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九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河自底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間一百二十里有一十
 九灘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諫議
 大夫寇谷帥工五千人嵗常修治平河岨 厎柱一
 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晉泰始三年五月武帝
[009-1b]
 遣監運大中大夫趙國當有姓/氏原闕都匠中郎將河東樂
 世帥衆五千餘人修治河灘事見五户祠銘雖世代
 加功水流漰渀濤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蹰難
 濟故有衆峽諸灘之言水經/注
晉泰始七年六月大霖雨河洛伊沁皆溢晉書年後又/載六 事並
 同宋書亦載/之未知孰是
 是年沒民舍千九百餘家秋稼千三百餘頃河南/通志
華嶠奏浚導河渠巡禹之舊迹置都水官事多施行晉/書
[009-2a]
華嶠/本傳
傅祗為滎陽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後河濟汎溢鄧艾
常著濟河論開石門而通之至是復浸壊祗乃造沉菜
堰至今兖豫無水患百姓為立碑頌焉晉書傅/祗本傳
河自龍門東注横被中國每漂決所漸害重災深隄築
之功勞役天下且闗洛髙嵦地少川源是故鎬酆潦潏
咸入禮典漳滏鄭白之饒溝渠沾溉之利皆民命所祖
國以為天溝洫立志亦其宜也世殊事改於今可得而
[009-2b]
宋/書
宋元嘉十八年夏五月甲申河水泛溢害居人南/史
冀定數州頻遭水患楷上疏曰比定冀水潦無嵗不饑
幽瀛川河頻年汎溢豈是陽九厄㑹百六鍾期故以人
事而然非為運極昔魏國鹹舄史起哂之兹地荒蕪臣
實為恥不揆愚瞽輒敢陳之計水之湊下浸潤無間九
河通塞屢有變改不可一準古法皆循舊隄阿者河決
瓠子梁楚幾危宣房既建水還舊迹十數年間户口豐
[009-3a]
衍又決屯氏兩川分流東北數郡之地僅得支存及下
通靈鳴水田一路往昔膏腴十分病九邑居凋離墳井
毁滅良由水大渠狹更不開瀉衆流壅塞曲直乗之所
致也至若量其逶迤穿鑿涓澮分立隄堨所在疏通預
決其路令無停蹙隨其髙下必得地形土木參功務從
便省使地有金隄之堅水有非常之備鈎連相注多置
水口從河入海逺邇逕缺/  瀉泄此波澤九月農罷
量役計功十月昏正立匠表度縣遣能工麾畫形勢郡
[009-3b]
發明使籌察可否審地推岸辨其脈流樹板分崖練厥
從往别使案檢分部是非瞰睇川原明審通塞當境修
理不勞役逺終春自罷未須乆功即以髙下營田因於
水陸水種秔稻陸藝桑麻必使室有乆儲門豐餘積其
實上葉禦災之方亦為中古井田之利即之近事有可
比倫江淮之南地勢洿下雲雨隂霖動彌旬月遙途逺
運唯用舟艫南畝畬葘微事耒耜而衆庶未為饉色黔
首罕有饑顔豈天徳不均致地偏罰故是地勢異圖有
[009-4a]
兹豐餒臣既鄉居水際目覩荒殘每思鄭白屢想王李
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臣丹欵實希効力有心螢爝乞
暫施行使數州士女無廢耕桑之業聖世洪恩有賑饑
荒之土鄴宰深笑息自一朝臣之至誠申於今日詔曰頻
年水旱為患黎民阻饑靜言念之昃不遑食鑒此事條
深協在慮但計畫功廣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聞事遂
施行楷用功未就詔還追罷魏書崔楷傳刺楷明帝孝/昌中以殷州 史死節
 北齊河清元年四月河溢河南/通志
[009-4b]
唐髙祖武徳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
