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禹/貢
 釋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則河從積石北行又東乃
 南行至於龍門漢書西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
 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
[001-1b]
 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又云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
 注鹽澤河/源出焉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
 停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
 中國河孔穎達/尚書疏
 漢孔氏曰施功發於積石或鑿山或穿地或通流此
 説不然使自積石而下龍門而上果有鑿山穿地之
 迹則經無縁畧而不載也林之竒尚/書全解
 禹不言河源惟記積石吾第論其所記不必求其所
[001-2a]
 不言也龍門而上積石而下地髙而水不為患禹功
 所不加故不言也傅寅禹/貢集解
 導者循行之謂先儒皆以為施功故其説多誤洪水
 為帝都切近之災龍門未闢而先從事於積石舍近
 圖逺無是理也漢志金城郡河關縣下云積石山在
 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内漢河關縣在今/陜西西寧衞西
 南塞/外西域傳云鹽澤水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
 國河後漢縣屬隴西郡志云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001-2b]
 此禹貢之積石也段熲𫝊自張掖追西羌且鬬且行
 四十餘日至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唐書侯君
 集等追吐谷渾王伏允至星宿川又達柏海北望積
 石山觀河源之所出是皆河關縣西南羌中之積石
 自隋大業二年平吐谷渾於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
 有積石山名唐儀鳳二年改置河源軍在鄯州西百
 二十里鄯州即西平郡治湟/水縣今為西寧衛治又於澆河故城置積石
 軍在廓州西南百五十里廓州治化城縣其故城在/今西寧衛南百八十里唐
[001-3a]
 元和志云積石軍西臨大澗/北據黄河即隋澆河郡所治而積石之名遂移於塞
 内杜氏通典云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支縣南即禹
 貢導河積石蔡傳承其誤曰地志積石在金城郡河
 關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也閻百詩為之辯
 曰漢河關縣宣帝神爵二年置後凉吕光龍飛二年
 克河關凡四百五十七年為郡縣後没入吐谷渾遂
 不復况積石又在其西南羌中乎當在漢西海郡之
 外是真當日大禹導河處龍支縣近在今西寧衛東
[001-3b]
 南八十里本漢金城允吾音鉛/牙縣地後漢為龍耆音/支
 城元和志積石山在龍支縣西九十八里南與河州
 枹音/孚罕縣分界枹罕今臨洮府之河州積石山在州
 西北七十里積石關則又在西北百二十里所謂兩
 山如削河流經其中是較禹所導之積石河隔千有
 餘里豈在其縣界者乎縣界之積石乃小積石山即
 酈注之唐述山耳大小積石之名莫明辨於唐人魏
 王泰曰大積石山在吐谷渾界小積石山在枹罕縣
[001-4a]
 西北張守節曰河自鹽澤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
 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李吉甫曰河出積石山西
 南羌中今人目彼為大積石此為小積石然則蔡傳
 當云何曰引地志下當云今鄯州西南塞外山也漢
 在羌中唐在吐谷渾界今河州枹罕縣鄯州龍支縣
 界有積石山雖河所經非禹所導者按吐谷渾本遼/東鮮卑種也東
 晉初徙居枹罕宋景平中其子孫有阿豺者升西疆/山觀墊江源則其地南至西傾矣又數傳為夸吕始
 自號可汗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據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極於白蘭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
[001-4b]
 餘里党項羌在北析支之地漢時燒當羌亦嘗居之/白蘭者羌之别種也其地皆與吐谷渾接吐谷渾在
 河湟之間即先零燒當諸羌故地積石在/其西南南枕賜支河曲禹導河自此始渭按應劭
 云析支東去河關千餘里河首積石南枕析支則縣
 距此山亦千餘里可知矣自東晉後縣為吐谷渾所
 據遂以枹罕為華戎之界故唐初太子賢注後漢書
 誤認龍支之積石為禹貢之積石後漢桓帝紀延熹/二年燒當等八種
 羌叛冦隴右䕶羌校尉段熲追擊於羅亭破之注云/東觀記曰追到積石山即與羅亭相近今鄯州三年
 燒當羌叛段熲追擊於積石大破之注云積石/山在今鄯州龍支縣南即禹貢導河積石是也而中
[001-5a]
 葉巳知其非獨杜佑不審耳宋咸平四年真宗指甘
 沙伊凉等州圖謂輔臣曰此圖載黄河所出之山乃
 在積石外與禹貢所述異葢亦以龍支之積石為禹
 迹也蔡氏承誤以釋經學者宗之故元都實窮河源
 仍以廓州西南之積石州為積石州即唐/積石軍而至正中
 修宋史河渠志亦云黄河自貴徳西寧之境至積石
 經河州昔郭景純注山海經曰名實相亂莫矯其失
 習非勝是終古不悟此之謂矣漢志馮翊夏陽縣下
[001-5b]
 云禹貢龍門山在北劉昭注補郡國志云太史公曰
 遷生龍門韋昭謂在縣北也水經注引魏土地記曰
 梁山北有龍門山後魏志夏陽縣有龍門山隋改縣
 曰韓城今陜西西安/府韓城縣也故括地志云龍門山在韓城縣
 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東與壺口隔水相望通典云
 同州韓城絳州龍門二縣有龍門山即禹所鑿是河
 東亦有龍門山矣然經所謂龍門在雍域不在冀域
 孔疏謂積石在龍支又據釋水之文故云至龍門三
[001-6a]
 千餘里然其實不止於此約計有四千三百餘里若
 禹貢之積石更在龍支縣西南塞外一千二百餘里
 則自積石至於龍門當有五千五百餘里也龍門以
 下記河行方向甚詳而其上絶不言方向蔡傳云荒
 逺其所畧也今按龍門以上禹功所不加故數千里
 之河總括為一句河自積石東北流至寧夏折而北
