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五十六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黄河源逺流疾其勢屈曲而多沙大汛一至輒髙數
 十尺是以有潰溢之患至於潰溢則其流散漫水緩
 沙停下流或淤上流日益奔潰矣淮水不及黄河之
 逺發自河南之桐柏山納七十二山溪之流又㑹洪
[056-1b]
 澤阜陵諸湖而出於清河縣之東每伏秋水漲其髙
 亦數十尺此黄與淮古並稱為二瀆也自宋熙寧間
 黄河南徙㑹於淮於是淮黄合流入海者迄今六百
 餘年前代治河之法雖隨時變通然其大要在固守
 其隄防弗使暴漲之水得而乗之設有衝決則亟塞
 其口弗使湠漫如是而已當治安之時人情懈弛修
 守弗謹一遇暴水横決隨之及其既決水分勢緩正
 流漸堙人不之察以為故道不可復而欲謀其新故
[056-2a]
 往年髙堰唐埂不修淮水東潰清口流澀黄水因而
 躡之清口遂淤人不以咎淮之東而謂清口不可疏
 也黄水倒入清口加以兩岸潰決以致海口泥沙壅
 塞人不以咎黄流之失其軌而謂海口不可通也且
 創為攔黄壩以障之河工之潰壞至斯而極惟我
皇上睿智如神指授方略盡毁攔黄壩大闢清口連開
 張福口張家莊諸引河堅築唐埂六壩自是淮水悉
 出而㑹黄淮黄相合其力自猛流迅沙滌海口深通
[056-2b]
 兩河皆循故道淮揚諸州邑數十年在波濤中者一
 旦復為耕稼之區下流既暢上流亦不至潰溢即宿
 桃徐邳以西至中州所屬凡濱河之民俱可無胥溺
 之慮矣後之防河者藉此成規時時修補弗致廢壞
 即千萬年長治之道也臣鵬翮愚䝉仰承
聖訓幸覩成功不勝欣慶謹將歴年修防事宜分段詳
 列於後俾天下咸知
皇上平成之偉績云以下俱張文/端治河書
[056-3a]
 河南黄河南岸自陜西潼關薈蕞云潼闗衞在西安/府華陰縣東北四十里
 南有潼谷潼水出此東北有黄巻坂在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闗城北有黄河自華隂縣流入與山西
 蒲州接界東入河南閿鄉縣界衞志城北一里水中/有石髙水丈餘河水漲其石不没因謂之砥柱石西
 有潼河源出潼谷入河居本朝康熙十九年潼水漲/溢陵城而入城中兩岸 民溺死者二千三百餘人
 漂没官民廬舎百餘間已而水縮河裂岸東徙故道/竟成平陸東南有潼闗故城古桃林塞即崤函也亦
 曰函谷秦函谷闗在漢𢎞農縣即今靈寳縣西南十/一里漢武帝徙新安即今新安縣東一里故關是也
 隋大業七年移於南北鎮城間唐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為路即今闗也其地上躋髙嵎俯視洪水流歴
 崤函而至潼津數百里間盤紆峻極實為天險河之/北岸為風陵津又北至蒲闗六十里河山之險迤邐
[056-3b]
 相/屬入閿鄉縣境經靈寳陜州澠池新安孟津鞏縣薈/蕞
 云閿鄉縣在河南府陜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閿山西為黄河自陜西華隂界流入與山西芮城縣
 分界東入靈寳縣界西有玉澗水全鳩水郎水東有/盤澗水西南有阿對泉楊震家僮名阿對引泉灌蔬
 因名西有周閿鄉縣故城本故湖縣鄉名東有湖城/廢城本秦湖闗西有潼闗接華隂界又有曹公壘有
 舊城水靈寳縣在陜州西少南六十里東南有峴山/曹陽 出此亦名好陽澗入河西南有石堤山柏谷
 水出此入河又有石城山燭水出此入河北為黄河/自閿鄉縣流入東入陜州界又有門水自洛南縣流
 入亦名𢎞農澗東有菑水南有𢎞農渠引水入城又/有豐盛等五十渠歴代相繼修浚引山水灌田 陜
 州在河南府西三百里東北有砥柱山在黄河中去/州四十里禹貢導河自華陰東至於底柱西北有黄
[056-4a]
 河自靈寳縣流入東入澠池縣界又有公主河在三/門山左唐開元中鑿此通漕以避三門之險約百丈
 許復入於河西有七里澗自南山通河西南有譙水/東有淆水自永寧流入北入於河又有利人渠二廣
 濟渠一皆引水入城以代井汲今淤塞州城北黄河/中有鐵牛頭南尾北世傳禹鑄以鎮河患 澠池縣
 在河南府西一百六十里東北有澠池山澗水出焉/西南有馬頭山榖水出焉南流入新安界北有黄河
 自陜州流入與山西垣曲縣分界東入新安縣界河/水自底柱而下至五戸灘其間一百二十里竦石桀
 出勢連襄陸合一十九灘水迅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按志稱黄河上自三門集津下迄釣魚觜奔
 流迅激舟筏恒覆唯南村與垣曲接界稍平為古渡/云東南有天池横潦無源有平泉源出平地民資灌
 溉西有漢澠池縣故城水新安縣在河南府西七十/里東南有瞻諸山慈澗 出焉滙諸川水入榖南有
[056-4b]
 宻山豪水出焉注洛西南有郁山練谷水出焉一名/牛谷山入榖西北有隊山長垣河出焉又有騩山囘
