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75-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七十五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江水
又東逕廣谿峽水經/
 斯乃三峽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頺巖倚朩厥勢殆交
 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髙可千餘丈俯臨
 神淵土人見其髙白因名之天旱燃朩岸上推其灰
[075-1b]
 燼下穢淵中尋則降雨峽中有瞿塘黄龍二灘夏水
 迴復沿泝所忌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
 東之峽夏后疏鑿者又東出江闗入南郡界酈注山/白鹽
 在奉節縣東隔江十里又東有黄龍灘虎鬚灘後漢/岑彭傳注江闗舊在赤甲城後移在江南岸對白帝
 城在今魚/復縣南
自闗東逕弱闗捍闗水經/
 捍闗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闗在建平秭歸界昔巴
 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闗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
[075-2a]
 郡自巫山皆其城也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
 流注之酈注秭捍闗在今長陽/縣南 歸今歸州是也
又東烏飛水注之水經/
 水在天門郡漊中縣界北流逕巫縣南西北歴山道
 三百七十里注於江謂之烏飛口酈注/
又東逕巫縣故城南水經/
 縣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縣以𨽻南郡吳孫休分
 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為墉南臨大江故謂之夔國
[075-2b]
 酈注記巫縣故城在今夔州府巫山縣東北/寰宇 云晉移今治在夔州東南七十二里
又東巫溪水注之水經/
 溪水導源梁州晉興郡之宣漢縣東又南逕建平郡
 泰昌縣又逕北井縣西有鹽井井在縣北故縣名北
 井建平一郡之所資也鹽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鹽
 水之稱矣鹽水又南屈逕巫縣東有聖泉下注谿水
 谿水又南入於大江酈注/
又東逕巫峽水經/
[075-3a]
 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産云按地理志巫山在
 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酈/注
 陵四川總志巫峽在巫治東三十里即巫山也與西/ 峽歸峽並稱三峽連山七百里畧無斷處有十二
 峯曰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浄壇上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沿峽首尾一百六十里
歴峽東逕新崩灘水經/
 此山漢永元十三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
 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
 或方如屋若此者甚衆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
[075-3b]
 之新崩灘其頺巖所餘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
 餘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峽所無乃當抗峯岷峨偕嶺
 衡疑其翼附羣山並槩青雲更就霄漢首尾一百六
 十里謂之巫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畧無闕
 處重巖疉障隠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
 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絶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
 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乗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
 之時則素湍緑潭迴清倒影絶巘多生檉柏懸泉瀑
[075-4a]
 布飛潄其間清滎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澗肅常有髙猿長嘯屢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
 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猨鳴三聲淚沾裳