 至廢豐州折而東至東受降城折而南方向不一難
 於屬辭故畧之非為荒逺也河自積石至於龍門所
[001-6b]
 行皆雍州之域不可謂荒逺宋人見朔方西凉不入
 其版圖遂以荒逺目之胡渭禹/貢錐指
河水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水/經
 河自蒲昌有隠淪之證重源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
 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
 萬物莫不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之
 中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
 也河水屈而東北流徑於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
[001-7a]
 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
 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東北逕歴敦煌酒泉張
 掖南地理風俗記曰敦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
 張掖言張國臂掖以威羌狄酈注里敦煌今肅州西/八百 廢沙州衛酒泉
 今肅州衛張/掖今甘州衛
又自河曲東逕西海郡南水/經
 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欲耀威徳以服逺方諷羌獻西
 海之地置西海郡築五縣周海亭燧相望莽簒政紛
[001-7b]
 亂郡亦棄廢酈注鹽漢志金城臨羌縣西北塞外有/僊海 池古音西與僊同僊海即西海
 也一名卑禾羌海亦曰青海又曰鮮水海趙充國請/治湟陿以西道橋令可至鮮水左右王莽誘塞外羌
 獻鮮水海允谷鹽池是也郡治龍夷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十里元和志云鄯州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
 龍夷城即今西北三百五十里威戎城也今為西寧/衛西塞外地臨羌故城在衛西二百八十里浩亹河
 南見錐指/後倣此
又東逕允川而歴大榆小榆谷北水/經
 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貫友代聶尚為䕶羌
 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數萬斛於逢
[001-8a]
 留河上築城以盛麥其作大船於河峽作橋渡兵迷
 唐遂逺依河曲永元八年迷唐復與鍾存東冦而還
 十年謁者王信耿譚西擊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
 谷迷唐種人以漢造河橋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
 叛居河曲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
 數十里營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
 戰迷唐敗走於是西海及大小榆無復聚落隃糜相
 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當種起所
[001-8b]
 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與諸
 種相傍南得鍾存以廣其衆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
 有西海魚鹽之利縁山濱水以廣田畜故能强大常
 雄諸種今黨援壊沮親屬離叛其餘勝兵不過數百
 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
 羌胡交關之路殖榖富邉省輸轉之役上拜鳳為金
 城西部都尉遂開田二十七部夾河與建威相首尾
 後羌反遂罷酈注即允川在西寧衛西南塞外大小/榆谷 唐之九曲也東去積石軍三百
[001-9a]
 里水甘草良宜畜牧睿宗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奏請/黄河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吐蕃既得
 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天寶中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復收九曲置澆河洮陽二郡髙適作
 九曲詞以/美其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水經今/隴西
臨洮府河關縣/在今河州西
 河水又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段國沙州記云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
 山而此注説澆水知/洮字乃傳冩之誤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
 北一百二十里東西七十里都不生草朩周廻數百
[001-9b]
 里沙州於是取號焉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
 河關縣盖取河之關塞也酈/注
又東北流入西平經誤/作卑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
北濟川水注之水/經
 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谷謂之大谷水北逕澆
 河城西南北流注於河酈注羌後漢建安中析金城/郡臨 等縣置西平郡治西
 都縣後魏置鄯州隋改縣曰湟水其故城即今/西寧衛治元和志云湟水縣本漢破羌縣地
東又逕澆河故城北水/經
[001-10a]
 有二城東西角掎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酈注秃/南凉
 髪烏孤以河南地為澆河郡治此城/唐於此復置澆河郡其東為積石軍
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水水/經
