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62-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六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淮水
漢桓帝永興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増長逆流後漢書/五行志
 壽春每嵗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干寶晉紀不所紀/事在晉世 知在
 於何/年
宋明帝泰始季年淮水竭南史明僧紹傳洛其時紹竊/謂其弟曰昔伊 竭而夏亡
[062-1b]
 河竭而商亡三川竭而周亡夫有國必依山/川以為固山川作變不亡何待竟如其言
梁武帝天監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六七尺梁書/曹景
宗/傳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作浮山堰梁書武/帝本紀魏降人王足陳
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高祖然之發徐揚人率二十戸
取五丁以築之假絢節都督淮上諸軍事并䕶堰作役人
及戰士有衆二十萬於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
以築土合脊於中流天監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復
[062-2a]
決潰用鐵數千萬斤沈於堰所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
加土其上士卒死者十七八明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
里下闊百四十丈天監十五年九月淮堰壞死者十餘
萬口梁書康/絢𫝊梁堰淮水以灌壽陽於鍾離南起浮山北
抵巉石堰將合淮水漂疾復決潰衆患之或謂江淮多
蛟能乗風雨決壞崖岸其性惡鐵乃引東西二冶鐵器
數千萬斤沈於堰所仍伐樹為幹填以巨石踰年堰成
其長九里軍人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邑居墳墓公
[062-2b]
然皆在其下或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可久
塞既而昏霧不解其秋淮水暴長堰壞奔流於海殺數
萬人其聲若雷聞三百里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
魚身或龍形馬首殊𩔖詭狀不可勝名北史今梁典浮/山堰 號為荆
 山堰渦口/東岸東是
梁武帝普通元年秋七月淮海並溢梁書武/帝本紀
唐徳宗貞元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唐/書
五行/志
[062-3a]
唐徳宗貞元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亳州唐書五/行志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唐書五/行志
 大中十二年淮南大水發自徐州流没數萬家淮安/府志
 中和三年汴水入於淮水鬭壞船數艘江南/通志
後周顯徳中淮水漲溢宋史趙/賛𫝊
宋太祖乾徳四年泗州淮水溢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潁五水
