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158-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卷一百五十八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两河總説
 我朝黄河之役比之漢唐以後不同逆河之性挽之
 東南行以濟漕運故河患時時有之自海運既罷中
 灤運又罷專出䢴溝入淮泝河以達㑹通河故河水
 不得如禹貢故道入北海而河之東南行者又分數
[158-1b]
 道蓋自經汴以來支流益演南出二道皆徑入淮東
 南出一道東出五道皆入漕河并入於淮乘淮入海
 今數道皆塞止存沛縣一道河流大而所受狹不能
 容勢必横溢而決決而東南有山限閡爲禍不大決
 而東北非東昌則河間等處故往歳張秋潰決運道
 不通宋時澶州一決灌壊州縣數十爲禍不小况今
 之防河自底柱而下行於平地既防決大名又防決
 臨清又防決濟寧又防決徐州又防決潁夀以犯鳯
[158-2a]
 陽又欲遏其流不南出不北走循我運道而接江淮
 之舟此其計誠難也今河南修河之役盡民力竭民
 財矣隄宻於田畔地破於潰𤓰及今不處禍未巳也
 爲今之計盛都御史新河之役不可全謂其無功也
 顧其喜功無漸程役太嚴又忤安仁遂爾中止今猶
 可復也或於汴西濬孫家渡一道汴東南原出懐逺
 宿遷二道正東出徐州小浮橋溜溝二道擇濬一道
 以少殺其勢少分其流可也或修武城以南廢堤以
[158-2b]
 防豐沛漫流或修築沛北廟道口堤以防新決河口
 可也或講求海運之法即不能如國初婁淞開洋歷
 大洋之險宜考禹貢碣石入河沿江入海海運之說
 及秦時起瑯琊負海之郡之説唐人雲帆遼海糯稻
 東呉之說或於淮口入海遶出登萊大洋經海倉昌
 邑海豐以至天津可也或云登萊外洋有白蓬頭水
 有官緑大洋黑水大洋又有礁石之險則由淮之清
 口入海遶出東陬山風帆一日夜可達青州安東衞
[158-3a]
 篙師柁工皆安東人商賈時時往來由安東衞風帆
 三日可達膠州其間惟石臼島唐島二山頗大而險
 今私舶往來遶出山後未甞有覆没者既至膠州入
 新河可二百四十里至海倉復入海新河者即膠水
 也東爲膠東西即膠西也相傳勝國時亦甞濬此以
 避東海數千里之險者蓋膠之東南出即墨鰲山成
 山折而西出登州北海始達海倉不若由膠河之爲
 便易也又自海倉一夜便可到天津蓋相去三百里
[158-3b]
 今天津海倉間人販易載小艇乘月夜往來也所謂
 新河者原出髙密界中大水泊南北分流南新河流
 入南海北新河流入北海雖出髙密亦由諸野川澗
 合流始大夏秋爲甚南至膠州東界北即海倉廵司
 海倉有大舟載米麥可三五百石意即古者運青萊
 之粟由海入薊之處也自海倉至天津海濵更無山
 陵之險如昌邑濰縣壽光樂安博興濵州利津海豐
 蒲臺陽信鹽山慶雲滄州迤東皆平衍斥鹵之地可
[158-4a]
 見矣河北有警臨清濟寧可憂也淮西北有警清口
 豐沛可憂也江北有警䢴溝上下可憂也故海運之
 說亦不可不預爲之計正統額森之難喜寧道之據
 臨清正徳劉齊之亂運船煨燼者五六千艘此往事
 明徴今直恬然謂無事耳憂國者宜有先事之防矣
 鄭曉吾學編餘以是又一丘文荘海運之利之/説也隆萬泰天 至明亡言新河者皆本此
 從古治水稱神禹禹治水首黄河黄河自崑崙發源
 萬里而來禹𨗳之自積石龍門蓋特遡其流入中國
[158-4b]
 之始以爲肇端後人必追竆河源好博矣而不適於
 用故論禹治水𨗳河斷自龍門積石始河從積石東
 北而南計三千里至龍門爲西河龍門在冀州呂梁
 山石勢崇竦其流激震禹治其北鑿龍門分殺其勢
 西因其廻流之性而𨗳之又南而至華隂在陜之華
 隂縣自南而東至底柱在河南陜州之三門山又東
 經孟津河南府孟津縣過洛汭鞏縣至於大伾爲大