 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
 於此也酈注治後魏石城縣廢帝改化隆唐改化城/廓州 焉元和志云黄河在縣南八十里
又東北逕黄河城南水/經
 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酈注在黄河廣違二/城俱 廓州境内
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又合烏頭川水水/經
[001-10b]
 水發逺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於河酈/注
又東逕邯川城南水/經
 城之左右歴谷有三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於河
 酈注髪廢廓州城東南有邯川/城秃 傉檀所置邯川䕶軍也
又東臨津谿水注之水/經
 水自南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酈/注
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水/經
 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城在大河之
[001-11a]
 北而為縁河濟度之處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
 寒魏志/作塞於白土即此處矣酈注一臨津城在今河州/西北 百二十里隋曰臨
 津關大業五年自将伐吐谷渾出臨津關渡黄/河至西平即此城也白土城在今西寧衛南
又東左㑹白土川水水/經
 水出白土城西北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
 於河酈/注
又東北㑹兩川右合二水水/經
 參差夾岸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
[001-11b]
 峯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桀竪競勢争髙逺望嵾嵾
 若攢圖之托霄上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縣巖之
 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巻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
 因謂之積書巖巖堂之内毎時見神人往還矣葢鴻
 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
 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唐述山下崖
 有水導自是山谿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酈注東西/寧衛 南
 八十里有龍支故城本漢允吾縣地後漢置龍耆城/和帝以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是也後魏於
[001-12a]
 此置北金城縣西魏改曰龍支元和志積石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鄯州龍支縣西九十八里河
 州枹罕縣北七十里黄河在龍支/縣西南六十里枹罕縣北五十里
又東得野亭南水/經
 又東北流得研川謂之研川水又東北注於河謂之
 野城口酈/注
又東歴鳳林北水/經
 鳳林山名五巒俱峙秦州記曰枹罕原北名鳳林川
 川中則黄河東流也酈注縣鳳林在今河州北隋志/枹罕 有鳳林山元和志云在
[001-12b]
 縣北三/十五里
又東與灕水合水/經
 水導源塞外羌中又東北逕石門口山髙嶮絶對㟁
 若門疑即臯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
 病出隴西至臯蘭應謂是山之關塞也又東逕白石
 縣故城南又東逕白石山又東逕枹罕縣故城南又
 東北出峽北流注於河地理志曰灕水出白石縣西
 塞外東至枹罕入河酈注二元和志石門山在鳳林/縣北 十八里灕水西去縣二
[001-13a]
 百步枹罕故城即今河/州治白石故城在州西
又逕左南城南水/經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酈注城/左南
 今在西寧/衛東南
又東逕赤岸北水/經
 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
 義熙中乞佛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髙五十丈三年乃
 就酈注州河夾岸即今臨洮/府河 西北赤岸戍是
[001-13b]
又東洮水注之水/經
 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
 俱出嵹臺山山南即墊江源山東則洮水源也嵹臺
 西傾之異名也洮水東北流吐谷渾中吐谷渾者始
 是東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為首𩔖之種號也
 洮水又東北流逕曽城北又東逕臨洮縣故城北又
 西北逕降狄道故城東有濫水馬援為隴西太守為
 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即此水也濫水
[001-14a]
 又西北流逕注於洮水洮水右合二水右㑹大夏川
 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亂又東逕大夏縣故城南
 又東北出山注於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
 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東入河是也酈注潭曽城/即臨 故城
 在今洮州衛西南七十里元和志云城東北二面並/枕洮水臨洮縣故城即今岷州衛治降狄道故城即
 今臨洮府西南狄道故城也元和志大夏縣西北至/河州七十里大夏川水經縣南去縣十步近志云大
 夏河即灕/水謬也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水/經
[001-14b]
 金城郡治也南有湟水出塞外東南流逕龍夷城故
 西零之地也又東南逕卑禾羌海世謂之青海東去
 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東流逕湟中城北故小月氐