 酈注/
又東逕石門灘水經/
 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達東西緣江步路所由
 昭烈為陸遜所破是逕此門遂𤼵憤而薨矣酈注廣/今湖
 荆州府巴東縣/東北有石門山
[075-4b]
又東過秭歸縣南水經/
 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也袁崧曰屈原有賢姊
 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寛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
 曰秭歸即離騷所謂女嬃嬋媛以詈余也縣東北數
 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也
 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酈注即今荆州府歸/州治 秭歸故城
又東逕城北水經/
 其城憑嶺作固夾溪臨谷據山枕江北對丹陽城南
[075-5a]
 枕大江嶮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
 所都酈注丹今歸州/東有 陽城
又東南逕夔城南水經/
 跨據川阜西北皆枕深谷東帶鄉谿南側大江熊摰
 始治巫城後疾移此蓋夔徙也春秋左傳僖公二十
 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䖍曰在巫之陽秭歸
 歸鄉矣酈注有今歸州/東南 夔城
又東逕歸鄉縣故城北水經/
[075-5b]
 袁崧曰父老傳言原既流放忽然暫歸鄉人喜恱因
 名歸鄉酈注南今歸州東南/大江 岸有故城
又東逕信陵縣南水經/
 臨大江東傍深溪溪源北𤼵梁州上庸縣界南流逕
 縣下而注大江酈注信今歸州/東有 陵廢縣
又東過夷陵縣南水經/
 江水自建平至空泠峽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酈注/ 夷
 陵漢南郡都尉治空泠/峽在歸州東南三十里
[075-6a]
歴峽東逕宜昌縣之埵竈下水經/
 江之左岸絶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
 爐埵在崖間父老傳言昔洪水時人薄舟崖側以餘
 燼埵之巖側至今猶存酈注一洽聞記云空冷峽絶/壁有 火燼長數尺名曰插
 竈相傳堯時洪水行者泊舟崖側炊㸑以餘燼插之/鄭常蓋亦據此注耳 記稱鄭常據此注鄭不知是
 何人/也
又東流頭灘水經/
 其水並峻激奔暴魚龞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
[075-6b]
 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倐忽淪没别無期袁崧曰自蜀
 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酈注今流頭/灘在 夷陵
 州/界
又東逕宜昌縣北水經/
 分夷道狼山所立也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
 陵對界酈注宜今夷陵州/西有 昌故城
又東逕狼尾灘而歴人灘水經/
 袁崧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
[075-7a]
 夏没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
 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人灘也酈注/
又東逕黄牛山水經/
 下有灘名曰黄牛灘南岸重嶺叠起最外髙崖間有
 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巖既高加
 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謡曰朝
 𤼵黄牛暮宿黄牛言水路行深迴望如一矣酈注山/黄牛
 在彝陵/州西
[075-7b]
又東逕西陵峽水經/
 宜都記曰自黄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
 山水紆曲而兩岸髙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絶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𩔖林朩髙茂
 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絶所謂三峽
 此其一也崧言峽中叠崿秀峯竒構異形固難以詞
 敘林朩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
 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歴未嘗有也既
[075-8a]
 自欣得此竒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已於千古矣酈/注
 州西陵峽在夷陵/ 西北二十里
歴禹斷江水經/