並漲壞廬舍民田宋史五/行志
[062-3b]
宋太祖開寶六年潁川淮渒水溢淹民舍田疇甚衆宋/史
五行/志
宋太祖開寶七年四月泗州淮水暴漲入城壞民舍五
百家宋史五/行志六月已亥淮水溢入泗州城壞民居宋史/太祖
本/紀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六月泗州淮漲入南城汴水又
漲一丈塞州北門宋史五/行志
 宋咸平四年淮水溢天聖四年又溢景祐三年作外
[062-4a]
 隄以備淮水江南/通志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五月潁州潁水溢壞隄及民舍
宋史太/宗本紀徐州白溝河溢入州城宋史五/行志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秋七月淮水溢 九月睢溢浸
田六十里宋史太/宗本紀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泗州水害民田宋史五/行志
宋仁宗景祐元年閏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宋史五/行志
宋仁宗嘉祐二年三月戊戌淮水溢宋史仁/宗本紀七月淮水
[062-4b]
自夏秋暴漲環浸泗州城宋史五/行志
 泗州南去淮一里屢遭水患宋開寶七年淮水溢入
 泗城厯咸平至祥符無嵗不溢迨至景祐三年作外
 隄以備淮水高三十三尺自是水患少弭歐陽公云
 泗州之患莫暴於淮是也禹貢/錐指
宋仁宗嘉祐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宋史五行志/ 三年既作
 外隄猶不足以禦/患可見淮水之暴
宋神宗熙寧四年十一月開洪澤湖達於淮宋史神/宗本紀
[062-5a]
宋神宗元豐四年五月淮水泛漲宋史五/行志
 是年命發運副使史公弼修泗州洪澤湖玉/海
軾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先是開府諸縣多水患吏
不究本末決其陂澤注之惠民河河不能勝致陳亦多
水又將鑿鄧艾溝與潁河並且鑿黄堆欲注之於淮軾
始至潁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於新溝㡬一丈
若鑿黄堆淮水顧流潁地為患軾言於朝從之宋史蘇/軾𫝊
宋徽宗重和元年夏江淮諸路大水民流移溺者衆分
[062-5b]
遣使者振濟宋史五/行志霍端友知陳州陳地汙下疏新河
千里徹於淮水患遂去宋史霍/端友𫝊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氣如凝血江/南
通志載在/紹興四年四月淮溢數百里漂民田廬死者尤衆宋史/五行
志/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五月淮水溢廬濠楚州無為安豐
高郵盱眙軍皆漂廬舍田稼宋史五/行志
宋寧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淮水溢淮東郡國楚州盱
[062-6a]
眙軍為甚宋史五行志水按元史安塔哈傳世祖至元/九年五月淮 溢是為度宗咸淳七年也
元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安豐廬州淮水溢損禾麥一萬
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元統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漲淮安路山陽縣滿
浦清岡等處民畜房舍多漂溺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至元五年七月沂州沂沭二河暴漲決隄害田