 之地也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又東逕臨羌新縣故
 城南又逕西平城北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又合來
 谷乞斤流二水左㑹陽非流谿細谷三水東逕破羌
 縣故城南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又東逕允
 吾縣北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又東逕枝陽縣逆水
[001-15a]
 注之逆水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於湟水地
 理志曰逆水允吾東至枝陽入湟河又東流注於金
 城河即積石之黄河也酈注一金城漢縣即今蘭州/州西 百二十里有允吾故
 城元和志湟水名湟河亦謂之樂都水出青海東北/亂山中東南流至蘭州西南入黄河今蘭州本漢金
 城縣允街枝陽/今皆在蘭州境
又東逕石城南水/經
 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金城西北矣又東南逕金城
 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門東流有梁
[001-15b]
 泉注之酈注縣石城在今蘭州西/金城 故城即今蘭州治
又東過榆中縣北水/經
 昔䝉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地理志曰金城
 郡之屬縣也酈注榆中在/今蘭州東北
又東過天水北界水/經
 菀川水出勇士縣之子城南山東北流歴此城川世
 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菀故漢牧菀之地也有東
 西二菀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於
[001-16a]
 河也酈注流今靖逺衛西有菀川城黄河自蘭州界/東北 越亂山中二百餘里入衛界始㵼落巨
 川如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廣衛西二百里有勇士縣故城
又北過武威媪圍縣東北水/經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
 東北入河酈注河今寧夏中衛西南有温圍水下流/入黄 通鑑晉咸寧五年馬隆討凉州鮮
 卑度温圍水胡三省曰漢武威郡有媪圍縣此水或/因以名媪訛温也又莊浪所本漢武威郡地宋元嘉
 十六年魏主燾議伐凉州李順等請自温圍水以西/至姑臧則此水當出媪圍縣界縣在河西莊浪之東
 南中衛之/西南也
[001-16b]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水/經
 地理志曰蒲福也屬國都尉治蒲福當作滿福前漢/地志勇士縣注云屬
 國都尉/治滿福水出縣山世謂之二十八渡水東北流谿澗
 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涉故因名
 焉北逕其縣而下注河酈/注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
縣故城西北水/經
 漢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西臨祖厲祖/厲
[001-17a]
 音嗟/賴河而還即於此也又東北祖厲川水注之水出
 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於河酈注故/祖厲
 城在今靖逺衛西/南一百三十里
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經
 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於河酈注靖麥田城/在今 逺衛北
又東北逕麥田山西水/經
 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酈/注
又東北逕於黑城北又東北髙平川水注之水/經
[001-17b]
 即若水也水出髙平大壟山若水谷建武八年世祖
 征隗囂漢從髙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也東北
 流逕髙平縣故城東又北出秦長城又北逕亷城東
 又北逕三水縣西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髙平
 川水又北入於河酈注里元和志秦長城在髙平縣/北十 今平凉府莊浪縣西二十
 里有若水川自靖寧州流入又北入鎮原縣界為/髙平川髙平故城在今平凉府固原州西二里
又東北逕眴巻縣故城西水/經
 地理志曰河水别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
[001-18a]
 於此有上河之名也酈注中眴巻音旬箘故城在今/寧夏 衛東唐為靈州鳴沙縣
 地/
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水/經
 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世謂之為青
 山河水歴峽北注枝分東出酈注地富平縣即今靈/州所 上河峽即寧夏
 衛西南一百四/十里峽口山是
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水/經
 秦置北地都尉治縣城酈注富今靈州所西/南有 平縣故城
[001-18b]
又北薄骨律鎮城水/經
 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酈注/ 薄
 骨鎮城在今蘭州所境唐朔方節度治所元和志靈/州理廻樂縣本漢富平縣縣枕黄河後魏刁雍為薄
 骨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餘頃人大獲其利又薄骨律渠在
 縣南六十里溉田千餘頃靈武縣東南至靈州十八/里黄河自廻樂縣界流入漢渠在縣南五十里從漢
 渠北流四十餘里始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餘頃按五代唐長興中
 朔方帥張希崇亦引河渠興屯田以省漕運民夷愛/之今靈州所境田多沃饒恒無暵涸之患賴黄河之
 灌溉/也
[001-19a]
又逕典農城東又逕北典農城東水經都二城皆上河/典農 尉馮參所治
也在今靈/州所界
又東北逕亷縣故城東水經當亷縣漢屬北地郡其/故城 在今靈州所西南
又北與枝津合水/經
