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十六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止自積石漢張騫持節道西
域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蔥嶺趍于闐滙鹽澤伏流千
里至積石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訪河源得之於穆穆
哩山然皆歴嵗月涉艱難所得不過如此世之論河源
[016-1b]
者皆推本二家其説怪迂總其實皆非本真元有天下
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至元
十七年命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實既受
命是嵗至河州州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六十里有
山曰殺馬闗林麓窄隘舉足浸髙行一日至巔西去愈髙
四閲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并圖其城𫝊位置以聞其後
翰林學士潘昂霄從齊都實之弟庫庫楚得其説撰為河源
志臨川朱思本又從巴爾濟蘇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
[016-2a]
而以華文譯之與昂霄所志互有詳略今取二家之書考
定其説有不同者附注於下按河源在吐蕃朶甘斯西鄙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髙山
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思本/曰河
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薩斯嘉地
之西南二千餘里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滙為大澤曰鄂端諾爾羣流奔輳
近五七里滙二巨澤名鄂楞諾爾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
一日迤邐東騖成川號齊必勒河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伊
[016-2b]
爾齊與齊必勒河合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呼蘭又水東南來名
伊拉齊合流入齊必勒其流浸大始名黄河然水猶清人可涉
思本曰呼蘭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亘千里/水流五百餘里注伊爾齊河伊爾齊河源亦出自南山
西北流五百餘/里始與黄河合又一二日岐為八九股名伊遜鄂羅木譯言九
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
過之聚落糾木幹象舟傅髦革以濟僅容兩人自是兩山
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朶甘斯東北有大
雪山名伊拉瑪博囉其山最高譯言騰格哩哈達即崑
[016-3a]
崙也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逺年成冰時六
月見之自八九股水至崑崙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
里與和囉海圖河合和囉海圖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瑪拉
噶地又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崑崙山下番名
伊拉瑪博囉其山髙峻非常山麓綿亘五百/餘里河随山足東流過薩斯嘉庫濟克特地河行崑崙
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庫濟及克特二地相屬又三
日地名哈喇伯勒齊爾四達之衝也多寇盜有官兵鎮
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過克特與伊實巴薩/沁河合伊實巴薩沁河源自鐡
[016-3b]
