆治蹟也
兹不録其始終四水而獨錄江淮河濟者以濟運故耳
水經所載之水必表著其出某郡過某縣逕某山某水
注之某水出焉㑹某水過某方與某水合入於某處有
[000-9b]
源有委脈絡井然間有疎闊酈道元又從而補注之班
氏地理志所不及也故昔人謂此書為禹貢之忠臣班
志之畏友洵不誣矣兹以水經亞於禹貢酈注附焉自
周秦以至漢魏參互考索庶觀者有所依據云
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以及兩漢魏晉六朝南北史
帝紀臣傳皆摘錄之新舊唐書五代史並不志河渠然
紀傳所有悉皆登載宋史備矣金元亦稱詳贍河渠志
之外如紀傳五行百官諸志攟拾靡遺諸凡載籍中有
[000-10a]
闗河務者亦悉登載
明自洪武開國至崇禎之末河事頗多今據實錄㑹典
明史稾以及直省通志府州縣志南河全考北河續記
通漕𩔖編等書旁及傳記碑版稗官小說猶恐未盡搜
羅竊滋愧矣
禹貢導水皆入河海孟子言疏瀹決排注江注海又曰
禹掘地而注之海又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朱
子言禹治水乃是自下而上了又自上而下又曰禹治
[000-10b]
水先就土低處用工又曰禹只是先從低處下手若下
面之水盡殺則上靣之水漸淺方可下手我
聖祖治河先拆攔黄壩疏通海口然後從上靣施功
上諭有云黄河底髙灣多以至各處受險又云朕欲将
黄河各險工頂溜灣處開直使水直行刷沙若黄河刷
深一尺則各河水少一尺深一丈則各水淺一丈如此
刷去則水由地中行各壩亦可不用不但運河無漫溢
之虞而下河淹沒之患自可永除矣煌煌
[000-11a]
天語直接列聖心傳大知獨斷功垂萬世治河者惟奉
之以為金鑑而已
勝國治河名臣若宋尚書陳平江其精神專注多在運
河若劉荘襄潘宫保萬少司馬兩河俱有成績荘襄之
論莫不切於水詳於治大略於河原其端焉於淮達其
委焉扵治河察其趨焉扵防河審其向焉於諸泉輯其
出焉於諸河理其入焉於諸湖權其蓄焉於諸閘酌其
積焉其歴久可行者尤善於六桞之法焉潘宫保以為
[000-11b]
通漕於河則治河即以治漕㑹河於漕則治淮即以治
河合河淮而同入於海則治河淮即以治海凡四任總
河惟以築隄束水借水攻沙為萬全第一義萬少司馬
嘗言胸有全河而後可治河如頭年下埽為次年之防
一年積料為兩年之用以舟牽舟以運濟運以少淺治
多淺以下水束上水三閘四隄五夫八埽十五治水之
器諸法俱堪不朽迨我
皇朝唯靳文襄張文端二公之行水也可謂不媿前人
[000-12a]
矣文襄經理河工八疏言言碩畫文端甫下車首陳三
事切中肯綮
聖祖皆從之河乃大治然二公之功獨於中河最鉅張
清恪公在濟寧最有功於閘河其啓閉之法精密無比
劉荘襄有問水集潘宫保有河防一覽萬少司馬有治
水筌蹄文襄文端皆有治河書清恪有居濟一得兹録
登載頗詳
河工告成之後二十餘年安瀾無事壬寅間覃懐黄沁
[000-12b]
水不順軌屢築屢決迨我
皇上龍飛御極之歳河伯效靈功成彈指然猶彌厪
聖懐勤求善後特遣大臣總理一方開封沿河又設上
下兩丞分疆贊治一應工程俱動正項錢糧不勞民力
中州八郡之羣黎百姓無不感頌
皇仁諸凡事宜當摭拾檔案叧為一集用昭近績云
貢賦出於農田江浙五府輸將何啻半天下其間太湖
吞納百川震澤在在汪洋受水之利亦未嘗不受水之
[000-13a]
害若江漢鄱陽洞庭隄防應修應築急宜講求此皆東
南水利至於西北河渠溝洫廢弛已久史漢所紀西門
豹史起鄭國兒寛白公李冰之徒競言水利者如朔方
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闗中輔渠靈
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
蜀鑿離&KR1374皆溉田無筭何不尋求其故蹟仿而行之俾
轉運之繁苦不獨累在東南此亦萬萬年之計也編集
水利約若干巻容當續刻庶為水政之完書
[000-14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卷首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黄河圗
[000-15a]