 名府濬縣&KR0916河之山北過洚水爲眞定冀州北枯降
[158-5a]
 渠至於大陸屬中山郡今眞定邢趙深三州之地北
 分其勢播爲九河復同聚一處而爲逆河逆迎也蓋
 迎之以入於海簡潔一水九河其一則河之經流也
 徒駭等八河故道皆在河間滄州南皮東光慶雲獻
 縣山東平原海豐由寧津呉橋南皮諸處直達東海
 是爲禹之故道禹之載河髙地以入海蓋自河隂始
 河隂以西之故道終古不失以東入海之故道後世
 一失從此泛濫南下四出於冀豫兖徐之區其勢不
[158-5b]
 可勝竆矣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礫始失故道漢文帝
 時決酸棗東潰金堤在河南延津滎陽諸縣至大名
 清豐一帶延亘千里武帝時溢平原屬徳州徙頓丘
 今清豐縣又決濮陽瓠子口開河界注鉅野屬濟寧
 州即大野通淮泗蓋河始與淮通尚未入淮也元帝
 時決館陶舊屬大名今屬臨清又決清河靈鳴犢口
 今髙唐州舊屬清河郡成帝時決東郡金堤決平原
 溢渤海清河髙唐州一帶信都今冀州界唐元宗時
[158-6a]
 決博州今東昌溢魏州今大名冀州五代時決鄆州
 今鄆城縣博之揚劉今東平之東阿縣揚劉鎭滑之
 魚池宋太祖時決東平之竹村開封之陽武大名之
 靈河澶淵太宗時決温縣滎澤頓丘泛於澶濮曹濟
 諸州東南流至彭城界即今徐州入於淮自此爲河
 入淮之始眞宗時決鄆及武定州尋溢滑澶濮曹鄆
 諸州邑浮於徐濟而東入淮仁宗時決開州館陶神
 宗時決冀州棗强大名州邑一合南清河以入淮一
[158-6b]
 合北清河以入海南渡後河上流諸郡爲金所據獨
 受河患其亡也始自開封北衞州決而入渦河南直
 壽亳蒙城懐逺之間元初決衞輝之新鄉開封之陽
 武杞縣之蒲口滎澤之塔海莊歸徳封丘諸界其時
 專議疏塞而已自至元二十六年開㑹通河以通運
 道而河遂與運相終始矣蓋至元以前河自爲河治
 之猶易至元以後河即兼運治河必先保運故治之
 較難至正初河決白茅金堤等處瀕河郡邑皆罹水
[158-7a]
 患水勢北侵安山沿入㑹通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壊
 兩漕司鹽塲用都漕運使賈魯言挽河使東行以復
 故道五月功成命翰林學士歐陽𤣥製平河碑文並
 作河防記略其法制工用爲世取法明洪武元年河
 決曹州雙河口二十五年河決原武㑹通河淤河自
 洪武中決陽武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城
 經潁上東至夀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故道遂淤至永
 樂時歳爲決徙修築隄防民困國敝至九年決益甚
[158-7b]
 議濬黄河故道尚書宋禮加濬㑹通河用老人白英
 計改從南旺分水遏汶北合漳衞遏泗南入沂淮其
 北道魏家灣與土河相連開二小河以洩之有溝渠
 於衞東北岸通黄河可直至海豐者如舊其南道在
 南旺之北者開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二十里至
 壽張之沙灣接舊河以免陸運之艱侍郎金純導河
 支流從汴城金龍口至塌塲仍合㑹通河以入淮漕
 事定於是運必借黄欲通運不得不先治黄也正統
[158-8a]
 十三年河決新城八柳樹漫流山東經曹濮衝張秋
 潰沙灣東堤奪濟汶入海路以去諸水俱洩壊民廬
 無筭景泰三年又大決沙灣近河地皆没翰林侍講
 徐有貞承命以都御史往治之作制水之閘疏水之
 渠而河流之旁出不順者則堰之水遂不東衝沙灣
 更北出而濟漕渠之涸𢎞治三年決陽武河自原武
 中牟分流爲三其大者切近汴堤西北隅合沁河泛
 陽武封丘祥符陳留杞縣蘭陽儀封考城曹縣寧睢