餘頃唐/書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九月丁亥河溢壊陜州河北縣毁
河陽中潬幸白司馬坂觀之賜瀕河遭水家粟帛唐書/ 河
 陽即今懐慶府孟縣地後魏太和中築北中城東魏/元象元年又築南城及中潬城是為三城中有河橋
 晉杜預造魏爾朱榮之亂及爾朱世隆再亂與髙歡/宇文泰相持皆以三城河橋為拒守攻戰要津唐襲
 王世充河陽城焚河橋又以舟師襲世充囘洛城斷/河陽橋又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郭子儀以朔方軍
 斷河陽橋其險要如此金大定中州治以河患因於/故城北十五里築新城徙治焉曰上孟津故城曰下
[009-5a]
 孟州予於已亥客懐孟從下州放棹南歸問所/謂三城河橋無有也其故迹亦不可得而見矣
唐髙宗永徽五年六月河北大水十月齊州黄河溢唐/書
五行/志
唐髙宗永淳二年七月已已河溢壊河陽橋唐書五行/志 舊唐
 書云溺/河陽城
唐武后如意元年八月甲戌河溢壊河陽縣唐書五行/志 唐書
 稱𢎞道二年誤五行志/又稱長壽元年重見
唐武后長壽二年五月癸丑棣州河溢壊居民二千餘
[009-5b]
唐書五/行志
唐武后聖歴元年秋黄河溢唐書十河南通志作中宗/嗣聖 六年即是年也嗣
 聖無十/六年
唐𤣥宗開元五年六月壬午鞏縣暴雨連月山水泛溢
毁郭邑廬舍七百餘家人死者七十二汜水同日漂壊
近河百姓二百餘家舊唐書𤣥/宗本紀
唐𤣥宗開元十年六月博州棣州河決唐書五/行志八月丙
申博棣等州黄河隄破漂損田稼舊唐書𤣥/宗本紀
[009-6a]
唐𤣥宗開元十四年秋大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
皆溢懐衛鄭滑汴濮人或巢或舟以居死者千計唐書/五行
志/八月河決衛州唐書𤣥/宗本紀
唐代宗大歴十二年秋大雨水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
河溢唐書五/行志
唐徳宗建中元年冬黄河溢唐書徳/宗本紀
唐徳宗貞元二年六月河溢唐書五/行志
唐憲宗元和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毁東受降城唐書五/行志
[009-6b]
唐憲宗元和八年十二月丙午以河溢浸滑州羊馬城
之半滑州薛平魏博田𢎞正徴役萬人於黎陽界開古
黄河道南北長十四里東西濶六十步深一丈七尺決
舊河水勢滑人遂無水患舊唐書憲/宗本紀
 薛平田𢎞正鑿河十四里經黎陽山東㑹於故瀆名
 曰新河唐㑹/要
薛平授鄭滑節度使始河溢瓠子東泛滑距城纔二里
許平按求故道出黎陽西南因命其佐裴𢎞泰往請魏
[009-7a]
博節度使田𢎞正𢎞正許之乃籍民田所當者易以它
地疏導二十里以釃水悍還壖田七百頃於河南自是
滑人無患入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唐書薛/平傳
衛州汲郡黎陽縣有白馬津一名黎陽闗有大岯山一
名黎陽山有新河元和八年觀察使田𢎞正及鄭滑
節度使薛平開長十四里濶六十步深丈有七尺決河
注故道滑州遂無水患唐書地/理志
 唐時黄河不聞有決溢之患薛平治河一事此外史
[009-7b]
 無所紀蓋河朔地天寳後乆屬藩臣而事不聞朝廷
 汴河亦不聞有疏通之事唯鄭畋集載為相時汴河
 淀塞請令河陽節度使於汴口開導仍令宣武感化
 節度使嚴帖州縣封閉公私斗門感化即徐州也宋/敏
 求春明/退朝録
蕭倣拜義成軍節度使滑州瀕河累嵗水壊西北防倣
徙其流逺去樹隄自固人得以安唐書簫/倣傳
 魏晉南北朝河之利害不可得聞而唐少河患閻百
[009-8a]
 詩云其説有二一程子曰漢火徳多水災唐土徳少
 河患一宋敏求曰唐河朔地天寶後乆屬藩臣縱有
 河事不聞朝廷故一部唐書所載者僅滑帥薛平蕭
 倣二事耳渭按伊川之意欲明宋多河患以火徳故
 然東漢亦火徳而河患絶少何也且禹功既壊河行
 未乆輒復徙逺者數百年近者或百餘年或數十年