[000-16a]


[000-17a]


[000-18a]


[000-19a]


[000-20a]


[000-21a]


[000-22a]


[000-23a]


[000-24a]


[000-25a]


[000-26a]


[000-27a]
 治黄河無他法逢灣取直
聖訓煌煌然疏濬亦不可少禹疏九河蓋疏其下流之
 淤塞而已下流淤則上流必決故在宋則有疏濬黄
 河司官明天順初令河道三年一挑浚嘉靖中奏准
 凡臨河州縣各造上中下三等船并置鐡扒尖鉏疏
 濬淤淺又奏准野雞岡孫繼口等䖏各置船器具於
 河水未發之前督率挑濬載在史冊㑹典自隆萬間
 創以隄束水以水攻沙之說而黄河遂不言疏濬矣
[000-27b]
先皇帝上諭黄河自決處以下分沙壅河河水陡漲則
 隄岸之危非此即彼朕知之最為明切大㢤
王言如綸如綍司河者亟加之意焉
[000-28a]
  古今黄河通塞圗
[000-29a]
 
 
 
 
 
 
 
 
[000-29b]
 周定王五年禹河初徙王莽始建國三年河再徙千
 乗入海歴唐至宋景祐元年決横隴慶歴八年復決
 商胡合永濟渠注乾寧軍入海是為北流嘉祐五年
 北流復決為二股河自魏恩東至徳滄入海是為東
 流元符二年東流塞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東注梁
 山濼分兩派一由北清河入海一由南清河奪淮而
 汲胙之流塞元至元中河徙陽武南奪濄入淮而新
 鄉之流塞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城東北合泗入
[000-30a]
 淮即今通行之河也元時新鄉雖塞尚由獲嘉明天
 順六年自武陟東徙原武而獲嘉之流塞𢎞治以前
 北流猶未塞也自築斷黄陵岡而北流遂永塞矣
[000-31a]
  准水圗
[000-32a]


[000-33a]


[000-34a]


[000-35a]


[000-36a]


[000-37a]
 淮水㑹七十二道山河瀦於洪澤加築髙堰以障之
 又堅閉六壩導淮出清口以刷黄沙以濟運道誠當
 今之至計也但髙堰愈加愈髙淮揚兩郡終有後虞
 所以
先皇帝勤勤懇懇有保固髙家堰第一要緊又有髙家
 堰堤作何保守堅固更有何修治善策之
上諭也司河者所當思患而豫防之
  髙堰圗
[000-38a]
 
 
 
 
 
 
 
 
[000-38b]
 淮之所受山源之水汝潁淝濄濠池為大而僅僅於
 數十丈之清口出水蓋用以刷黄不得不築髙堰蓄
 湖水以助其出口之力然堰日髙湖日漲水漲隄危
 防守為難則髙堰之為利害亦大矣哉
[000-39a]
  漢水江水圗
[000-40a]


[000-41a]


[000-42a]


[000-43a]


[000-44a]


[000-45a]


[000-46a]


[000-47a]


[000-48a]


[000-49a]


[000-50a]


[000-51a]


[000-52a]


[000-53a]


[000-54a]
 
 
 
 
 
 
 
 
[000-54b]
 東西兩漢俱出西縣嶓冡而禹貢但言東漢不及西
 漢蓋漢陽之西縣漢縣也漢川之西縣隋縣也不知
 西縣有二因誤指漾水為一說經者至此淆亂極矣
 匪特兩漢即三江亦千古長夜鄭康成言左合漢為
 北江右㑹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故書
 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
 此說最合經意並明著之以為江漢二川另開生面
[000-55a]
  西漢圗
  洞庭湖圗
  鄱陽湖圗
[000-56a]


[000-57a]


[000-58a]


[000-59a]


[000-60a]
 
 
 
 
 
 
 
 
[000-60b]
 禹貢雖不言西漢然必另列為圗則兩漢所歴之地
 各自了然洞庭湖在湖廣相𫝊為神仙洞府之庭即
 九江也禹貢九江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
 水㑹合故名鄱陽湖在江西水連南康饒州九江三
 府禹貢東滙澤為彭蠡即此二湖雖各自為瀰漫數
 十百里之大川而總之皆江漢之所瀦也故並附圖
 之
[000-61a]
  濟水圗
[000-62a]


[000-63a]


[000-64a]


[000-65a]