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餘里而與黄河合崑崙以西人簡少多處山南山
皆不穹峻水亦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狍羱羊之類其
東山益髙地益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而越之處行
五六日有水西南來名納琳哈喇譯言細黄河也思本/曰哈
喇河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兩日水南來名竒爾穆蘓二水
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喇河與黄河合正北流二百餘/里過鄂勒博站折而西北流經崑崙之北二
百餘里與奇爾穆蘇河合奇爾穆蘇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當州境正北流四百餘里
折而西北流又五/百餘里與黄河合河水北行轉西流過崑崙北一向東
[016-4a]
北流約行半月至奎騰州地名必齊勒始有州治官府
州𨽻吐蕃等處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
即禹貢積石此處有誤見首/巻禹貢錐指五日至河州安鄉闗一日
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洮河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奇/爾穆蘇河與
黄河合又西北流與彭賛河合彭賛河源自彭賛山之折/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餘里過扎薩克逹實地與黄河合
而西北流三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寧州奎騰州/馬嶺凡八百餘里與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宿軍谷正
東流五百餘里過阿勒巴站與黄河合又東北流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果宻站界都城凡五百餘里
過河州與頁彭河合頁彭河源自西傾山之北水東北/流凡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塔布
[016-4b]
城銀川站與湟水浩亹河合湟水源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刪丹州之南刪丹
山下水東南流七百餘里注湟水然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與洮河合洮河源自羊撒嶺北東北流
過臨洮府凡八百/餘里與黄河合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
過應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𨽻大
同路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傍貫莫知紀極山
皆草石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
葢奇爾穆蘇及奎騰必齊勒也思本曰自洮水與河合凡/又東北流過逹勒逹地
八百餘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達勒逹地古/天徳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折而正南流
[016-5a]
過大同路雲内州東勝州與黒河合黒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正南流過保
徳州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察納河/合察納河源自古宥州東南流過陜西綏徳州凡七百
餘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陜西蘆子闗亂山中南流三百餘里過延安府折而
正東流三百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汾/河源自河東朔武州南亂山中西南流過管州冀寧路