 獨東漢之河垂千嵗而後變則王景之功不可誣也
 豈皆徳運為之哉肅代以後强藩跋扈並帝制自為
[009-8b]
 次道云縱有河事不聞朝廷是也而愚更有説焉河
 災羨溢首尾亘千里之外非一方可治當四分五裂
 之際爾詐我虞唯魏滑同患故田𢎞正從薛平之請
 協力共治否則動多掣肘縱有溢決亦遷城邑以避
 之而巳此河功所以罕紀也據史所書謂唐少河患
 亦未為篤論禹貢/錐指
唐文宗太和二年夏河決壊棣州城唐書五/行志
唐文宗開成三年夏河決浸鄭滑外城唐書五/行志
[009-9a]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大水汎徐兖青鄆而滄地積卑中
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東注海州無水災唐書杜/中立傳
唐僖宗乾符五年秋大霖雨河溢唐書五/行志
唐昭宗大順二年二月辛已河陽河溢壊人廬舍舊唐/書
景福二年河徙從勃海北至無棣縣入海唐書五/行志
唐昭宗乾寧三年四月河圮於滑州朱全忠決其隄因
為二河散漫千餘里唐書五/行志
梁朱友貞龍徳三年段凝以唐兵漸逼乃自酸棗決河
[009-9b]
東注於鄆以限唐兵謂之䕶駕水決口日大屢為曹濮
患唐同光二年命婁繼英塞之未㡬復壊五代/史補
 華温琪夏邑人仕梁歴綘棣二州刺史時棣州苦河
 水為患温琪徙新州以避之民賴全活者甚衆河南/通志
唐李存勗同光二年八月河溢五代/史
 是年七月壬寅梁所決河連年為曹濮患 甲辰命
 右監門上將軍婁繼英督汴滑兵塞之未㡬復壊
 同光三年春正月庚戌詔平盧節度使符習治酸棗
[009-10a]
 遙隄以禦決河 是年自六月甲午雨罕見日星江
 河川皆溢凡七十五日乃霽通/鑑
 唐李嗣源天成四年十二月庚申修治河北岸宣差
 左衛上將軍李承約祭之張敬詢為滑州節度使長
 興初敬詢以河水連年溢乃自酸棗縣界至濮州廣
 隄防一丈五尺東西二百里通/鑑
晉石敬塘天福四年八月巳亥朔河決博平五代/史
 晉天福六年九月辛酉滑州言河決考異曰薛史紀/載九月辛酉滑
[009-10b]
 州河決而不載庚午濮州決髙祖實録載庚午濮州/奏而不載辛酉滑州決五代㑹要及志皆云天福六
 年九月決滑州兖濮州界皆為水漂溺史匡翰傳亦/云天福六年白馬河決按卒酉滑州河已決則下流
 皆涸濮州無庚午再決之理蓋滑/州河決漂浸及濮州耳 通鑑
晉石敬塘天福六年九月丁丑河決中都入於沓河
十月河決滑濮鄆澶州五代/史
 是年河決滑州東汎濮州民為水所漂溺詔所在發
 舟救之山東/通志
 是年河決濮陽之觀城界楚里村隄閻詠目遊/四海記
[009-11a]
晉石敬塘天福七年三月歸徳軍節度使安彦威塞決
河於滑州五代史錢河決滑州命彦威塞之彦/威出私 募民治隄見彦威本傳
 是年三月已未梁州節度使安彦威奏到滑州修河
 隄時以瓠子河漲溢詔彦威督諸道運民自豕韋之
 北築堰數十里給私財以犒民民無散者竟止其害
 以功加邠國公詔於河決之地建碑立廟通/鑑
晉石重貴開運元年六月丙辰河決滑州環梁山入於
汶濟五代/史
[009-11b]
 是年六月丙辰滑州河決詔大發數道丁夫塞之既
 塞帝欲刻碑紀其事中書舍人楊昭儉諌曰陛下刻
 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梁翰頌美不若頒罪已之
 文帝善其言而止通/鑑
 滑州河決侵汴曹濮單鄆五州之境環梁山合於汶
 水此全河南徙之始也梁山在今夀張東平之間汶
 水自東北來與濟水㑹於梁山之北而決河水瀰浸
 潰溢環梁山㑹於汶則宋之梁山濼矣榖山/筆麈
[009-12a]
 羊使君晉開運二年守博州河溢城沒使君祝天冀
 免生民墊溺願以身代山東/通志
晉石重貴開運三年夏六月已丑河決魚池 秋七月
河決楊劉朝城 八月辛酉河溢歴亭 九月河決澶
滑懐州 癸卯河決臨黄 冬十月河決衛州丙寅河
決原武五代/史
 開運三年秋七月河決楊劉西入莘縣四十餘里自
 朝城北流莘縣在魏州之東朝城在/魏州東南相去四十里九月丙辰河決
[009-12b]