 水出焉東北有北邙山西北有漏明巖北有沙崖馬/陵川出焉北有黄河自澠池縣流入東入孟津縣界
 又有長泉水即庸庸水入河南有澗水自澠池縣流/入入榖南有榖水自澠池縣流入東入洛陽西北有
 龍澗河入榖東有孝水接洛陽界入榖自南山横洛/水北屬於河皆闗塞也 孟津縣在河南府東北四
 十五里東有龍門山南有邙山北有黄河自新安流/入又東入鞏縣界明嘉靖十七年水漲縣圮蓋孟津
 兩岸平濶河勢漸漲潰決之患實自縣始西有委粟/津又有髙渚亦黄河津濟處又有馬渚北有三渚西
 有澇河又有庸庸水自新安縣流入入河西有瀍水/出蘇山西一里平地發源入洛陽界府志源出榖城
 山自髙廟溝起與九眼泉合流入縣東北有永安堤/唐時築石堤當河陽孟津兩岸髙五丈闊如之延六
[056-5a]
 七十里今在南岸者止有二三里在北岸者盡決形/鞏縣在河南府東北一百二十里南有寒戰山山
 髙峻下臨玉仙河又有亂石山下有五泉北有萯山/臨河東北有神尾山宋都水丞范子淵議引汴入汴
 處北有黄河自孟津縣流入與温縣接界又東合洛/水入汜水縣界禹貢河自孟津東過洛汭又有鮪渚
 在縣北河中西北有洛水自偃師縣流入東至汜水/縣界始入河西有鄩水接偃師縣界西南有羅水源
 出登封縣界東北入洛又有明谿泉水源出青龍山/滙亂石山五泉之水入洛西有湟水東門外有市河
 俱入洛東南有石子河即古洞水也一曰玉仙河發/南溪石泉又北入洛 以上七州縣俱屬河南府
 汜水河隂至滎澤縣而始有堤工薈蕞云汜水縣在/鄭州西一百四十
 里東南有方山山海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即此也/有馬跑泉漢家泉環翠峪峪下有柏池泉有玉仙山
[056-5b]
 山上有玉仙元君祠祠前有二泉一為小龍池為小/里河源一為黄龍池即汜水源既出而伏再見於神
 母祠下之柏池又長羅水亦出焉西有大伾山亦名/九曲山山之東盡於玉門山為汜水入河處北有廣
 武山其山沿河袤六十里西盡於玉河與大伾相對/西南有翠屏山在城南河外東北有孤柏嶺一峰北
 出砥柱河流宋祥符中議於南岸山址開汴口以均/水勢又有分水嶺在五雲山峰之間嶺有泉南流為
 桃花河北流為竹葉河北為黄河自鞏縣流入洛水/入焉又東入河陰縣界北有洛水舊自鞏縣入河今
 則過成臯東至滿家溝入河北有濟河自温縣流入/又南十里合於河山海經曰大河至成臯與濟水合
 按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鬭流畧不混淆清濁分行/者數里乃溢為滎又有汜河有二源俱出方山合諸
 水至縣治為錦陽川又受栁泉水北出玉門合洛東/入於河南有磴固川又有竹川地獨膏腴東有湯王
[056-6a]
 溝又有金家溝在卧龍山北潦則穿城壞廬舎至今/患之東北有板渚南属鵲山以臨汜水隋開通濟渠
 自板渚引河歴滎澤入汴汜河隂縣在鄭州西北五/十里東北有廣武山西自 水東迤滎澤外捍大河
 内包原壤汴水従廣武澗中東南流今涸北有武濟/山即廣武支隴地屬孟津相傳為周武王濟河處宋
 元豐中范子淵議導洛通汴屢請於武濟山麓修堤/置埽是也北為黄河自滎陽流入東入滎澤界有撩
 兎源河在廣武埽對岸分減埽下漲水也宋大觀中/詔沈純臣開宣和初又浚治焉西南有澹然河源出
 漫泉一名窟河至滎澤縣達於河南有索河自滎陽/流入與京水合又東入滎澤縣界西有石門渠滎凟
 受河之處即禹貢導滎水之道亦曰滎口亦兼邲之/稱晉楚之戰楚軍於邲即此水也後漢靈帝時於敖
 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水盛則通於河水耗則輟流魏黄初中河
[056-6b]
 濟泛溢鄧艾議開石門以通之晉武帝時復壞傅秪/為滎陽太守造沈菜堰於是兖豫無水患東北有清
 水即濟水舊流也今堙東有河陰舊城丁滎澤縣在/鄭州北少西四十里西北有敖山殷仲 自亳徙囂
 即此明成化十五年知縣曹銘以水患徙築今縣北/為黄河自河隂縣流入又東入原武縣界志曰滎澤
 地稍下水所鍾也新志黄河舊在縣北十里近漸南/徙逼近縣城𢎞治時撫臣徐恪言決河湍悍之勢未
 可遽囘今自孫家渡口舊河東經朱仙鎮下至項城/南頓猶有涓涓之流若疏之由泗入淮可殺上流之
 勢時多從其策東北有浪蕩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隋通濟渠也煬帝開此以巡幸江都今堙南有賈魯
 河亦堙西南有澹然河自河隂流入達於大河治南/有滎澤河禹貢濟水入於河溢為滎又曰滎波既豬
 其衞及狄人戰於滎澤則在河北非此澤也左傳楚/潘黨逐晉魏錡及滎澤亦此北有隋滎澤故城為河
[056-7a]
 水所圮西南有漢滎陽故城/ 以上三縣俱屬開封府自此而鄭州原武陽武
 中牟祥符陳留蘭陽儀封薈蕞云鄭州在開封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北為黄