 水受大河東北逕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
 入河今無水酈/注
又東北逕渾懐鄣西水/經
 地理志曰渾懐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齊平徙
[001-19b]
 歴下民居此遂有歴地之名矣酈注靈元和志懐逺/縣在 州東北隔河
 一百二十里廢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䝉恬所築古謂之渾懐鄣
又東北歴石崖山西水/經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戰馬之狀亦謂之畫石山
 酈注平石崖山/在今 羅所東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水/經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
 西一百三十里臨戎縣舊朔方郡治酈注郡三封屬/朔方 其故城
[001-20a]
 在今榆林衛界廢夏州/西南長澤縣北二十里
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故城南水/經
 枝渠東注以灌田所謂智通在我矣酈注故元和志/沃野 城在天
 徳軍城北六十里即後魏六鎮從西第一鎮也刁雍/上表云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
 猶以/為難
又北屈為南河出焉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水/經
 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雞鹿塞酈注年漢甘/露三 董忠
 送韓邪單于出雞鹿塞後漢永元初竇憲出雞北/鹿塞伐匈奴是也窳渾縣故城今在廢夏州西
[001-20b]
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水經河漢元朔二年衛青絶梓嶺/梁北 杜佑曰河經靈武郡西南
 便北流凡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漢人謂之西河/自九原以東漢人謂之北河然北河之名秦已有之
 史記惠文王後五年游北河昭襄/王十八年又之上郡北河是也
東逕髙闕南水/經
 史記趙武靈王自代並隂山下至髙闕為塞山下有
 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䨇闕善能
 雲氣望若闕焉節狀表目故有髙闕之名自闕北出
 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髙闕戍上古迄今常
[001-21a]
 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
 賢王於髙闕即此處也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酈注/ 髙
 闕在廢豐州城西黄河外劉昫曰髙闕北距/大磧口三百里臨河故城在今榆林衛西北
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水/經
 漢書注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南屈逕河目縣左北
 假地名自髙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西皆北假也
 史記秦使䝉恬將十萬人北擊胡度河所髙闕據陽
 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
[001-21b]
 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
 北流二百許里東流入河酈注西臨河故城在今榆/林衛 北陽山即隂山也
 山在中國之極北故名隂山水北曰陽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謂之陽山徐廣云隂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
 非也漢書侯應曰北邉塞至遼東外有隂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依阻其中治作弓矢
 求出為冦是其苑囿也孝武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列屯戌以守之然
 後邉境得用少安計隂山緜亘千餘里直扺遼東非/河南所能容益信徐説之謬括地志云五原郡河目
 縣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在河北属勝州銀城縣漢書/王莽傳云五原北假膏壤殖榖臨戎縣見前廣牧縣
 故城在榆/林衛地界
[001-22a]
又東逕馬隂山西水/經
 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隂山酈注今安陽/縣在 山西
 蔚州/界
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水/經
 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取河
 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築朔方城即此酈注方/漢朔
 郡治元和志什賁故城在夏州朔方縣理北即朔方/縣之故城自漢至今常為闗中根植什賁之號葢蕃
 語/也
[001-22b]
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水/經
 地理志曰朔方有渠搜縣中部都尉治又逕西安陽
 故城又東逕田辟城南酈注州朔方中部都尉治在/廢夏 北此非禹貢之渠搜
 安陽故城在廢豐州東北漢志五原郡成宜縣下云/中部都尉治原亭西部都尉治田辟辟讀曰壁原亭
 田辟葢皆縣/界之地名
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水經宜廢豐州界/有成 縣故城
又東逕原亭城南水/經
 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酈/注
[001-23a]
 
 
 
 
 
 
 
 
[001-23b]
 
 
 
 
 
 
 
 行水金鑑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