 澶州臨黄臨黄春秋衛河上之邑漢為東郡觀縣後/魏置臨黄縣唐屬澶州宋端拱元年省臨
 黄入觀城/縣 通鑑
 梁晉河上之師徳勝楊劉各有南北二城跨河而守
 皆河津要地也晉人初據徳勝為梁人所敗東守楊
 劉王彦章段凝以十萬之師百道進攻迄不能拔而
 大河之險已入於晉矣徳勝在濮州境内晉史云徳
 勝口澶州地也澶州舊治頓丘天福中徙州跨徳勝
 津已而又作浮梁於上是為澶州河橋矣楊劉在東
[009-13a]
 阿北境可六十里黄河舊隄隠隠可見墟里人煙乆
 成聚落而二城之迹則不可考矣夫合兩國之衆集
 百萬之師一旦化為榛莽平蕪蒼茫無迹盛衰興亡
 皆如幻化亦足慨矣榖山/筆麈
漢劉承祐乾祐元年夏四月戊子河決原武 五月乙
亥河決滑州魚池五代史之通鑑注魚池地/名河決 後謂之魚池口
漢劉承祐乾祐三年六月癸卯河決原武五代/史
 五代漢河決鄭州盧振請修汴河兩岸立斗門以備
[009-13b]
 旱澇目遊四海記屬史云河/決原武原武 鄭州
 周廣順二年十二月丙戌河決鄭滑遣使行視修塞
 通/鑑
 周廣順三年春正月庚午帝以河決為憂王峻自請
 往行視許之 九月已亥義成節度使白重贊奏塞
 決河通/鑑
周郭威廣順中重贊為義成軍節度在鎮日河屢決重
贊親部丁壯塞大程六合二隄詔書褒美宋史白/重贊傳
[009-14a]
周祖親征兖州以通為在京右廂都巡檢時河溢灌河
隂城命通率廣鋭卒千二百浚汴口又部築河隂城剏
營壁未幾拜保義軍節度觀察留後世宗即位以深
冀之間有胡盧河東西横亘數百里隄堨非峻不能扼
契丹奔突顯徳二年命通與王彦超復治之功未就契
丹至通出兵迎擊退之遂城李晏口為靜安軍四旬而
完六年春詔通河北按行河隄因發徐宿宋單等州民
浚汴渠數百里宋史韓/通傳
[009-14b]
世宗征淮南為前軍都監從征闗南還㑹塞澶淵決河
命欽祚領禁兵䕶役因命督治澶州城宋史田/欽祚傳
周世宗顯徳初大決東平之楊劉宰相李榖監治隄自
陽穀抵張秋口以遏之水患少息然決河不復故道離
而為赤河宋史河/渠志河大決齊鄆發十數州丁壯塞之命
榖領䕶刻期就功宋史李/穀傳
 顯徳元年春正月庚寅詔前登州刺史周訓等塞決
 河先是河決靈河魚池酸棗陽武常樂驛河隂六明
[009-15a]
 鎮原武凡八口九域志滑州北馬縣有靈河鎮魚池/亦在滑州界酸棗津在大梁東北陽
 武在鄭州河隂在孟州東南六明鎮在大通軍大通/軍即胡梁渡也晉天福四年建浮橋置大通軍原武
 在鄭州/之北五月戊辰河自楊劉至於博州百二十里連
 年東潰分為二派滙為大澤瀰漫數百里又東北壊
 古隄而出古隄前代所築以防河者/河屢徙故古隄在平地灌齊棣淄諸州
 至於海涯漂沒民田廬不可勝計流民采菰稗捕魚
 以給食朝廷屢遣使者不能塞 十一月戊戌帝遣
 李穀詣澶鄆齊按視隄塞役徒六萬三十日而畢通/鑑
[009-15b]
 是年十一月河隄成 河自楊劉東潰分為二派滙
 為大澤瀰漫數百里灌棣淄漂沒田廬民捕魚以食
 李榖按視役徒六萬三十日畢工朱子/綱目
 穀之治水也順水性而非塞障也且工止一月故綱
 目書成以美之河/志
 周顯徳二年謀伐唐因浚儀故隄疏導之東至泗上
 四年疏汴水北入五丈河五年浚汴口導河流達於
 淮江淮舟楫始通目遊四/海記
[009-16a]
楊澈年十六父思進為鎮趙從事㑹昭慶令缺使府命
澈假其任時河決鄰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數千經大
澤中多蘆葦令采刈為筏順流而下既至執事者訝以
後期俄而葦筏繼至駭而問之澈以狀對乃更嗟賞建
隆初舉進士宋史楊/澈傳
 唐新舊二史五代史皆不志河渠事多缺略今按唐
 有河北道河南道以河畫界其自大伾以東河北衛
 魏澶博徳棣滄七州河南滑濮濟齊淄五州皆瀕河
[009-16b]
 郡也謹摭元和志寰宇記所載各縣界之黄河略為
 銓次以備史志之闕黄河自汲縣南胙城縣北汲縣/即今
 河南衛輝府治胙城/縣在府東三十五里東北逕靈昌縣北又東北逕白
 馬縣北其北岸則黎陽縣靈昌東北至滑州七十里/其廢址在今直隸大名府
 滑縣西南元和志黄河在靈昌縣北十里白馬滑州/治元和志州城即古滑臺城河去外城二十步黎陽