汾州霍州晉寧路絳州西流至龍門凡一千二百餘里/始與黄河合又南流二百里過河中府遇潼闗與太華
大山綿亘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槩河源東北/流所歴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
又東北流過逹勤逹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餘里通計九千餘里 元
史地/理志
[016-5b]
 河自爾雅山海經淮南子水經皆言出崑崙漢書西
 域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山一出于闐唐薛元鼎
 使吐蕃得河源於們磨哩山鄭樵謂河有三源一出
 葱嶺一出于闐南山而正源自出崑崙山元太祖過
 黄河九度九度在崑崙西南憲宗命弟實喇征西域
 拓地四萬里而河源在域内至元庚辰世祖命招討
 使都實往通互市自河州行五千里抵河源還圖以
 聞又使其弟庫庫楚馳奏庫庫楚授其説翰林學士潘
[016-6a]
 昻霄撰河源志可謂詳矣而王文恪鏊辨之以為張
 騫所歴諸國甚乆且長東漢之世大秦條支安息至
 於海濵四萬里外重譯貢獻甘英甞窮臨西海而還
 皆未覩所謂崑崙元使行不及五千里云已踰之何
 崑崙之近乎方中履古/今釋疑
夫潤下水之性也而欲為之防以殺其怒遏其衝不亦
甚難矣哉惟能因其勢而道之可蓄則儲水以備旱暵
之災可洩則㵼水以防水潦之溢則水之患息而于是
[016-6b]
葢有無窮之利焉元史河/渠志
台哈布哈陞禮部尚書兼㑹同館事黄河決奉詔以珪玉
白馬致祭河神竣事上言淮安以東河入海處宜倣宋
置撩清夫混江龍鐵掃撼蕩沙泥隨潮入海朝廷從之
㑹用夫屯田其事中廢而止元史台哈/布哈傳
元世祖至元九年七月衛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河北
岸決委都水監丞馬良弼與本路官同詣相視差丁夫
併力修完之元史河/渠志
[016-7a]
 是年新鄉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尋又崩一
 百八十三步其後河徙自原武出陽武南而新鄉之
 流遂絶禹貢/錐指
元世祖至元九年九月南陽懐孟衛輝順天等郡洺磁
泰安通灤等州淫雨河水並溢圮田廬害稼元史五/行志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六月太原懐孟河南等路沁河水
涌溢壊民田一千六百七十餘頃衛輝路清河溢損稼
南陽府唐鄧裕嵩四州河水溢損稼元史五/行志程思廉為
[016-7b]
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至元二十年間衛輝懐孟大水
思㢘臨視賑貸全活甚衆水及城不沒者數版即修隄
防露宿督役水不為患衛人徳之遷陜西按察使元史/程思
㢘/傳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徳大名河間順徳濟
南等路河水壊田三千頃元史五/行志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三月甲戌雄霸二州及保定諸
縣水泛溢冒官民田發軍民築河隄禦之 冬十月辛
[016-8a]
亥河決開封祥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洧川尉
氏陽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十五處調南京民夫二十
萬四千三百二十三人分築堤防元史世/祖本紀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乙卯汴梁河水泛溢役夫
七千修完故堤元史世/祖本紀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五月已丑汴梁大霖雨河決襄
邑漂麥禾癸丑河決汴梁太康通許杞三縣陳潁二州
皆被害六月壬申睢陽霖雨河溢害稼免其租乙亥以
[016-8b]
考城陳留通許杞太康五縣大水及河溢沒民田蠲其
元史世/祖本紀汴梁路陽武縣諸處河決二十二所漂蕩麥
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元史河/渠志十二月太
康汴梁二路河溢害稼元史五/行志
 先是至元九年河決新鄉縣廣盈倉岸時河猶在新
 鄉陽武間也不知何年徙出陽武縣南而新鄉之流
 遂絶據史至元二十三年河決衝突河南郡縣凡十