 河東有鄭水出梅山東北入賈魯河明天啓中知州/劉光祚疏之起州北至州東接中牟境可通舟楫其
 州西北白沙而上河身特髙常有水患光祚又濬之/令民穿渠蓄洩溉田數千頃商賈通流民以為便西
 有湏水明正徳時鑿之以紓河患今淤東南有七里/河其源有三一出泰山一出梅山一出站馬屯㑹流
 於此入賈魯河東有潮河出欒巴廟前每日三潮因/名下合賈魯河東有龍池河是李衞公廟後湖周三
 里許居民依水種蓮東南有僕射陂源出雷家潭周/十八里後魏孝文帝賜僕射李沖故名今名城湖東
 有圃田澤與中牟接界在原武縣在開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南有黄河本 縣北自滎澤縣流入東入
[056-7b]
 陽武縣界明正統十三年河決滎澤始改而南𢎞治/初河又決分為三衝張秋十四年知縣張愷築䕶城
 堤十四里城中乃無水患嘉隆以來河屢決屢塞議/之者止移堤以避水衝致正南逼近十五里許如縣
 治生靈何宜俟秋冬水退漸移堤埽向南始為完策/南有古濟水與古陰溝水今皆混入黄河西北有沁
 河自武陟縣東入黄河南有賈魯河遇秋水泛漲與/沁河皆為民田患 陽武縣在開封府西北九十里
 東有脾沙岡西有黑洋山河決後皆淪於河南為黄/河自原武縣流入東入封邱縣界舊流本在城北決
 溢不時遂徙而南自五代周至明末河決不可勝計/西北有濟水今自温縣東入大河不至縣境東南有
 白溝亦名清水亦名白河流至封邱境内曰翟溝西/有沁水自武陟縣流入後築堰截入黄河其故渠皆
 為桑田二本朝順治十一二年築慕家樓新堤長五/百七十 丈幇堤長六百零二丈又潭口寺北月堤
[056-8a]
 長六百三十丈幇堤長五百丈岡中牟縣在開封府/西七十里北有牟山南有馬陵 長五十餘里即故
 河隄北為黄河自原武縣流入東北入祥符縣界北/有汴水亦自原武流入東入祥符即筤蕩渠也亦名
 鴻溝亦名官渡水明正統七年滎澤縣知縣李全芳/以渰没民田奏請閉塞改流入黄河遂淤為平地南
 有汜水東流入官渡水今涸東南有刁馬河今堙西/有鄭水源出鄭州至東牟溉田千餘頃下入於汴北
 有金水河自鄭州流入東入祥符界下流與黄河相/通縣境諸水所歸毎淤塞則灌没民田萬歴中屢加
 疏導又有雙洎小清河即鄭風所詠清人在彭者源/出新鄭縣至縣西東北流入丈八溝北有灘頭河係
 黄河支流自滎澤流入東南入尉氏縣界西有圃田/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
 髙者可耕窪者成潭滙為澤者八為圃者二十四中/牟志載九溝八澤三十六陂按明范守巳據穆天子
[056-8b]
 傳以為自洧川北抵中牟西東連尉氏西接新鄭周/圍三百餘里總謂之圃田縣城内有海子河上有海
 子橋橋南北各有河俱出水門注城濠入小清河東/有唐中牟舊城 祥符縣即開封府治西北有駝牟
 岡河決後今為平陸東北有赤岡西有狼城岡明萬/厯末河決於此東北有槐疙疸岡明萬厯中河決於
 此斷堤成潭西北有黒岡明崇禎中河決於此北為/黄河自中牟縣流入東入陳留縣界南有汴河自中
 牟縣流入又東入陳留縣界即筤蕩渠分流也水經/汳水出陰溝浚儀縣北酈注隂溝即筤宕渠也自王
 賁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經其北汳水又東經倉垣/城内又東至陳留隋大業初開通濟渠元和志云浚
 儀有琵琶溝水西自中牟縣流入通濟渠隋自大梁/城西南鑿渠引汴水即筤宕渠也元至元二十七年
 汴始淤塞明初欲以大梁為北京議浚汴不果今一/望平陸無復堤渠故跡矣宋都汴時汴蔡諸水漕舟
[056-9a]
 城中溝洫互通自明季灌没後深溝淤為髙阜大壑/變為平原土中往往得其遺跡北有浚水西有寒泉
 陂見衞凱風詩東南有蔡河自中牟縣流入東南入/通許縣界水經注筤蕩渠自中牟東流至浚儀縣分
 為二水南流曰沙水東注曰汴水沙即蔡河也元至/元二十七年河決祥符義唐灣蔡水上流堙没明洪
 武八年大河南決挾潁入淮蔡河之下流亦漸絶北/有五丈河九域志曰即禹貢之菏澤從城北厯陳留
 曹濟及鄆其廣五丈周顯徳五年疏汴水北入五丈/河東經定陶北入於濟以通齊魯舟楫皆通宋時河
 塞又引京索二水入之金元以後混入黄河西有金/水河其上源即滎陽縣之京水滙入五丈河者今堙
 城東有白溝河河無山源以潦涸為盈竭城西有金/明池周九里餘引蔡水注之名教船池又曰講武池
 今淤西北有沙海隋文帝疏舊渠引汴水注之以習/舟師今塞南有蓬澤西南有霧澤陂並堙西北有漢
[056-9b]
 浚儀廢城本魏大梁城也東北有隋堤一名汴堤西/通濟水南達淮泗今遺跡僅存西北有翟家渡自劉
 獸醫以下皆河津要害唯翟家口為官渡符陳留縣/在開封府東少南五十里北有黄河自祥 縣流入
 東入蘭陽縣界北有汴河自祥符流入縣界東入把/縣又有蔡河自祥符縣流入南入通許即沙河也今
 涸北有睢水沙水分流東入把縣界開通濟渠後此/水廢西北有魯溝水亦沙水支流今涸東北有巴河