 西南至衛州一百二十/里今為大名府濬縣又東逕頓丘縣南又東逕清
 豐縣南其南岸則濮陽縣頓丘澶州治元和志黄河/在縣南三十五里清豐東
 至澶州二十五里其故城在今大名府清豐縣西元/和志黄河在縣南五十里濮陽東至山東濮州八十
[009-17a]
 里元和志黄河/北去縣十五里又東逕臨黄縣南其南岸則鄄城縣
 臨黄西至澶州六十七里其故城在今山東東昌府/觀城縣東南元和志黄河南去縣三十六里鄄城濮
 州治其故城在今濮州東二十里/元和志黄河在縣北二十一里又東北逕朝城縣
 東其東岸則范縣朝城西北至魏州一百里其故城/在今東昌府朝城縣西元和志黄
 河在縣東二十九里范縣西南至濮州四十/里其故城在今東昌府范縣東南二十里又東逕
 范縣北其北岸則武水縣武水東北至博州六十里/其故城在今東昌府治聊
 城縣西南元和志黄河/在武水縣南二十二里又東逕陽穀縣北其北岸則
 聊城縣陽穀縣屬山東兖州府東南至鄆州七十五/里元和志本屬濟州天寶十三年濟州為河
[009-17b]
 所陷沒以縣屬鄆州黄河在縣北十二里聊城博州/治元和志黄河在縣南四十三里按水經河水逕茌
 平縣西唐貞觀中省入聊城/故不言茌平非河改道也又東逕平隂縣北又東
 逕長清縣北其北岸則平原縣安徳縣今兖州府平/隂縣西南至
 鄆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本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州/廢縣隷鄆州黄河北去縣十里今濟南府長清縣東
 北至齊州八十里元和志本屬濟州貞觀十七年廢/濟州縣屬齊州黄河北去縣五十五里今濟南府平
 原縣元和志黄河在縣南五十里安徳徳州治里/其故城在今陵縣界元和志黄河南去縣十八又東
 逕臨邑縣北今濟南府臨邑縣南至齊州六十/里元和志黄河在縣北七十里又東
 逕臨濟縣北臨濟西南至齊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黄河在縣北八十里今為濟南府濟陽
[009-18a]
 縣/地又東北逕鄒平縣西北鄒平東南至淄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黄河西北去
 縣八十里按唐鄒平故城/在今濟南府齊東縣界其北岸則滳河縣厭次縣
 滳河東北至棣州八十里元和志黄河在縣南十八/里滳音商今屬濟南府厭次棣州治其故城在今濟
 南府武定州東四十餘里/元和志黄河在縣南三里自此以下有新舊二道舊
 東北逕蒲臺縣南又東北入海蒲臺西北至棣州七/十五里今為濟南府
 蒲臺利津二縣地元和志黄河西南去縣七十三里/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髙一丈周二
 里俗呼為鬭口淀是濟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濟相觸故名景福後自厭次縣界決
 而東北流逕勃海縣西北又東北至無棣縣東南而
[009-18b]
 東注於海勃海縣西至棣州七十里其故城在今濟/南府濵州東寰宇記云黄河在勃海縣西
 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後河水移道無棣縣西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其故城在今濟南府海豐縣西接慶
 雲縣界寰宇記云黄河在無棣縣東南六十里東北/流逕馬谷小山而東入海蓋即景福之改流也馬谷
 小山在海豐縣東南昭宗景福上/距李吉甫撰志之年約六十餘嵗以今輿地言之濬
 縣清豐觀城聊城平原陵縣商河齊東武定蒲臺利
 津南接滑縣開州濮州范縣陽榖茌平平隂長清/臨邑濟陽後徙經濵州海豐不入蒲臺利津
 州縣界中皆唐歴五代以迄宋初黄河之所行也自