[000-66a]


[000-67a]
 濟水三伏三見之說由来舊矣沈存中言歴下凡發
 地皆是流水世𫝊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之井乃濟水
 所為蔡氏引以證濟之伏見今濟南兖州二府一十
 六州縣共二百四十有八泉分為五派瀦之水匱以
 之濟運自明初至今興廢不一恭憶
先皇帝上諭山東運河全賴衆泉流蓄㣲山諸湖以為
 漕運地方官相度泉源蓄積湖水俾漕運無悮正易
 易耳然則治山東運河莫先於治濟治濟非難事唯
[000-67b]
 有設官司専主泉政恢復水匱斯閘河運道自不虞
 其淺阻矣
[000-68a]
  五水濟運圗
[000-69a]
 
 
 
 
 
 
 
 
[000-69b]
 五水者何汶也泗也沂也洸也濟也汶水由南旺入
 漕為分水口而諸泉之由汶濟運者凡百四十有四
 泗水合洙水過孔林至兖州府金口閘沂水雩水入
 之而諸泉之由泗濟運者凡六十有四由沂濟運者
 凡二十有七若濟寧之托基浣筆諸泉自入運者不
 興焉洸水者汶之支流也至濟寧㑹泗沂合流同入
 天井閘而諸泉之由洸濟運者惟寧陽之西栁蛇眼
 等九泉濟水伏見不常自有㑹通河而濟遂不可問
[000-70a]
 矣今兖州府之府河俗謂之濟河而諸泉之由濟濟
 運者北則有汶上西北濼□蒲灣諸水南則有滋陽
 闕黨諸泉
[000-71a]
  運河圗
[000-72a]


[000-73a]


[000-74a]


[000-75a]


[000-76a]


[000-77a]


[000-78a]


[000-79a]


[000-80a]


[000-81a]


[000-82a]


[000-83a]


[000-84a]


[000-85a]


[000-86a]


[000-87a]


[000-88a]


[000-89a]


[000-90a]


[000-91a]


[000-92a]


[000-93a]


[000-94a]


[000-95a]


[000-96a]


[000-97a]


[000-98a]


[000-99a]


[000-100a]


[000-101a]


[000-102a]


[000-103a]
 
 
 
 
 
 
 
 
[000-103b]
 孟子言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行其所無事則
 不與水爭獨黄運兩河不然而運河尤甚呉楚王貢
 浮江漢自𤓰儀逆流而上渡淮黄入中河運口繇中
 河至山東閘河即元之㑹通河也明初宋尚書用白
 老人計於南旺分水四分南流六分北流皆以智力
 導引之然猶慮其淺澀舟不負重特設水匱引泉源
 分年挑濬以濟水之不足於是南接准泗北通白衛
 俾糧艘銜尾依期抵通今水匱召佃居多泉源大半
[000-104a]
 淤塞撈淺夫役盡皆裁去運道毎毎淺阻山東猶循
 故事三年一大挑而淮南運河則自靳文襄而後三
 十餘年不言疏濬矣准黄水漲惟以築堤為事蓋黄
 河挾沙而行水去沙停自淮至江河身日漸淤髙隄
 在城堞民廬之上伏讀
先皇帝上諭有云治河専以築堤終屬無益故居今日
 而言江南運河之急先務唯有遵循文襄公濬船之
 法置備器具分地更番以深濬河身使水由地中行
[000-104b]
 而已矣
[000-105a]
  太湖圗
  清江浦圗
  衛河圗
  禹王䑓圗
[000-106a]


[000-107a]


[000-108a]


[000-109a]


[000-110a]
 
 
 
 
 
 
 
 
[000-110b]
 太湖吐吸江海包絡蘇常湖三州運河每與湖之消
 長為利害若依古制沿湖隄各置閘板以時啟閉備
 水旱官主其事為利更溥不則頗為三州之害清江
 浦明平江伯陳瑄所鑿為運道鎻鑰總河及河道㕔
 行署皆在焉衛河自發源至汶河㑹流處約計千里
 諸水注之所歴州縣皆有工程自臨清板閘以北藉
 以濟運禹王臺為減中河水勢而設里俗𫝊㑹神禹
 治水時鑿山引沭水復建此臺以為扼塞沂剡邳宿
[000-111a]
 諸州縣並賴之亦要害也各自為圖以殿諸運河之
 後
 
 
 
 
 
 
[000-111b]
 
 
 
 
 
 
 
 行水金鑑巻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