 一名沁水黄河支流自封邱縣流入又東入蘭陽界/今涸縣北有秦陳留故城東北有魏小黄故城 蘭
 陽縣在開封府東少北九十里北有黄河自陳留縣/流入又東入儀封縣界北有賈魯河又有馬蹄河一
 名清河皆故河所經也南有巴河自陳留縣流入東/入儀封縣界亦名沁河北有古濟水今入於河西北
 有趙皮寨一名張禄口又有銅瓦廂集明設管河主/簿今廢北有舊長堤長四十五里 儀封縣在開封
[056-10a]
 府東少北一百十里東北有黄陵岡與山東曹縣接/界北有青陵岡又北有黄河自蘭陽縣流入東經考
 城入曹縣界縣有七河曰北舊黄河在東北五十里/曰南舊黄河在西南三里曰賈魯河在黄陵岡南二
 里曰龎家河在北八里曰圈頭河在北五里曰巴河/曰新河在黄河南新挑以分殺水勢者皆黄河轉徙
 所經忽南忽北穿縣境殆遍今唯有賈魯河巴河故/道堙圈頭龎家二河堤如故北有黄渡河周六十餘
 里蓋大河所溢也今涸為田又有古濟水蓋南濟也/有漢濟陽故城東北有小宋狀元堤北有方家莊小
 堤河南岸有舊縷堤北岸有舊遙堤黄陵岡/相近有三家莊堤 以上州縣俱屬開封府考城商
 邱虞城薈蕞云考城縣在歸徳府睢州北九十里北/有黄河自儀封縣流入經曹縣入府界自古
 為衝決之所堤防最切北有賈魯河又有沁河自儀/封流入一名巴河南有沙河與故城河旱涸水溢亦
[056-10b]
 為民害南有汴河自杞縣流入東入商邱界北有黄/水自杞縣流入北流入定陶界西南有大薺陂黄水
 注焉即戴陂也北有䕶城堤近為小堤逺為大堤今/小堤頽圮過半西南有長堤起儀封屆商邱上下七
 十里然去河甚逺漲溢時此隄阻塞轉為民害城商/邱縣即歸徳府治西南有商邱北有黄河自考 縣
 流入又北入虞城縣界自元至大後河決而南歸徳/常在河北至順以後河決而北歸徳仍在河南迄明
 正統以後河又決而南歸徳又在河北正徳以後則/仍在河南其新集口丁家道口皆河濱衝要嘉靖三
 十七年新集河淤河流於是一變按大河舊道乃元/賈魯所復勢若建瓴上下順利後因河南水患頗急
 另開一道出小河口意欲分殺水勢而河不兩行大/河日漸淺澀自新集至小浮橋淤凡二百五十餘里
 河流北徙出碭山縣治之背趨單縣東南之段家口/析為六股俱由運河至徐家洪又析為五小股亦由
[056-11a]
 小浮橋合徐家洪大河分十一流而勢弱矣勢弱則/淤益多淤多則決溢愈甚詳見徐州碭山等州縣西
 南有馬腸河源出舊黄河逾亳達淮北有泡水自考/城縣流入東入虞城縣界北有古汴水自寧陵縣流
 入東入虞城縣界宋時東南之漕由汴達畿故經理/為詳南遷後日就堙廢明嘉靖中雖修復後乂淤加
 以河流衝決陵谷倒置汴水斷續幾不可問矣南有/古睢水自寧陵縣流入東入夏邑縣界今湮其曰榖
 水者即睢水也南有蘄水又有渙水一名濊水今皆/湮東北有孟諸澤接虞城縣界禹貢導菏澤被孟瀦
 東北有滎澤北有漆溝東有新溝明萬歴時開以洩/水東有清冷池東南有武津關西北有鳳池口其地
 與城中龍興塔平元人圍歸徳決此口河水從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睢水遶城反以水為固北有丁
 家道口接虞城縣界當黄河津要東有白沙渠石梁/渠宋張亢知應天府治此二渠民無水患舊城外三
[056-11b]
 里有隋堤今廢流虞城縣在歸徳府東北七十里北/有黄河自商邱 入東入江南徐州碭山縣界又有
 巴河黄河支流也又有小股河繞城入黄河按虞城/上接考城下接碭山鄰比數縣土皆卑下每經河溢
 互相傾注河決考碭則土聚虞城河潰虞城則土聚/考碭故舊道盡湮歴年水患無巳欲浚支河則易淤
 塞欲築隄防則無山陵可倚若於李景髙口西岸浚/水南行則縣境之流自殺又自楊厚口起築堤分水
 使下流有歸然後河不為患北有汴河自商邱流入/東入碭山縣界亦名獲水北有豐水自商邱流入東
 入山東單縣界西有孟諸澤與商邱接界今俗呼為/湄臺蓋澤中有臺也西有丁家道口北有羅家口皆
 黄河要地西南有北□堤南有中□堤北/有韓家後堤 以上三縣俱屬歸徳府至江南徐
 州之碭山縣界北岸自山西垣曲縣薈蕞云垣曲縣/在山西平陽府
[056-12a]
 絳州東南二百十里東北有王屋山接河南濟源縣/及陽城縣界西北有黄河自平陸縣流入東入河南
 濟源/縣界入濟源縣境經孟縣温縣武陟薈蕞云濟源縣/在河南懷慶府
 西七十里東北有太行山南有黄河自垣曲縣流入/與洛陽分界又東入孟縣界北有濟瀆東南流入孟
 縣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西南有湨水東經孟縣入/河新志溴水一出姑嫂山一出五指山一出秦嶺山
 至三河口合流與滮水合東南入孟縣界入河北有/浝水源出莽山入湨西南有漫流水塗溝水入湨東
 南有天漿水同水俱入孟縣界西南有湛水注河西/有濝水入沁北有沁水自陽城縣流入東入河内界
 東有千倉渠濟水分流也有上下二堰東北有馬頭/溪西北有望仙溪西有東陽澗西陽澗西有七谷溝
 東有玉泉源孟縣在懷慶府南少西五十五里南有/黄河自濟 縣流入與孟津縣接界河廣二里又東
[056-12b]