 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河徙由千乗入海後五十九
[009-19a]
 嵗為後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王景治河功成下
 逮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有横隴之決又十四嵗為
 慶歴八年戊子復決於商胡而漢唐之河遂廢凡九
 百七十七嵗禹貢/錐指
黄河今西蕃朶甘斯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
間有泉近百泓滙而為海登髙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
流出復瀦曰哈喇海東出曰齊賔河合呼喇雅爾楚二
河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涉也貫山中行出
[009-19b]
西戎之都㑹曰庫濟曰庫徳者合納琳河所謂細黄河
也水流已濁繞昆侖之南折而東注合竒爾穆蘓河復
繞昆侖之北自貴徳西寧之境至積石經河州此處有/誤見巻
首禹貢/錐指過臨洮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入中國北繞
朔方北地上郡而東經三受降城豐東勝州折而南出
龍門過河中抵潼闗東出三門集津為孟津過虎牢而
後奔放平壤吞納小水以百數勢益雄放無崇山巨磯
以防閑之旁激奔潰不遵禹蹟故虎牢迤東距海口三
[009-20a]
二千里恒被其害宋為特甚始自滑臺大伾甞兩經汎
溢復禹蹟矣一時姦臣建議必欲囘之俾復故流竭天
下之力以塞之屢塞屢決至南渡後貽其禍於金源氏
由不能順其就下之性以導之故也 河入中國行太
行西曲折山間不能為大患既出大伾東走赴海更平
地二千餘里禹迹既湮河并為一特以隄防為之限夏
秋霖潦百川衆流所㑹不免決溢之憂然有司所以備
河者亦益工矣 黄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
[009-20b]
名自立春後東風解凍河邊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
秋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謂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華始
開冰泮雨積川流猥集波瀾盛長謂之桃華水春末蕪
菁華開謂之菜華水四月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
麥黄水五月𤓰實延蔓謂之𤓰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窮
谷固隂沍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
水帶礬腥併流於河故六月終旬後謂之礬山水七月
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八月菼薍華謂之荻苗水九月
[009-21a]
以重陽紀節謂之登髙水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謂
之復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斷冰雜流乗寒復結謂之蹙
凌水水信有常率以為準非時暴漲謂之客水其水勢
凡移欲横注岸如刺毁謂之劄岸漲溢踰防謂之抹岸
埽岸故朽潛流潄其下謂之塌岸浪勢旋激岸土上潰
謂之淪捲水侵岸逆漲謂之上展順漲謂之下展或水
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謂之徑䆗音叫張衡西京/賦曰望䆗窱以