 南峽北有北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耆舊
 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㵼水禹更開
 今峽口水勢并衝此江遂絶於今謂之斷江也酈注/ 夷
 陵州西南/有斷江山
出峽東南流逕故城洲水經/
[075-8b]
 洲附北岸上有步闡故城方圓稱洲周迴畧滿吳西
 陵督步隲所築也酈注州今為/夷陵 治
又東逕故城北水經/
 所謂陸抗城也城即山為墉四面大險江南岸有山
 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絶袁崧為郡嘗登之矚望
 焉酈注南故城在夷陵/州東 大江南岸
又東逕白鹿巖又東歴荆門虎牙之間水經/
 荆門在南上合下開闇徹山南有門像虎牙在北石
[075-9a]
 壁色紅間有白文𩔖牙形並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
 之西塞也水勢急峻故郭景純江賦曰虎牙桀𥪡以
 屹崒荆門鬬竦而盤薄圖淵九迴以懸騰溢流雷呴
 而電激者也酈注里夷陵新志云虎牙山在州東南/五十 磯石大小蹲踞隐見正如虎牙
 㦸列舟人望而避之乃由荆門/而上是虎牙更險於荆門也
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水經/
 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酈注城夷道/縣故 在今
 宜都縣西佷山故城在今長楊縣西夷水篇云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東南過佷山縣南又東過夷道縣北
[075-9b]
 東入於江夷水首出魚復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餘/里是亦荆州之沱也古時自巴入楚避三峽之險皆
 由此/路
 禹岷山導江東别為沱之所經以今輿地言之江水
 出四川松潘衛徼外岷山流逕衛北衞本禹貢梁州/之域後為氐羌
 地漢置湔氐道屬蜀郡唐為嘉誠縣松州治明置/松潘衛屬四川都司在成都城西北七百六十里
 東南逕疊溪營西營在茂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夲漢/屬郡蠶陵縣唐為翼州元和志大
 江經翼州城西又逕翼水縣西二百步/今廢翼州在營西翼水廢縣在營南又東南逕茂
 州西茂州在成都俯西北四百十五里本漢汶江縣/後周改汶山縣唐為茂州治元和志汶江北自
[075-10a]
 翼州流逕汶/山縣西二里又西南逕威州西玉輪江注之威州在/府西北
 四百五十里本漢廣柔縣唐為薛城縣維州治其故/城在今州北髙碉山上亦曰姜維城州西北有滴博
 嶺玉輪江/即汶水又西南逕保縣西保縣在茂州西南四十/里本漢緜虒縣後周為
 汶川縣江源記岷江南入溢村逕石紐至汶川轉銀/嶺合草坡河至蠶崖入灌口括地志石紐山在汶川
 縣西七/十三里又東南逕灌縣西沱水出焉灌縣在成都府/西少北一百五
 十二里唐為導江縣元和志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逕青城縣北二里寰宇記大皁江自灌口流逕青城
 縣北入温江縣界青城廢縣在今灌縣西南玉壘山/在縣西北離堆在縣西南或曰即灌口山宋河渠志
 皁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為三東曰/外應口溉導江新繁新都達於金堂東北曰三石洞
[075-10b]
 口溉導江崇寧九隴濛陽達於漢之洛東南曰馬騎/口溉導江崇寧郫温江成都華陽灌縣舊志大江經
 縣西三十三里分為二派其一東南經崇慶州至新/津者今謂之南江其一東循灌城者今謂之北江北
 江又分為三派其一東南逕温江過府城南入新津/合大江者為流江其一自縣寳瓶口直東入五斗口
 東北經郫新繁過府城北折而南合流江者謂之郫/江其一自寶瓶口東北穿三泊洞又東北經新繁新
 都至漢州入雒者為湔水参考諸說大皁江即&KR1514水/實岷江之正流有元和寰宇九域等書可証郫江即
 禹貢梁州之沱流江乃李氷所穿與郫江為二江者/郫江號北江唯東合湔洛又東南至江陽入江者為
 禹貢之江沱餘皆後人所穿鑿或以郫江/創自李氷且指流江為岷江之正道大誤江水又東
 南逕温江縣西崇慶州東温江在府西少南五十里/本漢郫江原二縣地元和
[075-11a]
 志大江俗謂之温江南流經縣西一里寰宇記&KR1514江/一名皁里水自青城縣南流經温江縣入江源縣界
 成都新志云大皁江本岷江正流自離堆鑿後乃以/流江為正流而以此為南江崇慶州在府西南九十
 里本漢/江原縣又東南逕新津縣東北流江注之新津在崇/慶州東南七十里本
 漢武陽/縣地又東南逕眉州東眉州本漢武陽縣元和志/大江亦名導江在彭山縣
 東七里又經通義青神二縣東皆去縣三里今州北/有武陽故城隋改武陽曰通義唐為眉州治彭山故
 城在州北青神故城在州/南 本朝康熈六年併入又南逕嘉定州東嘉定本/漢南安
 縣地後周分置平羌縣隋改曰青衣又改曰龍㳺為/嘉州治寰宇記導江水在平羌縣西二十步又云大
 江自平羌流入龍游縣界平羌/即今峨眉縣在州西六十里又東南逕犍為縣北
[075-11b]
 犍為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亦漢南安縣地寰宇記/導江水在玊津縣西五里又在犍為縣東二十步玉
 津唐屬嘉州其/廢址在今縣北又東南逕宜賔縣東北合馬湖江宜/賔
 為敘州府治本漢僰道縣犍為郡治元和志汶江流/逕僰道縣東北去縣十步馬湖戌在縣西二十一里