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正四年冬十月乙酉議修淮河隄堰元史順/帝本紀
[062-6b]
明太祖洪武八年九月壬子上閲輿地書得濠梁古跡
一巻命内臣馳驛以賜東宫且題其外令濂詢訪隨處
言之皇太子至池河驛得上所賜書大喜以示濂濂因
啓曰臨濠古蹟惟塗荆二山最著塗山在昔鍾離縣西
九十五里荆山亦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聨屬而
淮水繞荆山之隂神禹鑿之水始流二山間民獲免阻
脩之難禹之功也明太祖/實録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濬淮安山陽縣支家河水
[062-7a]
南入淮北通安東海州明太祖/實録
明太宗永樂七年六月乙丑鳯陽府壽州言淮水決州
城命以時修築 丁夘中都留守司言夏雨不止淮河
水溢壩口見發軍夫晝夜築塞命工部亟遣人督視明/太
宗實/録
明太宗永樂八年三月丁夘工部言淮安府淮河南岸
坍圮延及倉厫牆垣宜令有司修築皇太子從之 五
月戊子工部啓修淮安府淮河隄岸以固大河衞城池
[062-7b]
皇太子從之明太宗/實録
明宣宗宣徳七年八月已丑直隸壽州衞奏近城西有
湖與淮相通比雨潦暴漲壞城二百四十餘丈乞𤼵附
近軍民修理從之明宣宗/實録
明英宗正統元年十二月癸亥直隸壽州衞奏七月間
淮水泛漲壞西北城垣請修治從之明英宗/實録
明英宗正統二年八月戊辰掌直隸清河縣事知州李
信圭奏本縣四月終霖雨壞麥五月終淮水泛溢漂流
[062-8a]
房屋孳畜甚衆民不堪命乞賜賑貸其嵗凡買辦物料
等項軍匠㕑役濬河人夫俱乞暫免其額辦商税課鈔
乞暫存本縣給用上命有司覈實從之 九月戊申直
隸大河衞奏舊置軍器局以軍餘造器械供用近因淮
水泛漲決隄漂屋請停造從之明英宗/實録
明英宗正統三年四月庚午直隸鳯陽府泗州淮安府
清河等縣各奏去嵗天雨連綿淮水漲漫沙淤地畝不
能布種今年夏税無從辦納上命行在戸部遣官覆視
[062-8b]
除之明英宗/實録
明英宗天順四年七月辛夘直隸鳯陽府自五月連雨
抵七月淮水溢決壩埂敗城垣没軍民田廬甚多至是
事聞命巡按御史中都留守司各遣官於被災軍民加
意存䘏衝決城壩逐漸築之明英宗/實録
明英宗天順七年閏七月戊辰修鳯陽衞土城及䕶城
隄以久雨淮水衝決故也明英宗/實録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九月丙寅淮水溢淮安所屬諸州
[062-9a]
縣壞官民屋舍淹没人畜甚衆明憲宗/實録
明武宗正徳十二年七月辛丑總督漕運都御史叢蘭
奏淫雨為災淮水泛漲衝決漕隄淹没人畜禾稼乞免
坐派工部料價部議巳徵者解部未徵者視災分數奏
請仍以所在樁草銀修理決隄從之明武宗/實録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四月丁未總督漕運右副都御
史龔輝巡按直隸御史史載徳各奏泗州逼近淮河地
勢低下今黄河水決入淮下流壅塞其勢必且上溢為
[062-9b]
陵寢之憂乞亟開直河口以通下流築二陳莊劉家溝
二口以防衝決仍命欽天監官一員相度祖陵地脈擇
日興工工部議覆報可明世宗/實録
 嘉靖三十年淮水大溢田地俱沙淤淮安/府志
 應檟總漕於淮以淮水唯資黄河易涸而多淤嵗糜
 挑浚之費而泗水西流寶應南注大江可以入淮於
 是因五里溝鑿之不費不勞河迄通利未旬月巡撫
 兩廣去唐汝楫撰兵部右侍郎應公墓志/ 檟遂昌人嘉靖三十年任總漕
[062-10a]
 嘉靖三十一年淮河大溢田地俱沙淤淮安/府志
 嘉靖三十四年淮水溢淮安/府志
明穆宗隆慶三年九月丙子時淮水漲溢自清河縣至
通濟閘及淮安府城西淤者三十餘里決方信二壩出
海平地水深丈餘寶應湖堤往往崩壞明穆宗/實録
明穆宗隆慶四年六月丙辰河道都御史翁大立報疏