徑/廷水猛驟移其將澄處望之明白謂之拽白亦謂之明
[009-21b]
灘湍怒略渟勢稍汩起行舟值之多溺謂之薦浪水水
退淤澱夏則膠土肥腴初秋則黄滅土頗為疏壤深秋
則白滅土霜降後皆沙也舊制嵗虞河決有司常以
孟秋預調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
千餘萬謂之春料詔下瀕河諸州所産之地仍遣使㑹
河渠官吏乗農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備用凡伐蘆荻謂
之芟伐山木榆柳枝葉謂之梢辮竹糾芟為索以竹為
巨索長十尺至百尺有數等先擇寛平之所為埽場埽
[009-22a]
之制密布芟索鋪梢梢芟相重壓之以土雜以碎石以
巨竹索横貫其中謂之心索巻而束之復以大芟索繫
其兩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髙至數丈其長倍之凡
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於卑薄之處謂之
埽岸既下以橛臬閡之復以長木貫之其竹索皆埋巨
木於岸以維之遇河之横決則復増之以補其缺凡埽
下非積數叠亦不能遏其迅湍又為馬頭鋸牙木岸者
以蹙水勢䕶隄焉凡縁河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
[009-22b]
開封府有陽武埽滑州有韓房二村憑管石堰州西魚
迎陽凡七埽舊有七里/曲埽復廢通利軍有齊賈蘇村凡二埽澶
州有濮陽大韓大吳商胡王楚横隴曹村依仁北岡孫
陳大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孫村侯村二埽
濮州有任村東西北凡四埽鄆州有博陵張秋闗山子
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齊州有采金山史家渦二埽濵州
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聶家梭隄鋸牙陽成四埽所
費皆有司嵗計而無闕焉宋史河渠志及志中所言孟/秋預備春料 㑹官吏乗農
[009-23a]
隙率丁夫收采何其仁至而義/盡也其捲埽之法亦甚周密
宋太祖建隆元年十月壬午棣州河決壊厭次商河二
縣居民廬舍田疇宋史五/行志是年河決公乗渡口壊臨邑
城三年移治孫耿鎮宋史地/理志
宋太祖建隆二年孟州河決河南/通志
宋太祖建隆四年八月齊州河決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乾徳元年春正月丁巳修畿内河隄宋史太/祖本紀
宋太祖乾徳二年遣使案行將治古隄議者以舊河不
[009-23b]
可卒復力役且大遂止但詔民治遙隄以禦衝注之患
其後赤河決東平之竹村七州之地復罹水災宋史河/渠志
宋太祖乾徳三年七月開封府河決溢陽武河中府孟
州並河水漲孟州壊中潬軍營民舍數百區河壊隄岸
石又溢於鄆州壊民田淄州濟州並河溢害鄒平髙苑
縣民田宋史五/行志八月癸卯河決陽武縣已未鄆州河水
溢没田九月辛巳河決澶州宋史太/祖本紀是年秋河決澶州
州命重贇督丁壯數十萬塞之宋史韓/重贇傳乾徳三年秋大
[009-24a]
雨霖開封府河決陽武又孟州水漲壊中潬橋梁澶鄆
亦言河決詔發兵治之宋史河/渠志
 時諸國尚未一統正用兵之際不遣丁夫而以兵治
 河宋之重農惜民有可嘉者河/志
宋太祖乾徳四年六月甲午東阿縣河溢損民田甲辰
觀城縣河決壊居民廬舍注大名又靈河縣隄壊水東
注衞南縣境及南華縣城七月滎澤縣河南北隄壊八
月淄州清河水溢壊髙苑縣城溺數百家及鄒平縣田
[009-24b]
宋史五/行志閏月乙丑河溢入南華縣宋史太/祖本紀八月丙辰
滑州河決壊靈河縣大隄詔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贇馬