 五處二十五年汴梁路陽武等縣河決二十二所水
[016-9a]
 道一變蓋在此時矣元大一統志殘缺僅存十之一二
 河之所經不可得詳大抵初由渦至懐逺入淮如明正/統十三年決河所行之道後三十
 餘嵗為泰定元年始行汴/渠至徐城東北合泗入淮謹摭近志各州縣界中見行
 之河銓次如左黄河自武陟縣南武陟在懐慶府東一/百里河去縣一十里
 黄河自武陟縣以至/安東入海至今無異東逕滎澤縣北其北岸則獲嘉縣
 滎澤在鄭州北五十里黄河舊去縣十里近時河益南/侵直逼縣城獲嘉在衛輝府西南九十里黄河在縣南
 六十/里東逕原武縣南原武在開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河去縣二十里又東逕
 陽武縣南陽武在開封府西北九十里河舊去縣二十/十三里與新鄉分水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
[016-9b]
 南而縣北之流絕新鄉之流亦絶自北至徐/州城東北黄河所行大抵皆汴水故道也又東逕延
 津縣南延津在開封府/西北九十里又東逕祥符縣北祥符即今開/封府治河去
 城四/十里其北岸則封丘縣封丘在開封府北六十里河舊/在縣西北四十餘里元時徙經
 縣南去縣/五十一里又東逕陳留縣北陳留在府東少南五/十里河去縣三十里又東
 逕蘭陽縣北蘭陽在開封府東北九十里河去/縣十五里金時河始流經縣界又東逕
 儀封縣北儀封在開封府東北一百十五里河去縣二/十里黄陵岡在縣東北五十里賈魯治河功
 始於此按蘭陽儀封之河舊出其縣北與長垣東明分/水金大定十二年尚書省奏請増築隄岸東明亦在其
 中二十七年令沿河州縣官結銜並帶河防而長垣與/焉可證也元至元中河屢決汴梁路遂出蘭陽儀封之
[016-10a]
 南而長垣東明/界中無河矣又東南逕睢州北睢州在歸徳府西/一百七十里河去
 州七/十里又東南逕考城縣北考城在睢州東北九十里/河去縣三里賈魯河在縣
 北三/十里又東南逕商丘縣北其北岸則曹縣商丘即歸/徳府治河
 在城北三十里賈魯河在城北四十里曹縣在山東/兖州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河在縣南四十里黄陵岡
 在縣西南六十里賈魯河在縣西北四十里自/黄陵岡至楊青村皆元至正中賈魯所開也又東
 逕虞城縣北虞城在歸徳府東北六/十里河去縣十五里又東逕夏邑縣
 北夏邑在歸徳府東一百二/十里河去縣二十二里其北岸則單縣單縣在/山東兖
 州府西南二百十/里河去縣四十里又東逕碭山縣北碭山在今江南/徐州西北一百
[016-10b]
 七十里河在/縣北三十里又東逕豐縣南豐縣在徐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河去縣三十里
 又東逕沛縣南其南岸則蕭縣沛縣在今徐州西北/一百十里蕭縣在徐
 州西五十里河在蕭縣/北五十里去沛甚近又東逕徐州北與泗水合徐/州
 在今江南布政司西北一千里河自州北東南流至城/東北合于泗水泗水自沛縣入州境循城而東一曰清
 河又曰泉河其後為運河亦名閘河元初黄河由渦/入淮至泰定元年由汴河決入清河自是遂為大河
 之經/流又東南逕靈璧縣北靈璧在今鳳陽府宿州東/一百十里河去縣一百二
 十/里又東南逕睢寧縣北其北岸則邳州睢寧在淮安/府西三百九
 十里河去縣五十里邳州在淮安/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河去州二里又東逕宿遷縣南
[016-11a]
 宿遷在邳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河去縣四里又東逕桃源縣北桃源在淮/安府西北
 一百十里河/去縣百餘步又東逕清河縣南與淮水合清河縣在/淮安府西
 少北五十里河去縣一里入淮處謂之清口本名/泗口自徐城東北至此皆古泗水為河所奪也
 東逕山陽縣北山陽即今淮安府/治河去縣五里又東逕安東縣南而
 東北入于海安東在淮安府東北六十里河去縣二/里自清口至此皆古淮水為河所奪也
 海自鹽城縣東北逕山陽縣東折而西/北為黄淮入海之口其北岸則安東也蓋自金明昌
 甲寅之徙河水大半入淮而北清河之流猶未絶也
 下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已丑㑹通河成于是始
[016-11b]
 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凡九十五嵗禹貢/錐指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六月壬申河溢太康沒民田三