 入温縣界南有孟津一名富平津一名陶渚西南有/冶坂津北有沇水即濟水自濟源縣流入入河北有
 湨水自濟源縣流入南合沇水入河西有冶河即濟/源之天漿溪也北有餘濟河沁水分流也縣人引以
 溉田南有萬艘潭在黄河側舟所泊也西有河陽廢/縣南有下孟州故城即古北中城也金大定中州治
 以河患因於故城北十五里築新城徙治焉曰上孟/州故城曰下孟州東魏又築南城在今孟津縣界及
 中潬城在今縣西南是為三城入温縣在懷慶府東/南五十里南有黄河自孟縣流 與鞏縣接境又東
 入武陟縣界舊離城二十里今逼近城隈西有濟水/自孟縣流入南入河當王莽時川瀆枯竭其後津梁
 勢改不與昔同今則故道盡䧟河中北有廣濟河沁/水分流也自河内縣流入東南入河又有温潤渠亦
 沁水分流隋刺史盧賁於河内引沁為利人河又派/流入温縣故名温潤新府志有豐稔河分廣濟河水
[056-13a]
 南流入温即此北有澇水通豐稔河東冇平皋陂多/菱荇蒲葦陂南即黄河西南有李陂今湮西有小金
 隄障濟湨二水明初築名沇河堤成化間増築長二/十里 武陟縣在懷慶府東一百里南有清風嶺瀕
 河黄河自温縣流入與河陰縣接界東入原武縣界/東有沁水自河内縣流入至南賈村入河其支流入
 縣北東引灌田二千餘頃入修武縣界西南有廣濟/河沁水分流也今涸西北有小丹河即丹水分流之
 長明溝也今淤乾溝猶存又有上清河即丹水分流/之蔡溝也自河内縣流入東入修武之三橋陂入衞
 東北有蓮花池在沁河東岸地名木欒店去衞河百/里明萬歴中沁河從此決入衞 以上四縣俱属懷
 慶/府亦至滎澤縣而始有隄工自此而原武陽武封邱
 薈蕞云封邱縣在開封府北六十里北有黑山東北/有淳于岡與黑山皆湮於水南有黄河本在縣西北
[056-13b]
 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灌封邱而東縣遂居河北自/陽武縣流入東經陳留入蘭陽縣界終明之世凡五
 決荆隆口一決陳橋集屢決屢塞自本朝順治七年/九年兩決至十二年始塞按黄河 陽武入封邱出
 荆隆口直東即長垣東明兩縣境從此經曹濮直趨/大清河東入於海較之出徐沛合淮泗以入海其道
 最為徑易從來河行之道宜直不宜紆八海之口宜/近不宜逺也西北有沁河一名巴河自武陟陽武流
 入經于家店北繞縣南穿桃陂河東注每泛濫則能/為害自懷慶増堤遏之水始全落南有翟溝自陽武
 境入即白溝也南接黄河支流今湮北有濮渠首受/泲東北流至縣再入開州界河決後亦湮西南有黄
 池東西廣三里南有金龍口即荆隆口自砥柱孟津/而下最為險隘今離河稍逺然地勢窪下夏秋水發
 一堤之外皆為巨浸塌䧟最多此隱憂也西南有中/欒城元時運道中梗受江淮之米陸運赴淇仍以舟
[056-14a]
 載送京師後改海運而中欒廢其西為大王廟口順/治九年河決於此決口有積水潭汪洋數十頃深十
 餘丈有河道標兵防禦今縣治本封邱故城金時以/河淹没遷治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壞仍遷於此縣
 城外有䕶城堤河決沙壅僅存顛脊南有長堤高可/三丈起荆隆口迤邐東南直抵徐州西南有小長堤
 在長堤南東起祥符陳橋西迄荆隆三十里髙厚倍/於故堤西有董家堤障禦黒洋山水萬歴三十年決
 口數十丈至今未塞每遇/霖雨城西北皆為巨浸
 祥符陳留蘭陽儀封以至山東曹縣界凡係開封府
 者南岸屬南河同知管轄北岸屬北河同知管轄係
 歸徳府者南岸屬歸徳府管河通判管轄北岸係山
[056-14b]
 東曹單二縣界屬兖州府黄河同知管轄又沁河一
 道屬懷慶府管河通判管轄
 洛河源出陜西雒南縣冢嶺山流入河南境至盧氏
 縣熊耳山始大歴永寧宜陽洛陽偃師鞏五縣於鞏
 北十里循邙山尾南入黄河薈蕞云前漢書地理志/洛水出𢎞農上洛縣冢
 嶺山東北至鞏縣入河山海經讙舉之山洛水出焉/一統志洛南縣属西安府本漢上洛周禮注漢以火
 徳王忌水改為雒魏復改/為洛上洛縣即今商州治
 澗河源出澠池縣東北白石山由新安至洛陽縣西
[056-15a]
 七里橋東流轉東入洛河薈蕞云地理志𢎞農新安/縣下云禹貢澗水在東南
 入洛澠池縣下云榖水出榖陽谷東北至榖城入洛/水經注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山海經白石之山
 惠水出於其陽東南注於洛澗水出於其隂北流注/於榖世謂是山曰廣陽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澗
 按新安無洛漢志云澗入洛要其歸也其實澗東合/榖至河南入洛今通志澗水之源有二一出澠池縣
 白石山一出盧氏縣香爐山俱流至洛陽界㑹於洛/一統志云在盧氏縣源出鐵嶺流入城中析為衆渠
 東南流入洛者為東澗水則澠池為西澗水矣周書/所謂澗水東澗水西即此二水又地理志澗水出金
 城郡令居縣西北塞/外此别是一澗也
 瀍河源出孟津縣穀城山自髙廟溝起與九眼泉合