濬淮河及鴻溝境山等處工完上從部議録管工同知
章時鸞等賞賚有差 九月壬申侍郎翁大立言今淮
[062-10b]
河自泰山廟至七里溝淤十餘里而水從朱家溝傍出
至清河縣河南鎮以合於黄河聞者無不駭異然臣以
為宜開新莊閘以通回船復平江時故道則淮河可以
無慮臣所患獨在黄河睢宿之間遷徙未知所定泗州
陵寢甚有可虞臣請濬古睢河繇宿遷厯宿州出徐州
小浮橋以洩徐吕二洪之水又規復清河魚溝分河一
道以下草灣免衝射之患南北運道庶幾可保都給事
中龍光亦請下所司勘議或尋復故道或分洩二洪及
[062-11a]
倣先年置鋪設夫開溝建閘之法以為久計工部覆行
新任都御史潘季馴如議區畫從之明穆宗/實録
 是年高家堰大潰時淮水東趨諸州縣匯為巨浸淮
 城民不聊生黄河亦決崔鎮等處而桃清河塞運道
 梗阻者數年江南/通志
 高家堰者郡志云後漢建安中太守陳登所築閻百
 詩曰此堰不見於史籍考三國志登嘗為典農校尉
 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登固精於水利者又嘗為
[062-11b]
 廣陵太守虞溥江表傳云治射陽則此堰距治所甚
 邇登築隄以障淮水理勢宜然也由是觀之漢世河
 未合淮尚不聽其南奔況今欲藉此清湍以刷沙乎
 茍非以隄束水使淮并力東注則自清口以至海口
 終不能無壅也禹貢/錐指
 高家堰今府志稱高加堰注云高加者為䕶運道邑
 井宜加高而名之蓋益加而益高耳按高堰去寶應
 高一丈八尺去高郵高二丈二尺高寶堤去興化泰
[062-12a]
 州田高丈許或八九尺其去堰不啻高三丈有奇見/潘
 宫保兩/河議自明迄今又不知高幾許一有叵測而淮揚
 兩府之城郭田廬皆在水底吁可畏哉今水/學
 萬厯元年五月十八日夜淮水暴發千里汪洋没室
 淹田瀕河民多溺死淮安/府志
 萬厯二年秋七月二十四日辰刻微雨而風入戌風
 大雨如注次日夜益猛拔樹撤屋東海大嘯淮河並
 溢漂蕩山清安鹽等邑官民廬舍一萬二千五百餘
[062-12b]
 間溺死男婦鄭江等一千六百餘名口崩鹽邑城垣
 百餘丈餘邑同揚州/府志
 是年淮河並溢淮安/府志
 是年七月二十四日淮河並溢漂官民廬舍溺死男
 婦不計其數清河/縣志
 萬厯三年淮河並漲淮安/府志
 是年泗水南下衝決清水潭等處南河/全考
 是年六月霖雨不止風霾大作淮河並漲千里共成
[062-13a]
 一湖揚州/府志
 是年河從崔鎮等口北決淮水從高家堰東決徐邳
 以下至淮南北漂没千里 奉祀朱宗唐請行南京
 工部委主事郭子章㑹潁州道勘視水勢衝激崖岸
 恐侵柏林議估石砌泗陵堤二百二十六丈至五年
 工完時御史邵陛亦行泗州將䕶城隄用石包砌堅
 固至今賴之稱為邵公堤都御史王宗沭知府邵元
 哲亦修高家堰并開菊花潭以洩三城之水東方米
[062-13b]
 芻舟楫皆通南河/全考
明神宗萬厯五年六月甲戌總督漕運侍郎吳桂芳奏
淮水向經清河㑹合黄河趨海自去秋河決崔鎮清江
一帶正河淤墊淮口梗塞於是淮弱河强不能奪草灣
入海之途而全淮南徙灌山陽高寶之間向來湖水不
逾五尺堤僅七尺今堤加至一丈二尺而水更過之此
從來所未有也議䕶湖堤以殺水勢部言堤雖可䕶而
不能必水之不漲欲水之不漲必俾淮有所歸而後可
[062-14a]
宜令漕運衙門嚴督司道熟計其便報可 閏八月辛
丑時山陽高寶淮水瀰漫禮科左給事中湯聘尹議導
淮入江於𤓰洲入江之口分流増閘以殺其勢巳漕運
侍郎吳桂芳稱黄水向老黄河故道而去下奔如駛淮
遂乗虛湧入清口故道淮揚水勢漸消部覆二議不同
奏請行勘上以河淮既合命寢其議 九月丁夘管理
南河工部郎中施天麟言淮泗之水原從清口㑹黄河
入海今不下清口而下山陽從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
[062-14b]
盡洩浸淫漸及於高寶邵伯諸湖而湖隄盡没則以淮
泗本不入湖而今入湖故也淮泗之入湖者又緣清口
向未淤塞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緣黄河淤