十一萬九千八百餘畝免其租八月辛未沁水溢害冀
氏民田免其租元史世/祖本紀十一月河決祥符義唐灣太康
通許二縣陳潁二州大被其患元史五/行志
張庭珍為南京路總管兼開封府尹河決灌太康漂溺
千里庭珍括商人漁子船及縛木為筏載糗糧四出救
之全活甚衆水入善和門庭珍親督夫運薪土捍之不
[016-12a]
能止乃頽城為堰水既退即發民増外防百三十里人
免水憂元史張/庭珍傳
博囉歡為河南行中書省汴南諸州莽為巨浸博囉歡
躬行決口督有司繕完之三十一年成宗立遷陜西行
省未行留鎮河南元史博/囉歡傳
元成宗元貞元年六月戊申歴城縣大清河水溢壊民
元史成/宗本紀
元成宗元貞二年九月河決河南杞封丘祥符寧陵襄
[016-12b]
邑五縣十月河決開封縣元史五/行志
元成宗大徳元年三月歸徳徐州邳州宿遷睢寧鹿邑
三縣河南許州臨潁郾城等縣睢州襄邑太康扶溝陳
留開封杞等縣河水大溢漂没田廬元史五/行志五月丙寅
河決汴梁發民三萬餘人塞之庚寅漳河溢損民禾稼
七月丁亥河決杞縣蒲口元史成/宗本紀河決蒲口臺檄令文
按視防河之策文建言長河萬里西來其勢湍猛至孟
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為中國患不知
[016-13a]
幾千百年矣自古治河處得其當則用力少而患遲事失
其宜則用力多而患速此不易之定論也今陳留扺睢東
西百有餘里南岸舊河口十一巳塞者二自涸者六通
川者三岸髙于水計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故堤其水
比田髙三四尺或髙下等大槩南髙于北約八九尺堤
安得不壊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決千有餘步迅疾東
行得河舊瀆行二百里至歸徳横堤之下復合正流或
強湮遏上決下潰功不可成揆今之計河西郡縣順水
[016-13b]
之性逺築長垣以禦泛濫歸徳徐邳民避衝潰聽從安
便被患之家宜于河南退灘地内給付頃畝以為永業
異時河決他所者亦如之信能行此亦一時救荒之良
策也蒲口不塞便朝廷從之㑹河朔郡縣山東憲部爭
言不塞則河北桑田盡為魚鱉之區塞之便帝復從之
明年蒲口復決塞河之役無嵗無之是後水北入復河
故道竟如文言元史尚文傳肅文字周卿保定人歴終/官河北河南 政㢘訪使行視事仕
太子詹事泰定三年以中書平章政事致仕則河自杞/縣蒲口則河當自陳留入杞其後河徙而北 自陳留
[016-14a]
入蘭陽儀封而/杞縣遂無河矣
兀成宗大徳二年六月河決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
梁歸徳二郡大名東昌平灤等路水元史五/行志七月大雨
河決壊隄防漂沒歸徳數縣禾稼廬舍免其田租一年
遣尚書那懐御史劉賡等塞之自蒲口首事凡築九十
六所元史成/宗本紀
 是年河決歸徳又決封丘淮安/府志
元成宗大徳三年五月河南省言河決蒲口兒等處浸
[016-14b]
歸徳府數郡百姓被災差官修築計修七隄二十五處
共長三萬九千九十二步元史河/渠志是年六月癸丑罷大
名路所獻黄河故道田輸租元史成/宗本紀
元成宗大徳八年五月大名之濬滑徳州之齊河霖雨
汴梁之祥符太康衛輝之獲嘉太原之陽武河溢元史/成宗
本/紀是年滑州濬州雨水壊民田六百八十餘頃元史五/行志
太原陽/武疑誤
元成宗大徳九年六月汴梁陽武縣思齊口河決八月
[016-15a]
歸徳府寜陵陳留通許扶溝太康杞縣河溢元史五/行志
月陳州之西華河溢八月歸徳陳州河溢元史成/宗本紀
元成宗大徳十年春正月壬戌發河南民十萬築河防
元史成/宗本紀
元至大元年七月壬戌皇子和實拉請立總管府領提
舉司四括河南歸徳汝寧境内瀕河荒地約六萬餘頃
嵗收其租令河南省臣髙興總其事中書省臣言瀕河
之地出沒無常遇有退灘則為之主先是有伊克哈瑪爾者
[016-15b]
妄稱省括地蠶食其民以有主之田俱為荒地所至騷
動民髙榮等六百人訴於都省追其驛劵方議其罪遇
赦獲免乃獻其地於皇子且河南連嵗水災人方闕食
若從所請設立官府為害不細帝曰安用多言其止勿
元史武/宗本紀
元武宗至大二年秋七月癸未河決歸徳府境已亥河
決汴梁之封丘元史武/宗本紀
元武宗至大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㢘訪司言近嵗
[016-16a]
亳潁之民幸河北徙有司不能逺慮失于規劃使陂濼
悉為陸地東至杞縣三汊口播河為三分殺其勢蓋亦
有年往嵗歸徳太康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汊遂使三
河之水合而為一下流既不通暢自然上溢為災由是
觀之是自奪分泄之利故其上下決溢至今莫除即今
水勢趣下有復鉅野梁山之意蓋河性遷徙無常茍不
為逺計預防不出數年曹濮濟鄆䝉害必矣今之所謂