[056-15b]
 入洛陽縣界由邙山西北注向東南至縣後轉折而
 東行至北窑始逶迤而南入洛河薈蕞云地理志瀍/水出河南榖城縣
 潛亭北東南入洛榖城故縣在今洛陽縣西北胡朏/明曰古時澗水經河南故城西入洛瀍水經河南故
 城東入洛故澗水東瀍水西為王城而瀍水東為下/都洛誥之文甚明也自周靈王壅榖水使東出於王
 城之北則其勢必入於瀍水而合流歴王城之東以/南注於洛時二水猶未經洛陽城也迨東漢建都於
 此自河南縣東十五里之千金堨引水繞都城南北/以通漕而瀍水始與榖水俱東注矣古時瀍不合澗
 亦不過洛陽縣南/而東至偃師也
 伊河源出盧氏縣悶頓嶺由嵩縣洛陽至偃師縣髙
[056-16a]
 莊與洛河合流至鞏縣東北洛入黄河薈蕞云地理/志伊水出𢎞
 農盧氏縣熊耳山東北/入洛盧氏今屬陜州
 汜河自林園川石觜村發源由孤柏觜以下入黄河
 薈蕞云山海經浮戲之山氾水出焉北流注於河一/統志汜水源出汜水縣西方山東南入黄河通志云
 源出玉仙山北流經古崤闗東入黄河謂之汜水者/取水決復入之義史謂漢髙祖即位於汜水之陽是
 也今属開封府漢/曰成臯隋曰汜水
 濟河濟水發源王屋山頂崖下曰沇水既見而伏出
 濟源縣為東西二源東源即瀆廟地西源俗呼龍潭
[056-16b]
 自此東南流至柏香鎮分為二一於鎮之東北流至
 河内縣穿郡城經龍澗村入沁河一於鎮西南流經
 猪龍河自小營村入黄河
 湨河在濟源縣發源三處一出姑嫂山一出秦嶺山
 一出五指山至縣西南三河頭合為一處至孟縣海
 子頭村入黄河薈蕞云看河紀程言湨水出濟源春/秋㑹於湨梁即此其源有三一出五
 指山紙坊一出曲陽西南二源俱流經修武縣治南/一出晉陽城南溪或斷或續至莽山雙泉寨發源為
 白澗水又伏發源修武縣治西又東南流經城南與/二源合水經注曰湨出原城西北原山勲掌谷按白
[056-17a]
 澗自莽山來/或呼莽河
 沁河源出山西沁源縣穿大行山出濟源縣經河内
 武陟縣入黄河自濟源縣大坡界起東至河内縣計
 長七十里又東與大丹河合而至武陟縣界計長七
 十里又東流繞武陟城北由東而南北岸計長七十
 里南岸計長五十五里寛一百六七十丈中皆浮沙
 淺深無定伏秋水發常虞泛濫薈蕞云沁水至懷慶/府武陟縣與黄㑹合
 其湍激之勢較黄河益甚而武陟縣東岸之蓮花池/金屹&KR2565最其衝射要害處也萬歴十五年沁從此決
[056-17b]
 新鄉獲嘉一帶俱為魚鱉毎年堵築埽壩勞費不貲/且壩内為商民輳集之處烟㸑不下千餘倚堤為命
 議甃石四百三十五丈隨守隨修限以三年告竣此/堤一成永久可恃而議者畏難尚未興舉其北岸大
 樊村亦係埽灣要害幇堤/巻埽均在司河者留意焉
 大丹河源出山西澤州穿大行山至河内縣入沁河
 自河内縣丹谷口起至留村入沁河止計長五里薈/蕞
 云丹水在懷慶府東北十里源出澤州髙平縣山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又有小
 丹河由修武縣南門外/東流至獲嘉入衞河
 廣濟河源自五龍口鑿山取沁水澆灌民田經由濟
[056-18a]
 源河内温縣至武陟縣澗溝村入黄河 按沁水即
 酈道元所稱朱溝水也唐崔𢎞禮李元淳相繼疏濬
 元世祖時始名廣濟有明因之萬歴間河内令袁應
 泰鑿山穿洞懸閘兩崖之間受水則啓障水則閉以
 溉民田引水由濟源河内孟温武陟入於黄河渠濶
 八尺延袤一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袁應泰廣濟河/碑記云二十四
 堰第一永益堰由官莊至休昌長三里第二永利堰/第三常豐堰俱併入永益堰第四天富堰由許村長
 二里第五永福堰順入利人河第六廣福堰由許村/官莊入豐稔河歸黄河一百二十里第七和豐堰由
[056-18b]
 辛村髙村長五里第八廣豐堰由東許村金冢至小/營入黄河長一百二十里第九大豐堰由南尋西李
 家橋曲搆柿園土坯賈村至黄悶可減水入黄河長一百/三十里第十沙岡堰有鄭府寄莊地七頃五十畆除本
 堰三分水一日第十一太平堰由武家作張家作至/劉家莊長一十里第十二廣有堰由七里橋故事馬
 鋪至古澗入沁河長二十五里第十三永濟堰由䕶/城祝策彭城尚香鎮至蘇東宏福堰長七十里尚香
 西砌欄水閘減水入沁河第十四廣阜堰由南屯沙/岡至辛王長一十里第十五新興堰由里村冷家莊
 賈村至北真長一十八里第十六廣隆堰由五王長/二里第十七萬盈堰由分水石七里屯衞村至彭城
 長三十里第十八長濟堰由佳村珍珠莊髙照至耿/家莊入澇河歸黄河長六十九里第十九興隆堰由
 郭村王里李家莊至北張長一十八里第二十興福/堰由彭城尚香鎮至劉家莊長一十里第二十一宏
[056-19a]
 福堰由蘇王南徐澗至南張長一十五里第二十二/萬億堰由西冷至東周長一十里第二十三大濟堰
 由北冷至杜家莊長八里第二十四永通堰/由保封董宋趙莊至唐郭入黄河長四十里
 黄河南岸 滎澤縣臨河堤上自本縣境内起下至