步軍都軍頭王廷義等督士卒丁夫數萬人治之被泛
者蠲其秋租宋史河/渠志
 此合兵民而同治之者是年潘美方用兵南漢或以
 兵之不足而始用丁夫歟河/志
宋太祖乾徳五年正月帝以河隄屢決分遣使行視發
畿甸丁夫繕治自是嵗以為常皆以正月首事季春而
[009-25a]
畢是月詔開封大名府鄆澶滑孟濮齊淄滄棣濵徳博
懐衞鄭等州長吏並兼本州河隄使蓋以謹力役而重
水患也宋史河/渠志八月甲申河溢入衞州城民溺死者數
宋史太/祖本紀
宋太祖開寶元年六月河溢壊民田廬舍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開寶二年七月下邑縣河決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開寶三年春正月癸丑増河堤十二月癸巳増
河隄宋史太/祖本紀
[009-25b]
宋太祖開寶四年六月乙酉河決原武汴決穀熟七月
癸亥汴決宋城宋史太/祖本紀六月鄆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
東阿縣及陳闕/鎮壊倉庫民舍鄭州河決原武縣宋史/五行
志/十一月河決澶淵泛數州官守不時上言通判司封
郎中姚恕棄市知州杜審肇坐免宋史河/渠志杜審肇出知
澶州太祖以審肇未甞歴郡務乃命司封郎中姚恕通
判州事以左右之未㡬河大決東滙於鄆濮數郡民田
罹水患太祖怒其不即時上言遣使案鞫遂論恕棄市
[009-26a]
審肇免官歸宋史杜/審肇傳開寶初河決澶州命守忠副潁州
團練使曹翰䕶役河決遂塞宋史安/守忠傳
宋太祖開寶五年正月詔曰應縁黄汴清御等河州縣
除準舊制種蓺桑棗外委長吏課民别樹榆柳及土地
所宜之木仍案户籍髙下定為五等第一等嵗樹五十
本第二等以下遞減十本民欲廣樹蓺者聽其孤寡惸
獨者免是月澶州修河卒賜以錢鞵役夫給以茶三月
詔曰朕每念河渠潰決頗為民患故署使職以總領焉
[009-26b]
宜委官聯佐治其事自今開封等十七州府各置河隄
判官一員以本州通判充如通判闕員即以本州官充
五月河大決濮陽又決陽武詔發諸州兵及丁夫凡五
萬人遣潁川團練使曹翰䕶其役翰辭太祖謂曰霖雨
不止又聞河決朕信宿以來焚香上禱於天若天災流
行願在朕躬勿延於民也翰頓首對曰昔宋景公諸侯
耳一發善言災星退舍今陛下憂及兆庶懇禱如是固
當上感天心必不為災六月下詔曰近者澶濮等數州
[009-27a]
霖兩荐降洪河為患朕以屢經決溢重困黎元每閱前
書詳究經瀆至若夏后所載但言導河至海隨山濬川
未聞力制湍流廣營髙岸自戰國專利堙塞故道小以
妨大私而害公九河之制遂隳歴代之患弗弭凡搢紳
多士草澤之倫有素習河渠之書深知疏導之策若為
經乆可免重勞並許詣闕上書附驛條奏朕當親覽用
其所長勉副詢求當示甄奬時東魯逸人田告者纂禹
元經十二篇帝聞之詔至闕下詢以治水之道善其言
[009-27b]
將授以官以親老固辭歸養從之翰至河上親督工徒
未㡬河決皆塞宋史河/渠志五月丁亥河南北淫雨澶滑濟
鄆曹濮六州大水六月已丑河決陽武八月衞州河溢
宋史太/祖本紀五月河決澶州六月河又決開封府陽武縣之
小劉村宋史五/行志
 宋祖之言千載下猶見其敬天憂民之忱詢得治河
 之本者曹翰之言雖近於䛕原非虛美其後河決皆
 塞果如翰言逸人之書未經赴闕上陳而帝自聞之
[009-28a]
 其時朝廷訪賢求言廣咨博詢可謂無微不周矣書
 雖不傳然帝善其言必與詔書導河濬川未聞力制
 湍流之㫖相合授官力辭真逸人也河/志
宋太祖開寶六年春正月癸酉修魏縣河宋史太/祖本紀鄆州
河決楊劉口懐州河決獲嘉縣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開寶七年六月壬寅安陽河溢壊民居宋史太/祖本紀
宋太祖開寶八年五月濮州河決郭龍村六月辛亥澶
州河決頓丘縣宋史五/行志
[009-28b]
 
 
 
 
 
 
 
 行水金鑑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