治水者徒爾議論紛紜咸無良策水監之官既非精選
[016-16b]
知河之利害者百無一二雖每年累驛而至名為巡河
徒應故事問地形之髙下則懵不知訪水勢之利病則
非所習既無實才又不經練乃或妄興事端勞民動衆
阻逆水性翻為後患為今之計莫若于汴梁置都水分
監妙選㢘幹深知水利之人專職其任量存員數頻為
巡視謹其防䕶可疏者疏之可堙者堙之可防者防之
職掌既專則事功可立自今莫若分監官吏以十月往
與各處官司巡視缺破㑹計工物督治比年終完來春
[016-17a]
分監新官至則一一交割然後代還庶不相誤元史河/渠志
元仁宗皇慶元年五月歸徳睢陽縣河溢元史五/行志
元仁宗皇慶二年六月癸未河決陳亳睢三州閉封陳
留等縣沒民田廬元史仁/宗本紀
元仁宗延祐元年六月乙未河決鄭州元史仁/宗本紀八月河
南等處行中書省言黄河涸露舊水泊汙池多為勢家
所據忽遇泛溢水無所歸遂致為害由此觀之非河犯
人人自犯之擬差知水利都水監官與行省㢘訪司同
[016-17b]
相視可以疏闢隄障比至泛溢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
功多又汴梁路睢州諸處決破河口數十内開封縣小
黄村計㑹月隄一道都水分監修築障水隄堰所擬不
一宜委請行省官與本道憲司汴梁路都水分監官及
州縣正官親歴按驗從長講議由是委太常丞郭奉政
前都水監丞邊承務都水監卿多爾濟河南行省石右
丞本道㢘訪副使扎木齊汴梁判官張承直上自河隂
下至陳州與拘該州縣官一同沿河相視開封縣小黄
[016-18a]
村河口測量比舊淺減六尺陳留通許太康舊有蒲葦
之地後因閉塞西河塔河諸水口以便種蒔故他處連
年潰決各官公議治水之道惟當順其性之自然甞聞
大河自陽武胙城由白馬河間東北入海歴年既乆遷
徙不常每嵗泛溢兩岸時有衝決強為閉塞正及農忙
科樁梢發丁夫動至數萬所費不可勝紀其弊多端郡
縣嗷嗷民不聊生蓋黄河善遷徙惟宜順下疏泄今相
視上自河隂下抵歸徳經夏水漲甚于常年以小黄口
[016-18b]
分洩之故並無衝決此其明驗也詳視陳州最為低窪
瀕河之地今嵗麥禾不收民饑特甚欲為拯救奈下流
無可疏之處若將小黄村河口閉塞必移患鄰郡決上
流南岸則汴梁被害決下流北岸則山東可憂事難兩
全當遺小就大如免陳村差税賑其饑民陳留通許太
康縣被災之家依例取勘賑恤其小黄村河口仍舊通
流外據修築月隄并障水隄閉河口别難擬議于是凡
汴梁所轄州縣河隄或已修治及當疏通與補築者條
[016-19a]
列具備元史河渠志之奉政承務右丞承直皆/官階也非人 名作史者之草率如此
元仁宗延祐二年六月河決鄭州壊汜水縣治元史五/行志
元仁宗延祐三年四月穎州泰和縣河溢元史五/行志
元仁宗延祐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㢘訪副使鄂屯言
近年河決杞縣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禦遏陳潁瀕
河膏腴之地浸没百姓流散今水迫汴城逺無數里倘
值霖雨水溢倉卒何以防禦方今農隙宜為講究使水
歸故道達于江淮不惟陳潁之民得遂其生竊恐將來
[016-19b]
浸灌汴城其害匪輕于是大司農下都水監移文汴梁
分監修治自六年二月十一日興工至三月九日工畢
元史河/渠志
元仁宗延祐六年六月河間路漳河水溢壊民田元史/五行
志/
元仁宗延祐七年七月汴梁路言滎澤縣六月十一日
河決塔海莊東隄十步餘横隄兩重又決數處二十三
日夜開封縣蘇村及七里寺復決二處本省平章扎木
[016-20a]
齊親率本路及都水監官併工修築元史河/渠志是嵗英宗
即位河決汴梁原武浸灌諸縣元史英/宗本紀
 是年河決滎澤又決開封淮安/府志
元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彰徳臨漳縣漳水溢元史五/行志
元英宗至治二年正月辛已儀封縣河溢元史英/宗本紀
元英宗至治三年二月已巳修廣恵牐十有九所元史/英宗
本/紀
元泰定元年七月戊申奉元朝邑縣曹州楚丘縣開州
[016-20b]
濮陽縣河溢元史五/行志
元泰定二年二月庚子姚煒以河水屢決請立行都水
監于汴梁倣古法備捍乃命瀕河州縣正官皆兼知河
防事從之三月癸丑修曹州濟隂縣河隄役民丁一萬
八千五百人五月汴梁路十五縣河溢八月衛輝路汲
縣河溢元史泰定/帝本紀五月河溢汴梁被災者十有五縣七
月睢州河決元史五/行志是年閏月已夘雄州歸信諸縣大
雨河溢被災者萬一千六百五十戸賑銀三萬錠元史/泰定
[016-21a]
帝本/紀
元泰定三年二月歸徳府屬縣河決民饑賑糧五萬六
千石六月已亥大昌屯河決秋七月庚申河決鄭州陽
武縣漂民萬六千五百家賑之檀順等州兩河決溢十
月癸酉河水溢汴梁路樂利隄壊役丁夫六萬四千人
築之十二月亳州河溢漂民舍壊田免其租元史泰定/帝本紀