 鄭州交界止計長一十二里 第一段自老䕶城堤
 起至小格堤止長三百八十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築
 坐落舊城北 第二段自䕶城隄起至沈家莊堤頭
 止長二百六十八丈康熙二十四年修築坐落舊城
 東 第三段自沈家莊起至鄭州堤界止長一千三
[056-19b]
 百九十九丈康熙二十二年創築坐落魏家莊前
 鄭州臨河堤上自滎澤縣交界起下至中牟縣交界
 止計長四十五里 第一段自滎澤縣堤界起至藍
 家屯東止長一千七百九十五丈康熙二十二年創
 築坐落永興鎮前 第二段自范四家埠口起至藍
 家屯新堤止長一千六百七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
 創築坐落藍家屯南 第三段自藍家屯東起至老
 君堂西止長一千三百七十一丈康熈三十七年創
[056-20a]
 築坐落關家橋南 第四段自任八家莊北祖師廟
 後起至石家橋堤頭止長八百丈康熈二十三年加
 幇坐落老君堂後 第五段自石家橋起至原武堤
 界止長一千三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一年創築坐落
 馬家渡南 第六段自來童寨月堤起至中牟縣堤
 界止長一千一百六十丈康熙二十六年創築坐落
 裴昌廟前
 中牟縣臨河堤上自鄭州交界起下至祥符縣交界
[056-20b]
 止内間陽武縣所管一段長四里八分中牟實管堤
 工長四十三里七分 第一段自鄭州堤界起至二
 郎廟後止長二百三十丈康熙二十六年創築坐落
 二郎廟後
 陽武縣臨河堤自中牟堤頭起至中牟堤界止長八
 百六十五丈坐落郝家寨前 中牟縣第二段自陽
 武堤界起至康熙三十八年新堤頭止長五百一十
 丈康熙十九年創築坐落孫家莊東 第三段自十
[056-21a]
 九年月堤起至十八年月堤止長一千五百四丈康
 熙三十八年創築坐落白家莊南 第四段自三十
 八年新堤頭起至張家莊前止長四百六十七丈康
 熙十八年創築坐落許家莊前 第五段自十八年
 月堤起至堤角止長五百七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
 幇坐落張家莊前 第六段自堤角起至張滿家莊
 後堤角止長二千三百七十六丈康熙二十三年加
 幇坐落辛莊前 第七段自張滿家莊後堤角起至
[056-21b]
 閻家寨後堤角止長四百三十九丈康熙二十三年
 加幇坐落太平莊南 第八段自閻家寨後堤角起
 至祥符縣堤界止長一千七百八十六丈康熙二十
 三年加幇坐落朱姑村前
 祥符縣臨河堤上自中牟縣交界起下至陳留縣交
 界止計長七十七里 第一段自中牟堤界起至馬
 家寨北埠口止長三百丈係逺年老堤坐落馬家寨
 西北 第二段自馬家寨北埠口起至囘回寨西堤
[056-22a]
 頭止長二千一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
 曹家寨北 第三段自囘囘寨堤頭起至二十堡北
 堤頭止長七百七十二丈係逺年老堤坐落囘囘寨
 後 第四段自二十堡北堤頭起至二十五堡北堤
 頭止長八百六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沙門後 第
 五段自二十五堡北堤頭起至馬頭北堤頭止長一
 千一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雙河鋪後
  第六段自馬頭北堤頭起至一覽臺前止長四百
[056-22b]
 五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馬頭後 第七段自一覽
 臺前起至四十一堡東堤頭止長八百八十丈係逺
 年老堤坐落張家灣後 第八段自四十一堡東堤
 頭起至四十二堡堤頭止長八十丈係逺年老堤坐
 落梅家莊前 第九段自四十二堡堤頭起至四十
 五堡堤頭止長五百六十六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
 坐落梅家莊東南 第十段自四十五堡堤頭起至
 四十七堡西止長三百五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步
[056-23a]
 李寨後 第十一段自四十七堡西起至四十九堡
 南止長三百二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小馬圈前
 第十二段自四十九堡南起至四十九堡止長三十
 五丈係逺年老堤坐落大馬圈前 第十三段自四
 十九堡北起至老劉家店北埠口止長九十丈係逺
 年老堤坐落謝家莊後 第十四段自老劉家店北