[158-8b]
 歸虞永夏碭蕭而下徐淮其次者横流封丘之于家
 集決孫家口漫長垣曹濮鄆城陽榖夀張東昌至臨
 清下衞河延患於徳滄與青縣静海天津始入於海
 又其次者自中牟南下尉氏雖稍成川不通舟楫至
 其故道自汴城西南杏花營入渦河者則淤澱矣侍
 郎白昻治之河倐北徙去汴城三十里金龍決口自
 淤昻乃築北堤以防張秋之衝激衛諸郡之泛濫𨗳
 南河自原武中牟下南頓至潁州由塗山達於鳯陽
[158-9a]
 故道合淮以入海又於東平州戴家廟及徳州之南
 一帶多鑿裏河每河口各建減水閘以節運河之水
 盈則洩之海而東兖徳滄之患紓縮則蓄之河而漕
 艘商舶之行利隨河修堤二千餘里隨堤植桞百萬
 餘株又濬萊蕪諸泉二百八十餘處以濟漕河南塞
 決口三十六疏月河十餘使由河入汴汴入睢睢入
 泗泗入淮以達於海又以河南入淮非正道恐不能
 容復自魚臺歷徳州至呉橋修古河堤自東平北至
[158-9b]
 興濟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大清河及古黄河以入
 海𢎞治五年決張秋入漕河與汶水合僉都御史劉
 大夏治之謂宜疏治上流黄陵岡孫家渡工方興而
 復決張秋東堤百丈漕舟一經決口挽力數倍稍失
 手輙覆溺時訛言沸騰疑河不可治應復元海運大
 夏於西岸稍南鑿月河長三里許引舟次第以濟嵗
 運不失及冬水落始為塞決計乃親行相視潰決之
 源於孫家渡口開七十餘里濬祥符四府營淤河二
[158-10a]
 十餘里以達淮疏賈魯舊河四十餘里由曹縣糧道
 口出徐州運河支流既分水勢漸殺爲築兩長堤蹙
 水南下由徐淮故道自武陵屬之碭沛凡三百六十
 里曰太行堤自金龍口起于家店及銅瓦箱東橋抵
 小宋渠凡百六十里曰新堤又以兩堤綿逺河或失
 守必復至張秋爲漕患相地於舊決之南一里許為
 減水壩以殺衝齧自春徂夏張秋之決塞賜名安平
 鎮九年考城縣境東來水勢徑衝賈魯河曹縣梁靖
[158-10b]
 口水溢大堤遂於賈魯河東岸築小隄以䕶之正徳
 四年河決曹單八年復決黄陵岡嘉靖六年決曹單
 城武楊家口衝雞鳴臺阻運尤甚下廷臣議刑部尚
 書胡世寧疏言河自經汴以來新舊分疏六道皆入
 漕河而總南入於淮今聞諸道皆塞止存沛縣一道
 當因故道而分疏之若運道則宜於昭陽湖東岸獨
 山新安社等處擇其土堅無石之處另開新河一道
 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二處舊河應止百四十里隔
[158-11a]
 出昭陽湖在外以爲河流漫散之區是則所謂不與
 水争地者七年後決徐沛漕渠不通詔舉才幹大臣
 治之衆推御史盛應期奉命單車就道親詣相度乃
 請疏趙皮寨以殺河勢𨗳之亳泗歸宿以入淮别開
 昭陽湖左新渠一百四十餘里以通漕垂成謗興詔
 罷役奪職嘉靖十二年河決亳泗歸宿等處淤濟寧
 至徐沛數百里運道命劉天和督浚時議紛紜或謂
 引黄河便或謂浚漕河便天和躬親相度自趙皮寨
[158-11b]
 東流故道淤一百二十餘里而至梁靖又自梁靖岔
 河口東流故道淤二百七十餘里始至榖亭遂定計
 用浚河扒浚南旺淤淺以免盤剥築曹單長堤以防
 衝決植栁株以䕶堤岸浚月河以備霖潦建減水閘
 以司蓄洩置順水壩以束漫流運道暫復十九年決
 睢州野雞岡經渦入淮二洪大涸命侍郎王以旂督
 理以旂特言所資河者以濟運也河今南徙第疏山
 東諸泉入之洪沛以南障之堤如㑹通河制運即通
[158-12a]
 矣於是開李景髙支河一道引水出徐濟洪八月而
 成三十一年決房村三十七年河北徙新集淤而爲
 陸者二百五十餘里視故道髙三丈有竒河分流弱
 離為十一河南山東徐邳皆苦之四十四年河決以
 南京刑部尚書朱衡僉都御史潘季馴恊治之既至
 舟行樹杪力無所施得鄒縣章時鸞新渠規度遂開