 按馬湖江在縣南門外即若水下流亦曰瀘水自馬/湖戌東北流入至城西南一里為蠻津口又東合於
 大/江又東南逕南溪縣南南溪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漢僰道縣地又東
 逕江安縣北江安在瀘州西南/本漢江陽縣地又東逕納溪縣北納/溪
 在州西南四十里/亦漢江陽縣地又東北逕瀘州東南沱水合湔雒
 諸水從西北來注之瀘州夲漢江陽縣今州治即其/故城隋改縣曰瀘川唐為瀘州
[075-12a]
 治華陽國志江陽江中有大闕小闕季春黄龍堆没/闕即平元和志汶江水經瀘川縣南三十步寰宇記
 謂之瀘江按雒江在州北亦曰湔水亦曰緜水互受/通稱漢志云湔水出玉壘山東南至江陽入江水經
 注云雒水與緜水合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郫江即沱水也沱水自灌縣西南首
 受大江東逕郫縣北郫縣在成都府西四十五里漢/志蜀郡郫縣禹貢江沱在西東
 入大江元和志郫江一名成/都江經郫縣北三十一里又東逕新繁縣南新繁/在府
 西北五十六里夲漢繁縣括地志縣有繁江首受郫/江即禹貢江沱也元和志郫江在新繁縣南十一里
 九域志新繁有都/江即成都江也又東逕成都縣北漢舊縣蜀郡治/今為四川成都
 府治括地志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橋江一名/永平江亦曰中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界來
[075-12b]
 東逕新都縣南新都在府北五/十里漢舊縣又東逕金堂縣南金/堂
 在府東北七十里本漢新都牛鞞二縣地郫江至縣/東南合湔水亦曰五城水酈道元云湔水東絶緜雒
 逕五城界至廣都北岸南入於江謂之五城水口此/涪水枝津自五城縣界西合湔郫又西至成都城東
 南入流/江也又東南逕簡州北簡州在府東一百五/十里本漢牛鞞縣又東
 南逕資陽縣西資陽在州東南六十/里本漢資中縣地又南逕資縣西
 資縣在府東三百/里本漢資中縣又南逕富順縣東富順在敘州府/東北一百八十
 里本漢江/陽縣地又東南逕瀘州北又東南與江水會酈道/元云
 緜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緜水口蓋自五/城以下湔郫緜洛互受通稱緜水口即沱水口
[075-13a]
 水又東逕合江縣北合江在瀘州東一百/二十里本漢符縣又東北逕
 江津縣北江津在重慶府南一百/八十里本漢江州縣地又東北逕巴縣東
 南西漢羌白涪巴渝諸水自北來注之巴縣為重慶/府治本漢江
 州縣後周改曰巴縣唐為渝州治按自渝上合州者/謂之内江庾仲邕所云涪内水是也自渝戎瀘上蜀
 者謂之外江庾仲邕/所云蜀外水是也又東北逕長夀縣南長夀在府/東三百三
 十里本隋/巴縣地又東逕涪州北涪陵江水自南來注之涪/州
 在府東四百五十里本漢枳縣隋改置涪陵縣唐為/涪州治大江在州北方輿勝覽謂之蜀江自成都登
 舟十二程至此合/黔江即涪陵江又東北逕酆都縣南酆都在忠州/西二百里本
[075-13b]
 漢枳/縣地又東北逕忠州南忠州在府東一千/里本漢臨江縣又東北逕
 萬縣南萬縣在夔州府西四百/五十里本漢朐忍縣又東北逕雲陽縣南
 雲陽在府西一百七十里本漢朐忍縣後周/改曰雲安寰宇記蜀江在雲安縣南三十步又東逕
 奉節縣南夷水故道出焉奉節夔州府治本漢魚復/縣唐改曰奉節瞿塘峽在
 縣東即古廣谿峽也寰宇記云灧澦堆周圍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峽口冬水淺屹
 然露百餘丈夏水漲没數十丈亦曰猶豫言舟子取/途不決水脈也范成大吳船錄云峽中兩岸髙巖峻
 壁斧鑿之痕皴皴然有黒石灘/最號險惡按夷水一名清江又東逕巫山縣南巫/山
 在府東一百三十里本漢巫縣巫峽在縣東四十里/吳船錄云自巫縣下巫峽灘瀧稠險湍流洄洑其危
[075-14a]
 又過夔峽三十五里至/神女廟廟前灘尤洶怒又東逕巴東縣北巴東在湖/廣歸州西
 九十里本漢巫縣/地梁為歸鄉縣又東逕歸州南歸州在荆州府西/五百二十五里夲
 漢秭/歸縣又東逕夷陵州南夷陵在荆州府西少南/二百里本漢夷陵縣又東
 逕宜都縣北與夷水合宜都在州東南九/十里本漢夷道縣夷水本首
 受奉節縣之大江今建始縣北建始在夔州府東南/本漢巫縣地晉分置
 建始縣屬建平郡唐屬施州縣南至州一百/三十里夷水故道自巫山縣南流入縣界其故道
 皆巳陻塞唯從縣南受施州衛開蠻界水東逕巴東
 長陽長陽在夷陵州西南八十里本漢佷山縣屬武/陵郡隋更名長楊唐改楊為陽其故城即今治
[075-14b]
 縣南七十里廢巴/山縣即古捍闗至宜都縣北又東入于江經所謂
 東别為沱者禹所導一為梁州之沱今郫江是也一
 為荆州之沱古夷水是也禹貢錐指/
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禹貢書澧音禮史/記漢 俱作醴
 澧水名東陵地名孔氏傳西水經澧水篇澧水出武/陵充縣 歴山東過其縣南又東
 過零陽縣之北又東過作唐縣北又東至長沙下嶲/縣西北東入於江充縣即今九谿永寧二衛屬湖廣
 岳州/府
 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處禹今導江過歴九江之處
[075-15a]
 非是别有九江之水孔氏疏/
 九江即荆州所謂九江孔殷是也此九江發源山澤
 分支别派以入於江而江則過之也江水既過九江
 又至於東陵也尚書全解/
 東陵巴陵今岳州巴陵縣也地志在廬江西北者非
 是書經集注/
 孔傳云江於此州分為九道正義曰傳以江是此水
 大名謂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分為九河也潯陽記