 埠口起至班家埠口止長一千一百一十丈係逺年
 老堤坐落劉家店後 第十五段自班家埠口起至
[056-23b]
 李進禄家寨東北埠口止長五百九十三丈係逺年
 老堤坐落班家寨東 第十六段自李進禄家寨東
 北埠口起至陳家寨東北堤頭止長二百七十六丈
 係逺年老堤坐落李進禄家寨東 第十七段自陳
 家寨東北堤頭起至姜家莊西月堤頭止長八百六
 十二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馬家店後 第十
 八段自姜家莊西月堤頭起至門家寨東北止長七
 百四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姜家莊前 第十九段
[056-24a]
 自門家寨東北起至七十二堡東埠口止長一百一
 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門家寨前 第二十段自七
 十二堡東埠口起至埽頭西北止長一千一百八十
 九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康家寨東 第二十
 一段自埽頭西北起至陳留堤界止長一千四十丈
 康熙二十年創築坐落埽頭東北
 陳留縣臨河堤上自祥符縣交界起下至蘭陽縣交
 界止計長一十五里八分 第一段自祥符堤界起
[056-24b]
 至小寺後止長九百二十丈康熙二十年創築坐落
 耿家寨後 第二段自小寺後起至毛家寨後止長
 六百丈係逺年老堤坐落譚家寨後 第三段自毛
 家寨後老堤起至郝家寨後止長六百丈康熙十一
 年創築坐落郝家寨西 第四段自郝家寨後起至
 楊家莊後止長四百二十丈康熙十二年加幇坐落
 郝家寨東 第五段自楊家莊後起至蘭陽隄界止
 長三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一年加幇坐落楊家荘東
[056-25a]
 蘭陽縣臨河堤上自陳留縣交界起下至儀封縣交
 界止計長二十四里三分 第一段自陳留堤界起
 至管家水口西頭止長五百一十丈康熙二十三年
 加幇坐落管家水口西 第二段自管家水口西頭
 起至梁家水口東頭止長五百六十二丈係逺年老
 堤坐落榆林前 第三段自梁家水口東頭起至耿
 家水口西頭止長二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
 坐落耿家水口西 第四段自耿家水口西頭起至
[056-25b]
 蔡家樓東止長八百二十一丈係逺年老堤坐落康
 王廟前 第五段自蔡家樓東起至常家樓西止長
 一百五十四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畢家寨東
 南 第六段自常家樓西起至儀封堤界止長二千
 一百零七丈係逺年老堤坐落李軍民寨前
 儀封縣臨河堤上自蘭陽縣交界起下至考城縣交
 界止計長四十七里 第一段自蘭陽隄界起至郭
 家莊西北止長一千一百丈係逺年老堤坐落郭家
[056-26a]
 莊西南 第二段自郭家莊西北起至郭家樓西止
 長五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柳園後 第
 三段自郭家樓西起至張家莊前止長四百零五丈
 康熙二十二年創築坐落陸家口南 第四段自張
 家莊前起至亓家莊後止長八百八十丈康熙二十
 三年加幇坐落舊堤後 第五段自亓家莊後起至
 大劉家寨東止長四千三百七十五丈康熙二十三
 年加幇坐落黑村集南 第六段自大劉家寨東起
[056-26b]
 至中莊前西南止長四百四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
 李家寨西北 第七段自中莊前西南起至李家寨
 東北止長四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李
 家寨後 第八段自李家寨東北起至趙家莊西北
 止長一百七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趙家莊
 西北 第九段自趙家莊後格堤工尾起至趙家莊
 東月堤頭止長一百零五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
 落趙家莊後 第十段自趙家莊東月堤頭前起至
[056-27a]
 考城縣交界止長五百七十丈係逺年老堤坐落石
 家樓後
 
 
 
 
 
 
[056-27b]
 
 
 
 
 
 
 
 行水金鑑巻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