 新渠舊渠之東湖曰昭陽河從西來匯之其勢遂絶
 渠而左故舊渠不可復而新渠在湖之東河即横決
[158-12b]
 得湖而止乃決䇿往廬於河畔撫循十萬衆與同甘
 苦明年新渠成南陽至留城百四十里疏舊渠留城
 至境山五十三里隆慶元年開廣秦溝以通運道先
 是河決沛縣議者欲復古道從事於新集郭貫樓諸
 處上源衡言上源之議可罷惟廣開秦溝使下流通
 行修築長堤以防奔潰乃鑿舊渠深廣之爲閘八減
 水閘二十壩十二堤三萬五千二百八十丈石堤三
 十里旱則資以濟漕潦則洩之昭陽湖運道盡通是
[158-13a]
 名夏鎮河於是河專由秦溝入洪夏五月山水驟漲
 衝坍薛河石壩壊糧艘議復譁然給諌呉時來言舊
 河不必議惟新河所受上源山水宜亟疏濬仍詔衡
 區處遂經理挑築薛河沙河各支河堤壩以資蓄洩
 運道俱由新河矣隆慶三年河水溢自清河抵淮安
 城西淤者三十餘里決方信二壩出海平地水深丈
 餘寳應湖堤崩壊山東莒郯諸處水溢從沂河直河
 入邳州山東廵撫洪朝選疏言黄河出口之處必多
[158-13b]
 然後可容其萬里逺來之勢請開支河以爲宣洩利
 導之方四年河決邳州自睢寧白浪淺至宿遷小河
 口淤百八十里溺死漕卒千人失米二十餘萬石總
 督翁大立言邇來黄河之患不在河南山東豐沛而
 專在徐邳故先欲開泇口河以逺河勢開蕭縣河以
 殺河流詔令大立躬自相度條其利害以聞復上疏
 言治邳河閼阻之䇿有三一開泇河一就新衝一復
 古道五年河決雙溝北決油房曹家青羊諸口南決
[158-14a]
 關家曲頭集馬家淺閆家張擺渡王家房家白浪淺
 諸口凡十一枝流既散幹流遂微乃淤自匙頭灣八
 十里而河變又極矣議者欲棄幹河而行舟於曲頭
 集大枝間冬初水落則幹巳平沙而枝復阻淺遂欲
 棄黄河運而紛紛及於膠河泇河海運乃復起潘季
 馴開匙頭灣塞十二口大疏八十里故道漸復已而
 以漕舟壊被劾去六年河決邳州運道阻朱衡於茶
 城南北築兩隄以防河水之出入北堤自磨臍溝迄
[158-14b]
 邳州之直河南堤自離林鋪迄宿遷之小河口各延
 袤三百七十里運艘束於河流設軍民守之河流乃
 安萬歴元年黄河水平先是運道多梗户科賈三近
 小試海運至山東即墨縣福島異常風雨壊糧船七
 隻哨船三隻漂没糧米五千石淹死運丁五名隨罷
 海運專行河運二年黄河沙淤海口決房村傅希摯
 議開泇河不果行三年河從崔鎮等口北決淮從髙
 家堰東決徐邳以下至淮南北漂没千里總漕呉桂
[158-15a]
 芳上言淮揚洪潦萬民號泣蓋由濵海汊港歳乆道
 堙入海惟恃雲梯一徑至海擁横流盡成泥溢鹽安
 髙寳遂不可收拾矣國家轉運惟知急漕而不暇急
 民故朝廷設官亦主治河而不知治海請另設一官
 專疏海道講求㨗徑如草灣及老黄河皆趣海不必
 專事雲梯爲便又上言今日之河雲梯關塞而不通
 髙家堰通而不塞兩者爲病葢髙堰決則淮水東黄
 水隨躡其後清口塞而堰内皆住址陸地其洩不及
[158-15b]
 清口之半故泗州之水并聚矣塞髙堰所以通清口
 而洩泗州之水也又髙堰塞黄浦上游則黄浦之工
 自易黄浦既塞則興寳鹽城田地盡出自茲兩河横
 流涓滴皆由正道千里之内民業可安海口河身日
 見深刷亦可免壅潰之患矣六年復起潘季馴時髙
 堰崔鎮決口猶然未塞運道沮梗議者謂諸缺口當
 勿塞别開支河殺水而浚海口以通之季馴則謂海
 口潮汐往來隨浚而亦隨淤惟導河以歸之海則導
[158-16a]
 河即以浚海而導河未易以人力惟慎固隄防使無
 旁決水入地益深則治防即以導河也若令河決土
 流固宜用疏今下流之決但欲其疾赴海而害祛豈
 必疏哉於是築堤堰自徐抵淮六百餘里南北兩堤
 淮水畢趨清口㑹大河入海二口不浚得通十五年
 命張居敬踏勘黄河時河漫流開封封丘縣及東明
 長垣等處禮科王士性言宜復河故道居敬謂故道
 難復議開柴家營支河尋諸決口皆塞而淤者復疏
[158-16b]