元泰定四年六月汴梁路河決八月汴梁路扶溝蘭陽
縣河溢沒民田廬並賑之是嵗汴梁諸屬縣霖雨河決
[016-21b]
元史泰定/帝本紀八月扶溝蘭陽二縣河溢漂民居一千九百
餘家濟寧虞城縣河溢傷稼十二月夏邑縣河溢元史/五行
志/
泰定/帝致和元年三月河決碭山虞城二縣元史五/行志
元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河決大名路長垣東明二縣沒
民田元史五/行志六月曹州齊隂縣河防官本縣尹郝承務
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黄河舊隄將決不可修築以此
差募民夫剏修䕶水月堤其功未竟至二十一日水忽
[016-22a]
泛溢新舊三隄一時咸決明日外隄復壊急率民閉塞
而湍流迅猛所下樁土一掃無遺又舊隄嵗乆多有缺
壊差夫併工築之元史河/渠志
元文宗至順二年六月彰徳屬縣漳水溢元史文/宗本紀
元文宗至順三年五月汴梁之睢州陳州開封之蘭陽
封丘諸縣河水溢元史文/宗本紀十月丙寅楚丘縣河隄壊發
民丁二千三百五十人修之元史文/宗本紀
元文宗至順四年順帝即位六月黄河大溢河南水災
[016-22b]
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元統元年五月汴梁陽武縣河溢害稼六月黄
河大溢河南水災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元元年河決汴梁封丘縣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元二年五月丙午朔黄河復于故道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至元三年六月辛巳大霖雨自是日至癸已不
止黄河水溢沒人畜廬舍甚衆元史順/帝本紀汴梁蘭陽尉氏
二縣歸徳府皆河水泛溢元史五/行志
[016-23a]
元順帝至元六年秋七月乙卯奉元路盩厔縣河水溢
漂流人民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至正二年九月歸徳府睢陽縣因黄河為患民
饑賑糶米萬三千五百户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至正三年五月黄河決白茅口元史五/行志
元順帝至正四年春正月庚寅河決曹州雇夫萬五千
八百修築之是月河又決汴梁冬十月乙酉詔修黄河
隄堰元史順/帝本紀是年夏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黄河暴溢水
[016-23b]
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隄六月又北決金隄並河郡
邑濟寧單州虞城碭山金鄉魚臺豐沛定陶楚丘武城
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
患民老弱昬墊壯者流離四方水勢北侵安山沿入㑹
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壊兩漕司鹽塲妨國計甚重
省臣以聞朝廷患之遣使體量仍督大臣訪求治河方
元史河/渠志河決白茅隄又決金隄並河郡邑民居昬墊
帝甚患之特命魯行都水監魯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
[016-24a]
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築北隄
以制横潰則用工省其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
故道其功數倍㑹遷右司郎中議未及竟元史賈/魯傳
元順帝至正五年七月河決濟隂漂官民亭舍殆盡十
月黄河泛溢元史五/行志㢘恵山哈雅為河南行省右丞時
有詔發民治決河徧騷屬郡亟以不便上言而時宰不
用遷湖廣行省右丞元史㢘恵/山哈雅傳
元順帝至正六年五月丁酉黄河決尚書李絅請躬祀
[016-24b]
郊廟近正人逺邪佞以崇陽抑隂不聽元史順/帝本紀
元順帝至正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寕路元史五/行志
年二月詔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以賈魯為都水夏四
月辛未河間等路以連年河決水旱相仍戸口消耗乞
減鹽額詔從之元史順/帝本紀
 
 
 行水金鑑巻十六