澱日高淮水不得不讓河而南徙也蓋淮水併力敵黄
勝負或亦相半自高家堰廢壞而清口之内傍通濟閘
又開朱家等口引淮水内灌於是淮泗之力分而黄河
得以全力制其敝此清口所以獨淤於今嵗也下流既
淤則上流不得不決每嵗糧艘以四五月盡運堤以六
[062-15a]
七月壞水發之時不能為力水落之後方圖堵塞甫及
春初運事忽至僅完堤工於河身無與河身不挑則來
年益高上流之決必及於徐吕而不止於邳遷下流之
涸將盡乎邳遷而不止於清桃須不惜一年糧運不惜
百萬帑藏開挑正河寛限責成乃為一勞永逸至高家
堰朱家等口宜乗時築塞使淮泗併力足以敵黄則淮
水之故道可復高寶之大患可減若於興化鹽城地方
海口湮塞之處大加疏浚而湖堤多建減水大閘堤下
[062-15b]
多開支河以行各閘之水庶乎不致汗漫總之未有不
先黄河而可以治淮亦未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固堤
者也部覆河内疏浚苦無良法惟先臣劉天和用平底
方舟横排河中為一層四維拴繫以長柄鐵爬浚之浚
深數尺移舟再浚後數丈復為一層如前法則水中與
陸地施工略同興工停運宜行河道等衙門㑹議具奏
定奪報可 十二月已丑先是淮水南徙泛濫淮揚間
巳而漕運侍郎吳桂芳報稱草灣開通淮水消落至是
[062-16a]
淤墊如故給事中劉鉉言治淮以開通海口為䇿宜簡
方略大臣一員㑹同河漕諸臣相踏咨度為新運計上
令吏部推有才望實心任事者以聞於是吏部請以總
督漕運兵部左侍郎吳桂芳為工部尚書總理河漕得
㫖近來當事諸臣意見不同動多掣肘以至日久無功
今以此事專屬吳桂芳經理河道都御史暫行裁革李
世達改推别用其選任部司處置錢糧俱許以便宜奏
請若明嵗運道有梗戸部查先年海運事宜行明神宗/實録
[062-16b]
 吳侍郎所奏向來湖水不逾五尺堤僅七尺今堤加/至一丈二尺而水更過之此從來所未有也可見高
 堰益加益高當時巳有然矣施郎中所言淮泗本不/入湖而今入湖淮泗之入湖者又緣清口向未淤塞
 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緣黄河淤墊日高/淮水不得不讓河而南徙也迨至今日而更甚矣可
 為歎/息
 是年三月至五月恒雨西河水發由高家堰一槩東
 漫鹽城水災特甚張宗仁賣兒詩云攜兒去賣向兒
 哭賣兒買米供晨粥粥熟呼兒兒不來剜心忍食孩
 兒肉淮安/府志
[062-17a]
 是年漕撫王宗沭築高家堰淮郡二/堤記
 萬厯六年九月總河侍郎潘季馴題准命郎中張譽
 海防道龔大器揚州府同知韓相等築高堰堤長六
 十里内砌大澗口等處石堤三千一百一十丈栁浦
 灣堤東三十餘里西四十餘里 先是萬厯三年淮
 決高堰寶應而山陽高寶興鹽等處匯為巨浸運道
 梗阻總河侍郎潘季馴行相視築堰起武家墩經大
 小澗至阜寧湖以捍淮東侵築堤起清江浦沿鉢池
[062-17b]
 山栁浦灣迤東以制河南溢于是淮畢趨清口㑹大
 河入海海口不濬而通南河/全考
 萬厯七年五月淮水溢平地高三丈淮郡二/堤記
 隆慶辛未河大溢壞漕舟以千數天子念大計不以
 沭為不肖授璽書使董漕計拔自藩轄異數也踰年
 淮父老詣余而泣曰郡地專受淮故稱淮安勢自西
 南厯清河而東與湖南僅隔拳土故高家堰有堤不
 治而淮輒入海㡬受其半淮揚兩郡皆困終不治則
[062-18a]
 且妨漕余惕焉按之信然乃檄守陳文燭以軍餉六
 千餘金致鄉先生周君胡君築焉又明年癸酉五月
 淮水溢平地高三丈餘而以堤故不溢入湖郡之南
 鄉與揚皆無恙然勢掠郡西合黄河折而經北城下
 安東則洶湧㡬嚙西橋奪漕河而出余為之不寢者
 三夕幸而勢稍殺則又以其泛濫四溢數道出禮信
 壩及鉢池山民在巨浸中至八月而始涸余以災請
 幸天子仁聖捐米八萬石賑之而又允折漕糧是時
[062-18b]
 幸淮獨漲使稍遲半月與黄河并發則事不可支矣
 是年冬余再檄于同知時保以賑之餘米一萬石募
 夫築郡西長堤焉高家堰堤北自武家墩起至石家