 十六年復起潘季馴督理河道十九年泗州大水淮
 水泛起髙於城溺人無筭季馴上言人欲棄舊為新
 臣謂故道必不可失人欲支分以殺其勢臣謂濁流
 必不可分霖雨水漲久當自消季馴三仕三已一以
 求故道築堤束水偕水衝沙爲主是年有條議河道
 疏一放水淤平内地一接築遥堤一増支渠大堤一
 増砌石堤一浚河避湖諸事並於運道民生有利二
 十三年泗水為患總河楊一魁疏言分黄導淮明年
[158-17a]
 開桃源黄壩新河自黄家觜起至五港灌口止分洩
 黄水入海以抑黄强闢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涇河
 閘洩淮水由永濟河達涇河下射陽湖入海又建髙
 良澗減水石閘子嬰溝周家橋減水石閘洩淮水一
 由岔河下涇一由草子湖寳應湖下子嬰溝俱通廣
 洋湖入海二十五年河大決單縣之黄堌口溢於夏
 邑永城經宿之符離橋出宿遷新河口入大河二洪
 告涸楊一魁大挑李吉口以挽黄流謂黄堌口深淵
[158-17b]
 難塞議浚小浮橋築小河口功成東利運尋久旱運
 河澀而河又決義安東壩一魁乃議浚黄堌口及上
 歸灣活觜以受黄水救小浮橋泗上之涸因繪河圖
 上言謂小浮橋股引之水李吉言未斷之流已足濟
 運以汶泗沂兖之水建閘節宣運道自裕何必殫力
 決塞以囘全河而用之哉三十年于黄家口漲衝魚
 單豐沛三十一年特用李化龍徧行淮徐鳯泗間得
 前所開泇河遺跡喟然興歎遂專力浚成之於是運
[158-18a]
 艘通行昔稱過洪今稱過淮爲出險矣按開泇之議
 始自隆慶年間中丞翁大立萬歴三年中丞傅希摯
 建議詳明未得允行二十年中丞舒應龍於韓家荘
 引湖水注之泇始啓厥緒二十六年中丞劉東星鑿
 侯家灣梁城通泇口遂可行舟然總未能通達至是
 始共贊成出竒道以避至險迄今運道無阻開泇之
 功蓋亦偉哉然東南之漕自清江浦出口由清河溯
 桃源經宿遷從董溝口入駱馬湖而抵泇河尚有一
[158-18b]
 百八十里假道於黄河雖河伯安瀾不受其害不可
 謂非黄與運究相終始也然則治黄者固先保運而
 利運者不尤急於治黄也哉天啓六年總河李從心
 以運舟過宿遷淺劉口磨兒莊等處一船挽拽夫以
 百計一夫工費動以數錢窮旗典鬻以償官夫人力
 與水爭衡䉡纜中斷前船横下後船互相磕撞官儲
 民命須臾歸之逝波風急浪髙竟日不能移一舟前
 阻後壓千艘等待乃自馬頰口起下至陳瑶溝止另
[158-19a]
 挑一河計程六十七里運船改從陳口諸溜逺避公
 私幇拽之費遂省漂蕩磕撞之虞亦遂以杜崇禎八
 年駱馬湖淤泇河運道中阻總河劉榮嗣自宿遷至
 徐州别鑿新河分黄水注之通運計二百餘里費五
 十萬其鑿處皆河故道尺許下皆沙挑掘成河沙落
 河坎數四引黄水注之沙隨水下爲淺爲澀明年漕
 至駱馬湖之淤適平仍專行泇河榮嗣被逮然駱馬
 湖間淤此河亦可行舟其功不容盡冺 漕運一河
[158-19b]
 泇河以南勢不得不借黄以達淮而閘河以内茍一
 近黄未有不受其害者故避之務逺防之務至即使
 黄流水大不得巳爲減水之䇿亦宜疏之使南不宜
 逼之使北也運河經宿遷入董家口由駱馬湖進泇
 河此開泇後初制也後因淺劉口磨兒莊等諸溜水
 急壊舟改從陳家口進駱馬湖及至駱馬湖淤劉榮
 嗣遂有别鑿新河之舉而究無成功是駱馬湖乃必
 經之要路也邇年黄河身髙黄水倒灌駱馬湖每至
[158-20a]
 淤淺議者必將别開一河以達泇河始得避駱馬之
 淤恒謂莫若即於駱馬湖東岸近馬陵山脚隔出一
 河設閘以司啓閉使黄水之沙不得倒灌而入則永
 久可無淺淤之患但恐需費浩繁猶之泇河未成之
 先格而難行耳并識臆見以備采擇山東全河備考/
 
 
 
[158-20b]
 
 
 
 
 
 
 
 行水金鑑巻一百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