[075-15b]
 有九江之名雖名起近代義或當然陸氏釋文曰九
 江尋陽地記云一曰烏白江二曰蜯江三曰烏江四
 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
 九曰箘江張須元縁江圖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
 江三曰嘉靡江四曰烏土江五曰白蚌江六曰白烏
 江七曰箘江八曰沙堤江九曰廪江參差随水長短
 或百里或五十里始於鄂陵終於江口會於桑落州
 太康地記曰九江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
[075-16a]
 湖漢水東至彭澤入江又鄱陽縣有鄱水餘汗縣有/餘水艾縣有修水南城縣有盱水建城縣有蜀水宜
 春縣有南水南壄縣有彭水又長/沙國安成縣有盧水皆入湖漢水渭按秦始皇滅楚
 以其都夀春置九江郡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
 疏九江淮南子曰禹鑿江而通九路地里志廬江尋
 陽縣下云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王莽改豫
 章曰九江郡柴桑縣曰九江亭應劭曰江自尋陽分
 為九郭璞江賦曰流九派乎尋陽自西漢以迄東晉
 皆言大江至尋陽分為九江禹之所疏鑿而尋陽記
[075-16b]
 縁江圖又備列其名元和志云江州尋陽郡禹貢揚
 荆二州之境揚州云彭蠡既瀦今州南五十二里彭
 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
 江是也彭蠡以東為揚州界九江以西為荆州界此
 亦遵舊說九江孔鄭異義而不言其處所諸家皆謂
 在潯陽其以洞庭為九江者自宋初胡旦始而晁以
 道曾彦和皆從之朱子九江辨曰九江若曰派别為
 九則江流上下洲渚不一今所計以為九者若必首
[075-17a]
 尾短長均布如一則横斷一節縱别為九一水之間
 當有一洲九江之間沙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於地
 將無所容若曰參差取之不必齊一則又不知斷自
 何許而數其九也况洲渚出没其勢不常江陵先有
 九十九洲後乃復生一洲是豈可以為地理之定名
 乎此不可通之妄說也若曰旁計横入小江之數則
 自岷山以東入於海處不知其當為㡬千百江矣此
 又不可通之妄說也且經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見其
[075-17b]
 吐吞壯盛浩無津涯之勢決非尋常分派小江之可
 當又繼此而後及夫沱潛雲夢則又見其決非今日
 江州甚逺之下流此又可以證前二說者為不可通
 之妄說也九江即洞庭既有山水二經為根據而又
 得朱子此辨其不在潯陽亦明矣 曽氏說九江一
 曰沅出牂牁且蘭縣東/北注洞庭湖入江二曰漸一名澹水出武/陵索縣東入沅三曰
 無出牂牁且蘭縣東南入沅按說文無本/古舞字故無水或加水作潕又作㵲四曰辰出/武
 陵辰陽縣/東入沅五曰敘一作序出武陵義/陵縣西北入沅六曰酉出武陵/充縣東
[075-18a]
 南入/沅七曰湘出零陵始安/縣東北入沅八曰資一作澬出零陵都/梁縣東北入沅
 九曰澧出武陵充縣東北/注洞庭湖入江朱子考定九江去無澧二
 水而易以瀟蒸一曰瀟江亦名營水出營陽冷道/縣留山北流注湘水
 曰湘江三曰蒸江漢志作承後漢作烝出邵陵/縣界至陵承縣北東注於湘四曰
 澬江五曰沅江六曰漸江七曰叙江八曰辰江九曰
 酉江按朱子據導江文江先合澧而後過九江故不
 數澧然澧實會南江以東注洞庭非上流自入江也
 安得而不數無字誤作元朱子以為亡是水故置之
[075-18b]
 古無瀟水酈道元云瀟者水清深也湘中記曰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厎石如樗蒲是納瀟湘之名矣然
 則瀟湘猶言清湘非别有瀟源隋唐以後始謂瀟水
 出九疑山北合湘水是曰瀟湘耳武陵零陵長沙之
 水皆入沅湘如蒸水者頗多金吉甫云郴水亦入湘
 舊不列九江未知與漸叙二水大小若何然則朱子
 所更定亦未有以見其為必然也善乎林少穎之言
 曰九江之名與其地勢久逺不可强通然各自别源
[075-19a]
 而下流入江則可以意曉也斯真通人之見傅同叔
 云九江不必求其有九如太湖一湖而得名五湖昭
 餘祁一澤而得名九澤皆不可以數求也此說本程
 泰之恐又不然當時必實有九水㑹同故以為名但
 水道通塞離合古今不常自戰國時唯知有湘沅資
 㣲澧而名之五渚矣况後世乎與其出此入彼不若
 闕疑之為得耳禹貢錐指/
江水自夷道/縣北又東逕上明城北水經/
[075-19b]
 江水自夷道縣/北合夷水又東過枝江縣南沮水從北來注之
 晉太元中苻堅㓂荆州刺史桓沖徙渡江南使劉波
 築之移州治城也其地夷敞北據大江江沱枝分東
 入大江縣治洲上故以枝江為稱地理志曰江沱出
 西南東入江是也盛𢎞之曰縣舊治沮中後移出百
 里洲西去郡一百六十里縣左右有數十洲槃布江
 中其百里洲最為大也其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
 縣西至上明東及江津有九十九洲酈注松上明城/在今 滋縣界
[075-20a]
 今枝江縣東有枝江故城百里洲在縣東北六十里/寰宇記引荆州圖曰百里洲其上寛廣土沃人豐洲
 首派别南為外江北為内江嘉靖初為江水衝斷今/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沮水篇沮水出漢中房陵縣