 莊止計三十里而遥為丈五千四百堤面廣五丈底
 廣三之而其高則沿地形高下大都俱不下一丈許
 而又於大澗小澗具溝舊漕河六安溝諸處築龍尾
 埽以遏奔衝堤内自澗口以達張家莊濬舊河以洩
 湖水使不侵嚙工凡五十日而畢郡西長堤自清江
[062-19a]
 浦藥王廟起東厯大花巷由西橋相家灣直抵新城
 過金神廟至栁鋪灣六十里而近為丈八千七百九
 十八堤面廣四丈底廣三之高可七尺餘蜿蜒如長
 虹以障郡城之北工凡三月而畢余按淮安郡三城
 在淮與漕河夾中自嘉靖中年以來無嵗不被水而
 其最甚則已巳癸酉極矣鞠為大澤不見水端民之
 棲樹巢冢以救旦夕即余疏中所道蓋其十之三四
 也而今二堤並峙高家堰獨抗淮於西南而西長堤
[062-19b]
 又障淮於西北蓋至是而居者田者皆有寧處可望
 生全無苦昏墊矣余不才且旦夕乞去然使來者慎
 守而時䕶視之無至壞以永為障使吾民得粒食育
 子抱孫則大幸也顧淮水高於郡勢若建瓴而下使
 其發時與河並則為慮尤巨且西長堤能障溢水而
 其從下嚙而崩者不能却河故去城數十里而今乃
 在城下是其大勢漸侵而南可覩也開草灣以分河
 勢通澗河以防溢流余心耿耿焉而力巳詘民亦告
[062-20a]
 病姑少休之以待文燭楚之沔陽人時保浙之嘉興
 人而是時同相二役者郭同知大綸王通判𢎞化諸
 推官大綸山陽縣縣丞談嘉謨也江南通志所此即/王公宗沐 作淮
 郡二堤/記也
明神宗萬厯八年三月乙巳工科給事中尹瑾陳河工
善後七欵一高家堰近巳築塞成堤體制高厚既有樁
板以䕶其外復設官府以嚴其防然終不若石堤更為
永恃宜於中間二十里低窪處用石包砌令徐潁海防
[062-20b]
三道均分道里各派所屬而董其成 六月戊午先是
鳯陽等處雨澇淮溢水薄泗城且至祖陵墀中御史陳
用賔以聞給事中王道成四疏言黄河未漲淮泗之間
霖雨偶集而清河口巳不能容洩萬一震驚陵寢誠非
細故宜令河臣設法疏導堵塞之總理河漕潘季馴謂
黄淮合流東注勢甚迅駛止因霪雨連綿而泗州岡阜
盤折宣洩不及遂至漲溢若欲更求疏浚則下流巳深
浚無可施欲更事截塞則上流之水勢難逆堵該部亦
[062-21a]
以為然覆議令季馴親詣相度從之 十一月乙酉高
家堰石工將興鄉官常三省等倡言有妨祖陵具揭欲
阻之河臣潘季馴疏陳其舛謬不經具請再行勘議上
命修築以終前功而革常三省職為民 十二月戊申
以泗州等處連災詔免萬厯六年以前改折漕糧一十
三萬三千七百九十兩有奇從總理漕河兵部尚書凌
雲翼請也明神宗/實録
 淮入海由清口入江由大澗達湖自高堰築而江路
[062-21b]
 塞自黄河決而海道阻所受七十二河水積為泗患
 州人常魯軒先生謝政里居畫分黄導淮策忤當路
 意坐阻撓奪官竄之編戸巳泗嵗受水先生復請開
 黄河浚清口河以導淮入海開周家橋武家墩以導
 淮入湖開芒稻河𤓰儀閘以導湖入江侍御史牛公
 繪圖以聞上震怒治諸行河者罪而後司空楊公給
 事張公卒以先生策從事泗得無水李維楨撰㕘議/常三省墓誌銘
 憂三省字希曽泗州人萬厯丙辰進士厯湖廣㕘議/ 居河患起公身操畚鍤塞壅城得無潰既遘謗無
[062-22a]
 愠言㑹有恩詔復官而楊司空疏言河工就緒多㕘/議常三省功宜増秩録用先後撫按臣南北臺省薦
 者凡三十人而公題其署曰久分生涯/偕朩石勉將道術付桑榆踰數年卒
 是年姜璧巡按兩淮鹽法時黄水入淮淮大溢總河
 大臣與撫臣相掣肘而有司行河者率委之倅貳又
 有議罷范公舊堤勿修而别開支河者公疏言倅貳
 權輕不如專任守令大臣事權不一難責成功宜罷
 總河以其事歸撫臣便又河口外高内下開支河則
 引倒流之潮闢私販之路不若修范公廢堤使内水
[062-22b]
 不出外水不入外不損鹽竈之地内不傷耕植之田
 疏凡數百言皆鑿鑿可行部覆如公言事竣有白金
 之賚余繼登撰僉都御史蒲汀姜公墓誌范按璧字/元卿文安人隆慶辛未進士公言修 公堤誠
 善而言總河宜罷殊傷國體/而罷總河在潘公去任以後
 
 
 
 行水金鑑巻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