 東南流經沮陽縣東南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又東南/逕當陽縣北又南逕麥城西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
 入於/江
又東㑹沮口水經/
 楚昭所謂江漢沮漳楚之望也酈注/
又南過江陵縣南水經/
 縣江有洲號曰枚回洲江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
[075-20b]
 也酈注西枚回洲在江/陵縣 南六十里
又東逕鷰尾洲水經/
 北合靈溪水水無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
 江酈注/
東得馬牧口水經/
 江水斷洲通㑹酈注/
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水經/
 故楚也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宮矣秦置南郡
[075-21a]
 漢景帝改為江陵縣北對大岸謂之江津口故洲亦
 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語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
 避風不可渉也故郭景純云濟江津以起漲言其深
 廣也酈注回江陵故城即今荆州府治江/自枚 洲分流至此復合勢益大
又東逕郢城南水經/
 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矣酈注三今江陵縣/東北 里有郢城
又東得豫章口水經/
 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岡蓋因岡而得名矣酈注/
[075-21b]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水經/
 江水左迤為中夏水右則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
 派曲而極水曲之地勢世謂之江曲者也酈注郡漢/志南 華
 容縣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華容故城在今/監利縣界水經夏水出江流於江陵縣東南注之江
 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城
 之東/門也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東涌水注之水經/
 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謂之涌口春秋所謂閻敖游涌
[075-22a]
 而逸于二水之間者也酈注利涌水在/今監 縣南
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又東南油水從東南
來注之又東右合油口水經松樂鄉城/在今 滋縣東
又東逕公安縣北左㑹髙口水經/
 江浦也對黄州酈注五今公安縣東北/五十 里有公安故城
又東得故市口水經/
 水與髙水通也酈注/
又右逕楊岐山北水經/
[075-22b]
 山枕大江山東有城故華容縣尉舊治酈注/
又東左合子夏口水經/
 江水左迤北出通於夏水故曰子夏口也酈注/
又東左得侯臺水口水經/
 江浦也酈注/
右得龍穴水口水經/
 江浦右迤也北對虎洲又洲北有龍巢地名也昔禹
 南濟江黄龍夾舟舟人五色無主禹笑曰吾受命于
[075-23a]
 天竭力養民生死命也何憂龍哉于是二龍弭鱗掉
 尾而去故水地取名矣酈注/
自龍巢而東俞口水經/
 夏水泛盛則有冬無之江水北岸上有小城故監利
 縣尉治也酈注/
又東得清揚土塢二口水經/
 江浦也酈注/
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水經/
[075-23b]
 赭要洲名在大江中酈注宗石首山在今石首縣西/北孫 鑑曰自竟陵南至大江
 並無㐀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淺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左得飯筐上口水經/
 秋夏水通下口間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即楊子洲
 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害昔荆佽飛濟此遇兩
 蛟斬之自後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則溝水口口上
 即錢官也水自牛皮山東北通江北對清水洲洲下
 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右㑹飯筐
[075-24a]
 上口江浦所入也酈注/
又右得上檀浦水經/
 江溠也酈注在溠音詐水名說/文水 漢南荆州浸
 
 
 
 
 
[075-24b]
 
 
 
 
 
 
 
 行水金鑑巻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